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7 00:49:21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第1篇

 

       在教学中,充满了许多可能性,现在来看看吧!

 

《可能性》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前几个年级学习内容的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基于以上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收获如下:

教学设计合理流畅,在与孩子们亲切的交流中,知识成螺旋上升的态势,尤其难点的处理层层深入,学生一点也感受不到内容的抽象,而且学的是兴致勃勃。学生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整堂课从课前的交流复习到难点的讨论及练习的抢答,再到游戏的参与及最后开放题目的回答,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反思性教学第2篇

关键词:数学;反思;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1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05

数学反思性教学是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检验和思考,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习惯的总结和概括,能够及时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数学反思性教学要求数学教师要认清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学手段,创设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即教师学会更好的教学,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那么,数学反思性教学如何引领高效课堂呢?本文笔者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分析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意义

数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阶段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反思的结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成。通过反思性教学研究,数学教师可以清晰直观地认识到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做出及时解决。当数学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素养以后,会对教学研究和教学深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反思性教学研究的理论和结果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积极反思、开拓进取的好习惯。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日益增加,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前沿教学思想的学习。

二、 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数学教师备课前进行反思,有效拓展数学知识

备课前进行反思并不是数学教师个人的反思,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类似于通常的集体备课。以前的集体备课主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即通过何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反思性教学研究在备课前则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以学定教,找准教学切入点,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等。数学教师要先对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反复比较和选择,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进程合理调整教学方案。教师通过课前反思能够确保教学环节的合理分配,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悦。在反思探究中可以有效拓展数学知识,并且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氛围。

(二) 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开放、创新的态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反思性教学鼓励数学教师加强对数学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和分析,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而且必须成为数学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完善,需要数学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挖掘学生的潜力。课中反思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意义重大,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调整,使数学课堂更加民主、和谐。比如,初中几何的证明题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考试的考点,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反向思考和推理方法,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注重课后反思的作用,对教学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在课程结束以后,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习时的表现进行的综合评价。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做出合理的评估,从而找到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思,可以给学生指出改进的地方,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整个数学课更加灵活和规范,对于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需要理性地对待教学和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把控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反思活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有利于数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数学课堂的效率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还能够优化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数学教师要通过反思性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深刻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反思性教学第3篇

内涵解析

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既有“教学的反思”,也有“反思的教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全等于教学反思,因为它不仅强调教学反思,更强调在此基础上有更加合理的教学实践行为。反思性教学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法,它不以某个概念化的、静态的教学法去规范具体的、动态的教学实践,而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

反思性教学不同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教学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的价值判断。教学反馈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产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效果作为新信息返回,影响并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当然,反思性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也常常离不开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

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具有内隐性和内需性,是出于内心,源于思考的,基于职业自觉的反思,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果教师们的反思意识淡薄,把教学反思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基于主体教学的需求,就不会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就会扼杀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生命之花,也会吞噬了教师主体性反思的智慧之果。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敷衍应付,很难有实际效果,二是隔靴搔痒,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深层次的反思;

反思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引领,反思是在某种理论和观念的引领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反思性教学的参照,如果缺失了理念,教师的反思就会失去了方向,教师的反思也会失去了依托,教师在反思的路途中就会缘木求鱼,劳而无功。

反思需要时间与空间,反思性教学的行动基础是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知识和技能要随着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础,也是反思性教学的行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反思的能力、水平,影响反思的效益,而我们的教师专业知识有待丰富,专业技能尚需提高

理论依据

1.杜威的教学论:杜威强调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性,重视反思思维。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他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当代认知心理学:全面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和因素,并从科学角度对元认知(即反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元认知知识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获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原认知调控,是主体凭借元认知体验的力量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评价、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理论的形成,深化并拓展了反思的观念,不仅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等更清晰,更易理解与把握,而且使反思由昔日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3.批判理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从30年代起创立的复杂的思想体系。批判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为反思性教学提供了根据:一是伦理学基础与教学互动的规范,二是教学与民主,三是教学的状态和文化体制。

