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3 11:30:00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高压氧;三步安检;安全管理

我院自1995年建成高压氧并投入使用至今近20年,共计治疗患者数达50万余人次。通过长期实践,我们摸索、制定出一套特殊、有效、安全的"三步安检法",确保了我院高压氧安全运作近20年,现将方法以及管理心得总结如下。

1 方式

1.1高压氧建造的位置 高压氧应它的特殊性,应选择建造独立建筑,并进行封闭式管理,设立候诊厅,抢救室、诊断室、护士办公室、医务人员值班室、患者更衣室及洗手间、安检室、治疗等待区、消毒间、盥洗室等[1]。治疗区域内使用防爆照明以及防爆电源。并在治疗室门口等区域设立醒目的"严禁火种""闲人免进"等禁令标志。并按我省质控中心要求建造设立规范化单通道进舱流程。

1.2高压氧的操作人员配置及工作分配 我科氧舱操作人员统一由护士担任,并要求必须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同时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心思缜密,有爱心、同情心的护理人员。目前我科配有浙江宁波氧舱总厂生产的单人纯氧舱2台,杭州新颖氧舱有限公司生产的计算机版氧气加压舱1台,山东烟台冰轮高压氧舱有限公司生产的24人空气加压舱一台,共配置氧舱操作人员11名,每台纯氧加压舱由均由一名护士操作,空气加压舱由三名护士操作。每步安检均由两名氧舱操作人员与一名安保人员同时协作完成。工作分配由护士长统一协调、安排。

2 治疗前宣教

操舱人员在治疗前,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细致的宣教。内容包括如:入舱前更换我科指定的全棉质衣裤,自己的包括胸罩、短裤等任何衣服不得穿入舱内,女性患者清除化妆品,不得使用发乳、摩丝、香水、严禁将如:手机、手表、打火机、火柴、油脂、汽油、、呢龙、化纤、电动玩具、MP3、助听器等一切电子产品[2]等物品带入舱内。同时教授开通咽鼓管的方法并发阅宣教处方。宣教后询问接受理解程度并签字。

3 三步安检

3.1候诊区安检 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10min必须到达候诊区接受进行进舱病员身份核对。核实无误后开始进行治疗前第一步安检。首先语言沟通询问是否携带违禁物品,继目测患者手持物品、穿戴衣物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化妆、涂指甲油、戴首饰等。

3.2安检室安检 患者经过粗略检查后,进入安检室,我科实行操舱人员交替再次进行安检,由操舱人员相互自行监督安检效果,此次应检查患者的一切将带入氧舱内的物品,若有带入火种、手机等违禁物品的患者,需要严肃的告知危险性,检出的火种统一存放在科室门口的"火种集存箱"内统一存放,专人管理。此次安检后,安检室内不得再出入任何人员,以确保入舱的一切人员均已经过安检。

3.3氧舱内安检 患者入舱后,此时再次进一步进行检查,此次检查尤为重要,也是治疗前最后一次安检,此次安检应特别注意破损、手术切口、褥疮等处有无使用油性或非棉质敷料、带入棉絮、床单、被套是否是我院特制氧舱专用等,神志不清患者侧身检查有无遗忘体温表带入。带入氧舱的饮料、液体应由工作人员逐一开启检验、确认,确保无人员带入任何违禁物品后再次询问有无携带违禁物品后方可关闭舱门开始加压治疗。

4 结果

我科自2008年4月实行三步安检以来,至2014年7月,治疗前检出打火机167只,手机22只,MP3 2只,有效地阻断了火种等违禁物品,杜绝了安全隐患。

5 体会

在我国,医用氧舱使用已较为普遍,至今全国至少共计发生过38起氧舱事故,共计死亡77人,受伤8人。因设备故障原因引发事故仅占17.39%,而因为操舱人员违背操作常规,未经严格安检导致将如打火机、手机等违禁物品带入舱内导致事故却占82.91%[3]。因此,高压氧必须要有明确的准入制度,入舱前的安检等安全管理绝不能流于形式,治疗中稍有不慎,一些微小的因素将可能酿成大事故[4],造成生命、财产、社会名誉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尽一切力量做好安全防范。我科平均每日治疗人次达115人左右,我们长久以来按照浙江省高压氧控制中心要求实行空气舱按照纯氧舱的制度管理,但我们坚持每日、每舱、每患者均经过细致的安全检查,严格落实安检三步法。此管理方法不仅解决了患者冬日治疗时不易检查出的手机、打火机,也杜绝了一些外伤后精神异常等患者的异常行为。这仅仅是简单易行的动作,某些安全隐患就由此阻断、杜绝。虽然工作量大,较繁琐,但长久以来,我们坚持执行下来便形成了自然,为了安全治疗,患者及家属也会积极配合,患者及家属对高压氧治疗的安全性也有了足够的信心。工作人员也可安心操作,避免了高危环境的神经紧张的精神状态。因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难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此时即要求操舱人员以敏捷且不慌乱的状态处理这些特殊情况。在治疗中经常询问、观察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治疗结束出舱后询问治疗感受,观察治疗效果。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经常总结、学习,定期进行如:①患者在氧舱内突况的应急处理;②氧舱内灭火、灭火器、水喷淋的熟练使用等演练;③完善各项流程等在高压氧的安全管理中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医用氧舱临床使用质量安全管理规范[M].中国医药前沿,2012,42.

