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1 06:32:50

美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论文第1篇

政产学研的交流平台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要祝贺“2013第六届中国创意农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从2008年开始,“创意农业论坛”已经连续六年在成都举办,今年的论坛有什么亮点?

章继刚(以下简称“章”):今年的“中国创意农业论坛”作为2013年成都科学技术年会的分会场,提供了创意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

论坛了《2013~2014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创意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成都和北京城市创意农业旅游嘉年华模式,中国城市客厅农业发展状况和2013~2014年中国城市创意农业发展趋势以及亚洲创意农业美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启动一系列推广宣传创意农业项目的活动。如成都创意农业科普旅游季、打造四川最美乡镇创意农业旅游联盟倡议活动、中国创意农业十大魅力城市倡议活动、世界知名乡村景区(九寨沟)创意艺术展播等。

政产学研等领域的杰出代表交流经验。很多乡镇领导干部、创意农业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参加了这次会议,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搭建起展示、交流、合作平台。

直接促成了一批创意农业项目的合作。如,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便与李学友家庭农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规划、教育、服务、市场拓展等支持。同时,还首次举办中国西部知名商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倡议活动,为创意农业的发展解决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农民收入倍增的优美产业

记:很多人对“创意农业”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创意农业”包含哪些内容?它和通常提到的“休闲农业”或者“观光农业”有什么不同?

章:创意农业将美学理念引入农业。近几年,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而创意农业结合这一趋势,取材于优质品种,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意农业便具有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七美”特点。

创意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美学农业的附加值将更高,逐步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绿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创意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成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农业有三大要义:一是新方向:转型打造增收增美的创意农业升级版;二是新引擎:创意生态、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消费,成为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三是新转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创意农业是高附加值产业,是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型产业。

记:如此说来,创意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义高度契合。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章:是的。创意农业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打造农耕美学的教育平台。为什么创意农业对大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舒缓我们的工作压力。

比如,大家可以在很多创意农业景点进行写真绘画,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同时自己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

不仅仅如此,创意农业也是美的传承平台。包括我们的一区一景、专业的创意街区、专业镇、专业合作社等。我们每个人都是美学布道者、传播者、农耕文化教育的实施者。

记:创意农业与城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章:创意农业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的问题。创意农业最大的亮点在它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一方面,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原来一产是一产,三产是三产,创意农业把美学、文化、创意通过农旅进行结合,打造城市创意农业旅游目的地。有市场基础,创意农业才能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而不是把城市农业和乡村农业对立和隔离开来。把辐射示范效应抓好,这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不理会乡村农业、只发展城市农业,这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走到了城乡统筹的新时代,这就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创意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在家门口,利用老本行,就能实现就业和增收。

记:举个例子?

章:省内有个例子就是大英县。大英把农博园、中国死海等景点以点带面再连接成片,形成城市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好以后辐射到近郊农业发展圈,再辐射远郊农业发展圈,农业城镇化、就地就业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四川郫县的农民李学友,通过微博进行营销,这不仅拓宽了销路,还使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农民”。在专家的帮助下,李学友开始扩大种植面积,把领域拓展到生态农业。在这次的创意农业论坛上,四川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与李学友的生态农业合作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营已经开始从个人转向公司化。

迅速崛起的创意农业

记:四川创意农业发展有什么亮点?

章:“中国创意农业论坛”连续六届在成都举办,单从这里就能看出四川是中国创意农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代表地区。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创建休闲农业基地2.8万个,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超过450亿元,带动75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创建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8个,规模以上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300多家。

在刚刚闭幕的西博会上,成都市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便参加了展出。他们在四川农业博览区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连续三届参加西博会。

记:“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章:“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将逐步向会展、博览会的方向发展。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举办家庭农场农产品的网购大会等。之后我们还将在成都市郫县战旗村举办稻草人博览会,还将去悉尼推介我们的创意农业产品等。

记:在创意农业方面您做了很多引领性的工作,那么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章:现在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带动亿万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国首席创意农民。

美国农业论文第2篇

由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暨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将于11月20日-22曰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隆重举行。

据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新元介绍,本次活动以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业文明、促进乡村旅游、弘扬民俗文化、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既是一次推动全国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工作的盛会,也是一次‘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会、2011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美丽和谐乡村建设高峰论坛、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等。

程新元强调,系列活动之所以选在安徽宁国,是因为宁国坚持生态立市,通过开展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和谐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大的地区,探索在工业先期发展之后,如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并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安徽省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孙正东介绍说,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位居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处于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区结合部,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0.1亿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前胡之乡”的美誉。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市,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宁国模式”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五大生态体系:

相融的自然生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统筹规划城乡布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治理。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生态村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和创评,积极倡导以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加强对原生态山林资源的保护,并匹配相应的财政支持和奖惩措施。

高效的经济生态。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统一。构建企业家社会,提升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推进生态创业,构建健康休闲绿色产业体系。

开放的文化生态。宁国新农村建设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效能,把打造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针对宁国特有的移民性城市的特征,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生态,塑造新时代“宁国翠竹”这一人文精神(即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感动宁国十佳人物”、“孝敬公婆好儿媳”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倡导美德的文化氛围。

协同的政治生态。着力营造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远谋近施的发展愿景鼓舞人,以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吸纳人,以科学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人,以协作共事的工作氛围感染人,以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信服人。

和谐的社会生态。宁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一个亮点是重视民生和社会和谐,将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宁国逐渐形成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五种主要类型:景区带动型、旧村改造型、项目领动型、生态依托型、城郊结合型。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乡村旅游有了新突破,新农村建设有了新面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文明新风有了新气象,民主管理有了新机制。形成了生态与经济齐抓共管,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优美生态与富裕农村相映成趣的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生态美景,主要表现在经济、环境、文化等五个方面。

经济更高效。形成了以山核桃、竹笋、茶叶、畜禽、种苗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立体化开发格局和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为导向的环保节能新型产业,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齐头并进,发展迅猛。截至目前,乡镇工业集中区共协议签约入区企业36家,开工建设25家,竣工投产19家,产值达1.4亿元。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20万余亩,5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8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形成乡村特色“农家乐”旅游148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0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5元,高出全省平均数3190元。

环境更宜人。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67.3%提高到2011年74.9%,被誉为“安徽省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安徽农村卫生示范县(市)”。

