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7 20:32:34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1篇

唱几声粤戏或京剧

写几排行书或狂草

哺我乳汁喂我食粮的母亲

它的名字叫汉语

我是她象形会意的儿子

是她方言俚歌的儿子

我的胸腔里有甲骨文滚烫的血液

我的嘴唇边有北方话呼啸的风声

多少年来,我说出了北方相声、四川龙门阵

我唱出了闽南的歌仔戏、陕北的信天游

我还吼出了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

而我愧对母亲,浩博的汉语啊

我缺少黄河浩荡的肺活量

缺少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

我喊不出的,只用一管瘦笔

写下了泰山日出、故宫背影

写下了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

写下了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

在我写破的纸笺上

在我唱哑的声带里

那是多少一笔一画的灵与肉

那又是多少字正腔圆的魄与魂

哦,汉语的母亲

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

我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

我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

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

这一生,我庆幸我以汉语说话

以方块字写诗

我庆幸我生活在这片土地

做了汉语的儿子

当了中国的草民

(选自《山西文学》2009年第5期)

熊焱,曾用名熊盛荣,“80后”的代表性诗人,贵州瓮人,现居成都。

《汉语的儿子》是熊焱近期诞生出的又一迸射着强烈爱国主义挚情的力作。这首诗主题丰腴厚重,意象构建大气磅礴、鲜活灵动,情感投入真挚若狂、细腻如水。诗人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汉语的精魂揉融进行云流水般的诗行之中,在时空的穿越中,让汉语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隧道中穿梭行驶,坐着这辆快车,诗人狂奔放吼:做“汉语的儿子”,当“中国的草民”!

诗中内在的节奏,如同西北黄土高原汉子仰天高亢的呐喊,粗犷而豪放,又如江南水乡商客沿街扯嗓的吆喝,缠绵而柔情,既似长江的喷涌,黄河的咆哮,也像编钟的悠扬。瓮缶的沉稳,诗中处处张扬着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澎湃着每个读者的心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诗的第一节既像一个婴儿在襁褓中的喃喃细语,又像一个母亲摇晃着襁褓哼唱出的缠绵和爱怜,诗人用纯物质的感受喻汉语为“乳汁”和“食粮”,赞美汉语给予“儿子”的哺育,她的形已深入“儿子”的骨髓,她的音已融入“儿子”的血液。在这一节里,诗人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汉字与“我”的母子关系是超过任何物质的精神脊梁。

第二节,诗人依据第一节锁定的感情基调,穿越时空的隧道,通过对汉语的“读”和“写”两个具体化的行为,来凸显汉语母亲这一伟大意象,并从中抒发对母语的敬畏之情。汉语母亲的形象是通过无数个“我”――甘愿做汉语儿子的炎黄子孙的口“说”、“唱”、“吼”出来的,是通过无数个顶礼膜拜于母语的中华儿女的手用“一管瘦笔”虔诚地描摹、勾勒出来的。然而,这位“母亲”丰韵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情怀又令“我”敬重和愧疚,难于形容她的富丽与壮美。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祖国璀璨浩瀚的语言文字,既有骄傲与自豪。又有爱怜和忧患。“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黄河浩荡的肺活量”,“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以及“泰山日出、故宫背影”,“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再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祖国文化的魅力,使这一节在全诗中处于主体地位,让文化与历史、祖国与母亲、汉语与儿子紧紧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节,是诗人站在自我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宣泄汉语的鲜活与灵动。如果说前一节是一个广角镜头的话,那么这一节则是一个分摄镜头。“我写破的纸笺上”,“我唱哑的声带里”。“一笔一画的灵与肉”,“字正腔圆的魄与魂”,是诗人用丰富深邃和流动美妙的诗句对汉语情感的具体表述。假若诗人没有这种对汉语的广阔情怀。不可能有如此大气磅礴的诗情。事实犹鉴:汉语绝非等同于其他语种的字母文字,她美妙的语音、生动的字形、丰富的寓意,尽在她“一笔一画的灵与肉”中,尽在她“字正腔圆的魄与魂”中。她的鲜活就在于“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就在于“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这就是“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汉语!