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

作为教学管理重要手段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重要保证的反思性教学,其实施一要遵循内在的规律,二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模式。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结合拉伯斯凯反思性教学模型,我校大胆借鉴,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动力(动机形成阶段),二是行动(进行反思阶段),三是结果(解决问题阶段)。这三个部分是互为因果,螺旋上升的一个统一整体。

首先,在这个系统中,“动力”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起点,这个动力既有来自于教师主体的前瞻性理念和内在需求,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硬性规定式的反思机制和和范式管理举措,只有两者恰切的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老师们去进行“反思的行动” 亦即“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

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厚积老师的理论功底,注重专家引领,拓宽老师的视野,对于开启反思性教学行动显得尤为关键。

其次,“反思行动”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并指向特定的内容:实践的与理论的。而“在思考实践问题时,理论观点被孕育起来,并被纳入分析之中。相应地,一种判断标准或教育原理被评价的过程中,实践的意义得到总结和探讨。因而,创设情境就成为反思行动的起点,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确立主题,制定方案,营造氛围,确立载体。具体地说,就是在反思行动开始时,先确立反思的主题,如我们在每个学年围绕“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有效教学”这个主题举办的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中层干部相邀听课、市区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课题研究课、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老师们围绕主题进行反思的行动。然后制定详实可操作的方案,如在举办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活动之前,就活动的范围、形式、环节等方面进行周密的部署,并从六个方面规范了参赛的具体内容、时间和要求,明确了奖项设置和评价标准。针对课堂教学大赛,出台了教师和学生“专业基础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训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文化基础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规范了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分标准。对“教学设计”体例也作了统一要求,并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的评比上作了量化细化,为评委的打分提供了尽可能科学的依据。详实可操作的方案,让老师们可以执行操作,进一步明确反思的内容,营造反思氛围,给反思性教学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载体。

在氛围营造的前提下,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先进行“问题界定”,进行手段和目的分析,亦即立足课堂、攻坚课堂,开展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让老师们围绕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课前、课中或课后反思,然后通过“竞赛争优”达到最终目的。如我们举办的面向全校所有一线教师的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就是以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师自我反思的五年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为引领的。在举办课堂教学大赛的同时,同步举办课例大赛、反思大赛、说课大赛。让老师们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将反思深植课堂,在课堂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做没有理念引领的课堂教学,不做没有理论支撑的课堂教学,让实践与反思交织,教学与科研一体,竞赛与常规并行,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互融。以此进一步营造反思的意识和氛围,激发教师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研究的意识,从而提升教师反思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然后,及时进行总结概括,交流表彰,笔耕升华。如为了总结经验,展示活动成果,进一步彰显反思的力度和效度,我们相继隆重举办了首届反思性教学论坛、教科研工作年会、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总结交流表展会。我们不但对所有获奖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就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点评和反思,而且还让老师们走上讲台,尽展老师们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和感悟。我校还及时将老师们的反思成果辑录成册,用以记载老师们在反思途路上探索的珍贵足迹,也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和超越的蓝本。

在反思的过程中,反思型教师,只要有可利用的新的根据或信息,就会重新考虑结论或判断,因此“质疑”应该是反思型教师最重要的心态,也应该是是否具有反思性思维的不可或缺的品质。不过,反思性思维,即使是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也不会直接形成变革。所以,美国杜威看到了把思想变成行动的重要性,倡导思想开放性、责任性与执着性的态度,亦即对于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反思性行动的必要性。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做出任何选择或行动时,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将给学生带来何种影响进行反思。因而开放性、责任性与执着性是实现反思自觉发生的不可缺失的关键态度。

反思性教学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反思性教学

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才能促进自我教育,教师的教学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学水平也才能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反思性教学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开展反思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理解的误区

