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区医学论文

社区医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8 10:55:37

社区医学论文

第1篇

1、产后抑郁症的病因

1.1生理因素

1.1.1激素变化:孕妇在怀孕的后几个月里面,她们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与先前相比发生变化,并且迅速的分泌变多,其它的一些体内激素的分泌也开始逐渐的偏多,当生下婴儿的时候,这些激素分泌从原来的增多转变为现在的消失,会引起脑内以及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开始发生变化,慢慢的让孕期的孕激素、睾酮相继发生明显变化,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孕妇的情绪。采用自身乳汁来喂养婴儿的孕妇由于乳汁分泌的原因,往往导致其产生抑郁症的可能性偏大,也就是说产妇产下婴儿时的年龄以及乳汁分泌的多少对产妇患抑郁症有直接的影响,充分的说明了年龄偏大的产妇患抑郁症的几率大于年轻的产妇。

1.1.2分娩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医学界剖宫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多人都开始从传统的自然产转变为剖宫产,不过,调查分析可知,产妇进行剖宫产之后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往往大于自然产的产妇,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几率的6.82倍。

1.2心理社会因素

1.2.1心理动力学方面的特点:妇女在生育的阶段里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动力特征,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生育前期产妇自身的性格,人的性格是先天生成的,倘若产妇之前就一直具有忧郁,焦虑、压力过大等情况,那么在产下婴儿的时候非常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之前与丈夫关系不协调,与家庭生活不融洽的产妇由于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来自家人温馨的感觉,就会产生抑郁情绪,让抑郁症对婴儿和产妇都造成威胁。

1.2.2社会支持缺乏: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都不能离开相应的社会支持,可以说社会支持对产妇的产后恢复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适当的让产妇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可以让她们觉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让她们从社会支持里面获得信心、动力等,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逐渐舒缓,心情放松,并且相关调查报告可以得出的是,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的1/2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她们得不到来自社会上的支持,由于中国政策推行过的计划生育的影响,致使我国的产妇基本上都是初产,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和知识,加之现在产妇在医院停留的时间偏短,致使很多产妇在医院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宣传的知识相对的偏少,加之目前我国基本上都是对住院产妇适当的进行一些指导干预,并没有对在家庭里面出生的产妇进行相应的社区医学护理,没有来自社会上的支持,不能够得到和了解来自社会的信息和各种资源,就会导致她们产生与外界隔绝的心理,造成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抑郁症的出现。

1.2.3传统风俗的影响:国内的产妇生下孩子以后在家由长辈照顾,而长辈往往就会用过去的照顾产妇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照顾,就会出现国内传统的“坐月子”的风俗,她们指导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的后面30天内,决不能够洗衣、做饭、洗头、并且在此期间她们的饮食也会被禁忌,她们觉得只要产妇在此期间只要忌的好,就会好的快,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另外一些因素,产妇得不到运动,身体不能够活动,就会造成身体虚弱,并且产妇倘若不能够适当的注意卫生就会产生很多细菌,给婴儿也会带来影响,长时间的不沐浴、不洗头会让产妇的心理产生抑郁感,得不到释放的感觉累积会让抑郁症加剧恶化。

2产后抑郁症的危害

产后抑郁不仅仅是患者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对婴儿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倘若产妇过度焦虑将会让她自身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逐步变少,让子宫呈现出收缩且没有动力的状况,导致患者呈现产后子宫出血的症状,他们每天都处于情绪的最低谷,对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信心和动力,让他们正常的生活处于迷茫状态,在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与他人因为小事而发生争执,与同事和家人相处不愉快,厌食、失眠、减退等症状频频出现,严重的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自杀心理,让她们的婚姻出现裂痕,倘若这些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够得到一定的治疗,将会延续至产后精神病的症状,另一方面,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婴儿正常的母乳喂养产生影响,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调查显示,将含有抑郁症的年轻产妇跟没有患抑郁症的产妇相比,后者的乳汁比前者的乳汁多很多,因为患有抑郁症的产妇往往会产生泌乳推迟、乳汁的分泌量不足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母乳,就算是从小对婴儿喂养奶粉,但是喂养奶粉的婴儿终究没有喂养乳汁的婴儿生长得好。由此可见,产后抑郁带给的危害不仅仅是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更为厉害,倘若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和以后的骨骼发育,出现营养不良、畸形等症状,并且母体的产后抑郁还将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猝死综合征出现,所以,重视妇女产后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并且使之呈现在健康的氛围内,让产妇处于温馨和愉悦的心情下对产妇是及其重要的,以此来抑制抑郁症的产生,已经是现在国内外的共同目标,也将会是医学界的重大突破。

