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银的化学性质

银的化学性质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7 15:57:15

银的化学性质

银的化学性质第1篇

相信不少人都在古装剧中看到过王公贵族使用银筷子来鉴别食物中是否被下毒,而“银针试毒”的验毒方法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如今,许多销售银质餐具的商家在宣传时又增加了几种好处,如银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甚至能排除体内毒素,还能产生磁场,激发能量,对人体具有保健的功效。那么,银真的能验毒吗?是否还有商家宣传的形形的神奇功效呢?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联系了毒理学专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沈建华研究员。

沈建华告诉记者,流传至今的古人投毒案例,大量的是投用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因为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含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这些杂质与银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也就是说,银针试毒实际上“试”出的只是砒霜中所含的硫杂质而已,并不是砒霜本身。随着生产工艺的大大改进,如今提炼出的砒霜很纯净,不再含有硫和硫化物等杂质,因此,银如果遇到砒霜也不会有任何反应,银针验毒的方法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工业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新的化学物质,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的毒性水平也各异,其中相当部分的毒性水平在砒霜之上。在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环境里,大量有毒物质几乎唾手可得,有毒物质不计其数,比如敌敌畏、毒鼠强、氰化物等都无法用银来检出。相反,富含硫元素的新鲜鸡蛋,在遇到银质餐具时能令其变黑,所以银制品所能检验的“毒”是非常有限的。其实,一般人根本不必担心吃的东西中会有砒霜等毒药,而银质餐具对我们平时担心的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等“毒物”却无能为力。一些商家宣称银质餐具能检测食物是不是有毒,甚至能辨别各种自然或化学污染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银是否能杀菌消毒呢?沈建华介绍,准确地说,真正具有杀菌作用的是银离子,它的杀菌能力非常强,又对人畜几乎不造成伤害,因而“银离子杀菌”技术被日益广泛应用。但是,银筷子、银碗等银制品中的银主要是以单质银即金属的形式存在,在水中几乎是不溶解的(在25℃时,金属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5×10-5mol),所以银质餐具的杀菌效果极其有限。人类为消毒目的用银离子可以选用银盐的水溶液,因为许多银盐是水溶性的。

至于一些商家为了自身商业目的,着意宣传银质餐具具有排毒养颜、活化细胞、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这些商家没有一个曾经提供过相应的科学证据。据了解,目前尚没有经过科学界充分评估、为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同、接受的有关银质餐具具有上述种种神奇功能的实验数据。

银的化学性质第2篇

[关键词] 银行类;分类监管制度;差异化监管;可得性偏差;结论;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2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我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已经初步放开。在未来的一个阶段,得益于民间资本的支持,必将有大量的民营银行进入市场,银行业生态环境的改变,一方面可以惠及民生,更好的为民众提供广泛便利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也为如何进行有效率监管提出了要求。对此,我国银监会于2012年表示,将于年内推出“差异化监管政策”,但时至2014年仍然不见新政策出台。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究竟是什么阻碍了银行业分类监管制度改革,并对比“一刀切”的同质化监管和差异化的分类监管的合理性。

一、文献回顾

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严重同质化的行业,由于涉及的业务同质化,只要可以取得“全牌照”进入市场,就可以在所有领域展开经营,最终的结果就是严重的同质化经营和低效率的竞争。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都认为要通过差异化的分类监管的办法实现:

Gronroos(1984)认为差异化营销有利于商业银行,而差异化营销的实现,需要分类监管制度的配合。Robert De Young(2002)通过对美国银行家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银行家认为,监管部门对大型与小型银行实施同质化的监管是不公平的。刘元(2012)认为要解决同质化经营的问题,就需要对商业银行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监管。王婉婷(2012)以美国银行业为样本,分析了美国采取的差异化监管,发现针对不同规模的银行进行不同的资本监管,可以起到促进竞争的作用。刘兆胜(2013)认为,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的根源在于“相互模仿”,只有通过分类监管,才能推动各银行开发出特色服务。

分类监管是解决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的有效手段,但现实中分类监管政策却迟迟不能出台,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分类监管制度改革?王和陈娟娟(2014)认为是“监管幻觉”削弱了分类监管改革的积极性。但其分析存在以下两个缺陷:(1)分析过程过于简单,仅仅是通过文字推理的形式进行研究,没有严格的数学化和逻辑分析的支持;(2)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未经进一步分析就提出了“监管幻觉”的概念,更没有深挖其中的因果关系。为此,本文将对研究过程进行数学化,并严格的依赖逻辑推理分析银行业“长短期的差异性”,并结合“可得性偏差”解释监管者为什么会陷入“监管幻觉”。同时,对比“一刀切”的同质化监管和差异化的分类监管的合理性。

二、银行业长短期中的差异性

(一)假定前提

①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是一致的。

②在短期中,商业银行对“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反应不一致;在长期中,商业银行对“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反应一致。

③无论长短期,商业银行对“监管环境”变化的反应,只取决于监管制度的选取。同质化监管下,反应一致;分类监管制度下,反应不一致。

④在短期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具有差异性;在长期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具有一致性,即追求利润最大化。

⑤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在短期内可以调整额幅度小,但是长期中可以进行大幅调整。

(二)建立分析函数

结合假定①,对应的G这个函数对所有商业银行都是一致的。

(2)R表示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取决于“经济环境m”和“监管环境n”,R进一步可以表示为R=l(m,n)。

