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培训论文

计算机培训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4 11:12:20

计算机培训论文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培训;教师专业化

计算机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通常就是指计算机教师有自身独特的技能要求和专业条件,有专门的管理和培训制度,同时也重视计算机教师的终身学习过程。通过新型培训方式促进计算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一、通过提倡参与式培训方式,调动计算机教师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教师培训呈现出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专家一个劲儿地讲,教师只知道记笔记,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的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训专家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机会,让计算机教师主动参与。比如说,在组织计算机教师学习某种教学理论时,不能单一地只请一些专家或者培训师讲课,这些讲师可以让教师自己参与进来,分配任务各自轮讲,这样不仅能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探讨专业知识。

二、通过引进“微格教学”模式,提升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针对性

微格教学又叫微型教学,它主要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教学评价理论和反馈原则为基础,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的活动。通俗地讲,就是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教师的行为和动作录制成视频,然后播放视频,使计算机教师直接地观察,得到高效的培训结果。在计算机培训中使用微格教学模式,能够使计算机教师在短时间内重点抓住一个教学技能进行练习,这样就使计算机教师在接受培训时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本次培训的内容,并通过微格教学所特有的信息反馈原则,利用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使受训者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以及他人优点和缺点,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三、借助网络培训的方式来促进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从计算机教师角度来说,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更能够符合他们的专业要求,尽管没有采用自上而下、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但是将图片和文字、视频和音频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进行培训,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培训专家可以按照制订好的时间表提前录制一些本次要讲授的视频课程,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来学习并且传递课程,同时,也可以浏览一些培训师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电子文本,然后完成网上专家安排的作业,比如说,音视频、课件、动画的制作等等。计算机教师可以把自己完成的作业上传到专家的邮箱供专家反馈和点评。

四、通过在做中学的培训方式提升计算机教师的实践能力

以前的计算机培训主要是通过教研室进行的培训,而在这种培训中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践性,计算机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比如说,在学校招生期间,通过学校的网页做一些招生简章、招生视频等类似的宣传资料;对学校的网页进行定期更新和设计,维护学校的网络正常运行;为其他文化课教师的课件制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等等。在学校中这些工作应该避免聘请校外的专门工作人员来完成,应该放权让计算机教师来完成,计算机教师也可通过完成这些工作,学到很多有用的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总而言之,培训作为促进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对计算机教师全面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应该挖掘更多的培训资源,努力创新多种培训方式,使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2篇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6-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大学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多年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

1 建立“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如图1。“四层次”是指将学生应获取的实践能力分成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与工程能力四个层次;“七类别”是指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七个类别[1]。

其中课程实验的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还可为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设计选作实验,结合认识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层――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更强的课程设计环节,结合电子装配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层――初步设计能力;针对培养方案中不同的课程群设计综合度更大的专题训练环节,如针对数据库课程群设置数据库专题训练,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三层――综合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科研课题,去企业中作职业培训,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四层――创新和工程能力。

四层次、七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学研思想充分融合其中。通过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践,结合科研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校企合作、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强调了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在认识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熟悉生产环境、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计和专题训练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企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的无缝结合。

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题训练为例,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培养方案中四大课程群,设置与之对应的综合度更大的四个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分别是: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题训练,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程序设计专题训练,针对数据库课程群的数据库专题训练和针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群的软件测试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每个两周,共8周,统一安排在第7学期。

四个专题训练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训练周期,方便和企业合作,如图2所示。如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成功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将四个专题训练整合到一起,在其提供的实训平台及企业真实案例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了为期8周的完整项目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效果良好。同时在最近一轮专题训练环节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知名IT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完成整个专题训练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相互协作,培 养学生研究式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题目,进入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创新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科技创新题目主要由教师和企业提出,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方向,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提出,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创新题目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类来自于合作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而第三类主要是面向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选择第一类题目的学生可进入到相关的研究室,选择第二类题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创新基地进行研究和学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企业在人才培养进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人才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

4 采用灵活机制,改进毕业设计(论文) 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时间最长、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这个实践环节中,相当于走过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2]。

