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31 10:04:38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搬迁

近年来,为了适应高等院校的现代化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许多院校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建造设备先进、设施齐全,集学习、资料查询、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图书馆。而图书馆的搬迁是图书馆人面临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极富挑战性。21010年底我校3万多平米的新图书馆落成,如何做好图书馆的搬迁规划和进行高效实施,我校图书馆搬迁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参考。

一、图书馆搬迁规划

(一)规划新图书馆功能布局:综合考虑考虑今后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藏书结构,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及发展情况等因素,合理布局,实现科学管理,为读者提供较大的方便。

(二)摸清家底:对图书、设备、家具等清点,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造册登记。

(1)清点藏书:由于我校旧馆较小,架位上的图书仅占三分之一,需分别清点在架图书、各处存放的已下架旧书和近期购买的新书,测算出需打包数量、搬运数量。

(2)清理设备和家具:本着节约的原则,将可用的设备和家具列入搬迁计划,不能用的进行报废,根据新馆需求拟定新增设备和家具数量。

(三)制定搬迁计划:对搬迁前期准备工作、搬迁实施阶段以及搬后整理工作,拟出时间安排表。综合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及需搬运的图书、设备、家具数量,进行搬迁天数的预算、人员安排、车辆安排、设计各类登记表格。

二、前期准备工作

(一)统计本馆各类图书详细藏书量、现存放地点,为旧馆下架、搬运工作及新馆架位分配提供基础数据。

(二)确定图书打包方式,采购所需材料。

图书可采取打捆、装袋、装箱等方式,三种方式各有优势:装箱方式适用于书少且短途运输,可直接上架,节约了打包、拆包时间和费用,提高搬迁速度;装袋方式适用于量大、所有图书在架,且新馆书架安装完毕,可直接按照架位顺序进行装袋,每袋可装数量较多,不易散包,运到新馆后直接上架拆包;打捆方式适用于量大且图书不完全在架,新馆书架安装等尚未完成的情况。具体采取哪种方式需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确定。由于我校新图书馆部分阅览室书架还未安装到位,图书需先堆放,为便于图书的堆码、保证图书的平整,我们选定了打捆图书的方式。

在确定了图书打包方式后,需订购搬迁材料和设备:打包纸、打包绳、分类标签、记号笔、口罩、手套以及平板车、书车等。打包纸数量计算:平均25至30册图书一捆;分类标签的选购:我馆采取不同楼层贴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标签,用于标记图书类别、各类包序号、册数。此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搬运时员工和搬运工人可迅速识别楼层,准确的分送到指定楼层和区域。

(三)旧馆办公物品、设备清理:备份各部门重要数据并刻盘,确保重要数据完整、可靠;整理各部门资料、物品打包,标记部门、新馆楼层、序号。

(四)与搬家公司商议搬迁实施计划,现场勘察,确定具体运书线路、每天计划搬运量,车辆、时间安排等具体方案。

(五)新馆各办公室钥匙领用、电话装到位,便于管理和联系;绿化植物进场,净化空气,保证人员的身体健康。

(六)新馆各楼层区域分布图、阅览室分区张贴色标和分类号,利于图书搬运的指挥和码放。

(七)组织全体馆员实战演习,熟悉新馆图书分布。详尽说明各小组任务、搬运流程和要求、搬运顺序,做到心中有数,以使旧馆、新馆统一步骤,协调一致。

(八)加大图书馆搬迁的动员和宣传,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使全校师生了解图书馆搬迁的时间安排,提前借阅所需图书资料,配合图书馆的工作。

三、搬运实施阶段

(一)组织机构:成立搬迁指挥领导小组:馆长为总指挥,馆办公室主任为总协调总调度,各部门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遵循“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的原则,根据图书、车辆、搬运工人的情况,组成若干个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每一个员工。

(1)图书搬运小组:以流通部为主,承担出、入库调度指挥和阅览室入库员,其他部门人员协作,担当押车员、引导员。

(2)设备调试小组:负责新馆网络、电话、门禁、防盗检测仪、中央空调、闭路监控、背景音乐、有线电视系统、电子阅览室及各楼阅览室、办公室电脑的安装调试。

(3)资产、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各类资产搬运、午餐及饮水等后勤服务工作。

(4)书架拆装小组:负责旧馆书架拆卸及到新馆组装到位。

(二)图书、期刊打包:根据可参与下架打包的人数,制订

各类图书的责任人,分若干小组、承包到人,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打包质量是保证搬运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打包以井字形打捆较紧,正反交叉处绕环,不易散包;打包体积要适中:以25~30册一捆为宜。要及时登记和统计汇总打包类别和数量,为搬迁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图书搬运:图书馆搬迁主要是图书的搬迁,要将近130万册图书搬至新馆,劳动强度极大、时间非常紧张、人也最辛苦。图书搬运流程大致可分为5个步骤,必须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1)第一步藏书出库:由熟悉旧馆藏书的流通部负责人任出库调度指挥,根据旧馆各类图书包数、存放地点以及每车可装载的数量,分类计算出大约所需运送的车数,制定出详细的搬运时间表。搬运顺序以新馆同一楼层图书(即贴有相同颜色标签的打捆图书)集中搬运。由出库引导员指引搬运工人按安排的顺序出库、登记每车数量、填写出库交接单。

