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码技术论文

数码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9 08:02:49

数码技术论文

数码技术论文第1篇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数码图像技术的产生正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在设计中,数码图像技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色彩多样,数字化技术可以随意调制出丰富多彩的色调供客户选择,这是传统的室内设计无法企及的。其次是生动逼真的特点,数字化技术利用软件可以营造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客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预先观看效果,由于数字化可以随意地将效果放大或缩小,每一个细节都能及时展现在客户面前,使设计者和客户能及时沟通。

二、数码图像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步骤

数码图像技术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建模。建模是数码图像技术在设计中的基础,建模方式分二维和三维两种,二维指的是平面图形,三维则是立体图形。

(2)空间设计,空间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因素,只有把握好空间的大小,才能进行细节设计。外墙构成的空间是进行设计的首要部分,在设计中,首先要通过工程制图软件将这个空间绘制成平面图和立体图,用毫米作单位,将平面图和立体图导入到3dsmax中,作为制作模型的参考。其次,在3dsmax中设置显示单位和系统单位为毫米,这样三维制作软件和工程制图就达到一致,进行墙体制作时,误差就会减到最低。在使用空间设计方面,要合理地按照设计要求布置空间,对于一些家庭用具要进行模型制作,也可以用同类型的模型代替,只有从整体到细节都进行完整设计,才能在建模时提高精确度。

(3)材质调节。材质不仅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材质也是视觉效果真实性的保障。

(4)灯光设置,视觉效果和视觉造型是通过光线来表现的,在数码图像技术中也不例外,灯光既可以用来照明,还可以用来烘托气氛,表现设计效果。

(5)摄像机的设定,一副好的效果图和取景角度也有直接的关系,在材质和光源都确定好之后,效果图的画面基本色调也就确定了,这时就要合理设定摄像机的角度,才能够保证渲染后的画面具有主次分明,虚实得当的效果。

(6)渲染,渲染是运用设计软件的渲染功能,来计算生成特定分辨率的静态图形或是动态视频的过程。

(7)后期处理,经过渲染出来的图形还要利用专门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剪裁、校色、配景等加工手续,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结语

数码技术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技术后现代性的视野下把数码画的技术分为两个层次,即艺术家自身的技艺和机器的技术系统,由于数码画迥异于传统绘画的机械性特点,本文重点阐述了与数码画相关的机器的技术系统,并对数码画的技术类型进行了限定。

就本体而言,任何一个画种都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所谓数码画艺术就是一门借助于数码技术手段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然而与数码画相关的技术到底有哪些,传统绘画的技术、机械复制的动画技术与数码画的技术关系如何?目前理论界尚没有做出明确和系统的回答,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什么是数码画以及数码画所涵盖的艺术类型究竟有哪些。本文重点从后现代性技术视野下对数码画的技术展开阐述。

一、后现代性技术与数码画的技术限定

界定数码画首先要对数码画艺术中的技术因素进行界定,这一技术有别于传统绘画的前现代技术,机械复制的现代技术,我们把它定位在后现代性技术。在西方的艺术史长河中,技术因素是直到现代社会才充分重视起来的。

在现代之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和艺术相关的技术发展水平也一直比较低,所以在思想家的眼中艺术的本质更多地是和历史、理念、精神、信仰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人类进人现代社会以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品从制作、传播到接受都发生了本质变化。

    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能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关于此,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哈佛大学的学者林赛·沃特斯这样概括本雅明的理论:“艺术作品中没有一个突然出现并能够解决一切难题的艺术创造者;相反,那儿却有一个机器,它与人一起创造了如电影和摇滚乐等一些思想高超的人宁愿其流产的艺术形式。这其中,隐含的话语是有一种技术(那是代表机器的技术)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中的技术自此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人的“肉体”为基础的“技艺”,即艺术家制作艺术品的技能二是以机器为基础的“技术系统”,前者是主体所具备的技能技巧,后者是指人类社会发明的机器所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扩张自己的技能技巧,它是独立于艺术品和艺术家的技术体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被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动力就是科技进步)。或者说被“科学化”的技艺构成了数码画的技术系统。应该说,数码画技术的这两种含义是统一的,因为技术系统的功能应该是人类自身技艺的延续和拓展,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技术是人的延伸,人是技术的主人。因此在技术现代性的背景下,数码画的技术已非传统绘画的“肉体技艺”,而是包含了“机器的技术系统”。该系统包含了现代的机械复制技术系统以及后现代的数字仿真技术系统,本文论述的重点不是前现代的“肉体技艺”,也不是现代的机械复制技术而是与数码画相关后现代的计算机的技术,它涉及到数码画的创作、传播与接受环节。这些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数码画的制作(生产)技术,包括类传统绘画技术(非真实渲染静态作品的技术)、三维技术、动画技术等二是数码画的传播技术(网络等技术);三是数码画的接受技术(多媒体互动技术等)。

