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师教育论文

老师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6 13:08:17

老师教育论文

老师教育论文第1篇

作者:王康钱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一些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是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发挥缺乏较为科学的规划要求,导致“新瓶装旧酒”,没有因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而制定出同步趋进的教育教学规范,使他们对学生情况的系统分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研究较少。具体体现: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非常快,相应的培养目标变化较快,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及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形式普遍落后;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能够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及方法;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注重基本信息能力的培养,缺乏逻辑思维方面的创新培养,等等。农村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挥不够,被动地适应数字化教学。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异常迅速,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很难自己动态适应这些变化情况。因此,如何结合数字化技术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应用保障支撑体系,变得尤为突出重要。但是,目前普遍缺乏系统的、有效的应用保障体系以及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往往只重视了学科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适应性改革。

明确教师的教育技术态度对其数字化学习中教育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教育技术态度决定其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对教育技术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和反映,它由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因素构成。其中,认知因素指教师本人对教育技术这一事物的了解和评价,是对教育技术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情感因素指教师本人对教育技术这一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即对教育技术有关原理、媒体、手段、方法喜爱或厌恶的程度。意动因素指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决定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反应倾向,也就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它指导教师本人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媒体、手段、方法等作出某种反应,表现为“做不做”、“怎样做”的行动指令。教育技术态度的这三个因素,相互协调一致。教师应有良好的教育技术态度,包括需要正确对待教育技术工作,主动运用、主动研究、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多类知识,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参与数字化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对农村现职教师教育技术积极态度的培养

教师是否会使用、愿使用、能善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制约和决定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及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起码的认识和评价,那么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因此关注和研究中小学现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态度,加强对他们教育技术态度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1)采用举办讲座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宣传力度。省级电大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培训方案,下发各地市电大、县级电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后所产生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效果的巨大变化及与传统教育教学的巨大反差,引导中小学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同时反思和认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手段的落后以及模式的局限,用新的认识,拓宽自己的视野。(2)各级电大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倡导积极使用所学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服务。建议采取的措施:一是制定教师学习计划。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操作,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选择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二是做好教学激励工作。各电大教学单位可经常开展优秀教学软件的演示、展播和评比,对积极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手段和方法,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及所教课程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在公开教学、观摩教学、讲课比赛中,将教育技术媒体、手段、方法的应用和效果作为评价的一项基本条件等。(3)中小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工作,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要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支持条件并形成制度,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开展。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按教师的需要及他们在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水平,请电大有关专业人员对教师们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及不同内容的培训,使教师们学会用活的同时,养成一种使用教育技术的习惯。(4)各级电大应抓好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校外培训,解决本单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选送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系(电化教育系)或专业班进修学习,然后以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示范、榜样和言传身教,带动教研组甚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步培养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老师教育论文第2篇

我读过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二卷)及《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本书,听过丁老师解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材的报告,参加过丁老师主持的乌海市海勃湾区部级课改实验区现场会,邀请丁老师到喀喇沁旗做过“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讲座。通过学习和体验,特别是结合自己从事过的语文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我以为孙志毅同志概括的这三点,恰恰明晰了教研员的职责所在和素养追求。丁老师在40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成功地践行了这些职责,为内蒙古的语文教育事业乃至全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了厚重的教研素养。从这点上说,他为语文教研员乃至各科教研员,为学校负责教学研究的同志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以为丁老师的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第三,务实的教育科研精神。丁老师设计并主持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堪称课}研究的典范。在假科研、假课题依然严重地败坏着教育科研名声的今天,丁老师及其团队务实的科研精神尤显珍贵。“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以“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为出发点,形成了“由一个目标,一个基本框架和四个结合组成的”实验构想。这个构想针对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而生成,以包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观在内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广大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若干实验学校的鼎力支持为基础。实验研究从1995年秋季开始,首轮实验就有9个盟市、2个企业的20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参与,实验班学生达到了3833名。这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群众基础牢固、实验方案翔实可行的课题。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假课题都缺失的一点,就是课题具有实在的完整的过程,有真实的科学成果。所谓“实在”,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从方案研制到建立组织,从教师培训到典型引路,从教材研究到教法应用,从日常教学到定期研讨,都留下了深深的跋涉足迹。这些足迹,在当年的实验骨干丛智芳、韩中凌等许多老师发表的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所谓“完整”,就是从课题研究构想起步,遵循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在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聚焦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改革考查办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拿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所谓成果的“真实”与“科学”,都是在“实在”与“完整”基础上的水到渠成。《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报告》《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两份文件真实地记录了课题研究的事与行,科学地分析了课题研究的知与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若干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纲要(试行)》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反映了课题研究在不同阶段上及时跟进的专业引领作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成果,《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有更多的文章佐证,恕不赘言。我这里想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重塑教育科研正面形象上的示范意义。

老师教育论文第3篇

李旭初教授,1936年1月出生于湖南安化。1956年9月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1960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8年评定为讲师。由于业务和表现突出,从1981年10月开始,被学校任命为中文系副系主任,分管行政与教学工作,直到1985年10月。

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加强领导和管理,学校于1985年10月任命李旭初教授为函授教育处处长。1998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后,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并兼任机关第五总支书记。在函授教育处和成人教育学院工作期间,他于1987年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于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扫盲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1996年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休后,李教授仍然继续从事继续教育和学校老年工作的管理与研究工作,曾担任继续教育学院老协分会会长、校老年协会副会长。现为校老年协会会长、校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旭初教授自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直到1996年退休,工作岗位和身份变化较多,但他对待一切工作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无论干什么,都认真的干下去。各种调任,都服从组织的安排,适应环境的需要。他十分重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并以此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论以什么身份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他总是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信仰,二是认真做事。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信仰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李旭初教授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选择,由此也决定了他一生必须“认真做事”的行为准则。