3国内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措施

3.1怀孕期间的心理保健

当产妇在经过医院的验证最终定位怀孕时,就应该向相关的医院咨询孕期的一些常识和购买孕妇保健手册,让丈夫和家人一起陪同去上一些社会上或医疗机构组织的“妈妈课堂”培训班等,并适当的做一些运动,让孩子能够健康的出生,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孕妇在产前进行定时的听课、听幼儿音乐以及经过医师的培训,对产妇的产后抑郁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还要对产妇的家人定期进行宣传知识培训,扭转部分家长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且让他们明白现在生男生女都是一样,并且收集和罗列一些女子的成功事例,让他们明白女子也能够和男人一样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另外要联合产妇的家人为产妇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她觉得自己在家庭的重要性和地位,没有人不重视或者不关心她。在怀孕期间,孕妇的情绪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时候丈夫的关怀和理解对她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产妇在怀孕期间,随着身体的加重,她们会越来越觉得劳累,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情绪,家人的关怀是给她们最好的鼓励。注重孕妇在产前的身心状况,要多向初产妇讲解有关分娩的知识和变化,让他们用平常心看待在怀孕期间出现的各种身体不适的状况。

3.2产时心理护理

3.2.1在院期间让孕妇在家人的陪同之下进入产房体验环境,提高熟悉程度

初产妇由于心理的压力对医院总是会抱着一种恐惧的心理,他们没有经验,担心宝宝不能够顺利的生产下来,幻想产下的婴儿是否健康,对病房也不能够适应,对医院这个新环境就更是畏惧,排斥,这时就应该在家人的陪同之下进入产房熟悉周围的环境,以及与人之间的和睦,待生产之时就能够顺利的进入状态,不会觉得环境的陌生而让她们心理产生恐惧感和压抑感而导致产妇患上抑郁症。

3.2.2采取一护一病制,产妇由专职护士给予指导以及照顾,并进行心理疏通。

当产妇在医院进行休养时,应该对产妇实施“一护一病”制,即一个专业的产妇护理员照顾一个产妇,避免出现由于产妇过多而护士人员周转不过来的现象,并且在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产妇的照顾过程中,应该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身体各方面的变化进行指导,特别是剖腹产的产妇,由于刨宫产的产妇的发病率比自然产的产妇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偏高,所以就更应该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心理疏通,耐心的倾听她们心理压抑的想法,告诉她们伤口的正确处理方法,避免伤口感染等的措施,护士人员发现,很多产妇在生产后很容易有不吃饭的思想,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怕身材变形等,护士人员就应该针对这种情况与产妇进行沟通,告诉她们自己是婴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倘若他们不能够保证自己的营养,那么会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只要合理膳食,做轻微的运动,身材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

3.2.3分娩整个阶段由家人关键是丈夫的全程陪伴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是最紧张的,也是最劳累的,调查发现,在这过程中家人的陪伴鼓励会让产妇心情愉悦很多,并且能够给予她们极大的鼓励,并且调查显示,倘若没有家人尤其是丈夫的陪伴,产妇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原因,感受不到大家的重视的她们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倘若没有及时的进行产后指导,那么将会严重的影响产妇的情绪,加之产妇在医院,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其他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倘若有家人的陪伴,有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就会使得部分没有丈夫陪伴的产妇心理背上包袱,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不注重自己,虽然有自己亲人的陪伴,但是产妇有时最需要的是丈夫的陪伴,了解丈夫对于这个刚出生的婴儿的重视程度,对于产妇在生产期间亲人特别是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对产妇的鼓励是避免产妇心理产生压力,也是避免患上抑郁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2.4注重产后产妇情绪、保障休息环境氛围、防止谈话涉及影响产妇情绪的内容。

产妇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耗费的体力较多,使得产妇在产下婴儿的过程中,已经筋疲力尽,就更应该保障产妇进入安静的并非氛围里面休息,保证他们能够不被外界的的东西打扰,并且还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探视,以防探视的人群无意识的涉及一些不应该谈论的话题,例如,涉及到婴儿的皮肤颜色好与坏、婴儿的个子大与小、以及最受关注的婴儿的性别等影响氛围的话题,使得产妇不会觉得尴尬和心理有包袱,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产妇做医院休养以及对住院的治疗费等应该尽量不谈,对于婴儿所涉及的一些财务上面的问题尽量不要提到,加之产妇在产下婴儿之际,在体型上面的话题也不要涉及,否则会让产妇多增加压力,

3.2.5对产妇带婴儿的经验进行指导、协助产妇顺利适应母亲的角色

初产妇由于没有带过婴儿、缺乏经验,并且从一开始的“为人子”变成现在的“为人母”的转变,让初产妇没有较好的适应,初产妇对陌生的婴儿就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反应,这时医院的护理人员就应该针对初产妇的这些特征和常见的产妇心理变化等,对初产妇进行一系列的育儿指导,例如,产妇如何给自己的婴儿进行母乳喂养,如何帮婴儿换尿片,如何帮婴儿喂水,喝奶粉时的分量,以及其它各方面的指导,让婴儿不会为了对婴儿的啼哭和喂养发愁而影响情绪,使得她们能够觉得带婴儿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对小生命的爱护和喜欢等心情尽显无疑,能够很快的适应母亲的角色。

