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械职业教育

机械职业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9 10:45:30

机械职业教育

机械职业教育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教学改革

引言

职业院校中的机械制造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机械制造专业要与社会实际相互适应,在完善理论基础的同时努力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为社会输送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院校教育的主旨和目标。学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师需要在学生兴趣、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和探索,提升机械制造专业教育品质,使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

1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

机械制造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已不是传统的制造,机械制造已是向高端智能发展,制造的技术、水平大大提升,从而对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高技能要求。目前职业教育中的机械制造专业,现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通常是以课堂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最后一年到企业实践,但只停留在岗位生产为主要,个别生产实践岗位工艺、任务简单,这根本上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技能与生产技术技能有机结合,缺乏综合职业能力规划和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高技能人才。

1.2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职业院校教育属于新兴的教育形式,在教育体制中尚且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许多教学方法不能与社会中的职业素养发展相适应,出现教育与就业需求相互隔断的现象。这就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导致机械制造的教育创新出现问题。职业教育中的机械制造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借鉴初中或高中的教育形式,是以课堂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无法相互适应,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的专业课程出现倦怠情绪,并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

1.3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不够强

职业院校中的机械制造专业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对机械的操作和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满足专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尚且存在问题。受到实训实践环境及设备和场所等因素的制约,教师通常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与机械制造生产有效的实践活动,影响学生学到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但在我国的部分职业院校中,由于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因此在教学中以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实训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学生缺乏实际实践的支撑,对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困惑。

1.4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待提升

许多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由初中、高中毕业生组成的,部分学生在此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会影响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初高中的教学模式较为熟悉,而对职业院校新出现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尚且不了解,这也会使学生产生对课程的困惑,并可能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此外,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够活跃,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会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够牢固,影响操作基础,并可能使学生的实践过程存在安全风险。

1.5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技能水平不能与教育发展接轨

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向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借鉴,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阶段,缺乏对学生的进一步引导和对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了解。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切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阻碍了学生向教师提出疑惑和建议的通道。而且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只能通过阶段的测试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刻板,不利于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再有,职业教育教师很多是大学毕业就任教师,没有生产经验,以及技术技能水平与实际生产要求跟不上;在任教师也缺乏企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技能更新。

2职业教育接卸制造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2.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是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双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在广东、深圳、广州等职业教育先进地区,以上改革过程中,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将工作、学习、评价融为一体,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要实现以上的改革,要有打造学校、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及载体。①深化紧密学校、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共同确定人才规格及标准和课程方案,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工学结合,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②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把行业、企业生产核心技术技能或生产核心任务作为主要实践课程,把主要车间引入到学校,在校同样可以实现生产核心技术技能或生产核心任务的学习和实践,既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又能培养人才。③共建实践基地,与校中厂、厂中校相近,只是承担一定的研发任务,而没有生产任务。同时,与企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更紧密与企业合作。通过以上模式,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2.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措施,教师需要采用和完善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将有效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导完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选取先进教学模式中适合自身教育方法的部分作为借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直接对接的人员,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相互适应,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而在机械制图等较难掌握的课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指导。教师要转变学的方式,向针对性、个性化教学的方向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接受程度。1)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为核心,策略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老师提供匹配有效的环境、充足的学材和相应有效的指导,教学过程中老师担当指导、辅导的角色。2)按不同课程特点,采用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以个体、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系列的综合性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等能力。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核心的技术技能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明了,从而使教学更有效。4)设计制造技术技能实训实践的教学设备、软件和仪器,学校或老师按课程技术技能的大纲要求及标准,把各项技术技能所要求的技术、工艺内容设计在专门设备、软件和仪器上转化,也就是仿真教学设备,为了确保更接近生产实际,设备设计标准及参数按实际工业标准生产,如数控铣床诊断及维修平台,其主体就是生产使用的数控铣床,其它根据教学需要及要求进行增加,可以设计机床的各种故障和维修方法、工艺。通过以上改革,可以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院校的兴起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而设立的,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向国家提供职业建设理论的重要支持部分。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是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这一专业要求教学与动手操作相互结合,以培养懂技术、高技能的人才为发展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争取进行实践的场所和条件,并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机械制造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问题,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对学生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提前的了解和预测,并预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实践课堂开始之前向学生强调安全操作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实践、实习以设计、生产企业有代表性的产品或生产技术及工艺,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实践和指导,特别是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多岗实践,确保规定的技术技能学习,使学生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习目标更清晰明确。

