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2 22:33:11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1篇

在日常的地理课教学中,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生大多不能把握,随着人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两种现象充满兴趣。

“沃克环流”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它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沃克环流”对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调节有重要作用。如果东太平洋的洋面温度升高,就会产生较暖而且湿润的上升气流,削弱“沃克环流”,同时美洲中部一带气温会上升、暴雨成灾,这就是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到三年。

一、 “圣子”——厄尔尼诺现象

正常情况下,受盛行信风的影响,赤道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堆积,使西太平洋的表面温度超过28°C,给东南亚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离岸漂流,下层冷水上涌,导致这里洋面温度比较低。大气环流的结果使沿岸地区干旱少雨,出现大片沙漠,如秘鲁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子”之意,是指南美洲西海岸赤道附近(约北纬4°至南纬4°,西经150°至西经90°之间)幅度数千千米寒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这种现象一般每4~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与一般情况相反,厄尔尼诺出现时,信风势力减弱甚至信风方向发生反转,西太平洋的表面温度超过28°C的海水向东流动,这种反转影响了东太平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大气状况以及经过此地的气团,使得东太平洋沿岸地区暴雨频繁而东南亚气候干旱,甚至出现严重的旱灾。由于温暖的海水缺少氧气、营养和浮游生物,使这一带的鱼类大量减少。有证据表明,海洋生物减少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从而使温室效应更加严重。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时东西太平洋的气压出现逆转,东低西高,因此也就造成东雨西干。其主要危害有:一是引起海洋生态演变。温暖的海水“杀死”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会造成秘鲁沿岸的海鱼、海鸟等大量死亡或迁徙,海洋渔业严重受损;二是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洪水泛滥,引起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等地出现旱灾,农业减产。厄瓜多尔、秘鲁、加利福尼亚的人则认为厄尔尼诺会带来暴风雨,然后引发严重洪水和泥石流。

厄尔尼诺发生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为:

1.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3.当副热带高压偏弱时,位于副高西北边缘的夏季风气流也会偏弱,使得夏季风在盛夏时分依旧与南下的冷空气(冬季风)交汇于江淮一线,使得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成灾;而江南和华南地区,由于长时间受到副高影响,出现大面积伏旱。东北地区,由于冷空气势力比正常年份强使得其不断南下影响东北,造成东北夏季气温要比正常年份要低,出现夏季低温冷害,而河套地区位于季风区边缘,夏季风势力弱时,这些地区便受单一的冬季风控制,气候干旱而少雨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4.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

二、 “圣女”——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La Nia),又称反圣婴现象,是“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它会使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压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与之相反。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夏季风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次数增多。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2篇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3篇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4篇

关键词:冲突 欲念 无意识 象征秩序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的重要作品,历来被全世界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们奉为经典,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有人从美学角度分析,有人从社会学意义出发,也有人从文学创作出发进行探讨,但鲜见从语言纬度中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行探讨。事实上,以语言作为连接载体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主体即作者本人的无意识的言说,读者作为他者要想深入了解其创作的文本就必须从语言分析着手。正如,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所要求的那样,“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辨认出缺乏的东西,要在充满文学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我们需要某种完全不同于直接注视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有信息的注视,这是由视域的转变而对正在起作用的视野的思考产生出来的。”这种症候阅读法预设了一个理解问题关键所在的既定文本的隐在文本,既定文本与隐在文本之间构成了问题框架。 “症候阅读法”假定了文本的可疑性与不确定性,要求阅读行为考虑到文本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完整解读。正是基于对文本完整性解构的需求,本文特别关注文本中各个言说主体的语言及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试图从语言纬度来分析、体验主体的精神心理历程,特别是强调拉康所指出的象征界对各个主体的影响及作者本人的心理体验。