3.3产后家庭访视

在产妇决定出院回家休养之际,医院就应该安排指定的社区医学护理专业护士为产妇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产后的一个月内中社区医学护理干预的行为都不能够间断,在这一个月内的社区医学护理主要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产妇以及产妇身边照顾的亲人讲述相关的婴儿知识,让产妇了解应该如何带小孩,应该如何为小孩喂奶、以及帮他们洗澡,才能保证初出生的小孩能够不被水温烫等,帮他们换洗尿布,以及教他们怎样辨别婴儿的肢体语言,来查看他们是否撒尿、喝水等,避免产妇由于带孩子缺乏经验而影响情绪,从而出现心理包袱,

其次,对产妇的丈夫与亲人沟通,着重讲解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产妇和婴儿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益处,并且其着关键性的作用,部分家庭因为历来的“重男轻女”现象使得产妇在生产的过程和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负担,要是满足了家人的愿望,那么一家开心,要是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对产妇与婴儿不够重视,这对于产妇和婴儿都会构成极其严重的伤害,并且要多雨产妇进行交流,告诉她们发生的一些趣事。再次,对于产妇的饮食要特别注重,尽量吃营养丰富且清淡的食物,注意防寒保暖。另外,丈夫还应该对产妇倍加关心,产妇最注重的就是丈夫对自己和婴儿的看法和态度,丈夫就应该让产妇感受到其浓浓爱意,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重视,以及对她们的孩子的喜爱,感受到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这对产妇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专业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针对产妇产生心理包袱的不同情况追终溯源,然后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产妇的心理压力,使产妇抛开包袱,愉快的生活,这样无论是对产妇还是婴儿都是比较有益处的,并且对于产妇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的肢体动作的进步,应该适当的进行表扬,以便提高产妇的自信心,

4产后抑郁症的社区医学护理干预

目前对产妇进行的主要干预措施可以分为两种,即进行产后护理干预以及药物干预。由于产妇要对婴儿进行乳汁的喂养,不适合采用药物干预,这会直接的影响乳汁的分泌等,给婴儿的健康带来危害。另一方面,医院会考虑到其她的产妇,和住院的病房充足的情况,就会对产妇在医院的住院时间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就会造成产妇在医院的护理干预和接受指导的时间偏短,脱离医院,在家休养的产妇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就容易产生抑郁症,就需要对这些产妇进行家庭访问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以便抑制抑郁症的产生,而进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4.1确定进行产后抑郁症社区医学护理干预的专业人员,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由于医院实行的“一护一病”制,那么为了保证产妇患上抑郁症的最低可能性,医院就应该对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群定期进行培训,保证他们的培训质量和手段能够新颖、不陈旧,对于医院安排为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训,并且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必须是通过考核,有国家颁发的相关证件,方可对产妇进行社区医学护理干预,并且对于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获得经验和教训,使得自己能够很快的能够成为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人群,来有效的控制抑郁症的发病率,出色的完成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辅导,保证任务的高质量。

4.2评估进行社区干预的人群

对于产后社区医学护理的人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且他们进入社区家庭进行访视时,一定要穿工作服,并且应该持有相关医院的上岗证,产后访视证,对于产后访视的一切工具等需要佩带齐全,仪表端正、态度友好、讲话举止得体,并且不能够利用社区访视的身份向产妇宣传以及推销一些违法商品,否则将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并且在产妇交流不得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维护一种产妇与医院护理的和谐关系的局面,以便将社区医学护理干预任务高质量的完成。并且医院还应该与这些家庭联系,向产妇打听社区医学护理人员的态度,并且对她们的完成质量进行打分。

4.3制定产妇社区医学护理的探访职责和制度。

社区医学护理人员应该针对产妇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母婴保健上面的指导和宣传,仔细的观察产妇在体型以及情绪上面的变化和婴儿的各方面特征等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对产妇进行休养的地方针对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且针对营养、喂养、护理、保健以及其它一些身体恢复后的一些方面也要着重的进行讲解和阐述,例如,与丈夫在一个月内禁止发生、日常有效避孕、塑造体型等一些知识上面也要多给予指导,指导产妇能够顺利的从“为人子”进入“为人母”的角色,能够不用需要旁人的帮助,独自照顾好婴儿,并且医院相关妇产科医生也可以到各个社区进行一定的宣传和演讲,开展咨询平台,对于心理上或者产后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交流或者询问的方式得到解决,相关专家能够现场答辩病人的疑惑和压力,并且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对其采用焦虑—抑郁调查量表来针对产妇的心理等进行测评,来调查出护理人员想了解的信息,将最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选出极容易患上抑郁症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针对产妇的情况的严重程度以及产妇的发病率高低决定对产妇进行社区医学护理的次数,并且对于产妇出现的不适等症状要采取一定的指导,指导产妇将紧张的情绪慢慢的进行克服,保持放松的状态,达到全身心的舒畅,并且指导应该正确的通过按摩达到恢复的最佳状态,指导产妇适当的做一些舒缓身心的运动,不过刨宫产的产妇要特别注意运动量的大小以及伤口的修复。社区医学护理人员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对产妇展开指导,已达到预防和减轻抑郁症产生的目的。并且还应该针对现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一些医护人员对产妇的指导和访问次数的要求,以及一些保障产妇权益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体系,使得产妇都能够得到社区医学护理人员的很好的干预和照顾。