产业更协调。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努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带动“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民俗,快速推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乡村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形成了会展、物流、金融、商贸、休闲体验、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与农业相互渗透的发展局面,促进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城乡更和谐。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进“三化”同步,城乡发展更加和谐。深入推进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形成了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出台了《宁国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制定了高危行业职工参保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美国农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业 美学特征 研究意义

自有人类以来,农业就是人类的命脉所在。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物都来自农业。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别的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从来都是站在物质功力的立场上。人们实在很少考虑到农业还是我们一份丰富的精神营养,农业中还有美学的存在。20世纪末,农业进入美学家的视野。“农业美学”成为新的美学话题,这是工业社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后理论家们提出的重要对策。而实际上,在西方先进国家,农业景观早已进入实践阶段。2001年国际环境美学第五届会议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即是“农业美学”。这标志着农业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分支学科正式出台。

一、“美”的字源――农业

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汉字中的“美”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美”与“大”字组成。关于“美”字有多种解释,主要围绕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展开论争。“羊大为美”解释为:肥大的羊可作膳食,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所以美。“羊人为美”解释为:头上带有羊角或羽毛的人在跳舞,称之为美。

二、农业的美学特征

农业的美的价值在于主体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美学创造。农业的美就是人类在创造人工生态系统美的过程中对自然美的继承和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农业产品的美。农产品是自然与人工共同的结晶。在农产品中既凝聚着自然美,也凝聚着人工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合一的美,一种综合形态的美。

(1)形式美。农产品的形式美表现在农作物生命有机体都有很高的对称性、比例、均衡和整齐性等的审美特征,人工培养的农作物新品种大多是矮化紧凑的、刚健挺拔的和无病害斑点光洁的与抗倒伏、生长整齐的穗大粒多的品种,使原由的自然植物更富有使人视觉舒适的愉悦美。(2)高产美。农产品的高产美来源于人类对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产品供给需求不断增长的一贯追求的审美心理需要。农业的高产被认为是促进生物成长、发育,使其生命力旺盛的结果,人们从这种力或具有这种力的事物上获得了美感。(3)优质美。优质美是一种“知觉美”,知觉美是审美感受的一种基本的心理形式。农产品的优质,指保健价值高而且营养成份齐全,具有能使人感受愉悦的色、香、味的品质和没有污染。这既是一种感觉美,也是一种知觉美,知觉美是一种上升的理性美。

2.农业劳动的美。农业劳动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体力、智力的展示。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地了解自然的规律,尽量将自己的劳动韵律化,节奏化,使之产生一种类似艺术表演的美。人类早期的农业劳动,具有巫术的性质,本意在娱神,以祈求农业神灵的保护。这种娱神的歌舞也同时具有娱人的作用,同时也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原始的农业劳动具有一种原始的美。农业劳动本身节奏,也具有审美性质。如播种,男人在前面挖坑,女人在后面撒种,那动作好象有节奏的舞蹈。只要比较了解农业劳动,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农业劳动都带有艺术的成分,都有比较明显的节奏感,韵律感。

3.农村生活及田园景观的美。农村有着大量的自然风光,那里有原生态的自然,也有人造的自然。田园美是经人类加工过的风景美,蜿蜒的梯田、阡陌纵横的平原沃野、稻田麦地、果木桑麻、畜群牧童等田园风光已成为现代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独特风景。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家庭味。在农村,邻里成为重要的社区,邻里之间的友谊胜过亲戚。农村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劳动单位,生活单位与劳动单位合一,家庭的温馨感自然更强。这种既属于天然,又属于社会的家庭情感,邻里情感的满足,同样让人感到人性的回归,是一种美。

三、农业美学的研究意义

1.弘扬农业科学精神,推动农业科技意识。农业美学的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与求实、批判与创新和为之探索而献身的精神,农业科技价值中就包含了它的美学价值。人们要求农业劳动者具有科技意识,这种意识是对科技产生情感是科技意识的核心,而美感就是科技情感的动力之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美学的发展指向是完整一致的,能使人的生命时空中确定人类自觉的创造本能,开辟精神的绿野,使人的精神在美的光辉中得到陶冶和升华,把农业文明的进步和希望寄托于科技和审美。

2.深入挖掘美学特征,丰富美学研究内容。农业美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挖掘美学的特征,丰富美学研究的内容,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提出重要启示。农业美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即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创造丑,只有自觉的美学追求才能创造美减少丑。

3.促进农业设计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和谐。农业美学研究可以促进农业设计的发展,所谓农业设计,是凭借训练、技术知识和视觉感受而赋予农业和谐的结构功能形态,创造优美的环境并使农产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品质和规格,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丰富的物质享受和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四、结束语

农业科学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美学学科研究属于人文科学,农业美学是自然与人文的交叉,是学科与科学的互渗,农业与美学有着天然而原始的联系。农业美学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其总的哲学基础,以价值论作为农业美学理论研究具体的哲学基点和思考视野。

参考文献:

[1]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9.

[2]冯荭:农业美学的跋[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8,13(2):106-108

[3]彭光芒:美学基础与美的欣赏[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93

美国农业论文第4篇

美丽乡村是深化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蓝图。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地深化和升级。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以论文论著、专家讲坛、实地考察、建设活动等形式,从政策篇、理论篇、实践篇、方法与技术篇、境外篇等方面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套丛书在乡村建设工作者以及其他读者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本文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结合《丛书》中几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传播建设理念,增强当地农民参与的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深入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美丽中国乡村行》《美丽乡村快乐行》等电视节目的开办,全面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丛书》作为传统媒介,它的出版能够更加系统、规范、持续地传播建设发展理念,共享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2.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发展之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丛书》之《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实践篇”中,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本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体现出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如浙江省从先发性优势到内涵升级建设,广西省的“清洁乡村”适用技术引领生态乡村建设,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贵州省的农业示范园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些案例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介绍了北美、西欧、东亚、澳洲与南美等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在最后一章,该书从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乡村经济类型、小城镇建设实践、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培养“会思考的农民”“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民职业化”培训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成果,旨在从丰富多样的乡村建设模式中,提出具有共通性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美国农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 碳关税;农产品出口;博弈分析;古诺模型;蒙特卡罗模拟

