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文旅融合运营

农文旅融合运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4:38:54

农文旅融合运营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1篇

一、农旅融合模式下的传统农业园区转型与重构框架体系

目前,学术界虽未对农旅融合的概念作具体界定,但对其发生机制与本质特征已有共识,即农旅融合的本质是创新,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联动而形成新型业态,正成为当前我国传统农业园区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与路径之一。且我国传统农业园区的“农旅融合”模式才刚起步,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产业融合对策的研究如王安文(2016)就从产业、空间、功能、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德江县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产业经济、功能空间、景观生态、支撑体系、管理经营、五个转型方向所构建的框架体系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以实现农旅融合与园区转型与重构,具体如图1。

二、案例研究

(一)@区概况

地处秦巴山南麓川陕结合部的广元朝天区、利州区、旺苍县等三县区交界处的汪家乡蓝莓园,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过渡到温带气候,夏热冬暖,四季分明,空气质量极好,森林覆盖率高。其海拔、土地酸碱度和有机质富含量、光照使得玉米、荞麦、“三木”药材、天麻、香菇、蓝莓等作物生长良好。并且广元市、朝天和曾家山景区的旅游经济条件和发达的交通路网,使得该地区位优势明显。

(二)汪家乡蓝莓观光园的转型策略

1.产业深度融合策略

基于当前蓝莓园产品开发层次低和功能单一,经济效益低,体制不顺,接待水平弱等一系列问题。规划选取蓝莓、蓝色寓意、蓝色时间、蓝色音乐和蓝调精神5个“蓝”元素和蓝调文化、佛禅文化、女皇(女性)文化3个文化元素,以花果木、休闲度假为产业引擎,带动区内创意精品农业、文化产业、特色手工业以及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和养生产品等加工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已逐步形成以高端度假为核心,蓝莓花海、乡野民宿、康体运动、文化体验为辅的五大空间景观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高端养生度假品牌产品体系。

2.空间结构转型策略

基于由小景点向大景区空间转型战略思维,整合当地五大特色资源,优化布局,延长产业链,强化科技,拓展农业功能,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等措施,最终构建一心(蓝调服务中心)一镇(蓝色风情小镇)三区(蓝田果庄采摘区、蓝花漫山休闲区、蓝山康体运动区)两谷(蓝心谷、悠蓝逸养谷)的空间结构。

3.支撑体系优化策略

蓝莓园应在平衡游客量的前提下从基础设施(包括旅游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设施)、服务设施(包括乡村餐饮、乡村民宿、休闲娱乐、特色购物、标识设施、医疗服务)、防灾(包括虫害、消防、抗震、防洪以及紧急救助)三层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提高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4.景观生态营建策略

应巧妙融合原有植物、湖泊与溪流水势、山体、良田、村落等自然原生元素,改造原农村风貌打造高端度假环境格局。同时提炼该地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将蓝莓文化以及蓝调文化特色用艺术手法变为可视景观形象,并依托园内良好建筑群落,集中打造以自然主题元素特色名宿区。

5.管理经营体系

深度挖掘三大文化,紧抓蓝莓产业,创建“蓝调”为主题的蓝文化旅游品牌。并采用O2O营销模式做到线上下双渗透加强诸如SNS、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旅游咨询平台(包括网络软文和地图信息、销售信息)的创建与运营,大力合作传统媒体,精准投放如百度、腾讯等顶级门户造势,并通过四季节事活动,引爆市场关注度。

6.旅游路线设计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2篇

1.拓展购物旅游。强化“以购促游、以游促购”,强力拓展购物旅游。制定支持旅游商品研发销售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20家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重点规划建设3—5个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纪念品孵化基地和旅游纪念品创意园区。成立河南省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指导各地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建设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基地。制定质量认证标准,完善旅游商品销售和管理体系。加大旅游商品研发、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办好河南省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完善特色商业休闲街区、专业超市、旅游景区购物场所、旅游商品加工销售园区、乡村购物点、酒店配套购物点、交通集散区购物场所等7类购物场所和网点布局。在、、等旅游城市修建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把德化街、马道街、八角楼步行街、北大街、和平街、东方文化步行街打造成时尚购物休闲示范街。

2.推进旅游交通业。借助高速铁路和城际轻轨建设的有利时机,强化旅游交通绿色通道服务,构建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体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依托旅游客源地,加开国内航班,增开国际直航线路,大力发展航空支线运输。从新客站等站点至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应充分考虑旅游需求,加快修建、完善主要城市至景区的旅游道路,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4A级景区与交通主干道对接、5A级景区与高速公路对接。积极开展伏牛山、太行山旅游环线公路前期论证工作。鼓励建设具有交通、景观、游憩等多重功能的旅游风景道。依托大型旅行社和公交资源,组建旅游汽车公司。开通城市与景区间的观光巴士。引导成立自驾车俱乐部,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租赁公司,完善与之相应的营地和配套服务。

3.做强旅游娱乐业。依托各地戏曲、武术、杂技、魔术、歌舞、社火、器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鼓励5A级景区和五星级酒店编排上演一批独具特色的舞台剧;继续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和《大河秀典》、《水秀》舞台演出的品味,集中打造《禅意少林》等大型舞台剧,加速形成国内知名演艺品牌;强化“梨园春”品牌建设,提升豫剧的市场影响力;倡导“城市24小时社会”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支持发展24小时营业的特色娱乐场所,鼓励在新区、、等地建设娱乐城、主题游乐园、不夜城等旅游娱乐项目。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积极利用网络引导旅游文化建设,建立数字化旅游文化资源共享传播平台。

4.提升旅游住宿业。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思路,构建与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度假酒店、汽车旅馆、特色农家宾馆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住宿体系。大力发展高档星级酒店,引进香格里拉、喜来登、凯悦、雅高等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提升高档星级酒店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倡导低碳绿色酒店经营理念和“金钥匙”服务理念。到年,建设30—50个五星级酒店(力争每个省辖市均有1—2家五星级酒店)、100个四星级酒店,形成一批文化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培育30个特色农家宾馆示范区域。

5.开发美食旅游。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豫菜振兴,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养生、绿色等菜肴系列,形成快捷方便、搭配合理、冷热结合、营养均衡的餐饮系列。重点打造50个特色餐饮企业,扶持阿五美食、胖哥餐饮、仲记酒楼、萧记烩面、真不同、第一楼等知名餐饮企业发展,弘扬豫菜文化,打造豫菜品牌。推广烩面、水席、小笼包、道口烧鸡、逍遥胡辣汤等地方风味小吃。策划建设以环球美食城、长垣食博园为代表的美食街、美食城、文化主题饭店、演艺型饭店等餐饮项目,形成一批餐饮服务集聚区。建立旅游美食标准认证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确保饮食卫生和食品质量。