一、 尼娜的努力

什么是象征秩序?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法国后现代结构主义大师雅克﹒拉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领域:想象、象征和实在。受列维-斯特劳斯影响,拉康认为社会结构是象征的。即:社会是由一些特定的法律建构起来的,这些法律最初便是“乱伦禁忌”。其内涵就是妇女的交换。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文明都有赖于此,乱伦禁忌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它直接规定了语言系统最基本的语法。人类若想进入象征世界,就必须接受这一社会结构。《奇异的插曲》中最先进入象征世界的当属尼娜。一开始,尼娜就和父亲剑拔弩张,似乎对父亲充满了怨恨。戈登的死,从文本的浅层来看,似乎是造成这种怨恨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第二幕中尼娜的一段意识独白:“爹爹的女孩,你不是吗”就可以看出,尼娜从儿时起就梦想着能被父亲的爱包围,认为自己应当是“父亲的女孩”。然而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不能提供她自身欠缺的菲勒斯。戈登的出现让尼娜重新看到了她拥有菲勒斯的可能性。利兹教授-尼娜的父亲出于自私的想霸占尼娜的想法却再一次地阻止了她的欲望里比多对象,于是导致了尼娜最初的精神疾患。然而,尼娜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她始终在为自我的确立奋斗,于是我们便看到尼娜所做的一次次努力尝试。从最初的嫁给戈登的梦想破灭,然后跟不同的男人乱交,尼娜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除父亲以外的所有可能男人。这些病态的行为表面上是出于对戈登的补偿,实质上却是尼娜出于希望克服原始压抑的阉割恐惧所做的尝试,尽管是以一种悲剧的形式完成了她作为主体的初步独立。这点可以从尼娜要离开父亲时,对父亲说的话中看出,“我必须学会奉献自己,你听到了吗-----奉献、奉献,直到我能够使自己成为让男人快活的礼物,自己却毫无顾忌、毫无恐惧、毫无快乐,除了享受他的快乐!当我做到这一点时骂我才将找到自我,我才将懂得如何重新开始我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她说她在努力成为她自己,实际上就是努力达到主体的自我完整性,而方式便是毛斯所说的-妇女交换。随后,尼娜与萨姆结成了婚姻关系,找到了一个似乎是永久的菲勒斯,象征化的、符号化的思想便随着尼娜的被交换得以出现,尼娜也彻底进入到一个象征秩序中来了。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六幕中当达莱尔意识到自己深爱着尼娜并试图劝说尼娜把他是小戈登生父这一事实一同告诉萨姆时,尼娜拒绝了他,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能保证她象征界的完整,而同达莱尔关系的非确定性很可能让尼娜再一次失去菲勒斯,被驱赶出象征秩序外。最后,丈夫萨姆死去,尼娜又转向了另一个男人-马斯登。可以说,在寻找自我,接受“父亲的法律”的过程中,尼娜所做的一系列尝试都最终保证了她在象征秩序中的地位。

二、 小戈登的挣扎

小戈登是另一个为进入象征秩序而不断努力的人物。第七幕中,小戈登第一次出场便是以与母亲尼娜的冲突为开始的。

表面上小戈登对母亲的不满是源于尼娜对达莱尔的暧昧态度而使得小戈登替父亲喊冤式地对母亲及达莱尔产生厌恶情绪。实质上,小戈登真正介怀的是他对母亲的欲望。正是由于俄狄浦斯阶段,儿子对母亲的欲望使得他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不愿被他者破坏。而达莱尔的出现不过使他清醒地感觉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欲望而已,于是他以维护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为借口而对达莱尔进行了抗争。达莱尔事实上是破坏小戈登对母亲欲望想象的最直接的第三者,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戈登对达莱尔的厌恶了。然而,小戈登还是试图重建与母亲的二元关系,这点可以在第七幕最后,当尼娜解释她亲吻达莱尔只不过是跟他告别而已,并用“傻瓜”来形容达莱尔时,小戈登为什么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并且又同母亲亲密起来了。另外,在小戈登的这句话:“我要做个和戈登?肖一样的人,母亲!”里,可以清楚得看出他希望自己是戈登来占有母亲全部的爱的欲望体现。正是由于小戈登对母亲尼娜的欲望,他才一直把达莱尔与母亲亲吻的画面固执得记忆却始终没有告诉他的父亲萨姆,可以说小戈登的迟疑正是因为他怕失去母亲的爱。然而,小戈登把自己视为戈登,本身就是一种主体的误认,正如雅克﹒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指出的那样,“这就是何以人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归结为他有生命的身份的原因,除非是在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天才也从来不曾接近的限度上;而这也说明了何以在由于自卑而体验到的逆转所构成的令人沮丧的破裂中,自我在根本上造成了将它冻结在其形式之中的那些致命的否定。”小戈登把自我归结为戈登的身份,注定了他主体的破裂。然而,镜像只是骗局,是虚构不真实的,人类势必要从这种想象界中进入象征秩序,因为只有在符号的象征秩序中,人类才作为人类存在。因此,小戈登正是遵从了社会的基本法则“妇女交换”,把母亲视为禁忌对象,克服了对母亲的原始欲望,选择了同马德琳结婚,并远走高飞,才最终完成了他进入象征秩序的心理历程。 转贴于 三、 马斯登的徘徊

正好相反,他一直处于一种主体的误认阶段,即:拉康指出的镜像阶段。从一开始,他就把母亲视为欲望轴心,误认自己是自己的父亲,是母亲的菲勒斯,虽然文本中并没出现马斯登的父亲这个人物,但我们可以从多出找到马斯登的自我误认证据,集中体现在他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节中。如第一幕中,他的一长段思想独白:“回到旅馆后,我一直等到他们睡着才开始抽泣-想起母亲,感到我玷污了她—和我自己-永远地!……”与妓女的一段经历,认为永远玷污了他的母亲;此外,第四幕中,在与萨姆谈及母亲的病情时,他用了“从健康和精神上说,她还不到五十岁呢!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来表示他对母亲年龄的忽视,正是基于他对母亲强烈的爱所致。在他的潜意识中,母亲永远处在跟自己相配的“适当年龄”中。此外,在母亲死后,马斯登也始终保持这对母亲的忠贞,“我不能忘记母亲!她的幽灵随我走遍欧洲的每一个城市……”。然而,不仅他的母亲没有菲勒斯,就是马斯登自己也是欠缺菲勒斯的,这里可以从他的一段独白中看出:“我所有的梦!我幻影世界中的性爱生活!……”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满足母亲的菲勒斯,从一开始,马斯登就生活在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中,也就是想象界中。马斯登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误认的虚化,始终都在扮演着别人。他对尼娜而言,似乎是死去的教授的替代者,第二幕中,“太好啦—这是我全部的愿望—我是这样一种恋人—这是我的爱—她是我的姑娘—不是我的女人—我的小姑娘……”更加清楚地表明了马斯登的这种误认,他不是他自己,而是尼娜的父亲一样的人,尼娜是他的“小女孩’,不是“别的女人”。可见,马斯登从来都是一个分裂的主体,是被抹除的主体,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异化的方向上进行,认为自己与母亲是同一的,实际上却是在想象中达到的同一;而后又认为自己与尼娜的父亲是同一的,也只是另一个虚构罢了。正因为马斯登不断的自我误认,直到最后,他仍然停留在镜像阶段,始终未进入象征秩序。