    生产数码画的技术,数码画技术的核心是其创作(制作、生产)技术,即数码画的创作者在创作数码画时使用的技术,它能够直接造成数码画的独特艺术形式及类型。它实际上包含了接受环节与大众互动的技术以及在创作环节与其他画家或大众互动的技术,在创作数码画的时候同样也要考虑到数码画的传播环节与接受环节对数码画创作技术上的限制。

1.非真实渲染静态作品的技术

    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的艺术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和挑战。在视觉艺术领域数字艺术迅速成长和壮大,渐渐成为主流的艺术形态。数字艺术以崭新的理念和多样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它的迷人魅力,但是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在数字图形图像的研究和表现领域还存在着一种以模拟传统绘画风格为目标的技术和艺术,它在满足艺术应用领域需要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留恋之情。对传统绘画的数字仿真,专业名称叫“非真实渲染”,又叫“非照片真实感绘制”,顾名思义,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不具有照片般真实感,而具有传统手绘风格的图形的技术。非真实渲染以模拟传统绘画效果作为自己的目标,很自然的我们就会想将它与传统艺术进行比较,非真实渲染和传统手绘都是在二维平面上以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所呈现出来的视觉特征总体来说是一致的,而且,非真实渲染就是把模拟传统手绘的效果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传统绘画的艺术效果正是非真实渲染技术所孜孜以求的。

   2.基于三维建模的模拟绘画技术

传统绘画中由于透视规律的发现大师们创作出了在二维平面中描绘深度空间的杰出作品,数码画中的三维技术则虚拟性的统摄下创造了类似雕塑圆雕的全方位的空间效果,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欣赏数码画,这进一步拓展了绘画表现的空间,三维技术是数码画的一项主要专业技术,应用三维软件建模后再导入绘画软件,可以在三维的空间中实现模拟绘画的效果,或者在三维软件建模后直接渲染出绘画效果,目前在创建的三维模型上可以渲染出国画等画种的效果,至于渲染的其他更多更好的绘画效果有待于软件师和画家们的共同努力。

    3.计算机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技术是指使画面由单纯的静止状态流动起来的的技术,包括二维、三维技术,一般来说,按电脑软件在动画制作中的分类,电脑动画有电脑辅助动画和造型动画两种。电脑辅助动画属于二维动画,造型动画属于三维动画。电脑动画的产生大致有这样几个程序:(1)关键帧(原画)的产生;(2)中间画的生成;(3)分层制作合成;(4)着色;(5)预演。传统的数字动画就是静图的连续播放,而新的动画技术允许通过各种特殊的插值技术产生动画系列,flash动画甚至允许用户互动,动画给数码画带来了新的有别于传统绘画的面貌,数码画不仅需要动,而且动的技术是数码画的核心技术之一。

4.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数码画的素材可以包括数码化的传统绘画,也可以包括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绘制的图画。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些素材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和重新布局。一般意义上,照片和电视扫描片等现有图片的修改或解释称为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 )。尽管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中所使用的技术有所重叠,但两种领域着重于不同的操作。计算机图形学中,计算机用来生成图形;而图形处理技术用来改善图片质量、分析图像或为机器人应用识别可视图案。然而,图像处理技术经常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的方法也频繁应用于图像处理。数码画的生成和修改(包括构图)都经常应用到这种技术。这也是数码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就是说数码画不一定是“画的”或者说“绘的”,它可以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生成处理出来的,目前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数码画制作之中。

    5.基于创作的互动技术及基于创作在接受环节的互动技术

    (1).媒介的发展导致了媒介的革命。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就伴随着媒介的发展而改变,采用新的表现载体,不断地刺激人类的视觉感官,挖掘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信息社会最大的科技革命就是人类对信息的接受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所以艺术创作主体、客体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艺术对象既可以是欣赏者,又可以直接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这就需要在创作环节互动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和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在创作上进行互动,艺术家必须预先考虑到艺术品在欣赏的时候与观众的互动而在创作时就把这种互动技术包含在数码画的作品之中。艺术对象与创作客体之间不再是被动的关系,而是互动的关系。互动比之前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深化了艺术创作对象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客体愈加智能化、人性化,它越来越渴望扮演人类的角色,从而与创作对象以及接收对象之间建构了一种人际关系。

(2).传播数码画的技术,任何数码画作品都还原成相应的艺术信息,最终是数码性,二元性,是0和1的组合,那么数码画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就可以被还原成信息传播过程。所以,传媒技术对数码画这一艺术范式的形成具有革命的作用,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机械媒介将艺术的存在普及并强加在人们头上,因此越来越有必要研究传播对社会的功能和影响。

    (3).接受数码画的技术,即数码画传播终端的技术。这种技术决定人们接受时的状态。比如同样是接受小说的内容,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是流行听仆人把小说的内容念出来,他们接受的是人的声音信息;现代社会读者习惯于捧着书阅读,他们接受的是文字的信息;当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读者可以通过广播听小说联播,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此时他接受的是电子声频的信息。不同的技术导致了人们完全不同的接受状态,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式。数码画可以通过流媒体技术、手机、电脑显示屏、电视接收机等媒体与观众交流互动。我们也可以把这三种技术看成是广义上的传媒技术,因为任何一种传媒技术都能涵盖艺术的制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

