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08 06:55:34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1篇

清朝自入关以来至鸦片战争时,在军事上奉行“以骑射为根本”的原则,在军事人才的选拔上沿袭着明朝的武举制度,在教育上则只注重军人的弓马骑射技能,而忽视对军官的理论教育[1]13-14。随着承平日久,八旗、绿营日渐废弛、锐气尽失,无论是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还是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都惨遭失败。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启用汉族官员,组建团练,引进西方武器,改良装备,采用西式方法训练士兵,开启了军事近代化的历程。军事教育的变革,是晚清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它始于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期间迅速发展,直至清朝政权被推翻时仍在进行,并对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历程

从时间上来看,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洋务运动时期,这是军事教育变革的开端和初步发展阶段;二是清末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这一阶段晚清军事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学校军事教育体系,大规模地派遣军事留学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

(一)洋务运动:军事教育变革的早期发展

晚清军事变革始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淮军大批引进西式枪炮装备军队,逐渐取代八旗、绿营成为主力。见识到西方强国“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湘淮军统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期,利用自身担任地方督抚的优势,创立兵工厂、造船厂,开启了持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军事近代化是洋务运动前期的主要目标,军事教育变革作为军事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

1.清代海军教育变革的开端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政府认为外来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制造新式舰船、创建新式水师,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这一点洋务派领袖曾国藩说得很清楚:“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2]748“况今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3]1603巩固海防是当时清政府的共识,这一方面以左宗棠成绩最为显著。担任闽浙总督后,左宗棠创办了福建船政局,制造新式轮船。为解决人才问题,1866年,左宗棠奏请创办了船政学堂,分前堂和后堂,前者?W习制造,后者学习驾驶,分别以法语和英语授课,招收精通语言的幼童入学[4]19。1877年1月,李鸿章提议由福州船政学堂派学生赴英、法学习海军。经李鸿章与丁日昌、沈葆桢商议,挑选30名学生分别赴英、法留学[5]1125。此后,福州船政学堂共派出三期共百余人赴英法留学,极大地推动了清朝海军的建设。

洋务运动时期海军领域的军事教育变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知识,二是派遣留学生,学习欧洲强国的舰船制造与舰船驾驶、海军指挥技能。这一时期,清政府共创办了水师学堂近十所,除福州船政学堂外,天津水师学堂等也培养了一批当时的海军人才。这些海军人才都受到了重用,尤其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北洋舰队当时的管带均由此处毕业。由于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破坏,这些早期的新式海军学堂都毁于一旦。待甲午以后重新建立时,均被命名为海军学堂,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近代陆军教育变革的开端

相对于海军学堂的成立,以及海军留学生的大量派遣,洋务派在陆军教育改革方面的步伐要小得多。虽然,在引进西方枪炮,采用西方训练方面,湘军、淮军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即已开始,但在军事教学和军事留学生派遣领域则到了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187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选派7名淮军军官前往德国学习,开中国近代军事留学事业之先河[6]65-68。从此到甲午战争的近二十年内,清政府陆军派遣留学生的规模也不可与海军相较高下。

洋务派第一所近代陆军学堂系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于1885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由于传统武举的存在,陆军近代化早期仅限于武器装备的改良,而军队编制、教育等方面则进展缓慢,这也是陆军新式学堂成立晚的原因。和海军学堂毕业生受到重用不同,陆军学堂毕业生在军队仅从事训练工作,大多担任下级军官,不受重视。甲午战争的失败,一度使武备学堂陷入停顿之中。此外,与同期的海军教育相比,由各地督抚自行创办的陆军武备学堂标准不一、学制不一,学时短、学识浅,毕业生素质不可于海军相比。但无论如何,这些武备学堂的成立,大大地推动了晚清时期的陆军近代化进程[4]27。

(二)清末“新政”:军事教育变革的迅速推进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大量军舰、海军人才的丧失,陆军的连续惨败,也意味着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变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政府军事落后的现状。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1901年清政府全面推行新政,军事教育变革均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军事变革的重心由海军开始向陆军转移,且变革的幅度之大、影响之大,远远超洋务运动时期。

1.举国划一的陆军四级学堂体系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极大地震动了清政府,作为新政重要内容的军事变革迅速启动。1901年,武举考试被废止。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考察督练全国军队,开始了建立36镇新军的计划。军事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练兵处以日本军事教育为蓝本,制定了《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设立四级三类军事教育体制,最终统一了全国的军事教育体系[7]74,用以支撑其建立36镇新军的庞大计划。陆军四级学堂系统即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和陆军大学堂。陆军小学堂在全国各省省会或驻防之地设立,中学堂在武昌、西安、南京和北京设立四所,兵官学堂和陆军大学堂各一所。陆军学堂的计划非常成功,截止到1911年,共培养学生一万多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都加入了新军,成为军官。

2.大规模赴日军事留学生的派遣

新政时期,军事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赴日学习军事成为热潮。与先前的留学欧洲相比,日本在地理、文化习俗方面的便利条件,再加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国力提升,使留学日本成为当时政府和国民共同的选择。从1898年赴日留学开始,到1911年,赴日留学军事的总人数已达1 000人以上。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它不仅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军事干部基础,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民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及军事教育家、理论家[8]85。

纵观这一时期的军事教育变革,不仅规模上远超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极大变动,不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技艺,对于教育体制等方面也开始调整,变革更加深入。与先前的以欧洲为师不同,这次变革的重要内容是以日为师。