6.做优旅行服务业。引进国际旅游运营商,提高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整合组建一批龙头旅行社,推进集团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一批中小旅行社,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发展一批旅行终端服务商,实现旅行服务的网络化与便捷化。加强对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在线业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推进旅游预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构建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旅行服务的个性化与现代化。以门户旅游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节点和自驾车线路为依托,以重点旅游县(市)和精品景区为节点,构建散客和自驾车服务体系。

(二)深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1.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落实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文化植入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形成文化旅游共生体与产业联合体,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搞好、登封、镇平、淮阳、浚县、新县、禹州、宝丰、、鸡公山等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规划开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支持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意少林》、《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水秀》、《武林风》、《梨园春》等项目品牌,逐步在龙门、殷墟、云台山、鸡公山、鲁山大佛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演艺产品,创新演出形式,打造一批优秀旅游演出节目。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艺人在旅游景区、各种旅游展销会和节庆活动中展示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通过保护性旅游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和传承。建设一批重点文化旅游设施。强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加快以河南省博物院为龙头的中原特色博物馆网络建设。通过举办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集中推介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沟通合作构建平台。鼓励网吧连锁企业在符合一定标准和条件的旅游度假区开设直营连锁门店,鼓励游艺娱乐企业在旅游度假区开设游艺娱乐场所,打造一站式旅游消费和文化娱乐园区。

2.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旅游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优化乡村建筑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将广阔的农村转化为优美的旅游空间。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旅游特色购物产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加强特色旅游乡村建设,与城市特色社区建立交流机制,实现城市文明进乡村、乡村旅游到城市社区的良好互动局面。强化居民旅游服务意识,积极发展特色农庄型、生态农业园区型、农家乐休闲型、农产品集散型、特色旅游村镇型、城市依托型和民俗风情体验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按照《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及国家旅游局《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精神,选择一批旅游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县(村)作为试点,开展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

3.促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新型工业企业要增加旅游功能,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选择一批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深受群众关注的工业企业,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展示和提升我省工业形象,把富士康、双汇、宇通、金星啤酒、宛西制药、许继电器等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废弃矿坑、工业遗址等资源在、、、、商丘、、等地发展工业遗产游。与新能源结合在、新县、方城等地建设风电公园。扶持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加强钧瓷、绞胎瓷、四大怀药、汝瓷、汴绣、唐三彩、玉石、麦秆画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推动旅游商品生产集群化、专业化、系列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依托宇通、海马、少林、日产等汽车公司和双汇、思源等食品公司,加快发展旅游装备、旅游交通工具、旅游食品、游艺设备、园艺设备、旅游时尚用品等行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整体推进我省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

4.促进旅游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开发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等旅游新产品,促进康体健身、文化创意、影视娱乐、广告会展、旅游地产、旅游规划、信息咨询、网络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丰富现代服务业内涵,培育和带动新兴消费市场,全面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通过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的开放和发展,策划、举办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通过发展旅游金融、旅游保险、旅游房地产、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新业态,带动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餐饮业、购物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5.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新产品。加强与联通、移动、电信等企业的合作,推进旅游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我省旅游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加强与水利系统合作,利用全省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利资源,大力开展滨水和水上旅游;加强与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合作,依托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等生态景观资源,开展森林休闲、风景览胜、地质科考等专项旅游;借助全国及我省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创建及评选活动,积极开展特色景观村镇游。

(三)创新旅游业态

1.商务会展旅游。在、等城市大力开拓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完善商务酒店、城市街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交通、通信、网络等设施,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商务会展旅游基地。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会展服务和旅游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展览公司和会展服务公司,通过国际会展旅游网络,与国内外会展市场建立广泛联系。

2.自驾车、自行车旅游。依托伏牛山、南太行、嵩山、桐柏—大别山等国家4A级以上景区,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配套建设景观道、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加油站、维修服务、咨询服务、安全救援等服务体系,推出系列自驾车、自行车旅游精品线路。扶持发展汽车俱乐部、自驾游联盟等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等自驾游相关产业。

3.养生旅游。依托嵩山中草药资源,挖掘提炼少林禅武医文化,在登封市开发禅修养生度假区;依托宛西制药厂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张仲景医药文化,在西峡县、南召县建设康复养生度假区;依托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和四大怀药原产地,建设太极拳健身和中医康复养生度假基地;依托神农山休闲度假环境和神农文化、朱载堉音律文化等休闲养生文化,规划建设养生旅游基地。

4.户外运动旅游。重点建设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万仙山攀岩基地、小浪底黄鹿山拓展培训基地、伏牛山滑雪场等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休闲体育运动基地,完善户外运动配套服务设施。依托伏牛山、南太行等山区,开展汽车拉力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完善石漫滩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提升灌河漂流、宝天曼漂流、豫西大峡谷漂流的品质和影响力。扶持发展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利用湖泊、水库、河流等开发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旅游产品。适度发展马拉松、攀岩、蹦极、速降、动力伞、飞艇、热气球等户外运动项目。

5.温泉度假旅游。依托鲁山温泉带、南召莲花温泉、鄢陵温泉、龙门温泉、嵖岈山温泉、温泉、温泉、温泉、汤泉池、京华矿泉等温泉资源,开发温泉+会议、温泉+养生、温泉+医疗、温泉+水上娱乐、温泉+山地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部级温泉度假基地。

6.大遗址文物旅游。加快建设商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集中展现商文化内涵。整合遗址资源,建设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五都相连”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在建设城摞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展示上下叠压6座城池的奇特景观。在建设殷墟国家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以曹操高陵为主体,着力开发曹魏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展示殷商文化、曹魏文化为特色,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的文化园区。在商丘建设以芒砀山汉墓群为主体的大遗址旅游公园。逐步建设丝路起点、运河源头、邙山古墓群等遗址公园。

7.创意旅游。策划龙门石窟、鲁山大佛、云台山与陈家沟、南湾湖等景区的实景演出或剧场演出项目。积极发展动漫、艺术、科技、游戏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园区。重点支持港中旅集团、华强集团、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市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把旅游文化创意业做大做强。到年,建成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

