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8 08:30:31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1篇

故事中讲述了:有一个穷渔夫在海边打鱼时,捞山来一个黄铜胆瓶,他好奇地打开瓶盖,突然,从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青烟变成了一个凶恶可怕的魔鬼。善良的渔夫救了魔鬼的命,最后的魔鬼还编出一大堆理由来掩埋自己心里的邪恶,恩仇报要将渔夫杀死,渔夫用他聪明的智慧诱其回瓶,并将胆瓶投入大海。

善良、镇定、勇敢的渔夫,在不知比他强大多少倍的恶魔面前,冷静下来想办法,诱其回瓶,最终战胜了邪恶、凶残、下流无耻的魔鬼,这就是所谓的人定胜天!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虽然世界上并没有魔鬼,但我们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也会遇到的许多的困难、挫折,就好比那魔鬼,如果不动脑筋努力想办法解决,也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当我们面对困难就要像渔夫对付魔鬼那样,不能抱有太大的幻想,也不能对坏人太仁慈,而是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克服它。更要像渔夫那样遇到困难不惊慌,不抱怨,沉着冷静,做一个聪明勇敢的人,遇到了困难不要退缩要用智慧解决!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生活中我们在帮助别人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给你的帮助,就算是再小的帮助,也要学会感恩,而且是一辈子感恩。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2篇

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生活,早晨他还是照常去海边打渔,不远处的海边飘来一个啤酒瓶,他想这么一大早家里人连饭都吃不上老天怎就这么戏弄我,大清早就请我喝啤酒,可笑之极啊,他正想着,啤酒瓶飘到了他的身边,他拿起一看里面有一张黄纸画着几个道道,他想什么都没有还是把黄纸带回家最近家里连卫生纸都没有了。

就在他把黄纸揭开的那一刻,一个黑鬼从瓶子里窜了出来,把他吓坏了,他想怎么就忘了小时候老师给讲的,把魔鬼给放了出来,不容多想,黑鬼说话了,打渔的我本是魔界使者,被抓住尘封了几百万年了,好不容易飘到这里,感谢你救了我,我可以满足你三个要求。

渔夫顿了顿,仔细想,自己平时想的那么多要求怎么一下子想不起来,那先要富裕的生活,要别墅,扑通一下他掉入城市最大最气派的别墅,他想就是他在怎么富贵他也不会忘本,不会抛弃家庭,这个时候他的第二个要求是要结交一些上流高层人士,第三个要求是黑鬼要服务与他,就这样一段不可一世的岁月开始了帷幕。

渔夫生活大变样,他穿上了他不敢想象霸气外露的新西装,一看就是土老板,他认识名流都带着性感美丽的太太,为了虚荣他从来没把妻子和孩子带出来过,同时他认识了上市公司的总裁对于他来说这女的就是女强人,怀着农民的狡猾与质朴的他很快就不曾回家了,过着花天酒地红灯绿酒的生活,他迷迷糊糊都有些乐不思蜀了。

抛弃结发妻子,背叛了家庭的他,没有了底线,恶事做尽,鸡鸣狗盗,狼狈为奸,成为了恶势力中的一员,黑鬼也帮他指点江山,黑鬼将他哄骗到隐秘的山林中推了下去。他也迷迷糊糊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灵魂走到从前他与妻子发下海誓山盟的地方,他想起了从前的点点滴滴他想起孩子上学他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后悔呀后悔,可是他无力回天,他看见妻子和孩子到他坟前祈祷希望下辈子能和他一生一世,希望他不要早早离开,他后悔,大叫着,狂怒着,可是她们都听不到,此情此景,感触多少人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4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而增强全民族整体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应从学生开始抓起。因此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不应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应改变过去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千方百计地转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目标上来。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工作中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尝试。

一、多一些耐心,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旦受到肯定,就会更主动地去发现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会提出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的问题,我们都不要武断地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更不要批评学生是在耍弄小聪明。因为这些让我们感到惊诧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这些创新的萌芽往往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抹杀的。