有很多教师一提到反思,往往就以为是教学活动之后的反思,一些学校也比较重视教师的教学后记、教学心得,这样,导致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事隔多天之后泛泛而谈,无关痛痒地写上一通,随后就万事大吉。然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把它们束之高阁,不再问津。其实,根据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备课、课堂上、课后都需要反思,且需要好好地反思。

二、教学各环节中的具体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有先进的教学目标做基础。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有一个合理的导向和控制。如果目标设定的太高或者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进行拓展,往往会让很多的孩子因为听不懂而失去兴趣,如果目标设置得过低,则会使学生因为觉得太小儿科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两种都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在教学《春》时,根据初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设置了三个目标:(1)学习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倾向;(3)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鉴赏、评价。但是我通过多种方式得到的反馈却是,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显然,第三个目标超出了学生的水平。因此,我及时地对第三个目标进行了调整: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这样,我通过“反思——调整”,使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精英”的培养,而没有面向全体的同学,对教学的内容也是讲得多,恨不得面面俱到,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如在教学《〈庄子〉故事两则》时,我补充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以及庄子的哲学思想,本以为学生会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但结果却是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问题还是出在教育理念上,反映到教学目标上就是仍然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就是盲目追求拓展。于是,在另外一个教学班,我及时做了调整,降低了难度,突出了“基础性”,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因此,任教几年来,我很多时候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组织课堂,课前精心准备问题,课堂上再随机提出一些问题。但是,在多次的反思之后,我发现这种方法越来越趋向于“满堂问”,与“满堂灌”一样,其实都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4.对“反思性教学”的反思。“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改进措施后的实际效果。可以这样说,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更好地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区别对待,如果一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那么,要进一步总结,主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又出现了新的情况,那么就要谨慎对待,不能用一种方法简单地解决,要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他的改进措施。

三、反思性教学的具体方法

1.修正教案。 教案不是一步就能完善的,教师上完课之后,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教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明确改进的措施。这样有利于教师从正反两个反面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取长补短。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对所观察的情境进行分析和相互交流。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3.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这是学校利用反思的方法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不同学校的教师在研讨会上提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办法。最终形成的解决办法为所有与会的教师所共享。

四、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要具备较强的反思意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教学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才会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不去乃至不会“低头看路”,就这样兀兀穷年,教学水平原地踏步。还有的老师满足于已有的教学经验,从来不想也不愿坐下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不管其教龄多长,经验多么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准上。

2.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反思能力。意识具备了,还需要有相应的反思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养成积极学习讨教的习惯: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同行好的教学经验……并且还要有认真思考、质疑、交流、总结的习惯。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发问,如:“我在干什么?”“这意味着什么?”“我会怎样?”“我怎样才能用不同方式做这些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储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3.要勤于动手。在教学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要及时记录在案,而事实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一工作多数被搁浅,但致命的一点——懒惰,往往是桎梏教师反思性教学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 孙翔.语文反思性教学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6(36).

反思性教学第5篇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对于书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反思性教学第6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性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英语教育大国,中小学在校学习外语的人数接近一亿(贾爱武,2005)。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但我国外语师资队伍仍相对比较薄弱。自2001年起,我国中小学开始逐步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以下简称《课标》),许多教师虽然经过《课标》培训,但还是感觉《课标》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有距离,较难将其中的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主要是因为《课标》培训“不可能为教师提供能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现成模式,要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的创造”(陈永明等,2003)。建构主义者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教学知识的个体,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对教学、教师以及学生的看法的理念体系。因此,教学理念不可能仅仅通过教师培训强行“塞进”教师的理念体系,而要通过教师本人积极主动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循环往复,最终内化于理念体系,并指导实践(Williams&Burden,2004)。换而言之,教师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是教师真正理解《课标》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关键。

二、反思性教学的含义与过程

(一)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反思性教学解释为:教师及师资培训的一种方法,它以这样一种假设为基础,即教师通过批评性地反思他们的教学体会可以提高他们对教学的领悟能力和自身的教学质量(Richards等,2003)。其中,教学体会包括教师对语言的看法,对教学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教学大纲的看法,对教材的看法以及对所有影响教学的课堂内外因素的看法。反思不仅将教师本人的所做和所想联系起来,更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与同行和学生,甚至家长、社区互动的过程(Bartlett,2004)。因此,反思性教学涉及到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和参与者。