许多学校常常第8学期才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于学生忙于就业、考研,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全面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形成了一种灵活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凡参加教师科研、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阶段;对于其他同学,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加长了毕业设计的周期。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部分同学可以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参加相关合作企业或由学校认定的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格、培训内容和项目及企业指导教师认定等必须由专业教研室审核,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方可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校内仍将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与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学生的实习、设计过程进行监督。

研究室负责人作为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的“总导师”,负责研究室内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审核及教师的任务分工。学生除要及时与负责教师沟通、汇报之外,研究室内定期召开发表会。学生要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汇报设计(论文)的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而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向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改革,对毕业设计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换角色,为其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成为大连IT教育联盟单位。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具有广泛的企业合作基础。自2005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力发展与企业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经与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了联系,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北京智原公司签订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CSTP)合作实训协议,被授牌CSTP职业训练基地,已成功的培训了一批学员;与中软国际合作,培养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蓝桥计划”正在实施;与东软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大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合作协议、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较完善的团队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科研方向和教学特点,组成多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计算几何与可视化、Web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科研室目前已经吸纳大量本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近5年获得6项发明专利,有50名学生在辽宁省及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与此同时,专业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开发工作。例如,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网站、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网、大连工业大学调串课管理系统、大连工业大学考务信息系统等都是在研究室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开发完成的。

3)较好的保障条件。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已被评为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支持的相关资金已到位。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建设资金有充分保障;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还设立了自主实践基地和创新中心,为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综上所述,大连工业大学配合国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经过近5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大连工业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经验表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希望该实践教学体系对辽宁省及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并得到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1.引言

进入21世纪,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职学院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材模式改革入手。

2.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应特别注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统率具体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开阔眼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理论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简单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以及编写简单的计算程序的水平上,而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大作业和实训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为了解决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之间的矛盾,我们编写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材。新教材以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模块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大量与社会志也需要相适应、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题型类似的习题与实训课题,使学生在这些习题和实训课题的引导下,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践证明,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和以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课后实训课题,对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学会自学将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后实训课题对系统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都会收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56-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分析,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不谋而合。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上,改变了传统理论与技能教学分离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能力训练、资源优化,实现理论与操作双重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包括教学管理与资源优化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空间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一体化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专注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定向性高,因此,在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深入其中,走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并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统一,教学中应在精讲基本概念、操作原理后强化学生的操作练习,以刺激学生从大脑思考向动手转化,实现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统一。其二,技能传授与能力提升并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在掌握某些技能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自我素养,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量、适度、有所提升地向学生传授技能,并以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具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适应高职学生阶段的能力发展要求。其三,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一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定向性,突出专业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更新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学“有的放矢”,选择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关联性最强的内容,以服务于专业教学,服务于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教学媒体配置职责分别归属于教研室、计算机中心及技术中心,而在此种教学管理――分配分离模式的影响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受限,如实训教学基地缺乏媒体教学资源、理论教学中缺乏实训支持等,进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技能教学的办学目标。因此,要充分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管理中心与教育技术中心隶属于统一管理部门,为组织教学、上机安排及计算机资源配置提供保障,进而强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相关资源的支持,教师不但可利用媒体资源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且能积极参加项目实训,这对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具有积极作用,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若是说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大层面支持,则教学组织的具体化直接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必须首先建立理实一体化展开的具体路径。

首先,合理规划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打造符合本校教学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要以详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深入摸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知识)、基本技能(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与应用、Internet基础、音频与视频的处理、flas处理、网页设计)三部分,以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其次,进行学时及成绩划分。学时课时划分直接影响着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考试成绩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投入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学时以加大技能成绩比重的方式,提升学生上机训练强度,如计算机基础教学总共分为76学时,设置理论知识教学30个学时,实践技能学习45学时。把考试的总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方面的成绩,可以设置其占总成绩的2/5,另一个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成绩,设置其占总成绩的3/5。最后,优化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监督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检测教学实效的必备手段,通过优化教学评估体系,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关注学生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因此,评价不但要涉及到教学效果,且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理论考试、上机考试、日常训练等方面的综合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以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评价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训练程度。例如,将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考量,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评估的范围,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2 设置实训项目体系