如在教七年级语文上册《渔夫的故事》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梳理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魔鬼的丑恶、凶狠、狡诈;接着又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渔夫与魔鬼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对渔夫的聪明智慧深感敬佩,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全班学生纷纷参与到朗读与课本剧表演中。其中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渔夫最后把瓶子扔回大海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便争论起来,课堂教学一片"混乱",看到这种情况我有一点懊恼,批评的话语到了嘴边,可又咽了回去,借此机会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阐述理由,有的学生发言出人意料,富有创意。如"文章结尾渔夫并没有把瓶子扔回大海,而是挪近岸边,准备扔到海里去,暗示着渔夫没有扔出去,故事还会有新的发展。""渔夫可以利用魔鬼的弱点,让魔鬼帮助自己实现愿望,为人们办许多好事。"这些发言,迎来了一阵阵掌声。试想,如果我对提出这个奇怪问题的学生厉声喝斥,也就没有了这些奇思妙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受到沉重的打击。

二、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激情博发。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传统课堂教学的习惯定势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头脑几乎成了知识仓库,思维缺乏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给他们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自由少一点压力。在课堂上尊重他们的发言,以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产生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课堂上我还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1)全文一共有几幅画面?

(2)本文的主人公从那里来,又要去哪里?

(3)请你以画中人物身份给家里人写封信。

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学生被曲子中那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

三、适当引导,降低创新难度

科学而灵活的提问是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好多不足之处,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出来呢?有些教师提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厌学,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了。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题,使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回答。如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爱莲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我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感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引导学生把这些书本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四、张扬个性,培养质疑勇气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4篇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着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 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5篇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点燃学生写作欲望的第一朵火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对写作文缺乏兴趣,所以激发兴趣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而拉近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又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叶圣陶曾经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为了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减少对他们的束缚,充分地给其自由空间,让他们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写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了,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起来了。记得一次家长会,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平时想对家长说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提前放在桌子上,等待家长到来读孩子的信。家长到来后静静地读着孩子的心里话,有些家长读着读着竟然哭出声音来,几位家长走到我跟前拉住我的手说:“真是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啊!我们以前从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什么,也不明白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这封信拉近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以后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听了家长的话,我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吗?我们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

1.多表扬、鼓励。 常听许多语文教师抱怨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其实,如果教师一味地埋怨学生,并且将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写作文的料,写作能力就不会提高。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写描写秋天的作文,作文中我这样写道:“秋叶像被镀上了一层金子,缓缓地落下来。”我还清晰地记得教师把这一句下面画上了红色的破折线,并在一旁做了批注。我至今想起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激动。所以要想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教师就要多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品尝到写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其写好作文的信心。

2.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七年级新生刚入校时,有一次上作文课快下课时,我让一名学生站起来念自己的作文,他就是不肯出声,等下课后我找他谈话,了解到他不敢念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一时思路打不开还没有写好,越着急就越写不出来。知道这种情况后,我每次上作文课之前,先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提前准备作文材料,提前构思,到上作文课时再将自己所选的材料和构思说一说,让大家评一评,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各抒己见。等作文写好后,学生很乐意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一来,既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增强了他们写作的信心。

3.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作品集。我们都知道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共收入十篇散文,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学生进入初中,语文第一课学的就是《朝花夕拾》里边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我就适时给学生介绍《朝花夕拾》的来历,然后告诉他们只要有信心,善于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作品集。每个学期,我让学生的作文本和周记本的第一页都空出来,上面写上自己作品集的名字,然后写上目录索引。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分别展开思维的想象,给自己的作品集起了许多名字,如《成长故事》《记忆的小河》《少年心事》等等。学生一个个都成了小作家,写作信心高涨,这时师生都会觉得写作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三、让学生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要想有丰富的积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材料的积累。阅读积累和作文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阅读才能拓宽视野,积累材料。我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作文选、一本名著、一本课外读物。平时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读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再继续读,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我还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要作批注,读完后要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也可以摘抄好字词好句子进行背诵。