第四节,从每个中国人成长的历程道出汉语是炎黄子孙的家,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汉语的精神家园里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拥有了汉语,就拥有了一生。我们从这一节可见:在中华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个鸿儒由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虔诚,断须苦吟,虽咏唱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虽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佳句名篇,却还是辗转反侧、彻夜不眠。自叹没有达到那个至高的境界。我想,诗人熊焱大概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人吧!如果所有的炎黄子孙都甘愿做这样的“儿子”。当这样的“草民”,汉语就会更加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全诗通过列举汉语的种种特色和精髓,通过震撼历史进出激情的排比文字,通过“儿子”眷眷依怀、“母亲”慈慈相拥的形象,抒发了对汉语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的一种赤诚的情怀。诗人把汉语一个个美妙形象的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多棱角的、多情感的爱国层面。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2篇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亲的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3篇

《名作欣赏·中旬刊》于2013年第9期和2014年第10期的“师生论道”栏目曾刊登了宁波大学夕卜语学院钱志富副教授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诗评文章,获得较为广泛的好评,《山东诗人》以及相关网站等进行了全文转载,在诗歌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本期刊出的四篇文章是由宁波大学外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郑秀兰在钱志富老师指导下一人完成的,而且赏评对象诗人周苍林的四首作品也是郑秀兰依据自己的眼光选的.应该说,所选作品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的,而诗人周苍林的诗在中国当今诗坛也是有一定成绩和影响的.他也是中国新诗的佼佼者。

——牛殿庆(宁波城市学院教授)

郑秀兰[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315211]

借你的地开耕、播种/收获春华秋实的生活/借你的地修房造屋/远离风雨、繁衍子孙/借你的地笑傲江湖/浪迹天涯、追逐梦想/借你的地走了不少路/看了不少景、拿了不少物

只是,借你的地走南闯北/从没有走出你的掌心/借你的地搬东搬西/从没有搬出你的视野/原来,我只是你在尘世中/聘请的一个搬运工/借你的地/搬你的物/搬进搬出/我的手上都是空/最后,我把借你的地/一寸不少、连本带息还给你/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

于人类而言,土地是母亲;对国家而言,土地是尊严;对农民而言,土地是希望;对诗人而言,土地是生命中不能释怀的体悟和眷念。诗人们对大地咏叹的诗歌不计其数,其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有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据郭沫若自己回忆,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19年12月末的一天,当时留学日本的郭沫若趁着放假去图书馆看书。突然,一阵诗意袭来,他急忙跑到图书馆后面僻静的石子路上,脱下鞋子,赤着双脚踱来踱去,然后又倒在路上与“地球母亲”亲昵。在这种迷狂状态中,《地球,我的母亲》诞生了。诗中,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地球,我的母亲”。不知周苍林这首《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是在什么样的灵感驱动下、什么样的环境酝酿下写成的,想必也和郭沫若一样,是在对土地的极度狂热下所作的。但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基调,郭沫若的诗更加慷慨激昂,周苍林的诗则基调平缓,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

全诗一共两节。第一节写借大地母亲之躯,在上面开展一些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借你的地开耕、播种……借你的地修房造屋”,这是在大地上的物质活动,大地给我们提供了春华秋实的生活,躲避风雨、繁衍子孙的住所,大地总是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我们穿的衣,是大地的头发;我们饮的水,是大地的乳汁;我们住的房,是大地的骨头;我们走的路,是大地的皮肤。“借你的地笑傲江湖/浪迹天涯、追逐梦想/借你的地走了不少路/看了不少景、拿了不少物”,这是在大地母亲上的精神活动,人类光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行得便还不够,人类还得有更高的追求,我们还得旅行,追梦,增加阅历,陶冶情操,大地母亲又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场所。这一节的特点在于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反复、排比等,收到了条理分明的效果。平铺直叙,全诗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绪均组织在一个层次井然的结构之中,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而且还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第二节写无论我们用的物质有多少和进行的精神活动有多远,我们始终都走不出大地母亲宽广的怀抱。“借你的地走南闯北/从没有走出你的掌心/借你的地搬东搬西/从没搬出你的视野”。我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大地母亲只是敞开怀抱笑而不语,就像游子不论走多久多远,永远跳不出母亲那眺望的眼和牵挂心。然后作者明白,“原来,我只是你在尘世中/聘请的一个搬运工/借你的地/搬你的物/搬进搬出”。而诗人最后发现,“我的手上都是空/最后,我把借你的地/一寸不少、连本带息还给你/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人老了,没有精力春耕秋收,也没有精力远赴他乡追逐梦想,把一切都还给大地,最后寿终正寝入土为安,把身体也还给了大地。诗最后一句“大地,你还倒欠我一条命”,点睛之笔,照应标题,语言平实,但却意蕴深长,有这样无私奉献的大地母亲,谁不想重新再活一次呢?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说:“我以为,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诗人的文化自觉就尤为重要。无论他是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还是面对他的灵魂和内心世界,真诚和诚实,正直而富有良知仍然是今天诗人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周苍林就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以散文似的诗句谱写出强烈的节奏。诗歌具有一种优美流畅的节奏,表达了诗人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感情。在字里行间,我们没有感到一丝被号召的力量,而完全是荡漾在抒情之中。诗人用第一人称“我”在和地球母亲对话,这就是本诗的一大特点,它摆脱了那些象征性的号召语句,以平静的语气扣人心弦。“我”不单单指作者自己,而是泛指全人类。作者以巧妙的手法让我们自然地觉悟起来,比那些号召性的文字作用更大。作为人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恩不报答大地母亲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钱志富副教授的指导)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4篇