二、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特征

回顾晚清时期军事教育变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军事教育变革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到迅速推进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最后十年,是其军事教育变革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总体而言,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师夷长技”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魏源便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很快成为洋务派指导实践的重要思想。曾国藩等人认为,西方的优势在于武器先进,而武器先进在于工业发达。因此,开办工厂,培养人才是关键。在洋务派创办陆海军学堂中,学习西方的技艺是主要的,即器物层次的近代化。在新政时期,无论是举国划一的陆军教学体系,还是新军编练,学习西方的不再仅仅是器物层面,在体制方面也开始深入,即开始了制度层面的近代化。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师夷长技”是这种特征在军事层面的具体体现。随着清政府与外界接触日益深入,不足之处暴露的也日益明显,因此,学习的内容从技术到制度层层深入。

(二)“中体西用”

与向西方学习同步的是,清政府及其主要官员对于自身封建文化价值观的维护。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在对待留学生问题上,就提出学问应“以义理之学为先”“以立志为本”,留洋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制艺之学”必须同时“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1898年,洋务派后期领袖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末军事教育变革中起到重要影响的袁世凯同样如此。他命令各营设随营学堂或者讲堂,定期给士兵进行“圣谕广训”“忠孝经”“军人精神”等教育。在军事教育上,他们始终把封建伦理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禁止进步思想学说的传播,用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晚清军事教育变革从一开始就是清政府在面对内外压力,试图维护其统治的措施。在学习的内容上,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的学习延续到后期制度层面的学习,均是这种被动应对的表现,它是清政府的被动适应和调整。同时,在具体的学习对象上,也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如陆军方面,从1870―1894年“以德为师”,学习德军的枪炮和训练是其教育变革的重点,而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以日为师”则是其教育变革的重点内容。

三、结论与启示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晚清军事教育变革,从维护清政府统治的目的出发,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原则,奉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方针,革新了晚清军事教育。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衰亡,其培养的军官甚至成为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意义仍然重大。首先,它奠定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基本格局,同时也形成了现代军事教育的源头。在近代军事教育时期的许多教育形式和做法,对后来的军事教育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许多做法还沿用至今。同时,它还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军事和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军事教育培养的部分军官,后来成为军阀,导致内战连连,一些人甚至投靠了日本成为汉奸,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回顾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历程,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国防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2篇

翁小梅 四川南江 让爱做主

江 松 浙江云和 在合作中共赢

吴志毅 广西贵港 浅谈地理教学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

张升举 甘肃榆中 对西部农村地区高中学困生问题的思考

徐 娜 江西南昌 试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吴秀环 广东英德 也谈“克服职业倦怠及教师专业化发展”

孙 虹 山东德州 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曹文辉 上海浦东 条形统计图(一)

周 伟 甘肃张掖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打造高效作文课堂

周昌品 湖北钟祥 用电子白板教学, 让课堂更加生动灵活

德育教育·一等奖

陈雪峰 吉林通化 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生活海洋中翱翔

张忠华 湖南凤凰 班主任工作艺术

王亚真 福建漳浦 趣读绘本

曹建斌 贵州盘县 今生无悔

德育教育·二等奖

孟 艳 安徽固镇 我们的生日会和班歌

雷庆容 四川遂宁 如何指导班干部开主题班会

张先红 四川万源 谈如何赏识后进孩子

王惠真 福建漳浦 如何加强对幼儿阅读兴趣的分析

吴秀环 广东英德 教育要注意方式和沟通

德育教育·三等奖

周 伟 甘肃张掖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

渗透策略

罗方丽 江苏丰县 班级管理从“心”开始

张先红 四川万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陈玉芳 湖北随县 激励教育,点燃自信

王海娟 陕西西安 关于生命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及反思

李 鸣 山东淄博 浅谈让数学思想渗透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管理·一等奖

王平贵州余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王思敏山东阳谷浅谈如何有效备课

教育管理·二等奖

李良钢 四川大竹 校长办学重在把思考变为行动

刘玉梅 湖北秭归 有效的预习也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李 鸣 山东淄博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

教育管理·三等奖

田维清 四川木里 搞好县域内教育工作之浅谈

童惠丽 浙江绍兴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有效评改方式的实践报

王晓梅 四川青神 促进自主学习 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一等奖

隋海霞 吉林扶余 《小数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李文炳 福建永春 英语时态知识的推演和识记

麦秀爱 广西贵港 浅谈小学写作教学三步走

畅 晓 山西临猗 《 On the farm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等奖

王 萍新疆库尔勒 我心中的高效地理课堂

俞素珍 福建长汀 让细节在作文中闪光

钱春铧 甘肃永登 美育视野中的《边城》教学

教学设计·三等奖

殷建芳 江西余江 高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王 萍 新疆库尔勒 地理实践课的探究

王 辉 黑龙江伊春 结束比例题的新解法

王 辉 黑龙江伊春 理性思维的程序化方式解题

刘立民 吉林吉林 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1 第三

课时

刘俊红 山西太原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教学设计

麦玉导 广西贵港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刘海静 黑龙江安达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

munication

课程整合·一等奖

张 成 湖北十堰 浅谈信息化在高中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童惠丽 浙江绍兴 巧设情景利于初一英语词汇教学

胡清河 江苏丰县 怎样的教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

李冬梅 黑龙江大庆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吴秀环 广东英德 听《实施有效教学》有感