四、 结 语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20年代的最大成就,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无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然而,任何文本都不过是主体想象的镜像结果,想像是作为一种积极的行为能力而发挥它对世界的发现功能的,虚构则为想像在文本中展开打开了叙事的通途。换句话说,作者、作品、读者就在一种镜像世界的显隐关系里想像和虚构着对方。任何对文本的解构,都只能是读者对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主体的一种猜想,因为虚构必然导致多义性。本文也只是从语言维度中进行了精神分析的探讨,试图用精神分析学的思维来分析文本的一种哲学探索罢了。

参考文献

[1]Eugene O’Neill.《Strange interlude》[M];

[2]尤金.奥尼尔著,邹惠玲&郭继德译.《奥尼尔剧作选》之《奇异的插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5篇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不可能独立地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因此,无论其在电影语言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受重视程度如何,音乐都必须与影片的整体氛围、叙事风格以及具体的画面影像相互配合。正是在与其他电影语言形式丝丝入扣的融合中,音乐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艺术功能。《红色小提琴》的配乐也是如此。影片音乐不仅可以与剧情等量齐观,甚至起到了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作用。[1]它不但留给人以难忘的艺术美感,与整部影片的结合也极其自然和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配乐将影片深层次的命运主题给予了很好的诠释与表达。本文从死亡与爱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红色小提琴》中音乐的审美价值实现及其对影片生命主题的诠释与深化。

死亡是《红色小提琴》的重要主题之一。首先,安娜主题曲为整部影片死亡主题的阐释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故事中,导演便以造琴师妻子安娜的死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忧伤而又古老神秘的情绪基调。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安娜主题曲并非在300年前的意大利,而是300年后的蒙特利尔拍卖现场。主持人向在座的人们介绍“今晚最后一件拍卖品72号,毕尼高的小提琴,1681年出品”。随着镜头逐渐推进,出现了红提琴在银幕中央的特写镜头。此时,绵延而忧伤的女声吟唱缓缓响起,从无到有,由背景到前景,直至淹没了整个会场的喧嚣,成为画面中的惟一音响。随后,人声完成了不同时空的衔接,在安娜主题曲由画外音过渡至画内后,画面中出现了即将临产的安娜,轻轻吟唱这支曲子的情景。此时,镜头与之前相呼应,慢慢推进至人物近景。这样,电影创作者通过画面与音乐的衔接配合,将安娜与红色提琴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但为后续的情节起到了预示与推动作用,也是对整部影片基调与风格的统摄。随后,当安娜因难产而死,悲伤的造琴师尼古拉以安娜的血为颜料、以其发丝为琴刷,完成提琴的制作。此时,安娜主题曲再次响起。在配器上,配乐师独具匠心地选择了小提琴的独奏形式。安娜的生命消逝后,从前的人声亦被提琴的琴音取代,这仿佛是安娜的亡魂在继续吟唱,而红色提琴正是因其承载了这一旋律,而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并开始了其漫长的生命之旅。

其次,当红色小提琴开始在漫长的岁月中辗转于不同主人手中时,死亡犹如诅咒一般如影随形。负载着安娜亡灵的红色提琴仿佛变成了死亡的象征。正如占卜师所言:“太太,你受了诅咒,爱你而被你束缚的人会有危险”,“我预见危险、虚弱和疾病。”从安娜开始,到奥地利音乐神童卡斯帕?威斯,英国小提琴演奏家弗雷德里克?波普,及至中国,从项蓓手中接过提琴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生命都为音乐着迷和狂热,却又难以承受其中的重负。他们都没能长久地占有红提琴,在与红提琴有过短暂而充满激情的交集过后,便走向了各自的生命尽头。在卡斯帕段落中,安娜主题曲在其死去的前夜缓缓响起,哀婉而忧伤;在吉普赛人手中,提琴的乐声则变得热情奔放;在英国提琴演奏家波普那里充满了浪漫与狂野的气息;在中国女性项蓓手中演绎出压抑与哀伤。[2]配乐对影片不同剧情、时空、氛围的变化给予了很好的诠释,并且在讲述不同人物命运的几段故事中,安娜主题曲及其变奏贯穿始终。红提琴的亡灵之音不但指引着观众跨越了漫长的时空,也使其亲历了一幕幕悲凉的死亡。

