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杂志简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思潮与创作、语言研究、互联网+思政研究、政治与法律、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信息与...

主管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主办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674-344X
国内刊号:42-1782/C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1
复合影响因子:0.32
总发文量:4774
总被引量:6992
H指数:17
引用半衰期:5.7639
期刊他引率:0.9795
平均引文率:8.1255
  • 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二元项

    作者:刘向红 刊期:2006年第06期

    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充分认识到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关系,尤其强调二者之间互相融合和转化的可能。文/质、刚/柔、虚/实、彩密、工/拙、情/景、形/神,等等,都是古典诗学中活跃的二元项,并灵活地运用到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之中,形成了中国诗学独特的平衡美学。

  • 论诗歌语言的非科学性

    作者:盛德友 刊期:2006年第06期

    诗是语言艺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是语言艺术。那么,为什么把一篇散文分行排列开来,人们却不认可它是诗,而把一首诗连缀成散文模样,则依然认为它是诗。甚或在一篇小说中发现几个好句子,也往往击节:真是诗的语言。何也?答曰:是诗歌语言的非科学性特征使然。

  • 袁枚的“天籁”说

    作者:苏爱琴 刊期:2006年第06期

    由人工修饰达到天工自然之美,袁枚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天籁与人工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如果天籁不来,则人力亦无可奈何,因此天籁是最终目的,但是天籁也必须从人工而求之,若无人工努力,天籁亦不易得。

  • 语言的狂欢——诗的变形艺术

    作者:黄彩萍 刊期:2006年第06期

    诗是变形的艺术,而狂欢正是诗的语言反叛和超越的形态。在某种意义上,诗就是借助语言的狂欢,挑战秩序和规范,达到自由的境界。

  • 人生执著谱写永恒之悲歌谈嵇康之死

    作者:王丹 刊期:2006年第06期

    魏晋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非常混乱的时期,无数士人被卷入政争当中,成为司马氏集团在篡魏自立过程中无辜的牺牲品。在当时“名高于世”的嵇康虽未参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却仍被冠以“乱教”“非毁典谟”,的罪名而.渗遭杀害。他的死既是中国古代士与政权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也是他自己人生选择的必然结果。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便造成了他惨死...

  • 中国的厄勒克特拉——许小寒

    作者:钱丽丽 刊期:2006年第06期

    《心经》里,张爱玲就以少女的恋父情结为触发点,演绎了一段父女间的不伦之恋。许小寒,她执着而又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父亲,象情敌一样嫉妒和排斥着自己的母亲,一个中国的厄勒克特拉在张爱玲的笔下跃然而出。

  • 《吉姆》中的社会现实因素解读

    作者:郭晓静 刊期:2006年第06期

    《吉姆》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以及故事发生的社会大背号,本文从英控印政策、民族气节和异族通婚三个方面探讨这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因素。吉卜林在英国文学史上仍是个十分有争议的作家,解读他的代表作对于完整地解读这位大师也非常有必要。

  • 浅析《儿子与情人》的文体特征

    作者:倪艳笑 刊期:2006年第06期

    通过对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分析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其文体特征:以第三人称叙述,掩饰作者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更好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方言的合理使用,鲜明地阐释了作者的态度。

  • 论残雪小说叙事的乌托邦倾向

    作者:王建利 刊期:2006年第06期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小说独特的风格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乌托邦的形式方面深入地分析了残雪小说叙事的乌托邦倾向。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反思

    作者:徐华江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文分别从传统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中心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这两种文化冲突对儿童教育影响巨大,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学校教育应实现知识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体差畀,建构生命课堂,从而将儿童的自然...

  • 世界文学教育中两种“含泪的微笑”艺术风格之比较

    作者:瓦韵青 刊期:2006年第06期

    该文通过对果戈理和欧·亨利两位文学大师“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同中之异:风格形成的原因不同,内涵不同,关注的时代背景不同。

  • 从文化学视点看颜色词的辅助附加转义

    作者:章彩云 刊期:2006年第06期

    受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颜色词存在着某些辅助附加转义,显示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同一颜色词在不同民族里,其附加转义存在着不对应或相去甚远的现象:汉译英时颜色词的不对应和英译汉时颜色词的不对应。

  •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作者:曹玲 刊期:2006年第06期

    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 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对“下”的英汉义对比分析

    作者:刘桃梅 刊期:2006年第06期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空间方位词“下”为例,分析了“下”的语义系统及其认知隐喻机制,并通过与英语词down的对比分析,说明了人类隐喻思维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

  • 英汉数字文化中的吉凶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琴 刊期:2006年第06期

    数字不仅是数学符号,也是语言的重要部分,表示字面意义之外也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针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数字的吉凶隐喻意义进行了对比,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化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