(2)第二步装车藏书出库装车时,由押车员现场监督,防止乱堆乱扔,发现散捆图书及时打包,保持装车过程中有序进行。

(3)第三步运输:押车员持出库单跟车运送,确保途中无掉包无遗失。

(4)第四步卸车:卸车时如发现松散图书应及时补救,由新馆调度指挥清点数量,押运员检查每车卸完、无遗留图书。与出库单核对无误后填入库单,交接车员指挥工人按对应楼层运送。

(5)第五步图书入库:各阅览室入库人员指挥工人,按类别“对号入座”,核对数量后在入库单上签字。

(6)搬运期间注意事项:一是总调度指挥需掌握藏书搬迁的节奏,及时调配各个环节的人力,及时解决搬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在藏书搬运过程中,发现有散乱的捆立即补救,发现标签掉落当场补上,绝不遗留到下一环节。

(四)报刊搬运:将现刊、现报、过刊、过报运送至报刊阅览室,上架整理。

(五)办公家具、资料、设备的搬运:全馆统一协调搬运时间,各部负责本部门的装车、押运和运送及摆放。公共区域物品由馆办公室负责。

四、图书上架整理阶段

(一)图书上架整理:按照图书规划区域,在各区书架上粘贴分类号、包序号小标签,将打包的图书对号上架,拆包前仔细核,避免放错架位、急于拆包造成调架、倒架的烦重劳动,延误时间。拆包后再进行一次细致的排架和检查。

高校图书馆的搬迁工作是一项繁复的工作,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只要经过科学、周密的规划和合理安排,使各环节协调有序,并建立责任机制,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就可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高效的完成图书馆搬迁工作。

[参考文献]

[1]戴洪霞,刘惠娟,高校图书馆搬迁工作的实践及思考,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7(3).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2篇

任何社会机构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细胞都有其定位和属性。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操办一切,任何机构单位都纳入国家政府管辖范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的经济细胞作用凸显,政府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二类机构的划分格局是吧能继续维持下去,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是不是稳定,公共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实体,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不能确定。然而只有—样可以确定,那就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从大的意义上来说,项目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变革的契机。任何社会机构的管理都是围绕其职能和目标施行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各种文献的保存和利用达到交流知识、传播文化的目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也必然服从于它的制度,以维持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与—般社会机构的管理是相同或近似的,例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所不同的是其实现核心价值的管理,业务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围绕其业务流程而设计,涉及资源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读者服务等整个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业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被固化在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构成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中心内容。然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结果。在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建立一种自学习、自适应的机制,调整自身,才能适者生存。项目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正在为业务管理提供营养。在项目管理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常常被固化、被吸收为业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业务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个过程正在企业管理领域非常激烈地进行着,例如企业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等的提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整合社会资源的角度考虑,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被赋予更高的目标,它已不再是只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功能的机构,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还希望它同时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在我国,一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常常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咨询与研究服务,常常拥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加工、制作能力,有的甚至拥有图书、期刊、电子资料等非常全面的出版发行渠道,能够开发、研制和出版多种数据库和其他信息产品。这类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产业的一部分,有能力向社会提供全面的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项目管理这种形式能够为复杂机构的管理提供面向任务的实现机制,使这些机构能够集中人力或其他资源实现一些特定的目标、任务,突击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公共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来自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要完成一些实验性、临时性或突发性的任务,而在原有管理框架中则难以解决,为此,必须借助项目管理这种灵活的方式,先进行目标明确、资源投入的试验,经试行后再考虑与原有机构建制进行整合。由于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图书馆在“升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项目,同时图书馆人才的不足,常常采用资源外包的方式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的应用将不可避免甚至非常普遍。

二、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和管理过程

(一)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

就项目的属性来看,凡是目标明确、有一定独立性、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因此在引入项目管理以前,公共图书馆早就在同项目打交道了;项目不一定必须按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来做,但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往往能够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工作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项目”,例如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一般都是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运作的,我国建筑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普遍采用项目制,以后扩大到各类工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推行项目制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顶目也多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这也与公司普遍采用项目制管理有关,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全面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公司职能部门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大大小小的项目服务,类似采用全面项目管理的机构还有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等。公共图书馆是否能够全面推行项目制管理呢,目前有一种“项目泛化”的管理思潮,认为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泛化为“项目”,甚至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也被看作是可重复的项目,由于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管理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不主张把这种项目泛化。但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确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项目进行管理,除了上述的工程类、技术应用类项目之外,凡是与公共图书馆现有机构建制基本无关(即现有组织机构中没有“当然”的部门应该从事这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都可以列为项目,这些工作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则去做不一定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求消耗最小,利益最大,并避免传统管理的许多弊端。

(二)项目的生命周期和管理过程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项目的定义、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生命周期是项目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有人把周期性重复的工作也作为项目,但项目必须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始有终。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差别很大,但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策划与决策;(2)设计与计划;(3)实施与控制;(4)结束与移交。不同类型的项目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资源消耗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在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应该进行预研,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项目定义,明确项目目标,并计算项目的资源投入,提供决策参考。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一般还设有项目组,尚未正式立项,但项目管理必须以此作为起点,做为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半。此过程一般由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或由图书馆自行承担,也可以向社会和厂商征集项目方案,作为下一步项目计划与设计的前期准备。经过项目评估和审批流程,明确了项目的边界和投入后,即可立项,进入项目和设计阶段。该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任务划分、人员配备、成本计算、资源分配、进度安排,有些过程需要详细科学地测度;项目如果涉及技术复杂,或金额巨大,可编写项目指南,进行招标。详细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控制实施的基础,其中主要文档同时也是合同的附件,是项目执行的依据。例如需求报告是需求管理的依据,应该力求规范。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有许多软件可以辅助进行项目管理了。

