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6:08:36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1篇

家园沟通教育质量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的,彼此凭借相互传播信息反馈信息的形式,最终达到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与相互合作的一种活动过程。沟通的形式是沟通双方彼此之间相互传播信息与反馈信息,沟通双方是否能够准确传播与反馈信息,决定着双方沟通是否畅通,沟通的内容包括思想、观点、看法、态度、情感等。

一、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

1.老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

从目前许多家长反映的与孩子老师沟通的感觉来看,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的、要求按照老师意愿执行的一种地位。由于受这种地位的影响,在交流中一般是老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即便有的家长很想与老师谈谈自己对孩子的一些看法,想通过孩子在家的表现来分析孩子一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期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但由于这些看法有时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因而这种抱着美好愿望的心理往往被老师定论的语气磨灭。如当家长听到老师说孩子在园胆小,不太爱说话,家长想告诉老师,孩子在家人面前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老师一般不会从孩子在家的表现去分析幼儿为什么在园不爱说话,而是一味地要求家长培养孩子大胆、大方的性格。让家长觉得纳闷的是:我的孩子在家天不怕,地不怕,为什么到幼儿园就不讲话了呢?!

2.沟通的内容往往是侧重孩子的不足

在通常情况下,家长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一些进步的、积极的、良好的反馈意见。但在现实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大多是孩子在幼儿园还存在的哪些“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来改进的。而老师考察幼儿的行为是否良好的标准是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或者是幼儿将学过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进行再现或回忆。如果有一天老师说想与家长沟通一下,这时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等着被教育或领任务。如老师告诉家长,您的孩子绘画方面的才能比较缺陷,因为在美工班上,他表现出来对绘画没有耐心,或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绘画;如老师说您的孩子有攻击,因为他经常冲撞别的小朋友。尽管家长心里怕老师的批评,但是,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无法躲避这样的事实。

3.沟通渠道较狭窄

家长工作很忙,与老师接触机会减少。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面谈是家园沟通当中最常见的形式。但接送孩子的任务大部分都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信息通过老人的传达不是内容不详,就是内容不符,甚至不转达,引发了家长和教师在沟通过程中的矛盾。

4.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

所谓沟通的均等是指沟通的次数的均等或者老师很乐意经常与家长沟通。尽管家长意识到有时与老师交流,可能会获悉孩子存在的一些不太合乎规范的行为,让家长自己感觉不太开心,或者丢面子,甚至有时面对老师严厉的责问还很难受,但内心还是很希望与老师交流,并且希望从交流中获得教育孩子更好的途径。可是令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在许多时候自己是被忽视的对象,老师一般选择交流的对象往往是健谈的,或者是有社会地位的;或者是孩子在园表现很出色的;或者家长对幼儿园有一点贡献的等,而那些自己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长经常被冷落在一旁,只听着别人与老师的交流,而这种冷落或许家长还能接受,他们接受不了的是由此想到孩子在园也会遭受不同的待遇。

二、如何与家长沟通

1.平等的交流、尊重家长

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在家园交流中,教师在很多时候是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导地位不等于可以忽视家长的感受,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老师的评价是绝对正确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真诚与家长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平等对待家长,平时要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情况及取得的进步,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同一致。

2.赏识、肯定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

对于每位家长来说,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并从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哪怕老师一点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而这种高兴的心情会转移到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如摸摸孩子的头、亲亲孩子的脸,说“宝贝你真棒!爸爸、妈妈真为感到你高兴”。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孩子继续努力。同时由于这种肯定优点的交流能够使家长保持一种轻松的、自由的、愉快的心情去面对教师,并且会主动向教师提及孩子目前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将会得到进一步延伸,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善于沟通,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要善于倾听家长讲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要随便打断、反对家长的讲话。教师越表现出乐于倾听,与家长分享孩子的信息,家长就越愿意与之交流。

3.让每位家长与教师成为朋友,一视同仁

孩子是有差别的,家长也同样是有差别的,而家长之间的差异相对孩子之间的差异而言更为明显,并且这种差异几乎是客观存在的,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如在学历上、在性格上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家长,老师都会将孩子教育好。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受到了注意或重视,说明孩子就不会受到冷落,否则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判断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形。

4.让家长明白老师的辛苦付出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尽皆知;老师是爱每一位孩子的,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却不一定为家长所了解。记得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至理名言成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写照,尤其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教育孩子倾注的精力更多,付出代价更大。没有家长会拒绝老师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渴望得到这份关爱。让家长理解这一点,有利于融洽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增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使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感动放心,有利于家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结论