5、国外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措施

5.1、综合性心理疗法

在国外,医院在治疗产妇的抑郁症时实施的措施与中国不同,心理疗法是他们最常见的一种抑郁症治疗方法,在国外,治疗产妇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就包括了信息支持疗法、确认的行为疗法、非指导性咨询疗法、艺术疗法、交际沟通疗法等。

5.1.1、信息支持疗法

在1986年以前人们对产后抑郁没有太大的意识,在1986年之际,欧洲的Cox提出,让产妇适当的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病理与成因,对于产妇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好处,并且对抑郁症的发病率有着一定的预防作用,初产妇由于对育儿的知识没有经验,就需要医院的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解释和阐述育儿经验,并且对产妇的保健也要进行深入的讲解,让产妇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里获得育儿方法和保健知识,对于产妇的保健也是极其重要的,产妇在产下婴儿阶段的保健对产妇以后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正确、合理的回答产妇觉得郁闷或者不解的问题,然后再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搭建平等、融洽的桥梁。

5.1.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在国外医院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之一,针对认知和行为来克服和抵制部分恶劣的因素的影响,然后减少对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国外的认知行为疗法里面,主要针对的不是产妇的发病缺陷,而是从周遭的环境和因素出发,寻找真正的病理病因,找寻所选择的办法。

5.1.3、非指导性咨询疗法

非指导性咨询的另一种说法为“聆听访问”,这种解决措施就是指咨询师根据产妇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里负担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指导、然后从本质上给予其帮助和辅导,让患者能够在相关人员的牵引之下,顺利的走出抑郁症的名列,调查显示,对产妇开展长达8周的聆听访问能够更有利于它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产妇的抑郁症发病率。

5.1.4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对患者而言是更愿意开展的疗法,艺术疗法是指通过音乐、舞蹈等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能够从音乐、作诗、画画之间找寻一定的乐趣,并且抑郁症患者也能够通过艺术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范围,能够很好的达到治疗的效果。

5.1.5人际心理疗法

一个人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产妇的人际关系主要就包括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之间的关、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与丈夫之间的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处不好,都会严重的影响产妇的心理,产妇在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同时,就会出现心理焦虑、忧愁、食欲不振等现象,这些不仅会导致产妇出现抑郁症,还会导致产妇的身体受到严重的影响,调查显示,对产妇开展为期3个月的人际关系疏通,能够帮助产妇顺利将抑郁症病情改善,让产妇和婴儿的身心都能够处于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国外对待产后抑郁症的措施与我国对待产后抑郁症的措施大致相同,都涉及到了产妇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产妇的家庭的相关因素,并且对于产妇初育小孩时的经验不足都提出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形对产妇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第2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农村医生 医学人类学

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成为全球性医学体系,并使其源起的西方医学具备了全球性意义。相比之下,传统中国医学面临了近百年的挺废之争,说明医学体系不仅仅以生物医学的普适性规律作为其核心,更以其人文性而有了实实在在的灵性与价值和根植的生命力。故而医学需要在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定义中进行综合考量,并通过医学的地方文化性视角重新审视现代医学的地方性意义。因此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即要面临此种新视角下的文化挑战而成为医学教育个新的内容之一。

一、医学文化与医学服务

医学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不同地方的医疗体系有不同的独特文化现象―某个社会的成员们共享的思考,判断和行为模式,因为引起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或病菌,病人的生理状况或他人恶意加害的行为,然而,起界定作用的却不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行为或有害的环境突发事件―这种种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而是病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判断价值。因此克莱曼认为:如果要使人们得到恰当的医学治疗,理解病人对疾病与治疗所持的观念就十分必要。而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地方性疾病解释,需要把病患的主观感受做为医生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来对待,而这就是医学的人文性,即医学以文化的方式对人给予尊重对人身体,精神,心理给予尊重和关照,因此西方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上的”,而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则强调“大医精诚”。由于病患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将直接影响世纪的医学实践和效果,而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在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主观意识上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医学实践将决定不同文化中医学体系将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既体现医学的人文性,所以医学服务因医学的文化性而必须要在地方性语境中体现价值,即通过医学服务的地方性而达人文化的医学服务。