三、结论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 战略规划 流程设计 实证研究

[分类号]G250

自现代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个体与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工作计划到长期计划,再到战略规划乃至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性质而言,图书馆早期的发展规划受限于独立的视野和静态的理念,而新兴的战略规划则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框架。图书馆的规划阶段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关注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战略制定涉及战略活动的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对战略规划流程的合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相关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图书馆需要展开从数据采集到需求调查,从方案制定到实施准备的4个阶段,并在实践运作中进行大量的评估工作。具体细分,国外学者将规划程序描述为7个步骤:发起和同意战略规划程序;识别组织任务;阐明组织使命;任务和价值观;评估外部环境以明确机遇和挑战;评估内部环境以明确优势和劣势;确定战略重点;设计规划方案和实现战略重点。新时期较为著名的是Bryson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的“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包含启动规划过程、明确组织权限、明确使命与价值观等10个环节。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该流程的应用的确能实现更为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绩效。

作为整个战略管理总体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战略规划主要涉及环境分析、方案制定等环节,可以形成若干规划模型。Evans和Ward在讨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机构的专著中,提出以环境扫描为先导,以任务明确为目的的战略规划模型。其中,环境扫描为总体战略的设计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环境信息、组织能力、资源和上级机构的限定基础上得以确立,这些因素为战略规划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战略规划的制定包括设置一系列的目标和计划,进而明确针对各项计划的具体任务。目前最盛行的图书馆战略管理模型PDCA(Plan,Do,Check,Act)将以上流程更为简练地划分为:包含确立绩效评价标准的战略规划;会计组织行为的战略实施;针对最初和补充的目标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战略检测以及针对人员和其他各类资源进行匹配目标式调整的行动方案。最著名的图书馆战略管理专著之一:《规划与结果:公共图书馆变革过程》将战略管理中的规划环节细分为考察社区(愿景与需求)、考察图书馆(满足需求、明确愿景)、分析资源、选择服务策略、撰写使命、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优选方案。

国内学者从思想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与选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战略管理的步骤与要素,主张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包括启动、分析、确认、业务规划、实施、反馈与评价等6个阶段;也有仅限于规划阶段的划分观点,认为制定战略规划应有6个步骤:环境状况与趋势分析、制定目标、制定战略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和划分阶段、制定实施战略的行动方案及提交中选方案。

关于战略规划的流程研究为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指导作用的发挥空间尚有待大力拓展。与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的战略规划现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用以指导实践的规划理论在科学化、系统化等方面亟需深化和提炼。柯平教授对此总结出的研究不足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对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深入不足,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尚未有较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基础上的战略模型研究。作为连续而有规律的行动序列,流程既是针对可执行的战略行为的具体计划,也是保障决策、实施正确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实务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当图书馆传统形成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作为一种行为范式沉淀下来,在变化的环境中逐渐变成阻碍其战略规划进程的不利因素时,新的流程探索与构建便显得日益重要。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理论的演进,均体现出以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为对象的系统性认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为匮乏,亟待加强,这也成为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实证研究

2.1网络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月至4月利用搜索引擎、站点聚合、相关链接等途径对全球各大洲的图书馆网站进行大样本的抽样调查,登录各馆网页,对其战略规划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涉及以中、英文为主要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各种类型。最终访问528个图书馆站点,涵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各大洲的样本包括北美洲118个,大洋洲18个,欧洲46个,亚洲346个。由于我国图书馆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故亚洲的样本比例较大。具体而言,国外馆185个,国内馆343个;在国内进一步划分,东部195个,中部76个,西部49个,港澳台23个。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图书馆事业随之较为兴盛,机构数量众多,抽取样本数也较多,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网站有其不同于大陆的特色,故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抽样调查。从类型划分来看,高校图书馆(313个)的比例最高,达59.28%,其次是公共图书馆162个(30.68%),包括国家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其他类型53个(10.04%)。从规划文本的公布情况来看,拥有规划文本的图书馆仅149个(28.22%),没在网站上公布的有358个(67.80%),另有21个(3.98%)图书馆的网页始终无法打开。

本研究按照从外表特征到内容属性的调查思路,设计了形态和宣传策略两个维度,包含战略规划文本的链接层次、隶属模块、表现形式、多语种、连续性版本、辅文献等若干考察对象。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图书馆类型进行比较、剖析,探求规划现状中的地域和系统差异,以此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发展特点、现实差距和提升空间。

2.2文本调查与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是探寻图书馆规划活动特征与规律的很好途径,国内外学者通过客观地辨析文本不同层面的属性,对各自关注的现实问题形成具备实证价值的研究推论。本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集、整理并翻译的283篇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进行针对外表形态、内容属性和版本特征的全面分析。