家园沟通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趋势,而教师和幼儿园在其中是起领导作用的,应真正将家园沟通视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并认真思考挖掘符合本地区、本园实际情况的家园沟通方式,使观念和口号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家园沟通的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10).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2篇

一、教育管理中的师生沟通

师生沟通指老师和学生间涉及到信息、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在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多年的教育实践,师生间的沟通,直接关系到教育交往、教育活动等效果的优劣。而要想实现有效沟通交流,笔者认为至少应有如下几方面思想:

1.教师重言教,更重身教

为人师表,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师表及榜样、表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下意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由此,教师务必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积极影响学生。由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注意言谈举止,注意自身素质。在重言教的同时,更应注意身教。

2.师生间的沟通是平等的交流,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间的交流往往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而作为接受对象的学生,则往往充当配角,慢慢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其自主性、探究性等,不经意间受到限制。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二、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

实现内容间的可靠接受和理解,就完成师生有效沟通的初衷。而实际上,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师生沟通的顺利进行。现代教育理念中,有几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值得我们去关注。

1.严师下的叛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而与之相反的,对学生的严厉要求,却带来学生的叛逆、逃课。而且,在严厉的教学要求下,师生间的冲突愈发敏感,愈发常见。可以说,教师越严,学生越反感老师,顺带延误上课。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导致目前旷课和逃课问题较突出。

2.师生间的不信任感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高高居上,以审视的眼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师生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师生间的话题越来越少,最后多数无疾而终。

3.老师敬业精神减弱

这些年,国家重视教育,对教学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更是大增,这样厌教的情绪日趋高涨,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一线工作中。甚至,有教师将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股脑地发泄到学生身上,更阻碍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如何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师生间沟通交流存在间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想更好地消除这些问题,建议可自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需耐心倾听

师生交流期间,老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多数被动接受。这样的沟通关系持续下去,势必导致通的低效率。由此,想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尽量把自己放在辅助的位置。同时,要有耐心,注意聆听学生想法,多学生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如此,方可积极接受教师的建议,大幅提升沟通效果。

2.教师需朋友间的谈心

教师传道同时,更是学生的益友。在课下时间,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能够放低身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朋友的方式聊天拉家常,涉及的话题应力求生活化。尽量关心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可谈及起居、饮食、交友等各方面的话题,尽量营造一个愉悦的话题环境。而且,在这样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要尊重我们的孩子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 教师 家长 沟通艺术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助互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家长,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下面笔者就新时期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沟通的内容

要把学生各方面表现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沟通的主要目标,紧紧围绕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加强交流、密切联系,增进彼此理解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一)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特点。

(二)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难点和困惑、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措施。

(三)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及学校建设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四)向家长宣传各级各类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等。

(五)围绕教育热点问题,接受家长及社会的咨询,争取家长对学校和教育的理解与支持。

二、沟通的原则

(一)平等交流原则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家长开展沟通交流活动。要尊重家长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努力营造和谐、坦诚、友好的交流环境,让家长轻松、愉快、积极地面对学校和教师。

(二)互相配合原则

教师要树立协作意识,与家长沟通时,不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一味要求家长配合。要把家长当做亲密合作的伙伴,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与家长亲切交换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

(三)主动性原则

教师是家校沟通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实施者。各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发挥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的主导作用,主动与家长沟通,积极听取家长意见,提出学生教育的建议。

(四)差异性原则

坚持差异主义,根源在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对象、沟通内容、沟通情境本身是多样化的。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判断家长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方法策略。

三、沟通的形式

(一)个别沟通

1.电话联系

常用的沟通形式,长处是及时方便,简单的问题(如迟到、缺课)一说就明,效率较高,但沟通有很大局限性,不易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效果一般。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的优点是信息持久、有形、可以核实。这种沟通虽然周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但比较耗时,而且缺乏及时反馈。教师无法直接听到家长的意见,无法确保所发出的信息能被接收到;即使被接收到,也无法保证家长对信息的理解正好是教师的本意。

3.约请谈话

请家长在约定的时间到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告之情况,共商对策,处理发生的问题。这往往是问题发生后不得不做的补救措施。

4.适时家访

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进行家访,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融洽感情,在教育学生问题上达成共识,使双方都对学生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相互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二)集体沟通

