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2 00:54:15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 消防规划 总体规划;

一、前言

城市消防规划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内城市消防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消防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城市消防建设的管理依据。城镇消防规划应由城市公安消防监督机构会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实施。

而目前我国消防规划编制的现状是:消防规划及后期的消防站建设中,相关的公安部门、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是积极响应的。而对于总体规划则只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参加,即便有消防部门参与,其对总体规划消防部分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消防规划。

二、近年来我国火灾情况

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起火点位于10-12层之间,整栋楼都被大火包围着,楼内还有不少居民没有撤离。截至11月19日10时20分,大火已导致58人遇难。

2011年3月6日台中市一家夜店凌晨发生火灾,造成9死12伤的惨剧。

2012年6月30日下午16时许,天津蓟县县城莱德商厦发生一起火灾。截至当晚23时,火灾确认10人死亡,16人受轻伤。

火灾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如何从源头控制,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则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是杜绝火灾隐患的根本方法之一。

三、案例分析

1、《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塘示范小城镇项目消防规划》

(1)现状概况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塘示范小城镇项目位于中于滨海新区南部,南侧紧邻大港石油化工区。东至津港公路,西临静海县团泊镇,南临小王庄镇,北接津南区八里台镇。距天津市中心城区27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28公里。中塘镇辖24个行政村,镇域面积为89.93平方公里。

(2)规划范围:

本次消防规划的范围是中塘镇镇域内的东区和西区两部分,其中东区规划规模为5.43K,西区规划规模为0.66K。

(3)总体规划

《中塘镇总体规划2010-2020年》将中塘镇定位为:以石油化工、汽车配件为主导产业的创新型城镇。

西区由于周边化工厂都有自己的消防救援设施,故西区内未设置消防站,西区的消防救灾设施考虑和企业合用。

东区消防责任区为5.43K,符合国家规范消防责任区不宜大于7K的要求。从总体规划图中可以看到:消防站位于东区偏北部,消防站的设置原则是:

a、消防站应设在辖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临街地段,其用地应满足业务训练的需要。

b、消防站车库门应朝向城市道路,后退红线不小于15m。

c、消防站应以接到消防指令5分钟到达辖区边缘为设计原则。

消防站的选址不能满足接警5分钟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而依据此总体规划编制的消防规划肯定也是不能满足相关要求的,因此要想做好消防规划,就应该从总体规划抓起,只有把源头控制好,才能编制出合理的消防规划,进而指导消防站的稳步、科学建设。

2、《天津市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区消防设施布局规划》

(1)现状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区位于滨海新区大港区,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约20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区26.36平方公里(分区TGj(07)01单元)。

轻纺经济区南部毗邻南港工业区,临近大乙烯、炼油项目,西部和东部临近大港城区,是南港工业区与生活区的轻工业缓冲带,同时也为南港石化产业的下游产业做配套与服务。

(2)规划范围

规划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老城分区南侧,南港工业区北侧。规划四至范围:东至中央大道,南至轻十路(规划),西至海景大道,北至轻纺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6.36平方公里。

(3)总体规划

规划将天津市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定位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和化工产品的集散中心,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石化合成材料为基础,主要发展轻工纺织,生活日用品,电子汽配,新型建材等。

《天津市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区消防设施布局规划》共设置四处一级普通消防站,消防站规划用地规模分别为:5390、9100、4660、4940。

从上图可以看出,轻纺经济区规划总用地规模为26.36平方公里。规划共设置4处一级普通消防站。每处消防站责任区的面积均不大于7平方公里。图中蓝色直线表示消防车在接警5分钟后按30-35公里每小时的行驶速度所能到达的区域,黄色圆圈则表示消防站的服务半径,由上图分析可以看出,消防站的设置满足规范要求。

四、如何科学编制消防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八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实施。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①。

科学编制消防规划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消防规划应与上一级规划统筹考虑:

消防规划属于城镇总体规划的下一级规划。因此,编制小城镇消防规划时应当将管辖该镇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其编制的依据,并且时限上也要保持一致,划分并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确定需要编制消防规划的小城镇在城市中的地位、性质、距离的远近等影响因素,要保持与上一级规划相统一。

