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珍珠鸟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2 23:53:03

珍珠鸟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学在教前;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4-02

【作者简介】杨冬,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江苏无锡,214001),一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能手。

在苏教版四上《珍珠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越发明晰地感觉到:课堂的“精彩生成”一定源于对儿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珍视和保护。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话题,至少包含了学习者“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要素,在此,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什么”的天然需要。

“学什么”本该主要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决定,但课堂上儿童“学什么”的天然需要却往往被忽视,“学什么”由教师定,由教参定,由教材定,就是不让学生定。学生往往是学着早已经掌握的内容,想要了解探究的内容却总是没有机会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自然也就不大可能有真正的精彩生成。

一、学习儿童想要学习的――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作为一个学习者,儿童肯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的学习需要,聆听儿童想要学什么的声音,并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才是真正尊重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要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最简便直接的做法就是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问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出自己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自己不明白的是什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来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或调整教学流程。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关注学生学习之前想要学什么。教学《珍珠鸟》,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问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珍珠鸟长什么样?”“珍珠鸟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珍珠鸟有什么特点吗?”“作者为什么要写珍珠鸟?”……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问题的梳理,归纳为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阅读和交流。可以说,学生有滋有味地完成了许多学习任务:这是一只胖胖的可爱的珍珠鸟(珍珠鸟的外形);这是一只调皮可爱的珍珠鸟(珍珠鸟飞来飞去的样子);这是一只胆子越来越大的珍珠鸟(珍珠鸟接近作者的行为);这是一只越来越接近作者、越来越信任作者的珍珠鸟(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这些学习内容本就在我们预设的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当我们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热情去研究自己的问题时,他们迸发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才华,表现得如此专注和优秀,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想要学什么。教学《珍珠鸟》,在学生基本读懂文章之后,我再次让学生进行提问:“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最有价值、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这个问题:“文中‘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冯骥才如此喜爱珍珠鸟,那么应该是‘发出一声感叹’,怎么会用了‘呼唤’这个词呢?我觉得这个词用得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论,我顺势介绍珍珠鸟的写作背景――刚过,是一个人与人信任缺失的年代,引导学生探究冯骥才为什么要写珍珠鸟,他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在充分讨论之后,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共识:作者想通过《珍珠鸟》告诉人们,动物与人都能相互信任,人与人之间就更应该彼此信任了。其实,在《珍珠鸟》的原文中作者确实使用了“感受”一词,学生学习时的语言敏感性让我们啧啧赞叹,同时也更进一步理解了编者改动的用意。很明显,当我们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注性和成长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学习儿童需要学习的――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学什么”也不能全都由学生来定,那样教师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关注学生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和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并为之设计教学。

1.学在儿童语用能力需要发展之处。比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一反常态,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交流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活动范围的扩大上,不去重点组织学生体会珍珠鸟是怎样逐渐信任作者冯骥才的,因为学生在阅读之后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学生欠缺的是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一个独立的表述过程,一种有序表达的能力。

所以,当学生围绕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阅读时,他们发现这是一只越来越接近作者、越来越信任作者的珍珠鸟,此时,我组织学生尝试运用关联词来完整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给足了学生酝酿的时间之后,学生的交流让人眼前一亮。如,“珍珠鸟不但越来越大胆,而且越来越信任我”“因为我善解鸟意,所以珍珠鸟一步一步地信任我”“珍珠鸟不是一下子接近我,而是一点点挨近我,所以它是一点点地信任我”“珍珠鸟一边小心翼翼地接近我,一边又小心翼翼地看我的反应,见我不伤害它,最后终于完全信任我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珍珠鸟逐步接近我、信任我的过程,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表达机会,使得语用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在儿童语文素养需要发展之处。如今的学生学语文不会用语文,学课文不会写作文,语文学习似乎走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课堂之上,把视线投向教材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文美文,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美、文字的美、语文的美,并在欣赏和模仿之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比如教学《珍珠鸟》时,我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之后,特地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同学们,冯骥才是一位大作家,他有很多文章被选入了我们中小学课本,这篇《珍珠鸟》更是被选入中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教材,那他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欣赏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开始本课的第四个学习研究。”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2篇

在教学《珍珠鸟》§4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 出示“起先……”

①这句话写了小珍珠鸟的什么呢?