结合假定②和③,短期中,m的变化对各银行的影响不同,长期中,m的变化对各银行的影响相同;同质化监管时,n的变化对各银行的影响相同,分类监管时,n的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不同。

(3)O表示经营目标。

结合假定④,短期中,各银行的O不同,长期中,各银行的O相同,即追求利润最大化。

(4)C表示自身的条件。从监管者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自身状况,很直观的反应在了监管指标方面。因此,C进一步可以表示为C=F(c1,c2,c3…cn)。根据王和陈娟娟(2014)的研究,银行的监管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银行倾向于维持在低水平,我们可以称之为“负指标x”,有0。自身的条件C=F(c1,c2,c3…cn)简化为C=F(x,y)。对于x、y的取值,现实中有一个合理的范围x∈[a,b],y∈[c,d],而监管者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以限制银行的活动,即要求a

(三)分析函数的简化与赋值

表中,1代表该变量是同质化的,D代表该变量是差异化的。此时:①若T=1,则代表银行进行的是同质化的经营;②若T≠1,则代表银行是差异化经营的。

短期中:若无监管,有x∈[a,b],y∈[c,d];若实行同质化监管,有x∈[e,b],y∈[c,f];若实行分类监管,不同类型的银行有xi∈[ei,b],yi∈[c,fi]。由于0,各商业银行在可以达到的范围内会尽量降低并提高,但短期中并不能调整到极限的位置。如下图(1),无监管时,(x,y)会向(a,d)点靠拢,但不能达到(a,d)点,最后就落在了阴影区域中,即C是差异化的;如下图(2),同质化监管时,(x,y)会向(e,f)点靠拢,但不能达到(e,f)点,最后落在阴影区域中,即C是差异化的;如下图(3),分类监管时,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xi,yi)会向(ei,fi)点靠拢,但不能达到(ei,fi)点,最后落在阴影区域中,即C是差异化的。

长期中:若无监管,有x∈[a,b],y∈[c,d];若实行同质化监管,有x∈[e,b],y∈[c,f];若实行分类监管,不同类型的银行有xi∈[ei,b],yi∈[c,fi]。由于0,各商业银行在可以达到的范围内会尽量降低x并提高y,并调整到极限的位置。如下图(4),无监管时,(x,y)会向(a,d)点靠拢,并最后落在点(a,d)上,即C是同质化的;如下图(5),同质化监管时,(x,y)会向(e,f)点靠拢,并最后落在点(e,f)上,即C是同质化的;如下图(6),分类监管时,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xi,yi)会向(ei,fi)点靠拢,并最后落在不同的(ei,fi)点上,即C是差异化的。

(四)“长短期结果”与“可得性偏差”

根据长短期分析,待定的自身状况C的取值得到了确定。短期:无监管时,T=D3,即差异化经营;同质化监管时,T=D3即差异化经营;差异化监管时,T=D4即差异化经营。长期:无监管时,T=1即同质化经营;同质化监管时,T=1即同质化经营;差异化监管时,T=D2,即差异化经营。

可以看出,短期中,无论实行何种监管制度,商业银行都可以差异化的经营;但在长期中,只有实行差异化的分类监管,商业银行才能差异化的经营,否则,长期中仍然会出现同质化经营的问题。

如果监管者可以意识到这一点,就会积极的实行差异化的分类监管,以期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的经营。但现实中,我国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却迟迟不能出台,这就需要结合另外一个现象进行解释。卡尼曼与特维斯基(1974)提出了一个概念“可得性偏差”,即人们由于受到能力和知识的限制,进行分析和决策时,往往赋予那些容易得到的短期信息较大的权重,给其他重要的信息只赋予较小的权重,最终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事实上,商业银行经营的长期信息比较难以获取,但监管者却能很容易的观察到商业银行短期中的经营结果。结合“可得性偏差”,如果监管者在决策时,过度关注短期的观察结果,赋予其较大的权重,却不能有效的分析长期中的结果,最终很可能过度依赖短期信息决策,错误的认为,无论实行哪一种监管政策,商业银行都能实现差异化的经营,没有必要耗费精力推行分类监管制度改革。因此,“监管幻觉”的实质就是监管者陷入了“可得性偏差”,只关注短期的现象,却忽视了长期的趋势,根据短期信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三、分类监管制度的合理性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通过差异化的分类监管来引导商业银行,以此来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的竞争。如果监管者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针对每一家银行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再针对每一家银行定制一套监管要求,效果自然是最好的。但实际情况是,监管者根本没有如此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支持,因此,只能制定出标准化的要求,对所有银行实行统一的监管。分类监管实际上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商业银行进行归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进行不同标准的监管,如此一来,一方面通过有的放矢,提升了监管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无需耗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

当然,分类监管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同类别的银行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性,否则只能是做无用功。因此,为了验证分类监管是否合适,本次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检验分析。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分为信用风险指标、流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资本充足指标和市场风险指标。

第二步,从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中选取出两个组,分别是:(1)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2)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分组: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

第三步,截取这两组银行2007年至2013年对应的十项监管指标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步,用SPSS21.0对两个分组的监管指标进行比较均值检验,验证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首先,探索十个指标的分布情况如下:

根据比较均值的检验结果,十个主要监管指标当中,可以确定至少有6个指标,在分组情况下存在显著差组间异性。两个分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同质化的监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用统一的标准来监管两类银行,这有失公平;另一方面,统一的监管标准只能有效的监管一类银行,这损失了效率。因此,采用“一刀切”的同质化监管来要求不同类型的银行,既不能保证公平,又不能保证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差异化的分类监管更加合理。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严格假定条件下的数学推导和逻辑分析,以及简单的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1)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果在长短期中是存在差异的,短期中无论实行何种监管制度,都能实现差异化经营;长期中只有实行差异化的分类监管,才能保证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经营。

(2)监管者在进行决策时,容易存在“可得性偏差”,给容易得到的短期信息过高的权重,忽视了长期中的趋势,做出不恰当的决策,即错误的认为即使不实行分类监管,商业银行也能凭借竞争解决同质化经营的问题,进而降低了进行分类监管制度改革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谓的“监管幻觉”。

(3)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采取“一刀切”的同质化的监管,既不能保证公平性,又不能保证效率性。因此,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差异化的分类监管更加合理。

(二)建议

(1)放弃“一刀切”的同质化监管,推行“差异化的分类监管”。

(2)监管者应当从长远着手,破除“可得性偏差”的影响,合理的分析商业银行长期中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的推进差异化监管政策出台。

(3)要解决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的”问题,不能只依赖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分类监管”来引导商业银行走上“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4)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采取分类监管,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

[参 考 文 献]

[1]Christian Gronroos.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Banking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4

[2]Robert De Young,Denise Duffy. The Challenges Facing Community Banks:In their Own Words.Economic Porspectives.No.2002,2,pp.5-21

[3]刘元,王亮亮.银行差异化发展与差异化监管[J].中国金融,2012(5)

[4]王婉婷.美国大、小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差异化分析[J].财经科学,2012(10)

银的化学性质第3篇

一、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理论同样适用于银行这种特殊类型的企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在银行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是指导和约束银行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即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不同的银行由于自身资源状况、历史与传统、战略安排及环境的不同,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有的强调诚信,有的突出创新,有的注重人性,有的倡导进取;有的看重过程,有的在意结果等等。

二、企业文化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通过指导和约束银行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而对银行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企业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经营行为来表现的,当一个银行面对一个新问题时,由于特定文化的驱使,会本能地设计出一系列独特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企业文化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健康适合的企业文化对提升银行竞争力,推动银行稳健、持续和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银行制度相比,企业文化更具有稳定性和能动性,对员工行为和作风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在7个方面:①目标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激励功能;④约束功能;⑤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⑥创新功能;⑦效率功能。这些功能对银行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业绩增长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厉以宁曾经说过,经济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物质技术基础,二是道德。物质技术基础决定常规效率,而道德决定了非常规效率。对于企业和银行而言,他所说的道德其实就是指企业文化,健康适合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企业和银行带来超常规的效率。

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强势文化和增强市场适应性,建立强势文化和增强市场适应性之间是有机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有一方面的倾向,但是不能割裂对待。在倾向于建立强势文化的方面,一般可以从由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建设几个方面入手,并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途径,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在倾向于增强市场适应性方面,建立学习型导向的文化则是有效途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几个方面入手:

1.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物质建设主要指物质环境和服务载体的建设。在商业银行的物质环境建设中,体现坚实稳固,给人以诚信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时代感、创新感等方面体现自己的个性,强化形象标准化管理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服务载体包括银行服务的技术载体、广告、产品及产品的包装等,服务载体主要从成本、效率两方面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设计和提供。银行的产品有其特殊性,在产品和服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需要在研究市场需要的前提下,调动技术和知识的资源,开发或者提供与市场需要同步或超前的金融产品。

2.企业文化建设的另一重点是企业的行为建设,商业银行的行为建设包括领导行为建设、模范人物行为建设和员工群体行为建设三部分。企业文化是靠领导者创立、倡导和培养的,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银行家精神的集体化,而银行的领导者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因此行为建设应首先培养领导者的风格、信念和道德。企业的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和员工行为引领者,他们的行为最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员工群体行为建设主要为建立归属感、积极性和明确行为目的性。

3.制度建设是贯彻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制度中体现企业的文化导向,将制度作为塑造企业精神的机制和载体,把企业精神贯彻到制度中去。商业银行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相当强大的制度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关键是对现有制度的改造,达成制度和所建设的企业精神的融合和统一,这也是管理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制度建设包括领导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三个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影响的主要是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在组织机构建设中,商业银行已有的科层制多少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需要由加强内部沟通机制建设和扁平化管理来加强灵活性;在改造管理制度中,需要解决如何将企业精神具体化、可操作化的问题,同时兼顾制度的严密性,保证制度实施的效果,可以看出,制度建设是连接企业文化建设中几个方面的重要桥梁。

4.企业精神文化是支撑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企业精神文化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文化归纳于其他方面的建设,又对其他方面起指导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提炼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他各个方面围绕着核心价值观来进行,才能形成企业的强势文化。

银的化学性质第4篇

关键词:信贷业务 CRM管理 规范

现代社会经济生活, 人们与经济密切相关,与银行密切相关。人们可以通过银行办理汇兑和结算实行经济交往,通过银行的信贷业务,以应周转之需。而银行则是通过经营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业务获取额外收益,在资金循环中充当中介机构,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而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银行为了保持已有的客户并吸引新的客户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双向联系通道,同时能够及时的分析客户需求,为银行的业务创造有利条件,使得银行加快竞争机制的转变,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获得最大利润。