中图分类号 F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8-0033-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尤其表现在CO2的大量排放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CO2排放量为316亿t,同比增加3.2%,到203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逾400亿t。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减少CO2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疲软,发达国家遭受重大损失,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碳关税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碳关税最早是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的,旨在希望欧盟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征收商品进口税,以避免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的竞争。碳关税的实质是为了防止碳泄漏对进口商品CO2排放量超过本国同类商品的部分征收的一种CO2排放关税。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提出,美国将从2020年起对中国、印度、巴西等尚未承担约束性碳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进入美国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这得到了法国、瑞典、芬兰、丹麦等欧盟成员国的积极支持。实际上,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之名义的一种贸易保护政策,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旨在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成本,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以保护本国的企业,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必将在碳关税问题上展开持续博弈。中国农业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农业[1]。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是高碳产品。发达国家一旦开始征收碳关税,势必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产品贸易大国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开展碳关税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策略分析,推演中国应可能采取的最优策略,对我国规避或减轻碳关税可能带领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碳关税作为一种关税壁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妥协与对抗博弈中,是否会最终对其采纳?面对复杂的碳关税博弈环境和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中国应采取的最优策略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回答这些问题。

1 文献综述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碳关税的合法性问题学术界尚未达一致。Biermann F和Brohm R[2]认为,WTO法律中对征收碳边境调节税的规定很含糊,为碳关税留下了空间。Cosbey A和Tarasofsky R[3]认为碳关税是否合法取决于实际的政策设计和实施关税的国家数量。Isme R和Neuhoff K[4]认为,在碳排放交易制度下可以征收碳调节税,只要调节税水平等于使用最优技术处理原料的生产条件下获得CO2排放许可额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就与WTO法律相兼容。谢来辉[5]分析了欧盟征收边境调节税的动机与政策应用前景和对中欧贸易可能造成的影响后指出:实施碳关税缺乏合法性和合理性。马建平[6]也认为,边境碳调整措施只要能够满足GATT 1994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的要求,且不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变相限制,就有可能变为现实。黄志雄[7]认为,这一措施在WTO法上的合法性难以成立。李晓玲等[8]也认为,碳关税既违反了《关贸总协定》的相关条款,也不能援引“一般例外”作为抗辩理由,因而与WTO规则不相符。

国内一些学者采用博弈论方法研究碳关税。王明喜等[9]通过建立一个3阶段博弈模型,研究碳关税对美国进口贸易的影响,探讨了碳关税效应和补贴效应,并得出了最优碳关税和最优出口补贴的表达式,结果表明,引入碳关税会减少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增加发达国家的福利。潘辉[10]基于美国国内利益集团与政府博弈的视角,在GossmanHelpman“销售保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碳关税博弈模型。结果显示,如果美国政府是一个自利政府,同时存在利益集团政治捐献的情况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提高碳关税税率。吴琨[11]分别探讨了中国消极应对下的碳关税博弈和积极应对下的碳关税博弈,并认为政府要在中美碳关税博弈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所作为,企业自身要明确责任,转变发展模式已逐步适应新经济浪潮。马玲[12]运用进化博弈针对是否开征碳关税为谈判议题进行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一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商讨与谈判,发展多元化的贸易政策,扩大内需,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并且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

少数国内学者还研究了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詹晶[13]认为,碳关税的征收在短期内抑制农产品贸易数量,恶化农产品贸易条件,但从长期而言,如果农产品出口国应对得当,会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何解定和李秀[14]认为,碳关税的征收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品结构优化,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会增加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以及削弱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詹晶[15]分析了碳关税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认为我国可以通过确定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低碳政策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环境谈判等对策有效规避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

文献回顾表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碳关税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且均是大口径的研究,尚未以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定量地深入分析中国对应碳关税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进化博弈论、古诺模型、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

(1)进化博弈论。进化博弈论最初成功地运用在生物学领域,它是将博弈论分析与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相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随着经济学家把进化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它逐渐成为经典博弈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进化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是博弈群体中的博弈方通过不断的模仿与改进过去自己和别人的最有利战略,并最终达到进化稳定策略(ESS)。当某个系统中的所有博弈方均采取的是进化稳定策略,那么采取别的策略的个体无法进入该系统,该系统达到稳定。

(2)古诺模型。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库尔诺于1838年提出的,用以考察一个行业中仅有两个生产厂商的所谓双头垄断市场的情况,研究两个厂商条件下的均衡产量问题。该模型假定:寡头市场仅有两个生产厂商,他们生产同质的产品;两个厂商都掌握市场需求情况,他们都面临共同的线性需求曲线;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知道对方将如何行动,从而各自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3)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法是假定某种现象或某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的前提下,对预测对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引起的后果作出预测的方法。其基本观点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未来有部分内容是可以预测的。一般来说,不确定性由客观和主观因素构成:主观因素是指影响系统中本质上的不确定因素;客观因素指人们缺乏对影响系统的了解。它通常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作出种种设想或预计,是一种直观的定性预测方法。

(4)蒙特卡洛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法是试验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随机仿真和统计试验方法,通常利用随机数学进行统计试验,将获得的统计特征值(如均值、概率等)作为待解问题的数值解,进而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来求得近似结果。它可应用于随机变量服从任意分布、随机变量任意组合的可靠度计算,其方法简单、便于编制计算机程序,能够保证依概率收敛,计算精度随模拟次数的增加而提高[16]。由于蒙特卡洛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中的基本定律――大数定律,因此,此方法的应用范围从原则上说没有任何限制[17]。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分析

本文假定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群体。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良好的体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资金较为短缺,体制不太健全,很大程度上需要发达国家的支持和贸易依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是一种明显的非对称竞争。因此,它们之间的博弈是一种非对称博弈。在碳关税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有两种策略,即妥协和对抗。

本文设U1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U2代表发达国家的贸易利益;C1表示发展中国家失败所造成的损失,C2表示发达国家失败所造成的损失。当一方采取妥协策略,而另一方采取对抗策略时,采取对抗策略的一方得到利益,而采取妥协策略的一方将得不到任何利益。如果双方均采取妥协策略,那么它们均有一半的机会获得利益,而没有损失,即各获得的利益为U12,U22;当双方均采取对抗策略时,它们获胜和失败的概率均为12,那么它们各自获得的利益为

假设发展中国家采取妥协策略的概率为x,那么采取不征收碳关税策略的概率为1-x;发达国家采取妥协策略的概率为y,那么采取对抗策略的概率为1-y。

那么,发展中国家采取征收碳关税策略所获得的收益为:

然后,根据Jacobian矩阵行列式和迹的符号判断五个均衡点是否局部稳定,结果见表2。

基于上述局部稳定性分析,我们以x为横轴,y为纵轴,做出了对应进化博弈的相位图(见图1)。

根据Jacobian矩阵行列式和迹的符号以及相应的相位图中的箭头不难看出:x=0,y=1和x=1,y=0是进化稳定策略。当初始情况落在A区域时会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x=0,y=1,即发展中国家采取对抗策略,发达国家采

取妥协策略;当初始情况落在D区域时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x=1,y=0,即发展中国家采取妥协策略,发达国家采取对抗策略。当初始情况落在B区域或者C区域时,它们会收敛到x=1-U2C2,y=1-U1C1,但它不是进化稳定策略,最后会收敛到x=0,y=1或x=1,y=0。

就碳关税而言,如果发展中国家损失比较大,获利比较小,而发达国家损失比较小,获利比较大时,A区域面积变小,而D区域面积变大。初始情况落在D区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最终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x=1,y=0,即发展中国家采取妥协策略,发达国家采取对抗策略。由于发达国家在贸易上占有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往往发达国家采取强硬策略,而发展中国家采取妥协策略。这就是说,在碳关税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很有可能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采取妥协策略,同意征收碳关税,而发达国家则会采取强硬态势,强行征收碳关税。

从全球来看,低碳经济获得充分重视,低碳环保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和83%的法国人在购买消费品时更愿意优先考虑环保产品[13]。由于征收碳关税可以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因此它将会受到很多国家民众的迎合。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身处严重的债务危机,碳关税的推行无疑可以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减轻自身的负债压力。再之,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在其国内或部分地区征收碳税。这表明,发达国家已经不断地推动碳关税的实施,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谈判上以及在贸易上的不平衡性,尽管发展中国家会反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但发达国家箭已在弦上,征收碳关税只是个时间问题。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宣布对所有飞经欧洲的飞机收取高昂的碳排放费用;2012年7月1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起对每tCO2征收23澳元碳排放税,并积极为碳关税征收做准备,这些举措表明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已势不可挡。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一旦碳关税全面实施,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损失。如果以碳关税税率为35美元/t碳进行估算,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碳税负担约为1.6亿美元(以2007年贸易为基准),占贸易总额的0.4%[15]。因此,我国不可坐以待毙,应该积极采取对策以应对发达国家这种以环境保护为名义的贸易保护主义。

4 中国的应对策略及其比较

4.1 中国的可选策略

高碳农产品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它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较高,物质耗损较多,温室气体排放较多,对环境的污染较重。低碳农产品是指在原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础上,通过低碳技术应用、低碳种植、低碳加工、低碳运输和低碳销售等全过程低碳化,所生产和消费的碳排放当量低的农产品。我国出口农产品中谷物、食用油籽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所占比重较低,而以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后者属于高碳农产品。因而,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未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将会面临较大的碳关税压力。

本文认为,在碳关税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可选的策略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征收碳关税、对内征收碳税和开发低碳农业技术。碳关税本身带有贸易保护的性质,在贸易政策博弈中,各贸易国考虑到本国自身的利益,采用以牙还牙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常用之策。因此,对发达国家出口到我国的高碳农产品征收碳关税是应对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的对策之一。发达国家在国内征收环境税,造成本国产品相对于未在国内征收环境税的国家而言缺乏竞争力,因此碳关税的提出是一种“铲平竞技场”的方式。由此可见,我国对内征收碳税是规避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另一种策略。我国的低碳农业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造成我国高碳农产品比例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开发低碳农业技术也是我国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策略之一。本文将采用古诺模型分别从理论上分析上述三种策略下中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可能的收益。

4.1.1 征收碳关税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样它们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此,为了分析的便利,本文假设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美国,而这两个国家均各有一个农产品生产企业,它们生产某一同类农产品。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量为q1,美国企业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量为q2,其中中国企业出口农产品中高碳农产品所占比例为λ1,美国企业出口农产品中高碳农产品所占比例为λ2;c1,c2分别为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边际成本,并假定均无固定成本。t1,t2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的碳关税税率,均为从量税税率。p=p(Q)=a-Q为国际市场出清价格,其中Q=q1+q2。

在上述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当中国和美国均征收碳关税时,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收益函数为:

当碳关税成为一种关税壁垒时,中国和美国可能会由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均向对方出口的农产品征收碳关税,从而陷入“囚徒困境”。如果美国单边征收碳关税,那么中国农产品出口必将面临出口成本增加的威胁,这样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损害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难以维持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对出口到中国的美国的高碳农产品征收碳关税,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是贸易政策博弈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可以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实际是一种贸易保护政策。

4.1.2 对内征收碳税

我们沿用上述假定,只是在国内征收碳税,税率为t,每单位产品补贴为s。当中国对内征收碳税时,美国则不能再对中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因为这属于重复征收,在国际贸易上是不准许的。那么,在中国对内征收碳税情况下,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收益函数分别为:

碳税是一种环境税,征收碳关税起到了庇古税的作用,对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征收与其造成的边际损害等值的环境税,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政府可以将通过征收碳税取得的税收补贴给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弥补因为税收而提高的成本,同样可以起到保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这种做法无异于把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由自己支配,补贴给自己的企业,不至于将这部分钱由发达国家征收走,补贴它们自己的企业。

4.1.3 开发低碳农业技术

中国与美国相比,低碳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导致高碳农产品较多,所以开发低碳农业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假定: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需要有大量的成本支出,那么中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边际成本就会增加,记为Δc;同时由于大量的技术投入,中国农产品出口中高碳农产品比例下降,下降幅度为Δλ;中国政府会对低碳农业技术开发给予一定的补贴,每单位产品补贴s′;那么,当中国大力开发低碳农业技术而不征收碳关税,美国征收碳关税时,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收益函数分别为:

中国征收报复性碳关税虽然是应对美国征收碳关税策略的一种对策,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上的不平等地位,只有不断地开发低碳农业技术,有效地控制碳排放,生产出更多的低碳农产品,这样才有助于我国减少贸易摩擦,在与美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上,不至于受制于人,使自己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