二、农村全科医生培养与医学人文

农村是固定居住区成员形成的社会网络,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农村微环境,形成了一个微小的文化系统,其成员对疾病的解释和观念,防治的经验和技术等所形成的系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社区服务需要以人文的视角展开,着手于不同的文化团体对农村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引发医患冲突。农村全科医生即为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医务人员,农村全科医生需要掌握跨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极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应对不同的身心问题的求助,将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医学文化融入社区,即自身需要濡化在社区的文化中,并促进社区对现代医学文化与传统观念或社区文化的融合,及促进现代医学观念和文化在社区的涵化,即所谓的将现代医学文化的全球性意义,发展根植为地方性意义,如此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入社区,是农村全科医生扎根社区,服务社区,进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农村全科医生的医疗活动将面临文化适应的挑战,同时社区成员也会对农村全科医生所持有的医学技术和观念产生不适应和抵触,及产生文化冲突,导致医疗活动失败或者医疗活动减效,进而可能增加纠纷和不信任。农村全科医生在文化和观念上将处于被包围的境地,进而在冲突中成为弱势,使其医疗活动的管理和运转变得极其不稳定。所以医患双方在社区的交互,需要农村全科医生在医学人文领域有较强的处置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利于工作开展。

三、如何开展农村全科医生的人文教育

针对农村社区机构面临的困境和农村全科医生工作开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只能通过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提升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即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必须注重医学人文教育。而这种人文教育并不是现成的教条和规范的灌输,也不是在教师课堂或者实习医院病房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社会现实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体验式把握,将人文医学教育的场景和文化背景作为农村全科医生除医学技能和理论学习之外的重要部分进行设置并付诸实践。笔者认为课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去除医学唯技术主义的偏执,以医学的技术性和文化性双重定义树立人才培养的理念。二,在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中将人文沭阳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在人才规格的顶层设计上确立其地位和重要性。三,将社区文化的融入能力,现场观察能力,现场处置等能力的规训作为农村全科医生培养的实践内容之一,开设医学社会学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社会学研究和洞察能力,促进农村全科医生医学活动和医学文化传播的技巧和能力。四,将传统文化习俗,传统医学价值观,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作为选修课开设,增加其文化适应和能力和融入能力。五,制定教育规训方案和模式,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过程为主要方式,展开医学人文教育,增加社区见习和社区文化相关的学习环节。六,制定相关的非笔试性考核方式,以强化和引导人才培养机制的走向和深度。总之需要在以现场为主的教育环境中,完成对农村全科医生医学人才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全科医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扎根社区,解决社区医疗服务人才匮乏,社区医疗服务难以发展的窘境。

总之,众多教育理论和医学实践活动研究中,医学人类学在基层医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当前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当下,需要增强人文医学素养以便深入社区,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居民,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希望此论证对基层医生的培养有些许启发。

参考文献:

[1]张亚斌,石凯,黄义玲,谢莎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对策探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1).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224-2

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建设和功能的完善,到目前为止,社区卫生服务已在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开展[1]。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针对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非传染性慢性病增多等一系列医学难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新时期全球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合理地使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迅猛上涨的卫生费用,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做出决策,“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002年8月,卫生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又指出:“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从政策层面上允许大医院在履行自己医疗卫生职能的同时,可以和基层医疗机构一起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3、4、5]。面对以上问题和政策要求,构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研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经验,对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和试点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09年7月―2009年12月采用循证医学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来构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1.1.1文献检索通过查询医学期刊和INTERNET,以“城市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了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实践资料,同时查阅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发展和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和会议资料等政策史料和时事政策,为本次研究提供借鉴。

1.1.2现场考察对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况进行考察。

1.1.3专家咨询活动遴选国内在医院卫生服务的知名专家和有一定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研究专家小组,通过专家会议设计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框架,经过多轮专家会议,定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初稿。

1.1.4试点研究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与铁路三村、八村、麻城、九江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预试验后,再经专家会议讨论制定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1.2质量控制

1.2.1遴选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家进行理论研究。

1.2.2充分地收集国内外有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资料,寻找有最佳证据的服务方式构建“互动”模式。

1.2.3按照研究计划对参与本研究的人员进行分层次严格培训,包括课题组成员、现场实施者、有关行政领导等。

1.2.4使用统一的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情况调查表,并印发填表说明书。

2结果

构建了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2.1网络的构建“互动”网络的构建以城市综合医院门急诊组成的社区科为枢纽,以医院相关专科和相关专家为一端,医院周边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一端。