2.生活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到什么文字。”因此,我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多参加班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间长了,积累的材料丰富了,写作文就不觉得难了。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常利用课文资源进行训练。如学完《渔夫的故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训练:假如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请设计一段对话。学生的想象力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魔鬼满足了渔夫的前两个要求后,想知道渔夫的第三个心愿是什么,谁知渔夫的第三个愿望是让魔鬼再满足他三个愿望。”虽然这样的想象和原文中渔夫的形象相反,但该生通过渔夫的第三个愿望揭露了人类的贪婪。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写作的欲望明显增强,写作的想象力也超乎寻常。

五、改革作文评改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评改,结果教师累得头晕眼花,评语是套话连篇,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广大一线教师呼吁:“让教师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那么批改权就自然属于学生了。首先,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意义,我给学生讲了列宁小时候修改作文的事例:列宁写作文时,把稿纸折成两半,在左半边起草稿,右半边先空着,草稿起好后,就在右半边作补充、修改,或者写一些必要的说明。等他交作文时,他的文章已经认真细致地修改了几遍,自然充实又有条理。学生听完列宁的事迹后感叹不已。其次,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先自评,然后小组内互评,找出好中差三个档次的作文在班内展示,这样做是为了吸取别人作文中的优点,避免犯和别人同样的错误。最后,教师点评。教师的评语要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职责,让学生在赞扬中接受缺点,在愉快中增长知识,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喜悦中完成新作。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改进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我就多年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积累的看法谈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7篇

新学期开始了,七年级新生和家长们成群结队围着学校张贴出的新生分班公布忙碌着、议论着:“李哥你小伟的七(1)班是好班,我托人打听了数学和英语老师都是这学校的好老师……”。

“哎!你这王师傅,你的明明分的班也不错吗,语文是这学校最最好的老师,让娃好好上……”。

“嗨哟,语文好不好有啥关系呢,不就写写字,读读书……”。我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听了这话总不是个滋味,但一想这些人知道啥?也就没当一会事。真巧了,有一天我在教学楼道转时无意中听到二个八年级女生的对话:“你的感冒好些没?下一节是语文课,你去医务室打针去吧,上也就那样……”。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咋,社会上的人轻视语文课不说,怎么就连我们的学生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孰不知语言是人们在日常各种活动中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养成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同时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程的重要基础。人们咋……哎,学生咋厌课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上好语文课,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的话题。为此我常常激励自己上好课,上好语文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语文课,喜欢语文课。

我认为要想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必须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认为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如:我上《春》一课时,首先向学生出示了如下自学要求:1.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然后注音释词;2.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并与同学讨论:课文共描写了几幅画?每幅画用三个字概括其内容;3.精读课文,思考并与同学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4.多形式地练习朗读,体会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课文。这样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运用恰当的自学方法,熟悉课文并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其次我在授课时,一开始就播放春景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春天气息,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之后让学生范读、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感悟本文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在这特定的情景中、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情趣盎然学得舒心,教师教得轻松。

第二,我认为应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不能让学生有自己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自己有没有参与都无所谓,反正不会有人在乎自己的感觉。而在这点上,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一是设计课本剧。在学习《渔夫的故事》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课本剧,当时学生就表现出来极大的乐趣。他们的反应让我对这次课本剧产生了期待。第二天我一走进教室,学生都是满眼放光地看着我,有些同学都坐不住了,就等我一声令下就要飞出座位了,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笑了,没有多说什么,就让他们开始了课本剧的表演。他们的准备很充分,有剧本、有导具:渔夫捕鱼用的网、魔鬼的头饰、用来封印魔鬼的瓶子等等,这些都让我眼前一亮!在看了他们的表演后,渔夫的善良、没有捕到鱼的失望、面对魔鬼的惊恐以及机智自救,魔鬼的凶残、蛮不讲理,都被他们演绎地淋漓尽致!直到表演结束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之后的几天,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致一直很高,上课的效果也比较好。