作为一名教师,李旭初教授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耕耘在多个领域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先后从事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教法、写作以及成人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留校当助教后,李教授便一边主动到课堂听课,向老教师请教;一边认真备课,在通读《鲁迅全集》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写出教案。试讲鲁迅作品时,得到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随后,他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参加王庆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三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教材的编写工作。1981年担任中文系副系主任,先是分管行政工作,后因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出国做访问学者,他又兼管教学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现当代文学界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普遍认识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缺少台湾与香港文学是不完整的。当时系里还没有老师研究台港文学,李旭初教授便主动出来承担这一任务。1985年调离中文系担任学校函授业余教育处处长后,他又首先在夜大学开设了“台港文学”课程,并出版了《台港文学作品选评》(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93年版),作为教材使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教学需要,他又策划并与王常新、江少川两位老师合作编写了《台港文学教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教材。不久,他又与江少川、赵国泰老师合作编选了《台港文学精品赏读》(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填补了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建设中的空白。教材出版后,中文系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台港文学”课程由江少川和王常新两位老师承担,李旭初教授则在夜大学与函授本科生中讲授“台港文学”课程。

在编写“台港文学”教材的过程中,李旭初教授还先后发表了《论现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和成就》、《一架“被用过了头的机器”——论赵淑侠的短篇小说》等十余篇台湾与海外华人文学的论文。

此外,李旭初教授在担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期间,还直接参与了“成人教育学”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在直接承担本单位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之外,还被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聘请为成人教育学硕士班的兼职教授,讲授“成人教育管理学”课程;同时被国家教育部成人教育司聘请为由其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我国普通高校函授站站长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多次到上述学校进行教学与培训工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继续教育是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终身教育思想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继续教育不仅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老师教育论文第4篇

高职教育的概念包括三个内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以学习高深专业知识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所需职业技能的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属于职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培养也被纳入高职教育行列,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组织设计、实施调控和检查测定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实践教学在培养师范教学技能方面的具体运用值得探讨。

一、 转变传统观念

(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因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样也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就承担这两个方面。然而,现今的高职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方面均强调理论教学,理论课程比重较大,教材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教材一致,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广度,科研也着重于理论知识的细致剖析。同时教师纷纷注重提高个人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单一地讲理论,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

西方先进高职教育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提示:澳大利亚TAFE学院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室即实验室,实验室即教室,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或模拟工作环境,课堂教学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原则,纯理论的课程较少,基础课更是以够用为度”。德国“双元制”学员大约“60%是专业实践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附近公司、 企业 里的研究人员和大学的教授”。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附件中也明文规定:“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

由此可见,适量的实践教学是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在实际教学中,高深的纯理论与太难的教材也很难被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相反,依语文教育专业特色而定的实训课深受学生喜爱:如教学法、演讲与口才、三笔字、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见习、试教、毕业实习、教育学和心 理学 等等。事实证明,着重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高职教育应该走的是理论和实践平等对待之路。

(二)由精品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扩招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从2002年145万到2007年495万。而教师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精品教育的神话被打破,高职教育由精品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成为必然,而大众教育的特点之一就着力于培养众多熟练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生并不需要非常高深的理论和很强的科研能力,更多应注重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毕业后能很快上岗操作。就师范生而言,他们在大学中如能系统的学习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技能,上岗后就能很快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比如识字是小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如何教会小学生认识并识记生字呢?方法是很多的,人们常用的有加一加、减一减、画一画、拼一拼、换偏旁、编儿歌、找朋友(组词)、编谜语和说成话等。我曾见过一位小学老师用“王先生和白先生同坐在一块石头上,打一字谜”的方法教学生识记“碧”字,形象生动,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且印象深刻。实践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大学生,适应大众教育的特色。

(三)增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

单一化的 发展 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从全国来说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全国学历整体水平的升高,大专生教小学、本科生教中专、研究生教大学已成为普遍现象。据我院2006届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显示:56%的大专毕业生在各市(镇)、乡(村)教小学。当时,在各地招考教师时,台山、恩平和开平等地均只考语文、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给高校传递一个错误信息:单一的学好专业知识就能应付实际教学。其实不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字体、 音乐 、画画、舞蹈甚至表演等综合素质。“在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 计算 机 网络 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曾听过《画风》一课,让我感触很深。老师唱着《小草歌》中“春风啊,春风啊,你把我吹绿”作为导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从诗歌、歌词、成语和现实生活中去找风。老师顺势提问:“既然风能唱出来、说出来,那能画出来吗”?学生也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这堂课不但让学生感受风的独特魅力,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这都得益于老师生动形象的演绎。这位老师在课后解释道:读中师时,学校开设的舞蹈、音乐、画画等课程培养了其各种技能,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都说小学老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要懂一点,要办出有特色的语文教育专业,在就业竞争中取胜,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不可少的。事实上,也不是所有师范生毕业后都能去当小学老师,我院2006届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中就有30%从事文秘、广告设计等非师范专业工作。所以,在培养一定文化素养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实践“双证书、“多证书”的教育理念,也能获得就业机会。  