(二)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国外国内均有人对反思性教学过程做过总结,如Dewey(1933)将其归纳为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信息——找出解决办法——找机会尝试新办法(转引自Bartlett,2004);国内也有人把其概括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本文主要采用McTaggert&Kemmis(1983),Smyth(1987)整理的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加以阐述(转引Bartlett,2004)。如图:

观察记录(Mapping),指观察和收集关于教学的资料:谁在何地发生了什么,包括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交流、课堂中的重大事件,作为教师的个人行为,对教学的既存认识,影响教学的课内外实践等。常用的方法是写日记和教学日志、课程报告(薛笑丛,2000),录音,录像等。目的是收集能够反映教师理念的第一手资料。

探寻原因(Informing),指在观察记录的信息中找寻其背后的含义。换句话说,教师应自问: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没有采用其它方式?我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环节也可以在与同行讨论中进行。

探讨理念(Contesting),指对教学的认识进行讨论,特别是与同行探讨并共享对教学的理解。

Appraisal暂译为“制定计划”,指将思考的层面和寻求与我们新的理解相一致的教学方式相联系,自问:假设我改变了……会对语言学习带来什么结果呢?

教学行动(Acting),指根据以上四项,确定教学行为,将对教学的新的理解和新的教学方式付诸实施,检验其是否有效。

以上各环节有时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时有跳跃,有时循环数回才达到反思的目的。教师的信念体系在此过程中不断得以建构、修正;而修正后的教师信念指导着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提高。

三、反思性教学个案

《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事物。笔者以高中二年级教材中主题为“FirstAid”的“Speaking”作为任务型教学模式个案,对反思性教学的过程进一步加以说明。

(一)观察记录

通过录像和听课笔录,观察该课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第一步:相互问候。

第二步:检查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让学生描述一件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并就该事故所描述的内容设问。有两名学生站起来描述,其中之一描述的是发生在自己家里的意外事故,所设问题学生能较好回答,气氛不太活跃,教师在过程中没有插话,所用时间:5分钟。

第三步:话前活动。教师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将第一个任务呈现在荧屏上:TaskOne:Arethereanyunsafefactorsinyourhome?Ifthereare,listthem.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气氛较热烈。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有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所用时间:3分钟。之后,陆续有四个学生列举了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教师将其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所用时间:3分钟。

第四步:会话活动。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列出的“dosanddon’ts”,检查是否可以补充所提到的家中不安全因素,并注意情态动词的用法。然后,呈现第二个任务:TaskTwo:Supposeyourparentsaregoingtowork,leavingyouandyourlittlesisterhome.Beforetheyleave,theytellyoumanydosanddon’tsabouthowtokeepyourselvessafe.Makeadialogueofit,andtrytousetheexpressionslistedinthetextbook.要求学生与邻座两人一组进行操练。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气氛较热烈。有的学生利用手边工具查单词,有的学生记录对话内容。所用时间:5分钟。接着,有三对学生进行了对话表演,教师将使用了情态动词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对学生的表演,教师给予了肯定。所用时间:6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对黑板上情态动词的使用进行正误判断,学生陆续指出了错误的句子,有两名学生对should,oughtto,must的用法进行了小结,最后教师也对这几个情态动词做了总结。所用时间:7分钟。

第五步:话后活动。教师呈现第三个任务:

TaskThree:

SituationA:Supposesummerholidayiscoming,andyoumaymeetsomethingunsafeduringtheholiday.Yourteachertellsyouwhatyoushouldbeawareofintheholiday.

