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艺术

黄梅戏艺术杂志 省级期刊

Art of Huangmei Opera

杂志简介:《黄梅戏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4-103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徽州女人谈、剧坛话旧录、戏剧随笔、导演手记、安庆剧作选

主管单位:安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安庆市文化局;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
国际刊号:1003-5826
国内刊号:34-1037/J
全年订价:¥ 164.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安徽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454
总被引量:608
H指数:7
期刊他引率:1
  • 大水冲来了黄梅戏?

    作者:王秋贵 刊期:2018年第03期

    1958年4月,湖北武昌,东湖客舍。提出一个疑问:“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回答:“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

  • 墙内开花墙外香——从安庆二簧到中国京剧

    作者:王秋贵 刊期:2018年第03期

    京剧原称“京二簧”或“皮簧”,是以二簧为主要声腔的徽戏,吸收京腔、秦腔、西皮腔等,经反复磨合、融汇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徽剧,原称微调、徽戏,1956年安徽省徽剧团成立,才定名为徽剧。它以吹腔、拨子、二簧为代表性声腔,又兼唱昆曲、高腔等,还唱民歌小调,是一个多声腔戏曲剧种。

  • 将“平凡”进行到底——黄梅戏《遍地月光》人物塑造谈片

    作者:唐跃 刊期:2018年第03期

    三天前,我在大别山里接到蒋建国院长的短信,邀请观看《遍地月光》第二稿的演出。那几天的日程安排有些紧,从六安返回合肥的当晚看了戏,第二天上午又要去旌德,座谈会也没来得及参加。在高铁上坐定之后,回味头天晚上的演出,心里的那个结慢慢舒展开来。

  • 黄梅戏《玉天仙》获韩国戏剧节大奖

    刊期:2018年第03期

    2018年7月13日晚,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和浙江鸿艺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魂断烂柯山》,作为第三届韩国戏剧节唯一受邀的中国剧目,在首尔大学路艺术中心进行了首演,在此次演出的4部外国作品中,《玉天仙》荣获“最佳国际剧目奖”。

  • 走向“玉天仙”的夏圆圆

    作者:何成结 刊期:2018年第03期

    2018年7月13日晚,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和浙江鸿艺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魂断烂柯山》,作为第三届韩国戏剧节唯一受邀的中国戏曲剧目,在首尔大学路艺术中心进行了首次演出,在与俄罗斯、西班牙、希腊等三国剧目参演中,一举夺得本届戏剧节最高奖项——“最佳国际剧目奖”。

  • 艰难跋涉——寻觅角色的魂灵

    作者:赵丽 刊期:2018年第03期

    我从艺已有十二年了!可是,在戏曲艺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仍然步履蹒跚,艰难跋涉。一、启蒙阶段在戏校几年,我先后学演过黄梅小戏《夫妻观灯》的王妻、《扈家庄》中的扈三娘、《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红梅惊疯》中的红梅等。几个不同风格的小戏、折子戏,角色性格和形象迥然不同。

  • 浅谈司鼓艺术

    作者:何春旺 刊期:2018年第03期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情趣越来越进入人们的视线,欣赏黄梅戏艺术远不满足于“三打七唱”那种古老的表演形式,打要打出高于生活格斗的艺术性,唱不是传声.而是传情。舞台艺术离不开综合艺术,一台完整的思想性、艺术性较好的演出离不开舞台美术、灯光、扩音、音乐、服装、化妆、道具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运用。

  • 黄梅戏白勺街场呈现及其问题

    作者:邵敏 刊期:2018年第03期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黄梅戏曾经以乡场为空间呈现媒介,原生态黄梅戏保持着传统戏曲原有的生态特质和因地制宜的媒介形式,自娱自乐,后逐步走入城市剧场,与初始形态渐行渐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剧场化。

  • 黄梅戏教学体会

    作者:张萍 刊期:2018年第03期

    我由安庆黄梅戏一团调到安徽黄梅戏学校,由一名黄梅戏演员转变成一名专业的教师已有十年了,除教授专业课程外,还从事班级管理工作。2011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我又分管表演系部分教学教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以“勤学苦研、学以致用、诲人不倦”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并积极践行,得到了学院、家长的认可以及学生的...

  • 戏曲艺术是行当的艺术

    作者:阮快生 刊期:2018年第03期

    戏曲艺术是行当的艺术。行当是历代戏曲演员们经过长时间的艺术积累,凝聚了他们的才华而形成的一种集体的表演共识,是戏曲历史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是艺术规律的选择和合乎艺术规律的创造。

  • 黄梅戏的锣鼓在继承创新中运用

    作者:朱永福 刊期:2018年第03期

    黄梅戏是安徽的重要剧种,现已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回顾黄梅戏发展史,可谓走过一段漫长艰苦曲折的道路,黄梅戏有今天的辉煌,它是从“三打七唱”的民问小戏逐步演变而来的。所谓“三打七唱”是黄梅戏传统演唱形式,由十个人组成班底,其中七个演员,三个打击乐演奏员,演出时没有音乐只有锣鼓过门、台上台下帮腔。所谓小戏,就是传统的“二...

  • 戏乡旋律更悠长——记怀宁县黄梅戏剧团作曲家何晨亮

    作者:邓新生 刊期:2018年第03期

    2015年4月,怀宁县成立“怀腔黄梅戏研究会”。何晨亮先生任副会长,我任秘书长。这天开会,我见到了何晨亮先生。自2006年何先生退休,我俩已有十年没有见面。久别重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 洗尽铅华 归本真——打造“生成式”的音乐课堂

    作者:周明 刊期:2018年第03期

    在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纵观近几年来观摩的省市优质课,或多或少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出新、时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找资料,做课件,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把正常的一节课“千锤百炼”,努力让学生钻进自己设计的“圈子”,从而使这节课“做”得更精彩.

  • 远去的差距

    刊期:2018年第03期

    时间:当代 地点:黄山市歙县三阳梅家坞村 人物:洪兰花女二十八岁梅家坞村党支部书记.

  • 为官者,张廷玉——浅谈大型新编黄梅戏《大清名相》人物塑造

    作者:张靖 刊期:2018年第03期

    如果说一个剧种有性别的话,那么黄梅戏这个剧种给观众的印象一定是以刻画和塑造女性艺术形象见长。如黄梅戏传统戏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中七女、冯素珍、织女等女性形象已深入人心,而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兰塑造的《风尘女画家》中的潘玉良,新世纪韩再芬塑造的《徽州女人》中的“女人”等也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