1.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等的使用

家长平时最关心的正是学生的表现、作业、成绩等基本信息,由表及里,得知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可以寻求提高措施。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短信是家校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在使用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的过程中,会给家长发送一些当天作业布置,生活、安全提醒类的信息;教师也会将班级取得的突出成绩,有针对性地发送给家长,与家长分享学生进步的喜悦。

2.组织好“开放日”活动

原则上每学期安排1天或2天的时间作为“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参观学生作业、试卷、书画展等,参与主题班队会、家庭知识竞赛、亲子活动,参加听课、评教等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的工作,争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精心组织好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是家校教育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班主任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通过家长会,不仅能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还能了解子女所在班级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表现等,从而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子女发展水平在集体中的位置。

4.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家长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各种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这既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又能让家长了解老师的责任感、业务水平,因而更主动、更有效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也能避免因家长与老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差异产生矛盾。

(三)网络沟通

家长都很想从老师的口中了解小孩在学校的一举一动,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时间与老师沟通交流。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快捷,如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班级主页等,老师可以在QQ群、微信群的空间发讨论帖,把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写在讨论帖里,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们在学校表现。老师可以在论坛上、QQ群等上听到一些家长的真实声音,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情况。

四、沟通的艺术

(一)沟通的准备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状况,有助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对症下药,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在以后的各类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困难、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给以加倍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教师要了解家长的个性与喜欢

要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教师需要“知己知彼”,在平时的观察和交往中做个有心人。例如,了解家长的个性,是外向型的还是内向型的,是开朗豁达的还是担忧焦虑的。对于外向型的家长,教师可以以包容的心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与之充分交流;对于内向型家长,教师适当放慢讲话的节奏,注意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引导并鼓励家长表达看法;对于开朗豁达的家长,教师可以较为直接、坦诚地与之探讨孩子的问题;对于容易焦虑担忧的家长,则要考虑孩子的问题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注意用委婉的方式和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

3.教师要准备好相关材料

在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作业、试卷、作品、活动时教师拍摄的照片或做的文字记录及孩子的成长档案等,以帮助家长更直观、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书籍、文章,引导家长情绪,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总之,教师在沟通前做好“功课”,一方面可为谈话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赢得家长的尊重和认同,从而为和谐的家园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4.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和时机

通常来讲,人都爱面子,家长也不例外,家长既需要在孩子面前有面子,更需要在其他孩子的家长面前有面子。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既要注意时机,更要考虑地点,做到保护好学生及家长的隐私,以尽量让家长感到轻松、安全为原则。

(二)沟通的技巧

1.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尊重家长,要面带微笑,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家长,这样会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一方面,我们能从家长的谈话中得到学生的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教师与家长结成联盟,才能共同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重任。

2.真诚是沟通的基础

与学生家长沟通,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你合作,有效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交换意见,我们都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做家长的朋友,千万不要板起面孔教育家长怎么样,否则很难解决问题。只要老师以真诚为基础,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分寸是沟通的关键

老师千万不可把家长与学生等同看待。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口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4.倾听是沟通的良药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学会聆听。聆听也是一门艺术,与家长沟通,班主任既要主动告知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更要能诚恳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家长提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你的认真聆听中,家长可以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沟通的深入;从聆听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期望水平、价值观念等,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诊断学生问题之所在。

5.时序是沟通的策略

“哪壶先开提哪壶”,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可以先请家长谈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而后教师再谈学生校内的表现。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叙述。

6.鼓励是沟通的目的

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老师和家长沟通应该以鼓励为主,给家长以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所以,老师要客观地、全面地、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想方设法找出学生的几个哪怕是一两个闪光点加以赞赏,给孩子点儿掌声,增强家长的信心,就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指导是沟通的根本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 沟通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2-01

高校思政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教育思想的传导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和引导者。沟通是一门极其巧妙的语言艺术,是师生之间实现心灵对话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辅导员老师要充分掌握沟通的艺术技巧,这样才能减少师生间的交流障碍,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政辅导员,要懂得与学生建立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彼此尊重、信任,学会倾听,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实现有效的语言沟通与心理辅导。

1 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必要性分析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是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高校思政辅导员积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还未进入社会,其心理发展的状况是很不成熟的,这一期间,他们的思想很不稳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辅导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政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学会沟通、加强交流、懂得倾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实现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重要措施