雷锋那一张张堪称经典的照片“车上读书”、“手握冲锋枪望远方”等,令人记忆犹新;那首脍炙人口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依然耳熟能详。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关于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还另有一段故事。

雷锋,的好战士,全国人民的好榜样。20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他暖暖的笑容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他动人的事迹传遍华夏大地。

雷锋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除了大量记载每天所做的好事以外,他还写下了很多学习心得、思想感悟、警句格言。他生前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帮助他人的好事,正是通过日记才被世人所知,他的许多光辉思想,也是通过日记才得以传播,比如他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还有“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等等。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雷锋日记里大量的警句格言,是他自己写的,还是抄录自别处的呢?比如雷锋日记里的这首小诗: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诗歌表达了对党的无比热爱,对旧社会的深刻仇恨,这一切都与英雄的身世、英雄素有的立场感情完全吻合。众所周知,雷锋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旧社会迫害死了他的父亲和兄弟,家中最后一个亲人、他的母亲最后也是被地主逼迫上吊身亡的,作为孤儿的雷锋受够了旧社会的“鞭子”,解放以后才获得了新生,所以他对党和有无比深厚的感情,他写出这样一首诗歌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上海歌舞剧院的作曲家朱践耳在读到刚出版的《雷锋日记》时,被这首诗深深感动了,很快,他为这首诗谱了曲,并把它寄给了《文汇报》。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刊载了这首新歌,当时朱践耳为它加上的标题叫《雷锋的歌》,并注明了歌词摘自《雷锋日记》。也就是说,这首歌由朱践耳作曲,雷锋作词。

这首歌曲由当时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的藏族学生才旦卓玛首唱,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以后,才旦卓玛一举成名。才旦卓玛在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认为这首曲调深情款款、内容如泣如诉的歌曲,也正是她想对党表达的心里话。几十年以后,在2008年春节歌舞晚会上,才旦卓玛与年轻的藏族女歌星索朗旺姆一起,还演唱了一首《再唱山歌给党听》。

且回到当年。再说当年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有一位名叫姚筱舟的年轻人,初次听到这支歌的时候,他惊呆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写的一首诗会被谱上曲调广为流传,而词作者又打上了全国人民正在学习的好榜样――雷锋的大名。他没敢吱声,更没有做任何说明,因为和雷锋相反,这个写出了“旧社会鞭子抽我身”的姚筱舟,出身不好且“社会关系复杂”:一个叔父是的少校军官,一个兄长在海军某工厂任职;在台湾还有十几个亲属。在那个年代,只要有上述任何一条,此人就会成为“重点对象”,至少是一个“内控人员”。所以,爱好写作的他,将这首小诗投寄出去时,都是用的笔名“蕉萍”――焦坪煤矿的意思,这首诗被登载在陕西焦坪煤矿的《总路线诗传单》上,诗的前八句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现在,哪怕借他一百个胆子,姚筱舟也不敢和雷锋去争“署名权”。经过反复犹豫思索以后,他给曲作家朱践耳写了一封信,说明了《雷锋的歌》的歌词是他发表的一首小诗的前八句。

