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23 20:40:08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1篇

近年来,湖北各地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支撑,以大中小城市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集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扩大对农业的服务领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中心,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同时,湖北的小城镇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加快湖北小城镇建设任重道远。

一、湖北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xx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湖北省现有小城镇942个,其中建制镇735个,乡集镇207个。

(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镇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近年来,湖北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宜昌龙泉、荆州容城、襄樊双沟、阳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城镇。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如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紧镑长江的著名历史古镇。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委、镇政府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机械、化肥、造纸、陶瓷、铸造、棉纺、毛纺、制药、食品、酿酒、木材加工、电器仪表等行业生产的优质主导产品驰名省内外。目前,该镇城内各村拥有较大规模的村办、组办企业,市场、商店等经济实体近100家,城区大部分村级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全镇经济规模效益明显,已率先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格局。同样,夷陵龙泉镇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实现龙泉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城镇工业化、农村集镇化、镇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他们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强以三峡泵业为龙头的机电工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魏家畈轻工业园。20xx年该镇规模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97家,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5.9%;税收入库额完成4354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10757元,同比增长10.3%,成为夷陵区经济重镇、全市工业第一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小城镇的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全省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三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的分数布局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20xx年全省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如近年来,钟祥市以中小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6家,拥有7个省级农产品名牌产品,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8个绿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粮集团为主的粮油加工集群,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集群,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食品加工集群,以进鑫公司为主的棉纺加工集群。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去年全钟祥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78元,增长14.4%。

(三)小城镇的产业经营,夯实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20xx年,湖北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6060亿元,增长14.0%,增速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其中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前年新增10个,仙桃、潜江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45.1%。同时,县域和农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北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 ,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

(四)小城镇的园区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xx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78.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小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镇的城郊经济,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全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一批重要城镇的城郊经济发展迅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帮助了农民增收。如十堰市张湾区立足城郊优势,围绕丰富城区市民“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茶杯子”、“钱袋子”,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科技助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打工经济”为主导的“四个亿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区仅蔬菜专业村达到43个,菜农达到3万多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年蔬菜上市量85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目前,全省734个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多数建制镇不足1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仅千余人。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20xx年、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在20xx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南有17个、而湖北有11个,与湖北在全国和中部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全省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三)环境设施不全,生态污染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工业废水有专门处理装置的镇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只占49.4%,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周围的大部分水体制质量在三类水以下,大气、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上小城镇受财力所限,环境治理差。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xx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xx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xx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xx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xx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xx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xx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融资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五)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全省小城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镇的建设应重点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效应,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小城镇,通过重点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当前,中小城镇的发展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梯次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二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建设小城镇工业集中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生产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四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五是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提升小城镇的品位。坚持在“好”优先的前提下注重小城镇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2篇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 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推进措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3篇

①可行性研究等同为编制可批性研究成果

一些投资企业由于缺乏投资经验,片面认为天然气行业为朝阳行业,投资城镇天然气项目前景一定良好,而且为使项目得到批复,都是以可行作为先导,主观得出项目在技术、经济上可行的结论。为达到投资项目报批所要求的经济指标,随意压缩投资费用,夸大市场,弱化投资风险,把进行可行性研究(以下简称可研)工作等同为编制可批性研究成果。

②前期工作不充分

主要表现为对拟建投资项目未做机会研究或流于形式;对城镇可引入的气源及可通气的时间节点主观臆断或未做深入调查;对供应区域未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预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预估不足,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③编制深度问题

一些可研报告存在技术和建设方案随意、内容不全面、风险因素分析不够等问题,盲目确定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随意安排建设实施进度和投资强度,直接影响投资可研的质量和效率,造成投资质量不高、资金不安全等问题,甚至出现重复投资、无效投资等问题。

④可研人员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科学手段城镇天然气项目投资可研是非常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燃气工艺、公共设施配套、技术经济等各专业人员的全力协作与配合,从各个角度对拟建项目是否可行进行深入地论证。但实际上可

研报告编制过程中,一些编制单位人员专业配置不齐全,燃气工艺人员承担其他专业内容编制的情况时有出现,无专业技术资质和相应技术水平,这样必然导致编制深度不够、结论可靠性差。研究分析过程缺乏必要的科学手段(如计算机技术或数学模型等),对可研程序执行脱节。这些因素导致投资质量不高、错误决策等问题的发生,给企业的投资开发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2城镇天然气项目投资可研的评估要素