2.4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进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要注重丰富教学形式和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中单纯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经验相互联系。由于职业教育的主旨是面向学生就业的,要求学生掌握要求较高的职业能力及技术技能,传统简单的教学形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形式,如讲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时,把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最终得出最佳答案。②布置任务,自行调查研究学习。③多种形式并存等。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所教授的课程理论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为学生讲解机床的操作原理和物力基础,使学生从原理操作方面了解课程,并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的印象,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各种科目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了解各种机械的制造原理,学会自主学习,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掌握接卸制造的操作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积极性和教与学相长。

2.5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学习机械制造的主要方式是由教师进行教授和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不但要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更重要应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技术技能,因此,在课余时间,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体系,掌握机械制造行业先进制造技术和技能;学校也要在师资培养上立法规定,规定教师每年要到先进、大型企业实践,学习与任教课程有关的技术技能,同时了解收集行业、企业生产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准。以此为基础,把为教学而教学的观念转变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观念,以行业、企业实际要求作为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更好为就业服务。

3结语

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与社会的发展潮流相互适应,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师需要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理论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以改善,本文主要针对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方法等措施展开讨论,希望能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大爱.浅析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J].商情,2013(47):158.

机械职业教育第2篇

1.学生方面

(1)学生知识基础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因此学生对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太大兴趣,上课时反应也不积极,使教师在上课时非常被动,在课堂上很少人愿意做笔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改进学习方法,去主动适应专业课。

(2)学生思想素质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无所谓,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思想上,对知识总是有一种回避的态度,认为自己学不会听不懂。

2.学习方面

(1)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上做小动作、发呆等成了家常便饭。

(2)学习时不爱动脑筋。常常表现在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很少去问为什么及深入思考问题。

(3)学习时方法不正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成绩差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没有找到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即使想好好学习也无从下手。

二、新课改下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机械制造课程必须要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需要更新机械制造知识,这就需要加大对机械制造课程的投入开发力度。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课堂学习与机械制造在学校的金工实习集合起来。机械制造类专业投资较大,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学生实习基地,培训知识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教法,提高课堂质量

设计完善教学方法。目前,“项目”教学法很流行。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布置任务让学生讨论,学生合作查阅资料在教师的审查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这样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课上完后及时参加金工实习,让学过的知识马上得到巩固提高。把课堂搬到企业,和企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从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教学时间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设计课程,合理地安排实习,最终保证我们的课程教学方案能够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并完成教学目标。

(三)提升教师素质,延伸知识内容

要加大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机械制造技术教师了解世界先进技术,知道当下市场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最紧俏,我们机械制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可以通过对现在世界最流行的3D打印制造技术,我国古代的造剑工艺等的讲解,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兴趣。这些都需要机械类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学生信心

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由于长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机械制造课程又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但许多同学习惯了遇见稍微复杂点的问题就不想思考,思想僵化,不求上进。因此,中职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学习的课堂上效率是很低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传授出去。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巧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机械职业教育第3篇

关键字:机械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为了能适应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急需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下面就对职业教育机械专业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