影片中,这些死亡揭示出无论是权贵、欲望,还是金钱,都无法占有这把红提琴。修道院的孤儿卡斯帕参加选聘乐师的考试,虽然有可能一展音乐天分,拥有美好的前程,但提琴却也将从此沦为权贵的奴隶,失去自由,也失去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在这一段落里,配乐巧妙运用了卡斯帕练琴的乐音营造了那个不安与不祥的结局。伴随画面的快节奏转接,红提琴的音乐节奏也不断加快,卡斯帕琴艺进步的同时,身体却逐渐衰竭。在参加选聘的前夜,配乐一改此前的快节奏与激昂情绪,而是以安静、忧伤的主题曲为卡斯帕送上了生命的挽歌。在英国音乐家波普的手上,提琴同样也奏出了美妙绝伦的旋律。但波普为提琴所着迷,无度挥霍着欲望,甚至为欲望所支配。刺耳的枪声结束了狂野的八度双音琴声。波普失去所爱之人,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事实上,红色提琴辗转于世间后,每一任主人的死亡也同时预示着红色提琴的重生,因此,《红色小提琴》的死亡主题指向的是一种生的形式。在死亡的黑色阴影之下孕育的是生的希望和坚韧的力量。正像占卜师思嘉曾经说的那样,安娜的生命会随着旅途的不断延展而日渐变得坚强。权贵、欲望与金钱,都不能阻止她那灵魂的脚步,只有爱才是她的最终归宿。

死亡与爱在《红色小提琴》中是两个并行的、贯穿于影片始终的主题。红色提琴是在爱的力量下诞生的。造琴师尼古拉在提琴中凝结着对美丽的亡妻和就要降生却夭折的孩子的爱。影片中,主题曲的人声部分是安娜抚摸腹中孩子时经常低吟的一首歌曲,犹如母亲在为孩子哼唱摇篮曲。因此,这一乐声不但为影片初始段落营造了古老、神秘、忧伤的氛围基调,也传达了一种绵延温婉的爱意。安娜部分中,主题曲出现得相对频繁。除了几次人声之外,在尼古拉将未上色的小提琴拿给安娜看的时候,主题曲也作为背景音乐,虽然浅尝辄止,却依稀可辨,表达了尼古拉内心对妻子和即将出世孩子的爱。当安娜难产的消息传来,尼古拉奔向自己的家。画面以提琴配乐,音调逐渐走高,在高音区奏出一声声凄厉尖锐的乐音。这与此前的音乐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演绎出尼古拉内心的不安与恐慌,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琴师对妻子的爱。而造琴师在深夜为小提琴上色时,主题音乐则首次以完整、鲜明的形象出现在影片中。昏黄的画面中,提琴缓慢而清澈地奏出深沉、哀婉的旋律,始终持续着。尼古拉将上好色的提琴挂起时,音乐亦并未淡出,反而是以强音和高音在黑暗中爆发出尖锐而有力的鸣响。琴音的惊叹预示了尼古拉在提琴中寄托对妻子和孩子深深爱意的同时,红提琴的生命和灵魂也随之诞生,它是因那份深沉弥久的爱而生。

在小提琴辗转于世界的岁月中,孤儿卡斯帕、英国音乐家波普与中国的项蓓都对音乐怀着热爱,对小提琴也倾注了很多情感与爱恋,但他们的爱都不足以让红提琴长久驻足。强大的压抑人性的环境与个体所无法遏制的欲望,使得红提琴一次又一次走上了流浪之旅。直至时光流逝三个多世纪后,小提琴历经人世的沧桑与岁月的磨砺,即将结束旅程。在与纽约的提琴鉴定师莫尔斯初次相遇时。小提琴竟被其他鉴定家归列于“劣等货”中,当莫尔斯走近那些提琴时,他的视线即刻被红提琴吸引了。莫尔斯情绪激动,甚至手足无措,直至其他人陆续离去后,才将其慢慢拿起。此时,安娜主题曲徐徐响起,当莫尔斯心动地轻轻抚摸琴身时,镜头慢慢推进,音乐声音也渐渐增强,这成为提琴灵魂重生的序曲。

与安娜段落同样,在莫尔斯寻找提琴真相的过程中,主题曲开始频繁出现,若隐若现。莫尔斯与红提琴之间仿佛慢慢建立了灵魂上的沟通。当修琴师用圣品信号测量琴身的共鸣时,莫尔斯突然间仿佛感知到安娜即将分娩时的阵痛。而当一位颇有名望和财富的音乐家前来试琴时,莫里斯第一次听到红提琴所发出的乐声。一瞬间,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了,他完全沉浸在这种美妙的乐声中,配乐也自然地过渡到安娜主题曲的旋律中来。但这部分旋律只持续了短暂的几秒便中断了。当莫尔斯转回神来,音乐也转回先前的旋律,这神来的一笔使音乐完成了复杂的情感交流。[3]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6篇