为准确评估城镇天然气项目的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投资可研必须依据投资目标重点确定评估要素,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完成高质量的可研报告提供前提条件。根据城镇天然气项目的特点,其评估要素包括气源条件、目标市场需求分析、财务可行性分析、风险分析等几个主要部分。

①气源条件

城镇天然气气源包括管输天然气和非管输天然气(LNG、CNG)。一般城镇引入一种或者多种天然气气源,应对当地城镇燃气规划的气源配置、现状引入条件、可供应量、供应价格,以及当前天然气的供给情况等进行分析,分期确定城镇的主要气源、过渡气源及应急辅助气源。

②目标市场需求分析

城镇天然气项目的目标客户为城镇居民、商业、工业、汽车加气等用户。在广泛收集资料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用气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兼顾市场发展的可能与趋势,对研究期限内城镇未来天然气需求量分年做出准确度较高的预测。

③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可研的核心内容,进行财务分析是为了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选择合理的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来评价项目的赢利能力,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投资收益,从债权人角度评价项目的财务清偿能力。财务分析必须是建立在项目技术可靠可行基础上,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

④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投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通过调查了解有关投资风险情况,分析影响投资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出应对投资风险的建议和措施。影响投资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气源风险、投资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工程技术风险、建设风险、天然气价格风险、市场风险、融资风险、质量安全环保风险和社会风险等。

3投资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份完整的项目投资可研报告包含非常多的有利于决策的信息。虽然项目投资可研报告不应面面俱到,但是有利于项目决策的重要信息是不应该忽略的。城镇天然气项目投资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当地的投资环境、发展趋势、市场格局与前景、投资必要性;确定供气气源,提出供气方案和厂站、管道等技术要求,配置后方设施和劳动定员;制定投资计划和资金筹措方案,进行财务分析并计算相关指标,以财务基准收益率等指标为标准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等[2]。

4编制投资可研报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科学预测城镇天然气市场需求

根据国家天然气利用的产业政策,提出天然气利用产业的发展顺序。调查各类天然气用户用气的历史数据,并进行分析整理,分类总结各类用户的用气量指标、用气不均匀系数等主要用气参数及用气规律,分年度科学预测城镇天然气供气规模。项目投资近期(3~5年)市场预测应尽可能贴近实际,远期可根据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综合影响用气量的节能减排政策、替代能源竞争力、居民消费水平等各种因素,合理考虑一定的增量。城镇天然气用户一般包括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工业用户及汽车加气用户等。居民用户用气量预测宜采用用气量指标法,即抽样调查统计城镇现有居民的用气情况,测算城镇居民生活用气量指标,调查现有集中化居民小区的体量,向房管局收集未来几年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工和交付计划,合理确定居民用户的发展速度,测算居民用气量。商业用户宜采用现状能源替代法,调查供应区域内现有较大型商业用户的耗能情况(包括液化石油气、柴油、重油等),根据不同热效率折算天然气用气量,新增商业用户根据规划体量参考现有商业用户的用气量指标确定。工业用户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规模、比较具体的用气项目,其用气量预测比较适合采用用气项目统计法。在采用用气项目统计法预测时,近期用气量以现有和潜在(在建和规划项目)用气项目调查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预测,中远期考虑一定的增量。燃气锅炉的用气量指标是根据锅炉的额定蒸发量或额定热功率,按锅炉燃烧效率和天然气的低热值折算。城镇天然气汽车替代的主要对象为公交车、出租车、教练车及重型卡车等,结合车用天然气发展形势,不同车辆取不同替代率,根据平均每行驶100km用气量指标及年平均运行里程进行确定。