2.1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

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师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且保护学生的尊严不受伤害。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辅导员老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样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如果辅导员老师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只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反感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对学生坦诚相待,足够尊重,学生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诉说心事。学生的情感是很敏感的,老师要细心引导,耐心倾听,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通过思想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品格。

2.2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需要创立良好的氛围

沟通是一门艺术,是综合语言要素、肢体要素、表情要素的产物。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创建良好的交流氛围,恩格斯曾经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的表现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辅导员要灵活运用语言技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和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辅导员老师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也是调节沟通氛围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老师要用平和的态度、温柔的语气与学生交流,要学会用微笑给予学生鼓励。微笑是一剂良药,老师的微笑就像一缕阳光,会带给学生心灵的温暖。微笑,实现师生心灵对话的捷径,也是创立良好交流氛围的重要条件。

2.3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要做到足够真诚,学会耐心倾听

高校思政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只有与学生坦诚相待,学生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同时,辅导员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足够真诚,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学生进行深入地沟通交流。与此同时,辅导员老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这样,学生才能感觉被认同,才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是疏导学生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倾听学生诉说烦恼,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方式排解压力,再加之老师的细心分析,同学生说明问题所在,这样让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关注,学生才更愿意配合老师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辅导。通过耐心倾听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还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2.4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需要循循善诱,掌握技巧发问

高校思政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循循善诱,以引导为主,并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对学生积极发问,通过发问,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辅导员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十分注重这一原则。沟通不是一味地说教,辅导员老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用老师的辅助教育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辅导员老师在对学生发问时,语言一定要温和,要注意措辞,要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愿意与老师交流,这样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3 结语

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情感交流的桥梁,加强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引导,做学生成长的指路明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扬,沈燎.浅谈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8:11+13.

[2]刘俪.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及大学生群体理想辅导员差异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73-0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微信、微博、QQ、飞信、论坛等新型沟通媒介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应用,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沟通行为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就包括广大高校师生。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3700万,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里,只有1%的学生每日从不接触新媒介[1]。也就是说,新媒介已成为高校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高校学生与老师沟通的必要载体,这也使得高校师生沟通面临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人际关系中最为突出的一组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健康发展、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等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高校师生沟通的新形态,探析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产生的影响,为营造更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依据。

一、调研实施的基本情况

笔者以浙江宁波某高校为例展开调研,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两个阶段进行。

2017年2月,笔者用自编问卷《新媒介背景下高校师生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与“教师版”对该校师生展开问卷调查。随机抽取300名学生作为样本,发放学生版问卷300份,回收294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同时,随机抽取100名教师作为样本,发放教师版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所得信息均进行量化处理,获取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内容。

2017年3月,为进一步佐证问卷调查的相关分析结果,同时获取更多除了数据之外的重要信息,笔者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相关调研结论。

二、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沟通渠道更加多元,但沟通对象存在片面性

为了解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渠道产生的影响,笔者在师生问卷中都设置了相关题项。结果显示,在“当面沟通、手机沟通(电话或短信)、网络聊天软件沟通(微信、QQ等)、其他”四个选项中,有56.64%的学生选择把“网络聊天软件沟通”作为跟老师沟通最常用的方式,37.5%的老师也选择了这一选项。同时,69.23%的学生和68.75%的老师最常用的沟通新媒介是微信。由此可见,以网络聊天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介已成为高校师生间沟通的重要渠道。

尽管新媒介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但由于新媒介的特殊性,高校师生在利用新媒介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沟通对象片面化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最愿意跟“比较熟悉的”对象用新媒介沟通。如此一来,师生间的沟通对象就有了一定的局限。笔者认为,这或许与新媒介沟通需要一定“门槛”有关。就拿高校师生使用最普遍的微信而言,必须要双方成为好友关系之后才能进行一对一的进一步沟通,这就使得很多没有在微信上互加好友的师生无法利用这一渠道进行沟通。

(二)沟通形式更加丰富,但缺乏深入有效沟通

在传统的师生沟通行为中,大多以语言沟通为主,但新媒介沟通除了语言,还有文字、图片、表情等其他形式。笔者对高校师生在新媒介沟通中使用“文字”、“语音”、“表情符号或动态表情图”以及“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四种形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表情符号或动态表情图”深受高校师生喜爱,有39.17%的学生和58.33%的老师表示“经常会使用”。相较而言,使用“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的师生少一些,但也还是有4.9%的学生和16.67%的老师表示“经常会使用”。这表明,对于新媒介丰富的沟通形式,高校师生基本都愿意积极尝试。