要强化银行信贷业务中的CRM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CRM管理,了解CRM管理在银行业务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银行CRM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银行已逐步由垄断经营步入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时期,在经营模式上由被动变为主动,迫切的需要银行加强服务业务的网络化、电子化和多样化。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中,银行的客户数量直接关系到一个银行业务的好坏、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CRM管理逐渐成为了银行业务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CRM即(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在银行的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CRM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信息要素上,细致划分客户资源,从性别、年龄、工作行业等情况进行分类;或者是交易操作过程中存款,取款,贷款,消费支付等信息;针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规划,分析潜在的客户需求,并及时制定提供适当的营销宣传策略和合作方针。从业务操作上来说,银行的CRM管理需要将海量的信息与客户本身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中心,为制定银行信贷业务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从而加强银行的服务质量,创造更大效益。

二、CRM管理在银行业务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RM管理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往往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CRM管理,加强信贷业务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CRM管理在加强服务质量提升、提高银行竞争力和利润率和科学决策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建立系统的CRM管理体系,提高信贷业务质量和银行竞争力

银行信贷业务的关键是客户资源是不是充裕并且优质,在信贷风险危机缩小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的获得效益。在这个过程中CRM管理,将客户的需求挖掘出来,然后将银行的金融产品推销个客户,容过协同共工作,使银行能便捷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CRM管理体系。建立CRM管理体系有利于满足客户需求中不管创新的服务,有利于加强银行的综合性盈利功能,有利于为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取得先机占据有力地位。

(二)有利于优化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抓住更多客户资源

通过建立系统的CRM管理,在一个体制完整并有着为社会负责态度的管理体系下,可以挖掘和引导更多的客户资源,银行能有效地追求利润的既定目标。建立多样化的CRM管理,从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套餐服务,有利于拉拢客户,并吸收新的客户资源。CRM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要求银行在提供服务时,坚持“你需要什么,我为你设计什么”的理念,在较大程度上,抓住了既定的客户资源,同时也吸引新的资源,使得银行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业务决策的科学化和银行信贷业务效益的最大化

建立有效的CRM管理体制,可以较快地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变化,并且预测未来客户的需求,因此客观上要求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科学决策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时长客户需求的变化。现代金融市场,金融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围绕一个传统的“以客户为重心”的过程,需要不断搜集客户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建立客户信息库,设计出个性化且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在决策中,管理者可以通过CRM管理体系的数据分析进行科学决策,确定使银行和客户双赢的金融决策,使银行在信贷业务中能最大限度的赢得利润。

三、如何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建立有效的CRM管理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要加强CRM管理,需要有整体的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有效的举措改革创新。

第一,规范、统一的信贷项目的基本信息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结构、信息模型,与客户资源的信息结构相统一,建立易控制的指标体系,在信息过程中有步骤、有阶段的进行控制。

第二,坚持客户与银行的平等原则,在维护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金融决策,在权利和义务上进行有效权衡。

第三,利用法律的约束作用规范CRM管理,在银行与客户双方权利享受与义务承担要对等的情况下,坚持法律的基本规则,进行科学有效的信贷交往关系。

第四,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的客户管理体系,根据金融信息和信贷业务信息的联机分析和数据综合,“形成对深度信贷金融信息的并联、聚类、类比、时序、回归、趋势、归约组合、置换、省略、统计、归纳等的比较分析和综合,可提供以下信贷金融信息增值服务,使信贷经营业务过程得到相应信息服务的协同。”

参考文献:

[1]杨玥.网络银行信贷经营客户关系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 2009年第9期.2009

银的化学性质第5篇

【关键词】废菲林片 提取工艺 处理方法

1 银的浸出步骤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1 机械法

机械法,是指将废感光材料经过沸水浸泡软化后用机械的方法刮取银体让片子和银体分离开来,银体风干后,在1000℃-1200℃的温度下进行熔炼得到银锭,或是利用破碎、高速搅拌的摩擦把银层从胶片表面剥落[2]。优点是简单易行,收率高,没有二次污染,缺点是设备投入大,不适合大型生产,运行费用高,机械刮取的过程中会损坏部分胶片。

1.2 生物法

生物法,是指利用蛋白酶处理废感光材料破坏明胶从而使含银乳剂层与胶片分离开来的方法,分离下来的含银乳剂层再采用电解法或是金属置换法等方法回收银[3]。生物法的优点是能同时回收银和胶片,回收率高,不会照成二次污染,生产环境好,不需要防护措施;缺点是工艺条件苛刻,操作困难.在没有专门设备的条件下难以实施。成本高,反应速度慢,有时需要对排放液进行处理。

1.3 化学法

化学法,是采用酸、碱、盐等化学试剂将胶片上的含银乳剂层溶脱下来的方法。化学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较成熟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化学试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化学法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用强酸强碱浸脱含银乳剂层

优点是来源广泛,用料便宜,操作简单;缺点是具有强腐蚀性会腐蚀损坏胶片,硝酸会和银反应放出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操作环境恶劣。

3Ag+4HNO3=3AgNO3+NO(g)=2H2O (稀硝酸)

Ag+2HNO3=AgNO3+NO2(g)+H2O (浓硝酸)

(2)用硝酸脲浸脱乳剂层

硝酸可以使明胶蛋白质分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尿素可以与硝酸结合成硝酸脲,减弱了硝酸的氧化性和腐蚀性,使含银乳剂层脱离胶片而不腐蚀片基,硝酸脲受热又分解。但要注意尿素与浓硝酸的配比,严格控制加入量。