2、消防站布局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消防站的位置和用地,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按照国家建委颁发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和公安部颁发的《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11》的有关规定确定。已确定的消防站位置和用地,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控制,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占用。如其他工程建设确需占用,必须经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和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同意,并应按照规划另行确定适当地点。

(2)根据《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GNJ1-82)的规定,城市消防站站址应从责任区的火灾危险性出发,根据重点单位、工商企业、人口密度、建筑状况以及交通道路、水源、地形等情况设置。责任区面积宜为4~7km2。其布局应以消防队尽快到达现场,即从接警起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为一般原则。

(3)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企业、古建筑比较多的城市,应当建设特种消防站,以适应扑救特殊火灾的需要。

3、总体规划中应合理确定消防站规模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11》第二十七条规定②:

各类消防站建设用地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普通消防站 3900~5600。

二、二级普通消防站 2300~3800。

三、特勤消防站 5600~7200。

四、战勤保障消防站 6200~7900。

注:上述指标未包含站内消防车道、绿化用地的面积,各地在确定消防站建设用地总面积时,可按0.5~0.6的容积率进行测算。

消防站是城市的重要公共设施。消防站设置以适应迅速扑救火灾的需要。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目标,小城镇消防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衔接好才能编织出科学合理的消防规划。

参考文献:

总体规划第2篇

    总体规划评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框架

    除此以外,一个好的规划评估还应研究和认识城市发展趋势和前景,提前发现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并为规划的修改完善把握好方向。因此,总体规划评估应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评估总体规划实施效果,二是评估城市发展趋势。前者重在实效性研究,后者重在前瞻性研究,这两个视角的研究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总体规划评估保障规划实施、指导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庞繁,如果对总体规划各项内容和目标一一进行评估,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会导致编制时间过长而难以体现评估的时效性。因此,有必要对总体规划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哪些内容应该进行重点评估。根据评估目标,评估内容应满足以下2个条件之一:一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二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项资源在空间上的安排,具体包括2类,一是保护型资源的空间安排,如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森林公园等,二是各项开发型建设活动的空间安排,包括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其次需要明确哪些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总体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其实施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保障,因此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化阶段特征与总体规划密切相关。按照上述2个条件确定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评估。(2)发展目标、速度与效率的评估(包括城市经济、建设用地与人口发展等方面)。(3)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评估。(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

    总体规划评估的核心内容

总体规划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城镇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一、阜阳市概况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大平原上,北邻齐鲁、西连豫鄂,境内平畴沃野、河网密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其众多人口散布在市域的小城镇中。

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认识

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1)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集镇――分属城和乡, 有时还加上中等城市统称为“中小城镇”, 并且认为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部分。按国务院颁布的《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从发展的观点来说, 这些非建制镇宜称为“未建制镇”。

(2)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仅指城市范畴中规模较小, 人口

少于20万的两类。

(3) 小城镇=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 是建制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

(4) 小城镇=建镇镇+集镇――包括县城镇、县城以外建制镇和集

镇。[1]

上述各种观点中, 第4种观点表明了动态地观察城市化的进程, 分析了城乡居民点的层次, 建设小城镇既包括了现在属于城市范畴的建制镇,也应考虑发展前景将成为建制镇的集镇。

阜阳市作为农业型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并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没有特别重视。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由于小城镇与广大村庄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系较为密切, 小城镇必然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容纳地点。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合理规划引导小城镇发展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问题

(1) 政策限制

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大压缩了小城镇的发展空间。阜阳市小城镇普遍发展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政策。目前,小城镇发展体现为“三无”:无用地、无资金、无行政管理权限。

镇区用地大部分都属于集体用地,无产权证不可出售,城镇建设也只能自谋出路,先违法占地后合法化。大部分镇区近年来无新增国有用地指标,最多仅有每年约100亩增减挂后的奖励指标,难以对镇区发展形成有利支持。按当地形象的说法,除了镇政府所在地或是部分学校等公共设施以外,其余均属于不可动的集体用地。