②小鸟怎样飞来飞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 小珍珠鸟从起先四周活动,然后在屋里飞,那接下来呢?

①你感受到什么?

②谁愿意做珍珠鸟来表演一下?

③假如你是此时的作者,见了这样一只小珍珠鸟,心里是怎样的呢?

3. 正因为作者的这种宽容,小鸟与我之间又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这么可爱的珍珠鸟我们想不想也来抚一抚呢?拿出左手,把它当成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珍珠鸟,用你的右手去抚一抚。一边抚,一边会说什么呢?

③这时小鸟与我怎么样啦?(友好)

④能读出这种细腻的感情吗?

4. 你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读得也更有感情。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以上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察“信赖”的渐进性,并非速成立就,既切事实,又富情趣,深化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师生自由对话。一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一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体会文中那层层递进的人鸟感情。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教学过程中体会读书的乐趣与满足感。

曾经听一老师这样上《珍珠鸟》,更让我深刻体会何谓“自由+自主”的教学。

师:这小家伙还有哪些有趣的事儿呢?请接着往下读,你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它特别的淘气。

生:它已舍不得离开“我”了,在母亲的再三呼唤声中才回到笼子里去。

生:胆子越来越大,

师:开始这小家伙只敢探一探小脑袋,现在胆子怎么变得这么大呢?

生:“我”不去伤害它。

生:“我”很喜欢这小家伙,蹦到“我”杯子上喝茶,“我”也不生气。

生:它啄“我”笔尖,“我”抚它绒毛,它也不怕,还友好地啄两下,看出“我”喜爱这小家伙,它也喜爱“我”、信任“我”。

让学生做轻轻的动作。

师:这种感觉多像一位慈爱的父亲,抚摸着自己疼爱的孩子!小家伙啄“我”,分明就是调皮可爱的孩子在亲昵地向大人――?

生:撒娇!

生:(兴奋的)我知道了,作者是把小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它,爱护着它,所以小家伙的胆子就变得大,也越来越爱亲近“我”了。

师:(动情设问)再想想,开始这小家伙在屋里飞来飞去时,或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时,如果“我”就学着鸟叫逗着它玩,它还会从笼中飞出来吗?(生:不会)当它蹦到杯子上喝茶时,如“我”不小心动了一下手臂,结果会怎样?(生举手)当它啄“我”手指时,如“我”不仅仅是轻抚细腻绒毛,而是抓在手中玩耍那小红嘴、小红脚,它还会一步步亲近“我”吗?(生:不会!)是呀!只要“我”一点不经意的举动,或者仅仅是好奇的眼神都可能会惊吓了它。因此,我们在读这两段话时,应感受到在这小家伙淘气与可爱的背后,是“我”无声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

“小家伙”在冯骥才的疼爱下是自由、自主的,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下,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对“小家伙”的感受也是自由的,自主的,独特的。双双的自由,双双的自主,难道不是教学的美好境界吗?