(NH2)2CO+HNO3=(NH2)2CO.HNO3

(NH2)2CO.HNO3=(NH2)2CO+HNO3

(3)用Fe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S2O3浸脱乳剂层

原理是用氧化剂[Fe(EDTA)]C把银氧化成银离子,然后用Na2S2O3作为配位剂使银呈配离子稳定地存在溶液中。这就要求氧化剂的电极电位不能太高,否则会将Na2S2O3氧化。而[Fe( EDTA)]C可以氧化银而不会氧化Na2S2O3。优点是适当补充浸取液的主要成分[Fe(EDTA)]C和Na2 S2O3可以多次利用,可回收片基,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缺点是Fe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N a2 S2O3浸取剂的成本较高。

[Fe(EDTA)]C+Ag+2S2O32-=[Fe(EDTA)]2-+[Ag(S2O3)2]3-

(4)用FeCL3加Na2S2O3浸脱乳剂层

先在一个反应器里加入FeCl3使胶片上的单质Ag氧化为AgCl,再将胶片移出到另一个加有Na2S2O3的反应器反应转为可溶性的Na[Ag(S2O3)2]。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可大规模生产,FeCl3可反复使用。缺点是将胶片从FeCl3反应器中取出时会将少部分FeCl3溶液带入Na2S2O3浸取液中氧化Na2S2O3。

Ag+FeCl3= AgCl(s)+FeCl2

AgCl(s)+2S2O32-= Ag(S2O3)3-+Cl-

2 银的回收步骤

银的回收是指利用湿法、火法或是电解等方法将银从浸脱出来的乳剂层里回收出来的过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回收方法。

2.1 水合肼还原回收银法

在浸取溶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卤化银沉淀下来,再加入氢氧化钠,加热分解明胶,最后将卤化银冷却到50℃-60℃,加60%的水合肼,将银回收[2]。还原反应如下:

4AgBr+NH2.NH2.2H2O+4NaOH一4Ag+4NaBr+N2+ 6H2O

将沉淀的银进行熔炼变成银锭。优点是反应步骤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必须在浸取步骤将单质银转化为卤化银。

2.2 焙烧-硫脲浸出-铁置换工艺回收银

加入一定比例的碳酸钠在温度下进行焙烧6个-10个小时,使有机物和卤化银转化为氧化银和金属银。用硫酸调节PH值,用酸性的硫脲溶液浸出焙烧渣,同时加入铁片置换银,置换渣即是粗银粉,在温度70℃-80℃,用3mol/L-4mol/L硫酸洗涤浸泡粗银粉3小时-6小时,分离酸洗液,得到纯银。优点是工艺简单,操作简单,银纯度高,回收率高。缺点是加入铁置换要严格控制铁的加入量,否则会加重后续纯银提取的难度。

2AgX+4CS(NH2)2=2Ag[2CS(NH2)2]X2

2Ag[2CS(NH2)2)X2+Fe=2Ag+Fe[CS(NH2)2]2X2

2.3 用硼氢化钠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

先将乳剂层里的银单质氧化为银离子,然后将PH值调至8左右,在室温下加入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搅拌反应45~60分钟,银的回收率为96%(粉末状),纯度可达到99.9%[2]。其优点是反应操作简单,操作环境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缺点是还原剂的价格较为昂贵,162元/100g,必须先将单质银氧化成银离子。

8Ag-+BH4++3H20―8Ag+B(0H)3+7H-

2.4 电解法回收银

有效的电解法以二个电极插入溶液中,接通直流电,银便在阴极上镀出。阳极材料用碳(因碳能导电同时能抵抗腐蚀),阴极则用不锈钢。以电解法可直接获得金属银,但电解设备选择及电解条件控制对银回收品质及回收率影响甚大。优点是生产环境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纯度高,试剂成本低。缺点是需将沉淀银溶解成溶液,且要求溶液的含银浓度高,反应周期长。

结语

从废感光材料中提取银单质的工艺有很多,关键是如何更有效更经济地提出纯度更高的银来。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到,利用化学法提取银是一种比较成熟也比较可行的方案,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通过比较试验的方法得出最终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正化,吴国元,杨茂才.从固相感光材料回收银的方法.中国专利.ZL:95119806.8,2000.

银的化学性质第6篇

关键词:银行;企业;共生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银企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关系,共生本来是生物学中的术语,共生理论起初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在它发展了一个世纪以后,被拓展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来。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形态;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袁纯清(2002)在其博士后论文中,将共生理论引入金融学领域,并将金融共生理论的概念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研究。他认为,最优的金融共生模式是连续、对称性互惠共生。

一、共生理论的引入

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共生”的概念,并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范明特、科勒瑞和斯哥特等生物学家发展了德贝里的共生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在现代生物学中,共生一般被定义为一种相互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共生理论在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大多数社会科学文献中,共生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存共荣的状态。袁纯清(1998)尝试将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他借鉴生物学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通过创新和界定一系列重要概念,运用数理分析,进行哲学抽象,构建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必需的概念工具体系、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从而将作为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袁纯清(2002)在其博士后论文中,将共生理论引入金融学领域,并将金融共生理论的概念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研究。他认为,最优的金融共生模式是连续、对称性互惠共生。何自力、徐学军(2006)从共生视角研究了银企共生界面的测评,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基于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出基于共生理论进行银企关系的量化研究的技术基础,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检验。之后,国内学者对产业共生、企业共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银企共生理论构建

银企共生是企业与银行共生境中其他生物因子基于某种共生基质,通过共生界面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产生和分配共生能量而形成的一种组织间关系。