SituationB:SupposeyouaretravelingtoTibet,andyourparentstalktoyouaboutthethingsyoushouldnotice.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进行对话练习。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学生开始活动,气氛不热烈。所用时间:5分钟。之后,三对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这时,其他学生注意力有点不集中,表演的学生的对话内容明显短于前一个任务中的对话,情态动词的用法基本正确。所用时间:6分钟。

第六步:布置家庭作业。教师一边布置家庭作业,一边呈现:

Assignments:

(1)WritedownonesituationinTaskThreeinformofadialogue,usingmodalverbs.

(2)What’sthemeaningofthetext’stitle“DRABC”?

(3)Canyoufindmoreinformationof“DRABC”ontheinternet?

之后,宣布下课。

(二)探寻原因

授课教师向英语组其他教师简要介绍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使这堂课清晰地呈现在同行面前。这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

本堂课目标是:(1)鼓励学生用情态动词表达建议;(2)让学生了解一些家庭安全知识;(3)提高学生用英语对话的能力。

以下是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步:相互问候以增进师生感情,宣布英语课开始。

第二步:检查家庭作业,复习对事故及急救知识的描述,为学生将要讨论的内容作铺垫,对学生英语听说活动进行热身,并对作业进行检查。

第三步:话前活动,用任务一引出对家庭不安全因素的讨论,为会话活动作准备。

第四步:会话活动,用任务二促使学生使用情态动词就怎样预防家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提出建议,通过操练和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情态动词的用法。

第五步:话后活动,用任务三促使学生运用情态动词对怎样预防家庭以外不安全因素提建议。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更加接近,同时加深对情态动词的理解。

第六步:家庭作业,作业(1)是为了巩固会话内容及情态动词的用法。作业(2)和(3)是为了促使学生预习新课文,并鼓励学生寻找课外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并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三)探讨理念

根据教学过程及授课教师对教学设计意图的阐述,英语教研组的教师(共23人)共同查阅资料并进行探讨,同时征求学生的意见,解决“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模式”这一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1.明确“任务”的含义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ACourseinLanguageTeaching等)得知“任务”是指在语言教学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设计的活动。一个完整的任务包括目标、步骤、顺序(一任务在一系列任务中所处的位置)、进度(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结果、学习策略(学生执行任务时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类型)、参与情况、所用资料及语言(学习者执行一次任务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否要求学习者使用特殊的词汇、结构或功能)。

2.探讨《课标》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据此,教师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有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言堂”,应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任务去感知和实践;教师是任务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有些教师认为,应使学生通过在执行任务中使用语言来学会语言,强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应促使学生在其过程中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和成就感,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另有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的任务应该适合学生语言水平,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以及可以促使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学生广泛参与;任务应根据难度由浅入深地安排,并突出重点。

还有教师补充,对任务的评价应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起来。

3.讨论课堂教学的过程

有七位教师认为,该课是任务型教学模式,因为这堂课主要由三个任务组成,每个任务目标明确,安排由浅入深,有梯度、有联系,并与学生生活贴近,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下达任务的指令清晰,学生也能用所学语言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情绪较高,并学会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参与面较广,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各项任务,而且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了肯定。

有两位教师认为该课不属于任务型。首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发出指令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引导作用均未体现出来。第二,会话课中出现了语法讲解。第三,第三个任务,即话后活动与第二个任务形式和内容都很相似,似乎是在机械地操练,而不是在使用和感受语言。

其余的十四位教师的观点折中,认为该课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框架,但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会话活动中情态动词的讲解未体现任务性。会话活动中并非不讲语法,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使用中去体会不同的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先使用,再学习。因此,建议将情态动词的讲解放在总结部分。第二,话后活动的形式是第二个任务的简单重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以深化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三,家庭作业中的第一个任务也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第三个任务作适当调整。第四,话后活动中,学生讨论不热烈,原因是什么?建议征询学生的意见。第五,真正愿意表演的学生不多,很有可能是学生用英语表演的自信心不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而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乐于展示,达到通过语言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的目的。第六,对任务的评价比较单调,仅有教师对任务结果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