[2]杨益.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2-23.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高压氧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92-01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是由于动脉痉挛或动脉壁改变(如动脉硬化和炎症血管疾病等)致使管腔不规则狭窄,来源于心脏的栓子(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气栓、脂栓、瘤栓以及寄生虫及卵栓子、感染栓子阻塞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导患者可出现视野缺损,视力突然下降或丧失,甚至无光感,患者通常感动极度恐慌、焦虑[1]。舒适护理模式是1998年台湾萧丰富先生提出,又称“萧式双C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除目前的护理活动外,应加强舒适护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患者,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促进健康及疾病的康复[2]。根据这一模式,我们将舒适护理融入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患者的高压氧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在心理、感官、治疗时的温差、压差等方面造成患者不舒适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有11例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35-79岁。

1.2 结果。11例患者通过静脉输液对症治疗、高压氧辅助治疗及舒适护理,9例康复出院,2例不同程度好转,对操舱护士满意度达到100%。

2 高压氧治疗舒适护理

2.1 进舱前的舒适护理。

2.1.1 舒适的环境是患者感官舒适的首要体会,在患者治疗前准备好所需物品并摆放有序,调整好舱内的温、湿度及光线,保证舱内空气新鲜、干净整洁,温度适宜,给患者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仪表整洁、言谈举止礼貌大方,尊重并关心患者,以良好的形象赢得患者的信任。

2.1.2 热情接待首次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带其熟悉高压氧舱的环境、解释治疗目的,了解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失明、视野缺损或视力下降,应协助患者更换全棉病号服,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扶送其入舱,安排患者于观察窗和监视器易于观察的位置,根据需要调整座椅,保证患者舒适。将患者的水和食品置于易拿取处。帮助患者正确连接吸氧管路,将面罩调整好松紧给患者试戴,避免患者吸氧时面罩与管路扭曲不协调而感到不适,患者试吸氧时,观察呼吸的幅度和频率。指导患者如何与舱外护士通话,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护士会通过监视器密切观察患者,增强患者安全感。

2.1.3 护士对首次进舱的患者应详细宣教,亲自示范,耐心讲解,教患者掌握加压时咽鼓管通气调压动作,如捏鼻鼓气法,捏鼻吞咽唾液等调压动作。首次治疗者,双侧鼻腔呋嘛合剂滴鼻,预防中耳气压伤。入舱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告知患者单次高压氧治疗时间,需经历加压-吸氧-换气-吸氧-减压的步骤,让患者做到心中有底,更好地适应治疗过程。

2.2 进舱后加压时的舒适护理。加压阶段提示患者开始加压,告知患者可以开始慢慢吃自带的食物,通过咀嚼和吞咽食物协助调压,询问患者耳朵感觉是否舒服,有无闷胀感。如果患者诉说耳朵不适,暂停加压,指导患者做调压动作直至耳朵不适感消失。通过观察窗和监视器观察患者的动作表情,发现患者有抚摸耳朵动作或面部表情痛苦者,及时询问,了解原因,及时解决。告知患者加压时舱内温度会随压力增加而增高,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可开启舱内空调调温,使病人感觉舒适。经常通过监视器系统及对讲系统与舱内联系,护士诚恳热情的语言、适当的语速,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都能对患者产生积极的效应[3]。同时用音乐安抚护理的方法,优美健康的音乐可使人体分泌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和酶,起到调节血流量、神经反射和消化功能的作用。为舱内患者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紧张、忧虑、恐惧心理,转移了注意力,使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平稳,有助于吸氧治疗顺利完成。

2.3 稳压阶段时的舒适护理。一般为间断吸氧60~70分钟。提示患者停止吃食物,戴面罩吸氧,对于动作迟缓行动不便者,操舱护士可请舱内邻近患者协助戴面罩。稳压时舱内压力无波动,病人相对比较稳定,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动作、表情,观察吸氧时呼吸的频率和幅度等,经常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感。吸氧不佳者查找原因:①管路是否脱落扭曲。②面罩佩戴是否贴近面部,有无漏气。③吸氧管路患者中途有无自行调换。④患者在吸氧过程中是否打瞌睡,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2.4 减压阶段时的舒适护理。提醒患者摘下面罩,注意保持正常呼吸,不可屏气或将的身体靠在舱壁上,减压时患者耳部会有不适感,告知患者做吞咽动作可减少不适[4]。在治疗后期减压时,如出现气雾现象应放慢减压速度,向患者解释这属正常现象,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5 治疗结束。患者出舱后了解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解答患者的问题,归还保存的物品,叮嘱下次治疗需准备的物品,安排患者下次治疗时间。