由于受到学校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影响,影响了学生们的“上机率”,导致高职高专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数没法得到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训项目是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操作的基本途径,在上机操作中,可以适当嵌入实用性的综合实训项目,更好地将综合应用与基础实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在实训体系中,所有的基础实验都可以作为整体综合应用训练的有机组成。比如说,以“个人网站的制作”为例,通过word文档处理的内容,可以作为网页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联系IE浏览器,可以有效搜索网站中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在Flash实验学习,可以为网页制作提供所需要的动画;在学习Excel、PowerPoint过程中制作出来的小案例,都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共享。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 偏重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深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需要在此理念下,摒弃传统的、陈旧的理论教学观念,大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偏重练习、训练教学,而忽视理论知识教学。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较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若理论教学不足,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后期练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偏重实践、忽视理论的教学观点,在关注实践教学的同时,重视起理论教学,精讲、细讲重难点理论后,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在训练学生过程中,以课上练习、课下作业、自我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作用。

4.2 偏重资源运用,忽视实训效果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用到计算机、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资源的运用,于是教学中只顾自我演示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不到实训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技能掌握度,以多种实训方式展开教学。其一,设置实训项目,展开适度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写计算机基础的实训教材,积极建设与综合应用与实验任务相吻合的实训项目。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够用”为原则,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教学时数,用作综合性项目的训练。其二,展开实训教学。在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以“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的方式为主,从而更好地开展以综合技能、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

4.3 关注单项培训,忽视合作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必须依靠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坚实的科研水平、理论知识,且具备强有力的技能操作能力,能为学生展开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师在日常培训中偏重本职培训,而忽视非专业培训,造成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掌握不全面,如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电算化、ERP等一些新技术、新软件,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因此,要求教师积极走出单项专业培训的轨道,积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走向等,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向学生展示更全面、更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后期学习与就业。

5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途径,其关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统一,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该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入手,结合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要求,分析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路径,并从内容与理念构建、教学方式改革、教师素质培训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希望为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云正富,任友理,赵国庆.高职情境、项目、任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144-145.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8):63-65.

[3] 邹显春,张小莉,李盛瑜,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213-219.

[4] 张凤梅.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体化教学[J].消费电子,2013(18):200.

[5] 于凌云.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9(5):24-25.

[6] 庄剑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35):153-154.

[7] 宋向红,白明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五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84-185.

[8] 陈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22-23.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实训课;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9-02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这就为高职院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一批批技术型人才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计算机实训课上,那要怎样提高实训课的课堂效率,培养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呢?下面笔者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1.什么是实训课

所谓实训就是实践训练操作,计算机实训课就是说结合理论进行计算机具体操纵,从而习得技能。实训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2.为什么要构建高效的实训课堂

2.1 新时代的需求,据统计,我国对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将增加百万,而我国国内真正的计算机人才却只有几万人,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深入调查发现,虽然我国每年有大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却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技术。

2.2 传统的实训课不完善,实训课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同样安排有实训课,只是传统的实训课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生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制力差,在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偷偷打游戏、聊天或者看电影,根本没有把实训内容当回事。其次,教师的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把实训课作为理论课的点缀,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实训课教师监管不力,任由学生发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支持也不制止,使得学生放任自流,高分低能。

3.怎样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

3.1 强调纪律教育,普及实训课的重要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鉴于高职院校内大多学生在计算机实训课上的不良表现,我们教师可以在新学期伊始就规定好实训课纪律问题,让学生有则可循。实训课跟一般的理论课没有区别,在教室里有的规矩在机房也是一样。例如,严禁课堂随意走动,大声喧哗;严禁做与该课无关的事宜。针对实训课的特殊教学,同时应该禁止学生在课上打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等等。另外,我们可以按学号或者成绩安排好机房座位,未经允许不能随便调换,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也利于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训习惯。另外,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之所以制定规矩,是因为实训课对于掌握计算机技能相当重要。计算机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它更多是实践。通过实训课,我们可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实训课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正课,不是理论课的附属。3.2 在实训课中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本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专业的技能、工具、方法等完成预期的要求。我们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优势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通过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提高技能水平,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是一个提升。那要怎样在计算机实训课实施项目管理呢?