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介丰富的沟通形式并没有使高校师生的沟通达到真正的深入有效,数据显示,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当面沟通”。

对于表2中的数据,笔者在与调研对象的访谈中找到了答案。学生受访者A表示:

我觉得还是当面沟通最有用,因为你发微信的时候看不到老师的表情啊神态啊什么的,就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如果面γ娴幕熬突岷煤芏唷

对于这一问题,老师的想法也差不多。教师受访者A说:

因为有些问题你在跟学生沟通的时候会希望看到学生的反映,看看他神态有没有异样啊,表达时候的语气如何呀等等,这样比较有利于我对他进一步的了解。微信、QQ的话一般就是沟通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有些情况就是打电话也感觉说不清楚,所以还是要当面沟通的。

在学生问卷中,笔者还对师生新媒介沟通的“单次沟通时长”和“单次聊天互动信息条数”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高校师生的新媒介沟通并不十分深入。

表3显示,八成左右的高校师生用新媒介沟通时单次时长在15分钟以内,单次聊天互动的信息条数为15条以内。笔者认为,要在15分钟内的15条互动信息里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受访教师A认为新媒介更适合沟通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

(三)沟通时空更加自由,但教师负担感相对较重

新媒介沟通打破了传统沟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高校师生的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对于“你最常在哪个时间用新媒介跟老师(学生)沟通?”一题,在“学期内上课期间”、“学期内课外时间”、“寒暑假期间”、“有需要的任何时间”四个选项中,40.56%的学生和41.67%的老师选择了“有需要的任何时间”,且这一选项占比最高。

对于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新媒介沟通,高校教师是否会感到困扰或负担呢?笔者在问卷中做了调查。

对于表4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教师受访者B表示:

我感觉学生用微信或者QQ这样的新媒介跟我沟通(的时候),他好像是不在乎时间的,不是说你上班的时候我才能联系你。我经常半夜还会收到学生的微信,那你既然看到了就总得回一下吧。还有周末的时候,有好几次我在看电影,微信一来一看是学生,其实有时候也不是说是很紧急的事情……感觉还是有点困扰生活的。

另外,教师受访者C还谈到新媒介沟通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我觉得用这个新媒介跟学生沟通心理负担还是有点重的,倒不是说沟通的问题有多难解决,而是你时时刻刻要做好准备进入你的工作角色。比如你在休息在旅游,本来想着好好放松几天,可是学生微信一来,你就又被拉回到自己的工作中,不得不去处理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其实完全可以等你上班以后再做的,这时候你的内心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心累啊”。但也没办法,现在学生都用微信、QQ,你总不能不跟上吧……

综上可见,新媒介可以让高校师生在“有需要的任何时间”进行沟通,实现了沟通时空的自由化,但也给老师们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这值得关注。

(四)沟通心态更加放松,但师生间仍有一定距离感

传统的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中,由于双方所扮演的沟通角色身份不同,大多由老师作为沟通的主导者,学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惧怕等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沟通效果。但在新媒介环境下,学生的沟通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关于哪种沟通方式最紧张的问题,学生受访者B表示:

跟老师面对面沟通还是会很紧张,毕竟是老师嘛,就不太敢说太多。那用微信什么的就好很多,因为看不到人就不会那么紧张,而且发微信打字的时候就可以反复修改要说的东西,不像面对面有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或者害怕说错就不敢说了。

由此可见,新媒介使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在沟通时的心态变得相对比较放松,这有利于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沟通中来。那么,沟通心态更加放松有没有拉近高校师生间的关系呢?

数据表明,高校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学生中,选择“没什么变化”的人数最多,占49.65%;而老师们似乎更加乐观些,认为师生关系变得“比较亲近”的人最多,占58.33%。笔者以为,对师生间关系的感受不同恰恰说明了高校师生间还存在一定心理距离,双方关系也并不十分亲密。

三、高校师生优化新媒介沟通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重新定位沟通角色,平等交流互动

在传统沟通行为中,往往存在着“教师主体论”的现象,老师是沟通的发起者,拥有沟通主导权,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角色分配下,学生很少能与老师做到真正的平等交流,在沟通中便无法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因此也就达不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有效沟通。