关键词:低温阴雨天气;环流背景;北极涛动;拉尼娜;海温异常

中图分类号:P458.12 文献标识码:A

1 2012年春节期间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及特点

受中等和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2012年1月1日~3月18日,广东省天气形势异常,全省持续出现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阴雨日数多,累计雨量大,据广东省气象部门统计,该段时间内广东省平均气温13.4℃,较常年同期偏低1.3℃,平均降雨日数达到了42.3d,较常年同期偏多14.3d,居1951年以来同期第3位,平均降水量49.3mm,较历史同期平均降水量值偏多近90%,日照偏少,累计日照时数仅有100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60%,是广东省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年份。因此,2012年初可视为广东60a来最阴沉的一年,尤其在2012年春节期间,在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广东省降温、降水的时间、范围和强度均加强,其中广州出现10a来最冷春节。该时期低温连阴雨天气具有以下特点:

1.1 气温偏低,降温幅度大

据气象数据显示,2012年春节期间广东省平均气温持续偏低,1月22~26日全省日平均气温低于8℃,86个人工观测站中有26个站打破历史同期最低记录,1月21日,广东省阴天并伴有雨雾天气,1月21日夜间~22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广东,全省各地先后转为雨天,气温明显下降,粤北山区出现冻雨和冰冻,过程降温幅度达到6~10℃,阴雨寒冷天气持续,由于粤北地区一直受到阴雨影响,前期基础气温已经偏低,因此此次广东中南部地区降温幅度要大于粤北地区。从1月22~26日期间,京珠北高速公路最低气温降至到了0℃以下,并出现冻雨或冰冻现象,其中最冷为1月23~25日,京珠北最低气温降至-3℃,广州低温天气出现在1月23~25日,1月25日当天最低气温仅4℃,中北部地区出现5℃以下低温,粤北山区最低气温在0℃以下且有冻雨或冰冻出现;26日,广东降水趋于减少但气温仍然偏低,1月27~28日随着强冷空气势力的减弱,广东各地降水减少,部分县市有雾,气温虽有小幅回升但仍较低。

1.2 雨日多,降水量大

2012年1月1日~3月12日,广东省平均降水日数达到38.8d,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13.7d,居1951年以来第4位,一些降水日数较多的县市高达52d,其中乳源、和平、乐县、云浮、恩平、连平、平远、雷州、揭西、珠海、紫金等10县市降雨日数为各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第2位,广州市降雨日数为39d,较历年同期偏多近16d,降雨日数增加了70%。春节期间,广东省平均降水量为19.9mm,较常年同期偏多67%左右,其中中北部20~50mm,南部沿海5~20mm;每日均出现较大范围的小到中雨,广州市1月22~25日出现连续阴雨,其中22日、24日出现中雨。

1.3 日照偏少

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广东省陷入长期无光照日子,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1云1日~3月12日广东日照时数不超过100h,较历年同期偏少近60%,为1951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2 低温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分析

2.1 大气环流形势分析

郭其蕴,陶诗言等气象专家据相关研究分析得出,持续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华南地区出现大范围低温阴雨的直接原因。500hPa图上,2012年1月,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呈稳定的两槽一脊型,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大槽和欧洲东部槽维持;乌拉尔山高压脊北缘偏强且偏北,并向极地区域延伸,致使极涡向北美侧,高纬度到极地存在一明显的正距平中心,30°~60°N之间,西太平洋经东亚沿岸到欧洲为负的位势距平,可见中低纬度位势较低,而乌拉尔山高压脊南部偏弱,中低纬度冷空气弱于高纬度地区,且30°N以南为正的位势距平区,可见,与常年相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且偏强,对于西南气流的北抬十分有利,并在广东一带与南下的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降水。沿120°E时间-纬度剖面图和15°N时间-经度剖面图可看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月经历了西伸、北抬、增强-东缩、南退、减弱-西伸、北抬、略增强的过程,其中1月中上旬,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且势力较强,进入1月中下旬以后,副热带高压出现明显减弱,对应副热带高压变化趋势,广东省在1月中下旬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低温连阴雨过程,其中1月18~21日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稳定少变,但在1月22~31日春节前后乌拉尔山高压脊出现了崩溃并重建的演变过程;分析距平绝对值>4dagpm区域可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东侧宽槽区和阻塞高压南侧里海-印度北部均为负的距平区,在阻塞形势影响下,阻塞高压南侧小槽不断加强,并通过上下游效应,有利于青藏高原南侧南支西风槽进一步加深,使得低纬度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华南地区;随着北方小槽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活跃的南支槽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北上,冷、暖空气交汇于华南地区,广东上空具备了大量水汽,为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2.2 北极涛动异常分析

2012年1月,北极涛动AO为弱的负位相,北极涛动指数为-0.22,高、中低纬度分别受高压和低压控制;而且计算出北极涛动指数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多年时间序列相关系数为-0.52,可见北极涛动指数与东亚冬季风指数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这样一来,北极涛动负相位和较强的东亚冬季风促进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与南部暖湿气流交汇,进而形成降水天气。1月中下旬以后,北极涛动指数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变化,由正位相转化为了负位相,这说明大气环流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高纬度低压、中低纬度高压转变成了高纬度高压、中低纬度低压,经向环流也出现了经向风偏南分量的加大,而且冷空气南压,这种负异常现象一直持续到了2月中上旬。2012年春节期间,广东省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低温阴雨过程,这段时间内弱的正位相北极涛动指数与前期相比,呈现明显的减弱现象,对应此次连阴雨过程,因此可以认为2012年春节期间的低温连阴雨天气与北极涛动的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