数码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密码学;信息安全;网络信息;数字签名

关于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为了保护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让软件数据、计算机硬件不会遭到恶意的更改和破坏,也不会出现信息的偶然泄露。其基本属性包括完整性、可审查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控性。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安全监控、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应急处理等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电子、通信、数学等多学科技术成果。毫无疑问,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多学科技术的结晶。生活中,网络信息安全正面临多方面的的威胁,具有突发、无边界、隐蔽和蔓延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它打破了地理、空间上的边界概念,让相关攻击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一、网络安全方面的威胁

一般认为,当前网络安全方面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非授权访问。没有经过事先同意,就使用网络资源,即被视作非授权访问,包括:故意绕开系统,访问控制系统,非正常使用网络资源,或者擅自扩权,乃至越权访问网络信息。主要表现为以下现象:假冒、非法用户进入系统进行操作、或者合法用户在未获得正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操作等。

2.信息丢失或者泄漏。指无意或者故意泄漏敏感数据,比如"黑客"利用搭线窃听、电磁泄漏等方式,导致相关信息失窃。

3.破坏数据的完整性。非法窃得数据的使用权后,故意插入、删除、修改或者重发一些重要信息,目的是引发攻击者的大力响应;修改数据、恶意添加一些内容,目的则是干扰用户,使之无法正常使用。

4.干扰服务系统。它不断干扰网络服务系统,以使其改变正常流程,执行一些无关程序,甚至减慢系统响应,直至其最终瘫痪。这样,那些合法用户就无法进入网络系统、享受相应的服务。

二、密码技术

密码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像身份证一样,密码只是应用程序或者登录系统的人,它们的合法性证明。打个比方,加密就是加了一道鎖,锁住那些不想外泄的信息或者资料。实际上,密码技术就是通过将重要数据转变为扰码(加密)来传送,之后再进行还原(解密)。对那些未获授权或未通过身份验证的人,则拒绝他们访问。密码技术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工具之一。通过加密变换,来保护信息与数据。

1.单向散列函数

在密码算法和协议中,单向散列函数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有效性。单向函数就是逆运算困难而正运算相对简单的函数。目前大部分无碰撞单向散列函数均是迭代函数,例如MD2、MD4、MD5以及SHA-1。其中MD2、MD4、MD5的散列值都是128bit,SHA-1的散列值是160bit,RIPEMD是另一个迭代单向散列函数,是MD4的变种。

2.私钥密码技术

私钥密码技术比较传统,通信双方共享同一个密钥,用于加密和解密。私钥密码加密和解密均使用一个钥,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可以简化处理过程。如果私有密钥未泄露,那么就可以保证机密性和完整性。私钥密码体制应用广泛的有:DES、两个密钥和三个密钥的triple-DES、IDEA、Blowfish、SAFER(K-64或K-128)、CAST、RC2、RC4、RC5,RC6和AES。

3.公钥密码技术

公钥密码技术,又被称为非对称密码技术,每位用户都有一对数学上有相关性的密钥:公开密钥与私密密钥,虽然它们成对生成,可知道其中一个却不能计算出另外一个。公钥密码技术既可以保证信息机密性,又可以保证信息可靠性。公钥密码技术能让通信双方不需要事先进行密钥交换就能安全通信,它广泛用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领域。公钥密码技术大多建立在一些数学难题上面,最有代表性的公钥密码体制是RSA。

三、密码学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密码技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信息安全技术之核心,主要包括编码技术、分析技术。密码编码技术就是寻找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有效密码算法及相关协议,以满足加密或认证方面条件;密码分析技术则反过来,利用伪造认证信息或者将密码进行破译来窃取机密或者实施各种破坏活动。他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共同推动了密码学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当前,密码方面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技术,它们包括VPN技术、PKI技术、密钥管理、身份识别、公钥密码、分组密码、数字签名等;另一类则不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技术,它们包括建立在生物特征基础上的识别技术、信息隐藏和量子密码等。

只有合理使用多种技术,才能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最终保障信息安全。

3.1加密保护

变换密码将明文转成合法者可以解读的密文,是密码的基本功能。主要分为传输信息加密和存储信息加密两种方式。对传输的各种信息加密,称为传输信息加密。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加密层次,可以根据不同的保密需要分别采用。而对存储的文件和数据加密,称为存储加密,又分为文件库加密和数据库加密。存储加密难度大,存在着加密和查询间的矛盾,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3.2信息完整性

为防止信息被篡改,可以采取密码技术运算相关信息,并生成一组数据,也就是信息验证码。接受方收到信息后,需要进行同样的运算,以检验新生成的信息验证码与接收到的信息验证码是否一致,从而对信息的正确性进行。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及时发现信息是否遭到篡改和伪造。

3.3数字签名、身份验证技术的运用

数字签名是对电子消息进行签名的方法。无论是公钥密码体制,还是私钥密码体制,都能获取数字签名,当然,公钥密码体制更有利于数字签名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数字签名技术相关研究,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椭圆曲线数字签名、RSA数字签名、有限自动机数字签名和E1Gama1数字签名等算法。它还牵涉到有关法律问题,各国纷纷制定法律予以规范,2004年,我国也颁布了电子签名法。