3.2.1 做好准备工作。第一,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训目标和内容。第二,带领学生分组,民主选出项目小组组长。第三,准备好实训所需的教学资料和软件。第四,根据市场需求事先设计好实验项目,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选项目。

3.2.2 项目实施过程安排。第一,严肃纪律,让学生有序的进行项目实训。第二,实施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3.3 合理安排时间,精心安排练习,实训课不是学生上机操作就完成了,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实训课时间,让学生有阶段的练习。实训课与理论课不同,教师不能把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然后留一小部分时间给学生练习,这样会丧失实训课的优势,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一点上笔者认为一堂课最多用十五到二十分钟进行讲解,至少要留一大半给学生自己有序的练习。当然练习不能使盲目的进行,作为指导教师应该事先研究理论知识,合理安排练习习题。例如,可以把题分为基础题和提升题两个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训练任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知训练的目标以及任务。然后,先教师演示再学生练习,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过程和数据记录在册。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检查,适当的进行指导。最后,教师抽查,进行总结和点评。

3.4 利用总机优势,巧用软件,通常机房都有教师专用机,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机的优势,安装网络教学软件,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发送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近距离观看演示过程,并且还可以通过软件控制整个课堂,让课堂有序的进行。

3.5 严格把关实训质量,采取多种评价策略,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不是机上操作结束就结束了,课堂上的及时反馈其实非常重要。教师在安排实训内容之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但每个人的完成情况肯定不同,这个时候教师的及时检查和指导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一方面,教师对一些完成得不错的学生要进行打分评价,并且记入平时成绩,这对这些学生下次作业的完成效果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作业完成得较差的学生,首先指导教师要真诚的进行肯定,然后教师进行当面批改,指导演示,并且让学生再演示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起到一个督促鼓励的作用。另外,评价同学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热烈。教师给予引导,启发,问题在争论竞赛中圆满解决。不过,教师在表扬思考总是快而正确的同学的同时,不训斥那些思维不十分敏捷的同学,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反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猜想,养成善于提问题,敢干发表见解,能思善辩的好习惯。提倡学生争辩,竞争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快速决策的可行措施。在教学单元小结后,还可进行相关知识竞赛的各种测试和训练,还可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6篇

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 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3. 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4. 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6. 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1、按照学院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政治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做好考勤、组织讨论、认真记录。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今年学院正常教学、整体搬迁、基本建设并行。我们能够坚决执行学院领导的指示,与兄弟科室加强配合,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做到志相同,心相连,力相聚,情相融,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内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怎样推动工作进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座谈,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处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学校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激发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系科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坚决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按照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上要求执行。

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1、以贯标文件规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按照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和要求,按时做好质量记录、教学资料的整理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管理内审”工作。每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实施评估过程,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及时上通下达,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每天对本部门教学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教师避免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3、认真组织考前集训和模考、统考工作,及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考试结果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召开考试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机房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度,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维修。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规模机房计算机整合,我们系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动手维修设备,保证了计算机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5、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责任到人。全年计算机机房实习安全无事故,教师学生上机无安全事故。

6、规范库房管理,对采购、入库登记、领料、维修服务、报销签字修订了书面规章制度,并多次在会上强调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采购人员要廉洁自律。做到经常讲,反复讲,采购人员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三、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1、信息工程系继去年与苏州工业园区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铭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信息工程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五项信息楼建设项目,与苏州市科达教育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教师参与了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实习,科达公司根据学生实习课题安排张峰工程师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指导,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前瞻性课程“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技术、动漫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邀请士奥动画企业来校为教师学生举办了“动画专业市场分析及课程介绍”专题讲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下,邀请了五位企业教学咨询官来校对计算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介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之贯穿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

4、我系专业班级开设了职业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了“马斯洛理论”、“霍兰德人格”和“萨帕职业阶段”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考虑。按照“宽基础、多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得到了专业班级学生的欢迎。

5、我系完成了四个百人新机房建设,完成了录音渲染演播室和动画专业拷贝室的建设,完成了二维动画实训室建设,完成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一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有锐捷网络实训室一期工程和三个百人机房工程项目。正在筹划具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和三维动画实训项目。

四、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编著修改校本教材。今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12子课题。完成专业论文12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过程化评估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网建设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素质构建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设备配置前瞻性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