②合理制定和优化天然气输配系统方案

天然气输配系统方案决定着工程投资规模,是投资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的主要依据,为投资可研的主要组成部分,应重点研究分析。天然气输配系统方案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供气气源选择,调峰储气方式、应急措施与输配压力级制、厂站和管道建设规模的确定以及高中压管道的布置等方面。在编制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多方案比较,选择技术先进、供气可靠、经济合理、适应性强的输配系统[3]。对于城镇供气气源选择,在保证供气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供气成本。气源形式、距离和市场规模是决定供气成本的最重要因素,选用不同形式的气源,城镇燃气供应工程造价、生产经营成本必然不同。对于中小城镇,如果靠近国家或省的长输管道,鉴于气源价格优势,应优先选择长输管道供气。在长输管道通气之前,可选择CNG、LNG进行过渡供应;长输管道通气后,CNG、LNG转化为应急补充气源。CNG供应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以供应居民用户为例,用户规模为500~5000户比较适宜,用户规模过小,而建站造价高,不经济;如果用户规模过大,公路输送跟不上,安全可靠性差[4]。LNG供应方式较灵活,应根据市场规模、运送距离、自然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储罐容积,对于东部沿海城镇,考虑夏季台风对运输的影响,应适当增大储罐容积,延长储存时间以保证稳定供气。天然气调峰分为季节调峰、日调峰和小时调峰。季节调峰的规模大,由上游负责解决。城镇日、小时调峰由上、下游解决的可能性都存在。目前,城镇日、小时调峰常用的储气方式有长输管道末段储气、城市高压外环管网储气、高压管束和高压储气罐储气、LNG站等。城镇天然气调峰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投资费用和效率,在保证供气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城镇周边气源和供气条件,多方案择优。对来气压力较高的城镇宜采用管道储气的方式,如浙江杭州、嘉兴等城市通过建设市域高压环网,解决沿线城镇的小时调峰。在进行燃气输配系统压力级制方案选择时,既要考虑气源的供气压力,还要考虑城镇规划、供气区域内人口与建筑物的密集程度以及地下管道和设施的分布情况,在保证管道输气和储气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管径,节省投资费用,经济合理地选择输配压力级制[3]。对于大多数中小城镇的天然气利用项目,市场需求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大,在方案选择时必须近远期相结合,综合比较后选择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方案。城镇中压管网的主要功能为输配气,在整个燃气输配系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输配压力和管径直接影响着输配管网的投资规模。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较高设计压力,优先选择中压A级系统。

③认真做好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

投资估算是确定投资规模和进行资金筹措的依据,也是项目财务评价的重要依据,投资估算是否准确显得尤其重要,应进行认真、科学地编制。投资估算一般采用经验投资估算指标、类似工程造价资料。采用这些数据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时效性,要使用最新的数据,同时数据的来源应尽量可靠。对燃气厂站使用的大型、重要设备应尽量向多个生产厂家询价,而不仅仅采用经验数据,同时还要考虑厂家给予的优惠条件,确定出合理的设备价格。计算土地使用费时,应了解建设项目是通过划拨还是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按工程所在地政府规定的费用标准并参考类似用地实际发生费用测算。财务评价是投资项目可研的核心内容,通过财务评价考察项目的赢利能力、清偿能力,并以此最后确定拟建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财务评价,首先应在明确项目评价范围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性质和融资方式,选取必要的基础数据进行成本估算、销售(营业)收入和相关税费计算,进行财务现金流量计算。然后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赢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在对基本方案进行财务分析后,还应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后,将财务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完善优化初步确定的建设方案。为准确做好项目的财务评价,应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天然气市场购销价格、公司经营成本、国家规定的各种税率等评价参数。

④重视风险分析

在城镇天然气项目决策阶段必须考虑的风险有气源风险、投资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工程技术风险、天然气价格风险、市场风险等。对这些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是投资项目可研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可研分析的薄弱环节。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价过程中,必须对可能影响经济指标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估计风险程度,提出针对性的避免或者降低风险的对策,最后将项目风险进行归纳,并提出风险分析结论。为提高风险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应选用或综合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模式化定量处理。一般城镇天然气项目在天然气购销价格、供应市场方面敏感度较高,影响经济指标比较明显。前期调研过程中应重点做好天然气价格、市场容量、价格竞争力等方面的调查,尽可能准确预估研究期限内天然气的购销价格和市场规模。对于不同城镇,由于发展天然气的各方面基础条件不同,风险分析的侧重点也应进行区分。以浙江省某沿海县为例,某投资公司拟投资除中心城区以外的县域天然气项目,拟供气区域主要包括沿海开发区和周边乡镇,区域之间距离较远,最远两乡镇间距离达30km。经营区域内现状意向用户主要包括乡镇居民用户和分散在乡镇和开发区的工业用户,商业用户较少。气源方面,根据浙江省天然气管网建设计划,三年后长输管道方能通气,近期需考虑采用过渡气源供应。启动期如均采用LNG气化站供气,因经营区域较分散,无论是各区域单独建站还是通过管道连通,建设成本均较高,市场规模又偏小,没有经济效益。本投资项目为防范投资风险,采取了分期投资的方案,一期为管输天然气通气前,根据区域特点,居民用户为主的乡镇建设LNG瓶组站进行临时过渡,工业用户集中的乡镇和开发区采用LNG气化站进行过渡供应;二期为管输天然气通气后,拟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来确定各供气区域通气的时间节点,有序安排管道和厂站建设计划。通过分期投资的方案,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保证项目投资收益。