(一)银企关系共生要素的构成

1、银企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系的基本物质条件。在银企共生体系中,银企共生单元为银行和企业。质参量决定着银企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及其变化的因素,大多情况下,它不是唯一的,而是一组,一般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只有一个质参量起主导作用,称为银企主质参量,它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银行与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银行的特质从其服务的角度来讲就是其所提供业务的特质,企业的特质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就是其产品的特质。银行的质参量有存款数量、各种业务服务、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从银企共生的角度,银行的主质参量界定为贷款数量;企业的质参量有企业规模、产品的性质功能、员工数量、员工学历水平等,从银企共生的角度,企业的主质参量界定为生产数量和企业利润。

2、银企共生的组织行为模式。银企共生模式是银企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也反映作用强度;它既反映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从行为上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上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形式。同时,银企共生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共生单元性质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银企共生环境。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即银企共生模式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银企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了银企共生环境。银企共生关系存在的环境是多重的,不同种类的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按影响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主要环境和次要环境。银企共生环境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环境变量的作用来实现的。银企共生环境相对于银企共生单元和银企共生模式而言是外生的,往往也是难以抗拒的。在我国,影响银企共生的主要环境是经济法律制度环境,包括各种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政策。

4、银企关系共生要素之间的关系。银企共生单元、银企共生模式、银企共生环境作为银企共系的三要素是非常重要的,银企共生关系是单元、模式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银企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银企共生模式是关键,银企共生单元是基础,银企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关键,是因为它不仅反映和确定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决定银企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或贡献,同时反映出银企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

环境与共生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正向环境对银企共生关系起激励和积极作用,而反向环境则对银企共生关系起抑制和消极作用,中性环境对共生关系既无积极作用也无消极作用。这种积极和消极作用是通过对引起共生过程中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和交换的抑制和激励来实现的。反之,共生体对环境的影响也可表现为三种类型:正向作用、中性作用和反向作用。

共生体与环境的关系用共生界面来反映。银企共生界面的动力是收益,阻力是成本。只有当动力大于阻力时,也就是收益大于成本时,银行和企业间才有可能有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

(二)银企共生模式选择。银企共生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共生模式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采取何种银企共生模式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首先,银行与企业要有分工。企业寻求投资机会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实施;银行负责筹集资金,并转移给有投资机会的企业。这种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整体储蓄投资转换效率,并最终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其次,银行与企业要有稳定的相互关系,不至于使企业在有投资机会而寻找资金来源的时候搜寻成本过高。

再次,银行与企业要共同发展。企业发展后,资产规模变大,相应的它从事投资项目的规模也要增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源,而银行只有在资产规模变大时才能满足这种增加的资金需求。

最后,银行与企业要均匀分配共生利润。银行与厂商要共同发展,这种发展的基础是各自的资本金要增加。市场经济里,杠杆融资是有极限的,企业只有增加资本金才有可能增加融资数量的机会;同样,银行也有资本重组的要求,银行也只有增加资本金才有可能增加融资数量的机会。银企共生系统有两类模式,一类是银企共生组织模式,另一类是银企共生行为模式。银企共生组织模式侧重反映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组织方式,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组织模式。银企共生行为模式侧重揭示银企共生系统的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类别,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四种行为模式。

(三)银企共生关系界面及其基本功能。银企关系的广义共生界面是银行与企业所处的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从狭义上来讲,银企共生界面是指在这些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对银企关系的模式、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的经济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了借款贷款对象选择机制、借款贷款行为规范制度、利益分配和调节制度等,其中借款贷款对象选择制度主要是以禁止性规定的形式对禁入范围做出的规定,借款贷款行为规范制度主要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风险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的约束,利益分配与调节政策主要是利率政策、激励政策等。

银企共生界面作为银企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媒介,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传输功能、物质交流功能、利润传导功能、共生序的形成功能和分工与合作的中介功能。

银企共生界面与银企共生的共生动力机制和共生阻尼机制具有密切联系。银企共生界面在银企共生动力机制中的作用表现在,银企共生界面是共生动力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银企共生动力机制反映共生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通过银企共生动力机制的作用,银企共生单元、银企共生体得到发展与进化。银企共生动力机制的核心或本质是什么条件下相互促进、什么条件下相互促退。

银企共生界面对共生阻尼机制的影响体现在银企共生界面是银企共生单元作用的通道,但这种通道的使用是有代价的,即存在银企共生单元或银企共生体系的能量损耗。能量损耗的程度即反映了共生阻尼的程度,能量损耗的过程和机制则反映共生阻尼的过程与机制。前述共生界面的特征量λ即是反映共生阻尼的程度。

为达到目标的银企连续、互惠共生模式,银企共生界面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银企共生界面必须持续稳定;(2)银企共生界面必须减少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交流阻力;(3)银企共生界面必须使银企共生利润均匀分配。银企共生界面是经济法律制度规定,它直接影响银企共生的状态。

相对于人,经济制度是可控变量,可以调整经济制度,使银企共生达到理想状态。这里可以把经济制度细分为:(1)内部制度,银企共生单元内部治理制度和组织制度;(2)外部制度,规定协调银企共生单元间的法律制度。

三、银企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

通过以上银企关系之间构建分析得出,银行与企业之间应当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具备共生关系的条件。

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是主要的资金短缺者,居民是主要的资金供给者,银行在其中起着使资金短缺者和资金供给者联系起来的中介作用,这就是银企关系的本质。