在新媒介沟通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互动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用新媒介沟通的优势来改变自己不敢或不愿跟老师沟通的心态,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在沟通中重新定位自己。而教师则应在新媒介沟通中调整固有姿态,改变自身在师生关系中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因为沟通与交流不需要权威,需要的是平等的心态。事实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新媒介沟通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只不过沟通对象多为“朋友”,而大多数学生还不习惯将老师定位为“朋友”。因此,在新媒介沟通中,高校师生又多了一次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机会,如果双方都能将对方定位为“朋友”,那么真正的平等沟通才能实现。

(二)合理运用沟通渠道,“线上线下”结合

新媒介沟通有其特殊性,沟通时的对象与环境都是相对虚拟的,这就容易造成高校师生的沟通准确性有所偏差[2]。在虚拟环境下,高校师生对沟通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是片面的,可能虚拟与现实的沟通对象根本无法一一对应,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师生的良性沟通,更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校师生在运用新媒介进行沟通时,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介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沟通渠道,更不能对其产生依赖。要深入了解新媒介的特性,主动分析其沟通行为所带来的弊端。有效的师生沟通是需要多种方式结合的,除了“线上”的新媒介沟通,还应该有“线下”的当面沟通,“线上线下”的合理结合,才能帮助师生了解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个性的对方,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师生间的和谐沟通。

(三)充分适应沟通形态,构建和谐关系

新媒介沟通在为高校师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双方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尤其对高校教师,更是造成了工作负担增加、心理压力升级等系列负面影响[3]。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教师应及时适应这种全新的师生沟通形态,尽量缩短适应期,充分认识新媒介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特性,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沟通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任意识和使命感,真正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新媒介互动中去,不排斥、不抵触。

作为高校学生,则要友善接纳老师们作为自己的新媒介沟通对象,用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去适应这一新型沟通形态。同时,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消除师生间新媒介沟通所产生的障碍。或许对于新媒介的使用,老师的反应与适应不如学生更迅捷,所需的适应期会相对长一些,因此就需要由学生来做一个“引导者”,从而使双方更快适应新媒介沟通,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结 语

调研认为,新媒介作为高校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就犹如一把双刃剑,能为高校师生沟通带来新气象,也会形成新的困扰与苦恼。因此,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要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渠道,就必须充分了解新媒介沟通所带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让新媒介成为高校师生关系的剂。只有良性有效的师生沟通,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高校师生健康发展,保证高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组委会.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J].传媒,2015(15).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6篇

作者单位: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教学;师生沟通;因素;影响;对策

师生沟通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发生的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1]。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也对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沟通技巧有着深远影响。由于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学环境特殊,师生沟通非常有限,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1 影响手术室师生沟通的因素

1.1 角色功能的差异 师生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的。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以临床带教老师为中心,带教老师是教学的主宰者,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新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双方的地位发生改变,由过去单向的沟通模式必然向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模式发展。

1.2 环境因素 手术室教学环境与其他科室不同,它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而且人员结构复杂,沟通方式随情景的选择性较大,学生难以适应,以至交流过程易受环境的干扰。

1.3 知识因素 手术室护理知识专业性较强,进展快,仪器设备更新快,有许多专业技术,许多新开展的手术是护生书本上未曾学到过的,由于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的知识认知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师生之间的沟通必然存在一定障碍。

1.4 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技术要求较高,要求护生心理素质过硬,但部分护生易缺乏信心,甚至有紧张恐惧感、直接影响沟通,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其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有研究表明,过于挑剔、冷漠、偏执的教师较大度、热情、灵活的教师难发现学生的长处,与学生的潜在冲突更多一些[2]。

1.5 工作性质因素 手术室工作性质特殊,手术室护士承担的工作责任较大,术中配合需要高度集中,抢救患者效率高,在工作节律较快的状态下,教师常忽略与护生的交流。

2 改善师生交流的策略

2.1 合理运用语言技巧 手术室带教老师应掌握沟通的艺术,语言要准确、简练、规范,语音清晰,语调平缓,使用文明用语、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表现出友好、真诚的态度,热情接待学生,用亲切自然的语言介绍自己,与学生交谈时,不能只是单向的沟通,应鼓励学生提问,容许学生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见解,提问学生时,语言要围绕主题,语气和蔼,还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如辅以点头、微笑或拍拍学生的肩,带教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倾听、去了解学生的心声。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带教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说,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才能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又像朋友的微妙关系。