马红红 宁夏隆德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尝试

课程整合·二等奖

兰 斌 广西防城港 如何在新课改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

张先红 四川万源 如何上好作文第一课

金巧俐 浙江云和 科学预设 精彩生成

苏祥国 山东阳谷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王亚真 福建漳浦 如何开展幼儿美术活动

周群英 湖北仙桃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秦 斌 湖北秭归 教会学生用“数学”

朱海云 江苏阜宁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李 鸣 山东淄博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整合·三等奖

唐惠柳 广西大化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之我见

李占超 吉林长岭 电化教学

周祥山 江苏扬州 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式学习策略浅析

王光才 湖北宣恩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杨再志 贵州余庆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之我见

李良钢 四川大竹 学生作文修改之我见

施海燕 安徽肥西 回首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何登秀 四川松潘 小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麦玉导 广西贵港 浅谈诵读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麦秀爱 广西贵港 浅谈语文教学朗读的有效实施

曹文辉 上海浦东 《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3篇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70-02

20世纪著名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探索和研究的项目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他丰富而富于创见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1.教育应该围绕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自由发展,教育只能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眼中的教育是用来教授人们如何运用知识以理解生活,而不是将纯粹的知识“填充”到人的大脑中。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被证明有生活的价值,同时也是实际中可以利用的知识。

2.教育的三节奏。怀特海提出的教育应有的节奏显现出对于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对教育过程的思考。[2]这种节奏是由浪漫、精确和综合三个阶段构成,“这种节奏包含一种交织在一起的若干循环周期,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小旋涡,又受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的控制。”[3]浪漫阶段是在最初的12年,此阶段应重视儿童的自由天性,尽可能地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活力。精确阶段处于中等教育时期,主要任务为教授精确的原理以及概念,帮助学生建构复杂且科学的知识框架体系。综合运用阶段则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阶段,此时以研究性的学习为主。

3.教学科目设计安排。怀特海所阐述的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4]“每一门科学都以某一片段的论据为限,并根据这一片段所提出的概念来建立自己的理论。由于人类的能力有限,这样的做法是必要的”[5]。教给学生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这些思想概念能形成各种可能的组合,学生可以把学习教到的知识消化转为自己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新知识要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过程。”[6]所教科目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引起学习者的乐趣。同时使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通过接受、转化、综合、重组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不断地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最终内在地生成个人的意义。[7]

二、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从孔子到柏拉图,有一条规律一直出现在教育史中,那就是教育务必遵循学生的天性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8]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趣味、情感活动的关注,致使教育教学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脱离内心诉求,使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欲望,其才会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利用活跃的思维对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有当个体主动积极内化、整合知识的时候,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会加深。

2.实用且有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杜威曾严厉批评说:“教育的最大毛病就是把学科知识看作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教会孩子利用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轨迹来识别方向。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电的威力,从而保护自己远离电的危险。总而言之要把科学知识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培养探索精神,也使知识学有所用。

可以根据学校的地方特色开设校本课程。以书本形式将文化呈现于课堂,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传承民间文化也有重要意义。例如陕北地区学校可以把安塞腰鼓、陕北剪纸、陕北说书等地方特色文化加入校本课程。

3.培养“智慧人”。“在学校教育的视界中,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9]这种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智慧启迪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大量眼高手低和高分低能的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要改变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倡导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0]要使教育从这种变质、不合理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就不能对受教育者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应转变为注重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综合转化知识的应用,从而使其基于喜好乐于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进而探寻知识的海洋,生成乐学、好学、会学的智慧人格。

4.教育的纪律。我们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但是自由发展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放纵。“一种设计完美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而自由则应该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的机会。”[11]教育脱离不了纪律的约束,在自由学习前孩子应该在脑海中有纪律的约束,知道自由学习并不意味放纵,在规定的时间做该做的事。例如上课期间可以采取独自学习或者小组学习等不同方式进行探索,但是不能在学习时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对于纪律的要求需要把握好尺度,管得太严使学生丧失自由发挥的余地,管得太松让没有自觉性的学生偏离正常教学轨道误入歧途。教育的纪律应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宽严并济,让学生在纪律的范围内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锋华,岳伟.浪漫、精确与综合――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5).

[2]张青琳.教育的唯一主题即生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09,(05).

[3][4][8][11]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0,3,66,55.

[5]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6.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3.

[7]《中学教育心理学》编写组.中学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75.

[9]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4篇

[关键词]留日学生;清末;教育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31 — 02

一、留日背景

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有识之士对这场战争的反思,维新派代表人士康有为主张废科举、废八股、创办新式学堂,他说日本强盛:“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便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留日高潮的到来,再加上有地理便利,风俗近似等多种因素推动,清末形成一股罕见的留日。据资料统计,“从1896-1912年,留日学生的人数达到39,000多人。”〔2〕可以说是中国留学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

初到日本,大多数留日学生都抱着“冀以留学所得贡献母国,以为海外文明之度舟焉”〔3〕的理想和信念。在所学专业中,留日学生学习师范者居多,据资料统计,1903年3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175人,其中读师范者71人,约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留日毕业生为288人,其中读师范者153人,约占53.1﹪;1904年4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426人,其中读师范者189人,约占44.3﹪。〔4〕这些数据说明了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急需大量新式人才的需要,也说明了作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留日学生群体,愿意为教育献身、担负开启祖国民智。由此,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都与留日教育有关,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留日学生推动清末教育改革