另一方面,由于镇政府仅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很多管理权限缺失,导致管理滞后。例如,由于镇政府没有城建管理权限,无权力拆除违法建筑,镇区违章建筑随处可见。

(2) 轻视小城镇镇区区域研究

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中, 普遍存在着重规划布局轻区域经济分析的现象, 造成规划与经济发展脱节, 盲目设定过大的发展目标,脱离实际。[2]在小城镇职能定位上,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小城镇差别。造成小城镇职能定位上的重复,没有实现区域内小城镇分工协作,反而造成恶性竞争。因此, 小城镇规划要以上一层次的规划为指导,树立群体城镇的构想, 要打破只局限一个中心镇做规划的观念,做到有中心、有群体、遥相呼应、彼此协调。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上, 要站在区域的高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使之统筹兼顾, 资源共享, 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在规划原则的掌握上, 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原则, 注重近期, 兼顾长远, 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土地问题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有着年限的差异,造成土地利用规划在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后的局面。由于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差异性,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范围常常不一致,造成小城镇发展占用农耕用地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乡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基本是在原有的乡村的基础上小幅扩大。然而美好乡村带来的村庄合并问题,以及合并后的中心村选址用地问题,比较严重。已经编制完成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小的村庄建设用地大部分没有被去除,但是新的中心村又要有集聚功能,合并小于400人的村庄。这样就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比较分散,没有足够大的用地指标来建设中心村,造成中心村建设占用农耕用地。

(4) 规划建设中的问题

当前的小城镇建设特色不是特别突出,造成千镇一面,甚至有些环境较以前更差。盲目建设,违规占地,环境恶化,是当下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四、小城镇总体规划对策

针对当前小城镇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编制中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争取政策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承上启下、连结城乡这是我国小城镇的区域地位特征, 上连市县下带村庄, 它是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乡村城市化进程中最活跃的生长点, 它是改革我国经济体制, 改善工业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城乡人口分布的关键环节。在规划中要加强区域的观念, 进行小城镇外延空间的体系化研究。

(2)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合理协调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内容,使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用地得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有力支持。做到土地使用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3) 产业发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设市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而小城镇则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结构形态, 与城市不同的是其规划用地及各项设施标准都必须相应考虑第一产业的存在因素,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正转向种、养、加的多种经营, 并向集约型、“三高”型、特色型的农业产业化加速转化,兴办乡镇企业、第三产业, 在优势特长处选择生长点, 在产业结合处寻找突破点, 形成工农结合相互促进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实现农业富余劳力的转移。

(4) 在镇的经济发展规划中, 要充分发挥本镇的优势, 并与市区工业疏散相配合, 确定支柱产业, 选好以本地资源为原料、传统技艺为特色的产业项目, 提高拳头产品的知名度, 要形成农工商一体、销结合的具有内在活力的综合体, 并不断创新升级,形成常盛不衰的发展机制。

(5) 镇区规划要与所属村庄统一进行, 统筹安排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要按现代化的标准,又针对小城镇特点, 安排好水、电、路、通讯、燃气、污水、垃圾等项,做到设施齐备, 环境优越, 管理有序, 成为人们现代化生产与生活的载体。

(6) 小城镇的特色突出。如何在小城镇建设的高潮中, 通过有效的手段, 保护、继承和发展城镇特色, 已成为小城镇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不仅是城镇发展中应该重视、保护的对象,更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挥城镇特色优势的重要资源。城镇规划应注重城市人文特色的更新与重塑, 以适应和促进当今城市的发展。由于受人口、用地规模和职能、性质所限, 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中, 应通过道路、绿化、建筑有机合理的布局, 结合小城镇自然山水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 充分体现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在这个统一体中, 还应从城镇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 挖掘、总结、提炼出城镇独特的风貌特征题材, 结合现代生活需求, 通过对山水环境的适度改造和利用, 挖掘自然的价值, 创造出更加宜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镇特色景观环境。选择中心区、文化中心或一条街, 进行重点规划, 通过开发建设, 以集中体现城镇文脉延续性特色景观, 达到人文特色环境的更新和重塑, 以适应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地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才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总体规划第4篇