……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自主的课堂吧,在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者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以情为主导,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引导与发现中,悟出课文的情感和主旨。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和言语都是自由的;学生的生命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老师应“唤醒”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欲望,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能有效的召唤起学生兴趣、情感、意识、精神等存在的动机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忘我的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自主的课堂少不了老师的指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我们不能将教师的教完全摒除,更不能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自由、自主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祖国的语文。教师的指导也应该宽而有格,活而不乱,散而有序。

自由的课堂并不是盲目的自由 要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地学习活动,否则,我们的学习就变得漫无边际,教学活动的灵魂也荡然无存,何来课堂价值的体现。像“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段落时只是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其他同学走,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语言的博大,造就了教学的精深。课程的丰富,学生的多元,让我们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课堂。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如幼苗,培养得法,方能发芽成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便不夭折,也难以成才。而这“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自主的课堂。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可喜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时常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新课改,确实让课堂激情四射,活力无限,使语文教学更加精彩纷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交往互动起来,又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评价教学有无效果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教学实效。

一、深入教材,抓重点,突难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是在使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由此可见,对于教材的把握不能是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还要收集多种资料,让他们相互结合,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注意,教材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材料,它体现了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教材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资料,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教师要深读教材,全面深入地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同时还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的基本要求,对于教学当中的重点有着细致的说明,深入研究课本时,一定要结合《课标》,才能了解哪些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要求学生理解的,而另外的某些知识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的放矢,为有效的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语文课堂整个教学过程要抓住重点,在合理分析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探索、已有经验达到难点的突破。整个突破过程力求学生的自主建构,讲求“踏雪无痕”与“水到渠成”。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的活动,是能启迪学生思维或对课的进程起助推作用的活动。

案例:

在教学《珍珠鸟》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抓住重点语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课堂实录)

……

师: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化了,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发生变化了,它越来越亲近“我”,越来越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生: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师: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你不禁想读一读课文的哪些段落?默读1~6自然段,画一画相关语句。(学生动手操作,画出相关语句)

师:朗读你画到的语句,哪些语句体现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

生1:“它们就像躲进深有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伴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生2:“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生3:“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师:不论是大珍珠鸟,还是小珍珠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

生:因为是“我”精细呵护它们的缘故。

师: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

学生朗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师: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者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呵护,自己对小鸟的尊重,自己付出的爱,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只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

生:不,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信赖。

师:是呀,有了信赖使世界多了一抹温馨的色彩,是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为是“爱”!因为爱,所以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因为爱,所以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在大千世界里,何处不需要关爱,何处不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而又打动我们的话吧!

生(齐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里的设计,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真正地对话,通过品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深刻地体会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提高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把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形式化,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合作互动是重要的组织形式,而探究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把三者整合为一,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首先,在语文课堂的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其处于一种合作的冲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情感,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提高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满足每个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次,优化合作学习小组。要求教师认真考查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组建好每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以四人为好,四人中配一名优秀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生担任组长。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展开。再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对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指导和监控,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从而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取得真正实效。最后,精心设计教学,体现探究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把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问题,或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能跟得上教学的进程,更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选择有利的时机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合作学习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从细节入手,从实际着眼,追求教学实效

课堂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与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应该看到,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教学细节受传统教学影响的痕迹还很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注意,要从实际着眼,注重实效,不搞花架子。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本该在课内解决,有的教师却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回家后再读读”,“课后再练练”,“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谁有不同意见课后再讨论”,等等。

运用肯定评价课后练习的作用不可否认。但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呢?忽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教师不进行有效地指导,学生不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不到落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把一些重要的学法指导放在了课后,而在课堂教学中却一带而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一方面,这些说法的实际意义就是老师对知识准备不足、拿不准或不会而简单打发了之。另一方面,对于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来说,这种要求也就成了“耳旁风”,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根本。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三个维度,做到课堂结构优化,提问精当,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克服随意性,课堂不能被教师冗长的讲解所占用。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参与机会将被侵占;二是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切忌放任自流,表面轰轰烈烈,没有实际效果。

又如,课堂上教师经常出现“喜欢哪段就读哪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提法。其实,教学中不同的“读”是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的,为达成不同的目标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读的方式,不能“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们也在杂志上看到学生在老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话音刚落就站到凳子上去读,令老师尴尬万分的案例。

总之,短短的四十分钟一节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也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从实际着眼。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要加强研究力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诚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成败,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认识,以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周元.小学语文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4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 激活思维 生态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75-01