3 海温和拉尼娜事件对低温阴雨天气的影响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就构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我国极易出现冷冬热夏现象。自2011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达6个月与常年同期海温相比偏低0.5℃以上,到了2012年1月,负距平值超过了1.5,且发展迅速,这是继2010年、2011年之后又一次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大气环流调整,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发生经向度增加等异常,这对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十分有利。进一步分析我国南方近几年中2008年初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2011年最冷1月及2012年初异常低温阴雨等几次冬季持续寒冷事件,发现这几次冬季低温阴雨(雪)天气过程均与近年频繁出现的“拉尼娜”事件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6 小结

低温阴雨天气是华南地区冬春季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农业、电力、交通、养殖及假期活动、出行、人体健康等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2012年初广东省等多个南方地区出现了罕见的低温阴雨天气,此次低温连阴雨天气具有气温偏低、降温幅度大,雨日多、降水量大,日照偏少等特点,粤北一部分山区甚至出现了雨夹雪和冰冻,全省86个遥测站中26个市县打破历史同期最低气温记录。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人体健康、地质灾害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尤其对假期公众节日活动、出行等带来了极为不便。

北极涛动指数与东亚冬季风指数具有明显的负相关,2012年1月中下旬以后,北极涛动指数转变为负相位,这种负相位和较强的东亚冬季风促进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与南部暖湿气流交汇,进而形成降水天气。自2011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达6个月与常年同期海温相比偏低0.5℃以上,形成又一次的拉尼娜事件,大气环流调整,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发生经向度增加等异常,有利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海温异常也是形成该时期罕见低温阴雨天气的原因之一,2012年1月中东太平洋海区海温的负异常和北太平洋海区海温的正异常有利于亚欧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使西伯利亚高压加强,而经向度加大的环流形势则有利于北方强冷空气不断南下侵袭我国多地区。

参考文献

[1] 林良勋,冯业荣,黄忠,等.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25-26.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7篇

一、 影片《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为了再次超越经典,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用了奥斯卡阵容,奥斯卡最佳编剧汤姆・斯托帕德执笔,他尤其擅长名著改编,加上曾经执导过《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这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凯拉・奈特莉这次也第三次成为他影片的女主角,周旋于裘德・洛和亚伦・约翰逊两位新老帅哥之间,影片阵容实在强大。

《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而成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俄国,剧中主角卡列宁和安娜是当时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夫妻,安娜长相美丽,风情万种,十分受欢迎。但是由于安娜被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所吸引,深深迷恋上了他,二人不顾世俗的眼光,追求爱情的激情和浪漫。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对安娜的出轨行为恨之入骨,尽管这样安娜还是奋不顾身追求爱情。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背叛导致安娜的人生转变巨大,向着另一个方向走去。[2]

二、 电影对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的改编

1997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影星苏菲・玛索主演的,反映了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中荒诞无比的爱情故事。这个版本相比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有形无形的影响和束缚,而是将重点笔墨集中在了安娜和渥伦斯的惊世婚孽情上。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剧情上也改编许多,安娜的丈夫(裘德・洛饰)这次不再官僚虚伪,他深爱并数次原谅安娜,还收养了安娜和情人生的女儿。表现了原著经典的爱情主题,还增加了卡列情故事的描述,列文这个角色的进步和发展有很强的故事性,这是以往改编电影中所没有的。安娜和列文划出的两条命运弧线相互交汇,而两人的交点就是各自的爱情故事,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悲剧,另外一个则积极向上。列文与凯蒂的爱情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段爱情,列文的故事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而言甚至有着一些自传的性质,而他的故事第一次在这部电影中呈献给世人。

影片对于原著的改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电影具有它本身的局限性。电影受时间和性质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影片将小说剧情内容进行精简,这样才能使小说情节影像化,影片编剧在必要时将小说情节进行合理删减和归纳,挑选最经典的剧情,高度精炼的表现原著的主题。但是一部电影只有两三个小时,根本不能将小说中的所有情节和场景都展现出来。影片往往挑选最具意义、最具矛盾冲突的场景进行重组,完成一部完整的电影。[3]

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还体现在增加情节、调整情节顺序和内容上,这样有利于影片保持流畅度和饱满感,避免剧情发展过于突兀。例如1997版《安娜・卡列尼娜》影片中,安娜与卡列宁进行婚姻商讨时,编剧添加了卡列宁想要安娜的情节,在此情节上加入卡列宁自己的台词解释这种行为的原因,卡列宁说安娜即便不贞,但是上天安排了这段婚姻并且必须保证他自己的名声,因此以后也需要和安娜继续保持这种性关系。这段剧情的添加尽管原著没有,但是加上去的效果和精神实质是与原著相符合的,这样的剧情添加通过影像表现出来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表现出人物矛盾,不仅体现了影片主题,还迎合当代电影的需求。[4]