2.2“互动”内容的确定“互动”内容有患者双向转诊、医务人员“互动”、技术(设备)“互动”、信息管理“互动”、科研教学“互动”等。

2.3“互动”过程的设计以患者在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获得相宜医疗服务为核心、以双向转诊为纽带,实现各类卫生资源(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在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和利用。一方面医院服务向社区延伸,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参与社区保健和康复工作;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包括城市综合医院的人员、技术、设备、管理等资源。

2.4支持系统构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定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医疗保险部门制定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的医疗保障制度;双方签订相关协议,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流程。

3讨论

互动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群体和社会的形成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即“互动”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实现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可程度;同时又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综合医院的品牌效应以及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的占有率,对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本次研究的特点

3.1.1采用循证医学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保证了“互动”模式的科学性。“互动”模式构建初期,课题组成员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循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文献,以此作为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试图以最佳的证据支持本次的研究内容,提高“互动”模式的科学性;同时本研究在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实施性研究,通过预试验,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

3.1.2“互动”模式的构建以双向转诊为纽带,实现各类卫生资源(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在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和利用,保证了患者连续性照顾的同时又节约了卫生资源。双向转诊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危重和疑难病人及时转往上级医院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需要,康复病人转往社区是合理使用卫生资源的重要措施[6],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2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是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铁路三村、八村、麻城、九江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特定的服务和管理环境下研制的,该环境有“互动”模式研究的良好基础。而各地社会经济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在推广该模式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不足,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卢祖询,姚岚,金建强,等.各国社区卫生服务简介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8-39.

[2] 卢祖询,孙奕,姚岚,等.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焦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3):209-21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7.

[4] 卫生部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2002.

第4篇

摘 要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缺乏、在职的全科医师总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采取“学术沙龙”形式开展全科医师继续教育活动,丰富了学术活动的形式,加快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建设,文章对全科医师学术沙龙的活动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全科医疗 学术沙龙 活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15-03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ic salon mode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FENG Yuqin, DU Zhaohui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1 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背景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其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其范围涵盖了各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1-2]。而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骨干力量,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了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然而,已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全科医学培训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他们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社区群众迫切需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4]。所以,必须加速培养一支名符其实的全科医师队伍来取代目前的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式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在质量,使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因此全科医师所具备的素质和工作特点以及全科医师的培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010年六部委联合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都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全新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包括社区护士等其他卫技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2015年以前,建立起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同步发展的培训制度,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师,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制度,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近几年来,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全科医学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5]。在我国全科医师培养从最初局限的内科医生自学全科课程参加考试到后来一年的培训取得资格再到目前的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有力的证明了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6]。

 

但在现阶段,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全科医师这一主要途径,在近期是难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其现有的知识与技术不符合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他们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科医师是我国未来医学卫生培养的重点目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对全科医师就职后继续教育的重视对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为推动我市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加快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步伐,提高我市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活跃学术研究氛围,一直专心致力于开展全市的全科医师各类学术、继续教育、科普宣传等活动,在借鉴了国外成熟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已成为全科专委会的一项品牌活动[7]。对推动全科医学的交流与研究,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有效开展全科团队的服务运作模式,才能吸引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逐步弥补“健康公平性”的差距,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 全科医师学术沙龙现况

自2008年1月上海市首次举办“全科医师沙龙活动”后,在这5年时间里,我们始终以“植根一线、社区承办、专家支持、共同提高”为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要求,根据全科医师的需求,我们选择一些重点疾病,以病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每期活动都先由各参会全科医师做主题发言及自由讨论,再由各领域的医学专家对病例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并做相关知识扩展。我们每月举行一期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活动地点遍及徐汇、普陀、杨浦、宝山、浦东、卢湾、静安等上海多个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进一步扩大沙龙的影响力,更广泛的覆盖全科沙龙,让更多全科医师参与我们的全科沙龙,从2011年开始我们除了在上海中心城区举办外,已经逐步辐射至金山、崇明、松江、青浦等多个郊区、县。

 

每期沙龙病例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各个领域、多系统疾病。每期的讨论主题除了病例的临床诊疗思路、鉴别诊断外,更侧重于慢性病的三级预防、规范化管理、双向转诊、社区合理用药等等,力求多元化,旨在更新知识,巩固基本技能,提高全科团队的综合素质。另外,今后我们还将准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加强社区实用性技能的训练,如基本物理诊断、常规检验、小型诊疗仪操作、中医中药等常用诊疗技能以及现场急救、基本护理与康复等技能;另一方面还将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常用技能训练,如参加社区调查、社区诊断、社区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建立健康档案等[8]。

到目前(2013年4月)为止,我们共举办了64期全科沙龙,约6 000人次参加,参加人群不仅仅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更有很多全科规范化培养的学员及三级医院全科医疗科的医生们。全科医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专家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全面促进社区全科医师工作水平的提高。另外,我们还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有关人员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及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到培养有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是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我们也逐渐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专门用于全科医学培训工作。