对比姚筱舟(蕉萍)和雷锋的诗,雷锋日记中的这首诗有两处改动:姚筱舟(蕉萍)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了“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另一句“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朱践耳是一位严谨的艺术工作者,他根据姚筱舟写给他的这封信,专程找到了陕西省铜川矿务局。据说当矿党委书记召开大会问“谁叫蕉萍?”时,在场的姚筱舟都没敢吭声。后来还是矿党委派人来把他找去,书记当面询问时,姚筱舟才心惊肉跳地点了点头:是我。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5篇

《女儿经》中有言:“有儿女,不可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家里生了儿女后,做母亲的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前程,把孩子们培养好,让他们多受教育。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每一个女孩子都要从小学习当贤妻良母的品行,嫁了人才能管理好家庭,培育好下一代。

那时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吃穿不用愁,但是严厉的家教和家规通常也会使她们比较头疼。杜小娟过了6岁生日之后,父亲就要她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女儿经》等,要她掌握传统文化和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此外,父母要杜小娟必须刻苦学习,每天要认10个字,并且要能读、能写、能默,还要练两个小时的书法,不许马马虎虎,字体必须工整,讲究笔锋和笔力。从那时起,杜小娟不再感到生活轻松悠闲,而是有了压力,就是怕父亲突然对她的学习进行“考试”。

那是杜小娟10岁时的一个中秋节早上,父亲把她们姐妹几个叫到书房布置作业,题目为《中秋节》,要求每人围绕中秋节写一首七绝诗,晚饭后交“作业”,写得好的给月饼吃。面对父亲布置的家庭作业,姐姐们都非常认真地在翻书寻找有关写中秋节的诗句,以此模仿古诗或是寻找灵感。七绝诗是每句七个字,虽只有28个字,但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讲究押韵等,这对杜小娟来说太难了,她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怎么也写不出。杜小娟想从姐姐们那里获得一些写诗的方法和技巧,可是姐姐们都不肯教她怎么写七绝诗。无奈之下,老实的杜小娟只好寻找母亲帮忙,但母亲只是启发和讲述写七绝诗的方法和要求,不能替她写。无法领悟写诗内涵的杜小娟只能两眼白白,看着屋顶发呆。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6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情背诵《游子吟》。

(二)抓住文中“忙着”、“夜深了”等词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慈爱。

(三)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生命中有恩于自己的人。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课前《读唐诗》。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谷建芬的唐诗儿歌,配上意蕴悠长的古诗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音诗画的优美意境中,为整堂课的教学基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1.师:《读唐诗》这首歌中唱道,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那么唐朝诗人孟郊在他的《游子吟》这首诗中,又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

2.复习词语:上节课我们学的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开火车读、齐读)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3.出示课件《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评读。)

(二)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插图一:瞧,这就是孟郊的母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是什么时间,孟郊的母亲在干什么?(深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衣)

2.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写孟郊出远门的前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感动。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母亲的恩情,指导朗读。

(1)“夜深了”中的“深”说明缝的时间应该到了什么时候了?(半夜)人们早就进入梦乡了,可母亲还在“忙着”缝补衣裳。一个“忙”字,道出了母亲顾不得休息,不停地在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一针针一线线”,是一针、一线吗?针脚细细密密地排列着,这就是又细又密的针脚(出示视频)。

夜深了,油灯里的油添了一次又一次,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看着她劳碌的身影,你想对孟郊的母亲说什么。(生:快休息吧)

为什么母亲还舍不得休息,花那么长时间把针脚缝得又细又密?

生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母亲的担忧仅仅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吗?还担忧什么?(生自由说……)

师小结:母亲的担忧无穷无尽,文中用一个标点表示出来了。

谁来读好这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尽量把衣服缝得又细又密,希望儿子穿得久些,少受风寒。母亲不仅仅是在缝衣服啊,她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也缝进了一针针一线线。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这是学习方法的暗示: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视频,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帮助学生一边读一边插上想象的翅膀——读书要读出画面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读第二段: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出示此句。

2.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不舍呀,还有谁想读母亲说的话?

(一生读)师:郊儿,独自出门在外,可要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啊!

(一生读)师:儿行千里,别忘了这里还有你的家,还有牵挂着你的老母亲!

(齐读)师:这就是“意恐迟迟归”。现在你们知道“意恐”的意思了吗?