二是让学生讲、评课。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时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童年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童年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相比较,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自然会怕切的学习课文。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枯燥无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课堂上对重点问题,学生进行讨论、讲评。课堂里各组都有小黑板,讨论问题时,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带着自己的汇报稿,直奔小黑板,展示自己的做法,并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可讲评。每到这时,课堂上总是此起彼伏。学生组织、讲评,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第三,我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学生才会自发的学习、主动去展示,为什么在课堂上举手最多的都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很有自信,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好的学习成绩是他们自信的来源。好的学习成绩而是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只有在平时多看多写多记,考试才能获得好的成绩。同时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要给予表扬,要用精神奖励给予自信的恳定。当学生对语文课有了扎实的基础,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的学习,大胆地展示,语文课堂就是他们的乐园。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第8篇

[关键词]《画皮》;《聊斋志异》;影视改编

2008年9月,由陈嘉上导演,周迅、陈坤、赵薇、甄子丹、孙俪等影星联袂主演的商业大片《画皮》在内地上映,在短短数月间创造了票房佳绩。尽管影视界对此片的评价仁者见仁,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确实在商业上取得了足以超越同类影视作品的空前成功。与此同时,在改编中国古典小说的探索上,影片也给影视界创造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蓝本。《画皮》从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吸取故事框架,将现代观念、现实批判和人文关怀注入其中,以“旧瓶装新酒”的模式讲述了一个观众既熟悉又陌生、既雅俗共赏又触动心灵的鬼怪故事,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画皮》的成功并非偶然,从改编的角度上来说有其深层原因。

首先,把握“原著精神”是影片《画皮》成功的基石。这里所说的“原著精神”并不局限于《画皮》这篇小说本身,而指整部《聊斋志异》所传达的普世价值。郭沫若曾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剌贪刺虐入木三分。”“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鬼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但它却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这也成就了《聊斋志异》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现实批判。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纯粹抱着“猎奇”“猎艳”的视角去改编《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所产生的无非是一些奇观性有余,人文性不足的影片,甚至有可能沦为无聊的误读之作或庸俗的篡改之作。如40集电视连续剧《倩女幽魂》(主演徐熙嫒、陈晓东),内中情节添油加醋,甚至胡编乱造,完全抛弃了原著的人文精神,使得整部剧缺乏品位。相比之下,影片《画皮》并没有单纯将原著中“女鬼画皮”的故事架构作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噱头”,而是秉承“借鬼喻人”的原则,于扣人心弦的故事中言说人性的善恶美丑,乃至影射当今的现实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画皮》对原著主要精神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其次,《画皮》对原著故事的“第二次阅读”成为其改编成功的关键。电影与文学不同,其基本特性之一便是商业性。对于一部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影来说,不论其多么忠实地用影像再现了原著的深刻主题和故事情节,如果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也只能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短篇小说《画皮》跌宕起伏、奇幻诡异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以往根据《画皮》改编的作品均拍摄成惊悚片或恐怖片,主题基本是关于“恶鬼复仇”“美色杀人”,以及讽刺世人“忠妄不分”等,总的来说缺乏对原有文本的“再阅读”。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有些名著、畅销书或轰动性的人物与事件虽然已经被人‘阅读’过一次,但也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或来不及对其作深度解读,看不出其背后的真实意义,或时过境迁,其又呈现出某种新的意义,或不同的主题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还存在着第二次阅读的必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短篇文言文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社会的文化土壤已完全不同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要想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如果不对原著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再创造,是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的。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第二次阅读”必须以主题为灵魂。

将影片《画皮》与原著相比照,可以发现电影无论是从情节叙事、人物设置、主题呈现上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在小说《画皮》的结尾,蒲松龄阐发了他对这个“恶鬼复仇”故事的评论:“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哀哉!”据此,我们对小说《画皮》主题的基本理解是“告诫人们不要为表面伪装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上当受骗。”也有学者认为,“尽管作者借题发挥,指斥世间美妖不分、忠妄不辨,旨在宣扬天道好还、因果报应的思想,但重点还是戒色止淫,告诫人们不要为色所迷惑。为色所迷,即如王生,前车之鉴,令人可畏。”这样的主题在电影《画皮》中也都得到了体现。王将军(陈坤饰)与其妻佩蓉(赵薇饰)本是恩爱夫妻,但在画皮的九霄美狐小唯(周迅饰)的离间下,两人之间产生裂痕。王生被小唯的美色所惑,以至于不识真假,不分是非,最后竟相信妻子佩蓉既是狐妖,并亲手杀死妻子。虽起因在于九霄美狐,但王生及周围的人被蒙蔽双眼则是悲剧的根源。王生被欲望冲昏头脑,以至于无从辨别是非对错,甚至抛妻弃友。画皮的九霄美狐“是王生幻想的外化”,是一面折射和拷问人性的“风月宝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影片的主创人员对原小说的理解是准确的。