生物学中的共生是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从经济学意义上说,经济学上的共生是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银行与企业这两个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融资关系。现代经济体系中,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主要为企业融通资金,充当企业运行的剂,如果没有企业,银行就失去了存在的主要依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扩张资本,而通过自身积累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银行与企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它构成了金融共生关系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同时衍生出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共生关系。

金融共生是以银行与企业之间共生关系为核心,涵盖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共生关系的共生体系。

共生理论试图从一个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索系统之间、系统内要素之间的共生规律。银行与企业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可以运用共生理论来研究这一系统中的状态和规律。在整个宏观经济中,银行与企业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元素,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值占相当的比重,把银行与企业看为一个共生的共同体,可以解决当前银企之间很多矛盾,创造一个更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飞驰.企业的共生理论――我看见了看不见的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翟卫东.银行市场结构理论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6.

[4]王昭凤.银企关系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

[5]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金晓斌.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银的化学性质第7篇

银杏叶,又叫白果叶,长约4-12厘米,宽约5-15厘米,叶片的基部成楔形,叶柄长约2-8厘米。不同的品种叶子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的银杏叶有很多的皱折,完整的叶片呈扇形,上边缘呈现不同弯曲的波浪纹状,还有的是中间向下凹,更有甚者叶子的凹槽达到4-5厘米。

一、银杏叶的主要成分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是相当丰富而且十分复杂的,大约含有二百多种药用的成分,其中的营养成分最主要有蛋白质、游离矿物质、糖类,另外还有很多的微量元素。但是,银杏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是银杏内酯和黄酮类化合物。经过测定,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最高的。此外,银杏叶中还含有一些有害的成分,如:有机酸类、酚类等。在银杏叶的提出物中,一些水溶性提取物是无抑菌作用的,而脂溶性的提取物才对部分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一)黄酮类的化合物

银杏叶提取物中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药效成分就是黄酮类物质,大约占总提取物的5.9%,在提取物中黄酮类大约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具有抗组织胺、抗炎的双黄酮,第二类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单黄酮,第三类是黄酮苷,第四类是抗肿瘤、治疗肝中毒的儿茶素类。

(二)酚酸类物质

酚酸类物质是属于羟基取代的水杨酸的衍生物,在银杏叶中有主要有七种,并且经过实验研究表明该物质具有较强的抑菌杀菌作用,并且抗肿瘤效果显著且有抗氧化等很多种药物活性,在这些种类中,其中属于长链苯酚类物质的烷基酚以及烷基酚酸(白果酸、银杏酚等)等是具有毒副作用。

(三)萜类内酯物质

银杏内酯类化合物主要是由倍半萜内酯和二萜内酯组成。银杏内酯属于二萜类内酯,是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的药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二、银杏叶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由于银杏叶的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都是一些水溶性和脂溶性的物质,一般常用水提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索氏抽提法等常规提取的方法。如今在国内最值得推广的是操作方法较为简单的有机溶剂萃取法。在实验室常用的制备方法或者工业上为满足批量生产时,还有一种较为简单而且很容易实行的方法,就是索氏抽提法。另外还有利用超声波提取的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因此在提取银杏叶的主要成分时一般都是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脂溶性的成分[5],采用水煎醇沉淀法提取水溶性的成分。

在测定抑菌效果的时候,通常采用时间短、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的二分法。其在测定的时候数值上的计算量不大,其次是在配制溶液的时候不容易出乱出错,它的结果不需要使用其他的仪器,直接用肉眼就可以快速方便的观察到结果了,可以节省实验的时间,还可以为下一步要进行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银杏叶的提取物中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的是银杏酸,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不敏感,并且在呈碱性的条件下一些产酸性的细菌生长非常好,但是在酸性条件下却是不怎么生长的。培养的温度,pH值,菌种的浓度等外在因素也是可以影响到抑菌效果的。

由上表可知,银杏叶的提取物溶液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菌种的抑制作用较强烈,最强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对产气杆菌的抑制作用比较弱。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主要是由于在提取物中含有多种长链酚类物质成分,譬如白果酸、白果酚以及漆树酸等物质都是抵抗菌种的最为重要的物质,然后提取物中的银杏内酯,银杏黄酮也具有杀死细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而且与它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提取物的浓度如果越高,抑菌的效果就越好,但是,当浓度高于0.008g/ml的时候,在培养基中的提取物就会出现凝块的现象。因此,它在防止食品腐烂、化妆品方面的消毒、医药等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陆利,张卫国,杨桂娇.银杏提取物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脱髓鞘免疫炎性病变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7).

[2]张玉祥,李宗伟.银杏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6).

[3]苗敬芝.银杏类黄酮(GBE)的检测与提纯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0.