二、深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新运用

教师口语、三笔字等常规实践课,采用了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备受学生喜爱。那么古代汉语、 中国 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如何发挥其较强的理论优势呢?首先,更换教材,一味讲究高深理论的本科教材与高职 教育 的目标不一致,应更换为高职高专版的教材。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就拿外国文学来讲,教师可将小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收集分类,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列夫·托尔斯泰是外国文学必讲的作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取了他的《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和他的传记节选《列夫·托尔斯泰》。将这些作品放到大学课堂,让学生提前找些资料上台来分析,以此展开讨论。或者将小学课文相关教案带入课堂,同学们自找资料,对作品进行分析。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最大,对学生学习存在的缺点最少,最令学生满意,而且是学生最希望老师采用的。再次,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师范专业课的理论性较强,就拿外国文学来讲,对作品的分析就牵涉到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哲学 、 历史 和地理等相关学科理论性强。如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课堂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近年来,校园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导致性格分裂而杀人,从马佳爵、敖力到赵承熙,这些血的教训让我们痛心不已。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塑造了在校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由于贫穷导致性格分裂,制造出“平凡人”和“不平凡人”的荒谬理论,而残害了两个老太太。如能将书中的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件有机结合,做到从作品出发,深入挖掘作品深意,同时跳出作品,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课程改革的两点建议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 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 政治 、 经济 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 科学 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 的制约”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职师范类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强化“文学文本解读”课

文学文本解读属专业选修课,提出来并具体运用也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师范类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不选或选了不认真学,主讲老师也因为这是非主干课,属考查科目,也就草草应付过去。殊不知,新课标中强调的“阅读”目标的实现就取决于老师解读课文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大学课堂的文学文本解读选修课正是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灌输给未来的小学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倡导今后教育的内容80%~90%应该放在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学习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上。”语文文本的解读也是实现“人文化成”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塑造健全人格所在。此课程也有利于教学个性化模式的发展,在平等交流读后感时个人的思想得到展示,他人的优点得到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师生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也能促进其他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曾听过一堂课《检阅》。它是波兰作家阿·卡斯基在波兰1944年获得解放后举行国庆时写的,当时苏军与在苏组建的波军进入波兰一举粉碎了德国纳粹的黑暗统治,波兰也最终实现自由民主。本土有很多儿童团员也参加了这次战役,有些付出了生命或负伤。《检阅》以此为背景,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在解放战争中负伤的儿童团员)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由于老师没有从文艺学中作者创作背景的角度来提示小学生,因而也就不能准确的读懂作品,致使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定论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挖掘出爱国的深意。所以说,建立在文艺学(尤其是文艺批评学)、美学、哲学等基础上的文本解读课不但不能删除,还应该强化。

老师教育论文第5篇

一邱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本部分主要揭示了邱老师实习前和实习中在师范教育和教学情境影响之下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状况。

1实习前邱老师在师范教育影响下的实践性知识

实习前,邱老师在师范教育的影响之下生成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意象、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以下分述之。

意象:教师像妈妈。

邱老师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师范生,三年来在大学师范教育的陶冶之下,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积极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在专业学习影响之下,常常与孩子们相处,自然形成了温馨的、进步的、人文的、开放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由此,邱老师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孩子们面前时就像个妈妈。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去用心关爱,教师更像个妈妈。孩子在家里就是自己的妈妈一个人对一个人地管,现在到学校里了,班主任这个老师好像是所有孩子的妈妈。”

关于教师像妈妈的意象形象地反映了邱老师自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表征着自我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取向,也潜在地影响着自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此意象和教育理论导引之下,邱老师生成了相应的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

实践原则之一:学生要全面发展。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作为前沿理论研究的阵地,同时也形成了引导师范生追求理想教育的文化氛围。师范课程的专业学习,理论引导实践的实际训练等培养方式,都让邱老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向往理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学生最好是接受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一定不能只会考试,其它什么都不会。学生对成绩的重视,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太看重了,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生成的实践规则是发觉学生各自的优势。“我会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长处,并放大让其感觉到自己也有很棒的地方。”

实践原则之二: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

邱老师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理论中,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直接导引出了邱老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这个实践原则的生成。

“孩子们是十分可爱的,有想去认识他们,多了解他们的冲动,对孩子们有了充分的了解,上起课来才顺利、默契。”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生成的实践规则是争取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我对所在年级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比较清楚,也期待在上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背景知识进一步了解。”

实践原则之三:师生间是平等友好的关系。

源于师范教育的理论学习,邱老师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树立起了师生间平等友好的教学理念。而并不特别强调教师的权威,只要平等地与孩子们用心交流、引导,就会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尊敬。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渴求了解新知的幼苗,师生之间应该是一个平等友好的关系,不要看轻学生,要学会尊重学生,并以慈母般的情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生成的实践规则之一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不要把他们看作什么都不懂,对他们的想法不放在眼里,就是要比较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去说自己的想法,需要平等、民主一点,不能太专制了,什么东西都觉得我是老师我说了算。”

另一实践规则是不忍心责备学生。“和孩子们相处,他们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都会跑过来和我说,看着天真纯朴的孩子心里是满满的喜爱。在我眼里每一个孩子都像天使一般,他们是那么的乖巧、懂事,有时候就是犯了一点点错误,也不忍心责备他们。”

2实习中邱老师在教学情境影响下的实践性知识

邱老师在实习场景中除了有选择性地保持实习前所生成的实践原则和部分地使用原有实践规则以外,并没有因师范教育的影响因素而生成新的实践原则或实践规则,反而在教学情境的影响之下暂停使用部分人文倾向的实践规则,被教学情境因素导引出的保守性的实践规则所取代。例如,邱老师实习中的实践原则之一:采用更多的强制措施管理班级。