然而,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原著主题为基础,通过王生、佩蓉和小唯之间复杂的“三角恋”,尝试将爱情引入主题框架之中,进而折射现代人的情感困惑和观念。在小说中,女鬼与王生之间并无爱情可言,女鬼利用王生的达到自保的目的,当她发觉王生出卖自己后“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手段之凶残狠毒,完全符合其“恶鬼”的形象。而电影中的九霄美狐钟情于王生,意欲将其据为己有,她并没有采取暴力杀死佩蓉,占有王生,而是采取各种手段离间夫妻感情,她的最终目的是得到王生的真心,而并非他的躯壳。如果说原著中的“掬心”“换心”传达的是将“凡心”换做“道心”,那么电影中的“夺心”则传达了对人性和爱情的思索。小唯必须靠吃人心来维持其所披人皮的新鲜,同时她企图通过猎取王生的爱情来实现从妖到人的精神转化。她认为只要颠覆和破坏佩蓉在王生心中的地位,便可以实现自己“夺心”的计划。但她恰恰忽略了人心的“忠诚”,虽然她成功地将佩蓉变化成妖魔充当自己的替罪羊,但最终却无法割裂王生与佩蓉之间的誓约与忠诚,当她最终绝望地发现死亡也无法消解这种忠诚时,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彻底失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转变,从原著的物理上的“掬心”到电影中的情感上的“夺心”,“心”作为主题的载体,成为电影《画皮》的一个深层符号。

小说《画皮》中陈氏被认为是一位贞节的妻子,她凭借对丈夫的坚定爱情不惜自我牺牲,从而挽救了丈夫的生命。从表象上看,影片中的佩蓉似乎是与原著人物最接近的角色。然而,佩蓉这个角色实际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女性意识和现代爱情观。曾经有学者指出,小说《画皮》中的陈氏与其丈夫王生的关系并非现代观念中的“恩爱夫妻”,作为妻子,“她所缺少的是性的吸引与交流。”王生死后,陈氏为救丈夫遭到乞丐的羞辱,“他对陈氏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肉体上百般折磨,实际上就是一种肉体与精神的的象征。”陈氏救夫的行为很难简单地归因于 “爱情”,她的“受辱”“救夫”尽到了一位贞节妻子的伦理责任,但其动机却并非源于女性自身的情感诉求。电影《画皮》中的佩蓉则被改编成了一位爱情守护神,她身上有传统女性的贤淑,但如果说面对第三者的出现,原著中的陈氏只能无奈地观望,那么电影中的佩蓉则是先发制人,想方设法捍卫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她捍卫的不是“王夫人”的社会地位,而是她与丈夫王生之间的爱情誓约。她对这种誓约的忠诚最终战胜了对小唯的嫉妒,心甘情愿地作为爱情的殉道者成全王生下半生的幸福。她对小唯说的那句话“你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爱”,在影片最后的殉情和重生中得到了印证。

电影《画皮》中的王生无疑是对原著人物改编力度最大的角色。电影中的王生颠覆了原著中“被引诱”“被迫害”的男性形象,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道德困惑与伦理挣扎。原著中王生与女鬼的关系仅仅是层面上的,而电影中王生对小唯除了性的渴望之外,还有一种保护与怜悯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其无法认清妖的真面目,甚至开始怀疑和疏远自己的妻子。王生最后的杀妻与自杀,正是其内心道德战胜的象征。如果说他亲手杀妻是为了维护“大义”的万般无奈之举,那么其自杀则是万分悔恨中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