红河学院学报

红河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杂志简介:《红河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19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文化研究、红河作家评论专辑、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学研究、学科与经济建设、高教研究、中学论坛、素质教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回顾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红河学院
国际刊号:1008-9128
国内刊号:53-1196/C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5
复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2485
总被引量:2675
H指数:14
引用半衰期:5.2073
期刊他引率:0.934
平均引文率:8.139
  • 哈尼族迁徙史诗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例

    作者:龙佳 刊期:2019年第02期

    哈尼族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对哈尼族迁徙史诗的研究多以1986年出版的《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主,且多以民间文学为切入点,从其叙事艺术、审美价值、口头程式等方面来研究。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仅从民间文学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所反映的哈尼族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是不够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没有人从历史人类学的...

  • 卢鹏: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

    刊期:2019年第02期

    卢鹏(1980.7-),男,湖南平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长期在红河哈尼族地区和中越边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工作,并围绕'边民跨境流动''国家认同''边疆稳定'等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滇越边民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

  • 传统与争议: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丧俗文化探析——以金平县哈尼族罗毕罗美支系为例

    作者:普钰禾 刊期:2019年第02期

    葬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金平县哈尼族罗毕罗美支系以莫批为首创建并沿袭的一套完整的葬俗礼仪。田野调查发现,罗毕罗美支系现行传统丧俗存在着'殡期长、屠豚祭祀、多把亨、克玛学'等束缚民族发展的问题,倡议罗毕罗美支系丧葬以'厚养薄葬、简化仪式、实施生态安葬'等方面进行转变。

  • 人的发展理论与革新时期越南的人力资源发展

    作者:邓友全 刊期:2019年第02期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存在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具有做自然和社会的主人的能力,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创造主体,人通过自我解放,解放社会,促进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对革新时期越南发展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越南泰族婚姻习惯法研究综述

    作者:黎庆松; 潘华芳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与我国傣族同源的越南泰族是越南第二大少数民族,备受学界关注。文章通过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越南泰族婚姻习惯法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出现有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成果少、缺乏深层学理论证、对越南泰学界研究动态把握不足和缺乏深度田野调查,本文研究的新思路在于进一步深化中越傣泰学术界交流对接、深入推进越南泰族婚姻习惯法资料搜集...

  • 建水紫陶制壶要论

    作者:李映禄 刊期:2019年第02期

    作为茶具的一种,壶的形态随饮茶的方式变化而发展,创始于明代的宜兴紫砂壶为典范。同为四大名陶的建水紫陶在其历史上很少制壶,直至本世纪初才因普洱茶的兴起而开始探索制壶技艺,虽在十余年间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要形成独立的体系尚需进一步明确定位,对照宜兴紫砂壶所建立的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装饰美、功能美标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

  • 建水紫陶的信仰变迁研究

    作者:和雪康; 王勇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一个地区的信仰变化,往往是这个区域社会形态变迁的反映,建水紫陶行业信仰的变迁正是建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折射。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给紫陶信仰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一种信仰的弱化乃至消失,也是一种文化的湮灭。考察碗窑村的紫陶信仰变迁,在深入了解紫陶信仰的文化内涵及紫陶产业发展的同时,探讨其信仰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

  • 彝族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研究

    作者:刘正发; 刘辰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及名录制。自2006年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士的积极工作,彝族阿诗玛、烟盒舞、撮泰吉、传统婚俗、毕摩绘画等数十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至四批,申报彝族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得了可喜...

  • 传统与现代的诗艺同构——论大凉山彝族诗歌创作

    作者:张兵兵 刊期:2019年第02期

    四川大凉山彝族诗歌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的十几年的发展,其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群。他们的作品中散发着一种原生化的文化气息,这是依靠现代意识的创作思维与理念,重潜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源头,创造出属于彝族自己的诗歌话语,表述着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在诗歌的主题、体裁、手法、语言等方面都延续...

  • 贵州钟山区彝语地名探析

    作者:王高升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地名是人类用以区分界限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地名因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变迁,又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而各具特色,文化内涵丰富。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地名的调查,发现很多地名均是彝语,为了便于记录,人们习惯采用彝语汉译,分析发现,这些彝语地名中蕴含着历史、地理、植物、民族等文化信息,深入探析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

  • 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与吉狄马加诗歌创作

    作者:胡建坤 刊期:2019年第02期

    吉狄马加在诗歌创作中充分利用了彝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这让他的诗歌具有了极强的民族性,同时现代多元文化滋养下包容性的养成,也让他的诗歌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意识,因此他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诗人。

  • 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对当地禁毒工作的影响

    作者:罗永富 刊期:2019年第02期

    目前我国禁毒处于国家禁毒为主,民间禁毒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家支禁毒是凉山彝族地区禁毒的一种新形式和新思路,作为民间禁毒的一种,是国家禁毒的有益补充。结合凉山彝族家支制度与当地禁毒工作的密切联系,就如何充分发挥家支制度的积极影响,为当地相关部门更好地打击犯罪问题的目标提供一些参考。

  • 发展养蜂业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作者:田学军 刊期:2019年第02期

    养蜂业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产业。红河州有丰富的蜜粉源植物和养蜂传统,具备进一步发展养蜂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养蜂业将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充分发挥产业支撑作用

    作者:孙珊 刊期:2019年第02期

    报告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首要任务。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同时,也分析了推动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同步进行破解产业基础差、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机制创新解决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引进农业技术人...

  • 边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态化建设探究

    作者:文伟; 袁茜 刊期:2019年第02期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常性、持续性的常态化工作。边疆高校要深入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态化基本内涵,正视存在非常态化现象,进一步树牢培育常态化理念,构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教育模式,健全完善常态化培育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