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时局,开始实施清末新政,教育新政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留日学生作为教育革新的主要参与者,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1.参与制定学制

清末对教育之改革,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它在许多方面效法了日本学制,学制制定前,清政府派官员游学日本考察,考察人员归国后,都有对日本教育看法和观点的著作,如:姚锡光的《日本学校述略》﹙1898﹚,严修的《壬寅东游日记》﹙1902﹚,吴汝纶的《东游丛录》﹙1902﹚,其内容都是对日本先进的教育制度的记录。这些考察人员归国后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留日学生作为日本先进教育的直接受益者,翻译了大量的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章的著作,据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说:留日学生等翻译日本有关学制的书籍,从1899年至1903年就有以下这些:〔5〕《日本东京大学规则考略》、《日本新学制》、《日本东京师范学校章程》﹙附预备科﹚、《日本学制大纲》、《日本普通学科教授细目中学校令实行规则》。这些都为清政府颁布学制提供了蓝本。更为重要的是留学生参与起草了学制,张百熙制定《壬寅学制》时,留日学生陆宗舆“拟大小学章程”,并提出建议,得到采纳。张之洞主持的《癸卯学制》,蒋维乔曾言:“当时学制起草者,皆日本留学生”〔6〕。王国维也说:“今之《奏定学堂章程》草创之者黄陂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7〕。因此新学制的制定与留日学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它的制定使新的教育体系制度化、系统化,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

2.创办新式学堂并充任师资力量

留日学生大都怀着一腔热血,就是力求所成,以报效祖国,归国后,这些留日学生成为兴办学堂的主要力量,有许多留日学生投身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堂,例如:留日学生胡元倓在长沙创办明德学堂,陶成章、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专门和实业学堂有胡雨人创办上海中等商业学堂,陈敬第等人创建浙江私立法政学堂,杨振鸿创建云南体操学校,侯鸿鉴创建竞志女学等等,诸如此类的新式学堂还有很多,而且有的留日学生不只创建一所,甚至几十所。需要说明的是普通学堂和专门、实业学堂的分门别类的创建,有利于各式人才的专门培养,与以往只读四书五经的封建教育完全区别开来。

另一个还要说明的是留日学生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为了改革传统教育,并使旧式的教育机构与新式教育接轨,还积极促进了各省教育会,私塾改良会,传习所的成立,例如:1904年,杭州教育会成立,“董其事者系东洋留学生孙君,会员约100人。宗旨专在改良各学堂教育,会员应担任开办学堂、翻译新书、练习体操诸务”〔8〕。1904年湖北黄州府留日学生借助贡院创办光黄社速成讲习所,1906年,陈保泉在京师创办普通教育研究会。这些教育会还组织教师进修,向教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使其在全国中小学堂得到普及,影响甚远。

留日学生除兴办新式学堂外,更多的学成归来者充任师资或者担任学堂行政职务。全国出现大量的新式中小学堂,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紧缺的局面,清政府派官费留学生目的之一,就是要求他们回国任教,“清政府于1907年5月由学部奏准:官费游学生回国后,皆令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其义务未满之前,不得调用派充他项差使。” 〔9〕留日学生以学习师范居多,这就源源不断的为新式学堂提供了师资来源,有的留学生并未接受师范教育,也在学堂从事教学。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各省学校之教职员大多数均系之留日学生”〔10〕,留日学生不仅缓解了学堂教师紧缺的局面,也改变了学堂师资结构,在创办新学堂伊时,多用外国教习,尤其日本教习居多,在较偏远的地区,新式学堂的教师还是以前的秀才、私塾先生任教,随着速成师范生的归国,他们充实了学堂,外国教习和私塾先生在学校师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据资料统计,以实业学堂为例,1907年留学生﹙留日学生为主﹚教师为17.5﹪,到1909年这个比例上升为22.6﹪。这个数据说明受过新式教育的留日学生在学堂师资力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还有许多优秀的留日学生具有较强的管理才能,再加上清政府曾明文规定各级教育行政职官要以“曾经出洋游历或曾习师范者充之”。〔11〕这些优秀留学生归国后受到重用,担任学堂领导职务像校长、管理、监督、教务长等职。如留日学生张锳绪任直隶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李士伟任北洋师范学堂监督、陈大齐任浙江高等学堂教务长、王印川任河南高等学堂教务长,以上只是列举代表性的实例,像这样在新式学堂任职的留学生还有很多,专门学堂和实业学堂也是如此。有的留日学生除管理学堂外,还是学堂教学骨干。他们以近代化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变革着中国的传统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些新式教育机构中都有留日学生的足迹,他们力求所能,改变着清末腐朽的教育体系,为近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编译教科书与讲授新式教学内容