2、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公开课课堂教学氛围好,教师准备充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习一体化,全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苏州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苏州轻工业技工学校、机械部苏州技校、苏州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进行专业课听课评讲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心教研组活动和苏州市计算机中心教研组活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4、信息工程系全年开展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 “动漫设计竞赛”、 “计算机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教师学生参加了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五、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1、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数字化校园管理,本年度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配合基建办公室完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网络、校园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网络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配合工作,完成学院led显示屏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2、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信息技术公共实训,本年度能够配合培训处,举办了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举办了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举办了苏州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举办了苏州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举办了苏州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举办了江苏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

3、今年上半年每周六、周日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为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学员查阅参考资料提供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配合学生工作处完成全院07级5年制高职班和09级大班的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工作。

5、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全院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在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对学院办公室、学工处、招就处、项目研发处、公共教学系等多个部门的电脑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兄弟部门的赞扬。

六、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1、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本市职教范围内影响不大,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市不是最好,距学校领导寄希望的“计算机专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大差距。搬迁到新校区后计算机专业硬件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以规模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全市乃至全省技师学院范围内的竞争力,提高技能竞赛名次和竞赛技能水平。

2、硬件资源配置不足,信息楼面积限制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机房满负荷运行仍有部分省统考班级无法上机练习,目前5401机房的电脑设备陈旧,电脑故障反复出现影响上课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下学期更新升级。

3、近两年增加动画专业、服务外包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争做学习型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们不断在修改教学计划,设置新课程,选编新教材新讲义,可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教材、参考资料的制定编写还跟不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

七、个人主要承担工作

1. 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类: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工合格率达99%;第二全院高职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参加计算机全省统考合格率99%。担任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主任,配合培训处负责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的管理工作、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的管理工作、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的管理工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的管理工作。

2. 承担09科技班《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工作152课时、承担07大2班和08大10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90课时、承担08大5班、08大15班、08大16班、09大4班、09大5班、09大6班共6个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36课时。全年完成教学课时278课时。

3. 担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完成合著论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8000字,独著论文《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5000字。

4. 安全有效地组织安排老校10个计算机机房的搬迁和库房办公室的搬迁工作,搬迁后经整合维修,没有影响正常计算机专业教学秩序。

5. 配合学院领导对新校信息楼各个机房和实训室的策划布局工作。四层楼分布“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技术专业、动画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动画拷贝实训室、二维动画实训室和录音渲染演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8个计算机标准局域网机房和4个计算机百人局域网大机房项目的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作,现正在施工建设中。三维动画实训室、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室和三百人园形大机房筹建方案正在进行中。

6. 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网络编辑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网络编辑师技师职业资格。

7. 编写了数据库应用软件《技师学院招生录入系统》,2010年技师学院招生时投入使用。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中职 计算机专业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40-01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切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国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明确提出了要求:“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因此,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机房式”实训模式,建立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时代的要求,形成开放的、立体的、互融的计算机专业化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为中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从学校、企业与社会三方共同合作的角度,实现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训教学环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技能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是达到中职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预备教育。这就要求它要贴近社会,贴近企业。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三者间在教学、文化、经济、和人员之间的沟通,实现紧密合作,保证实训基地的顺畅运行。

1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建设教学互进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与计算机专业相匹配、满足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除依靠政府投入外,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属于中职的硬件建设,其资金投入应由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多方面共同筹措。实训基地在建设上应突出“职业环境”,本着“真实和投资最省”的原则,采用计算机专业复制、仿真、模拟、微缩等形式,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方式、生产条件进行建设。建立具有职业氛围的管理软环境,整个实验实训的管理按企业的真实要求运作,还可将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从而成为当地进城务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资源共享的工学结合中心。管理上实行开放式,学生在业余时间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随时进行实践操作和演练, 要求学生按企业质量管理的传递程序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自行研发与建设,即可用于企业生产也可面向学生工作实习。同时企业的正式生产线也是学生实训的重要基地,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创造效益,也推进企业建设实训基地的热情和积极性。

2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建设文化共融的实训基地

在文化层面上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是建设实训基地的一个重要内容。构建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立交桥,使学生在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共融的环境中训练技能,培养职业意识和岗位能力。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生活,时刻被校园文化包围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企业文化在校园内的形成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入,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等,通过教师的教学中的讲解与渗透,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战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元素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对一些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过程中以企业文化或企业战略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以文化的共融性激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共鸣。