影片的改编还体现在角色的演员选择上,1997版的安娜是由苏菲・玛索饰演的,虽然演技出色但是外型上似乎更偏重东方气质,不符合俄罗斯人的气质,但这并不影响苏菲的精湛演技。2012版的安娜由凯拉・奈特莉饰演,虽然这次凯拉・奈特莉因不够丰满而被嘲笑为“史上最平瘪的安娜”,但她的自信和活泼也是其他版安娜所没有的。虽然每个版本的安娜都不完全是原著中那个天生丽质、光彩夺目、纯真善良、端庄优雅、具有自我苏醒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但是每个版本的安娜都具有独特的气质,为观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

三、 电影对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1997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最大的亮点就是运用流动的舞台进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电影场景的转换都是在搭建的舞台里进行转换,使观众感觉就像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场景。例如影片中前一秒安娜还在后花园中,下一秒场景就换到了室内,中间省略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场景,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人物情感的波动上。在这种迅速变换的舞台场景中是最考验演员的演技了,真实的场景能够激发演员的情绪,使演员的情感和环境相融合。

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舞台剧式的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方式解决了电影拍摄中的一个最为经典的难题:转场节奏。在舞台剧布景之下,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广阔的俄罗斯平原和雪地场景不再是分散的焦点,而是被合理的有机组合起来,并且场景之间是流动的整体,这种以往只有小说和舞台才能给予观众和创作者的空间自由感,终于在电影中得以实现。影片结尾安娜的自杀将这种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往从她陷入焦灼和迷幻再到火车站的空间移动,快速的心理节奏和缓慢的时空差距之间的矛盾一向是拍摄的难题,而在影片中,摄像用空镜头和渐入幻觉镜头塑造出吗啡的迷幻感后,轻纱如幕布般一撩起,火车内部的场景自然而然的就呼之欲出,镜头立刻切入安娜的特写,自杀桥段迅速展开,那种一泻千里的叙事流畅绝非过去普通的影视改编可比的。对于影片中舞台剧的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影片《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剧转场换景的手法的确是精妙绝伦,尤其是当长镜头推陈开来的时候,那完全就是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火热而炽热的一场完美交媾,仅仅在形式的角度上就足以令人高潮迭起。影片令观众不断惊喜,使观众看到无数脑海中想象的场景,这些场景巧妙地、符号般的被导演搬上舞台;当办公室迅速换景而成伦敦饭店,当赛马场和剧院的建筑模式突然无缝对接,当歌剧包厢突然成为环形剧院,谢廖沙的卧室美术馆式的布局,卡列宁独处时一个人坐在无人的舞台上,安娜和渥伦斯基的舞蹈进行到一半,周围的所有人突然固定造型,然后追光打来舞台只剩他们二人的桥段,这些经典的舞台剧式的电影情节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都是没有的。

影片中层出不穷的炫技画面,乔・怀特将新版《安娜・卡列尼娜》拍成了“剧场版”,将故事置于一个美丽而衰败的俄罗斯剧院中呈现,这与故事中19世纪70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上层社会的图景相得益彰。在这部影片中,卡列文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安娜则将观众带入虚幻的剧情世界。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俄国剧院布景既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万千”,还要“千变万化”,能够在观众的眼皮底下进行转换,令影片成为今年国际影坛上一抹独特的风景。实景和舞台画面互相切换,这种戏剧化舞台式的拍摄风格令观众时而“迷茫”,时而惊叹。电影的两个版本都对影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式电影艺术得到统一。这种舞台剧的电影表现手法与其说是对影片的改编,不如说是另起炉灶。

结语

文学电影改编是具有双重性的,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精髓,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避免为了迎合市场而走向低俗化。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影响力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学习怎么去爱。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依然仍被我们所理解,因为人们依然渴求那些不可得的东西,依然受到世俗和常规的约束,依然在情感沟通方面存在问题。“爱”这个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电影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许雯.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西方名著电影改编[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2]桑新美.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D].济南:山东大学,2011.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第8篇

“创伤”理论首先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于1996年在《沉默的经验》中提出。她认为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反应也许不一定出现在灾难发生的当时,通常会推迟出现,并反复出现幻觉,无法控制。“创伤是一种破坏性的经历,这个经历与自我发生了分离,造成了生存困境;它造成的影响是延后的,但影响的控制是很艰难的,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的。”[2]

美国华裔文学的新生代作家伍慧明在处女作《骨》中通过大女儿莱拉的叙述讲述了一个美国华裔家庭三代人的创伤性的体验。

一、梁爷爷和“契书儿子”里昂 梁爷爷作为第一代移民到美国从事底层的重体力劳动者,一辈子未能娶妻生子,是华埠单身汉的其中一员,集体心理创伤、民族创伤和文化创伤都在其群体中呈现。对历史和传统的坚持和对根的固守使其靠一纸契书“买”到了“儿子”里昂,希望里昂能在他百年后将骨灰送回故里。作为“契书儿子”却没有兑现他对梁爷爷将其遗骨送回中国入土为安的许诺,里昂认为灾难就始于此。“里昂给了那些遗骨力量。他相信它们是导致安娜死的不吉祥的东西。”[3]里昂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埋怨、唠叨、喝酒和逃离,先是指责他以前的老板、所有以前出卖过他的工友等等,最后开始埋怨美国,美国给了他很多美丽的许诺,然后又一一把它们打碎。