留日学生协助或者亲自创建为数不少的新式学堂,大量新式学堂的创建使得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新式教科书了,新式学堂的课程以中学和西学并举。除中学课程外,像西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等,中国根本没有。“可是那时中国不但没有一本能用作教材的教科书,甚至连能编写教科书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因此最初的教科书,几乎都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 〔12〕“凡以‘教科书’为名的书籍,都可看作‘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东西’”,“教科书这个词汇,也是从日本输入的”〔13〕。留日学生在日留学期间从1900年始十余年间就成立了几十个译书团体,其中著名的编译教科书的译书社有陆世芬创立的教科书译辑社和张肇桐、叶澜等人创办的国学社,这两个社团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大量的中小学新式教材,其中又以中学教材居多,译辑社编译书籍如下:《中学算理教科书》、《初等平面几何学》、《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等最新化学教科书》等等。国学社在编译教科书的同时,还编译了有关中学伦理、生理、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这些西学书籍多用来作为新式学堂的教科书或者课外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新式学堂与传统教育只注重四书五经已经完全不同,新式教育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列入必备课程,重视学生德、智、体、美、育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的改变也促进了教育方法的改变,科举考试使得士人只能专攻四书五经,长期灌输式、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学习方法,造成思维模式单一,只能扼杀知识分子的创新性,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长期以来不仅造成中国教育弊端重重,缺乏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化落后、滞留。新式教学内容采用适合新式学校班级上课的先进的近代教学法,新式教法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并能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彻底颠覆了死板硬套、毫无意义的八股条文的学习,影响深远。

三、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评析

清末的留日热潮是教育近代化的必然结果,这些无论是官派还是自费的留日学生,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留日学生引进了日本和西方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方法。留日学生跨出国门、学习新知,对新式教育的引进,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教育,在新教育、新思想的熏陶下,充分认识到新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能振兴国家的必要性、重要性。其次,创办新式学堂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大量新式学堂的出现,为在全国推广新式教育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推动了近代基础教育的发展,他们是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推动力量。

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总体来说是一个西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留日学生充当的角色,可以说中国“最初的新式教育,全是留学日本的产品”〔14〕。“无留学生,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不至有今日”〔15〕。留日学生就是承接者和传播者。他们以实际行动积极宣传西方教育的先进性,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培养了一批批的新式教育人才,激励了有识青年的觉醒,直接促成了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中坚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48.

〔2〕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48-649.

〔3〕江苏同乡会创始记〔Z〕江苏,1903,(02).

〔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04.

〔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6.

〔6〕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8-119、122-131、1092.

〔7〕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J〕.教育世界,1906,(02).

〔8〕东方杂志〔J〕.1905,⑴,1904,(10),1905,⑴.

〔9〕陈学恂·学部奏咨辑要卷(3)〔G〕//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75.

〔10〕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影印本﹚〔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53.

〔11〕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资料汇编〔G〕//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45.

〔12〕汪向荣.日本教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56-157.

〔13〕〔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3:233.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5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海外实习 专业发展

一、引言

自2007年起,我国稳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研究生教育,呈现方兴未艾之荨8米ㄒ抵荚凇芭嘌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7),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将专业实习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专业实习一般有海外实习和国内实习两种方式,海外实习主要是赴海外教学单位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顶岗实习。较国内实习而言,海外实习教学对象数量较多,学生能在非汉语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海外实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锻炼个人意志品质、扩展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此外,由于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有所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专业能力的发展上也存在不同。对比参与海外实习前的状况,学生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最为突出。

第三,海外实习对学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客观限制,海外实习对其职业发展规划存在一些阻碍。

第四,尽管海外实习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面临就业时,专业对口的优势并不突出。许多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工资待遇和个人兴趣。

参考文献:

[1]冯康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渤海大W2014级为例[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07,(77).

[3]沈玲,李步军,袁燕,钟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2).

[4]汪雯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实习形式初探――以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2).

[5]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3).

[6]肖国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状况调查报告――以广西师范大学赴泰实习生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育 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师资 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47-02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高度融合的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参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增强有赖于我们在更广阔的领域、在更深的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做到与世界真正的接轨。这预示更多的中国人会参与国际活动,外语特别是英语必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语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外语课的开设和学习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达、开放、走向世界的表现。

青海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的重任。青海省位于高原,又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因此该地区的英语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将分析青海省(以省会西宁市为主)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并试图以此提出符合本省省情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

1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历史回顾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满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接下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终于将在中国大门外等待了近两百年之久的西方各国传教士带进了国门,获得了在中国传教、办学的权利。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1850年(道光三十年)期间,一些传教士在上海开办教会学校,讲授基督教教义和简单的日常生活常识,教师授课语言主要用汉语和英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关注。由于前苏联在国家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对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外语教育中强调突出俄语,而小学英语课程便暂时停止了。

196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中,把外国语列入正式的课程(部分学校)。但是由于实际条件所限,小学英语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材料,只是提前学习初中的教材。

“”期间,外国语学校受到严重破坏。其中4所停办,其余10所改变了性质。

1978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议拟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外语教育的方针,其中一条是切实抓好中小学外语教育这个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外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各界对于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程表现出了较高关注程度。 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小学开设了英语。小学学英语的人数已愈百万。1994年已近140万,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对小学英语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原通用小学英语教材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有些城市和地区直接使用外国教材。

从2001年秋季起,教育部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同时,国家、各省市都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备师资与培训教师、建设教材。

2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西宁市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

青海省自然资源富饶,但仍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比较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青海省的小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历史较短。而且,青海省是多民族聚集地,玉树、果洛等藏族自治地区,许多小学生因为没有师资,在小学阶段不开设英语课。有的小学开设藏英课,即英语教师只会说藏语和英语。还有一部分学校由于受到一些国际组织的资助,英语课是由外教来上,课本也是从国外引进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与中国教师大相径庭。因此,本文讨论的焦点将是西宁市小学英语教育及其教师培训。