联系《蜗牛的奖杯》理解“意恐”的意思:“生怕”、“担心”、“唯恐”。

3.母亲的叮咛,孟郊都记住了吗?(生读: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

谁能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体会“不住”。

我看到你在不停地点头,看来你明白了母亲的心意。

让我们一起铭记母亲的叮咛:“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生:做点头的动作。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劳的结果啊!)

师:你们说的这些话,孟郊说了吗?(没有)

师:为什么?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情都在这“不住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不辞辛劳缝衣的情景深深地印在孟郊的脑海中,母亲的叮咛时时在耳边回响,孟郊把这感人的一幕幕写在了《游子吟》中,出示诗。

你能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指名读、齐读)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理解关键词“意恐”,感悟母子情深,依依惜别的情景)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回答孟郊看到的,读第一句话。

师:我觉得你“生机勃勃”读得特别好,仿佛让我看到了阳光下的小草舒展着身子,欢笑着,成长着。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万物生长靠太阳,正是有了阳光的沐浴,小草才会长得青翠欲滴呀。

齐读第一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又细又密的针脚。文中用哪个词来表示看的呢?(注视)

这可不是一般地看,而是用心注意地看。

看着眼前的景色,抚摸着身上又细又密的针脚,孟郊情不自禁地想到: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如果不用句号,这句话该怎么说?

这句话中,把_____比作_____了。

他觉得自己就像眼前的小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_______________啊!

母爱恩重如山,孩子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

再读最后两句。师:诗人把这种感想融进了诗句里。

(出示: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结诗人情况,诗人很早就离开了家,直到46岁才考取了进士,50岁才在我们江苏溧阳做了个县尉的小官,当他安定下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接母亲来尽孝。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了《游子吟》,你最想把这首诗送给谁?指名两生说,诵读。

(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回忆,触动学生的心灵,孩子们在述说中再次感怀母恩。是啊,母亲深恩永难忘!这时的述说是学生真情的流露。)

(五)结语。

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古往今来,无数人被这首诗打动。作曲家谷建芬也为这首诗谱了曲子,让我们在歌声中永远铭记。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7篇

目前,幼儿园中班、大班每册《帮我早读书》教材中都有几首古诗,这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师倘能于讲授前钻教材,入脑筋,便可在课堂上坐春风,施细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下面说几点浅见:

一、吃透教材,成竹胸中

汉乐府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里仅摘取后四句,欲教学这四句,须对前六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中衰”有深刻的理解,备课做到通览全首,胸有成竹,教学才能厚积薄发,事半功倍。可以这样设计教案:孩子们都吃过葵瓜籽,对葵花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启发他们七嘴八舌,定会说得差不多,教师只需点明葵花的生长,一要雨露滋润,生根,发枝,长叶;二要阳光照射,开花,结果,成熟。葵花的生命虽然短暂,整个过程仅仅两百来天。但它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很大的,它能榨油,能炒着吃。葵花如此,万般植物亦如此。倘对教材有了这样的理解,讲授后面的四句便不会显得突然。在让幼儿联系江水从何而来,到哪里去,回不回头,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后,重点讲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通过师幼互动,教育他们从小珍惜时间,学习做人,努力成才,便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二、领读全诗,指导赛诵

唐朝骆宾王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学这类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的古诗,可先由教师领读,幼儿跟着读三五遍,找班上善读的幼儿再领读两三遍。教师接着用动作把诗从头至尾表演一番,进行讲解;诗描写白鹅游泳时的情景,“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体形特点,最好联系幼儿的身材、相貌、服装加以比较;“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点。诗人抓住这些,把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它悠然自得的神态写得非常生动、逼真。白毛、红掌,在碧绿的清水映衬下,色彩鲜明,惹人喜爱。相传诗人写这首诗时还只七岁。第三步,指导幼儿先从头至尾朗读三四遍,再两句两句默记三四遍,开始比赛,要求举手到讲台面前,面对大家诵诗,一气呵成,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感情丰富。教师视情况口头奖励背得好的,鼓励背得差的。最后强调,幼儿年龄小,想学游泳一定要有家长陪同,保证安全。