3 讨论

舒适护理是整体化护理内涵的延伸,将舒适护理贯穿于高压氧治疗的始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让患者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高压氧治疗,同时提高了患者对高压氧的认识,主动遵从医嘱完成疗程,因非疾病因素如恐惧、不适等原因终止治疗的患者减少,明显提高了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5]。

参考文献

[1] 江酬荣.高压氧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中外医疗,2008,27(30)

[2] 文以君.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t9

[3] 任伟.舒适护理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32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 医院 护理单元 护士站

一、功能布置

(一)护理单元规模

医院护理单元的建设,根据医院的规模(床位数)和本地区人口2床/千人来确定床位总数。国内普通病房每个护理单元床位一般控制在40床~45床之间较为合理,不宜超过50床,过多会带来护理质量问题。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1500㎡左右较为合理。应力求为患者创建舒适的治疗康复环境,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配备用房

护理单元须配套的用房包括护士站、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独立卫生间、医护人员卫生间、污洗间、治疗室、医生办公室、男女更衣室、男女值班室、库房、配餐室和开水房、处置室、配药室、监护病房、重点监护病房、患者活动室、阳光室、吸烟室、主任办公室。不同的护理单元可以分别设置以下用房:外科护理单元增加换药室;产科护理单元增加分娩部、待产室、新生儿沐浴室、哺乳室、婴儿室、医患家属谈话室;教学医院需要设置教室并兼做家属接待室。

(三)护理单元病房

以2~3人为主,可分1人间、2人间和3人间、套间,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设计时病房的进深可按3床位标准设置,在住院紧张时可增加床位,这样较为灵活。我国的病床尺寸为2m长,0.9m宽,0.5m~0.7m高,具有升降、起身、曲退等功能,每床位之间的距离以2m为宜,开间的尺寸一般取值3.6m以上,最好不要超过5m,病房内配有中心供氧设备带,设有电话、电视、电脑、呼叫系统、壁橱,床与床设置隔断帘以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平面布置

根据医院的现状,护理单元的平面布置可采用复廊式,医疗区和护理区相对独立,护士站设在中间,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护理视线和短捷的护理路线,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工作效率。病房均设在南向,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有利于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促进恢复。北面为医护办公室和值班室,需要一定的独立性,既不能离病房太远,又不能受过多的干扰,还要与护士站有密切联系。内部配置物流系统、中央空调、中心供氧、呼叫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HIS系统、图像传输PACS系统等,以先进的医疗设施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建设

(一)护理单元室

这是在护士长的领导下由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和一定数量的病床和医疗设备所组成的能进行正常护理功能的单元的总称。根据护士的职责,把护理工作具体落实,完成护理任务和提高护理质量。护士按工作内容一般可分为:医疗护士、护理护士、夜班护士、机动护士,有的还有总务护士。床位多、重危患者多的病房,设特护或专护,监护室可设专职护士等。护士的工作应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按每日的工作程序,加强工作的计划性与主动性,做到忙而不乱,提高效率。

(二)护理单元的工作管理

1.技术管理,使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化,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质量评定,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三方面。

3.质量管理重点:病房管理、执行医嘱、交接班工作、病史观察、抢救工作、精神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无菌技术操作、护理文件的书写。

三、装饰材料应用

所用的装饰材料须安全、可靠、环保、经济耐用、耐冲击、耐腐蚀、耐老化、防火、防静电、防辐射、防霉、防菌。

(一)护士站

吊顶:使用活动铝板或微孔铝板。护士站台采用高低设置,低位是残疾人专用台面,可用人造板。

(二)护理走廊

墙面:使用千思板、抗贝特板、铝板、大块地转或瓷砖。

吊顶:同护士站。

扶手:防撞PVC。

(三)病房

墙面:防菌、防霉、可清乳胶漆,瓷砖墙裙。

吊顶:纸面石膏板。

(四)地面

护理单元内走廊可使用同质透心PVC地板或橡胶地板,除污水间、治疗室、配药间、配餐间和开水房、库房、卫生间贴地砖,其余均可用复合PVC及橡胶地板。患者卫生间内要设紧急呼叫按钮、盐水吊架。

四、注重可持续发展

医疗建筑要考虑建筑布局和自然条件的协调,尽量利用当地适当的建筑材料,强调艺术化、人性化、节能化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交叉感染,同时也降低建成后的运营成本。

五、建议

1.护理线路。半径不宜超过30m,复廊式与单廊式比较,前者可缩短建筑长度,加大建筑深度,有利于结构抗震和采暖,节约用地,又利于护士监护,缺点是建筑面积增多,中部房间缺少自然通风和采光,必须使用人工照明和空调。

2.护理走廊。吊顶不宜低于2.3m,太低会给人造成压抑感,不宜用纸面石膏板全封,因吊顶上有消防、强弱电、暖通、供氧、物流、智能化等管道通过,以方便日后的维修。走廊地面材料使用弹性地材为好,噪音低、舒适度强,能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卫生、易清洁的医疗环境,护士站台要考虑残疾人,低位柜台应是无障碍设计,以体现人性化服务。