“如果新接手一个班级,我可能会用70%的强制再加上30%的民主去管理。因为一旦接一个新的班级,你要是对他们太民主了,他跟你好像没大没小的,你以后好像就管不了了,你还是要跟他讲清楚,哪些事你可以做,哪些事你不可以做,哪些纪律你应该去遵守。”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在实习场景中的教育教学行为相比实习前将重新得以调整,实践规则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将在实习场景中重新得以考量,更多富有时效性的实践规则将“应运而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师范生在实习场景中不知不觉地趋向了保守。

二原因分析

师范教育对邱老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影响在实习前比较明显,在大学先进教育理论的陶冶之下,邱老师力争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忍心责备学生等,这些都来源于师范教育的影响。然而,邱老师在实习中,除了继续沿用实习前因师范教育影响而生成的大部分实践性知识外,很少在此影响之下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有些在实习场景的震撼之下,反而有所退化。例如,实习前不忍心责备学生,但经过实习以后对班级的管理会更多采用强制的措施。这也符合以往相关研究(Bullough,1989;Tamir,1991;王秋绒,1991;谢宝梅,1993;罗明华,1996等)的结论,师范教育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确有影响,但是师范教育偏重于理论性,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并不易于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个人实践性知识。[2]

师范教育对邱老师实习前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入实习场景之后,师范教育的影响效度显著下滑,在与教学情境影响的较量之中不堪一击,教学情境的震撼转而成为了邱老师实习中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导因素,通过以下分析或可一窥其究竟。

1师范生“经验库”中实践性知识的匮乏

教师在错综复杂的专业情境中,往往不是直接应用理论,而是靠他们储存的大量熟悉的例子和主题,即舍恩所谓的“经验库”(repertoire),通过比照以前的经验相似地看着(seeing as)和相似地做着(doing as),与情境进行交易,[3]以此来对教学场景中的问题做出回应。邱老师受师范教育的影响,尽管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经验库”中并没有大量熟悉的例子和主题来应付复杂多变的实习场景。所以邱老师于实习场景中对原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库”中的实践性知识得以选择性地保留和继续使用,但是,当原有实践性知识无法处理现场教学问题时,教学场景的即时、同时及不可预测性又要求邱老师迅速采取果断的措施,而高深的教育理论并不易于在瞬间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于是,此刻影响邱老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因素更多的是教学情境,而不是师范教育。由此也说明了邱老师于实习中很少在师范教育影响之下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原有的实践性知识在实习场景的震撼之下反而有所退化。

2实习场景和自我以时效性为标准“过滤”着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陈丽颖认为,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他会应用所学不断地建构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此时教师个人就像“过滤器”一样,会以个人的智慧、个人的教学信念、价值取向,筛选出实用的、有效的课堂知识以资运用,其它则弃之如蔽履。[4]在实习场景中,师范生以即时的教学效用来检视“实践规则”的有效性,如果所采取的实践规则有效则被保存下来,无效则被摒除于外。实习场景中,积极的教育理论所导引出的实践规则并不是那么实用,正如Lortie(1975)的观点,教师对于师范教育中专业课程的看法是太理论且不切实际,而且目标过于高深且艰难;[5]反之,与学校其他教师相似的、强制的、保守的实践规则更为有效。恰如邱老师所说:“在理论上更强调民主,平等,而在实践中具体的方法更实用,毕竟理论太理想化了,学生不是那么好去商量的。”

因此,实习生在大学师范教育影响之下所学的积极的教育理论就经由实习场景和自我这个“过滤器”层层筛选,由积极理论导引出的实践规则因之起不到即时的效应而被剔除,而由现场教学情境所导引出的趋向保守的实践规则被采纳,并进一步成为日后教学的指引。如此相加相乘的结果,使得师范生从实习情境中生成的实践规则更加稳固,即使日后面临积极的教学环境,也会很自然地去应用保守的实践规则。于是,师范生在实际教学中常有所学不敷致用之感慨,故难免发出“理论无用”之负向评价。

3师范生易于选择“情境调适”的方式应对教学困境

Lacey提出社会策略理论主张,指出个人在面对困难情境时会采取三种社会策略来解决问题,一是内化的调适(internalized adjustment),即为接受外界要求经过内化适应环境;二为策略性的服从(strategic compliance),就是虽不认同外界情境但也会技巧性地顺从;三为策略性的再定义 (strategic redefinition),即是面临情境限制时重新定义当时状况,拟定因应策略改变处境。前两项可以合成较大类目,称为情境的调适(situational adjustment)。[6]

邱老师在实习场景中面临困境时,采取了情境调适的方式来应对,而并没有采取策略性的再定义方式,这也说明了师范教育的影响因素在实习场景中相比教学情境的影响显得很脆弱。情境调适的应对方式所显示的时效性、安全性和合群性,导致了师范生趋向保守。

三相关建议

1丰富师范生“经验库”中的实践规则

针对师范生“经验库”中熟悉例子和主题的匮乏,而复杂多变的实习场景又要求师范生有丰富实践规则随时可以调用的矛盾,建议教师教育者不要只是一味地想将积极的教育原理或方法教给师范生,而是要帮助师范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教育原理的教学之后,通过情境模拟训练,以使理论与实践形成对应关系,达到丰富师范生“经验库”中实践规则的目的。

2提高师范生在实习场景中的反思能力

实习场景里的辅导教师除了指导实习生提高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处,更应该引导实习生树立反思意识,对其所使用的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进行反思,检视其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是否合乎教育上的标准。正如Weinstein所提出的“省思式研究(reflective inquiry)”师资培育方案,鼓励实习生能够在工作中发展研究精神,以批判反省的方式,记录个人的教学经验,便可以从中汲取知识与教训。[7]Schon所提倡的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也为实习生反思其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提供了指引,因为师范生在实习场景中的教学只有通过“体验、试误、直觉,经历多次失败方能成功”。[8]

3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鼓励师范生以“策略性再定义”方式应对实习困境

师范生在实习困境中之所以易于选择情境调适的应对方式,是因为它具有时效性、安全性和合群性,但它又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了师范生趋向保守。策略性再定义的方式应对实习困境所带来的失败结果,对师范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但它符合温馨的、进步的、人文的、开放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是师范生对教育应有的追求。只有为师范生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包容师范生积极试验所产生的失败结果,师范生才会大胆地试验策略性再定义方式来处理教学难题,发展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 Elbaz,F.(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London: Croom Helm.