8.智慧旅游。满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旅游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强调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行智慧旅游。以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旅游产业智慧化进程,实现旅游业开发、经营、监管等方面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初步实现智慧化,确保旅游信息与游客获取终端无缝对接。

9.城市休闲与主题游乐园。各地要盘活都市旅游存量,开发博物馆旅游、购物旅游、环城休憩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市要重点发展郑东新区都市观光休闲产品、城郊休闲体验产品,将二七商业圈打造成为城市休闲综合体。市要利用古都文化,整合龙门石窟、牡丹、温泉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古都文化休闲产业。市要以城区人文景区为主,开发相应的文化休闲体验产品。鼓励其他省辖市根据市场需求,在中心城市策划和建设一批主题游乐园。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3篇

创意农业最先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我国内地创意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创意农业经过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具有高效农业、休闲度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新的产业雏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尤其是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既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又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模式总结

(一)旅游节庆活动依托型

旅游节庆活动是地方或景区为了提高知名度,创建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举办的国际性或地区性文化活动,其能在一定区域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创意农业依托节庆活动往往能提升农业副产品附加值,延伸节庆活动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节庆活动较多,比如龙泉国际桃花节、青白江国际樱花节、新津国际杜鹃花节、三圣花乡花博会等,此类节庆活动使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转变。

(二)创新科技产业主导型

传统型农业往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但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多为粗放型经营方式,造成农作物单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创意农业采用现代化科技,既能减少经营者管理成本,又能规模化种植农作物、培育新品种,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科技园区及现代化生产流程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有效实现与第三产业联合。

(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了排减城市生活各种压力,城市居民需要参与农耕文化体验。成都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成都现有部分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现代产业示范园、旅游景区都有农事活动体验等项目的设计。创意农业既通过文化创意,又通过体验过程创意,为市民提供体验项目,让其了解农耕文化的同时,娱乐身心,强身健体。

(四)农副产品文化创意型

农副产品通常产量低,市场价格低廉。农产品经过文化创意、生产加工,既能满足市场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又能促进第一、第二产业融合。成都多次举办创意农产品大赛,各种农产品经过设计师简单的造型改变、文化加工、特色命名,极大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成都温江一些林木园主就是通过将花木与石头通过简单的组合,形成一定的环境或视觉美感,从而大大提升花木和农产品价格。

二、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优化升级策略

(一)五种优化策略

1、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对创意农业的政策直接影响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和生存状况,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应遵守相关政府部门规定,积极投入到传统行业转型队伍中,发挥创意农业高附加值、低碳化、可持续性等潜力,通过旅游发展为地方政府创税增收,同时能有效替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都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完善制度保障,积极支持和引导创意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完善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宏观调控创意农业发展状况,形成必要奖励优惠制度,健全创意农业发展机制。

2、优化融资环节

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农业,导致其融资困难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使我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受到制约。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创意农业融资环境:

(1)政府应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发展建设,从资金、人力、税收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和发展环境。

(2)创意农业相关企业或经营者应确定园区旅游功能主题,针对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同时加强自身内部管理,经过市场化运作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3)政府逐步加大经费投入,重点建设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精品。同时激活资金,多方面为创意农业发展筹集资本,建设绿色信贷体系,拓宽创意农业融资渠道与路径,解决现有融资难的现状。

3、优化经营管理

成都现有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多为独立个体经营,规模小,占地少,产品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营者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争取正确认识市场、准确把握顾客、满足游客需求,进行网络或者新媒体渠道推广。此外,相关主体要倡导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便于后期经营管理与市场运作。

4、优化市场环境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经营环境目前较为混乱,很多规模较小的都是家庭式经营,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导致低价竞争、不正当竞争。政府应加强立法规范,对创意农业的旅游经营进行干预和管理,对非法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进行处罚和整治。同时,奖励遵纪守法经营户,评选成都市星级农家乐或成都优秀创意农业示范点,并加以税收优惠,让广大经营者自觉维护平稳市场环境,依法合理开展经营活动。

5、优化功能定位及盈利模式

传统农业主要功能就是进行生产,满足人民最基本物质需求。创意农业作为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应主动调整功能定位,立足基本农产品生产,同时深化农产品文化内涵,拓展旅游功能,满足体验性需求,起到教育和科研功能。

传统农业仅通过销售农产品获利,创意农业则可以多方面盈利。创意农业将部分生产程序对外开放,供游客参与体验,能最大限度扩大内需,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四种升级策略

1、产品升级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只有通过产品升级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才能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创意农业注意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产品升级:

(1)多元文化挖掘农产品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价值。因此,创意农业经营者必须挖掘、创造、展现农产品的文化价值,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经济效益。

(2)丰富创意农业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市场需求。创意农业的旅游经营过程中最好设置相应的产品开发岗位,培养专业化人才,进而完善产品体系,扩大市场份额。

(3)提高创意农业的旅游产品体验性与参与性,让游客能真正参与农事活动体验或者农产品再创意,举办搬水果比赛或者创意农产品DIY比赛,增加活动趣味性,同时实现品牌推广传播。

2、服务升级

创意农业因为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结合,需要与市场、顾客接触,因此创意农业必须注意自身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意识。相关政府部门要标准化服务流程,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礼仪教育,同时对经营业主和企业进行服务形象大评比,对长期表现出色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进行奖励。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提升服务。主要通过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改善,进而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游客需求。

3、宣传推广升级

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社会舆论,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思想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关注创意农业发展。创意农业宣传推广应合理利用推广平台,创造性运用宣传口号和标语,吸引市场关注度。

品牌建设是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一大利器,成都国际桃花节、成都国际樱花节等都成功树立品牌,并获得市场认可。推进品牌建设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之举,发展创意农业的过程就是挖掘观念价值的过程,也是培育消费者文化认同的过程。

4、科技知识升级

创意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科技手段成了创意农业实现其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之主要途径。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都是奠定在一定科技水平之上,主要依托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技手段来实现其现代农业的要求。

知识升级要结合成都农业与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从国内外引进有关行业高端人才,加强与国内农业专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文化创意公司、营销推广公司多渠道合作,共同致力于创意农业品牌创建、品牌推广、品牌维护等进程。

(三)三种路径选择

1、政府+企业+农户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基本是企业经营或者农民个体户独立经营,这种独立经营模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企业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文化创新潜力,很多农民经营者仅是利用游客对农事活动的兴趣以及对农家休闲放松方式的喜爱,被动性的提品给消费者。