3.电梯。如果电梯数量不足,在探视、就餐送饭时间段将十分拥挤,应在设计时按床位来合理设置电梯数量,从而解决医院建筑高层化所带来的垂直动线不足的问题。

4.护理走廊。建议为“一”字形,便于空气流通,也便于护士监控,不要设计成曲线形,如需要美观的造型,可在外立面进行弧型、S型设计等。

5.高层建筑。如果医院是新建,床位在800床~1200床,标准层如果为一个护理单元,楼层最少是20层以上。考虑日后要减轻运营成本,将一层分为两个护理单元较为合理,这样也可以降低建筑成本。

6.停车泊位。特别是老医院扩建宜建地下车库,或用升降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也可用战时地下室作为车位。

7.标识系统。住院楼一层大厅须有该楼每层的标识,所标识的位置应一目了然。

8.住院楼大厅。除有出入院办理、药房等,还可以设置银行ATM机、超市、咨询区、休闲区等。

9.中心供氧设置。最好配上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安装在ICU、NICU、手术室,可取消压缩机的使用,为医院降低运营成本。供氧管材最好用铜管,因为不锈钢管用久后容易出现气孔,氧气的渗漏点很难找到,主要原因是不锈钢的纯度不够。

10.灯光设置。护理走廊不宜全部用格栅灯,可以灵活设置,病房内除光源满足设计照度外,可在护理供氧带上每床设投射式灯具,不影响其他患者的休息。小儿科插座要有保护面罩,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11.色彩运用。对于护理走廊及病房装修,妇产科可用粉红色,小儿科墙面可用卡通动漫画,以此减轻儿童的恐惧感,其他病房墙壁可用浅米黄色,给患者心理上减少压抑情绪,体现出家的温馨感(包括床、壁橱)。病房的进门以及卫生间应装免碰撞钢门。

12.病房内卫生间。宜分别设置蹲式与坐式便器,防止交叉感染,妇产科卫生间宜设置冲洗器。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4篇

临床观察护理中发现,大部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胸痛,且胸痛愈剧烈梗塞范围愈广泛,其病情就越严重[1]。因此,护士观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胸痛,对评估病情及变化,从而制订和实施护理计划帮助很大。同时,胸痛也明显影响病人情绪、心肌耗氧、病程及预后。所以,做好胸痛的观察及护理是护士最主要的职责。现将我科对患者胸痛程度细致观察和护理,总结分析如下:

1胸痛与病情关系的观察

1.1胸痛程度的观察:详细询问疼痛出现及持续发作时的性质,如刺痛、隐痛、压榨样痛、闷痛、纯痛,以无、轻、中、重、剧烈五种程度表示,观察疼痛时患者面部表情、面色、出汗、四肢末稍温度、自主、持续心电监护、测量血压、评估胸痛程度[2]。

1.2病情程度的观察:以心电图、心肌酶峰值和并发症有无及其程度,客观评估病情。涉及心电图异常导联愈多,酶值愈高,并发症愈多,说明病情越严重、预后愈差。但临床观察护理时也有些老年病人对胸痛刺激感觉不明显,然而病情却很严重,这是不能忽视的[3]。

急性心肌梗塞主要诊断依据是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变化,心电图、心肌酶动态监测指标可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抢救和护理工作,反应了急性心肌梗塞范围和程度,对及早发现严重并发症和评估预后非常重要。随时观察胸痛程度与梗塞范围以及病人症状体征的动态演变,可为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抢救、护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客观与主观资料。护士可以及早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各种严重问题,并及时进行切实有效的护理技术操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2胸痛的护理措施

疼痛可使病人恐惧、烦躁不安,情绪急剧恶化,加重心肌缺氧,心脏负荷加重,梗塞面积延展,而使病情加重。因此护理措施必须有效。

2.1早期吸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无论有无胸痛均应予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塞范围及部位。持续吸氧流量5~6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调降至3~4L/min,维持2~3d。

2.2有效止痛的护理:剧痛者易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要尽快解除,给予安定解除烦躁,杜冷丁等解除疼痛。

2.3给药的护理:按医嘱使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减轻心脏前负荷,使充盈压下降,减轻肺瘀血,早期使用保护缺血心肌,缩小梗塞灶。用药过程中,护士严密观测心率、血压及用药后反应。

2.4有效的心理护理:情绪是病人心理感受的外在表现,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中占主要地位,这些病人患病期间感情脆弱,自尊心强,需要理解与关怀。所以,护士及陪人应与病人亲情沟通,关系和谐。护士再以轻柔敏捷的操作,舒适的基础护理,适时的健康教育,有效的心理语言护理,可使病人摆脱恐惧、悲观与绝望的心理和忧虑、多疑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加快其康复进程,有效地改善预后质量。