[2]陈国泰.国小初任教师实际知识的发展之研究[D].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37.

[3]李莉春.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层次与能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93.

[4]陈丽颖.特殊教育实习教师实务知识之研究[D].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1:36-37.

老师教育论文第6篇

透过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暑假教师培训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暑假教师培训个人总结1开学在即,8月30日上午东古城镇联合校对全镇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

第一项,业务校长张堂民校长对新加入我们语文团队的新老师表示了热烈欢迎,对老教师们做出的成绩进行了肯定,同时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

第二项,教研员张红丽老师就“从心出发,用爱护航”这一主题,对全镇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与指导。张老师的培训就我们的教学工作来看,实实在在。张老师从备课、师生关系和谐和学习成长三个方面,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宏观的指导,也提出了细节的要求。张老师讲的这三个方面看似是老生常谈,但这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话题虽老,可在此三方面达到专而精的教师真的是凤毛麟角,教学真的是浮不得、飘不得。互动环节,老教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新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为新教师答疑解惑、倾囊相授。在此环节我感受到老教师炽热的教育情怀,也感受到新教师上下求索的虚心好学。

第三项,我们二年级老师听了丁姗姗校长对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解读和教学建议。丁校长从整体结构与内容、总体特点和具体编排与教学建议三个纬度为我们解读了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通过丁校长的讲解,我深深体会了部编本教材编者的匠心独运。大到立德树人的宏观目标,小到瓦当符号的传统文化元素,无不体现了编者的精心布局与安排。

每次培训都是一次心的旅行,是一条“更上一层楼”的捷径。踏着师者们成功经验的阶梯,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培训过后,我对自己和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备教材方面,张老师要求我们要熟读教材,甚至背下来,更要准确把握教材、触类旁通、了解外延。我非常汗颜,对于自己所授的内容,能准确背诵的,真的很少。丁校长对于教材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如何准确把握教材,把教材读厚。那精美至极的中国元素的封面设计、那看似散发着墨香的国画古诗配图、那意蕴丰厚的卷轴版面设计、那看似不起眼的瓦当符号等等也是语文的“外延”吧!这些以前从未留意的部分,有语文、有历史、有艺术,有太多太多的内涵……原来小小语文课本中有如此大的世界,薄而轻的语文课本原来又如此厚而重……把语文课本读厚也是一门大学问啊!

语文教学,不是任重而道远的披荆斩棘,而是世外幽径的漫步寻芳,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暑假教师培训个人总结2“培训是一种福利”。的确,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但又是充实而快乐的,我们的确在享受“学习”这种福利。为期五天的培训内容丰富,通过学习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五天,也是促进我们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五天。下面谈一些自己参加培训的体会。

一、树立师魂意识,从思想上筑牢教学基本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学质量放在心里,把学生的口碑作为衡量自己业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砝码,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提高自身素养,从理论上筑牢教学基本功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但要多读书,从书本上学;而且要多听课,跟老教师学;多交流,跟同事学;多总结、反思,跟实践学。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不断丰富,不断更新,我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坚信,在领导的亲切关怀培养下,在老师们的无私帮助下,在自身的勤奋努力下,我们这些教师一定会成为教育战线上的精兵强将。

三、强化施教能力,从实践上筑牢教学基本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有真功夫。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独特的教育感悟,科学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准备,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根基。只有这样,每一名教师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出精彩而富有生命的课堂。首先要认真备课试讲,把教学目标定准、教学环节弄清、把教学内容吃透,提前“预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灵活组织教学,按照教学设计精心组织教学,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教学目标的实现,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要注重激励和启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不能实施“填鸭式”的满堂灌,也不能进行“放羊式”的自由学,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创新教学模式,做到课前有问题、课中有讨论、课后有思考,真正把一堂课讲活、讲精。

我深深感到,这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培养是我教师生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了我对教育这一职业的热爱。作为教师的我,一定以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忘我的精神,不断前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教育沃土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暑假教师培训个人总结3金风送爽,扬帆起航。为迎接新学期、做好开学工作,全镇语文教师齐聚田马园小学会议室进行研讨学习。此次研讨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一课如一餐,必须要精心备材,用心烹饪,色香味俱全。

一、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要想做一顿美味的菜肴,首先必须食材充足。课前备课更是如此,教师必须全方位精心备课。张老师在研讨中提到了备课的要点:备教材、备背景、备学生、备教法等。这些要点我们都必须程式化在日常的备课中,让每一次的备课都系统而完整。同时,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掌握、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必须先熟记于心,先行一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上好课。