4.2 情景分析

由于中国与美国之间低碳农业技术以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差距,我们假定c1=15,c2=10,λ1=0.6,λ2=0.2。对内征收碳关税时,政府对所得税收有更为自由的支配权。因此,我们假定对内征收碳税时政府补贴比例大于开发低碳农业技术时的政府补贴比例。根据参数不同取值,分别以三种不同的情景分析中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收益。其中a=1 000,π′1、

*1、*1分别为征收碳关税、对内征收碳税、开发低碳农业技术策略下中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收益。

情景1(基准情景):

假设美国的碳关税税率为35美元每单位进口产品。如果中国采取征收报复性碳关税策略,中国的碳关税税率也为30美元每单位进口产品。如果中国对内征收碳税,试图通过这种庇古税将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税率为20美元每单位产品,同时政府给予的补贴为5美元每单位产品。如果中国开发低碳农业技术,边际成本将增加,增加量为15美元,政府给予的补贴为2.5美元每单位产品,同时中国企业高碳农产品的比例下降为20%。根据这些假设条件,我们分析得出不同策略下中国企业的收益分别为:

π′1=99 015.11 *1=100 277.78 *1=95 481

可以看出此时*1最大,即对内征收碳税是最优策略。

情景2(悲观情景):

该情景下美国征收额度较高的碳关税,中国如果征收碳关税,征收额度较低;如果中国对内征收碳税,税率较高,而政府给予农产品生产企业较少的政府补贴;如果中国开发低碳农业技术,农产品的边际成本将大幅增长,而政府给予的补贴却很少,同时中国高碳农产品的比例下降幅度很少。此种情景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悲观情景。基于此,我们假定t1=15,t2=60,t=30,s=2,Δc=20,Δλ=0.1,s′=1。那么,我们分析得出不同策略下中国企业的收益分别为:

π′1=94 249 *1=94 864 *1=86 436

可以看出*1仍然是最大,即对内征收碳税仍然是最优策略。

情景3(乐观情景):

该情景下美国征收碳关税的额度不高,中国如果征收碳关税,征收额度较高;如果中国对内征收碳税,征收额度不高,且政府给予农产品生产企业较高的政府补贴;如果中国开发低碳农业技术,农产品的边际成本并未大幅度提高,且政府给予较充足的补贴,同时高碳农产品的比例出现大幅度的降低。此种情景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乐观情景。基于此,我们假定t1=60,t2=35,t=10,s=7,Δc=5,Δλ=0.3,s′=3。那么,我们分析得出不同策略下中国企业的收益分别为:

4.3 蒙特卡洛模拟

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而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动态地解释和预测在各变量服从既定概率分布的前提下不同策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收益。这样做的原因是:①各变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均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将它们看作风险因素。②各变量与不同策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收益之间存在函数关系,通过风险变量预测不同策略下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收益是个风险分析过程。在进行蒙特卡洛模拟之前,对模型变量的分布假设很重要,它能对模型的预测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但分布设定又往往面临着缺乏大量文献支持的问题。一些变量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另一些变量目前很少甚至没有研究。本文对变量分布假设是:① 假设各变量均符合三角分布,取值范围的设定基于情景分析。②变量取值的选择首先基于文献,如无文献直接支持,则根据现有研究推算假定(见表4)。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将不可避免。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演化博弈可以看出,D区域面积较大,初始情况落在D区域的概率较大,即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会很大。考虑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以及经济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将不可避免。

(2)中国应对碳关税可采用三种不同的策略。这三种策略是:一是对出口到中国的高碳农产品征收报复性碳关税,以回击发达国家征收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碳关税;二是对内征收碳税,以促使中国农产品生产企业考虑环境成本,避免发达国家向我国农产品征收碳关税;三是开发低碳农业技术,减少碳排放,使中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出更多的低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对内征收碳税是中国应对碳关税的最优策略。从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来分析,对内征收碳税都是最优策略。我国在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之前,率先对国内征收碳税,这种倒逼机制不仅能够使农产品生产企业着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农产品生产工艺,还能够避免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征收。同时,这部分税收将留在国内,而不会被发达国家征收走,用来补贴它们的企业。中国可以更为自由地支配这部分税收,将征收的碳税更充分地补贴给我国国内的企业,用于低碳技术的研发,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5.2 政策建议

基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碳关税国际环境和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建议:

(1)中国应未雨绸缪,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碳关税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碳关税的提出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尽管从目前来看,它的推行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发达国家普遍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中国应该未雨绸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尽量减少碳关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

(2)中国应审时度势,率先在国内推行产品碳税。积极推动中国国内碳税的实施,将能够使从事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考虑到自身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调动它们积极节能减排。碳税操作成本相对较低,只需要少量的管理成本,而增加的财政收入又可以补贴我国国内企业,用于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尚未推行碳税,需借鉴国外开征碳税的经验,选择合适的开征方式,施行诸如税收返还、减免税收等大量的宽泛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补贴力度,尽量消除征收碳税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72-78. [Xu Guangyue. Study on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 Economist, 2010,(10):72-78.]

[2]Bierman F, Brohm R. Implementing the Kyoto Protocol without USA: The Strategic Role of Energy Tax Adjustments at the Border [J].Climate Policy, 2005,4(3):289-302.

[3]Cosbey A,Tarasofsky R.Climate Change, Competitiveness and Trade[R].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7:1-32.

[4]Ismer R, Neuhoff K. Border Tax Adjustments: A Feasible Way to Support Stringent Emission Trading [J].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7,24(2):137-164.

[5]谢来辉.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税:新的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8,(2):65-71. [Xie Laihui. EU Border Tax Adjustment for Climate Change: A New Trade Barrier [J].International Trade Problems, 2008,(2):65-71.]

[6]马建平.国际边境碳调整问题研究述评[J]. 经济论坛,2009,(8): 31-33.[Ma Jianping. 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 Issue [J]. Economic Tribune, 2009,(8):31-33.]

[7]黄志雄.国际贸易新课题:边境调节措施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0,(1):1-9. [Huang Zhixiong. A New Issu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s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J].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10,(1):1-9. ]

[8]李晓玲,陈雨松.“碳关税”与WTO规则相符性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3):77-81. [Li Xiaoling, Chen Yusong. Study on the Compliance of Carbon Tariffs with WTO Rule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2010,(3):77-81.]

[9]王明喜,王明荣,汪寿阳.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31(2):187-196. [Wang Mingxi, Wang Mingrong, Wang Shouyang. An Analysis of Carbon Tariff Effect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y and Countermeasures [J]. 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2011,31(2):187-196.]