3.4PKI与VPN的运用

PKI技术提供了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设施。其本质是解决网络公钥的分发问题,在网络上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PKI是公钥证书在创建、分发、存储和撤消的过程中,有关软硬件及策略的集合。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普及,密码学在信息安全上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密码方面的技术只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一个方法,仅凭密码方面的技术是不可能解决安全方面的所有问题,要想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还需要结合其他技术。但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涉及人、操作和管理等方方面面。类似于"木桶原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决定着安全系统的成败。但无论如何,密码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众多密码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信息安全将越来越有保障。

作者:王鑫

参考文献: 

[1]杨明,谢希仁,等.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冯登国.密码分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数码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多媒体信息技术;项目驱动教学法

作者简介:张亚飞(1981-),女,河南洛阳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KJ2009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65-02

鉴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时压缩的实际,通信工程学院将原有的专业课“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技术”和“数字语音处理”三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专业课“多媒体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工程与多媒体通信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多且较难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具备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和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知识,并掌握Matlab或C/C++编程语言。传统的教学以理论介绍为主,强调理论的体系和概念,[1]对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实践环节重视不够,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目前南京工程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2]下面以我校“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程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技术”和“数字语音处理”三门课整合而成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音频、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基础、图像增强、形态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数字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原理及标准、数字音频编码技术及标准、数字媒体文件格式和数字水印技术。下面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四点改革方案。

1.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工作现场的技术支持,而不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新产品的开发。[2,3]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多媒体信息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开发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音频、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基础部分主要讲解音频信号的采样、量化和编码过程、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以及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彩色图像基础、视频信号的数字化方法、视频信号的特点等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音频、图像和视频信号的表示方法和主要特点,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图像增强部分是图像处理的重点。主要讲解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图像的线性和非线性变换、直方图均衡、空域模板滤波以及频率域图像增强。介绍同态滤波的内容。

形态学图像处理部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二值形态学的基本运算:膨胀、腐蚀、开运算和闭运算,了解二值形态学的组合运算与灰度形态学。

图像分割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图像分割方法:全局阈值法和区域生长法,了解局部阈值分割法。另外,基于边缘检测的图像分割和空域图像锐化的内容有重复,所以这一部分不作为重点。

数字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原理部分,主要讲解无失真编码部分的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以及限失真编码部分的预测编码和基于DCT变换的变换编码。对于游程编码、LZW编码以及基于小波变换的编码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数字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标准部分,主要讲解JPEG静态图像压缩标准、MPEG-4和H.264视频编码标准,介绍JPEG2000、MPEG-1、MPEG-2以及H.261和H.263。

数字音频编码技术及标准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线性预测编码和子带编码两种音频编码技术以及MPEG-2音频编码标准,了解矢量量化编码和MPEG-1音频编码标准。

数字媒体文件格式部分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主要讲解BMP图像文件格式、AVI视频文件格式和WAV音频文件格式,其他类型的文件格式,如JPEG、GIF、MPEG、Real Media等,要求学生自学。

数字水印技术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数字水印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弱化理论推导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涉及一些较深的数学理论,如频域图像增强要用到傅里叶变换的原理及性质,变换编码部分要涉及DCT变换的内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涉及的相关理论时,感觉较难理解,降低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对于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理论,侧重于基本思想的讲解,而具体的推导过程则一带而过或者不讲,避免让学生陷入“数学推导”的泥潭。[4]

3.具有类比性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学、自讲

数码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数码绘画;传统油画;现代科技;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43-01

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处在一个被数码包围的时代;我们处在工业化复制品包围的时代;我们处在手工精神尽失读图的时代。当代艺术更多的是涉及到艺术的社会性,无论是形式语言、主题内涵、还是审美功能与理念,都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折衷的、融合的和混杂的局面。

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图形图像软件的发展不仅为电脑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数字化得以介入传统绘画的创作。如今,艺术家们已能通过数字手段生动逼真地实现各种传统绘画的艺术效果,尽管数字化的传统绘画创作与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绘画作品有着相似的视觉效果,但作为数字模拟的产物,它们仍在绘画的创意思维方式、创作手法以及传播形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与特征。

一、传统绘画之油画

油画不像音乐那么抽象,也不像文学那么具有阐述意义,更不像电影那么具象。她是人类视觉反映的单纯感受。

首先是要了解油画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其次通过练习到正式上布创作,以此来提高油画技术含量并加以运用色彩学的基本理论,提升艺术感染力。传统绘画结合数码这一特殊的现代表现形式,将图片与现代化的工具相结合起来处理,并在电脑上进行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更新,不断地造型,甚至进行各种想象的创作。至此之后,才开始运用到油画布上。可以直接上画布,也可以方便地用喷绘的手段上画布,以至于让数码绘画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绘画形式,同时掌握好数码这一现代化工具对传统油画的帮助与改造,展现出斑斓绚丽的世界。

二、数码绘画的发展与崛起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作为绘画工具的电脑逐渐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为电脑绘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软件支持。