3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建设经济互惠的实训基地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学校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所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那么,给企业带来收益的途径可以通过学生到企业实习和校企科研合作来获得。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设备等,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到企业实习,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与适应后,便可顶岗实习,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互相交流与切磋,为企业带来技术创新的广阔空间,通过科研的转化,最终使企业实现在经济赢利。企业在经济上的收益将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关心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可以获得企业在资金上的支持,更新实训设备,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带薪顶岗实习,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是工学结合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不仅可以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训练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而且,实习期间,企业要向学生支付实习工资(或补贴),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物质的保障。

4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建设人员交流的实训基地

人员交流是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建设实训基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与企业人员间的有效交流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人员交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替培养;二是在校教师与企业技师间的互换培训。以人员交流为基础建立人员循环交替的培训机制。

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替培养,学校和企业两方各自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校学生以实践为主到企业参加实习,企业协助学校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企业安排员工定期到高职院校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观念,丰富技术理论知识,为员工提供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以这种人员交互培养的方式,使企业员工与在校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共同的提高,使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受益。

在校教师与企业技师间的互换培训,定期将学校教师派到指定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企业参与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升华理论,更有利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分阶段安排技师到学校参加学习,学校可以聘请行业专家,以讲座、论坛等形式与技师共同学习和探讨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新技术创新等,为技师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

通过教学共进、文化共融、经济互惠、人员交流几种方式,使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运行更加顺畅、有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计算机培训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有效性

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其以就业为导向的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因此实训教学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会计实训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而且还能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设计实训教学方案就成为会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是中职院校一直以来的电算化课程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展开论述。

一、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堂教学状况

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堂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际操作教学,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中职学校由于理论课程的教学较乏味,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此不重视,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状况都有发生,这对于后面的实际操作课程会有着很大的影响,拖慢了整个课程教学的进度。尽管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了相关从业资格证,但根据毕业生所反馈的情况显示,在他们毕业后,尽管取得了相关证件,可是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不足以应对他们的工作岗位所需,说明目前中职学校的实训课堂教W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与现实人才需求间的矛盾

从以往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经验来看,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讲究的是专业理论和技术培养,输灌输式教学,是“填鸭式”教学。因此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导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追求的是理论、是分数,所以导致很多的学生能够拿高分,却在实践上却无法有所作为,这和现代化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很大的差距,即可以得出结论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满足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

虽然说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和推广,很大程度上对这种现象,但是仍然有很多中职学校还笼罩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重理论轻实践,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差、整体素质低,很多学生无法胜任当前专业对口的工作。这种脱节的现象正是传统会计电算化实训教育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的体现,因此需要对当前的实训教学加以改革和创新,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来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以切实的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方向,要满足社会基本需求,会计电算化应设置以下专业课程:第一类为技能基础课,学校可以设置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第二类为技能核心课程,主要介绍目前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应重点选取两种或三种软件进行比较教学,可将其分为财务软件应用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技术两门课程,使学生学习由浅人深,掌握财务软件应用的一般规律。第三类为技能拓展课程,如Excel操作和使用(包括处理会计业务的公式设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可以以综合实训的形式开展小企业ERP系统实施训练。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让学生深人理解具体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步骤,并具备一定的系统实施能力,同时可开设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2、整合相关内容,强化实践能力

实践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尤其是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巩固和练习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对新知识的接触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能够尽快度过这个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不断进行练习和巩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新知识,提升自身的实际掌握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拓展能力,针对教学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从而全面地升华自身的会计电算化素养。如在中职会计电算化“录入期初余额”中,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前述会计科目、基础档案等的设置基础上,完成期初余额的录入,同时能够通过建立期初余额录入的形式与会计科目内容设置之间的联系,进而掌握确定会计科目设置内容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试算平衡和期初设置检查。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这部分知识实用性很强,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经常采取提炼知识点的方式,将教材中的重点提炼出来,并进行精讲,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拓展,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进行理解和探索,并向学生展示具体成果。在笔者的积极调动下,学生开始认真钻研,积极地进行探究和练习。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学习理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电化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时数,以图文声像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发智能。

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参加各种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学习班,通过到高校进修、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大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社会需求,还是学生的发展,最重要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有效性,这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乔茜. 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教学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6,(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