[10]潘辉.美国碳关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美国国内利益集团与政府博弈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1,(3):61-66. [Pan Hui.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of U.S. Carbon Tariff Policies: Based on the Game Theory Perspective between U.S. Domestic Interest Groups and the Government [J].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1,(3):61-66.]

[11]吴琨.中美碳关税的博弈分析[J].商业经济,2011,(2):29-31.[Wu Kun. Analysis of SinoUS Carbon Tariffs : A Game Theory Approach [J]. Business Economy, 2011,(2):29-31.]

[12]马玲.基于进化博弈模型的碳关税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29(9):60-62. [Ma Ling. Analysis of Carbon Tariffs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J]. Journal of Huaihua College, 2009,29(9):60-62.]

[13]詹晶.“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25(3):78-81. [Zhan Jing.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s of Carbon Tariffs on Agricultural Export Trade [J].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1,25(3):78-81.]

[14]何解定,李秀.碳关税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100-101. [He Jieding, Li Xiu.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arbon Tariff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Exports [J].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11,(3):100-101.]

[15]詹晶.“碳关税”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1,(4):34-37. [Zhan Jing. Influence of Carbon Tariffs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Exports [J]. Economic Review, 2011, (4): 34-37.]

[16]Furukawa N, Nakata H. Monte Carlo Algorithm for the Double Exchange Model Optimized for Parallel Computations [J].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2001,142(1-3): 410-412.

[17]Chib S, Nardari F, Shephard 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ethods for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2,108(2): 281-316.

[18]潘辉.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41-46.[Pan Hui。 Influences Of Carbon Tariffs on Chinese Export and Countermeasures[J]. Chines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2):41-46.]

[19]李平,李淑云,沈得芳.碳关税问题研究:背景、征收标准及应对措施[J].国际金

美国农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转基因产品 贸易争端 贸易保护 生物安全

0 引言

二十世纪末,世界农业部门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转基因技术,并且迅速对世界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以下简称“gmo”或“gmos”),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包括其它动物、植物、微生物、人工设计合成的基因等),以改变物种的细胞信息,使动植物获得超过自然选择和人工繁育所得的机能,创造出具有新性状的产品或物种()。转基因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深受世人关注。由于目前转基因技术主要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进行作用,所以在本文中将转基因产品和转基因农产品视为等同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转基因技术和产品迅猛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猛增到2007年的1.143亿公顷。目前,世界各国种植的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它们在所有转基因产品中的比重占到了99%左右。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是转基因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及出口国。由于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而可能对生物安全产生影响,在各国采用程度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各国对转基因贸易采取不同态度。这就产生了因转基因农产品而带来的贸易纠纷,当然,这些贸易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背后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是较早涉及转基因作物种植与生产的国家之一,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转基因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国内中国主要种植转基因棉,同时在国际上是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大国。

1 转基因作物种植状况及其农产品贸易状况

(资料来源:,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新闻)

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也日益增加。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是170万公顷;1998年是2780万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4420万公顷;2002年达到5870万公顷;2004年则是8180万公顷;2006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2亿公顷,首次突破1.00亿公顷大关。仅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就扩大了60倍,居所有作物技术推广速度之首,而2007年的增长率再次高达12%,达到了1.143亿公顷。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7年提供的数据,全球77%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集中在4个国家:美国(50%)、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美国2007年种植规模为5770万公顷(2006年为5460万公顷,下同),阿根廷1910万公顷(1800万公顷),巴西1500万公顷(1150万公顷),加拿大700万公顷(610万公顷)。印度和中国也种植了大面积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620万公顷(380万公顷)、380万公顷(350万公顷)。95%的转基因农作物集中在4种植物上: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2007年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农作物是大豆,种植规模达到了5860万公顷,这与2006年持平。其次是玉米,种植面积为352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25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为150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1340万公顷。油菜为55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480万公顷。两种转基因类型占主导地位:抗各种杂草的,抗一些虫害的。

又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协会(isaaa)称,2007年全球23个国家1200万农户种植了1.143亿公顷转基因农作物,2006年有22个国家1030万农户种植了1.02万公顷转基因农作物。 2007年新加入的国家是智利和波兰,伊朗2007年没有种植转基因农作物,而最初的1996年仅有6个。

章东权(2008)指出,随种植面积的增长,贸易额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估算,1996年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四种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出口额7.18亿美元,1999年分别增至102.52亿美元,增长了13.28倍。同时他提到有人预测2010年全世界90%以上的农作物将是经转基因技术改良过的转基因品种,其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势头尤为强劲;到2025年美国转基因产品的市场贸易总额将达到25200亿美元。

温海波(2007)认为世界转基因作物品种分布比较集中,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转基因产品出口国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种植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地区主要是亚洲和欧洲。同时他还认为转基因作物面积还将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转入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之中;转基因技术产品应用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章东权(2008)认为尽管转基因产品因本身的原因存在很多的争议,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目前仍在着某些贸易争端和贸易保护现象,但现代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世界各地都在抓紧时间研发转基因产品,所以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一体化将成为大势所趋。李晖(2005)也认为,争议的转基因产品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挫折,但它在21世纪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其前景是很光明的。

2 转基因产品是把双刃剑转基因产品是好是坏在世界各地的争议很大。

林毅夫(2001)指出,生物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但在短期内对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各异,就亚太地区的农民和消费者而言,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抓住机遇,善加利用,就能带来好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杨昌举、黄灿(2001)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对近缘野生种群、农业害虫和益虫,以及对生态平衡和土壤中的生物、土壤肥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

马述忠、李晓嘉(2001)指出转基因食品不仅能够生产出口味更佳的食物,而且能够抗病虫害、抵御旱涝灾害,便于储运,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人类的食物质量,产量的提高则特别适合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同时他们又通过世界各地的具体态度及法律适用情况表明,转基因作为外源基因,它的结构可能不够稳定,人类食用后可能在体内产生基因突变损害人体健康;还有转基因生物对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不可预见,它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并危害生物多样性从而造成生态失衡。

王志振(2008)也认为转基因产品在很多方面说不清楚,值得商榷。他援例指出我国每年进口的大量转基因大豆,其制成的色拉油没有任何问题;但同样例证指出英国一位研究人员在电视节目中公布了他的实验成果: 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的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3 转基因产品引起了的贸易争端