生态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试图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因此,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会激活学生思维,促进生态课堂的形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实施不同的提问策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充满活力。

1 问在精要处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么,课堂教学的好问应问在关键处。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则学生思维得以调动,语言得以激活。课堂才会生成智慧的谈话,获得深刻的感悟。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珍珠鸟》精彩回顾――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再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是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片段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每个同学都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主动思考,源于薛老师在精要处提问――那么,是什么让珍珠鸟胆子变大呢?就是信赖!但这一主题怎样进行学习呢?薛老师进行精心设计,在学生初步感受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时,提出疑问: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这个问题,既让学生自主读文体会珍珠鸟在主人的关心下胆子越来越大,又便于突破教学的难点,而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现高效的阅读目标。

2 提在悱愤时

置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眼前知识不一致而产生认知冲突时发问,在学生困惑不解时自主发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天鹅的故事》精彩回顾――

出示(斯杰潘老人的话):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他要悄悄地离开?

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悄悄”下面划上横线,横线下面打上问号。

生2:为什么老人把枪挂在墙上,而且再也没有碰过?

师:老人三十年是个好猎手为什么在看到天鹅破冰的场面后再也不打猎,而且猎枪一直挂在墙上,不放在箱子里呢?

这个问题更有价值了,在句子下打上一个大些的问号,因为这个问题价值大。

生3:老人离天鹅只有三四十米,为什么没有打天鹅?而且课文前面写老人那天一无所获。

师:这个问题非常要紧。

生4:为什么最后一节写到老人现在才觉得天鹅十分可爱?

师:为什么平时打猎都没有觉得,而在此刻偏偏觉得是可爱的?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含义深刻。

师: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重要?

师:其实,再读读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两段课文,所有的答案都在里面。

在学生对课文初读后,学生对斯杰潘老人的打猎行为发生变化产生了疑问,教师于此时点拨质疑,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的思维如潮涌,有价值的问题不断生成。为后面深入阅读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做好铺垫,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感悟的兴趣,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精心预设,在学生有疑时提问点拨,学生才能若有所悟,产生思维的灵感,生成动态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思考,会学习。

3 引发创意行

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意识有了,但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入思考,并能激活思维,才能产生赋予行动的想法,培养健全的活生生的人。恰当地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行动。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高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不但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更带给学生更多的启迪与收获,让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引领下,生动活泼地发展。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91-0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或是以儿童的生活经历为核心选编教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对教育对象――儿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课堂教学成人化现象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儿童与生活、儿童与文本的联系,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儿童的潜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与生命的光彩。

一、关注儿童立场要联系儿童的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如果完全与学生的生活脱节,脱离了儿童立场,这样的课堂将会枯燥而乏味。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生活与文本的联系入手,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陶行知对孩子们的教育中,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之前从生活入手,通过谈话向学生了解他们课余时间捉蜻蜓、追逐蝴蝶的情形,然后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蜻蜓、蝴蝶等昆虫的。学生说话的愿望被调动起来,纷纷开始议论。结合学生的口述,笔者将话锋一转询问学生:“你们知道陶行知先生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时,他是如何处理的吗?”这样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有效地把课堂学习与儿童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满足了好奇心。

二、关注儿童立场要认同儿童的情感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奇特的,充满了感性的色彩,他们对一切事物更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童心童趣,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误导学生,而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情感,使学生展现出最富生气的面庞以及最富有灵性的情感,增强课堂的活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时,有一位教师为了显示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别人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会如何对待它?”教师本以为学生会说自己也会像作者一样爱护它,给它筑巢、做窝,陪它玩耍、嬉戏,不料学生却说:“如果别人送我一对珍珠鸟,我会把它放飞,因为蓝天才是它们的家。”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这位同学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放飞珍珠鸟,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才是更重要的保护。同学们应该为他鼓掌!”其他学生受到启发纷纷发散思维,有的说应该建立鸟类公园,有的说要给鸟儿制作巢穴等。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尊重和保护学生情感的需要,关注了儿童鲜活的情感,不让“儿童立场”游离于课堂之外,使得这种情感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金钥匙”,为提高学习效果服务。