数码绘画,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应用,而且发展迅速,九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现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传统绘画被称作是“贵族式”的绘画,因为绘制一幅油画或是一幅国画,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码绘画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还可以在一眨眼的功夫里复制。相对来说传统绘画的价格要比数码作品高很多,但是无法实现数码作品大量传播的功能,所以传统绘画是被极少数人所拥有的贵族式享受,数码绘画是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大众式”艺术,更强调的是艺术的实用价值。

对于数码绘画,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趋于肤浅的看法,主要有两方面误区。一是万能说,认为电脑的模仿能力是万能的,可以完全模仿传统绘画然后取而代之。电脑万能说是对现代科技的崇拜和夸张,没有认识到数码科技的局限性,以模仿的技术代替艺术的原创可以说是非常幼稚的认识。二是认为数码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只是简单工具的不同而已,现在的数码绘画其实还是和传统绘画一样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而现代科技对于传统绘画只是起到影响的作用,很明显是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的关键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企图掩盖另一方的重要作用。这种观点无疑将会阻碍数码绘画的健康发展。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所产生的数码绘画,绝对不能忽略其中任一方的关键作用,他们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二者的相加而已,所产生的新艺术形式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互相借鉴、吸收,融合的产物――数码绘画,一种顺应数字时代的潮流和要求而产生的新型绘画艺术,它拥有新事物的新生命力。时代给予了它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绘画在与数字技术结合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也开拓了广泛的欣赏群体,与此同时也拓新了更多更广阔的应用领域。而这一些数码绘画的特点正好与这一日趋发展的时代需求接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数码绘画领域,通过数字化手段模拟,创作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绘画作品。传统绘画与数码绘画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传统绘画的数字化创作是一种非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为传统绘画的表现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方法,它的数字化特征为传统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创作工具和创作手法,也使绘画作品的传播力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数字化创作所独有的艺术魅力,使数码绘画作品绽放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数码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插图技术;数码插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86-02

计算机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带领人们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是一个以信息为主的时代。

1计算机技术在插图中的概述

数码插图也称之为数码插画,同时也是绘画艺术的表达形式,其涉及面非常广,不同的角度能延伸出不同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作为一种时间解释说明情况的图画,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图表以及图示。数码插图也可以应用于书刊的刻画或者报纸中的图画里面,这种方式则是利用了插画的刻印、印刷等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数码插图中的应用可以理解为表达出插图图画中的抽象意义、结构、色彩和构思。传统的插图都是利用水彩或者铅笔等绘画工具进行手动的绘画,其表现方式也只能是比较传统型的绘画方式,而现在的数码插图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让插图这种形式重新获得生命力。

图像处理在计算机技术中也可以称之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计算机把所得到的图片数据信息转化成数字数据信息,其主要技术为图片的复原、压缩、增强、编码以及除噪等。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稳步发展,使得它具有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泛、再现功能良好以及频带占用面积更宽的特点。上述的四大特点更是奠定了图像处理的重要性,它的发展方向可以分成三大方面,第一,朝着高速传输、自动化、成像、高清晰度以及智能化等方向进步;第二,向着实际运用、实际操作和运行便捷方向的统一集中发展;第三,朝着实际运用、研究更新方面的发展。

2 插图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在插图计算机技术应用里,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图像处理技术,而图像处理主要有图像的分析、图像的编码、图像的数字化以及图像的复原等,这些功能统一都是通过计算机才得以实现。传统的图像处理时间过长、处理的结果模糊,而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图像处理则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处理时间和增加了图像处理的清晰度,为今后图像处理发展空间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与条件。

图像处理技术在应用时首先要学会图像处理软件的各种特征,比如Photoshop软件,这款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充分结合了设计和图片,适用范围比较广,一般应用在平面设计、海报设计、特效文字、广告以及门票等。其次要学会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这样既保证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工作质量,遇到各种处理问题都能够及时解决,当遇到专业的处理问题时可以使用CorelDRAW软件,这款软件的功能十分专业使图像效果更加完美,如果处理动画或者视频是则可以利用Macromedia Flash,处理家庭隐私照片时则可以利用ACDSee9。

2.2 计算机数码插图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数码插图技术应用时,要保证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齐全,因为数码手段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插图的表现方式,最为主要的设备为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感压笔和数位板以及打印机。计算机本身具有的连接与接受特点使得人们的视觉发生了改变,而影响最大的是PL液晶屏;数码照相机是一种具有图像采集功能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为把光信号成功的转换成数字信号,而这些数字信号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从存储卡上通过数据线进行计算机的传输,传输成功后可以利用编辑软件进行图片处理,并进行网络传送或者打印;扫描仪一般应用于静态图片的采集,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语言把图片进行编辑并储存、输出,扫描仪的适用范围偏小,对于立体形式的图片不合适,同时扫描仪的图片采集费用过高,一般不建议使用。感压笔和数位板必须要同时使用才能达到效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位板其实一块感应板,感压笔具有的感知功能能成功的对数位板进行信号的接受和压力的感知。打印机属于输出设备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它的操作方便,但是没有图片采集功能,不能独立的进行采集,使用时需要连接设备才行。