就全球范围而言,所有规划文本的规划主体涵盖公共馆、高校馆、其他类型馆和协会(学会)组织。涉及的地区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以及国际性组织。本研究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超过0.9作为判别发达国家的标准,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占73.1%和26.9%。按中外维度划分,国内馆的规划文本占17.0%,国外占83.0%。在国内图书馆的48份规划文本中,涉及的地区包括:东部(43.8%)、中部(25.0%)、西部(14.6%)、港澳台(12.5%)及全国性组织(4.2%)。

无论国内外地区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同类型规划主体之间的剖析,大样本的规划文本均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揭示当前图书馆界的规划现状提供从文本物理形态到战略思维诉求的实证依据。对战略规划文本的考察涉及了制定机构、规划时长、量化指标、高频词语等在内的形态特征,包含了“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共20个内容要素在内的内容特征,以及针对体例结构、核心理念、规划实践等在内的版本特征。

2.3专家调查与分析

对战略规划未来理想状态的预期是一个需要综合洞察力的主观综合判断过程,通常要依靠相关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对研究对象做出判断、评估和预测。专家调查方法旨在汇集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本研究根据图书馆网站调查和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针对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环境、管理流程及规划文本框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编制了一份旨在考察战略规划应然状态的专家调查问卷。2010年3月至9月,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业界领导、教授、资深图书馆员工等实施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首先在小范围的专家人群中进行预测试,吸取反馈意见并认真修改完善后,按照重点精选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国专家开放电子或纸版问卷100份,最终回收78份,个别填写有问题的问卷经反复沟通交流,最终获得专家的有效填答,总体有效回收率78%。

从地域上看,本次专家调查涉及北京、广东、福建、天津等10余个省市。从组织类型看,涉及高校馆、公共馆、科学馆、中学馆、军队馆以及教学机构等。从调查对象的身份看,涉及包括馆长、书记、副馆长在内的图书馆领导(含个别学校领导)、教授/副教授、研究馆员(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人群(包括武汉大学彭斐章教授、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很多专家的多重身份使不少问卷反映出馆长与教授、部门主任与研究馆员等的综合意见。总之,本次调查涉及各类图书馆和教学、科研机构58个,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3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总体流程

本研究为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从多个方面寻求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其中:①借鉴国内外的战略管理理论,吸收适合公共部门的原理、方法,以此探索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质和规律;②考察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从我国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中寻求发展方向;③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从体例结构、内容要素、形态等层面揭示战略管理指导性文件的属性特征;④通过业界专家的意见征询,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想预期以及深化、创新管理流程的方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关于图书馆战略管理活动,尤其是战略规划流程的清晰认识。至此,能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框架图形式描绘整个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行动序列。本研究提出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这一流程框图揭示了战略管理,尤其是战略规划实践的基本运作原理,从组织机构的建制到战略要素的分析,从战略方案的拟定到规划文本的编制,体现出图书馆战略规划活动的一般性发展规律。

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作为最高层次的组织管理形式,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三者通过运作、监控和反馈机制相互关联,循环递进。赵益民等曾将战略规划阶段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图书馆基本使命的确立以及对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本研究提出更为详尽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环节与步骤的划分方案:整个战略规划流程包含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和文本编制等4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中包含若干行动步骤,具体如下:

3.1组织保障环节

・设立专职机构,组建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争取人员、经费、设施、时间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为战略规划以及后期的实施与评价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收集基本信息,清查该馆的馆舍、设备、文献、技术、人力等资源,收集、整理历年来包括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该馆发展历程、各类资源现状、宏观和微观统计数据、相关制度规程、相关规划文件、组织内部观点、社会需求意向等信息的掌握,为规划制定提供科学的现实依据。

・确立核心信念,明确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提炼核心价值观,提升组织文化层次,打造组织凝聚力,普及、强化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步骤是由馆务会启动战略规划进程,由此设立的图书馆战略发展部负责收集基本信息,起草战略发展的核心信念,向馆务会申报,确立后向全馆员工推广。

3.2目标确立环节

・分析战略环境,针对政治、经济、读者、资源等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分别拟定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

・确立战略目标,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以主要的社会功能为分析框架,在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的框架下,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从馆藏建设、读者服务、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主要领域制定图书馆在可预期的未来中的发展目标。

・评价组织资源,通过对设施、管理、服务、读者、形象等图书馆战略发展所需资源的差距评价,检测基于物质条件预期变革可行性的客观基础,辨析面向该馆发展目标的资源缺口。

・评价支持意愿,通过对读者、员工、资源供应商、上级主管、相关文化机构等图书馆战略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评价,检测基于社会认知的预期变革可行性的主观基础,对图书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面对预期变革的意愿反应进行评价,厘清发展进程中来自各方的支持与阻力。使命确立和环境分析为图书馆发展愿景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合理、可行的理想发展预期通过愿景展望得以描述。同时,图书馆发展现状与理想预期在战略资源和利益相关者意愿层面表现出的差距又通过可行性分析反作用于组织愿景的修订与完善,最终的分析结果为战略规划制定奠定科学决策的基础。

3.3方案拟定环节

・明确战略定位,旨在确定战略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根据战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确定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定位,选择适宜的进取、协同、聚焦、培育等战略模式,以促进核心竞争优势与能力的高效构建。

・编制行动计划,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相关匹配,在趋势预测和需求响应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将战略目标细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举措。