《**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将由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规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规划》是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纲领性文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推进资源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各市、县政府要根据《规划》抓紧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经同级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统一采用与《规划》相一致的数据库标准,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加速推进全省矿产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各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同时,要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规划遵守、执行、监督的自觉性。修改矿产资源规划,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三、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按照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分制运行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多形式勘查工作。开展长江和淮河流域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调查评价。积极探索建立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激励机制,改善矿业投资环境,鼓励社会投资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性勘查,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对后续资源进行勘查。

四、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床)的储量规模相适应,严格执行最低开采规模制度,严禁大矿小开、乱采滥挖。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和开采准入条件,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总体规划第5篇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打造一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攻坚之年,根据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集团的实际,经经理办公会议研究,现将总体工作规划下发,请遵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一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目标,以“调结构、促转型”为动力,实现“管理增效、改造扩能、上项转型”三大突破,做到“煤焦稳基础、电炭增效益、上项强后劲”,确保集团转型跨越发展。

二、管理增效强化企业管理,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重点抓好以下管理。

1、实行三级目标管理,强化管理责任。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领导下,集团将产量、成本、利润、安全、项目建设等指标,根据不同情况,分解到各企业和项目筹备组,实行经理分工负责制和企业目标承包制及成本费用包干制。董事长与分管经理签定责任书,分管经理与所属企业签定责任书。以月考核,年终兑现。实行与“工资、奖金、升降”三挂钩。

2、设立三个调度中心,加强协调指挥。集团要以信息化为平台,建立生产指挥中心。特别要随时把握市场变化,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做到“购进产出平衡、原料不断档,产出销售衔接、产品无积压”。确保循环链条生产的正常运行;电管部和电力调度中心要加强电气设备管理和电网建设,科学调度电力,发挥自备电厂的最大效益;组建资金管理中心,扩大融资渠道,确保资金需求,提高资金利用率。

3、坚持三类会议制度,狠抓工作落实。集团每月召开经理办公会议,汇报、布置、协调各项工作;分管经理每周召开所属企业碰头会,研究、督察、安排工作;各企业每天召开生产调度会,安排、解决生产中各类问题。

4、突出三项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各企业一把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和各生产车间安全生产具体责任,杜绝死亡、限制重伤、减少轻伤。强化各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做好防盗、防火、防触电、防交通事故、防弄虚作假工作。二是加强设备和定额管理。加强设备归档建档工作,坚持设备采购招投标,落实设备保养、维修、检修制度,实行设备完好率考核。严格定额消耗管理,严把原材料(原煤)和低质易耗品购进关,做到“优质、低价、及时”,每个企业、工序、产品制定定额消耗标准,围绕节能降耗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实行定额消耗和创新奖惩制度。三是加强现场和厂区管理。各企业要做到清洁、整洁、有序生产,实行现场责任区管理。厂区要科学规化,美化、绿化、亮化,定期检查,责任追究。

5、建立三种激励机制,激发管理活力。其一各企业领导班子实行“优化组合、分级聘任”制。即由分管经理对所辖企业定职序、定职责、聘任一把手,由各企业一把手聘任副职,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机制。其二树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的人才观。大胆引进人才,在现有员工中选拔重用人才,为管理、技术、生产骨干优先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严格遵守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法,实施“选人、用人、留住人”的用人机制。其三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凡出现产品质量、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失盗、失火等重大事故和影响生产重大责任及吃回扣、违反劳动纪律等影响企业形象的重大问题,都要严格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强化“管人、管事、赏罚严明”的约束机制。

三、改造扩能煤矿改造扩能是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兼并重组,尤其是单独保留集团,使煤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按照“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和“资源利用率高、安全生产好、环境治理好、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建设现代化矿井。投资2亿多元进行矿井改造扩能,力争三年内形成270万吨生产能力。