3小结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胸痛症状是提示其病情程度的一项指标,是影响其心理情绪和心肌耗氧量的重要信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可利用胸痛程度与病情轻重的关系等,准确评估病人梗塞范围和危重程度,密切配合值班医师做好解除疼痛的各项护理工作,减轻疼痛所造成的病人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使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尽快康复,获得满意的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1]孙婷婷.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监护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 2001,4(2):26-27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5篇

1 产房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妇产科是集多种病原体的的妇科和被高关注点的产科于一体的科室。①妇科经常遇到需要急救的梅毒、艾滋病等极易感染的传染病患者;②产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产妇的血液、羊水、恶露、乳汁、尿液、粪便、白带以及新生儿的胎粪、胎脂等等。接生时,有时甚至有血液、羊水溅到接生者的脸部或眼睛。有的产妇缺乏孕期保健知识,未行产前检查,入院后在检验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情况下,产房护士就已经投入到接生、新生儿护理或抢救等的工作中,使护士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增多。

1.2物理因素 ①妇产科护士在抽血、备皮、会阴侧切缝合、拆线、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有别于其他科室,经常接触锐利器械,极易发生针刺伤。如在缝合阴道裂伤较深的伤口时,伤口暴露不充分,需要用手指摸着伤口底部缝合,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 50% 以上[1];②产房的空气消毒主要使用臭氧机和紫外线,臭氧的特殊气味对呼吸道的刺激较大,易引起咳嗽和哮喘。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 、结膜炎及皮肤红斑 、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2];③电离辐射:随着高科技医疗器械的广泛应用,如心电监护仪、新生儿辐射台、吸引器、胎心监护仪等,如果防护不当,可致癌变[3];④噪音:产房的噪音主要来源为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婴儿的哭声,产妇因宫缩疼痛难以忍受而发出的声,家属过多的嘈杂声等等,可造成人大脑皮层兴奋或抑制,如头晕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烦躁、睡眠障碍、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还可引起心里紧张,出现心率、血压升高等生理变化[4];⑤污浊的空气,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认知问题,产妇拒绝开窗通风,导致病室内空气污浊,清洁度下降,使护士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多。

1.3化学因素 妇产科使用的物品、器械消毒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它的挥发性、刺激性和腐蚀性,对细菌有杀灭作用,但对人体也有不容忽视的毒副作用。经常接触此类化学消毒剂会引起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妇产科护士接触的抗肿瘤药物、疫苗、抗生素等也是一种职业危害。

1.4身心因素 ①人们对妊娠和分娩的认知不足,对并发症的发生缺乏因果联系。当出现合并症如子痫抽搐、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宫外孕抢救不利时,容易发生矛盾冲突,使每一位护士长期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环境当中。容易造成性格急躁、心理压抑和焦虑;②妇产科护士工作繁琐、人力配备不足、经常夜班、倒班、加班、饮食不规律、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过于疲劳等导致好多妇产科护士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③工作姿势:产房护士在接生时,需要较长时间的保持前屈、侧屈的。以及为产妇听胎心音、检查以及搬动产妇等,需频繁地做弯腰动作。这些都易引起腰背疼痛、颈椎病和肩周炎。工作时长时间的走动、站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

2 防护措施

2.1防止发生生物性损伤 必须了解新入院患者的病史和化验结果,对有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化验结果阳性者必须加强防护。在工作中应做好标准预防,以降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双向传播的危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完后分类包装处理。

2.2工作中的防护 ①防止发生物理性损伤,妇产科护士应规范操作程序。缝合会阴时固定好针头,进针或出针时防止刺伤手指。使用注射器时不回套针R。一旦被刺伤,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同时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局部并用75%酒精或2%碘伏彻底消毒伤口并包扎伤口,必要时请外科急诊处理伤口;②改善工作环境,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关门轻。各种仪器使用消音功能,不能消音的调到适当音量,减少噪音;③给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护理,让其了解阵痛的作用及大声喊叫对胎儿的危害,指导其阵痛时做好深呼吸,可帮助产妇做腰骶部按摩以缓解疼痛。也可建议使用无痛分娩技术。

2.3注射疫苗以及注射抗肿瘤药物的注射器分类放置 器械消毒尽量采用物理灭菌,保证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准确,过高的浓度有时会增加空气污染。化学消毒剂要集中存放管理,且要保持室内清洁干净以及通风良好,化学消毒剂应加盖,以防止蒸发污染环境,使用时要戴好口罩、R子和手套。若消毒剂不慎溅到皮肤或眼睛,立即用流动水反复清洗。使用紫外线消毒时禁止入室内,紫外线开关应设在室外。消毒结束后要开窗通风,净化空气,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对怀孕及哺乳期的护士应与特殊照顾。

2.4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产房护士需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和心理调节的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5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娱乐活动 产房护士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适应产房的工作强度和减少因工作姿势而导致的不适。

2.6医院管理的防护 ①首先还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减少或者避免差错事故、纠纷事故的发生;②医院应加强对职业危害的管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培训的内容,定期组织妇产科护士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使护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③改善工作环境,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④学习法律知识,规范护理行为。转变服务理念,加强护患沟通。

3 总结

妇产科的护理工作,存在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加强对妇产科护士的临床护理防护知识的培训,做好防护措施,加强科学的管理,才能确保妇产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更好的保证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英,练冬兰,刘玉宇,等.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 06.