三、关注儿童立场要接受儿童的思维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行动上还不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结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展开教学。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设计一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进行解答。在学习成果展示时,学生都有比较出色的发挥。其中针对“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诗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春天在哪里,哪里就有儿童”;有的学生认为“儿童在哪里,哪里就有春天”,还有的学生认为“当游人不知道春天在什么地方时,只要找个儿童问问就行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儿童是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春天的使者。有儿童在,即使寒风料峭,也会给人们以春意盎然的感觉。春天是儿童的,儿童的眼里都是春天。”听了教师这样评价,学生显得非常兴奋,学习劲头十足。这样教学,学生用儿童视角解读诗句,充分展现其个性美。教师给予学生高度评价,激励他们从认知实际出发,说出内心所想,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6篇

赏画读文。欣赏冯骥才先生的美术作品,阅读作品背后的故事。画面与文字关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冯先生美术作品“画中有文”的特点。

品味例文。在“读文作画”“排序探究”“据画补文”的任务情境中品味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读文作画”引发学生阅读探究,在设计连环画的体验活动中碰触、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体悟出冯骥才先生用文字作画的特点和方法――“有形有色”“动词连用”“人鸟呼应着写”。“排序探究”促使学生感受鸟儿与“我”越来越亲近,正是源于“我”对鸟儿的喜爱、宽容、理解、尊重。另外,从篇章结构的角度关注文章内在的联系,认识到作者是通过情节的推动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深刻哲理的写法。“据画补文”促使学生关联整篇文章的顺序,迁移运用写法补写原文中被删去的一段话,加深了对课文主旨、情感的感受。

关联阅读。归类阅读冯骥才的叙事散文《珍珠鸟》(再次阅读)《麻雀》《歪儿》《捅马蜂窝》《花的勇气》和小说《俗世奇人》。这组类文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发现了冯骥才叙事散文的写作特色――叙事+人生感悟,而且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先生对于尊重生命的呼唤,感受到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冯先生的一种情怀、一份责任。小说《俗世奇人》的阅读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他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传播。不知不觉中,一位极具责任感的作家形象便树立在学生眼前。

说写联动。开展说一说、写一写“我眼中的冯骥才”活动,为学生搭设学习评价人物的机会。说与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静心思考、关联认知、提升认识,学生在表达所思所感的过程中逐渐丰盈着自己的内心。在这个专题学习活动中,“学得”与“习得”并进,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阅读与实践对接,足够的感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场”效应,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中,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就这样,冯骥才先生能写善画、才华横溢、德艺双馨、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象就深入到了学生心中。这就是专题学习的魅力,是单篇课文教学所不能及的。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7篇

【课例】W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她从出示珍珠鸟的图片、文字导入课文,到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其中运用了象形字来认识“卷”字,运用了实物盆景来认识“蔓”字;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精读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读中关注时间顺序词、地点的变化,通过角色体验,感受珍珠鸟的情感变化,抓关键词体会珍珠鸟对“我”的信赖;然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最后,拓展延伸,出示人和动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多角度地体悟“信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反思】按照主题事件式教学的要求来看,必须根据目标任务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要根据文本特点和需要设计出一个主题性的活动,或者是设计并围绕某一件事情展开,这样就赋予了这些教学目标和任务以灵魂,有一根内在主线贯穿始终,这样的课堂才会形散而神不散,最终成为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整体,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二、 清晰的思路过程