程涛(2005)指出,转基因产品引起的贸易争端最大的就是欧美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争端。美国为转基因农产品出口大国,欧盟为进口地区,因为种种原因,欧盟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加以限制,贸易大战由此而生。中美在转基因大豆上也产生了贸易争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无论在价格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于是中国仿照外国在进口大豆时进行限制,大豆之战从而展开。

而关于引起贸易争端的原因,相关学者有较多的论述。

李晖(2005)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欧盟为了保护其幼稚产业,获取具有光明前景的基因产业经济利益,候鲜明(2007)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说表面上看,双方争论的焦点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但这只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若置于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中,则是由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的。二是技术因素,即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转基因产品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标准很难统一导致容易产生贸易争端。三是安全因素,即转基因是否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还不得而知,各个地区的认识有分歧从而产生贸易争端。

陈俊红(2003)则将原因归结为五点:一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均;二是生物安全看法不同;三是政策制定出发点不同;四是公众接受的信息差别;五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别。

刘正良(2003)指出,现代转基因产品存在一种独特的垄断优势。转基因技术的垄断厂商多为美国公司,他们势必利用知识产权法寻求市场的绝对控制权。欧盟日本等国家认为,美国主张转基因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目的就是在于维持既有的垄断优势。

澳大利亚阿得瑞德大学的桑乃泉(2001)指出,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风险与利益并存,潜在社会影响显著,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中,世界各国加强立法,趋利避害,既反映了消费者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又体现着各国在生物高科技和农业竞争力方面的较量。

张彩萍、黄季馄(2002)在分析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国家选择不同的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造成它们对转基因农产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的原因。

袁宜(2001)指出保护主义是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接受程度虽然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美国人对新事物较为开放和宽容)以及突发事件构成的背景(疯牛病使欧洲人心惶惶,对食品安全性极度敏感)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受到各国不同的经济利益的制约”。欧盟对美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存在着逆差,欧洲小庄园式的农业与美国大农场式的农业相比,存在规模经济的劣势,当拥有更强竞争优势的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出现在欧盟面前时,欧盟为了维护本集团的经济贸易利益,以种种借口封杀转基因农产品的流入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4 给我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建议

廖闽(2006)在其论文中全面总结了七个方面的措施,分别为要进一步鼓励对转基因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要高度重视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要尽快完善有关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立法工作,要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措施,要大力加强对出入境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和扩大公众宣传。

李晖(2005)单独指出了转基因产品进口问题的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加大对转基因产品进口监管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的相关立法,细化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职能;三是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应加快对转基因产品的研发,保证我国生物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以及在推广种植上应谨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

肖奎喜、马述忠、黄祖辉(2005)通过分析指出要加快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对转基因产品贸易规则和条例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要实施安全监管战略,防范转基因产品跨国转移带来的安全隐患;要充分运用wto 规则,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和农民利益。

李成贵、檀学文(2008)则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如要加强对研发阶段风险评估的管理,强化有关人员的科学精神和法律意识,突出研究者的知识运用、自主管理和信誉机制在转基因安全中的作用;还有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转基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工作,增进与民众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交流,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瑞瑶、沈亚芳(2004)也做过简要的分析,指出我国在转基因产品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鼓励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快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步伐,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5 结论

由21世纪最前沿的技术——基因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转基因产品,其发展前景还是极其广阔的,因为它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对解决粮食问题无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世界上高潮迭起的转基因产品纠纷,表面上看是各自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但实际上是各自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使然。而我国要在转基因产品竞争中树立优势,还得从自身做起,进一步加大对转基因产品等各方面的研发,同时又要重视起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而关于转基因的各种立法工作也应趋于完善,注意与各地区保持交流,充分利用wto规则,从而维护我国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温海波.《论转基因产品的法律规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7年.

[2]章东权.《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产品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8年.

[3]李晖.《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杨昌举,黄灿.《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潜在生态风险》.《环境保护》2001年第5期.

[6]马述忠、李晓嘉.《转基因食品是把“双刃剑”吗》.《粮食与油脂》2001年第2期.

[7]王志振.《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农村百事通》2008年第19期.

[8]程涛.《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9]候鲜明.《美欧之间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和启示》.《国际市场》.2007年第6期.

[10]陈俊红.《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贸易争端》.《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年第1期.

[11]刘正良.《转基因产品的贸易争端及我国对策》.《对外经贸实务》2003年第8期.

[12]桑乃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管理与中国农业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13]张彩萍,黄季?j.《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政策取向》.《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3期.

[14]袁宜.《wto责无旁贷——论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其制定》.《国际商务研究》2001年第5期.

[15]廖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16]肖奎喜,马述忠,黄祖辉.《安全隐患所引发的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及中国的对策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美国农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起源;特征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发展都市农业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方针稳步实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11年10·1前夕,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无疑给河南省迎来了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但不可否认,因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所带来的新一轮城市人口膨胀以及城市规模扩张等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对城市周边的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都市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对其内涵和特点进一步加以研究。

1 都市农业的起源与内涵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崭新农业形态,始于城市化起步较早的日本及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于都市农业理论,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都市农业追溯到1826年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文,该文首次提出的“农业圈”理论奠定了都市农业理论的基础;第2种观点认为都市农业起源于1898年的“田园城市”概念,由名叫霍华德的英国著名活动家提出;第3种观点认为都市农业最早起源于日本,也是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都市农业”一词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農会報》首次出现;第4种观点认为现代都市农业最早起源于1959年,发源地为美国。这一理论主要基于1935年后都市农业理论的曲折发展过程。1935年日本提出都市农业理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市农业却逐渐沉寂下来,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得来的。当时美国学术界起初并没有准确的定义,粗略的表述为“都市农业生产区域”(欧文霍克,1959)、“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约翰斯顿、布鲁斯,1969),但在随后的1977年美国著名学者艾伦尼斯发表了《日本农业模式》一文,并在文章中正式提出了“都市农业”概念,并得到当时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迅速普及。综上所述,该观点认为正是由于美国经济学家对这一崭新农业形态的重新关注并赋予新的理论发展,才掀起了近现代都市农业的研究热潮。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都市农业的研究也得到这些国家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工作。