第5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06-01

1 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关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国内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概念,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

1.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迅速增长, 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 金字塔”都在逐渐变形。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 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 老年人赡养系数明显增大, 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 其次是, 进入老年后, 人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能力降低, 社会地位和家庭结构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变化, 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出现了“ 长寿”与“ 健康”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1.2 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随着抗生素和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 以及营养状态的普遍改善, 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而慢性退行性疾病、生活方式及行为疾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20 世纪80 年代的死亡谱对照,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前几位死因。由于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 要求医疗服务适应此变化需求,特别强调患者本身主动和自觉的控制, 而不仅是机械地服用医生给予的药物。

1.3 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的高技术服务。在满足人们技术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缺乏人情味了。原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模式, 已无法满足人们目前对医疗照顾的需求, 也无法解释某些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种种心身不适, 更无法解决慢性病患者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随着疾病谱变化和病因、病程的多样化, 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明显。无论是医学的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医生的诊疗模式或医疗保健事业的组织形式, 都将根据新的模式进行调整, 使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 全科医学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专科。它不仅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等专科的服务内容, 而且还涉及心理学、行为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服务内容。与其他临床专科明显不同的是, 全科医学的学科范围宽而较浅, 在一定深度上朝横向发展, 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与需求, 将各门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向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而其他临床专科都是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向患者提供的服务范围较窄。

2.2 学科的知识体系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理论精髓, 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等, 同时包括了全科医学临床服务基本技能和服务工具等。各论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诊疗中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处理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2.3 临床思维方法方面。与传统经验医学笼统的思辨的整体论方法不同, 全科医学需要以现代医学的成果来解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体变化, 它的哲学方法是具有科学基础的整体论。

3 全科医学面临的发展问题

3.1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我国政府将以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卫生改革的重要举措。全科医学作为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培养专门的新型医生的临床医学学科, 必将在重新塑造医生形象、发展照顾医学、承当个体和群体的三级预防、推进卫生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已成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全科医疗代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佳服务模式。

3.2 全科医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 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居民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来统筹规划, 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 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力争通过符合成本/ 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来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方便及综合的卫生服务。区域卫生规划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为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要求做到“ 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使80% 左右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处理, 必须转诊的患者才被转诊到上级医院。因此,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全科医生是实施区域卫生计划的基础。

3.3 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社区医学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在20 世纪中期深入发展的产物, 它以社区为立足点, 应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统计学、人类学等方法和技术, 对社区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达到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社区健康等目的。全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个体的医疗保健为主, 同时又将个体和群体保健融入一体。因此, 社区医学在群体的目标上与全科医学是相同的。这样, 全科医生就自然地成为了社区医学任务的主要执行者; 而在落实社区医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践中所获得的自身的训练, 则为全科医学在社区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全科医学与替代医学。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但现代医学主流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医疗方法依然存在, 如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气功、自然疗法等, 并被各国人民广泛应用。上述情况说明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其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替代医学的广泛应用, 全科医生应该, 也必须了解其主要的类型、特点和疗效, 同时应该看到替代医学的局限性, 以便能够适应社区文化和群众的健康信念, 并且有助于丰富全科医学理论和治疗手段。因此, 全科医生了解替代医学的知识, 并教育患者需要使用这类医疗时首先要经过全科医生的评价和转诊, 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患者潜在的伤害。

推行全科医疗服务后, 可以改变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状况, 根据患者需要, 组织起家庭、社区和医院之间的“ 一条龙”服务系统, 提供“ 无缝隙”与快捷的医疗照顾。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间通过“ 双向转诊”以及信息共享, 来保证服务对象获得最有效、方便、及时与适当的服务; 同时, 可以加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在信息收集、病情监测、疾病系统管理和行为指导、适宜新技术利用、医学研究开展等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从而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顾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第6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沟通绩效

 

中国医生学会的调查显示,在医患纠纷中9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不当的医患沟通所致。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与社区医生的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1]。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2年多来,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尝试并利用沟通技巧,按要求形成制度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沟通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团队人员和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居民包括病人、病人家属、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人员。

1.2 沟通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内部人员的团队作用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桥梁作用、社区管理干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互动作用、社区居民与社区医生信任关系、居民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知晓程度、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了解情况。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建档率,慢性病控制率的情况变化。

1.3有效沟通中的技巧:(1)见面问候语并介绍自己,如:您好!我是某医生、护士,很愿意为您服务等话语。(2)事先有所准备,如社区医生主动回访居民、患者的话,把要回访的内容拟清楚,以免遗漏。(3)确认需求,病人需要什么健康问题力求帮助解决。(4)处理异议,要求同存异,允许患者有不同的看法,先不要拨斥病人的不同意见。(5)达成协议 交流后把共识形成协议,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6)共同实现,有相同的目标,才能达到目的。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