[2]王英,李兰仙.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3,1:471-498.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6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加之老年患者长期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体内环境稳定能力和应激能力下降。该病具有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病情易变、多变,具有不可遇见性,高风险等特点。随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迫切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应转变服务理念,树立积极,正确的风险意识,为了有效避免护理并发症并保证医疗安全,对我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住院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避免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现分析如下。

1 常见的安全问题

1.1 常见风险: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大多为老年加之长期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体内环境稳定能力和应激能力下降,结构和组织逐步退行性变导致患者意识模糊,判断力,记忆力减退,自理能力低,但病程长,反复住院,过高估计自己的自理能力及家属思想上放松警惕,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该类患者在安全方面的危险性,常常导致坠床、跌倒、烫伤、氧气装置脱落、输液时脱针漏针等意外发生。

1.2 通气功能障碍:由于炎症导致纤毛运动减弱及咳嗽咳痰反射减退,小气道发生塌陷和扩张肺的顺应性下降而出现排痰困难,咯血,及支气管持续痉挛等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窒息死亡的危险。

1.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肺疾病,肥胖可引起呼吸紊乱,表现为间歇性通气降低和血氧下降,睡眠时由于呼吸道肌肉力量减弱,对抗吸气负压的作用下降,而致下呼吸道塌陷,尤其是在熟睡时骨骼肌完全松弛,舌后缩,颚脱垂形成解剖学的狭窄而影响通气,出现打鼾并伴有20秒或更长时间的“无呼吸期”如果次数在30次以上,则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诱发猝死。

1.4 医源性感染:许多呼吸道疾患具有传染性,在未明确诊断前同居一室潜在交叉感染及长期慢性肺部疾患者免疫力低下。各种菌群易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内,长期卧床又易使多个器官发生感染;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引起二重感染;各种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胸腔穿刺、吸痰、吸氧、置管等护理检查治疗时消毒隔离不严等等均可引起医源性感染导致原有呼吸道疾患加重而诱发心肺功能衰竭。

1.5 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呼吸道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及由于长期缺氧,酸中毒,使得血液粘稠性增加和肺血容量增多,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严重时出现全心衰竭;夜间患者入睡,交感神经兴奋性受到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质对心脏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心率和血流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供血减少及回心量增加,加重了心脏的前负荷,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由于心率和血流量的减慢,极易促使患者夜间发生脑梗死。

1.6 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抗生素联合使用及必要时激素冲击疗法导致二重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增高;老年患者对药物吸收能力差,清除能力下降,致药物半衰期延长毒性反应增多;大多存在电解质的紊乱,尤其是血钾低,造成机体对洋地黄耐受性差导致中毒及使用较强的镇静剂时,抑制呼吸中枢使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易造成昏迷。

1.7 压力性溃疡发生:由于剧烈咳嗽及年老因素,意识不清致使小便失禁潮湿,污染及营养失调,心力衰竭,严重慢性疾病至长期卧床;及肺源性心脏病的病人常取被动强迫半坐卧位等原因使受压皮肤发生压力性溃疡并难以愈合。

2 护理对策

2.1 完善护理评估及告知:认真对新入院的患者做好整体的评估识别高危(可能坠床,摔倒,烫伤)患者,进行认真做好入院须知告知的基础上完善了护理安全告知制度,陪护告知制度,以提高患者及家属防范意识,并制定落实相应护理措施,如建立“高危警示牌”在床头,有利于护士看到此标识时就会警觉,也是对患者和家属的一个温馨提示,同时在护士站小黑板栏内注明“高危人群”以便护士动态了解全病区高危人群状况并进行动态观察评价,落实防护措施。

2.2 完善护理查房,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及交接制。为了进一步规范及确保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及一般病人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护士严格按分级制度进行病房巡视并做到每班认真对每一位患者情况进行床旁交接,加强夜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2.3 培养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风险教育是提高防范意识护理风险的基础,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采用岗前培训,晨会进行教育,对科内发生错误进行分析,进行死亡病例护理问题讨论,查自我缺陷进行回顾性查房,吸取经验教训。在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护士长要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控,重点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的监控,尤其对重点对象,重点患者,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等加强监控。

2.4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最总要的基础,重视专业技能培训,采取结合呼吸专科特点举办专题讲课,总结专科疾病的观察重点及应急预案,加强急救技术及常规技术操作的考核,组织年轻护士进行操作授课考核,以督促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她们的基础知识和 操作技术水平。