【课例】L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他觉得从教学的操作来看,教学重点应该是猎人讲述故事的过程,至于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都只是为中间“天鹅破冰”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打破文章的记叙顺序。明确教学主题和重点后,他开始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读最后一小段,问学生:猎人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猎人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有必要走进课文,了解猎人为什么这么做。接着,他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1)斯杰潘老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哪些环节打动了你,请用线画出来,并写出感悟;(3)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再抽取小组汇报,预设在老天鹅撞冰处,分析感悟老天鹅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在天鹅群撞冰处预设关于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破冰成功欢呼时,预设“天鹅会欢呼些什么?”文章学完了,再回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质疑:如果不要文章的开头结尾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开头那两段是记叙了一段真实的经历,引起人的兴趣;结尾交代了老猎人停止打猎的结果,写出了人被天鹅感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反思】这节课,教师进行了文本重构,目的是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主题构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文本重构后,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三维目标更容易达成。经过重构后的课程已经不再是灰色的文字,而是具有了鲜活的思想主题和生动的形式,所以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综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三、 生动的语言道具

【课例】C老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确立了依循文章写作思路,引领学生围绕“想变成什么”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教学时,她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搭建一个个生动的支架,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在学习第一个愿望变成雨滴时,教者问:这小小的雨滴怎么样啊?随即出示一张幻灯片“( )的雨滴”,学生纷纷说:“透明的雨滴”“晶莹剔透的雨滴”“可爱的雨滴”“顽皮的雨滴”等等。教师巧妙的设问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让人欣喜不已。教师紧接着又问一句“你变成雨滴想干什么呀?”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我想在绿叶上跳舞”“我想在绿叶上睡觉”“我想在绿叶上溜冰”……“假想一下,你实现了梦想,现在就是小雨滴了,你有什么感受啊?把你的感受读给我们听听吧。”这又回到读中去了。

【反思】主题事件式教学的生动除了在整体设计上需要鲜明的主题和清晰的教与学的思路,在具体的知识点的呈现和教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也应该充分体现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教师的语言、课件、教具、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都需要用心去组织、设计。包括教师有意设计的一些情境情节,为核心问题作铺垫的小问题等,都要做到亲切、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多感官地去感受、体验事件学习过程,从而储存进新鲜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知识,有机链接到自己的记忆宝库之中。

四、 精彩的高潮结论

【课例】Z老师教学《广玉兰》,在品析第3自然段时,先布置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形态的花,圈出关键词,学生发言总结出“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了的”。教师再问,这四种形态的花,哪一种更让你着迷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画出关键词句,细细品读,然后将喜欢的原因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后交流发言,有个学生说:“这个‘羞’字把花写活了,完全把花当作小姑娘那样,半掩琵琶半遮面,太精彩了。”品析“羞”字,将课堂气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在学习本段中“凋谢了的花”内容时,教师小结铺垫:前面的花你们都喜欢,凋谢了的花估计没什么人喜欢了。这样有煞风景的描写应该略写甚至删去,可是作者却花费笔墨最多。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呢?教者介绍了作者陈荒煤流亡苦难的经历,以及他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自然地想到广玉兰的生生不息,充满生机,实际上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教师再让学生把这份理解带进课文朗读中,学生深情演绎,浓浓的敬意洋溢其间。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8篇

一、比较品味法

我在上《秋天》这一首诗时,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我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呢?”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你觉得用‘飘’合理吗?”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二、情境体悟法

在《珍珠鸟》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教师扮演作者,学生扮演小鸟,文中出现的表示“我”“珍珠鸟”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在教师朗读时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

原文: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

角色朗读:

师:渐渐你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先是离你较远,见你不去伤害我,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的反应。你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

一下子,学生被带入老师所创设的宽容和爱的美好情境中。教师的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的情境,让学生和作者、小珍珠鸟进行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生活体验法

我校教师上《桥之美》,讲到第4段中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时,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问:“你们有过潜水的经历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做―次深呼吸,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好吗?”一做完,好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爽!”这时教师接过话茬道:“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说完,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语言品味,拉近了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使学生确信“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