5结语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4篇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镇化调研报告2017

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国家新型城镇化

综合试点评估报告(摘要)

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桂林市辖县,县域面积4021平方公里,辖14镇4乡,284个村居委会。全州县与湖南两市五县区接壤,南距离桂林市125公里,北距湖南永州市79公里,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2017年,完成生产总值161.89亿元,增长9.8%;完成财政收入6.48亿元,增长5.4%。2017年末总人口83.6万人,常住人口66.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8.82万人,城镇户籍人口1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率28.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2.9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8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28万人。

一、主要成绩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户进城落户新方式

全州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限制条件,降低农民入城门槛,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租房落户和就地城镇化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

全州县全面推行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精简部门权利事项2205项,精简幅度达40.5%,2000多平方米的新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与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39个窗口单位518个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建立中大项目联审批机制,基本建设审批办结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审批办理提速达88.6%。

3建立试点工作机制,务实推进试点工作

全州县在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的第一时间即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发改、住建、国土、人社等部门协同参加,并及时编制印发了2017年工作要点,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试点工作年度任务,并将部门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4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优化园区产业定位,加快各项功能配套。全州县工业集中区于2007年开始建设,是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11万亩,分为城西福坪、城南和城北新塘坪等3个园区,其中福坪园区以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城南园区以造纸制药、木材加工、冶炼等产业为主,新塘坪园区定位为发展重工业。

2、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2017年注册成立了全州县全顺公交公司,通过吸收司机入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对原有零散经营线路进行了重新规划。

3、着力打造宜居城市。为提升城市面貌,全县实施了桂黄路综合改造工程,城北新区路网建设、小街小巷改造、雨污分流等建设工程,县城面貌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和企业改制,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使县城宜居环境得到大力提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购房置业热情,带动县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5做强做大优势教育品牌,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州高中新校区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投资近2亿,占地200亩,重点打造和培养广西县级名校。

6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

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理念,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1+N模式,让多元化投资于不同项目对接,形成高效合理的城镇化建设体现。

二、存在问题

1试点配套政策支撑不够

一是原有财政配套政策主要针对按城镇人口,对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尚未有明确分担机制,户籍流入地财政压力较大。二是户籍流入地对流出地支持力度较小,而流出地往往财政基础薄弱,可用财力少,就地人口城镇化投入不足。三是新的户籍政策实施后,统一改为居民户,无法对城市人口和农业户口进行有效统计,人口常住城镇而户籍在农村的现象比较普遍,财政配套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2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

一是农村户籍上附着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各种涉农补贴等相关政策尚未剥离,特别是国家支持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户口享有的实惠较城镇户口多,使农村户籍的含金量更高,因而多数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二是城镇户籍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待遇是决定农民转户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地推行居住证政策,使得各项公共服务基本呈现均等化,农民只需办理居住证而无须落户即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待遇,使得农民落户积极性不高。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5篇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基于社会学角度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北京市草莓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大兴区观光采摘园发展的探讨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探究

“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贵州天龙屯堡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对北京的启示

关于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思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基于辽宁省清原县的调研报告

关于昌平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14个省市获得推广应用

关于加快推进西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启示

工作过程导向的《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课程设计

高职《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携手企业合作育人建设校企共融文化

白兆秀、侯引绪教授获北京市第七届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建设一流的高水平职业学院而努力奋斗——在庆祝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京郊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路径选择

工业化中期我国农业多功能的开发与拓展——从经济功能向复合型多功能的转型升级

荷花的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初探

劳动力要素价值化与农业家庭经营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制约因素及措施

天津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考察报告

对通州区市政市容环境管理水平的调查和思考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探究

荷兰Lentiz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研究

基于个案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议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从学习型组织视角看高职院校机关党支部建设

论点摘编

奶牛养殖和果树生产专家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基于决策视角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也谈农村改革与发展30年

关于密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路及措施的研究

我国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甘肃省为例

北京跨界水源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官厅水库流域延庆怀来两县为例

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对永宁镇豆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超临界CO_2流体夹带丙酮萃取甜瓜籽油的研究