政府应作为中介,引导企业与农民相结合,由农民提供土地、农产品、基本旅游服务,而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文化包装与加工,对农副产品进行再创意,同时企业应负责创意农业的宣传推广,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和服务技能培训,最终希望达到三方互利共赢,各取所需。

2、政府+企业+旅行社+农户

政府负责市场环境治理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而企业与旅行社相协商,旅行社为其提供稳定游客,企业给予旅行社相应的回扣。农民则为游客提供服务和其他方面的满足,企业和农民按不同股份入股,企业负责硬件设施改善,而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政府+企业+旅行社+工厂+农户

该模式有效地将第一、二、三产业进行整合,一方面大量提供农产品,同时对农副产品展开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将现代化生产线或者现代农业基地对外开放,吸引游客前来,实现科普和教育功能。

三、结语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4篇

关键词:“三农”;“农+旅”信贷模式;海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8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22

实现海南“三农”绿色崛起,其实质是推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农民家庭实现就业和持续增收。这也是国际旅游岛致力于建设海南人民幸福家园的应有之义。然而,如何推进海南“三农”绿色崛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海南省分行)推出了“农+旅”信贷模式,对“三农”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农+旅”信贷模式的主要做法

“农+旅”信贷模式,是一种依托农村社区农业、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针对解决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以“农+旅”项目为融资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的信贷模式。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在现行农业政策性信贷制度框架内作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一)择优贷款项目

农村疆域大,农民占比大,农业还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三农”型经济特征突出,这是海南的基本省情。农发行海南省分行从省情出发,在贷款项目选择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项目必须直指“三农”问题,支农效果明显,与解决农民就业增收关系密切。二是项目必须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相对接,列入区域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或授权(委托)协调推进。三是项目必须直接产生现金流,实现市场化或区域化运作,即便是支持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间接催生或创造“农+旅”项目运作的环境和条件。

(二)择优贷款主体

贷款能否达到预期,关键在承贷主体。鉴于“农+旅”项目既要产生经济效益又要兼顾解决“三农”问题的双重性,农发行海南省分行贷款支持的企业必须达到“五好”:内部治理结构好;经营机制好;市场前景好;抵质押品好;法人品行好。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农发行海南省分行要求必须实现“三好一化”:资产负债结构良好、抵质押品良好、综合收益良好、实体化经营。

(三)择优贷款品种

投资大,周期长,是“农+旅”项目建设对融资的基本要求。因此,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安排了额度、期限都与项目建设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但有些项目因出具规划、环评等有关批件,需要经过相关环节流程,需要一段时间,农发行海南省分行依据农业政策性信贷制度要求,对当地党政关注推进、支农效果显著的重大项目,提前介入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待条件成熟时,项目建设贷款跟进支持。

(四)择优贷款方式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承贷主体所拥有的各类资源,较好地解决企业向银行贷款普遍会遇到的融资能力与融资需求不对称问题。这些资源包括:地产和其他资产、项目未来收益(门票收入)和企业综合收益、上市公司股权、母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担保以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上级财政专项资金(专项、一般转移支付)等。旨在提高企业的项目融资能力,又有效地防控贷款风险。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对“农+旅”项目贷款采取了抵押+信用担保、抵押+质押、抵押+质押+信用担保等复合担保方式。

二、推广“农+旅”信贷模式的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独特热带生态、社区人文等景观景区的综合开发

被列入贷款开发的热带生态景观景区包括上述市县内的热带雨林、地表温泉、岛屿与周边近海、滨海红树林以及休闲农业等;人文景区包括黎苗社区文化(民俗、民食、民居等)、军垦文化以及东南亚归侨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农+旅”项目建设的核心要素。支持开发必将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旅游消费产品。因此,上述景观景区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备受市场追捧和消费者青睐,已成为海南旅游精品和名片。以这些景观或景区为单元构建的项目也孕育和培植出景观化和景区化的涉农旅游产业或涉农旅游产业集群。如保亭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正在深度开发区内生态资源,把它打造成热带雨林生态观光、体验农业、享受乡土情趣以及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社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覆盖旅游消费全链条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初显端倪。2012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原生态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27万人次,是海南乃至全国生态休闲游的后起之秀,是无法复制的休闲游、养生游的好去处。

(二)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就业和持续增收。旅游产业是服务业中就业密度较大的产业之一,产业关联度越大,涉农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就更高。据了解,农发行海南省分行支持的“农+旅”项目的涉农就业均数以千计,如陵水分界洲岛项目直接劳动就业1500多人,其中,当地黎苗汉农民、渔民兄弟就业1200多人。目前,在那里就业的员工月均收入1800元以上。

(三)促进了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内现居住着黎苗同胞近千户,项目实施之前,每户至少刀耕火种5亩坡地或山地,方能维持一家一年食粮。因此,往年区内毁林开荒问题屡禁不止。项目实施后农民得到了充分就业,家庭也有了稳定收入,解决了温饱,开始步入小康生活,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刀耕火种了。项目建设从根本上保住了区内的青山绿水,造就了为游客尽情享用的天然氧吧。

(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农发行海南省分行还通过支持项目公司产权重组和经营机制创新来保障农民权益,在海南首创出以流动资金贷款先期介入支持“大区小镇新村”建设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新模式[2]。大区指依托以三亚市为主轴,陵水和保亭两县为两翼的南部旅游圈所形成的复合型旅游“大区”;小镇指依托“大区”形成有地方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原居型旅游度假区;“新村”指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嵌入旅游业、两者互动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该项目累计投资120亿元,涉及4个经济合作联社,44个黎苗自然村的社区建设和上万人就业增收。“大区小镇新村”以社区开发为单元,以乡村生态和农业景观、黎苗文化为依托,以整合区内集体土地资源为平台,引入旅游要素并与传统农业、黎苗文化(主要是民居、民俗、民食)对接,创造更高的农业附加值和更多的劳动就业和增收机会,使农村景区化,景区产业化;实现农民有房可安居,就业不离乡、不离土,收入有保障且多元化。

(五)推进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海南,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的旅游景观景区,大都在农村社区。但这些社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和滞后,严重地掣肘着乡村旅游业发展。因此,“农+旅”信贷模式不但支持上述项目区直接生产供给旅游产品,还支持区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鉴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非营利、社会公共服务等属性,农发行海南省分行选择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机关法人)为贷款主体,支持文昌市环八门湾绿道项目建设。该项目包括穿越文教、东阁等5个乡镇52公里的环红树林周边绿道、路网、步行服务驿站、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农民、渔民依托红树林景观景区开发“农家乐”、“渔家乐”及“红村林”生态体验等旅游项目,提供相关社会公共服务产品。该项目于2011年10月投入使用,带动了红树林周边22个自然村的乡村风情体验旅游和红树林生态旅游,解决了上千个农户就业和增收,推进了文昌市特色生态旅游业发展。