・优化实施方案,通过图书馆组织功能与战略行动计划的衔接,以提高战略绩效水平为目标,从业务部门和社会职能的交叉维度以及总体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行动计划等纵向维度,对行动计划的实施顺序和取舍调整做出科学判断,为高效地实施战略规划进行策略性的重组与优化。战略定位、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规划制定的主要内容,三个步骤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将战略意图明确化、书面化,以此保障战略蓝图的科学绘制,促进战略方案的协同实施。

3.4文本编制环节

・草案拟定,旨在将规划分析与制定的结果明确化、书面化,即依照规范的文本结构框架,拟定用以指导实践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获得各利益和权力团体及个人的修改意见,谋求各方的支持、认同。

・修改定稿,通过促进馆内管理层的战略思想的高度统一,完成纲领性文件的编撰,获得全馆(代表)大会通过。

・宣传推广,通过在馆内外公示战略文本,扩大影响,促进实施、监督与评价,以此推进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广泛理解与认同。此外,图书馆编制的战略发展纲领性指导文件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呈交、报批,并具备定期修订、补充的更新机制。除了基本的编制工作步骤,就战略规划文本自身而言,有一个从体例结构到内容要素的丰富、完善的构建过程。体例结构涉及使命、愿景、目标、任务、计划等主体模块,内容要素分管理路径和保障体系两大类,共同形成核心的必备要素与次要的备选要素。

以上从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到文本编制的主要环节体现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度化、具体化和显性化过程。整个流程涉及的对象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必须以结构与功能均统一为整体的全局性思维考察流程中的各活动要素,辨析其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尽管各工作步骤中的方法更具操作性,但整体性优化和求解的原则应该贯穿始终,系统思维的流程设计能够将活动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运行机理的作用、影响下,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性:①目标的价值性――流程追求战略绩效的提升,强调社会职能的实现;②系统的均衡性――流程两端的输入与输出总是在图书馆的组织运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均衡状态;③时序的动态性――流程中的环节、步骤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通常不会静止不前,停止流转;④结构的层次性――嵌套的概念使得“子流程”的现象随处可见,大的管理程序往往能够被分解为小的操作步骤,如战略规划文本的形成推广步骤即可细分为起草、征询、公示、报批、宣传、修订等具体操作程序;⑤方向的多样性――串联、并联、反馈现象时常出现,如馆务会与图书馆战略发展部之间的工作交接、流转,确立战略目标与评价组织资源、评价支持意愿之间的支持、反馈等多种流程导向的表现形式会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输出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行动方案

流程框架是以框架图的形式表现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行动序列,静态的图示尚不具备足够的操作性,需要从部门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予以管理程序上的明确,从更加贴近实践的角度设计行动方案。

为确保战略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本研究根据广泛参与、积极调动的原则,进行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任务分工;同时,根据各环节、步骤的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时间进度,以此明确规划人员及相关组织、个人的规划工作参与环节,并划定各项任务的起止时间(见表1)。

表1中每行的“”符号代表该步骤的负责人(部门),承担组织开展具体规划工作的任务。“咨询顾问”是通过提供配套的管理工具来引导、协助规划活动的专业人士,“其他”类型的参与者包括图书馆的读者和相关的友邻部门、机构,这些群体或个人对战略规划的参与程度虽然不高,但在规划分析和文本编制的意见征询等环节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员工代表、其他员工和图情委员(常见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则以相应的文化部门专家为代表)在该馆核心信念确立的过程中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战略发展部作为承担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与制定任务的专职部门,从创建之初便全程参与,负责各项议题的组织开展、规划结果和加工、整理。

各参与部门和人员仅为举例,特定的图书馆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任务分工并非绝对的职责划定,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应遵循参与度的最大化原则,促使读者、员工等核心群体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不同的战略规划环节中,以此体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实质和战略价值导向。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员 职业生涯 生涯阶梯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

美国的图书馆学家迈克尔・戈曼就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其中之一就是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即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和传播者.在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和首要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如果没有一流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办馆效果和效益。而促进图书馆员发展的关键在于帮助图书馆员设计与图书馆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幸福感。

1、 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意义

现代社会,个人的职业选择权不断加大,职业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强,在图书馆界引入职业生涯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结束的工作经历过程。它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经验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经历。人的一生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职业生涯的成败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人生的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图书馆员也是如此。在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创新的今天,开展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够有效的改变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开发现代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做到人职和谐,从而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图书馆员如何为自己规划职业生涯

2.1 图书馆员的自我评估

正确认识自己,这是制定个人职业规划的前提,你工作快乐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其实在图书馆工作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并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对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适应性以及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和特长等要有清楚地认识。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准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的基础。

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各种机会都要进行探索和评估。除了对自己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发展前景等外部因素进行评估外,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已经拥有的或可能发展的能力进行探索,如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视导监督的能力、与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时间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他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与职业相关、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内部因素。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对自身的这些条件或限制进行冷静和深入的思考,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合适的设计和规划。

2.2认识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阶梯

职业生涯阶梯是指组织为员工设计的自我认识、成长和晋升管理的方案。职业阶梯模式主要有:单阶梯模式、双阶梯模式和多阶梯模式。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可实行技术阶梯、管理阶梯、职称阶梯并行的方式。一条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即传统的“一般技术人员―― 部门负责人―― 副馆长―― 馆长”的途径;一条是技术生涯路径,这是为那些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员设计的,他们可在采访、编目、情报、技术支持等不同部门的不同专业技术岗位上平行移动,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和更多的从事专业研究的资源;一条是职称职业生涯路径,即“助理馆员― ―馆员―― 副研究馆员― ― 研究馆员”路径,它适合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专长的馆员。三条路径平行运行又相互联系。技术职业生涯路径的馆员可以向管理生涯和职称生涯路径发展,管理人员也可以向职称生涯迈进。