1、职业教育中机械专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很多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在江浙沪等地区对职业机械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相当大,一些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在红薪资待遇上基本持平。甚至一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希望能培养出对自己企业所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这样的合作培养模式,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方面的用人需求,而且还能让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文化走进校园,从而能起到推动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发展。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教育体制的束缚以及目前职业学校的现状,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的发展和国外先进的学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急需提高和发展。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机械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上还甚少,缺乏反映机电专业先进的技术课程。很多学校都是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材料、切削加工工艺、钳工工艺以及数控编程等,但是在实训设置上还相对较少。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在教学模式上还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来灵活地选用,对于现有的一些课程设置上还缺乏弹性,并没有设置一此选修课,这不利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设置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冲击了实践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2.2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资源流动日益市场化,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会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因而一些优秀的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纷纷被企业的高薪吸引,导致机械类的师资数量紧缺,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机械专业教学不能正常地进行教学,使得一名教师指导许多学生,从而会出现学生听不懂等现象。另一方面,机械专业是一门新兴的技术产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有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推动机械行业的发展。

2.3注入式教学模式

当前,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里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还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地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用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却忽视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地学习。

2.4教学设备不够先进

在我国很多职业学校里,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先进教学设备,实践设施严重缺乏,有的学校机械设备实训只有钳工设备和普通的车床,根本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的需求,另外实际应用大量要求数控加工技术,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3、机械专业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

3.1完善课程设置

目前各行各业受市场的变化,人才流动越来越普遍,职业学校教师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培养出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地完善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由有经验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完善,这样经过几年的完善,职业学校不仅能培养出考研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还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3.2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职业学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机械技能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同时,还要有计划地邀请大型工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教学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机械教学奠定师资基础。职业学校也可以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扩大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一旦机械专业教学水平有了提高,那么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3.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不能循规蹈矩,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便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目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更新,打破传统趋势,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发展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目的。

对于职业教育要应该更注重实际的操作能力,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学校在实训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学有所用,机械教学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把握和应用的。

3.4引进先进设备,加强操作能力

机械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而部分学校由于设备陈旧以及缺少等原因,使学生的实际操作得不到真正实践,这样学生毕业后只知理论知识却不懂如何应用到实践当中。为了培养出企业所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学校应该加大对设备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4、结语

机械专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专业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各种新兴材料和新的设备出现在企业的工程中,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根据学生的和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实现教学改革,只有这样不断地与社会接轨,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机械职业教育第4篇

关键词:湖南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湖南机械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湖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在70年代末,湖南机械制造业开始逐步发展并慢慢成熟,渐渐发展成为各有特色的四个产业集群: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三大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南车集团为中心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以湘电集团、衡阳特变电工为主的电工电器制造业,以长丰汽车和北汽福田为基础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2009年初,湖南省出台的《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2011年,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都促进了湖南省机械行业的飞速发展。随着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机械技能型人才呈现出需求高、发展旺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机械工业现有12个分行业,生产74个大类,301个小类,1万多个品种的产品,有一个较完备的体系。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情况按工种划分可分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制造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制造设备保养与维护等。湖南装备制造业从2002年以来,每年以30%以上发展速度增长, 2007年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现在,长沙的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包含29个行业大类,131个行业种类,242个行业小类的制造业体系。其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日渐凸现。近几年来,长沙已涌现了一大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如上海大众、远大、中联、三一、北汽福田、长丰集团、比亚迪等组成的标志性企业。

从2008年起,湖南装备制造业每年生产总值保持30%以上的发展速度,2007年产值在全省工业领域中率先“过千亿”,2012年产值达到了6700亿元(如图1所示),正一步步逼近“万亿产业”目标。