对国货复进口快速增长现象的思考

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来源研究——以通州区于家务乡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例

门头沟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赴美国、墨西哥农村考察报告

梨园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学院3个项目获准中国职教学会2008-200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扎根京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6篇

选准议题 提高调研针对性

精心谋划、精准分析、精益求精地选好课题,是提高专题调研成效的关键。

广泛走访代表,仔细斟酌议题。2012年伊始,镇人大以选区为单位,分5批对本届新任的22名区、镇人大代表逐一走访座谈。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新代表的工作、生活情况,做好代表履职的服务保障工作;使代表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增强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掌握了代表所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做好准备。

注重“四个结合”,认真选定议题。采取与镇党委和政府确定的发展大局相结合、与人大年度重点监督工作相结合、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尊重代表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在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全面了解政府重要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把“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改善民生”和“三农工作”作为2012年调研工作的主要议题。

加强沟通协调,确保调研实效。加强与镇政府相关分管领导的沟通,商定调研的时间、内容和具体形式,确保镇有关职能部门重视并具体落实有关汇报准备。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督促其提供客观翔实的数据,把好汇报材料关,确保调研工作有深度、有质量。还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使其事先思考相关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踊跃互动,积极发表意见建议。

丰富形式 确保调研深入性

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调研手段,是保证专题调研质量的根本。

听取汇报明思路。在调研中,组织参与调研的代表分别就3项议题听取专项情况介绍和工作汇报,增进对专项工作推进情况、困难与问题等情况了解,把握调研主旨和方向。

深入群众集民意。组织代表深入基层走访选民,对镇政府推进的民生工程进行实地查看,倾听民声,集聚民意,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如,在对“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议题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代表深入试点区域5个村,走访200多户村民,发放调查问卷表,开展历时近两个月的基层调研,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群众对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的所思所想,为村民搬迁、安置房建设和安置办法等方面拓宽思路,提供依据。

积极建言聚民智。在调研中既听真话、实话和成绩,更听问题、不足和建议;既肯定政府工作成绩,更着力围绕问题症结,督促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合乎民心的办法和政策。比如,在“改善民生”专题调研中,代表们深入到政府出台措施前征求意见所在的村(居)委会,听取基层干部对政府出台政策的看法,把制定政策的初衷、基层干部的感受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效融合,有针对性地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实践运用 彰显调研实效性

有质量、重创新、能操作的调研成果,是实现专题调研宗旨的保障。

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镇人大整理形成《关于尽快推进小昆山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调研报告》、《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和《小昆山镇“三农工作”发展现状和几点思考》3篇调研报告,对小昆山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7篇

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将告一段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主要内容就是对全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安排部署。下面,我根据市的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我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做法

自今年3月份正式开始到现在,我们利用将近5个月的时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镇共有92个党支部、1672名党员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参与率达到了100%。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学习实践办的具体指导下,全镇各级党组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运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应有效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总结起来,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强化领导、深入发动,夯实活动基础。我们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做好思想发动阶段各项工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突出领导指导,夯实组织基础。强化工作机构,层层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各学习实践单位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指导责任;建立工作制度,分类定目标、提要求、理思路、抓落实;建立检查督促机制,实行镇领导班子成员挂点联系指导,充分发挥镇学习实践办督查职能,切实加强对各学习实践单位的指导和督促,确保了活动的顺利扎实开展。

