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学报

红河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杂志简介:《红河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19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文化研究、红河作家评论专辑、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学研究、学科与经济建设、高教研究、中学论坛、素质教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回顾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红河学院
国际刊号:1008-9128
国内刊号:53-1196/C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5
复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2485
总被引量:2675
H指数:14
引用半衰期:5.2073
期刊他引率:0.934
平均引文率:8.139
  •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对越政策:嬗变及其意义(1978-1989)

    作者:李亚男 刊期:2014年第03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对越政策发生了缓慢但是明显的变化。虽然中越双边关系在这一时期还没有步入正常化的轨道,但是中国方面对越南政策考虑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却经历了从全球战略向地区主义回归的过程,并通过柬埔寨问题的解决具体表现出来。促成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越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调整后...

  • 从中国诗歌看越南古体诗歌特点

    作者:方晨明 刊期:2014年第03期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它艺术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亦反映社会文化,富于想象,语言具有节奏韵律,传统的诗歌亦常常对结构格式有一定要求。诗...

  • 论甲寅村哈尼族妇女的文化参与及角色嬗变

    作者:李凯冬 刊期:2014年第03期

    以梯田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父系社会结构,使哈尼妇女在传统文化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在现代化背景下,哈尼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强烈碰撞与冲突,甲寅村哈尼妇女在宗教祭祀、生产劳动、民间艺术和文化教育等活动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并在文化活动中实现了角色的嬗变,为哈尼文化的传承、创新...

  •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分析

    作者:罗列诗 刊期:2014年第03期

    哈尼族有着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通常以舞蹈的形式予以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就成为哈尼族人的语言情感的载体。由此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艺术特质、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哈尼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 空间·实践·表征: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人类学阐释

    作者:赵巧艳 刊期:2014年第03期

    针对现有关于侗族传统民居的研究缺乏整体提炼的缺憾,借鉴社会空间理论和实践理论等观点,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系统阐释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内涵。研究发现,侗族传统民居很好地吻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演进脉络,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在侗族传统民居空间意义的形成上,仪式实践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此外,亲属实践、符号实践和秩序实践也有...

  • 文山“那”文化与壮族生态文明

    作者:叶宏; 林凤婷 刊期:2014年第03期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 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东巴文化

    作者:李四玉 刊期:2014年第03期

    在文献参考的基础上,首先简要回顾了旅游人类学理论,然后介绍了东巴文化的概念与内容,进而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面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关键是提升少数民族内部的文化自觉和增强...

  •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新探(1949-1966)

    作者:张荣; 侯建建 刊期:2014年第03期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化表述,集中描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对乡村旧有秩序的破坏及新秩序的确立,呈现了工农互助、城乡合作的新局面,彰显农民的主人地位,这对于观照历史、反思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 浅析“白蛇”文本故事中法海形象的嬗变

    作者:魏刚; 邝艳艳; 张龙成 刊期:2014年第03期

    白蛇故事流传至今,且文本内容随时代变迁而改变,其中人物形象之法海,并非故事中无关紧要的形象,从《清平山堂话本之西湖三塔记》,到张恨水的《白蛇传》等六部作品中,随着故事文本内容的流变,法海形象呈现出了清晰的嬗变轨迹,主要出现了正义道士收妖、得道高僧救红尘、善妒佛徒假慈悲、不相干的拆散者、佛衣肉胎的形象嬗变,随之也具有功...

  • 复调:从音乐到小说--解读库切《凶年纪事》的音乐结构

    作者:朱晓媛; 陈燕 刊期:2014年第03期

    “复调音乐大师”巴赫通过高超的复调手法,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极完美的境地,巴赫金则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体系,而南非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将音乐和小说的复调性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2007年出版的小说《凶年纪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表现了故事的单声部纵向发展,而且还体现了不同声部的横向发展。三个声部的合音,组成了一曲完整而又...

  • 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看文学史如何定义《小鲍庄》与“文化寻根”

    作者:邓婕; 毕文君 刊期:2014年第03期

    说到《小鲍庄》与“文学寻根”的关系,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认为《小鲍庄》该归属于这一“思潮”,这是今天的文学史给我们的结论。事实上,当我们重新翻阅80年代有关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时,会发现这个结论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理所当然,而是经历一个被反复推翻又重新建立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解读会为我们展现一个真正的有关文学的历史...

  • 滇南方言“家”的语法化

    作者:路伟 刊期:2014年第03期

    滇南方言的名词“家”,在“NP1+家+NP2”结构中逐步语法化为结构助词,与结构助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平行并存,但是“NP1+家+NP2”结构受到许多限制,包括对NP1的限制,对NP2的限制,以及对整个结构的限制。这说明结构助词“家”还具有语法化前的一些特征,只具有“的”的部分功能。

  • 理解母语的概念须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

    作者:张莫末 刊期:2014年第03期

    母语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学界对于“母语”的概念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本文对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章进行抽样调查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对母语的理解受制于不同语境。在民族共同语相同的情况下,母语是人幼年习得的第一语言,往往是思维与交际的自然工具;而在不同民族共同语的背景下,母语则指向民族共同语。

  • 关于“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坐”

    作者:景虎钰 刊期:2014年第03期

    “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坐”,人们普遍认为是原因介词,由动词“坐”虚化而来。从语言发展角度看,动词“坐”的虚化过程从西汉开始,西汉到南北朝时期是发展时期,唐代,“坐”的介词性质已经基本确定。

  • 从关联理论视角简析总统辩论中认知语境的作用

    作者:夏晨 刊期:2014年第03期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选用明示-推理模式,以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为语料,分析认知语境在话语构建中的作用。本文发现,辩论双方通过使用非关联或者欠关联的话语方式扩大、缩小、偏移或者重建认知语境,从而达到回避问题、抨击对手、自我实现的语用效果,认知语境的改变成为有效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