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科学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nan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3-116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哲学科学、政法社会、经济管理、文教历史、学术交锋、新人新作、领导论坛

主管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9-5675
国内刊号:43-1161/C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47
复合影响因子:0.67
总发文量:3283
总被引量:15441
H指数:36
引用半衰期:5.1563
立即指数:0.0685
期刊他引率:0.9858
平均引文率:12.4254
  •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研究(专题研讨)——萨特和他的《辩证理性批判》

    作者:张一兵 刊期:2004年第06期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195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

  • 辩证理性何以可能——对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写作主旨的读解

    作者:李宁 刊期:2004年第06期

    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序言中,萨特开宗明义地指出:"我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确定自然科学中的实证主义理性是否正是我们在人类学的发展中重新找到的理性,或者确定人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是否不仅包含着一些特定的方法,而且包含着一种新的理性,即思想和它的客体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否有一种辩证理性?"[1]萨特在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追...

  • “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萨特的个人实践与社会实践概念点析

    作者:王昭风 刊期:2004年第06期

    以1960年发表《辩证理性批判》为标志,晚期萨特有一次向马克思主义的真诚靠近,他用存在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所谓"人学空场",并名之为"人学辩证法"或"历史人学".通过对萨特实践概念的剖析,本文意欲初步透视一下萨特的这一真诚努力与其结果之间的距离.

  • 萨特的"整体性"、"整体化"概念和他的"人学辩证法"

    作者:杨思基 刊期:2004年第06期

    萨特在他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中以“个人”、“需要”、“匮乏”、“谋划”、“个体实践”、“整体性”、“整体化”、“实践惰性”、“集团”、“异化”等概念系统地描述了他的人学辩证法理论,尖锐地批判了对马克思哲学庸俗化的理解。把握其中的“整体性”、“整体化”概念对于理解他的“人学辩证法”或“历史辩证法”尤为重要,它们...

  • 萨特的匮乏论

    作者:方德生 刊期:2004年第06期

    匮乏,原意是稀少、缺乏、不足等意思.在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中,匮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萨特用匮乏概念来说明人、社会的存在和历史发展.萨特的匮乏概念包含了产品匮乏、工具匮乏、工人匮乏、消费品匮乏等意思.总之,在萨特看来,"由于任何一种原因,我们需要某种物质或物体,而这种物体同我们的需要...

  • 萨特的谋划

    作者:李永红 刊期:2004年第06期

    谋划(projet)一词,源自于拉丁语,本义为"向前投射",在英语中即project,作为哲学概念,萨特直接引自于海德格尔的筹划(Entwurf),一个德国本土语,本义是"使投射".projet或者Entwurf,在各自所属的语言中,只是普通的日常用词,而海德格尔和萨特则赋予它们以特别的哲学含义.

  • 《辩证理性批判》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辨析

    作者:吴静 刊期:2004年第06期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总体性(totalite)"常常是一个俯拾皆是的概念.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它总不甘寂寞似的或明显或隐蔽地露出些许眉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最为人熟稔的能指,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却遭遇迥异.究其原因,除了概念本身内涵的差异之外,从"寻求总体性"到"反对总体性"这一态度上的转...

  • 论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成果转化

    作者:舒畅 刊期:2004年第06期

    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并揭示其客观规律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人们一般习惯于把所有的科学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但我们在成果评奖时一般把哲学放入了社会科学,而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则是研究自然现象及...

  • 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建设

    作者:金吾伦; 郭元林 刊期:2004年第06期

    把国家创新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进行比较和研究,可发现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讨国家创新系统,能够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并可实现从构成观到生成观的转变;从而有助于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强它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

  • 技术的生态价值观与人、技术、自然的协调发展

    作者:欧阳绪清; 文岳东 刊期:2004年第06期

    世界性的自然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人将其归因于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现代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敬畏到改造、索取的发展过程.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双重中介作用.从生态视角审视技术的正负效应,探索人、技术、自然的协调发展途径,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 走出疯癫话语——论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作者:张之沧 刊期:2004年第06期

    福柯立足人性、权力、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知识考古学等多层面,深入分析了疯癫的内涵;指出疯癫是人性的一个构成和底线,疯子和正常人无严格界限,他们应享有人的权利.人们不应该监禁、关押、处罚或歧视疯子,疯癫是一种生命力,许多天才人物的发明创造都与'精神错乱'相关.疯癫比理性更接近幸福和真理,疯子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往往更真实.很遗憾现代文...

  • 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内涵

    作者:陈志强 刊期:2004年第06期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最高的执政理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根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但是,我们应当明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推进,赋予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更新、更深、更丰富的内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大规律”

    作者:黄象品; 刘普生 刊期:2004年第06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不断认识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三大规律"基本要素的汇聚点,是我们党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关键点,自觉运用"三大规律"的着力点,继续探索"三大规律"的新起点,为增强我党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 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观

    作者:吴保初; 田红彬 刊期:2004年第06期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观初步彰显,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观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的历史选择,其关键是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

  • 社会秩序供给:政府基本职能的学理分析

    作者:赵晖 刊期:2004年第06期

    社会秩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自从人类通过组织化形态形成人类社会关系以来,人们便把共同体的秩序寄托在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身上.建立、维护和巩固为社会制度所需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是政府的基本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