图1近5年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图

2012年,湖南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2%,已经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工电器和汽车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工程机械产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6%,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二、湖南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机械制造业企业人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负责企业运营的行政管理人才;二是负责工艺开发与创新的技术研究性人才;三是从事生产操作的技能综合性人才。技能综合性人才约占企业人才的五分之三,这类人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主要是从事基层生产操作的技能综合性人才。经调查,企业对于从事生产操作的一线工人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对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仅为11%,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欢迎,占到35%,有三成以上的岗位面向高职学生,然而最受企业青睐的是中职学历的毕业生,占54%。本科生本身定位较高,重理论轻实践,与高职学生相比,动手能力较弱,并不适合一线的生产工作,工作稳定性较差。高职和中职教育都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职开办的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职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操作工人和服务人员,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较强的实践性和就业的基层性。高职教育在具备这些特点的同时,更应注重专业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岗位拓展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中职学历的青睐,一方面说明在企业中,学历的高低并不是决定人才录取与否的关键,真正吸引企业的是那些具有熟练专业生产技能,能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说明高职教育虽然开展了十几年,但仍然没有完全和市场相结合、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做到“专业和产业对接、学生和职业对接”。①

三、焊接专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

随着湖南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焊接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湖南省机械装备工业行业设定了“十二五”期间机械行业打造全省首个万亿产业的目标。②装备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为焊接专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湖南焊接专业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差较大,随着湖南的支柱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升级,现有的焊接技术出现了大的变化。通过对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26家优势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对焊接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如图2所示。

图2企业对焊接要求的变化

从此图可以看出,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宏观上应走“工程化,国际化”道路。工程化要求在教学中接触工程实际,注重工程应用,引入工程实例,推动工程实践,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焊接人才。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其质量标准需要与国际接轨;企业要走上国际舞台,其资质要求需通过相关国际标准认证。所以,高职院校应培养符合企业国际化要求的焊接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焊接人才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贯彻国际标准,注重将国际化工程应用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溶入学习、训练中,让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国际焊接人才保持一致。

总之,机制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使得焊接技能型人才需求呈高端化发展,目前,焊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严重的制约了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我校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根据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紧密结合本地方机械行业,逐步完善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与培训“四位一体”的教学机制,直接为机械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向一体化教学模式过渡

为了增强校内实践环节,在专业课程上开始初步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尽大可能的进行结合,主要通过实践系列、实习(实训)系列和综合训练系列等来完成,成立了焊接专业研究所,主要完成教育教学改革、校内外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技服务与科研等项目。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养成、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或校内“双师型”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打破学科体系中的课程界限,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进行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从传统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转变,从以知识面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能力水平以及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按照岗位需求和工作程序进行,强调实际的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3)依托区域内企业,促进产学结合

根据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通过生产、教研、科研活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从区域经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社会发展、专业发展及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质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培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积极学习和探索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规范。引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使企业能参与到学校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的修订过程,使学生做到与企业“零接触”,缩短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与过程。

(4)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

为增强我校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出了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为初级目标,以“保持与提升教师的市场价值”为高级目标的口号。

1、邀请理论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我校专业教师进行师资教育教学培训,增强教师视野,拓展教师思维,更新教师观念,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材,提高个人能力水平。

2、鼓励教师“走出去”。如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内的短期实践培训班,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等,在此过程中,采用鼓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并存的模式,提高教师的自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意识

(5)大力推进“双证书”教育的力度

根据 2009 年 2 月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的精神,高职院校要把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③

因此,我校颁布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在本校的实施,如职业资格证的鉴定机关、鉴定时间、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及培训等内容都在实施细则中有了明确要求,保证了“双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证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确切地说,高职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类型的岗位工作。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应对应相应工种,及时更新或提升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中,要结合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与要求,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零培训,实现“零距离上岗”。“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学生在就业中创造了巨大优势。

(6)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根据学生个人性格特征与社会发展与需要,依据职业发展理论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对高职学生分年级、分阶段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 通过就业环境的分析与评估,依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等性格特质,积极培养端正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就业。此外,多开展些职业选择训练, 增强就业指导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变性,如从心理、气质、形象、语言能力、口头表达、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行业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要坚决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以培养专业岗位群关键能力为主线,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不断优化,形成内容优化、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坚持以地方与行业为依托,突出贴近企业、面向企业和服务于企业的特色,突出产学合作模式,以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层次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跃湘,黄术芳. 湖南省机械制造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2]熊翔,张孝. 长株潭区域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3).