三、推广“农+旅”信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接问题

“农+旅”项目必须实现两个对接:一是与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对接。主要基于热带农业是海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正在推进的现代化改造,一方面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其产业升级,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迎合了“农+旅”项目建设需求,为其提供了更加厚实的项目建设平台。二是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对接。主要把旅游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产业特色;而且区域布局上还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千人一面”问题[3]。在这方面,保亭县乡土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值得借鉴,该县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内安排了4个地域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又促进形成互动旅游消费局面的生态旅游项目:“呀诺达”项目提供热带雨林生态景观景区观光,“槟榔谷”项目提供黎苗文化景观景区观光,“七仙岭”项目提供热带雨林区地表温泉享用消费,“大区小镇新村”项目提供乡土农业生态观光和体验消费。

(二)保障农民权益问题

现阶段,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的命根子。但是,“农+旅”项目又以农民手中土地为载体。在项目实施时,必须吸取一些地方给了一笔钱就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拿走,将农民排斥在项目建设之外而带来严重负面效应的教训。文中提到的“大区小镇新村”项目采取以土地换股权、换资产、换就业的作法值得借鉴。主要亮点是农民经济合作社以集体土地资产参与项目公司创建和经营,集体土地部分转化为项目区内可经营获利的铺面、旅馆,部分为项目公司股权,农民持有股权成为股东参与项目经营管理,获得股权分红。这样,农民不失地,不失业,有比以往更多元化、更丰厚的收入,权益得到了保障。

(三)项目融资能力问题

在现行信贷制度下,很多项目公司因为融资能力问题,很难跨过信贷支持的门槛。除了项目公司争取上级集团公司或母公司支持之外,开辟如下路径:一是政策层面给力。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地方法规或条例,规定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划批专项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出让的建设用地同质同价,可资贷款抵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和放大体现,又明显增强了项目公司的融资能力[4]。二是农业保险层面给力。主要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为项目区内提供旅游消费的一些传统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保险支持,由此增强项目融资的防控风险能力。三是专项支农资金给力。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很多项目获得了相当份额的支农资金支持。建议把这些支农资金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注入项目公司的资金,形成由农民持有的公司股权,也是项目建设资本金。由此促进国家惠农支农强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创新信贷品种问题

“农+旅”项目大多为产业或地区重大项目,需要在当地立项、报批和环评,投资大,建设期较长。建议提供“先期流动贷款+投资+项目建设贷款+项目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复合型贷款支持。这需要创新现行信贷制度:一是准许流动资金贷款对项目先期介入。主要支持项目规划、项目勘探设计、项目研究等实施前期各项准备。另外,鉴于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建议创建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品种。二是准许投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发行债券,一般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面操作,作为政府对平台公司注资而转化为政府持有项目股权[6]。还有银行投资业务板块介入,享有投资相对应的权益。三是项目建设直至营运的组合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之后跟进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四是对在建工程、项目未来收益抵质押贷款做出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许宇鹏.农发行海南分行“农+旅”模式支农放效应[DB/OL].[2012-06-12], http:///service/20

12-06/12/content_25382622.htm.

[2]宋敏.金融助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N].海南日报,2012-05-27.

[3]李磊.是“假日经济”还是“休闲经济”——有关“假日”和“休闲”的探讨[J].自然辩论法研究,2002(9).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5篇

一、强化产业融合,提高旅游发展沁润力

彭水的民俗、文化、生态特征,是全县旅游发展的基础,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城旅、商旅、文旅、乡旅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创新文旅融合

厚重的历史是彭水之根,灿烂的文化是苗都之魂,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发展不过空有皮囊,将难以为继。挖掘利用好彭水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乌江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扬长避短彰显出特色,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挖掘好苗乡文化,加快以蚩尤九黎城、鞍子罗家坨苗寨、高谷兴隆苗寨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的文化植入,发展节庆文化体验、民族食品制作品尝、历史传说剧目欣赏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积极培育精品文化品牌。旅游景区、景点的打造,突出文化重点。阿依河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峡谷、溶洞探秘、亲水体验和苗族风情;乌江画廊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山水、水上运动和民俗文化;摩围山景区重点突出森林度假、避暑纳凉、黔中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苗族生活体验和古文化传说,把蚩尤九黎城建设成为中国苗族文化旅游经典品牌,集中展示蚩尤文化及苗族风情;以鞍子苗寨、兴隆苗寨为核心景点,统一打造苗寨建筑,普及民族服装穿戴、民歌和民族舞蹈,着力展现民族、民俗、民风特色和原生态苗乡民歌的体验,通过提升影响力,建设知名的苗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促进彭水旅游产业化发展。第二,要充分融合“盐丹文化”与“黔中文化”,加快郁山古镇旅游开发,开放参观泼炉印灶古法制盐工程,拍摄以巴寡妇清为代表人物,以反映盐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或电视剧,将已经形成的自创自编歌曲光碟、诗词歌赋等作为旅游商品包装,让彭水文化走出去,提升彭水知名度。

(2)提速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体育、科技等融合发展,按照“两线三点”发展布局,依托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精品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乡村生态民俗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商养学情闲奇”拓展要素,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向新业态拓展,满足广大旅游者个性化旅游休闲需求。一是大力发展平安爱情花海、长生、岩东油菜花等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平安-龙射-鹿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二是重点打造摩围山部级旅游度假区,创新发展生态养生体验、森林探险、低空观光、飞行培训、生态信息应用体验等新兴体验项目,以生态养生为特色,引进医疗、健康、保健等服务机构,积极打造养老、护理、长寿养生、森林养生、日光养生、水疗养生以及智能健康电子应用产品体验等特色健康服务,重点整合本地特色“太极水”、白术等中医药保健资源,发展中医药特色养生和保健服务。三是建设彭水水上运动赛场,大力发展水上运动、特色景观、民族文化、自驾探险等旅游项目,打造“亲水”体验旅游区。四是适度发展旅游地产。