1.4沟通方法:(1)首先在团队人员之间、以及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2008年初开始与社区管理干部和专科医生互动交流思想,旨在联络感情加深了解,以求在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支持。(2)每月有10个工作日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居民小区:①有利于互相认识、面对面交流、增进互信,以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②又有利于我们宣传社区卫生工作,如慢性病防治的重大意义,增强保健意识,从而使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发生兴趣,对慢性病防控有了新的认识。

2. 结果

我们对35岁以上人群的120人次进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做了调查与问卷比较,其中有慢性病的66人,其他为一般人群。

2.1沟通前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较少,每季度约1-2次。(2)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是(27/120)22.5%,(36/120)30%,(31/120) 25.8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72/120)60%。(4)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8/120)31.67%。(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30/120)25%,治疗依从性差(33/66)50%,慢性病控制率(23/66)34.84%。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

2.2沟通后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增加,每月1-2次。(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为(84/120)70%,(105/120)87%,(99/120) 82.5%。(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102/120)85%。(4)对慢性病知晓率(88/120)73%。(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50/120)41.67%。治疗依从性改善(55/66)84%,慢性病控制率(47/66)71.21%。

3 讨论

沟通是社区医生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一个好的开端,从沟通开始。我们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管理干部的联动及街巷居民交流,下社区进入居民小区,入户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保健、社区医疗等等,无不以沟通为开路先锋,真可谓还未入户,问候在先。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

沟通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是融洽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沟通是一门科学,它像似哲学使人变得聪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难题,要想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才能积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性,把这一惠及广大居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我们近两年来发挥思想交流、沟通的优势,从内部来说提升了团队的作用,发挥了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了合力。论文发表,有效沟通绩效。从外部来看,加强与社区的管理干部的互动,增进了解,工作上得到了广泛支持。从社会上来讲,调动和发挥了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的健康行为从物质关心再到了解最后实现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些变化的提升所产生的效果已在近两年市卫生局年终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

研究表明,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将医疗花费降至原来的1 0 % 。沟通能有效保护自己,也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张向东等,影响医患和谐的主要思想因素,《中国病案》.20089(6)40-42

第7篇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系统,取得了明显成效,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 :面向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课?题:课题系河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GJJG037。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医疗的实用型医学人才。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自2013年以来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现将学校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如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要,新的培养目标应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培养能在城乡社区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综合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医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实用特色,着重加强“三种意识”“三种能力”“三项技能”的培养。“三种意识”即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农村意识和综合卫生服务意识;“三种能力”即健康教育能力、预防保健能力和卫生管理能力;“三项技能”即基本诊疗技术、基本护理技术和常用仪器操作技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中,把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后分为四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对基础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农村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中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增设了适合工作实际的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城乡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等课程;增加中医学概论和预防医学学时,从而增强学生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知识的深入学习。增设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等实践课程,以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学等课程,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

二、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专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基础课理论教学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根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和专业课的需要,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关系的内容,整合、重组课程;实验课减少不必要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在实验内容上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则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突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实践能力,强调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增加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如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的X线片拍摄等。

三、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1+2模式。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设计问题或病案,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演示法、模拟法等方法开展教学,实施早期接触临床,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到医院见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卫生实践,熟悉城乡社区卫生环境和城乡社区医生的工作程序。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医疗卫生调研、健康咨询宣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三学年专业课教学以工作描述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以患者来院诊疗的临床场景或病案分析方式导入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在仿真医院场景中,模拟临床医疗工作岗位,以“准医生”的角色与患者沟通,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分析,并作出初步诊断,制订治疗方案。临床课以附属医院为基地进行临床现场教学,实行工学交替,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学校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加强各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引进了标准化病人技术,强化诊断学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操作练习。顶岗实习除在医院学习外,必须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习两周,了解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学习城乡社区常见医疗问题的处理技巧,训练城乡社区卫生工作的各种能力,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在城乡社区胜任工作。

四、改革教学评价系统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为此制定出符合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的考核方案及考核评分标准。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大纲、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大纲为导向,设计考核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理论考核内容加大了临床思维题和辨析题的比例,以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内容则加大了基本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删除以往验证性实验、实训的考核,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分知识考核和实践考核。知识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各占50%比例)来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到课率、平时作业、实践技能操作等;终结性考核采用笔试进行。实践考核单列,并将实践技能的考核成绩纳入毕业考试总成绩。成绩不合格者补考或重修。

五、改革成效

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学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过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满意率为98%;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生满意率为100%;学生对实验、实训教学满意率为97%。经教学管理部门统计,学生各课程知识考核成绩及格率均达95%以上(以往各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及格率均在80%左右),实践技能考核合格率均达98%以上。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由于医学教育的目标同卫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对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探索,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为城乡社区培养更多实用型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东民,张 红,沈志坤.“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2]赵锡荣,程卫兵.农村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第8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