插图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法最主要的是编辑数码图像、矢量插图以及应用三维软件。编辑数码图像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对图像进行编辑、合成,并利用各种处理软件进行图片的图层效果的改变、颜色的变化以及大小的改变等,最终使图片比以前更加自然和生动。传统的图片处理方法是底片加工,这种形式是通过底片进行拼贴,而现在的图片处理变得更加人性化,都是利用Photoshop或者Ⅰllustrator来进行编辑的。矢量插图具有清晰度高、色彩细腻的特点,是近几年利用率比较高一种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描边、填色等工序进行处理的。应用三维软件是指把传统的二维图像转化成三维图像,三维图像的诞生把平面图变成了立体图,使得图像表现力更加写实、事物的描绘更加细致、更具有感染力。

3 结论

数码插图已经慢慢融进了现代都市生活中,并且使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得到了提升。插图中计算机的应用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计算机的兼容性和数码插图的表现性都为工作带来了突破和创新,二是数码插图的表现和功能多种多样。数码插图所带来的新型艺术观念更是颠覆了插图艺术,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的变化、插图形式的改变、艺术家构思创意方式的调整以及对传统的全新认识。数码插图虽然是设计、技术与绘画的产物,但是也要保证绘画家的能力与思想是否能跟得上社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洋.论数码时代的插图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2010(19):119-120.

[2]王鹭.插图设计中的数码技术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2011(22):197-198.

数码技术论文第7篇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1](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在RFID系统工作时,数据碰撞将导致读写器的接收机不能正确而及时地读出数据,从而降低RFID系统的工作性能及其效率。标签防碰撞算法可以实现多个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正确通信,其性能决定了标签的识别速度和效率。因此, 标签防碰撞算法是RFID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优劣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射频识别过程的时间性能以及识别成功率。

传统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可分为ALOHA算法[2-3]和树形算法[4-5]2类。ALOHA算法是1种完全随机接入的多址接入协议算法,比如:PALOHA算法(随机推迟算法)、时隙ALOHA算法(SA算法)、帧时隙ALOHA算法(FSA算法)、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DFSA算法)和分组ALOHA算法等。该类算法在标签试图发送数据时,并不考虑信道当前的忙闲状态,一旦产生数据,就立刻决定将其发送至信道,这种发送控制策略有严重的盲目性。随着用户数量或发送信息量的增加,这种完全随机接入的算法将使信道重叠现象加剧,碰撞概率增大,传输性能下降。

近几年,有学者提出了采用CDMA技术进行防碰撞的方法,其性能有明显改善。文献[6]提出在标签识别过程中,使用码分多址技术,实现一个时隙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标签。文献[7]提出了一种基于码分多址思想的时隙ALOHA算法,来解决射频识别中的防碰撞问题,此算法的系统稳定范围要大于时隙ALOHA系统,并且当选用的扩频码组阶数为N时,此算法的最大吞吐量可达原时隙ALOHA的N倍。上述2个文献所提到的算法,当标签数量很多时,数据碰撞的概率明显增加,使系统的吞吐量急剧下降,影响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提出了1种改进的基于CDMA技术的防碰撞算法,能够适应大量标签的识别应用,减少了识别碰撞的发生,使系统吞吐量得到明显改善。

1基于CDMA技术的新型防碰撞算法

n×1-1Nn-1(2)由于传统的基于ALOHA的防碰撞算法中一个时隙最多只能正确识别一个标签的信息,所以当标签数目过大时,系统的吞吐率,即正确识别标签数目所占的百分比将会大幅度的降低,所以对于过量的标签,本算法将会采取对所有标签进行分组识别,当标签需要分成2组时(系统识别帧最大时隙数N为256):nN×1-1Nn-1=n2N×1-1Nn2-1 (3)用上述公式可知n=354,所以当标签数量大于354时,系统将会对标签分组识别。

本文提出的新型算法如下:依据分组帧时隙ALOHA算法,通过此算法的分组规则,完成识别的所有标签的分组。分组帧时隙ALOHA算法的分组规则如下:当标签数量≤354时,无论帧长选择8个时隙还是256个时隙,标签都不分组,按照一个大组来进行识别;当标签数量>354时,帧长选择256个时隙比较适合读写器的识别;当标签数量在355707时,标签分为2组;当标签数量在708~1 416时,标签分成4组更适合信息的传输识别。当标签数量更多时,按照这个规律分成合适的组数再进行识别,详细过程如图1所示。标签分组工作完成后,在每个分组中分别采用码分多址技术,利用其技术的保密性、抗干扰性和多址通信能力,对标签中的数据进行扩频处理并传输。然后读写器端利用码组的自相关特性对不同标签所发的数据进行解调,从而达到防碰撞的目的,进而完成对全部标签的识别,也实现了同一时隙可以传输多个信息的情况。本论文中提到的新型防碰撞算法需要预先在待识别的标签中植入扩频性良好的正交码组,以防止接收端没有办法正确解扩接收,本文选用Walsh序列。该算法可以有效减少图1算法执行过程示意图标签识别过程中的碰撞次数,从而减少了识别时间并且降低了功耗。本论文将分组帧时隙ALOHA算法和码分多址技术相结合,实现在每个分组内可以有多个标签同时进行扩频传输,并且在接收端采用并行接收技术进行多个标签的同时接收。本发明在识别标签过程中,每个组内均为一个独立的识别过程,在分组帧长不改变的前提下,提高了标签数量庞大时的系统性能。有效地减小标签之间的碰撞概率,缩短读写器操作时间,提高吞吐率, 很适合应用于具有较大数量标签的RFID系统中。