(3)推进商旅联动

围绕“苗乡、山水、文化”做策划,以“爱情治愈圣地”品牌贯穿始终,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核心商圈、商业街区以及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商业中心,重点推进苗族风情广场、综合购物中心、民俗旅游商品和生态农产品展销特色街、特色餐饮街、娱乐休闲街建设,打造集苗族风情、购物休闲、观光旅游、居家商务为一体的新城旅游休闲商业中心区。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摩围山、蚩尤九黎城等精品景区,加快发展景区商贸业,加快推进摩围山康复疗养中心、旅游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等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在周家寨、鞍子苗寨等民族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星级农家乐、便民超市、特色农产品售卖点,在下塘至摩围山、关口至县城、县城至阿依河进出口建设4条农家乐特色街,把晶丝苕粉、擀酥饼、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灰豆腐、糯米糍粑、米粉、大脚菌、紫苏油等特色美食和苗家木雕、苗家刺绣、苗家银饰、苗家服饰、苗家竹编、藤编、乌江奇石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等作为融历史、文化、旅游、保健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来开发;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蚩尤文化艺术节”、“中国摩托艇联赛及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垂钓大赛、及“爱情治愈圣地体验季”等节赛活动,形成旅游、节赛、消费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增强旅游发展聚合力,不断聚集旅游人气,提升节会的实效和品牌效应。

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为促进旅游提档升级,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必须突出景区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加快旅游景点、集散中心及交通、酒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对外通道,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县内外旅游交通,优化旅游景点环线布局,将彭水重要旅游景区合理串联,加快建设摩围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内外畅通旅游环线,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避免“纵有美景引客往,车到山前路难行”的尴尬状况。全力打造智慧数字旅游,不断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导览系统等配套设施;推进星级酒店、特色旅游酒店、经济型酒店建设,鼓励发展特色餐饮、特色购物商场、电子商务、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设置便于自驾游、背包族等的旅店和休憩场所,配套提升沿线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能力。完善旅游管理模式,完成景区资源价值评价和智能化、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完善医疗急救、环境卫生等功能性设施配套,开展员工服务和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加强区域合作

以区域合作为重点,增强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强与渝东南旅游经济带和中国武陵山旅游联盟区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联合推出武陵山超长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城乡双向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拓展华东、北上广、港澳台、东南亚客源市场,扩大增量,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农村建设;普者黑;乡村旅游;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成熟,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等层面展开,从金融危机角度谈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机下新农村建设将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危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此问题以普者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普者黑乡村旅游在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望能为业界关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以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乡村旅游源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兴起并繁荣起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就有了发展。2006年9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和贵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花溪开幕。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参加了此次论坛,展开了以“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主题的论坛,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剖析政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政策支持等。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等前沿理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途径之一。

二、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众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我国经济和企业都将受到挑战。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在所难免。普者黑景区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危机到来之际,普者黑乡村旅游也将迎来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在危机背景下更加难以完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农战略受阻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经济放缓,经营者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聚集相应的资金,改善普者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在2009年1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尘防蝇、消毒保洁设施不健全,农家乐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办理《健康证》。鉴于普者黑景区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娱乐设施闲置不用,参与程度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没有质量稍好的医疗机构,没有网络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融资的概率相对比较高,然而,在危机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大减,融资问题更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稳定,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较大弹性消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回报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股市陷入严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区农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村金融网络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较少。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景区经营资金短缺,运营代价大

在危机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经济缺乏足够的信心,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市场也显得疲软不堪。刚刚结束的两会为了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关于恢复“五一”长假和《中国公民休闲纲要》都在整理讨论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定性,暂且不考虑其结果如何,既然有这种提法,就说明旅游消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消费。缺乏足够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的经营陷入困境,立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繁荣农村经济的普者黑景区,由于危机的影响,对员工的培训进度放缓,对仙人洞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可能化为泡影。一年一度的环境评估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开工。

(三)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

在普者黑旅游区,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区内,从中受益匪浅,而普者黑村离景区较远,为了开发景区,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农田,但是村民从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普者黑村没有从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颇多。据统计,普者黑村现有农户901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仙人洞村现有农户183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7%。这说明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范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生产不能发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危机的到来使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阻力,为了振兴景区的旅游经济,他们会不择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计设计出让旅游者满足的旅游体验,在已经损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侵犯他们的生存空间,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极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须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三、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要有支柱产业的带动[7]。普者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率先富裕起来,然而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危机的到来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又给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坚实的基础

从开办者来看,据调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区农家乐已经发展的奥72户,其中:普者黑村22户,仙人洞村50户;从服务方式来看,以经营无公害蔬菜为主,同时经营清汤鱼、“腊猪脚”“老八碗”等特色饮食,附带提供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大部分农户还开办了住宿服务;从经营收益来讲,农家乐开办户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从接待能力来看,各项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数据资料均来自丘北县旅游局,其中总投资、总收入、纯收入和所缴税金单位为万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区社区居民都对发展旅游充满了信心,为“以旅促农”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普者黑旅游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昆明287公里,远离昆明市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城区域,所以在危机背景下该景区的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笔者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景区社区居民都很乐意旅游者的到来,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刚刚结束的两会,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要坚定信心,信心是生产力,信心是思想动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蕴含着奋进的力量。有了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就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拿出对策,就能够凝聚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就能够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纯朴的草根思想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为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机中的思想法宝。

(三)危机也是转机

魏小安说,即便遭遇经济危机,中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够金钱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所以旅游经济在危急中仍然有繁荣复兴的可能。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如正在修订的《公民休闲纲要》就说明政策方面因素会促使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外出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就我国而言,政府已明确投资几十亿资金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加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融资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可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良好契机。

所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为应付危机做好了各种准备,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谋求形势的好转。如果普者黑乡村旅游在政策带动下能够蓬勃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区域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四、结语

总之,危机的到来给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了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危机中必须树立信心,经营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部门做好规划,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监管,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做好缴税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协助下完成融资问题和环保问题,争取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7,8(4).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农村展望,2007,(10).