[3]孙长庆.浅谈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J].江苏教育,2012,(1).

[4]陈中秋,胡新华. 关于发展湖南机械高职教育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1997,(1).

[5]曾令昭,戴 毓. 关于工程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思考[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22).

[6]冯济武. 湖南机械行业要做工业化主力军[J].中国机电工业,2002,(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梅克保. 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工业强省

[9]部课题组.振兴机械工业的人才策略研究[J].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7,(3).

[10]李荣珍.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浅析[J].职业技术,2011,(1).

[11]李永鑫. 试论完善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12]王晓岩. 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注解:

①彭跃湘,黄术芳. 湖南省机械制造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机械职业教育第5篇

学和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Pro Engineer;高职 ; 机械专业;应用;

Pro/Engineer是由美国PTC公司开发研制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分析及制造软件,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款CAD/CAM软件,已经开发到Pro/Engineer 5.0版本。Pro/Engineer的应用功能包括三维实体建模、二维工程图、零件装配、钣金件建模、机构仿真和有限元分析、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等诸多功能[1]。对于更注重实践能力的高职学生[2],不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进行实践操作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Pro/Engineer的应用现状

Pro/Engineer有很强的制图和设计能力,它在高职机械专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和实践方面。

(一)在教学方面,不论高职还是普通高等教育,机械制图都是机械专业接触到的第一门基础专业课,从手工绘图开始学习,然后二维计算机制图(CAXA或AtuoCAD),最后是三维计算机制图,由平面制图逐渐向立体制图发展,增加了学生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认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除了机械制图,利用“三维实体建模”功能可以绘制各种零件,可以很直观的向同学们展示各种零件的结构,形状,比传统的实体模型更轻便,也较直观,这对于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利用“机构仿真”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机构的特点、运动方式等,这对于机械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实践方面,对于一些小型的设备,我们可以通过Pro/Engineer的“零件装配”功能先像学生演示一下装配和拆卸过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机械的装配过程,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对于一些大型的设备,一般学校都具备让学生动手装配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Pro/Engineer将设备的各个部件绘制出来,然后在进行装配演示,这不仅减少了学校的投入,也可以开拓学生们的见识。

二、Pro/Engineer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层次的差别较大,Pro/Engineer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学条件问题

教学条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由于Pro/Engineer对于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机房总体来说还是难以满足Pro/Engineer顺畅运行;第二, Pro/Engineer的功能强大,想学好学精该门课程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高职院校中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掌握的透彻;第三,专职的Pro/Engineer教师缺少,也影响了Pro/Engineer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层次问题

学习Pro/Engineer需要用到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公差配合等专业知识[3]。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他们在专业基础知识会有很多方面的欠缺,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或者仅仅能学会画,但不能灵活的设计。

(三)教材问题

关于Pro/Engineer软件的书籍很多,但是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却很少,这是因为多数教材要不以讲操作命令为主,实例很少;要不就是以实例为主,降解很少,这些都不利于Pro/Engineer的学习和教学。

(四)对Pro/Engineer认识问题

在很多学校中,Pro/Engineer往往作为次要的专业课,甚至选修课,受重视程度低、课时安排少,学生只能学到Pro/Engineer基本功能,较为专业的功能却无法学习。

三、改进措施

针对Pro/Engineer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Pro/Engineer教学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根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将Pro/Engineer分成几个模块,例如模具设计专业,就重点学习Pro/Engineer的 “模具设计”功能,数控专业就重点学习“数控加工”功能,而如果要培养一个制图员,那么就着重学习Pro/Engineer的“三维实体建模”和“二维工程图”功能。这样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减少了Pro/Engineer的学习周期,增加了学生们的熟练度。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层次较低的学生,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相应的模块,因为乐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方法

以实例教学为主,通过实例来学习和熟练掌握各种操作,并且可以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分析,思考设计思路,计划造型步骤,最后完成造型。