西宁市小学英语教学正式始于1999年。当时采用的课本是人教版教材。《英语课程标准》出台后,一大批小学英语教材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或引进改编,并通过了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分批向全国推荐。西宁市各小学统一开始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

本文第一部分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历史的综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开始很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全国形成气候。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英语教育在当今社会从国家教育制度,到群众观念得到了保障。2002年教育部推行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之后,小学英语教育又负载着许多新的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小学英语教师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但是实际工作当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曾对来自西宁市四区三县的小学英语教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班级数量多;各班级人数多(通常为60-70名学生);英语教师数量少(一般不足20人);英语教师课时量大(每周15节-20节);英语教师普遍为大专学历;有1/3的英语教师在校学习专业并非英语专业;部分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过关;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的职业培训相对较少,即使有也是在外地某些机构进行,限制了大部分教师的继续学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西宁市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西宁市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设想

首先,让受培训的小学英语教师对《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有透彻的认识。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是现在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指南针。新课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因此,要想很好的把握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必须对新课标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程度并不十分一致。各学校虽然已经组织本校英语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学习,但是学习深度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这项内容的培训是很重要的。

其次,进行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能力的培训以及有效课堂活动组织的培训

西宁市现在统一使用由外研社主编的《英语》(新标准)。这套教材是外研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与英国著名的教育出版机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共同推出的我国第一套中小学“一条龙”英语教材。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对自己现在使用的教材并未经过很好的分析,在上课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教材编著者提出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培训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本上的每一个内容都有其指向,并不是无意义的任意组合。

再次,进行对《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培训

小学儿童有其生理、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学生(7-12岁)的生理发育比较平稳,大脑发育渐趋成熟,但不宜过分兴奋和抑制。小学生脑的重量己接近成年人,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也逐步加强,第二信号系统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也加强。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1)、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2)、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3)、意志品质不断增强。但小学生的果断性、坚持性还比较差。(4)、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个性品质逐渐形成。(5)、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集体意识和友谊不断加深。(林崇德:2009)

小学生生理发育,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以及心理各方而的发展为他们学习语言学习英语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为他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外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学习外语的优势和潜力。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有60%的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胜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优势帮助他们学习。有时,教师还可能违反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中应该将对《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列入其中。

最后,进行对教师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

笔者前面提到部分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过硬,有部分英语教师甚至是非英语专业人员。所以,对教师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非常有必要。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应该从语音语调、语法知识、跨文化交际三方面进行。这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当中笔者认为语音语调的培训尤为重要。

4 结语

本文首先回顾从我国早期小学英语教学到现代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英语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所占位置。其次梳理了青海省小学英语教学历史和现状。由于青海省各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历史不长,并且情况很不一致,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谈论西宁市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因为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所以本文随后简单地介绍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最后结合青海省西宁市小学英语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对本地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希望能为西宁市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锋.第二届全国小学英语教研工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7期.

[2] 何锋.认真学习深化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江苏教育.2002年,8B.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欧阳胜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子英.“延吉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剖析及对策”[D].延边大学,2003年.

[6]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7] 王蔷.小学英语课程应该怎么开?.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5期.

[8]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02年.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7篇

关键词:洋务运动;军事;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学堂是以军事学堂为主。这些军事学堂相对于旧式教育,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和开创性,本文从学生的入学条件、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以及派遣留学生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招生录用条件苛刻。首先要求报名者身家清白、身体健康,还要本人家属甘结,亲戚保状方可应考。如天津水师学堂章程中规定:“其绅士认保报名,并将年岁籍贯三代开报入册,届时由天津道海关道面试,择其文理通顺者,先取百名左右送水师学堂面复。察其体气充实,资性聪颖,年貌文理相等,果是身家清白,挑选六十名。取具家属甘结,亲邻保状。”①再如1887年张之洞奏设广东水师学堂时说:“挑选博学馆通晓外国语文算法者三十各为内学生,再选曾在军营历练胆气素优之武弁二十为营学生,再拟业已读书能文年在十六以上三十以下之文生二十名为外学生。”由此可见,大凡能识字诵文的报考者,还要经过入学考试方能入学,最后取“文理通顺者”。进入学堂学习的考生,还不能说已最终被录取,还要视其情况,优劣淘汰一部分人。可见,这种新式军事学堂的入学门槛日益提高,要求的条件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很多有识之才才有机会进入学堂学习,学成以后为国效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上面所引资料多属正式的官方文件,面所引资料多属正式的官方文件,相对来说,较为可靠性,但是还有待于继续考证和辨伪。清末的武科举考试也同时进行,网罗了一些武艺高强、甚至有奇异功能的人,但是这些人多数只知蛮用武力,排兵布阵老一套,不知军事的近代化,以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对落后的传统的大刀长矛,新型的海陆军队对付腐朽的晚清军队,西方的“船坚炮利”自然给清朝统治者以威慑,清军惨败是必然的。于是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新式军事学堂就应运而生了。