银的化学性质第8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风险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61-03

农村商业银行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比较快。自2011年起,农村商业银行每年新增的机构数量都在120家以上。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截至2016年4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达到1000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总体运行良好。在银行业协会2016年公布的以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的我国前100家银行排行榜中,农村商业银行占据了21席。

一、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核算和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不够重视成本和效益的统筹,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核算和管理简单粗放,没有科学地开展成本核算和管理,不利于其提高经营效益。比如,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还在使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以前的数据为基数,依照费用预算的逐年增加方式进行成本核算,核算方法不科学;当经济效益有变化时,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变更。

2.资金收支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对资金收支、资金账户、资金风险、投资融资等资金收支管理滞后,缺乏科学管理,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在对存款、贷款等资金收支业务的管理上,存在资金收支失衡问题,对资金收支缺乏有效分析和管理。

3.财务预算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陈旧,存在形式化的现象,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程序不够科学,预算管理方式落后,预算执行过程中有脱节现象,预算执行效果不佳,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欠缺。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主观地根据上一年营业收入的经验值来制定本年的收入预算,经营计划指标与实际相脱节;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等计划数而不是需求来制定费用预算,导致资金使用上的不平衡。

(二)财务风险管理不足。财务风险主要有财务支付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加大了其财务风险,不利于其业务的开展。而且,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通信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信息交流不畅,对财务活动的查看、分析与控制等财务监控也不足,财务风险管控方式和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影响了财务风险的管控。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滞后。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助于加强其财务资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等,解决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滞后,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功能单一,技术跟不上,交互性也差,]有及时有效地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能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不利于成本收益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数为464055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402432人,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370124人。从数量上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更多。但从综合素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所处的地域及其发展平台等原因,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愿到其就业,农村商业银行也没有经济能力以高薪酬聘请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比如,据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的陕西省宁强县的调查统计数据,2015年宁强县的农村商业银行,70%的从业人员的学历只是高中学历,其他30%从业人员的学历是本科或者专科学历。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对财务人员也缺乏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财务风险管控的意识不强,造成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受影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成本核算和管理。其一,优化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实现精细化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其人力、物资和信息成本进行整合,按照客户、部门、业务等不同类别分别进行成本认定,并且对成本认定对象划分为存款部门、贷款部门等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后勤部门等非业务部门,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并且,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收益和分摊相匹配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费、业务宣传费等各种费用精确计算并分摊到相应的业务或者部门。其二,积极开展定额管理,做好费用定额工作。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定额计算来确定某一时期的费用支出总额,对费用项目进行核算,对成本支出进行分析,分析成本指标的变动关系和变动原因,从而严格控制成本,并优化成本考核。

2.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其一,农村商业银行要控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非生息资产的比例,保持其适度性,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其二,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现金等流动资金的控制以及对资金需求量、投资方向等资金来源和结构的控制。其三,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财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强化对财务收支审批和审查,以更有效地增收节支。其四,农村商业银行应采用利率定价、RAROC指标体系等强化财务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类别划分财务预算项目,并按类别制作财务预算编制计算表。其二,农村商业银行应将收支预算细分到各部门,即按照预算项目主管属性,将财务预算项目的编制、初审、执行效果分析等工作分配到预算项目所属的有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负责所属预算项目等。其三,对不同类别的财务项目,农村商业银行应采取不同的预算比例和预算公式标准编制财务预算。

(2)对财务预算要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预测分析和按年度进行总结分析。农村商业银行要对财务预算进行的综合分析和总结,主要是分析财务预算的使用进度和使用情况,对预算编制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问题和预算控制的难点,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制定出预算纠正偏差措施。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其计划、控制以及激励功能。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从局部到整体的汇总预算和从整体到局部的分解预算,实现全方位、分层次的财务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及时调整偏差。

(4)做好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通过年报审计、财务内控管理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开展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的实效。比如,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的合规性、编制方法的科学性、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

(5)做好对财务预算的监督控制,降低财务预算支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进;完善财务预算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财务预算授权审批的权限及各财务项目的审批额度;对财务预算项目的核算采取集中报账模式,统一财务预算列支的审核标准;对财务事项列支应加强事后监督。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其一,强化风险意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应增强风险意识,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和影响,遵循财务管理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掌握分散风险的方法。其二,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并不断完善包括财务风险识别、预防、控制、评估等环节的适合其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其三,重视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强对存贷比的评估分析,完善备付金管理。其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控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应优化对贷款风险的量化模型,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测体系。其五,加强审计监督。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成本预算、资金使用和管理等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有效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农村商业银行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运用大数据方法和工具,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其一,增加财务数据分析员、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员等信息化的财务岗位。其二,加强信息收集,强化信息披露,保护股东和储蓄者利益,健全财务管理信息交流平台,让采购、库存、分销、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信息能够快捷高效地交流沟通,完善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便于更快捷、精准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地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其三,加强网络建设,购买或开发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软件,实现其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数据的共享与集成统一。其四,加强数据库建设,结合财务管理需求设置并优化科学的财务管理数据模型,强化数据分析、反馈、智能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健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比如,设置并优化财务预测分析模型,能核算出产品、资金、部门效益等的绩效评价分析模型等,增强信息决策功能;通过数据库构建信息代码库,分类别进行统计,有助于数据收集分析等。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应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建设专业化的财务人员队伍,增强竞争力。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应引进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其二,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请有关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组织财务人员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观看警示教育片,通过正面及反面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其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在系统内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到高校进修,请财务管理专家来开办讲座,组织财务人员到别的银行机构进行交流学习等继续教育,引导财务人员的财务理念转向侧重价值与现金流量方面,提高其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更新其财会知识,提高其财务管理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其四,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业务等综合考核,对于专业技能低、综合素质低的财务人员解聘或者进行相应处理,这有助于激发财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瑞凤.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6(7)

[2]解小平.优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6(5)

[3]卢莉琼.试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5(9)

[4]殷树云.新财务制度下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研究[J].管理观察,2016(35)

[5]薛彩霞.\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及策略[J].商,2015(3)

[6]章颖.财务精细化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应用[J].商,2015(42)

[7]傅家斌.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8]常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