1、实行分级考核。集团按照安全、产量、成本质量、采掘及重点工程、矿级领导绩效工资五大指标下达矿管部,予以考核。由矿管部分解下达各煤矿,实行分级考核。

2、狠抓重点工程。

(1)明子村:6月底完成主井开拓工程,按60万吨产能标准做好井上下配套工作,确保核定产能一次通过。9煤南大巷主付巷掘进300m,北采区开拓300m运输巷,实现9、2煤各两个采面。

(2)二亩沟:上半年完成120万吨改造扩能规划设计,边设计边施工,力争三年内达到120万吨生产能力。9煤主付巷开拓200m,采区上山开拓300m,基本实现机械化采掘。

(3)下神南:协助二亩沟完成矿井设计和施工,上半年完成主井皮带改造,北大巷主付巷开拓200m,皮带主付巷开拓200m,7、9煤各做一个采面。

(4)西沟河:上年完成皮带改造,北大巷主付巷开拓各300m。

(5)各煤矿在条件具备的

前提下,全面推进机械化采掘。3、确保安全生产。强化矿管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各矿一把手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紧紧抓住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严肃安全责任追究。做到消除死亡、降低重伤、减少轻伤。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兴矿”。各矿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矿井的水平和组织安全、高效生产的能力。要通过培训提升、引进招聘、竞争上岗、完善保障制度等措施,建设高素质的机械化采掘、机电管理维护、安全监督管理三支专业化队伍。

四、上项转型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后金融危机冲击的战略抉择,更是资源型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集团要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农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气废渣发电、新型产业引领”为转型目标,开创“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炭经济、循环经济为特色的二次创业之路。

(一)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

1、完成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规划、实施方案、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的可研报告、专家论证、省市立项。

2、完成焦炉准入。

3、完善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的立项、环评等手续。

(二)加快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

1、万m3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年产6000万块粉煤灰蒸压15标准砖生产线(新型建材)5月份达产达效;2、6万吨矿棉生产线7月底前投入运行并启动800万平方米吸音板生产线项目;

3、年产8万立方米高密度板生产线11月底投入运行;

4、峰岩26000kw发电机组3月底投入运行;兴华26000kw余热发电机组年底投入运行;

5、年洗煤120万吨生产线3月底投入运行;

6、年产2万吨电锻煤生产线于5月底投入运行;

7、峰岩建国大酒店5月份正式运营;

8、房地产二期开发4月份启动;

9、农林废弃物制取生物化工品年产5万吨丁醇项目,在完成可研、立项、环评后,6月份启动;

10、利用工业废渣建设6.2万kw发电机组在完成可研、立项、环评的基础上,年内启动;

11、按统一规划,加大厂区、矿区植树绿化,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环境;12、现代农业生态园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并按规划启动。

(三)建设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集团转型跨越发展,在初步形成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我们又确立了“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统筹城乡、工农和谐”的科学发展思路。

1、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规划为稳步发展高密度板和制取生物化工品项目,建设稳定的原料供给基地,我们拟规划建设集种、养、加多种发展于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发展高效农业,以种植优质玉米等“高优高”粮食作物为主,配套种植速丰杨农田林网建设。收获的玉米全部加工转化成优质饲料,满足集团和农民养殖需求,服务农村养殖业发展;产生的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加工丁醇;速丰杨作为生产高密度板的原料;生产丁醇和高密度板所产生的废弃物用于发电、产沼气。形成“高效农业种粮——秸秆——农林废弃物生产丁醇”;“农田林网建设——速丰杨三剩物——生产高密度板”;“工业废渣——发电或生产沼气发电”;“次等级粮食——养殖——粪便——产沼气”四条循环产业链。具体规划如下:

(1)土地规模经营。集团按照“双方自愿、平等互利、合法规范”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集团与乡、村、农户共同配合,与农民和村委签订土地租用协议,在遵守国家土地法规的前提下,以合法手续租用5万亩土地,每亩每年补偿农民500—600元,承包期30年左右,一次预付三年租金,目前已租用2万亩。