2.3图书馆员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科学培训

信息社会要求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具备快速接受、处理、传送信息的能力,尤其是与自己专业成长有关的资讯,图书馆员必须尽快地吸收信息,并和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传送,为他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图书馆员谋求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培训工作与馆员的个人发展计划结合起来.能够最大限度激发馆员的潜能,从而实现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共同发展。图书馆要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提倡终身学习,馆员的培训应更加注重个人在培训中学习的可持续性,每个馆员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科学培训还应根据受训者的专业、学历、兴趣、技能、发展方向等,为馆员制定恰当的培训计划,培训的方式有很多,如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轮岗、多向流动、离职深造、学术交流等,通过培训激发馆员的内在发展潜能,建立馆员对事业的忠诚。

2.4图书馆员职业生涯中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属于事业型服务机构,稳定的工作使许多图书馆员安于现状,缺乏工作动力,而且现有图书馆工作模式陈旧,难以给工作人员带来挑战,也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灵感。因此,图书馆员在工作中要勇于开拓创新,用全新的理念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条件。要不断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迎接挑战中提高自己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人与组织共赢的重要连接点: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尝试通过对人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实现个人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在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创新的今天,开展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地改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开发现代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胡燕华.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初探[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0).

[2]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9.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5篇

1信息时代图书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1.1为图书馆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图书馆评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图书馆统计,这主要是通过统计指标来实现的,科学的统计指标是图书馆进行评估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对数据收集、分析、评价、反馈的过程,就是进行宏观指导和有效管理的过程。每一次图书馆评估,其结果都不同程度地促使业务经费的增加、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员配备更加合理,在整体上都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2是制定图书馆规划的基本依据精确的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能为上级领导和图书馆内部制定图书馆事业的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数据,并且还是评价和考核高校图书馆工作实绩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例如,电子文献的增加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原有的发展规划显得不切实际,需要对文献类型建设比例、服务方式、服务规模等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同样也要以现实的各种统计数据等为基础,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朝着合理的目标不断进步。

1.3是图书馆基础工作的客观依据图书馆基础工作的开展,包括工作量的规定、采访编目、流通阅览等部门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图书采购、流通状况、馆藏建设,借阅书刊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以及经费分配和人力资源配置等都需要统计工作提供的依据。而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本身,又是图书馆统计存在的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图书馆基础工作,就没有了图书馆统计,反过来,离开了图书馆统计,图书馆基础工作的计量分析也就失去了依据。

1.4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是指图书馆合理地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它需要有正确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来支持。统计工作在图书馆科学管理中有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的作用,一方面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的统计工作都要从管理需要出发;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地为图书馆科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制定新的决策,改善薄弱环节。

1.5是图书馆学研究信息的重要方法图书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图书馆统计基础之上的。统计工作不仅可获得完整、精确、典型的材料,而且通过它可以反映图书馆量的活动,揭示图书馆的内在联系[1],特别在文献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已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深入开展图书馆学研究,离不开统计工作。

2信息时代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变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统计工作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给图书馆统计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第一,统计数据更加精确。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统计数据更加精确。第二,统计内容更加丰富。目前,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如E-mail服务、Web表单服务、FAQ服务、BBS服务、特色数据库服务等,这些服务不仅方便读者利用信息资源,也丰富了统计工作的内容。统计工作已从传统的文献采集、分类编目、典藏保管、参考咨询拓展到文献数据库建设、文献下载、网页制作、网上信息分布、网络数据传输等网络电子文献服务工作方面[2]。第三,统计速度更加快捷。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统计工作大部分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一般只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省去了过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统计手段更加多样化。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手段的创新,也决定着统计手段的多样化,根据统计资料的内容、作用不同,可选择相应的方法。

3信息时代做好统计工作的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管理图书馆主管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质量好坏。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图书馆的领导的统计观念不强、统计意识薄弱,把统计当作简单的工作来完成[3],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统计工作是无法发展的,图书馆各级主管领导要树立责任意识、转变统计观念,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完整的统计规划,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3.2完善统计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统计制度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需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统计制度不应局限于过去的局面上,而应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有所变化,及时增加新的统计内容,不断完善统计制度。在信息时代,应加强读者咨询、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子资源建设及资源共享方面的统计。一套完整的统计管理制度是开展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础。

3.3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图书馆统计工作不只是收集原始数据、整理、汇总和上报,最关键的是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它是提供图书馆统计成果的重要阶段。统计分析就是在统计指标明确、统计标准确定的情况下,运用统计方法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揭示矛盾、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的一种科学方法。只有把各项统计数据及时地、真实地、全面地进行科学分析,真正揭示出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真实意义。例如,从图书馆采访工作的统计数据中,可以清楚的表明馆藏文献的结构、不同文献的等级结构及入藏文献的比例情况,这是合理分配资金、使资源结构达到最佳化的重要保证.;从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读者需求的变化和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动态。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6篇