2.2 根据情景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教师要善于把手术室的环境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增进教学效果,如:对正在进行的手术,对正使用中的仪器设备作现场讲解,示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剖知识、手术的配合要点,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2.3 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及沟通技巧直接影响沟通,影响教学效果[3]。手术室护理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涉及专业多,知识面广,不仅要有基础护理,还要具有不同相关科室、不同手术的有关知识,如麻醉知识、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知识等,因此手术室的带教老师应不断深化自身知识内涵、拓宽护理知识面,注重自我提高,其次,学生在四周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最贴近的就是带教老师,老师的言谈举止及所作所为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很深的印象,所以作为带教老师要做到工作主动,并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事业心,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3 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作为老师和护士,带教老师应具有乐观开朗、耐心细致、宽容谦和、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品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少批评,关注每一个学生,告诉学生,他们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评价学生时客观、公正、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既利用权威,又通过自己的学识、才能、品德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事实上,拥有一个好心情来看自己及学生,常常会从中找到自己和学生的可喜之处。每天带着好心情来工作,正向的气氛将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漫延而且老师的好心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会起催化作用。

2.5 制定专科教学方法 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不断运用灵活有效的带教方法,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采用一对一教学方式。如入科第1天除介绍手术室环境和配套设施外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分别让学生扮演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角色,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手术室各岗位的职责以及手术室基本操作技能。对择期常见手术的配合,应提前1 d向学生讲解配合方法、技巧、所需用物等,让学生当晚温习理论知识,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护理问题,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另外,每周安排护生和带教老师交流小结的时间,让学生找到被尊重、自我满足及自我实现的感觉。

综上所述,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与交流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建立广泛而顺畅的沟通途径和模式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在这方面应该由带教老师而不是由实习生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些社会沟通交流的技巧,从而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护生的实习效率。 教师通过沟通技巧,创造亲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恐惧心理,排除师生沟通的障碍,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重视教与学的反馈,可提高学习效率,融洽师生关系,沟通障碍自然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李继平.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125.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和谐 师生关系

和谐校园是师生们的美好追求,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是赢得学生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判断一个老师的好坏,不是看他是否博学多识,也不是看他所教学生的升学率有多高,最重要的还应该是他的师德如何。高尚的职业道德,既是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条件,更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尽管在中小学,但是普遍接受教育的学生对道德已有了自己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审视标准,尽管有时自控能力较差,会出做一些不太合乎礼仪规范的事,但他们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已经有了很明确要求,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像朋友一样不时给以正确的指点和教导。因此只有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就像我们无法想象“范跑跑”之流在地震大灾考验之后,能否继续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赖。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随时为学生做出榜样或表率,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

二、热情的鼓励与表扬,是密切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有关实验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就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漠,学生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就会一天天变坏。所以说,学生不分好坏,都是平等的,只是我们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不足,才会导致“两极分化”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期望过低,有一种自轻自卑的心理,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厌学。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教师有更大的耐心,更多的关心和较高的期望,避免造成学生因厌倦一门功课而导致不喜欢上课,不喜欢教师,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师的教学。在这一点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期望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迫切,就会做到严而有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在密切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搞好教学活动。

三、加强交往,增强彼此的相互欣赏

(一)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

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声明,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长;其二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以上的沟通动机是良性的,无论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有益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针对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沟通目的与心理需求,所以我认为这种沟通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

2.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沟通过程中要提高沟通的效率,沟通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应用多种渠道进行沟通。

当今社会可以使用多种沟通媒体进行沟通,满足师生沟通中对不同媒体形式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建立起了“校长接待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师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问题。我们也非常推荐教师在任课期间给予学生相对固定的沟通时间,设立类似校长接待日的“教师接待日”,以便学生课后的沟通。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师生沟通信箱”“课程教师专用信箱”等沟通制度,方便师生沟通。对于课任老师,在任课的第一时间便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与及对学生的信任,给予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

(三)交往的次数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一般来说,交往次数越多,了解的时间越长,增强了彼此的熟悉性和密切性,越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交往多数仅限于课堂上,而且每次都是以授课为内容,很少有彼此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过一年课的班级很难叫出全部学生的名字。从这个角度来说,课任教师应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教师相互熟悉和理解,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兴趣,以实现教学目的。而学生在课下时间更应该找老师交流,沟通,让老师记住你。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第8篇

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指通过某种组织形式,两者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架起教育的立交桥,使受教育者即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所以有效沟通的意义在于:一是对于孩子来说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二是对于家长来说学习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动态情况,从而能够作出相应的教育措施,落实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三是对于老师来说促进了自己教育能力的提升,也能从家长处学习到很多管理教育的方法;四是对于学校来说利于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有效沟通存在的问题