二、二女儿安娜

翁家骗走了梁家的投资,两家关系破裂,在女儿中与父亲关系最好又与斯瓦尔多.翁恋爱热恋的安娜成为父亲发怒的对象,强行被要求和恋人分开而自杀。安娜的自杀是创伤性的中心事件,这个创伤成为文本和创伤叙事。

“骨”的主要意象明显地指涉安娜自杀时碎裂的骨骼。尸体摔得很破碎,现实中“所以火化的费用会很高”,隐喻着在所有亲人心里的“火化”则需要更高昂的精神代价。自杀是灾难的开始,梁家每个人都陷于个人心理创伤后的自责与愤怒之中,无论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抑或是无法继续鼓起生活勇气的消沉都是伍慧明希望关注的内容,她以大女儿莱拉的第一人称叙述,采用了多层次与意识融合的非线性方式叙述了一个美国华裔家庭三代人的创伤及创伤性的体验。“安娜死后,里昂和妈的心就像在哭嚎。我觉得自己被夹在了他过分的孤独和她无尽的悔恨之间。”[4]

而安娜的命运也似乎被神秘地预示,一家人唯一一次去给梁爷爷扫墓拍出的“整整三十六张的胶卷却只照成了一张。那张是安娜的。”[5] “安娜带有宿命论性质的命运似乎昭示了她的力量是微弱的只能以为死者守灵的方式来为爷爷安魂,为父亲抵过。”[6]“父亲的过失”在此演变为代际间创伤的文化转译的具化,所以在安娜死后他坚持要寻回梁爷爷的骨灰。

三、母亲

安娜母亲觉得这是她的错误, 不该选择傅里满,还有她和汤米.洪多年未了断的婚外情,她认为所有的厄运都是从她开始的:妈和里昂结婚是为了掩盖被傅里满抛弃的耻辱、为了取得绿卡; 而里昂娶妈的原因是因为吃怕了单身公寓里厨子克罗尼做的饭菜。结婚成为了生存的工具。“他们的婚姻就像服苦役一般――是两个人一起服苦役。”[7]婚姻的不幸又导致了母亲和汤米.洪畸形的婚外恋,活着的尊严对他们而言不可企及。

母亲把安娜的骨灰从壁炉架上拿下来放到了做衣服的桌子上,然后又放在了电视机上。“我不知道她到底想做什么,好像在尽力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但根本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8]壁炉架上这个位置类似于中国旧时家里的供桌,通常用来供奉祖先的灵位或遗照,安娜是小辈,且是自杀而亡,显然不适合放在那里;做衣服的桌子对妈而言是现实中谋生的工作台,将内心中不能忘记的伤痛呈现眼前势必会影响到操作;沉痛的创伤与电视节目带来的娱乐和消遣又不相时宜,安娜的骨灰“无处安放”,显示了妈思想迷茫和精神痛苦,无法面对创伤,潜意识的产生是“创伤的执著”。衣厂女工们知道怎样带走妈心中的悲伤,“她们对度过这艰难时刻所需的一切仪式都很熟悉”,可见如此创伤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家庭,早期华裔移民整个群体对于创伤的坚毅忍受和艰难突围已不陌生。

・文化艺术平原春:个人创伤经历叙述中的文学治疗 四、小女儿尼娜

小女儿尼娜埋怨每个人、每样东西,只身离开去了纽约,当上空姐和导游。在行为层面,尼娜的表现就是躲避、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和事、逃离创伤。“在尼娜脑子里,家是她想的最后一件事情。”[9]过度的逃避让尼娜表现出的是对家人的冷漠、厌恶和不在乎。

五、大女儿莱拉

大女儿莱拉起先为自己的冷漠和疏忽而感到内疚,一个原先就不是十分完好的家更加破碎。Caruth指出伴随创伤而来的情绪包括由责任归因而产生的自罪自责(归因于己)和愤怒(归因与人)。[10]

“这种创伤记忆作为过去时的断口,界定着个人的现在时的生存限度,要么个人终其一生跨不过去 ,要么个人必须再创造自己的将来。” [11] 梁爷爷被剥夺了娶妻生子的权力;里昂在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边缘化”和“女性化”,过着潦倒、缄默和软弱的生活,尊严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华裔移民身上都无处觅踪。

・文化艺术平原春:个人创伤经历叙述中的文学治疗 作为第三代移民的安娜不会保护自己,选择了最决绝却最软弱的方式逃避创伤,同样作为第三代移民、梁家的主心骨莱拉摒弃了上一代沉重的历史创伤,找回了“骨气”和尊严。“我重又有了信心。我知道藏在我心里的东西会指引我向前。”[12]

伍慧明在莱拉身上展现了美国华裔女性在自我身份的问题上, 审视自我处境,从忧虑到肯定,破除创伤禁锢、凝视创伤、抚慰创伤、渴望生命尊严、寻找精神家园的情感趋向;指出处于两个种族、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的人们如何正确看待自我;未亡人如何清醒、理智地面对过去的创伤和今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La Capra D. Writing History, Writing Trauma[M].Baltimore: Johns Hops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3][4][5][7][8][9][12](美)伍慧明.骨[M].陆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08,27,106,39,111,37,228.

[6]王娜:悖论与解悖―小说《骨》中人物的生存境遇及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