二、用心“烹饪”,提高效率

用心的美味不仅可以抓住胃,更可以抓住心。上课如同烹饪,教师课堂上的用心,情感的倾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紧紧跟随教师。教师课堂上精心的导入、趣味的话语、诙谐的故事、适当的引导、情感的注入……这些每一处的精心和巧思,都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戴建荣老师的《江雪》一课,他用自己的情感朗读,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兴趣,并润物无声地让学生掌握了入声字及其读法。一节晦涩的古诗课堂成了一节笑声不断的欢乐剧。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戴老师的课堂里浑然不知。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效果归功于戴老师课堂上的全身心投入和丰富情感的注入。这节课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同学们喜欢的课堂才能称为好的语文课堂。

三、丰富形式,让课堂色香味俱全

一堂好课应该丰富形式,做到色香味俱全。这就要求教师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将课堂生动、多彩、丰富起来。例如,戴建荣老师在《江雪》一课中,展现了多种才艺,这些闪光点不仅让学生崇拜教师,还为课堂增光添彩。戴老师在板书中展现的简笔,不仅丰富了课堂,也调动了学生兴趣;戴老师的古诗吟唱,将整个课堂带到了高潮,学生们既享受了视听盛宴,又欣赏到了古诗的魅力;戴老师的丰厚文化根基,娓娓道来的诗歌背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诗人,更利于古诗文的理解。戴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师必须做宝藏,掌握丰富的技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不断发掘到老师的闪光点,每堂课都学有所获。

四、让学习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张老师在此次培训中提到,老师必须保持细水长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让学习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身有体会,我们年轻,缺乏经验,缺乏丰富的理论知识,必须多听课,多听讲座,多进行教学反思,多背诵经典,多写文章,多读书。我们只有不断通过学习丰富自己,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要富有激情,要全身心投入,要丰富自己的才艺,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此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让我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欠缺,让我更加确定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暑假教师培训个人总结4学校组织了为期三天的教师基本功培训,我有幸听了多位教师的汇报,她们讲得十分精彩,通俗易懂,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听了这些我受益匪浅。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在听课之前,我总是认为新课标实施起来有些困难,毕竟各地条件不一样,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观念太强,他们倾向于应试教育,认为儿女只要考取大学就万事大吉。但我听了各位教师的课后才知道任何改革在其初期都会产生阵痛。我们人民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还要面对学生的家长。如果不搞好课改又怎么会培育得出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呢?只有实施课程改革,才能培育学生创造力。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几天几位做课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她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

暑假教师培训个人总结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则是学生健康体格的塑造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体育教师,难免会有迷茫,对教学不知所措。教育局为我们安排的培训讲座为入职前的我们打了一剂强有力的保障针。此次培训名家云集,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告诉我们教学的理论,更是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的差距。通过此次培训,不仅让我们在理论上上升了一个高度,更重要的是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有多么重要。

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学开始的体育课,没有多少印象深刻的教师。因为老师很少会给我们上体育课,不是被语文老师占用,就是被数学老师占用。而那时的我们脑子里对体育课充满了无限期待,好玩爱动是这个年纪学生的特征,由于体育课经常被占领,我们总是得不到内心的满足。除此之外,体育老师大多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担任,更谈不上什么专业性了。所以现在的我更是明白当好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多么重要。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特级教师们的从教经历和对教育的执著追求,给我们年轻教师很大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深刻道理。

相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我们小学体育教师的责任应该会更重,最近几年不断的被提及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不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一些学校甚至取消了长跑运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的学生是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一旦遇到风雨,难道就不能顽强的成长吗?我想这多少与我们体育教师有关,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从小学生开始抓起,让他们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教学,绝对不能放羊式教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我们自己的负责。听到一位专家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经典。他说,你觉得现在体育渐渐受重视了和什么有关?其实是与我们体育教师自己有关,他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家长,什么样的校长,什么样的领导等等。这归结到底完全在于我们教师对课堂的态度。

什么样的体育课是一节好的体育课?,我觉得《体育之研究》是所有体育人都应该好好学习的经典,体育就是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啊,我们现在的体育课真的能做到野蛮体魄,文明精神吗?真的能达到每节课的运动量吗?古希腊盛极一时,他们的军国体育思想,让他们的名族坚韧不屈,现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经逐年增高,他们已经不再是矮小的倭寇了,我想这与他们的体育思想不无关系。我以为我们的体育课就应该多做一些有强度的运动,并不能每节课都上着“快乐体育”、“阳光体育”,多一些“野蛮体育”。

一位教师的示范作用,可能比上课更重要,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学生们树立一种阳光、积极、健康的形象。摒弃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抽烟、不注意自身形象的事情等。我现在仍然记得我的初中体育老师,夏天上体育课一直是穿着拖鞋、抽着烟,可能这种记忆很难抹去了。

老师教育论文第7篇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老年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老年教育也摆脱了只有老干部局主管的老年大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各级老龄委主办老年电视大学,教育局主管的社区学院及老年教育中心也纷纷涌现。以宁波为例,从1985年建立第一所老年大学开始到现在不过短短20年,宁波城区老年教育已经先后形成了三大老年教育系类:1、由市区老干部局主管的老年大学;2、老龄委主管的老年电大;3、教育局主管的社区学院及老年教育中心。广播电视大学(下文称电大)依靠其多年形成的系统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优势成为了老年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各地电大参与老年教育有两种方式:1、与当地的社区学院联姻,通过社区学院参与老年教育。2、与当地老龄委合作建立老年电大直属班。电大参与老年教育与原有的老年大学(这里特指老干部局主管的原有的具有“精英”性质的老年大学),由于在教育理念上的改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等各方面与原有的老年教育机构有所不同。例如2011年宁波电大(宁波社区大学)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启动了老年教育项目,成立了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该老年教育中心在一开始建立就遵循“普及、普惠”的原则,是宁波城区内第一所真正意义上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老年朋友的大众化老年教育机构。其中师资是老年教育质量和“老年”特色重要保障,其师资方面除了具有一般普通老年大学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老年教育大众化师资队伍现状