二、开设实用的专业和课程。虽然在“中体西用”原则下办学,但偏重于西方军事知识及军事技术训练。1867年,沈葆桢上书说:“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再如“其所以算学,洋教习皆能教授,所以船政学堂开设数年,并无汉文算学之教习。”比如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设广东水陆师学堂中说:“其水师则学英国语文,分管轮、驾驶两项;……陆师学德国语文,分马步、枪炮、营造三项……堂中课程限定每日清晨先读四书五经数刻,以端其本。”显然都是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把学习中学作为补充,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西方军事知识中以西学为主,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口头上说要务本,实际上一般未列入正式课程,而且创办年代越晚,偏重西学的程度越大,这在国内军事学堂和国外留学课程中均有体现。虽然洋务派在政治上没有突破“中体西用”的范围,但在军事教育的实际实施中,却突破了僵化的科举考试的樊篱,使中国军事教育迈出了艰难而又有开创意义的一步。

三、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些军事学堂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层层筛选的考试制度,从新生入学考试,入学后有月考、季考、年终大考,临毕业有的还要参加考试,准备再度学习深造,并且根据学习成绩给予奖罚。1866年,左宗棠折附清单中说:“开艺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分赏衣料以示鼓舞。”②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学生成绩与奖惩直接挂钩,成绩优者奖,成绩劣者罚,甚至辞退。再如天津武备学堂“两年以来勤课不断,于西洋武备各学俱通门径,臣屡派司道大员月试季考劝惩兼施。”③这样即便被录取的学生也有可能被剔退,给他们以压力,又实行了奖罚分明的制度,学习优者受奖励更加勤奋好学,学习劣者要受到惩罚,责其奋发,否则将被剔退,从而培养了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有用人才。这种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考试的优点,即严格的、赏罚分明的考试形式,但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它基本突破了科考的内容和八股取士的形式。另外,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学堂教育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的衔接,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学生们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新型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新型的军事教育体制,这种近代化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打破了清末科举制度的僵化体系。

四、派遣留学生。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日渐成风,福州船政学堂多次派遣了留学生,后来的一些军事学堂也陆续派遣了留学生,向西方学习。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国内人民对外界消息闭塞,几乎一无所知,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国外学习,但是经过了几次频繁的派遣活动之后,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热潮,选拔留学生的条件也逐渐严格起来。要求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聪明的头脑。这些留学生多以学习军事、科技、语言为主,其中以学习海军为最。留学生所学的课程以西学为主,虽然标榜以中学为体,但西学是主要的内容。国外的洋学堂要比国内新式军事学堂开放、自由的多。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艺童课序为“第一学年学习图重学统论,画影勾股、水力重学、汽学、化学、轮机制造法、法国语言、画图。第二年学习轮机重学、材料配力之学、轮机制造法、水力重学、化学、五圣学、房屋制造法、法国语言、画图,第三年学习轮机重学、轮机制造法、挖铁、煤学、船上轮机学、铁路学、法国语言、画图。”④包括艺徒课序、英学课序都以学习西学为主,课余时间学习中学,可见,西学的地位相当重要。这些留学生大多数学习刻苦,经历过严格的教育和磨练之后,回国成为有用人才,被委以重用,如二度出洋的林曾泰和刘步蟾分别任北洋舰队最大的舰――“镇远”号和“定远”号管带,均为总兵衔。文化大师严复先后担任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萨镇冰曾总理过南、北洋海军,后任海军筹备大臣,民国初曾任海军总长。

总之,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学堂在学生的入学条件、开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较大程度地改革了中国近代传统的军事教育体制,加快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我国军事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注:

① 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07页。

② 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9页。

③ 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36页。

④ 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94页。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第8篇

【关键词】海外党员;党员教育;党员管理;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教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其开放性与自由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出国留学的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3月1日,教育部对十以来我国的留学工作情况有一个介绍。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七成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在这些留学人员中,不乏高校学生党员,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党员。他们综合素质强,专业成绩优秀,在国内学习时,常常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宗旨意识,注重党性修养,有利于提高高校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纯洁性,有利于丰富党建思想,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一、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特征

1、支部建设的简略单纯性

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后,与国内党组织存在空间距离、时间差距,与国内支部建设相比,海外学生党组织一般存在“组织不重视”“机构不健全”“纪律不严格”的“三不”特点。部分高校在学生出国之前,只是为学生办理了保留党籍手续,在出国之后,国外党员与国内党员的发展完全不能协调同步,海外大学生党员成为了组织管理的“盲区”。虽然也有一些高校会在国外成立“临时党支部”,但其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无法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组织上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机构设置的休眠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学生党员成了无人管理、无人问津的“弃儿”,所以在自我党性修养上逐渐变得漠不关心,在组织纪律观念上逐渐变得置身事外。

2、地理位置的分散复杂性

非通用语种的学生赴海外留学,其地理位置一般呈“派往国家分离”“留学学校分散”“居住独立分布”的“三分”特点。比如,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西班牙、墨西哥、古巴等国;葡萄牙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葡萄牙、巴西两国;法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法国、加拿大(魁北克省)地区。派往国家的不同,使得学生党员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身边的其他同学,无法及时、顺畅地与其他党员交流思想,大大削弱了党组织的人文关怀和切实指导作用。即使在同一国家,由于学校的分散,学生党员“散落”在不同地区,很少见面,即使见面,可能也只是课堂上的短暂交流,课下只能依靠各类网络媒介保持联系。无法见面沟通的现实,制约着学生党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牢固共产主义信仰的意识和信心。

3、组织生活的单一枯燥性

由于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后,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分散,组织生活的开展缺乏基础保障,基本呈现出“形式简易”“内容简单”“汇报简略”的“三简”特点。由于居住分散,学生党员在进行组织生活时,不太愿意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否紧跟党的发展形势、学习的形式是否能够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赶快交差”的心态,希望越简单越好。因此,组织生活大多是自学报告、观看视频等形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教育延续的匮乏空泛性