二是精心策划方案,夯实工作基础。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制订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把活动总体目标确定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探索经验”。同时,根据省委书记同志、市委书记刘志庚同志的指示精神,把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确定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任务,找准了学习实践活动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增强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广泛宣传动员,夯实思想基础。严格制定《企石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工作方案》,并拨出专项资金作为宣传经费,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进行宣传和发动。认真组织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各界别群众座谈会、“解放思想大家谈”活动;在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等开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和专题节目;派发学习实践活动宣传资料,编发活动简报;举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进行宣传发动。活动中,全镇共召开动员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各92场次,召开“解放思想大家谈”活动65场次,悬挂标语横幅300多条,印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编发简报107期,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强化学习、深入调研,找准存在问题。我们以开展“三学三比”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学习调研,不断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是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坚持把学习作为整个活动的前提和重点,采取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别座谈相结合,专家辅导和知识竞赛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自我对照检查与走出去学习相结合等途径和形式,不断把学习讨论活动引向深入。重点组织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党的*大报告以及相关辅导资料,学习国家副主席同志、省委书记同志莅莞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的科学发展新观念等,活动中,全镇各级党组织共举行学习会90多场次,报告会、学习论坛5场次,编发学习辅导资料4种,领导干部撰写心得体会110篇,向市委学习实践办报送活动简报116期,采用8期,报送数量和采用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通过深化学习,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加深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领导带头,深入调研。坚持“敞开大门搞活动”的方针,采取多种方式搞调研、听民意,开门纳谏,深入查找广大党员干部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问题,查找影响和制约全镇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从企石实际出发,紧扣当前发展形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核心任务,共选取确定9大调研课题。在开展调研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调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镇党委专门成立了课题调研组,每一个课题由分管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并按照职能分工将课题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同时,各村也参照镇委的做法,在村“两委”换届结束后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制定了新一届村“两委”任期目标和落实措施。活动中,镇一级共召开各类座谈会42场次,参与调研的党员干部达1390多人次,发放调查问卷2000多份,形成调研报告60多篇等,为科学查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是广开言路,深入问计。围绕“新产业•新企石”的主题,深入群众,广泛问计,主动听取意见。镇领导班子分别召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部门单位负责人、镇府机关中层干部、镇府机关离退休干部、企业家等多场专题座谈会,与群众代表面对面座谈征求意见。按照代表性、广泛性、一致性原则,确定97位群众代表作为重点对象并发放征求意见表,全程参与群众建言献策、群众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环节,充分汇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举办专家论坛、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委我镇科学发展把脉会诊。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意见箱等平台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共征集到影响和制约企石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2项60个问题389条次。

(三)强化分析,广泛评议,明确整改思路。我们以开展“三会一评一公开”活动为抓手,把起草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作为分析检查阶段的关键环节,深刻分析检查,明确科学发展思路。

一是主动检查,起草好分析报告。各学习实践活动单位以调查研究成果和群众意见建议为基础、以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目标,认真起草分析报告。在起草《镇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过程中,镇党政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撰写分析报告,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反复征求意见,几经修改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符合企石实际的镇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

二是深刻互检,开好民主生活会。镇委镇政府以“新产业•新企石”为主题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暨扩大会议,邀请市镇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各部门单位负责人,“三大商会”代表,“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代表共210人参加。会上,与会代表对镇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共提出了7个方面110条次的意见和建议。镇各学习实践单位也相继召开民主生活会,对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议。

三是积极受检,组织好群众评议。坚持开门搞活动,主动把分析报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接受评议,使分析报告不断得到修改完善。镇委召开镇党代表会议,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集中评议和分组讨论,共收到提案69份、意见和建议70多条次。将分析报告印发给镇各学习实践单位广泛征求意见,深化党内评议,组织镇党代表进行集中评议和投票表决。将分析报告在政府网站等媒介上公开,接受社会各界评议。各学习单位均召开党代表会议或党员大会组织开展评议,全面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

(四)强化整改,创新机制,务求取得实效。我们以开展“双为双帮行动”为抓手,扎实做好解决问题、完善制度阶段的工作。

一是强力整改,抓好跟进落实。坚持把整改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严格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做到责任分解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公开承诺到位、情况通报到位,切实把整改落实方案转化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的责任和承诺,着力推动领导干部为基层服务,帮助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领导班子为群众服务,帮助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力求整改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复”。在《镇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的基础上,镇委镇政府对整改落实思路和措施作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8个方面共63项内容的整改落实方案。

二是创新机制,确保工作长效。按照破立并重、上下联动、标本兼治的原则,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全镇现有政策制度进行了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定和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建立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社会维稳促和机制、科学发展考评机制等,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企石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是认真测评,力求群众满意。认真组织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对整改落实方案情况、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测评,97位群众代表对镇委镇政府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满意率达100%,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找准影响和制约企石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六大方面的平均满意率达98.8%。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吸收群众在测评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以“回头看”等方式巩固和扩大成果。

二、我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效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是前提,实践是关键。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六个进一步”:

(一)思想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坚持不懈深入学习,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了科学发展理念,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推进企石科学发展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八种意识”、增强“八种观念”:即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坚持服从企石整体发展大局,树立全镇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大局观念;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强化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跳出企石看企石,树立奋起直追、加快发展的进取观念;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坚持在困难中寻求机遇,在发展中创造机遇,树立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创业观念;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树立质量优先、注重效益的绩效观念;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坚持用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进一步强化民本意识,坚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统筹兼顾、又好又快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树立亲商安商、发展为重的崇商观念;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树立到点到位、贴身经营的服务观念。二是推进企石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夯实好思想、发展、人文、组织四个基础:即抓观念更新夯实思想基础,抓产业优化、抓城市升级夯实发展基础,抓社会文明夯实人文基础,抓干部队伍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二)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刻分析检查,镇委镇政府查摆出了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维护稳定形势严峻、民生难题亟待解决、执政能力有待提高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及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企石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整改措施:一是明确了推动城市升级的措施,包括抓城市规划编制、重点工程建设、城乡环境管理、创建国家卫生镇等。二是明确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包括抓园区建设、招商选资、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光电产业、打造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等。三是明确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继续把整治社会治安摆在为民办实事的首位,推进社会治安持续明显好转;深入推进整治摩托车、电动车、出租屋、食品安全、非法行医、“黑网吧”等专项行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四是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污染源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五是明确了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繁荣发展群众文化,大力创建文明城市。六是明确了提高执政能力的措施。包括抓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等。

(三)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一是产业结构升级迈出新步伐。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大力做好引进、培育、创新、改造、转移、淘汰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我镇被省信息产业厅授予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称号。全镇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8.6%;工业总产值27.2亿元,同比增长17.9%;各项税收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4.6%;外贸出口总值3.29亿美元,同比增长60.4%。二是城市环境升级呈现新面貌。坚持把推动城市环境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来抓,城市规划全面铺开,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管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正式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审定命名。三是社会文明和谐开创新局面。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整治,着力完善镇村治安配套设施,着力加快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深入开展整治摩托车、电动车、出租屋、、等专项行动,大力创建“双无”社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明显好转。与去年同期对比,今年上半年全镇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5.8%,抢夺、盗窃分别下降3.7%和2.5%。积极配合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全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针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早排查、早解决、早见效,力求赢得群众满意。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市第七中学、江南小学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镇部分中小学教学设施,免除常住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巩固深化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成果。大力推进群众就业创业,今年上半年,全镇共举办数控车工、电脑、电工、厨师等技能培训班28期,培训人数达699人;落实小额创业贷款64万元,为401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办理工资差额补助66.3万元等,全镇“摩的”司机基本实现转型就业。继续推进公交事业发展,新增公交线路2条,新增公交站牌、候车亭等配套设施一批。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全面加强医疗市场管理。继续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镇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11万人。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共为灾区捐款416万元,缴纳特殊党费55.6万元。我镇共安置7名四川受灾中小学生复课。启光集团亿鑫钢业有限公司承担的为灾区建造1万套活动板房的工作正在抓紧生产。

(五)执政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大力实施“654”工程,顺利完成对村“两委”、“两新”组织党建的换届选举。举办村“两委”干部及村民小组长培训班,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重点内容开展培训,着力提升村干部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举办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观念意识。深入开展“零服务成本”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着力提升机关单位领导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水平。

(六)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性、长远性工作来抓。着力健全非法用工重罚、群众举报奖励、部门工作联动、属地管理责任考核、机构队伍保障等机制,努力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用工、劳动保障三个秩序。抓紧建立健全产业导向、绩效考核评价、财政金融、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同时,围绕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着力建立理论研究、学习教育、领导调研、联系指导、群众参与等长效机制。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本原则、总体安排完全正确、符合实际。我们深刻体会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把深入学习贯穿始终,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活动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奠定思想基础。必须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上级部署与企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活动共性要求与党员干部个性特点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创新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和内在动力。必须把群众参与贯穿始终,坚持开门搞活动,充分发扬民主,主动依靠群众找问题、理思路、抓整改,真正使群众受惠,让群众满意。必须把边整边改贯穿始终,对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向群众真诚说明,力求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必须把正面引导贯穿始终,牢牢把握政策要求和舆论导向,重在总结经验,重在自我教育,重在明确思路,不纠缠历史是非,不纠缠个人责任,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目标方向稳步推进。必须把党员干部带头贯穿始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不仅要先学一步,学深学透,而且在标准要求上应更高更严。