(三)教材的选用

由于教学方法是以实例教学为主,这就要求Pro/Engineer教材应该拥有新颖和实用的实例,并且在教授Pro/Engineer软件相关知识的同时,又能注重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材我们也可以结合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自行编制适合的教材。

(四)教学条件的提升

对于有能力的高职院校,还是尽可能的建设专业的CAD/CAM机房,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也利于教师的教学。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正在蓬勃发展,CAD/CAM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Pro/Engineer是一款非常优秀的CAD/CAM软件,它可以加强机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给学生增加一个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提高一个筹码。因此不管是Pro/Engineer还是其他的三维设计软件,都应该在高职院校中加以重视,改善三维设计软件的教学条件,提高其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霄,刘会霞等.Pro/Engineer Wildfire 3.0 典型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谭谊.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J].职业圈,2007[12]:173-183

机械职业教育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械类专业 创新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因而,面对的市场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于是我国必须培养出更多机械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够促进民族发展,保证国家进步。而人才是创新的重点,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中国进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诸多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国际大企业与我国企业进行竞争,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才足以与之抗衡。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企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深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才能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才能应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1]。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都是采取灌输式的理论教学,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获得较高理论分数,但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思维落后,毫无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经济市场需求,无法应对实际工作岗位操作,严重影响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出更多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及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祖国与社会发展。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引导学生树立主体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体为其自身,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创新精神、见解独特、思维活跃及及时抓住机遇。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主体观念,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增强创新能力。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都是实施讲解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诸多知识。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教学更是遏制学生天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所以,必须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制订科学培养方案,建立新型知识构架。

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在工程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工程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制订出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及培养方案。在确定与完善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重视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操作及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在“足够、精炼”的基础上设置公共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严格保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针对性及实用性。在设置选修课时要遵循模块化的构造,拓展知识范围与适用范围,从而培养出全面人才。各大高职院校应该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以机电为平台,教授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与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工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开展更多计算机及外语应用、工程施工实习[1]。开展六门机械类主要课程,如数控技术、信号处理及测试技术、液力与液压传动、创建机电统一系统、设计工程机械等。在构建完善的新型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增强知识的互相关联与和谐,实现学生素质、能力与知识的互相统一,从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视技术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技术实践,为机械类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增加实践课总课时,还要帮助学生经历更多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技术技能。与此同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团队观念、安全观念、质量观念等,培养学生较高素质与品质,增强其自信,提高其职业素养。

(四)组建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为了培养出更多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组建创新能力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各大高校必须积极提高教师素养、健全结构、引进人才,采用多种形式支持机械创新类教师队伍建设,如教育培养、专业进修、外出访问等,从而不断增强教师能力,扩充教师队伍。而且,要在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培养机械类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保证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3]。

三、结语

对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寻求更多有效的方法培养出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社会各界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充分意识到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不但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存亡。各大高校要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机械类专业人才,不断制订与完善科学的培养方案,构建新型知识构架,建立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引导学生树立主体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观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构建新型机械类培养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3):78-80.

机械职业教育第7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教学;常见问题;教学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30

1 引言

技工院校与普通院校在教学目标以及培养方式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专业是一个侧重实践操作的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技工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做到产学结合,真正的让学生具备专业性的行业技能,将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技能不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工作效益。近几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技术行业里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对于提升我国不同行业的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特点,立足于实际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对策。

2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2.1 理论课程与技术操作课程衔接不科学

机械加工行业是一项操作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对于人才的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机械加工专业没有将理论课程与技术操作课程进行科学的衔接,一部分技工院校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技工院校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教学实践部分,忽视了对学生理论教学的教育,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理论知识,甚至一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操作步骤,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也不明白操作原理所在,如此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无法摸清实践的本质。