三、贯穿德育,讲明道理

唐朝孟郊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授此诗时,宜先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相关词语。如“游子”指离乡外出打工或做其他事件较长时间不回家的儿子;“慈母”指能够抚爱子女的母亲;“寸草心”指寸把长左右小草的心,这里比喻游子;“三春”指春季三个月,整个春天;“晖”指太阳光;“三春晖”指三春的阳光,用以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抚爱。接着领读全诗,指导学生熟读全诗。然后,简要讲解诗意:儿子要到外地去,母亲千针万线,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担心儿子久久在外,无人给他缝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正如春天的阳光使得小草得以生存一样,做子女的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诗中选取母亲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小事,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母亲儿子,儿子敬重母亲的感情,表现得真切感人。最后告诫幼儿,我们一定要对母亲包括父亲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言,感恩之行。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画面是一个幼儿见到母亲每晚用盆端着水给奶奶洗脚的情景,之后就模仿起来,每晚也用盆端着水给母亲洗脚,可向幼儿推介,教育他们自幼养成尊敬长辈、孝敬长亲的传统美德。

为母亲节写一首诗第8篇

关键词:审美;古诗文教学;孔雀东南飞

我们在教学古诗、文言文时,是否能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多一些美的品味,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三点体会。

一、通读全文,了解结构之美

《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从此言不难看出其对《孔雀东南飞》结构艺术的赞美。整首诗歌人物形象众多,画面繁复,情节起伏性强,但由于全诗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又善于裁剪,表现出清晰完整的结构之美。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焦、刘夫妇的爱情,一是焦母与刘兄的逼迫及焦、刘的抗争。两者并行却又互为依存,交织发展,使诗歌结构明了,层次感强。同时,诗歌善于剪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情节,略去了很多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在诗歌开头没有叙述刘兰芝与婆婆在生活中的矛盾以及产生矛盾的原因,而是比兴入题,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焦母“怒责”等细节,将“爱情”和“斗争”两条线索连接在一起,引出下文。结尾处未详写两家失去亲人后的悲伤及具体的后事安排,而是采用两家合葬、鸳鸯合鸣的浪漫主义手法,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奠定的顾恋、缠绵的感情基调一脉相承,首尾照应。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穿插其间,用语精炼,形神兼备。全诗情节严谨清晰,剪裁得当,紧凑利落。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之美,学会谋篇布局。

二、细细品读,感悟语言之美

《孔雀东南飞》语言不饰雕琢,字里行间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质朴之美。如文中的“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等都明白如话,浅近易懂。本文虽有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都是选取人们最熟悉的事物来“引类设喻”,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如描写兰芝辞别焦家时精细打扮中的“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喻体选用的正是民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葱根的长、白、细腻来表现手指的柔美;朱丹是古代常用的红色染料,借此描写兰芝嘴唇的红润也十分贴切。

此外,本文有时为营造一种艺术效果或气氛,常采用铺陈,大力渲染某个情节和事件;有时又惜字如金,尽显简洁,呈现出精炼之美。在教学时,对古诗语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解析、翻译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之美,以灵活运用于语文实践。

三、静心悟读,体会情感之美

文章浓墨重彩的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美好的爱情,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这场凄美的爱情悲剧,珍惜现在,也要感受穿插在字里行间的不易察觉的亲情,感受当亲情与爱情必须做出选择时的更浓重的悲哀。当焦母遣送兰芝回家时,焦仲卿苦苦请求,并发出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声音,而当焦仲卿无法改变这一切,“哽咽不能语”,“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述这一离别之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只留下这深情的誓言回响在分开的日子里,夫妻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这只是表现深厚爱情的开端,那后来的县令遣媒为子求婚、兰芝拒绝后双双殉情,这些情节我们更能见出夫妻间的情深意重。刘兰芝再嫁也不失一种选择,尤其是求婚者还是县令第三郎——门第高于原夫家。对于焦仲卿来说,休了刘兰芝,他母亲也是作出允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仲卿既能娶得娇美的妻子,也能顺母亲的心意。但是,爱情在他们眼里比荣华富贵和生命更加重要,他们双双以死殉情,这是一首忠贞爱情的颂歌。

但焦母对自己的儿子就没有感情了吗?显然不是。她自以为自己还是考虑到儿子的幸福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休掉刘兰芝,可以再娶其他貌美温顺的女子。面对儿子决意赴死前的辞别,“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她也泪流满面,可见其对儿子有深深的爱。她的悲剧在于,站在自己家长的角度来决定儿子的幸福,滥用封建社会赋予的家长的权力,使得自己的爱和儿子的生命一起受到扼杀。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 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这种悲剧的美,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冯建初.铺张渲染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J].湛江高专学报,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