在家校结合提高教育效果的过程中,学校居于主动和主导的关键地位,很多时候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很见效,而有的时候是好心未必有好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情况反而更糟糕,究其原因自然有不少。如有:

认识上的原因。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期望值不断抬高,或者忙于工作,很多家庭将子女的教育责任推向学校,推向班主任这些教育者,而将自己定位于衣食住行的供应者,教育费用的承担着,学校老师教育的评价者或指责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学校老师认为,家长素质高低不一,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教育,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甚至有时在参与的过程中给老师带来麻烦和干扰,影响教育效果,把责任推给家庭。

内容上的原因。很多时候,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基本上还是关注孩子学业为主,围绕着孩子成绩展开,而孩子习惯、性格、兴趣等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往往会搁置一边,导致沟通呈现单一化,片面性。大多数沟通主要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孩子的延续性规划性的内容涉及少。

方法上的原因。细究一些沟通会发现,在具体的沟通方式方法上,存在这“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单项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阶段性强,连续性差”、“沟通形式、途径单一不丰富”、“未把握好时机”、“沟通环境单一”、“沟通时间、语言交流度的把握性不强”、“说的多,听的少”、“未因人而异”等问题。

制度上的原因。目前,我们国家家校沟通主要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参与上,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展开,比较平面化。怎样是家校沟通走上更高层次甚至从正式的组织上进行沟通,需要建立一套制度,让家长具有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教育决策制定的职责。

三、心会跟爱一起走——有效沟通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环境

与家长沟通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应当根据孩子具体事情,并且了解家长情况,或先征求家长意见,判断沟通时机是否合适,地点该设在哪里,考虑家长的内心感受,老师要热情让座、倒茶等,让家长感觉到一种温暖,内心首先接受这些环境。

2.丰富立体的途径

如今信息时代,沟通无处不在。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要力克以往的单纯的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变换形式,将内容与形式更巧妙地结合起来,架起沟通的立交桥。如开设家长学校、网络电话设备、家校联系册、家长沙龙活动、经验交流、组织家教论文比赛、调查问卷等,化单一为多样,丰富渠道。

3.发挥学生的作用

学生也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一条重要通道,往往他们的参与或反馈会让老师和家长更全面了解信息,而且会由于他们的主动促进沟通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为沟通做好准备。

4.重视第一次沟通

成功的沟通首先是让家长接纳你、信任你。第一次沟通正是家长了解你的最好契机,出于对你的情况的认可,以便确信孩子是否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我的第一次沟通不是在学校的家长会上,而是在临近开学的几天里,我都会精心设计几份表格:一份是我的一学年的计划设想,一份是孩子们填写的一学年目标及一些班级管理建议还有自己分析和采取的措施,并附有老师给你出点子栏目、第三份是给家长填写的对自己孩子的客观认识、期望、配合做哪些事、好的意见等,通过公共邮箱发给他们填好然后反馈给我,这样的三份表格涵盖了老师家长学生三种角色,让家长还未见到老师就深感老师的尽责用心。

5.兼顾全面与个性

所谓全面即结合各科老师反应的情况对孩子作出综合性的评价,所谓个性是指就这阶段来孩子在某方面突出的一些表现。班主任只有把这两点摸清楚,才能对家长有所交代,谈起问题来也客观,家长易于接受。

6.适当控制好“度”

这里的“度”主要是指与家长沟通的时间、言语、情感要适当控制。根据事情确定沟通时间,不宜太长,特别是言语委婉、灵活、幽默、有分寸,情绪良好,不失礼不失控,让家长在愉悦中欣然接受这次沟通。

7.平时与临时结合

只有平时坚持通过现代设备等保持联络,那么到临时的需要约请家长时就要好办的多。需要家长配合之处,他们也是站在老师一边,会尽力协助一起教育孩子。如果平时没有感情的沟通,突然临时要他们的理解支持,有的家长就往往觉得难以接受,不大情愿。

8.尊重差异求变化

孩子存在差异,同样家长也存在差异。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如实反映孩子情况,请他们提出好的建议,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对于溺爱型的家长,更应先真诚的肯定学生的长处,然后再指出不足,使得对方先在心里面接受你,等到你再用恳切的语言说出教育的方法等,他们就会接纳;对于放任不管的家长,教师多报喜,少报忧,激发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提高,了解孩子的内心,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度,加强感情交流等等。

9.建立家长参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