(2)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内,集团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规划设计,计划在秋后,对租用的所有土地进行土地整治、水利配套和林网配套三大工程建设。使4万亩高标准农田、1万亩农田林网全部实行现代化、机械化作业,为高密度板和丁醇项目提供稳定原材料。

(3)种养加多种经营。在确保高密度板项目和丁醇项目拥有稳定原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还计划养羊1万只,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已建成3000只的标准化养羊厂一个。同时,我们还利用平遥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发展现代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目前我们已经在我县高速铁路车站北侧,租用了亩土地,将规划建设一个集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

2、综合效益实施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不仅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全省煤焦企业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转型发展的路子,而且也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发展载体,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企业增效:5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为高密度板生产项目和生物化工品(丁醇)生产项目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两个项目的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达6.7亿元,年利税达1.8亿元;同时种粮、植树、养羊的年收入也将达到8000万元;另外还可建设22.5万kw发电厂一座,实现工业废渣气发电,年发电量3.6亿度,年产值可

达1.8亿元,年利润达8000万元左右。(2)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建设将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初步概算,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农民增收提供1.8亿元左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被租用的5万亩土地的年租金收入可达3000万元;二是高效农田可年生产24000吨优质玉米,增产10%左右,为国家提供商品粮4800万斤;三是可年收购次小薪材和秸杆60万吨,按每吨200元的价格,可为周边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四是项目的实施可带动近1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年劳务收入可达1500万元左右。五是项目实施后新增加800多名劳动岗位用于安置农民工就业,年工资收入1200万元左右。

(3)社会、环境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将坚持走“农业支撑工业、工业反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共赢发展之路,在农业生产环节中,通过农业生产和林网建设大大优化区域空气质量,在实现优质高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在工业发展环节中,高密度板项目可为国家节省木材25万立方米,生物化工品项目所生产的新能源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对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具有示范作用。利用工业废渣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1万吨,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保障措施做好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各级领导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各企业一把手和领导成员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集团的统一部署上,把标准定到签订的目标责任制上,把行动落实到完成全年任务上。提高素质、团结协作、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全面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转型发展是企业发展的主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系关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抉择。循环经济是转型发展和实施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内容的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是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集团要围绕循环经济上项,链条要围绕节能减排延伸,各企业要围绕节能降耗生产,环境建设要围绕减少污染治理。使转型发展真正成为全集团的战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成为全集团的目标。

(三)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之年,集团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打造一流集团的气魄,长远规划,立足当前,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代化矿井、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工艺等方面有大的突破。要真正落实经理分工负责制,真抓实干,为集团发展献策出力,为董事长、总经理分忧。要坚定不移推行目标责任制、成本费用包干制、中层领导聘用制、企业领导班子优化组合、分级聘任、汽车改革、招待费改革等改革举措。以改革促进企业的发展,以改革推进转型发展,以改革提高经济效益。

(四)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着力从厂区生态环境建设、员工生产工作环境改善、先进文化理念传递、集团形象塑造四个方面,提升企业文化水准。以全面贯彻vis系统为重点,从企业标识、企业理念、企业规范三大系统,进行投资建设、全员培训、管理考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党组织、工会、民兵连、车间各个渠道,加强职工队伍教育和管理。开展表彰先进、奖励贡献、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推进企业文化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五)执行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执行力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贯彻企业规划、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更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各部门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执行集团的总体规划、工作目标和专项任务;各项目筹备组必须按集团要求,保质量、控投资、按工期达产达效;各子公司必须强化大局意识,遵循链条生产的运行规律,确保为下一环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各生产环节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对影响生产的问题和配件,必须快速排除、高效处理、限时办结;集团上下必须营造“抓住不落实的事,处理不落实的人”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执行力。

的各项工作方针已经确定,让我们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实现峰岩集团做大做强而努力奋斗!