为了和原有的老年大学进行更好的比较,我们关注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的成规模成建制的教学点。从现有的文献和网上查询的讯息来看有三家比较典型的电大开办的老年教育机构:宁波电大参与的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江苏南京电大参与的老年教学点、浙江电大参与的老年大学电大直属教学点。这三家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都有着相似的特点,现在以宁波社区大学为例介绍一下老年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的师资现状。

1、师资来源多样化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组成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该老年教育中心现有教师60名左右,人数不多,主要有两个来源:(1)外聘教师,主要是由退休教师、社会文艺团体从业人员、其它老年大学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来源相对比较复杂,很多教师都有双重或者三重身份,有较深的社会阅历,部分教师有老年教育的从教经验,能很好地和老年学员沟通交流。(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在职教师。这部分教师是宁波电大的在编中青年骨干教师,平均教龄10年以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事业责任心。但是一般都是初次接触老年教学,对于老年学员的学习心理、学习状态并没有丰富的经验,而且目前并没有针对老年教育师资的系统培训项目,只能依靠教师个人原有的教学素养,有限的与其他老年大学教师交流的机会来逐步适应老年教育教学过程,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

2、师资结构趋于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采取了依靠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宁波社区大学设在宁波电大内,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可以实现电大教师和社区大学老年教育师资的有机整合,电大骨干教师分批次有步骤地参与老年教育,从而使得师资结构得到较大的优化。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教师涵盖老中青三代,60岁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7%,人数比例最大。外聘教师中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普遍承担技艺类课程,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由于本身年龄比较大,比较熟悉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与老年学员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依靠高校办学,随着和高校结合的紧密程度,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年龄结构会不断得到优化。从职称结构上看,初、中、高级职称分布较为均匀,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学历层次上看,教师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占60%,学历层次分布比较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老年教育中的教师基本能胜任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老年教育独特的教学规律缺少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由于老年大学中有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外聘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占了较大比例,由于个人精力等原因这部分教师对于老年教育理论工作的研究不是非常重视。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老年教育实践、理论方面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原电大教师虽然都是初次涉及老年教育,对老年教育更是缺少感性认识,但是作为高校教师,他们的科研素养要优于大部分的外聘教师,随着这部分教师对于老年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对于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应会后来者居上。

3、师资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具有活力

老年教育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外聘教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社区大学和电大是合署办公,所以电大教师这一块师资是比较稳定的,两者结合,老年教育中心的师资在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的同时,能够维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2011年度老年中心教师40名,由于新开课程和班级2013年度教师数量增加至48名。增加的8名教师6名来自于宁波电大,2名来自外聘。原有教师中外聘教师更换5名,电大教师更换2名。

4、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

目前宁波老年教育教师科研能力较弱,老年教育的科研成果不是非常丰硕。利用宁波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数据检索,以“老年教育”为检索词,近三年的论文数将近170篇,学位论文33篇。但是以宁波为关键字,进行二次检索,只有2篇文章,作者均为宁波社区大学(宁波电大)教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加强和普通高校的合作对增强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在期刊方面也没有针对老年教育的二级以上的刊物,对于提高老年教育研究层次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是经过各界学者领导的不懈的努力,《宁波社区教育》已经创刊,为进一步做好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现在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急需规划建立

通过对宁波市几个老年大学的了解,我市的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处于摸索、研究状态,还没形成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特别是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开办时间不长,还处于教学模式的摸索阶段,还未涉及师资培训方面。其实我市的老年教育先行者在师资培训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由宁波老年大学主办各区老年大学承办的“全市老年大学教学观摩课程”的举办,从09年到至今一共举办8次,为老年教育的教师和办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各个老年大学也会定期召开教师联谊座谈会;不定期召开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等。但是这些活动都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而且大多是在老年教育教学管理层面上的研讨,面向的对象也大多是各个老年大学的管理人员和一小部分教师,并未涉及最需要培训的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老年教育的师资培训是一片崭新的领域,在这方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应该积极借鉴其他老年大学的做法,结合自己联合高校的优势,加强和其他老年大学的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领导、牵头作用,尽快规划和建立适合老年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

三、促进老年教育大众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健全老年教育法规体系,理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推进,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上的缺失也逐步体现出来。我国的现行法规虽然从宏观上确立了老年教育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可操作性,现行法规对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形式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对老年大学的权利、义务、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教师培训等方面缺少政策上的保障。现行的老年教育存在教育局和老干部局两大管理体系并存的状态,虽然两大体系内的老年大学有事务性的交流,但是缺少自上而下的那种制度性的交流平台,在师资交流培训中存在沟通不顺畅情况,对于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地方上有创办老年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为了进一步优化老年教育办学环境,出台一部老年教育法的时机已经成熟,老年教育法的颁布可以对我市老年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联合高校,建立老年教育长效交流平台