计划是指向标,正式的计划中,覆盖一个年度甚至几个年度的正式目标,并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为组织的成员所共享,可以降低工作的模糊性,对需要做的工作达成共识。学校中的图书馆虽然要管理的大部分是书以及借阅图书的学生和老师,但是没有计划,也会使工作出现混乱,效率降低。图书馆的计划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图书馆每年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有了目标,计划才有针对性。老师和学生自然是希望图书馆的馆藏量增多,馆内的设施有所改善,而图书馆的高层管理者则是希望学校的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图书馆的馆藏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购买,此种方式需要学校的拨款,制定相关的计划,每月或者每个季度增添多少本书,经管法各类增添多少都要有详细的计划。二是校友及社会机构的赠与。对于此种方式,需要学校的威望和广泛的社交,并作出相关计划来拉赞助。学生和老师对图书馆的好评在于是否有快速高效的找书措施,是否有贴心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这一点,可以将图书馆的书纳入电脑系统,通过电脑系统查找书的位置,并且在图书馆提供饮用水等贴心的服务,这也需要计划和缜密的思维。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关注,来源于学生和老师的投诉反映以及书面评价,对次可以制定问卷调查的计划,是同学和老师的不满或者意见先收集回来,对症下药进行改革,这样可以赢得领导的正面重视而非反面重视。计划的制定可以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图书馆的管理者或者决策者一定要有计划的意识。

组织是基本架构,组织内部对工作的基本安排是否妥当会直接关乎组织的效益。组织结构涉及三方面的关键要素。第一是工作的专门化。在图书馆的管理中,我们需要专业化的分工,有的人心思细腻,适合做书籍的整理;有的人耐心十足,适合对书籍进行分类编排;有的人头脑清晰,适合做书籍的清点;有的人电脑技术高超,适合图书馆的监控;有的人记忆超群,适合做借书还书工作。各种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工作,作为管理者应该有伯乐之心,使其各尽所能。第二是部门化。部门化可以使责任明确,办事效率提高,目前最流行的顾客部门化和跨职能团队两种趋势都和很适合图书馆的管理,顾客部门化衍生到图书馆管理的领域就是将老师,学生和校外人士三者分流借阅图书,这样可以缓解书目紧张和需求旺盛的矛盾。而跨职能团队则是用不同职能特长的个人来组成工作团队,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图书的购买中,图书的选择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进行筛选,跨职能团队可以使选出的图书更全面更实用。第三是指挥链。指挥链是从组织高层延伸到基层的一条职权线,它可以明确对谁负责和向谁请示的问题。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通畅便捷的指挥链,在图书馆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例如书被盗窃但监控未发现的问题,外来不明身份的人冒名进入图书馆的问题,各种突发事件除了需要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还需要一个快速有效的指挥链。组织是因为有序才可以高效,所以明确组织的结构,并很好的利用关键因素,可以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

资源是填充物,没有人力资源作为后盾,管理是没有内涵的。人力资源需要提升,我们常常进行员工培训,员工的绩效管理,薪酬和福利来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注重人力资源,员工培训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对图书馆的员工在职培训,通过课堂讲座,职位轮换,使得员工拥有各个岗位综合能力,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又可担当多个职务,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员工请假或突然离职带来的效益降低的风险。员工的绩效管理,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第二步,评分或者他评的方式,在图书馆内建立老师学生和其他同事对员工的评分系统,使得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酬薪和福利是发挥员工最大潜力的第三步,较好的福利使得员工无后顾之忧,专心工作,而浮动酬薪在保证基本工资的情况下,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使图书馆的效率更高。所以对人力资源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7篇

关健词: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84--02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对于“数字图书馆”,即Digital Library(简称DL)的概念到底应该怎样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Library"这个词,在英文中它有两个解释,一是“图书馆”,一是“库”。“Digital Li-brary”的英文本意更强调的是“库”,而不是“图书馆”。现在关于“数字图书馆”很容易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数字图书馆就是将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这恐怕有点“望文生义”,失于简单、片面。DL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其“解”并不唯一,数字资料馆、数字资料库、数字图书馆等都是DL的可能解释。

1 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情况

最早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是美国。从九十年代初美国就把数字图书馆作为新兴的有发展潜力的重要研究领域,将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纳入克林顿政府所倡导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计划。1994年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以及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共同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创新”工程(DLI)。DLI一期工程为期四年,共投入2 400万美元研究经费资助六个子项目。正在进行的DLI二期工程中,又有4家机构加盟,除了继续原有的6个项目外,又有36个项目获得资助。首期投入5 000万美元,预计今后可增加到数十亿美元。随着美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德国支持了三个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开发计划:科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和理性化,电子出版物计划,回溯资料的数字化计划,每年此方面的投资约4-6千万马克;加拿大数字图书馆联盟,成员有50余个图书馆,实施加拿大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法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都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数字图书馆研究、试验和开发的热潮。数字图书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

2 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数字图书馆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1997年7月,“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数字图书馆在中国从1998年开始升温,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和协调下,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设立了数字图书馆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这是一个由国内许多单位联手参与的大文化工程。该工程于1999启动,首都图书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党校、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等单位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首家示范单位”。1998年10月,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该工程由“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1999年初,国家图书馆完成“数字图书馆试验演示系统”的开发。同年3月,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成立,扫描年产量3 000万页以上。与此同时,部分省、市的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也开展起来,如辽宁省数字图书馆项目、上海数字图书馆项目的研究。最近,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总投资达36亿元。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初露端倪。