三、我镇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主要措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集中学习实践活动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少数单位和个人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调查研究和查摆问题不够深入等等。对此,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和发扬已经形成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努力开创企石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要深化整改落实,扩大活动成果。由于活动本身具有集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活动期间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有的甚至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整改、不断加大力度。要继续抓好成果转化。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要抓手,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识和合理建议转化为具体措施,增强整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深化整改落实。认真组织“回头看”,对整改效果不好、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进行整改和补救。对于中长期问题的解决尤其要制定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确保这些问题有人过问、有人来抓,使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真正体现到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促进发展上。要形成合力联动推进整改。对于环境污染整治、交通路网规划建设等跨区域、跨部门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工作机制,抓紧明确责任分工,推动整改不断深入。

(二)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制度保障。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探索的经验,在坚持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转化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中领导调研、干部学习、群众参与等成功做法制度化,持续推进产业导向、绩效考核评价、财政金融、资源配置、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发展等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解决制度缺失和制度障碍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中力量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纳入制度考虑,将社会、人文、能耗、资源、环境等指标纳入考核设计,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使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第8篇

一、把握基本原则

围绕“坚决杜绝新的违章建筑、逐步解决老的违章建筑”的总体目标,坚持三个基本工作原则:

1.有法必依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土、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管理一切建设行为。

2.有违必拆的原则。新增违章建筑一经发现,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拆除并复耕。

3.有责必究的原则。从严追究有关当事人和干部在违法用地事件中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

二、健全三级责任体系

根据工作需要和钱清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国土长效管理的工作体系。

1.镇级成立国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各管理区主任和分管建设、城管的副镇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城管的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镇面上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行为处置的协调和督查;负责有关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行为责任的认定和追究;负责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负责大规模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的依法拆除和复耕工作。镇长对全镇国土长效管理负总责;分管城管的副镇长负责日常管理、作出认定意见、提出建议方案、组织大规模依法拆除和复耕行动;其他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内的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行为负相应责任。

2.各管理区组建国土长效管理工作队伍。各管理区配置4名以上的城建监察人员,并整合驻村指导员等力量,负责管理区范围内企业和个人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行为的日常查处;负责小规模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的依法拆除和复耕工作;负责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苗头的制止和教育。管理区主任对管理区域的国土长效管理负总责;驻村指导员对所驻村区域的国土长效管理负相应责任;管理区城建监察人员负责每日巡查、法律文书送达和拆除复耕工作。

3.各村建立国土长效管理联络站点。联络站点负责村内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的日常监督、制止教育和情况上报工作。各村(居)要根据村情实际做好责任区划分方案,每个责任区都要落实一名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区域包干。各村(居)党组织负责人为联络站点联络员,对本村(居)的国土长效管理负总责。

三、建立四步快速处置机制

1.每日巡查。各管理区和镇级城监人员每日分别对各管理区和集镇范围进行日常巡查。综治中心接到相关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件,立即送相关管理区或镇城监中队,一并纳入每日巡查范围。城监人员分区每日填报日常巡查情况报告单,上报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地点、当事人、大致面积等情况,于当日下班前送镇城监中队及相关管理区主任,中队汇总后于次日上班前分送镇长、分管副镇长。各村(居)两委班子对各自负责区域进行日常巡查,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一时无法处理的情况应第一时间报告给管理区城监人员。

2.两日内依法认定。由镇城监中队会同国土所、规划办,在收到日常巡查情况报告单后两日内,对巡查发现的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事件依法作出认定,提出“拆除、复耕、补办手续、调处”等四类处置意见,并报分管领导审核后分送书记、镇长、相关管理区主任、驻村指导员。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一天内,分别由城监或国土安排人员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每周星期五前经镇长审核后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县长效办或国土局。

3.十天内拆除或复耕。作出处置意见后,管理区必须在十日内组织人员依法拆除或复耕。规模较大、确有难度的,在作出处置意见后两日内报告镇长,由镇长协调组织人员依法拆除或复耕。拆除或复耕完成后,由城监中队和国土所联合作出签定意见。

4.每月督查。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每月听取有关违法用地、违章建设整改情况汇报,明确督查意见,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报党委会研究审定。

四、强化责任追究

1.强化城监队伍考核激励。驻管理区城监人员实行双重管理,按日常考核和发现并拆除复耕起数核发城监人员岗位津贴。存在巡查当日未发现在建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的,发现后不及时制止或不上报等行为的扣减岗位津贴。城监人员纵容、隐瞒建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的,一律辞退。岗位津贴经管理区主任、分管领导审核后报镇长审批后每月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