2.2 缺乏专业性的复合型教师资源

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师资力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严重缺乏专业性复合型教师资源。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作为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学过程,不仅要求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具备充足而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立足于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师资队伍来看,缺乏有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一些年纪大的教师缺乏充足而创新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理论得不到更新,甚至一些老教师只是具备实践经验,并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性体系。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来说,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虽然有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但是并没有实际性的实践操作经验,无法更好的进行授课,不利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水平的提升。

2.3 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技工院校的机械加工教学都配备了实验室,机械加工教学实验室的条件相对简陋,并没有配备充足的实验工具。我国技工院校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但是技工院校实验室的实验器械并没有随之更新以及补充,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操作实践学习。与此同时,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实习活动安排,但是由于社会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够满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实践学习越来越难,加上一部分企业更多的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的实习活动变得越来越表面化。

3 优化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教学对策

3.1 提升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实践衔接不科学以及呆板老旧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环节应该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创新,选用适应行业发展的更新教材,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教学实训基地等课程模式,不断促进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职业教育机械教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应该根据行业前景发展的探析,积极的对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争取让学生接受到最先进实用的教学知识内容,跟随时展的步伐,最大限度满足行业发展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

3.2 聘用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能力需要更加全面。师资力量是一个技工院校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能力都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教师不仅具备全面的理论教学知识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3.3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具备自身的专业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一个目标要求。技工院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提升学校实验课程教学水平,进一步强化人才质量。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院校机械加工教学又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很多教学知识的讲授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设备操作进行讲解,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内容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4 总结

技工院校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专业教学人员应该立足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现状,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总结经验,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争取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机械职业教育第8篇

关键词: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 问题 对策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型教育类型,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各种问题,因此,在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紧密相关的专业,机械制造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下面,我就针对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对策。

一、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存在的问题

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的这种特点,导致机械制造专业教育对新产品信息的了解匮乏,教师不能及时给学生信息反馈,知识系统陈旧,并且滞留在原来的传统模式上,不能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种落后的知识系统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就需要开启订单式培养,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另外,目前我国出现了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人力资源的流动更加市场化,更多企业以雄厚的实力和优越的待遇吸引大批机电人才,这就使得中职学校机电类教师数量紧缺。中职机械制造专业面临的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知识水平落后,教学模式枯燥,教学方法单调,还在于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及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受种种因素限制,中职机械制造专业面临各种问题,它的发展还存在很大阻碍。针对这种现象,需要不断加强对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研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想出合理对策,以提高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水平,促进制造业发展。

二、完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对策

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追赶发达国家,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对中职机械教育进行完善。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中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操作,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专业水平至关重要。机械制造专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要立足实际,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机械制造专业本身的专业方向就要求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对此,教师要在机械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机械课上得到锻炼,机械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实践的要求很高,不进行实际操作,就很难进行灵活运用,它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实践,在操作过程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2.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中职学校要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可以在学校开展培训课,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更新陈旧的知识系统,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教师的机械技能进行强化。其次,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从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工,激活教师队伍,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实现一体化教学,逐步缩小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企业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为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3.机械制造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划分专业方向。机械制造专业覆盖了多个专业方向,包括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材料成型,模具制造与设计,以及机械电子工程,等等。它融合了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是一门先进的制造模式的学科。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机械制造人才,中职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课程,既不能负担过重,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又不能不具备任何挑战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让学生在机械课堂上体验机械的先进性和技术性。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抽调部分骨干优秀教师对课程进行构建,并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加以完善,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4.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由于机械制造专业的自身特点,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提供硬件条件,加大对机械制造专业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机械课堂增添魅力,敢于颠覆传统的机械教学模式。身处信息时代,教师也要跟上时代脚步,顺应时展潮流。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法,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机械科各种繁杂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枯燥难懂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这要比单纯的讲述有意思得多,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把抽象的内容、复杂的过程转化成具体的图片、动画、影像等,并且可以通过投影设备等,让学生反复观察,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三、结语

机械专业是制造业的核心,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