各国学者在都市农业的研究过程中,都不遗余力的为都市农业给出一个全面合理的界定,这也是都市农业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但由于各国城市化进程和地方农业发展程度不同,各国对都市农业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在涵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认为:都市型农业是特殊形态的现代农业,也是高级形态的城郊型农业。对都市型农业的含义有各种说法,基本可概括为:在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中和市郊的农业区,依托都市的辐射和按照都市的需求,建设溶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它是一种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农业。

2 都市农业的特征

关于都市农业的特征,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太大争议,不同的学者只是在表述上进行了不同的外延及补充,认同基本一致。

2.1 都市农业具有区位的优势性

都市农业与普通农业首要不同便是区位。区位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依托都市,都市农业可以获得便利的交通、人才和信息,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先进农业设备的引入成为可能;独特区位优势让都市农业有更多机会能与第2产业和第3产业进行有机结合,成为复合型农业,这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都市人口众多,主要通过都市农业来保证农产品的供给,这给都市农业带来密集稳定的消费群体。

2.2 都市农业具有功能的多元化和高度的集约型

都市农业与以生产型为主单一型的传统农业和郊区农业不同,是以社会、经济、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它不仅拥有为城市提供农产品供给的功能,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教育等多功能服务功能。由于都市农业区域的限制,使其不可能有传统农业广阔的土地资源,只有依托自身的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来发展,而这种农业必然要走上集约型的道路。通过集约性的农业生产,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不仅能够改善都市的生态环境,还能给农业经营带来可观的收益。

2.3 都市农业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和脆弱性

都市农业是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溶合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发展理念,因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便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基本功能;同时为提供安全绿色的农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提供了有效保证。脆弱性是俞菊生、檀学文、丁圣彦等为数较少的学者提出的新观点,他们在借鉴日本都市农业的经验教训后,认为都市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生存环境比较脆弱,不仅要受到城市“三废”的污染,而且经常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受到吞食,甚至消失。

美国农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拉丁美洲;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F7247B

蔡鑫(1989-),男,山东单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农产品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6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且正在与哥伦比亚进行贸易谈判,有望于近期达成协议。2008年中国政府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中国将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农业、投资、减贫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中拉)农产品贸易额从1992年的82亿美元升至2011年的2618亿美元,涨幅超过30倍,年均增长率达441%。拉美国家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近年来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7%左右。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中国同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拉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仍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如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进口来源国与进口商品种类较为单一等。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中拉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和潜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拉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增长、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系统研究中拉农产品贸易的文献很少,仅限于介绍中拉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马建蕾与秦富等(2012)指出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非常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跨国公司控制、贸易成本高昂、拉美国家农业投资环境不理想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针对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提出了对策建议。董银果等(2008)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中国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两个阶段:中国加入WTO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为平缓,而加入WTO双边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贸易品种多样化,产业间贸易和互补贸易特征明显。贾焰等(2010)在介绍拉丁美洲农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农业贸易和农产品合作现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双边农业合作机制、成立农业技术中心、派遣专家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等对策建议。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盛斌等(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俄罗斯、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贸易不足”。孙林(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其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过度”,而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以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出现“贸易不足”。张海森等(2008)对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差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因素则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张会清等(2012)通过考察2000—2008 年间中国对120 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商品出口数据,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揭示了我国出口潜力的地区分布与历史演变特征,并测算了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出口潜力,在保持欧美传统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出口潜力较大的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未来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潜在对象。吕宏芬等(2013)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国内外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却较少见到专门针对中拉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的研究文献。

三、模型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总贸易的决定分别加以研究。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Evenett和Keller(2002)在总结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引力模型在理论上可以由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规模收益递增等理论推出。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

其中:代表i、j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额),和分别代表i、j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i、j两国首都的距离,A是常数项。

除此之外,两国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可作为解释变量,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因素也可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当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增加值代替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考虑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相对较小,使用农业增加值会更加准确,同时将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当中,考察经济规模差异大小和贸易品种的多少对贸易额的影响。

对上式两端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形式:

(2)

(二)数据来源

以上引力模型都是基于1992—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本文选取了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的12个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即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其中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古巴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前7大贸易伙伴,其农产品贸易额占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7%以上,同时考虑到拉丁美洲地理特点,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南美洲均有国家被选取使得数据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

贸易数据及贸易品种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间的距离源自黄金易园数据库(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indexasp);各国GDP、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等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所签署自由(区域)贸易协定数据源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

四、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分别以中国向拉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三个方向进行了测算,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包含9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一)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因素较多,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距离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三)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五、贸易潜力测算

引力模型的重要应用在于估算双边贸易流量的潜力,即计算实际贸易流量与引力模型预测的模拟值的比值。如果两个国家(地区)的实际贸易额超过了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额,就可以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关系;反之,则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即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潜力,贸易潜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贸易流量实际值与模拟值大小的比较,可以将拉美国家分为潜力巨大、潜力开拓和潜力再造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巨大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0。同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巴拉圭等。

二是潜力开拓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在080~120之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农产品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牙买加等。

三是潜力再造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按模型分析,与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已经用完,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秘鲁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古巴、秘鲁和乌拉圭等。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影响中国对拉美各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二者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影响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出口额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拉美国家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其中,伙伴国农业增加值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为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在中拉进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负向作用,在出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正向作用。农产品出口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影响因素不同的重要原因。

2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农产品贸易品种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贸易额具有重要影响。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经济规模差异的扩大,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进出口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拉之间无论是农产品进口还是出口,贸易品种对贸易额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及进出口额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3中拉农产品进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总体而言中国向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出口更具潜力。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从贸易潜力测算系数可以看出,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比值大于1的有5个,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比值大于1的有7个。

(二)对策建议

1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中国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不仅会扩大中国向拉美农产品出口规模,还会减少其进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给予更多补贴和奖励资金、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等。

2积极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同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更有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新领域。贸易品种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积极扩展农产品贸易品种,进而扩大出口。

4深入研究中国与拉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对策措施。加强与处在“贸易潜力巨大型”和“贸易潜力开拓型”区间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贸易潜力。中国应在保持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贸易潜力再造型”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贸易潜力成长空间的国家,如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

[参考文献]

[1]马建蕾,秦富,刘岩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前景与挑战——从中国角度对问题与机遇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2(1):68-74

[2]董银果,C Callejas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回顾与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08(2):65-70

[3]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6):70-76

[6]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5-51

[7]张会清,唐海燕中国的出口潜力:总量测算、地区分布与前景展望——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2-25

[8]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9]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8-58

[10]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1-86

[11]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