4.征询学生对课堂教学第三个任务的意见

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后一个任务的形式与前面的任务形式一样,失去了新鲜感;另外,对最后一个任务的准备时间不足,缺乏构成对话的单词和短语。

5.授课教师根据同行及学生的反馈发表个人看法

该课争论的焦点是语法的讲解以及对第三个任务的处理形式。语法讲解在会话课中并不能少,但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先在语言环境中体会语法的使用,然后学生总结其用法,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因此,语法总结应放在家庭作业中并及时予以反馈。另外,第三个任务的形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应加以改变。此外,授课教师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解仍有所欠缺,与学生互动较少。这也可能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原因之一。

6.明确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大家认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应主要从任务性质、教师角色和学生参与等三个方面来考察。首先,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有趣味性,形式多样,按难易程度有梯度地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和与同学合作中可以完成这些任务。其次,教师的角色是任务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起到激活学生内在知识系统的作用,并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有利环境。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

(四)制定计划

综合以上对任务型教学理论以及对该课教学过程的探讨,授课教师将该课安排调整如下:

(1)将对话活动中对情态动词的讨论放在家庭作业中,并及时予以反馈。

(2)将最后一个任务的形式改为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呈现的《今日说法》中的片断——火灾现场,设计关于对火灾事故中当事人应如何保证人身安全的建议的对话,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评选最佳建议奖和最佳发现奖。在课前给学生播放该段录像,以便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作准备,教师参与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五)教学行动

在同年级另外一个班重新上本堂课,授课教师本人感觉气氛更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情态动词的掌握也较好,但是授课时间不够用;在学生执行第三个任务时,课堂秩序较难控制。

以开放式问卷调查学生对该课的评价,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有大量英语交流机会和生动活泼的任务形式;希望教师在任务之前提供足够的有关任务的信息,包括可能会用上的单词及句型;也有些学生表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感到紧张。

听课教师认为这堂课符合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要求,但授课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有待提高,课堂控制有待改观。

授课教师在工作日记中总结该课:通过自身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同行的探讨和与学生的交流,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含义更加明确。任务型教学应抓住三点:任务,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语法学习不可少,但应让学生先体会,再总结。学生基本上对任务型教学是接受的;用不同类型任务组织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掌握也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班级人数多的情况下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如何把握在任务前对学生的信息输入量,如何抽出更多时间对课堂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如何对任务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如何使学生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这些问题应该是在以后的反思性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反思性教学能够弥补教师培训的不足,让教师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做”(Willis&Willis,2002),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通过观察课堂和反省自身的观念、方法,基于实际,教师将《课标》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做出有益于教学的决定,而不必盲目地受某种机械的教学法的摆布。反思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中,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能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反思性教学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英语教学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Bartlett,L.2004.TeacherDevelopmentThroughReflectiveTeaching[A].InRichards,J.C.&Nunan,D.(eds.).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C].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Richards,J.C.,Platt,J.andPlatt,H.2003.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Williams,M.&Burden,R.L.2004.PsychologyforLanguageTeacher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Willis,J.&Willis,D.2002.ChallengeAndChangeinLanguage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永明,朱益明,胡章萍,郭朝红,孙宗兴.2004.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反思性教学第7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反思 专业成长

一、英语教学现状

作为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新兴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迅速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切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遗憾的是,笔者运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长期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大多数教师对英语教学反思的真实意蕴缺乏准确的认识。他们所着眼的只是教学过程和对教材的处理,而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对学生的观察、对日常教育生活的思考不够,其结果势必影响教师的反思效果。其次,很多教师一听到“反思”这个词语,就把它理解为对过去教学行为的检讨,以闭门思过的心态来看待教学反思,仿佛伴随教师教学实践的都是失败和不足。再次,英语教师的习惯性思维、职业倦怠、教学任务重等因素也制约了有效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负担,他们往往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才勉强应付完成。