[4]张飞,郁玉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5]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丘北县旅游局.普者黑景区农家乐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2008-01-18.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乡村旅游;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65-02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更值得忧虑的是,金融危机已进一步渗透到实体经济,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甚至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中国的旅游业也同样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在金融危机下,我国乡村旅游既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机遇,对此,我国乡村旅游应如何发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导致乡村旅游融资困难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鉴于此,我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此外,金融危机影响到人们的信心和对未来预期,造成信贷紧缩,同时金融危机拖累了中国的资本市场,这些都会造成企业融资困难。因此,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融资将趋于困难。

2.金融危机影响民众旅游消费信心

金融危机下,民众的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民众对未来经济情况不明,这些会导致人们消费信心受挫,即使有充足的旅游经费,但主观上会减少或者取消旅游活动,会使旅游业包括乡村旅游受到重刨。相对日常消费,旅游并非生活必需品,一旦经济不景气,消费者收入减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心理上的紧张,对旅游的消费需求自然就下降了。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处于“非典”以来的最低潮,很多旅游企业非但没有借2008奥运年的东风,就连第一个中秋小长假也是大失所望,经营状况可以用惨淡两字来形容,金融危机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已经日渐显现。

二、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存在的机遇

1.应对危机乡村游成为消费热点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9年中国将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而农民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将成为下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五大重点领域。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旅游业虽不能幸免于难,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消费启动起来更快、成本更低,旅游业具有较快恢复能力。一旦金融危机影响减缓,旅游业将比其他行业更快复苏。在旅游产业机构中,乡村旅游以提供较廉价的大众观光休闲产品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更小。今年前两月的旅游市场情况显示,乡村游正在成为拉动消费的一大热点。今年的春节黄金周里,旅游成为居民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国内旅游全面上扬,区域短途游、省内游、城市周边游火爆,乡村游成为热点。北京、成都、天津等多个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项目的节前预订率均超过90%。为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从春节前到现在,多个旅游城市推出“旅游消费券”和免费发放部分景区门票等措施,吸引了众多游客,其中,“乡村游”成为不少地方拉动旅游内需的重点。

2.短线旅游需求的增长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

2006年3see网调研结果表明,短线游(城市周边游+国内短途游)出游人数占出游总数的47.2%。2008年“五一”黄金周取消,携程旅游网公布的数据显示,短线游占2008年“五一”所有旅游方式的五成以上,以休假制度改革为契机,短线游开始显现增长势头。金融危机下,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与萧条,对人们的旅游消费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将加速国内市场对短线游需求的增长。据调查显示,在未来1―2年有旅游计划的城市居民中,36%的受访者表示因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影响会改变旅游计划,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无论旅游计划是否受到影响,对未来1―2年计划旅游的城市居民来说,仅国内短途游(不含城市周边游)就占到居民未来1―2年旅游方式的58.5%,除此,旅游计划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居民,对城市周边游的青睐也十分明显,达到了54.7%。综合城市周边游和国内短途游的比例来看,对于计划旅游的城市居民而言,在2009年每人平均会进行短线游1.04次,短线旅游在2009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将出现兴旺需求。去年“五一”小长假,以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踏青赏花和采摘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游、乡村游就大受青睐。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共接待乡村旅游94.4万人次,旅游收入6 273万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37.3%和67.3%。在去年短途游尤其是乡村休闲游大行其道的基础上,2009年继续实行的小长假制度(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及中秋五个3天的小长假),将进一步促进人们短途游需求的增长。由于旅游企业已经有了一些短途游的尝试和经验,相信在线路设计和产品内容上,短途游会上一个新台阶。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3.政府主导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据测算,近几年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旅游黄金周里,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在这样良好的群众基础上,配以今年政府主导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中的各项利好因素,乡村游将获得产品升级的良机。首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国家决定投入的4万亿元巨资中约1万亿元将用于道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将缩短城市与乡村的通达时间,同时,国家旅游局协同国家发改委共同落实了10亿元中央投资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这些政策都会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此外,乡村游还对拉动农村就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当地特色文化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许多地方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开办乡村旅游项目。2008年底,国家旅游局已经明确要求开展《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各省、区、市等地方随后将会出台响应措施。例如,广西贺州市为引导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于2008年编制的《贺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三年内全市要建设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构建独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广西桂东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2009年2月份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后,乡村游开发会迎来新一轮热度,旅游市场乡村游产品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4.返乡农民工为乡村旅游提供人力支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一般都比较适合从事乡村旅游。一方面,创办或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服务,不需要太高的资金门槛、知识门槛和技能门槛,比较适合返乡农民工;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其经营者需要对城乡两端都较为熟悉,而广大返乡农民工大多都有较长的城市生活、工作经历,眼界相对较为开阔,比较了解城市生活及市民需求,在立足本土从事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容易摸准市场需求和游客心理,能够提供更为周到的产品与服务,因而也更易取得成功。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宣传营销,提升知名度

如果没有人气,再好的景点也没有用,我国的乡村旅游有很多是高质量景点,旅游产品颇具特色。但由于包装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景点知名度不高,有的独门独院,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显得没有人气,比较冷落。旅游产品从质地和包装上均显得粗放,开发种类少,未能形成产业链。因此,要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的方式,精心筹划主题形象活动,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说明会、展览会,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要鼓励开发旅游新产品和现有旅游产品的上档升级,形成如竹编工艺、东坡美食等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产业链;要鼓励对现有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农家乐协会,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制约机制;要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报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2.保持本色,凸显特色,打造品牌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很多经营者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常常爱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改造成普通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也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事实上,城市人希望在农村旅游中看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引导和专业的指导,要定期培训经营户和服务人员,培养市场意识,转变观念,培养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吸引魅力。同时,以特色来打造品牌,防止人有我有、千人一面,增强市场竞争力。

3.政府主导,农民参与

首先,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走多渠道筹资的路子,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以银行贷款为辅的资金筹措方式,利用社会集资,努力吸引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其次,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集资或资源作价入股等形式使村民获得收益分红,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最后,鼓励出台乡村旅游、农民工从事旅游的扶持政策,探索对乡村旅游点和就业培训等直接补贴,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与促进乡村发展和统筹城乡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用好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其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大力推广“短、平、特”(短途、平价、特色)旅游产品。

农文旅融合运营第8篇

关键词:成都龙泉驿区;农家乐;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4203

1引言

农家乐是指利用农家庭院和乡土资源,营造农家特色和乡村情趣,以提供餐饮服务为主,辅之以多种观光休闲娱乐活动的经营实体[1]。成都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较早,自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以来,农家乐发展历史已有30年。现有星级农家乐47家,2015年乡村旅游收入63.9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0%,接待游客2150.96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次的92%。乡村旅游解决了2.1万人的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助农增收人均6842元。

2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的优势

2.1经济实力强

龙泉驿区是成都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东部副中心,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201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和 “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是全省第一个破千亿的县域经济体,全国百强区排名35位,强大的财政实力,为旅游业和农家乐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

2.2产业基础好

龙泉驿区是全国著名的水蜜桃之乡,是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试点区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持。