2.5 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基础护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基础护理,落实好口腔、皮肤护理,建立高危皮肤预警制度(高危告知,评估,皮肤跟踪,报告制度)落实防护措施,针对肺部的慢性疾病,预防性雾化吸收指导正确咳嗽以及叩背,物理震荡排痰,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早采集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以便配合早期合理选用抗生素,加强对吸痰,氧气导管,湿化器,雾化吸入器的清洁消毒工作;对可能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及早进行双向防护,做好病区的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6 加强预见性护理:在对原发病进行观察护理的同时,随时注意各器官功能损伤症状出现;协助医生收集诊断数据:生命体征的监测,借助各种监护仪及变化。临床的检查手段,对器官,系统功能进行监测,尽早预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及相应处理,预防和防止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7篇

【摘要】:目的:对全身多发性骨折患者SICU的观察与护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以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2月SICU病房的186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所采取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进行整理与总结。结果: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86例患者中,有146例痊愈,32例病情好转,4例患者截肢,4例患者因并发多功能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SICU的观察与护理工作不仅对护士的护理技能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她们掌握一定程度的沟通技巧,以安抚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最大程度保障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多发性骨折;SICU;观察与护理

多发性骨折属于全身严重多发损伤的类型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骨伤科急症,多由高空坠落、车祸等情况导致,以并发症多、伤情复杂、全身情况差、损伤部位多、病情紧急为主要的临床特点。除早期的急救治疗与护理外,患者在进入SICU后的观察与护理也是降低患者病死率、保障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对全身多发性骨折患者的SICU观察与护理工作进行讨论,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SICU病房的186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整理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SICU病房的186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0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年龄平均38.5周岁。有74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112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34例患者受伤两处,58例患者受伤3~5处,94例患者受伤≥6处。在发生原因方面,有66例为高空坠落,42例为交通事故,78例为其它。

1.2方法

1.2.1初期观察

多发性骨折患者SICU观察与护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初期观察,内容包括患者面色、神志、外出血情况、衣服污染及撕裂程度、伤肢姿势等。其次是重点检查,若患者病情紧急,则无需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以免延误抢救时机,但当病情稳定或急救开始后,护士应立即进行系统性的检查,以免发生误诊或漏诊问题。

1.2.2创伤评估

护士应以最快的速度对患者的创伤部位、骨折程度、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包括呼吸、四肢情况、意识、脉搏、体温、血压、出血情况等,在检查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搬动患者的次数,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解合理安排处理顺序,避免错过重症患者的抢救时机。另外,就是要对患者是否存在心、肺、肾功能衰竭进行评估,若患者出现脉搏、血压进一步下降的现象,则提示病情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1.2.3休克干预

(1)确保呼吸道畅通

护士应帮助患者取平卧位,随后迅速进行呼吸道、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的清理,若患者因喉头水肿或昏迷而存在舌后坠的现象,应及时使用舌钳进行夹出,并视病情需要选择是否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给氧

护士应及时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使其组织的缺氧状态能够得到迅速改善。一般来说,氧流量与浓度应分别控制在6~8L/min以及40~50%的水平,若情况需要,还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对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力度。当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问题时,要立即通过心肺复苏术的方式进行处理。

(3)建立静脉通道

为了帮助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尽快回复,需选择上肢静脉、颈外静脉用12号留置针建立≥2条的上静脉通道,必要时应置放深静脉导管,以便检测中心静脉压,确保输血、输液的顺利进行,使患者的循环血量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

(4)疼痛干预

疼痛所产生的不良刺激会使患者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进一步加剧,不利于麻醉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存在剧烈疼痛的患者,可给予哌替啶50~100mg或吗啡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但是如果患者存在呼吸困难或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则忌用此方法。

(5)出血干预

对于患者的明显出血部位,要立即进行包扎止血或压迫止血。大血管断裂的患者应使用血管钳进行钳夹止血,待病情稳定后再清理创口、进行缝合。伤口的包扎与固定应妥善进行,以免发生感染问题。对于活动性出血患者,应先结扎再包扎。另外,还要注意做好病情观察,若患者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血压进行性下降的问题,应考虑是否存在内脏合并活动性出血的问题,并通过腹腔穿刺加以确诊。

(6)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早进行,并且应尽可能实现对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面覆盖,以便通过实时性较强的监测数据来为医生的诊断与补液提供有效借鉴与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所得到的数值较间接测压法略高,在录入数据时应注意对测量方式进行标明。另外,护士应定期使用肝素稀释液对测压管道进行冲洗,以免因血液凝固堵塞管道而影响测出值的准确性。

1.2.4心理与生活护理

全身多发性骨折患者由于创伤的突然发生,大多承受着巨大的生理与心理痛苦,同时受对手术效果的期望与对远期生活状态担忧的影响,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为此,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说明手术的相关情况,并对配合手术的积极意义,功能锻炼的重要作用,治疗的远期效果等内容进行解释,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使之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除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外,护士也应注意向患者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的易于消化的食品,以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改善其营养状况。

2结果

在接受相关治疗与护理操作后,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86例患者中,有146例痊愈,32例病情好转,4例患者截肢,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并发多功能器官功能衰竭,虽经抢救,但未能收到理想效果。