根据国外的经验,高校在老年教育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师资的参与以及教学设施的提供上。在这点上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老年中心通过和宁波电大的合作,直接在宁波电大原有教学场地基础上加以改造,给老年中心提供的教学场地和设施,大大缩短了筹办老年大学的时间。并吸收了宁波电大的一批教师作为老年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使得该老年中心的师资在年龄层次、稳定性、专业程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优化。现在两大老年管理系统下的老年大学并没有很密切的联系,但是师资培训是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是一个长期、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两大系统的老年大学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老干部局管理下的老年大学由于开办时间早,对于教学管理,办学经验比较丰富,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老年大学体系。但是它的管理单位是老干部局,而老年大学最起码是一个教学单位,从这点来看两者是不匹配的,是具有中国国情的一个现象。教育局主管的老年大学开办时间比较迟,成规模、成建制的老年大学比较少,但是由教育局主管的老年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大众、社会的老年教育机构,根据国外老年教育的经验,老年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和高校和社区学院合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也应该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学习的对象。笔者认为由社区大学开办老年教育中心,与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大合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式,老年教育目前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所以加强师资建设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

3、深化教育创新,加强教师管理

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推进,老年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老年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老年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研、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老年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部门,在制定相应的师资规划的同时,应该深化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求突破,在做好深化教育创新的同时加强教师管理。一是强化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兼职人才库。老年大学有大量的兼职教师,积极引导兼职教师,关心他们的想法,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老年教育中。二是细化教师管理,分别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大部分兼职教师是退休教师、或者有着老年教育的教学经历的教师,对老年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充分听取这些教师们对老年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与宁波电大合作办学后,老年大学吸收了宁波电大的很多中青年教师,在师资方面有了很大的保障。青年教师是老年教育的希望和未来,老年大学要精心培养他们,积极谋划年轻教师的培养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投身老年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老年教育的中流砥柱。

4、提高教师专业化培养力度,逐步完善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老年教育教师学历资质,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逐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老年教育教师成长的源泉。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协调配置利用资源,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培训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老年教育教师的需要。

(1)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覆盖面

老年教育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借鉴其他教育模式的培训方式、体系,结合老年教育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培训形式不能仅仅是培训课程的教授,要不断创新,使得培训方式分层、多样、有效。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例如专家讲座、专题讨论、技能培训、名师观摩课等形式的培训,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实现多种培训形式在时间上同时进行,空间上交叠开展,节约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增加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拓宽参加培训教师的覆盖面。在一定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培训跟踪机制,可以有效监督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培训体系的反馈机制,使得培训体系能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本文来自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深入挖掘教师培训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培训内容中要突出老年教育特色,将老年政策、老年心理与生理、课程建设、教育技术等各方面都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来。我们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短期非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脱产学习,激励和促进老年教育教师自动进行知识更新,改进工作方式。同时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提升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把目光于老年教育的科研工作,在一线教学工作中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和一线教学实践相互转化,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规律,担负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任。

四、小结

老师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政治理论思想,机遇与挑战

在贯彻和落实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改善学校重视专业,轻视思政课的错误理念的教育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专家们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进行了研究,将该课程形成一定的系统体系,教委也定期对学生和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教育理论体系,从而对学生的思想、世界观的形成负责,也让良好的思想道德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实践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不再是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程表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心灵得到了美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能够发展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1.国内现状

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过程中必修的科目。目前一些高校对思政课的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重视技能的讲解与教育,轻视思想文化的教育,认为该课程对学生未来找工作的用途不大。老师较多的进行纯理论的教学,列举的案例不多,没有从现状出发,不太注重教学的方法,常常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在讲台下睡到一片的现象。老师需要重点根据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把问题讲明白、讲透彻,不能够照本宣科,让学生听得枯燥乏味,产生睡意。大部分院校缺少思政课的师资力量,老师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培养,老师更多的愿意攻克专业的知识课程,思政课的老师人数缺少,青年思政课的老师人数更少。学校更为重视学生在学校里的等级证书的取得情况、就业情况,对软性的思想政治素质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忽视思政课老师素质的提高,相对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思政课的学习和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

2.面临的挑战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每天都在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一些资本主义的文化带到了中国,国外的思想文化和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逐渐转换到了文化影响力的软实力竞争上。美国通过三片:薯片、芯片和影片,轻而易举的占领了中国经济市场上较大的领土。中国和境外贸易往来增多,在无形中向中国国内渗透和扩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在中国种下资本主义的思想,弱化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冲散国人之间的凝聚力。从而有较多的中国学者到国外进行学习之后就留在了国外,改为外国国籍。这一现象的出现,较大程度的弱化了中华子孙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使命感。中国人民要积极应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和挑战,健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体制,坚决抵制国外价值观的传播。文化间相互的交融、碰撞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便利,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让学生对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总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复兴的精神支柱,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学生要具有强烈的民族热情和祖国的荣辱感,担负起传承不同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使命。

3.解决的措施

想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关键点还是要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只有老师授课的内容变得精彩、多样化,学生才会真正的融进课堂,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述的内容。老师要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对学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排除学校中轻视思想理论教育的校园风气。在大学校园期间,老师需要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社会民情和国家大事,强化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人翁意识,老师能够尽心尽责的进行教学。老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知识的储备,灵活的运用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把现在的教育思想落实到未来学生实际的工作中去,完善学校的教学政策和管理模式。学校定时的对老师进行考核,让老师不断的进行学习,让老师拥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经验,有较强的辩论思想,及时的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从而能够较多元化的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讲解。思政课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向学生较多的灌输知识,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也需要根据国内的现状向学生灌输新的思想理念。国家也下达了一系列的政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改革中具体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案例分析,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让学生的思想不受传统理念的束缚,能够得到更好的解放。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建设,较好的权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两者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取舍。教育部也要求,无论中专、大专还是本科,都需使用中央统一编排的思想教育课程的教材,反应出中国教育的所特有的教学理念。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教育模式下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让我们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姜德琪,项敏.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介体资源的开发与配置[J].教育探索,2011,(6):35-37.

[2]赵忠平.浅谈高校思政教育课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9):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