2.3区位条件突出

龙泉驿区是成都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东部副中心,成都天府新区主体发展区之一,地处“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腹心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带”,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区内交通状况较好,公交线、地铁线和乡镇内部道路网络完善,这为农家乐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2.4旅游资源丰富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是成都断陷带与龙泉山隆褶带之间的构造断块。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赋予了龙泉驿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国际桃花节已打出品牌,客家文化土壤利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噱头够,为农家乐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5可规划用地多

据统计,至2018年龙泉驿区规模流转用地达20万亩以上,大量的土地空余为乡村旅游发展和农家乐的基础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3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投资建设盲目,缺少科学规划

龙泉驿农家乐经营者70%为外来投资者,多追求短期效益,旺季经营淡季歇业,长远规划意愿不强,创新力不足;本地农家乐业主经营多为跟风上马,业态低端,经营惨淡。各乡镇缺乏旅游发展区域规划,行政壁垒严重,导致农家乐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合力和区域特色。

3.2经营业态低端,基础设施落后

龙泉驿农家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状态,缺乏对旅游基础资源的挖掘,90%的农家乐业态低端,接待项目多为吃农家饭、钓鱼喝茶和摘果,与成都其它区县农家乐发展差距明显。农家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60%的星级农家乐存在停车位建设不规范、导视系统不完善、厨房设施简陋和厕所建设落后等问题。

3.3旅游淡旺季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

龙泉驿农家乐的季节性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每年桃花节期间交通堵塞、人满为患外,其余时间游客稀少;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表现为白天热闹非凡,晚上重归死寂。农家乐产品单一,最具潜力和特色的资源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突出,只能提供简单的观光和休闲项目;住宿则以农家屋为主,接待条件差,住宿类型较少,整体档次普遍偏低,经营情况不理想。

3.4发展引导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方面龙泉驿区政府发展重心为汽车工业。2015年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仅为7%,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的特点,导致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力度不够[3];另一方面,旅游职能部门力量弱,且缺少旅游行业协会的指导,旅游专项资金较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家乐无序发展,行业引导和自律性差。

3.5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乏力

绝大部分农家乐环境评价不达标,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垃圾容纳能力不足,缺乏垃圾桶和集中的垃圾收集设施,垃圾处理能力有限;二是耕地破坏严重,游客活动致使土壤结构破坏,耕性下降,出现部分农家乐硬化耕地用于日常经营。三是多数农家乐不具备污水处理能力,随意倾倒和排放现象普遍,对当地水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3.6智慧化水平低,宣传营销不足

农家乐的智能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和扩大宣传的重要途径。当前龙泉驿农家乐智能化建设由政府指导,过度依赖政府宣传,农家乐新媒体的应用普及率很低;农家乐缺乏高素质经营、运营和从业人员,难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旅游经营运营和宣传营销。

4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国家“全域旅游”、“美丽中国”、“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的背景下,在成都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下,结合龙泉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农家乐发展实际,龙泉驿农家乐的发展必须要果断转型,变“观光型”为“休闲体验型”;需整合资源,消除部门壁垒,合力引导农家乐健康发展,需加强教育资源、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力度,紧抓农业产业,深挖农耕文化并注入精神内涵、创意开发龙泉驿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利用新媒体营销宣传精准服务游客,完善基础设施,用高品质旅游体验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4.1政策指导,整体规划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当前龙泉驿区正在拟定《旅游十三五规划》和《乡村旅游十三五规划》,一方面建议积极对接涉旅部门,捆绑政策、打包资金,制定农家乐发展专项规划,确定发展功能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农家乐的全面升级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建议龙泉驿农家乐发展核心乡镇,筹建农家乐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力量开发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加强对农家乐带头人的培育,提高农家乐的营运能力和服务意识。

4.2加强引导,行业自律

2016年7月龙泉驿区第一个全区旅游行业协会―成都市龙泉驿旅游协会成立,建议支持旅游协会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农家乐市场行为,督促农家乐业主依法开展诚信经营,维护旅游行业的市场秩序,积极指导龙泉驿区内旅游景区和农家乐/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二是宣传农家乐发展的信息,组织技术交流,开展新经验、新标准、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组织开展涉旅宣传、行业培训、产品研发,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水平。四是接受政府部门转移的相关职能,参与有利于农家乐发展的公共服务。

4.3积极宣传,智慧营销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营运的冲击和自驾游的兴起,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和消费习惯。为适应信息化的新的形式,需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硬件设施,实现各个乡镇全域移动、电信、联通4G网络覆盖,实现农家乐核心区实现免费WIFI稳定覆盖;二是改善软件条件,建立农家乐网站和在线支付平台;三是成立农家乐智慧营销管理团队,打造微信平台,提升信息到达率和有效率,完善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精准营销。

4.4加大政策指导,完善基础设施

农家乐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然而,乡镇财力有限,旅游配套设施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导致旅游公共配套服务经费短缺,建议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建议引入PPP项目,积极改善农家乐周边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二是鼓励农家乐业主联合本地农户组建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合作社,对优势农业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一、三产业融合;三是建议在严厉打击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各类违法行为的同时,通过土地整理、适度集中居住和增减挂钩等方式,配套解决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用地[4]。

4.5挖掘旅游资源,研发特色产品

依托本地高校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联合等模式,发挥高校服务地方职能,搭建政、产、学、企联动平台[5],挖掘区域旅游资源,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升级体验项目。挖掘农耕文化,乡村资源,开发具有特色文化的休闲度假类体验项目;二是加强住宿接待能力,建议融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品尝美食和健康养生等元素,分层次打造乡村HOTEL、特色客栈、特色民宿、汽车营地、乡村露营地等度假产品。三是研发特色农家菜品。建议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餐饮服务标准,建立餐饮经营的服务人性化、卫生安全化、菜肴本土化和质量标准化的规范体系;四是策划农事节会活动,打造农家乐品牌。建议制定龙泉驿乡村菜旅游路线规划,开展乡村美食技艺大赛,对接旅游养老市场、研学旅游市场和创客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家乐品牌。

4.6加强资源保护,合理持续开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家乐作为龙泉驿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建议政府强力推进植被恢复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垃收集、河道管护、农家乐污水处理等重点工作的力度,全面杜绝脏乱差烂现象;加强宣传,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建立奖惩机制,对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强烈谴责。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20(6):71~74.

[2]黄珊燕.龙泉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四川省情,2016(2):57~59.

[3]石培华.树立新的旅游经济观[J].人民日报,2015-11-6.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