3讨论

全身多发性骨折患者SICU观察与护理工作最为缺乏的就是时间,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并不是一句空洞的格言,而是对全体医护人员的根本要求。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护士除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知识外,还应对不同类型骨折的并发症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与认识,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误诊、漏诊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除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兼顾沟通技巧的培养,SICU患者的病情危重,所以家属的情绪更加焦虑不安,此时就需要护士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冷静下来,全力配合各种治疗与护理操作,最终通过保障急救工作的流畅度来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第8篇

急性左心衰竭是由于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造成严重突发的心脏排血障碍、心律失常、心脏负荷突然增加而导致的左心排血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丧失排血功能的一组综合征[1]。患者起病急骤,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感染在急性左心衰竭诸多诱因中排在首位[2,3]。而呼吸科收住院的病人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为主。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1临床资料

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呼吸道感染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0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8±1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包括肺心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肺炎5例,肺癌并感染3例,其它4例。治疗好转28例,占93.33%,死亡2例,占6.67%。

2护理

2.1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急性左心衰竭常发病急骤,患者表现为突然气喘,被迫坐起,大汗淋漓,唇指紫绀,烦躁不安,恐惧和濒死感觉。可咯出或自鼻、口腔涌出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咯血,早期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罗音,晚期双肺对称性地布满干、湿罗音或哮鸣音,心率≥120次/min。护士应掌握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的症状及体征,要注意与一般肺部感染的症状及体征鉴别。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本组30例患者为护士巡房时发现发生急性左心衰竭,28例患者经抢救而未发生意外,2例患者因病情严重,经各种抢救无效死亡。因此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左心衰竭的早期征象,对赢得抢救时机具有重要作用。

2.2注意病人

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首先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患者除外)以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肺活量以利于呼吸,使痰液易于咳出。

2.3吸氧及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大多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不及时清理易引起呼吸道梗阻,应迅速清理呼吸道,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立即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吸氧的同时使用抗泡沫剂使肺泡内的泡沫消失,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一般可用20%~30%乙醇于氧气的湿化瓶中,随氧气吸入。如患者不能耐受可降低乙醇浓度或间断给予。对病情特别严重者应采用面罩呼吸机持续加压给氧,使肺泡内压增加,一方面可以使气体交换加强,另一方面可以对抗组织液向肺泡内渗透,使SpO2达95%以上。

2.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按医嘱反复核对,准确给药,保留安瓿,抢救过程中应迅速、沉着、冷静,切忌忙中出错。快速利尿,静脉推注洋地黄类药物及氨茶碱时速度宜慢,且推注速度要恒定。输注血管活性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根据血压调整用量及输液速度,控制总液量,准确记录出入量。

2.5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面色、神志、生命体征及SpO2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2.6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左心衰竭起病急,大多数患者有恐惧心理及濒死感,而窒息感和胸部压迫感加重患者恐惧,使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进一步限制心室充盈,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机体缺氧状况加重。心理护理的重点首先是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濒危感,以减轻心脏负荷。要求护士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处理问题镇静果断、有条不紊,取得患者的信任。因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更加需要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随时沟通和交流病情,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另外,老年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具有自尊心强的特点,在向患者介绍急性左心衰竭的知识时,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设法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切忌在患者面前窃窃私语,以避免给其造成思想压力。另外,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老人,采取不同的说服引导,从老人的兴趣点入手,是解开其心理负担的突破口。

2.7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在病情好转并稳定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如积极控制高血压、合理膳食。饮食要清淡,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降低基础代谢率,减轻心脏负担,有冠心病者应低盐、低脂饮食,严格限制钠盐摄入,用利尿剂者应注意多食用一些富含钾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畅通。戒烟、戒酒,注意营养搭配,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引起急性左心衰竭。注意保暖,积极控制各种感染,预防感冒。注意休息和合理活动,适运动以有氧运动为标准。增强自身抵抗能力,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避免精神上的刺激。教会患者出院后病情的自我观察,知道什么情况可能是心衰发生或加重,让患者知道所用药物是什么、副作用的表现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学会数脉搏和掌握脉搏节律的特点。定期复诊,监测各项心肺功能指标。同时,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定期电话随访,给予各种指导。

2.8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老年人常常合并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心血管疾患,常合并显性和潜在的心功能受损。体液输入以葡萄糖为主,避免输入大量盐水,糖尿病患者可在葡萄糖中配入胰岛素,除特殊原因需大量补液的患者,一般每天液体量在250~1500ml,除特殊用药外,滴速一般控制在15~30gtt/min。输液过多过快易诱发和加重心衰,值得临床护士高度重视。

3讨论

感染在急性左心衰竭诸多诱因中居首位[2,3],且急性左心衰竭症状、体征易与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征相混淆。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向医生汇报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新晨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的特点,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抢救中,护士及时配合医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了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及时输注,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提高医疗工作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和高度呼吸困难,患者烦躁不安,极度恐惧,所以应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在镇静治疗及吗啡应用的同时安慰患者,以分散其注意力,解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急救教育及告知注意事项。总之,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护理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熟练的业务技能与合理的心理调适及卫生宣教在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