二、有效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有效英语教学反思的特征

1.有效的英语教学反思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有效的英语教学反思不是教师教学后简单地回想一下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教学反思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有效的英语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具有研究性。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它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和自己内心状态的全面监控及自觉调适,体现为对各种教学策略和各种教学手段的理性选择及灵活运用,其目的在于追求一种融认知结构与情感激活、价值引导与人格陶冶为一体的教育境界。

3.有效的英语教学反思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具有发展性。有效的教学反思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又要求教师本人“学会教学”,是既全面发展学生又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表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执著追求。

(二)有效英语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1.课堂教学的反思。课堂是展示师生生命活力的平台。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展现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学生所展现出的投入程度、思维状况和学习效果,都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反思的素材。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师教”的层面和“学生学”的层面进行盘点、梳理和理性分析,以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反思对象,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会有不同的反思结果;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答案。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反思的要点。

2.对听课观摩的反思。在听课观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感受授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学习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效的听课观摩需要教师多听、多想和多问,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反思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追求有效教学。

有效的观摩需要教师思考“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该怎么处理?”这种反思使听课教师真正融入这节课的教学中,听课过程成为自己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听课观摩是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艺术的过程。

以下是我在观摩课集体研讨活动后,对教学进行的进一步反思。

(1)重视教学环境,关注学生。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要注意观察和倾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英语课堂中的合作探究,不仅要有形,更应该有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对有些内容来说,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

(2)学生的探究不等于老师的大量提问。

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但教师不要利用大量的提问控制节奏。本节课提问有不足之处:提问过于密集且有点乱,间接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在课堂教学时,需要把握好提问的度: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之处、知识疑难之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之处、规律探索之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力所能及之处。

3.在自我否定中反思

要使反思富有成效,教师就必须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我”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判过去,勇于向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自身的不足和失败挑战,从而做出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需要拥有否定自我、正视反思结果的勇气,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反思德行,这是教师反思实践的难点所在。如果一个英语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学艺术的提高就无从谈起。如果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经常进行积极反思,那么,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业务水平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左夫主编.创新是一种意念[M].中国民航出版社,2002.1,(第1版).

[2]郭成主编.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第1版).

反思性教学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反思性教学 含义 内涵 意义 进一步开展

一、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杜威曾提出:反思是对所得到的结果,根据其结论和推理依据而进行的周密的再思考活动。在此基础上,以后的很多学者也对反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今,反思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现今要想建立好完善的教育制度,就必须要切实建立适合教师自我提高的评价体系,着重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全面制定教学模式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此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反思过程,教学反思会加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目的等方面不断反思自我对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最终达到建立合理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活动过程。另外,数学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以教师的回顾、判断和调整为前提,来实现对不良教学行为的完善和改正,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学改革方式的要求。

三、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数学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也有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2.有利于教师由传授型向学者型的转型。当代教师专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教师除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且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并经常反馈教学信息,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的对策,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得教学和反思得到有机地结合,让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

3.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道德感的重要方面就是责任感,而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教育行家,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发展学生。

四、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进一步开展反思性教学

1.提高反思意识,完善反思内容。反思意识是实施反思行为的前提,是改变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可以使数学教学开展的更顺利。因此,要使数学教师始终保持反思精神,树立反思意识,始终以敬业精神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不断完善自己,调整自己,将自己的最优化状态展现在课堂中。另一方面,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教师研究方向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录保存下来,以供后续反思教学之用。

2.营造良好的反思教学氛围。浓厚的反思性教学氛围可以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提高数学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因为反思性教学需要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下,教师不会有约束感,会畅所欲言。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教师间的交流会,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彼此间坦诚交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学习和提高。所以,有必要对此开展研讨活动,对这些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帮助教师解决,也促进教师思维的扩展,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科学研究的过程,这对于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其次,要对反思教学进行总结。教师的反思行为有理论性的反思,也有实践性的反思,这些反思行为都是教师思维的展现,对其进行总结有助于促进思维的深化,帮助教师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反思性教学:教师在职发展的必要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