2仿真结果

本论文提出了采用码分多址技术的新型防碰撞算法,并仿真了固定时隙数下ALOHA算法的系统吞吐率和本文所提出的算法改进后的系统吞吐量。

RFID系统中时隙ALOHA算法的帧长取值从16个时隙到256个时隙变化,根据公式2,系统吞吐率如图2所示。其中,系统仿真设定的信息帧长F即时隙数设定按2的幂次方递增,即F取值从16个时隙变化到256个时隙,横坐标为标签数N从1变化到500,纵坐标为吞吐率。当帧长设定为256个时隙,标签数量少于256个时,系统吞吐量随着标签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标签数量达到256时系统的吞吐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标签数量的逐渐增多,系统的吞吐量又呈现下降趋势。从图2可以得出2点结论:一、当标签个数接近信息帧长时,系统的吞吐率比较高;二、随着帧长取值的增加,系统对标签的识别性能有明显改善。

本论文提出的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新型防碰撞算法选用Walsh序列码,其在对标签的ID号进行扩频处理后,即可实现在同一时刻有2个以上的标签同时进入读写器的识别区域,它们同时发送各自的ID号后,读写器在接收到这些在空间叠加后的信号时也能完整地分离出不同标签的ID号,突破了时隙ALOHA算法在同一时刻不能有2个以上标签到达的限制。此时,系统的吞吐量为(Walsh序列的阶数为r)esucc=∑t=2rt=1N×P(N,n,t)(4)固定时隙数的ALOHA算法的系统吞吐量仿真图和其与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新型防碰撞算法的比较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仿真条件为标签的到达情况符合泊松过程。仿真图3给出了RFID系统的读写器阅读100个标签的识别结果,其中新型算法选用的是Walsh序列,其阶数r取值从2变化到3,固定时隙数的ALOHA算法的信息帧长F取值从32变化到64,横坐标为标签数N从1变化到100,纵坐标为吞吐量。从仿真结果看,在同样的到达率的条件下,阶数越大,算法的吞吐量越高,系统的识别性能有明显改善。并且随着到达率的增加,新型算法的吞吐量也随着增加,当标签到达量与阶数相等时,系统吞吐量达到最大,但到达量大于阶数时,吞吐量随着到达率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当在同一时隙内到达的标签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基于Walsh序列阶数r的有限性,选用相同的Walsh序列作为扩频码的标签数量将会增加,此时必然导致碰撞的增加。当选用的Walsh序列阶数为3时,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新型防碰撞算法的系统吞吐量可高达3.2,远高于时隙ALOHA的0.368。而且随着Walsh序列阶数的提高,吞吐量的最大值还可以提高,但这会以增加读写器和标签的硬件复杂度为代价,在实际使用中必须根据需求在吞吐量和Walsh序列阶数中作出折中选择。

数码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参数化,新形式主义,数码构筑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中国人来说,“建筑师”的称谓是泊来品,从引入起就带着浓重的西洋味,早起中国建筑师的成长有三种途径:第一自学成材,如南通的近代建筑师孙之厦,靠爬到屋顶上丈量洋人设计的西洋建筑学习设计;第二,在西方开设的“打样间”当学徒学建筑,如武汉近代建筑师卢镛标;第三,从西洋或东洋留学归国从事设计。无论哪一种起源,都与西方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后辈建筑师同样把西方建筑文化及设计方法作为模仿的对象,包括西洋历史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等。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流派都成为建筑师设计的基础,因而中国建筑师明显表现出“崇洋”的姿态,这是中国建筑师的过往一种建筑文化态度。但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不甘于模仿西方,从民族自尊的角度出发,试图探索建筑的民族化道路,可惜却将立足点放在传统上,试图复兴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来建立中国建筑师的自信,这表现在民族形式,现代乡土设计及片面的环境论等设计思想上。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师又明显地表现出历史传统情节,这是中国过往建筑师的另一种建筑文化态度。简单地将西方与中国传统想结合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单并未超出上述两种基本的建筑文化观,也并未创造真正的中国建筑。

一,新生的设计手段

今天,代表21实际的新学科如信息,生物,环境已经深入影响到建筑领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使参数化设计应运而生,它可以使复杂的建筑问题得到比较精确的解答。因而,建筑师有了表现建造的最终形式的真实性的有力武器,同事也为中国建筑师未来的流向提供了指引。