二、数字图书馆能否完全替代传统图书馆

就上述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在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投入非常大财力、物力及人力,数字图书馆的全面实现及推广所会面临的不少的现实困难,实现过程是艰巨且漫长的。

1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

中国数字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是数字化的图书馆,它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体,数字图书馆还应该是一个国家数字教育平台。当然这并不是说数字图书馆可以取代大学教育。通常,人们在图书馆里通过电子设备或网络平面是进行再教育,再学习,包括文化的、休闲的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学习;数字图书馆也应该能够提供这样的功能,成为网上业余教育中心、在职教育中心、甚至趣味教育中心等等,很多家庭教育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但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的整体水平低,各地区、各系统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馆、偏远地区馆还处在图书馆自动化初期阶段,停留于单项工作的自动化或局域网水平。在少数能提供网络化信息存取的馆内,其远程存取也只有书目、文摘等二次信息。

2 技术管理方面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利用系统图书馆能够快速地组织起自有的数字资源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建立数字图书馆应用实现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及时监测这些服务器的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维护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传统图书馆进入到数字图书馆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需要以大量高新技术为依托,比如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推进技术,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而在现实中,许多乡镇图书馆多是由乡镇府干部或直接由当地农民自发担当图书管理员,文化基础、专业技术、管理能力都普遍存在较低的情况直接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实施及推广的进程。

3 数据库建设方面

在建库时,追求近期效应,不严格遵守书目数据的机读格式,随意删减和改造著录项目。建库缺乏整体性考虑,重复录人数据及各地方文献的载体不统一、数据分散等。这样做无疑为今后的转库和共享埋下隐患。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数字资源中心,是文化产品的网络商务平台,是国家数字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网络文化中心和网络文化的集散地。我们现在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各式各样,品种繁多,载体不统一,其中包括一些“部级”的数据如遥感数据、卫星数据等以及大量的网上资料,这些数据到底应该放到哪里?目前,这些网上资料分散存储在各个网络中心或站点上,这种现状是否合理?我们应该从全局统一规划考虑,国家一定要有一个数字资料集中管理的地方,把上述资料及其他数字资源的资料,甚至一些产品资料保存起来,成为国家数字资料存储中心和数字资料处理中心。

三、复合图书馆是当前图书馆的战略定位

进入图书馆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图书馆 采编资料 问题 流程规划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的作用被网络等信息手段弱化,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成为图书馆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采编部门是整个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优化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提高馆藏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图书馆的核心部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图书馆的采编工作的开展。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形势下提高文献采编工作的质量,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采编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对促进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图书馆采编资料收集与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馆采编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图书馆大部分都是采用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来进行图书采编,也就是通过加入CALIS联合编目或者是通过加入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实现所有的编目数据的共建共享。这就要求图书馆的采编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具体的采编工作中,做到编目数据规范。但是,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待遇普遍较低,无法引进那些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强的人才,目前采编人员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工作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存严重缺失,对新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些人又比较缺乏开展信息参考咨询、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检索、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分析等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因此严重的降低了图书馆的采编资料的效率。

(二)盲目采购,馆藏结构不合理

为了增加藏书量,一些图书馆盲目的大量采购图书,有的图书馆为了节约经费,大量采购“特价”图书,但这些图书的质量和内容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有些图书馆则是盲目采购,只注重图书的采购数量,一次就订购数十万册图书,而没有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采购,将图书市场上所有的图书种类进行大批采购。图书馆的这种盲目采购也使得一些非主流图书流人图书馆中,给读者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图书馆失去权威性。同时,图书馆的采编部门采购手段单一,针对性不强。对图书馆的藏书缺乏合理的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图书馆的自身情况盲目采购,或者时“特价书”,都是对图书馆的一种极大的危害,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反而增加了图书馆的负担,使图书馆失去读者群。[1]

二、图书馆采编资料收集与编写流程规划

(一)加快图书采访,有目的的采编

对于图书馆盲目采购的问题,必须将强图书采访工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做好采访工作。文献采访也就是图书馆采编人员通过对馆藏、读者与书源进行调查,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对所需馆藏图书进行整理。同时,要保证采访书刊的完整性,在采访过程中必须合理的使用采购经费,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版物不断增多,图书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制定每年的采购计划,确定采访重点,加强对采编图书的采访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图书采购。

(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促进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效率提高。传统的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还停留在物质资源的采编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工作人员手工完成,这种方式既浪费时间,又加大了图书馆的运行成本。随着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了虚拟共享。我们要充分的发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采用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简化传统的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将各个环节用计算机系统有效的联系起来,实现联机合作编目,采访和编目工作将会变得更为简单方便,同时简化工序,防止有些工作内容的重复,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合理性,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将所有的工作程序整合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技术让用户能够看到整个系统的信息内容,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数量、摆放位置和外界情况,从而打破了过去的仅服务于纸质形式进行的模式,发挥数字化的优势,提高采编速度,节约成本,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2]

(三)加强采编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图书馆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图书馆的采编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才能胜任现代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图书馆待遇较低,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加强现有员工的培训工作,定期的进行培训学习,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必须加强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加大图书采访力度,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人员素质,优化采编流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