由于出国留学,学生党员的教育过程出现了两段分裂、仅有首尾的情况,在教育的延续性上来说,往往呈现出“出国前支部预建设空缺”“留学时管理监督空白”“回国后思想报告空泛”的“三空”特点。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出国,基本集中在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他们党龄较短(本科三年级出国的学生党员一般还处于预备党员阶段),面对多元的文化冲击,有些党员无法正确辨识各类错误。再加上出国之前未建立起符合海外留学党员特点的支部机构,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之后,就只能处于“群龙无首”“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个人言行缺乏管理监督。回国后,反而难以适应国内的组织生活模式和管理监督模式,无法和国内党员同步学习,极大的影响了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延续性。

二、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

1、分类工作,合理构建

鉴于非通用语种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时,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只能依靠网络相互联系,因此,以年级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应以语种为单位,打破年级框架成立海外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同时,选派有责任意识、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或小组组长,鼓励学生党员以支部或小组为单位,结合派往国家的文化氛围,开展符合实际要求的党建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

2、完善机制,网络党建

对于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应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育机制,使得学生党员在出国留学之后,对组织有归属感、对组织有贡献力、对群众有奉献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水平。因此,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应有一套涵盖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方式的完整机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中提升个人知识储备,在网络中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因此,党建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采用新媒体等网络机制,将党员教育保证在网络党建的新形势之下,打破学生赴海外留学的时间差异、空间限制,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创新意识。

3、夯实基础,勇于创新

由于非通用语种学生党员党龄较短,党性修养本身不够牢固,其身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教育应以党性提升为主要目标,以党性锤炼为主要方式,深入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勇于创新,结合时代特色,创造性地将党性锤炼与各类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党员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增长个人才干、提升个人素质,以个人实际行动抵制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潮流,并影响身边的每位同学,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三、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

1、努力营造教育管理的“全”“新”“稳”环境

在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前,国内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海外党支部的前期构建,并对海外党支部各委员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1)支部结构,以全为根本。海外党支部的构建,需要考虑到非通用语种学生留学地点的分散性,在各语种中选拔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并将在海外开展组织生活的要求、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各委员,将组织、宣传、联络等具体工作落实到人,保证海外党员教育的全覆盖。(2)组织生活,以新为宗旨。海外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应在出国之前提前策划,其内容不仅应该是为了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而开展的各类网络学习会、视频讨论会,更应结合学生党员派往国家的具体国情,策划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意识为内容的各类活动,如与当地华人的联谊会、为海外华二代普及汉语、中华文化宣传等活动。(3)分类培训,以稳为目标。海外党支部的前期培训,要结合学生党员的性格特征、个人规划等分类进行。有的学生党员有良好的敏锐度,就应该着重培养其担任海外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策划工作;有的学生党员擅于撰写新闻,就应该培养其负责海外党支部的宣传工作;有的学生党员喜欢钻研文字,就应该培养其做好海外党支部的理论材料整理工作。

2、大力推行党性教育的“能”“勤”“严”精神

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时,海外临时党支部需每月精心设计组织生活,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支部委员为主要实施者,开展具体的党内教育和实践活动。(1)定期宣传,提高能力。海外党支部每月定期主动向国内党组织汇报整体学习进度和学习安排,并将全体党员在海外开展组织生活的精彩图片、独特见解、学习感悟等内容更新在支部的党建微博、党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扩大其影响范围,促进学生党员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先进性。(2)定期学习,严以律己。海外党支部应严格学习时间,统一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以严要求杜绝个别党员执行力不高、拖延不作为的情况,通过海外学生党员自行监督、自行评比,促进党员提高党性观念,扎实理论素养。(3)定期汇报,勤于思考。全体海外学生党员应将个人在海外的实际生活情况,结合对国内外文化差异的思考,通过邮件的形式向国内党组织汇报。国内党组织应建立海外党员展示窗口,利用网络或橱窗展示等形式,将海外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展播,令海外党员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和评议,以评促学。

3、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传”“帮”“带”作用

(1)在分享中传递大局意识。学生党员回国之后,需认真梳理个人在国外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形成思想汇报,并在全体党员中介绍个人赴海外留学时的党性修养方式、学习教育状态,分享个人对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发展状态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全体学生党员将国家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关联,增强大局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2)在互动中帮助党员进步。学生党员回国之前,需指导低年级海外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不仅要为他们出谋划策,创新性地开展海外组织生活,更要为他们提供平台,联系海外的中华文化宣传组织,继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及时与低年级海外党员沟通,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应保持和海外高校的联系沟通,促进校级间的交流合作,科研合作。(3)在认同中带动群众学习。学生党员回国之后,需继续加强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加强个人工作方法的创新,继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同,并将海外文化中的精华传播给群众,在班级、年级、学院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应形成以海外党支部为纽带,以支部制度为保障,以网络党建为媒介,以党员互助为驱动力的环状培养机制,贯穿于学生党员出国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使学生党员自觉提升个人党性修养,使党性观念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做好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党员在海外传播中华文明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青年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树立良好国际形象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聚焦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EB/OL]..

[2]朱华,.高校出国(境)党员教育管理状况调查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16-120.

[3]杨琳.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48-49.

[4]朱永华,眭国荣.利用网络有效加强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