形式,一直都是建筑学讨论和研究的对象,近几年风起云涌的数字建筑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基于欧几里德几何的形式原则的颠覆,极端丰富的数字运动暗示着对原有形式命题的重新定义,而且参数化设计正是给这种形式追求赋予了新生的设计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建筑运动对于形式逻辑的强调仍然延续了西方理性的建筑传统。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变化,从在图板上用笔和尺再现头脑中业已存在的形式(传统CAD工具从某种意义上只是比较高级的笔和尺)到依靠计算机工具创造形式的这一转变,扩充了建筑学形式语言体系,计算机可循环,可换代,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用英国理论家Neil Leach最近强调的词来形容,就是具有“智慧”。

这个“智慧”的产生离不开建筑师,由于要将形式交付计算机进行“创造”,建筑师需要清晰解读形式的生成规则。事实上,对省城数学规则的研究在建筑师中是有传统的,Sigfried Giedion曾提到巴洛克时代的工匠就已利用微积分的方式去描述巴洛克的装饰。在计算机时代,建筑师确定规则之后,便以计算机编码语言对形式本身进行描述,或者说,对形式的发生机制进行“再创造”与“深加工”。这一过程就如同计算机本身有了“智慧”。很显然,当建筑具有“智慧”时,其所创造的新形式必然要颠覆原有的形式判断标准。

二,关于数字建筑浪潮下的新形式主义

什么是数字建筑浪潮下的新形式主义判断标准?显然不能用“数字形式”简单去描述和归纳。当数字运动在建筑领域更深入,广泛的层面发生的时候,当数字技术不仅作为工具而使建筑学具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应该以新的形式判断标准去描述和解析我们当下的纷繁状况。

英国理论家Patrick Schumacher提出“参数主义”一次,试图归纳和总结数字条件下出现新的建筑风格,并且将参数主义至于与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和极少主义筒灯的地位,认为参数主义中介了现代主义之后建筑学中不确定的转型期。他提到,“最近在全球先锋建筑中,出现了一股称谓参数主义的河流。他是植根于数字动画技术的一种风格,最近借助于现金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和脚本方法而日趋完善”,很显然他一方面强调参数主义是一种新的范式,单同事却把这个范式的名称锁定于“参数”这种特定的技术。因此Neil Leach曾指出“(Patrick Schumacher)阐述的作品大部分不是由参数化工具生成,因此是非参数化的,更别说这些作品源于前计算时代”,他还进一步指出Schumacher在用“一个相对边缘的计算技术来指代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建筑实践中,很多人往往用“参数化建筑”来简单概括当下的数字建筑浪潮,但是很显然,“参数化”如果按一工具来理解,只是这个河流的一朵浪花。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提出的“非线性建筑”则具有更加深刻的科学内涵。对这个浪潮的定名留待建筑学者去继续探索,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新技术手段催生的新建筑风格尚无评价标准,甚至连系统的描述方式都没有。

三,数码构筑

建筑的利是发展可视为一种构筑的发展,根据Botticher、Laugier、Semper和Frampton等学者的观察,构筑的概念是从救援的古典时期到晚近的后现代主义逐渐成型的。如同先前的权威论述所言,主要的构筑返利皆建立在史前时期、古希腊时期、中国古代、歌德及文艺复兴时期、现代与后现代时期。

从微观的历史观点来看,构筑的发展表现出另一种生动活力,按照Mitchell、Cache和Leach的论点,数码应用李静了前数码,数码与后数码三个阶段。当绘图和建模工具与设计媒体的使用还停留在前数码时代时,Antonni Gaudi、Rudolf Steiner、Le Corbusier和Jorn Utizon挑战操作形体和思考空间的传统方法,颠覆了传统的构筑方式,虽然当时的设计媒体尚未数码化,但设计方法与思考迫切需要数码的设计方式来解决,换句话来说,他们正是前数码作品。

自从Frank Gehry、Peter Eisenman、Greg lynn、UN Studio、FOA、dECOi等建筑师的作品涌现后,构筑才真正进入新阶段。数码媒体成熟地应用到建筑构筑技术,为设计思考带来了完全解放,这也得力于建筑师、工程师等在数码时代的实验和研究,他们使得大部分的数码技术与数码过程,在建筑实践中变得愈来愈标准化。而在后数码时代中,许多致命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库哈斯,SOM等,开始运用数码工具,建筑的数码构筑逐渐走向普及化,从而为新形式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形式主义”是使用数字技术手段在形式命题上的全新解析。“新形式主义”意味着一个新建筑时代的到来。这种新形式主义绝非计算机中的虚拟,物化的技术手段意味着它仍然以一种唯物主义的物质形式存在,使我们生活在“新形式主义”物质中。虽然似乎无法回避数字形式是一种新的建筑范式的讨论,我们也意识到从实践层面来看,当下对技术手段的拥抱比对形式的研究和讨论来的更加紧迫和金企鹅,但是我们仍然为这种技术在突破原有形式理解上的能力而欢欣鼓舞。

【参考文献】

Sigfried Giedion. 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1

陆绍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诗也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建筑学报,2010(4):1~7

城市建筑 NO.84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