总体规划第6篇

【关键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

一、 背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都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保护国土资源、维护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是指导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两者有序衔接、统筹协调,对于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以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机构整合为契机,大力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两规衔接”工作研究及实践。

1、 政策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2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城乡规划法》第5条也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2、 发展形势的需求

上海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面临着“资源紧约束”阶段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得城镇、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较高用地需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规划要努力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向依靠新兴要素转变、城镇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转变,探索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发展之路。

因此,加快 “两规衔接”工作,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有利于发挥规划土地机构整合的体制机制优势;三是有利于为维护上海长远发展和生态安全预留空间,促进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矛盾。

既有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很大,城市规划总量超过下达指标

从既有规划情况分析,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国家分配指标。

中心城向外蔓延式发展现象比较突出,空间结构亟需优化

中心城规划楔形绿地与敏感区建设和控制力度较弱,宝山、闵行等集中城市化地区实际已与中心城连为一体,中心城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外来人口集聚、建设用地明显扩张的地区,引发了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建设用地结构有待优化,产出效能亟需提高

目前土地利用仍然主要延续外延式的扩展方式。2008年全市工业仓储(区)用地约占现状建设用地总量的三分之一,相对偏高,产出效益区域差异比较突出。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占补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上海是土地资源缺乏型城市,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二、 实践的思路和原则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各自编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平台、技术手段、方法与内容,要做到两规衔接必然先要统一两规的技术层面,同时确定两规的各自主导的部分与共同协作的部分。

1、 科学确定规模,合理集约布局

两规的核心都是用地规模与布局,两规衔接工作重点是确定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规模和布局。在长期的编制过程中城市规划较侧重于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基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预测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往往较大;而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规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指标进行控制,重在控制。

建设用地以及基本农田规模均是国土部下达的刚性指标,因此两规衔接工作在规模方面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准,而城市规划则在空间布局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 制定技术路线,建立充分协调的技术平台

为协调用地规模与布局,两规衔接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梳理、叠加和增减三个阶段。其中,在梳理阶段,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分别主要梳理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项目;在叠加阶段,将基本农田和现状建设用地分别与城市规划方案进行叠加,在此基础上分析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在增减阶段,确保近期重点条块项目和重要的生态廊道,增减规划建设范围,消减规划建设范围外的现状建设用地,以确保基本农田规模并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对接用地分类,统一统计口径

两规衔接的基础是用地分类标准的衔接。鉴于国土部下达建设用地指标的内涵,在用地分类对接中建设用地统计口径将包括农村建设用地。

利用现有基础,建立工作底版

两规衔接的基础是工作底版的统一,从而可以面向不同的规划编制规范,灵活的加以分合。本次两规衔接底版的精度采用1:2000,既兼顾了总体规划的表现力,也符合项目审批的需求。

结合工作特点,确定工作平台

本次衔接中AUTOCAD被确定为初期落实建设用地布局时的工作平台,而ARCGIS则作为后期计算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基本农田布局以及出成果图纸的工作平台。

三、 研究思考及建议

上海市前期的两规衔接工作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形成了较为可行的成果内容和技术路线。但是在工作中仍然遗留了部分不足之处,需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1、 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上海市本轮“两规衔接”工作的开展,虽然经历了两规矛盾充分暴露时的困难和压力,但最终还是体会到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时期这项工作对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性。建议组织编制两规的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应充分重视“两规衔接”工作,并为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进行推广。

2、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由于我国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合并设立和单独设立两种模式,对“两规衔接”工作的具体开展也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两部门合并设立的地区可由市规土局牵头,邀请具有高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土地利用规划院联合参加编制,将城市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形成“两规衔接”研究成果,作为深入编制同一个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两部门独立设置的地区可提请当地政府牵头建立两个部门充分协调的机制或成立共同参与的编制组织。

3、 加强交流与合作

针对“两规衔接”具体工作的开展,基本技术路线和思路应该是一致的,由于我国各地城市的具体情况不一致,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处理的方式方法会很多,也呼吁从事此项工作的设计院加强联系和交流,互相传授经验,将“两规衔接”研究工作长期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胡俊,规划的变革与变革的规划――上海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 [J]. 城市规划,2010(06).

总体规划第7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简称“两规”)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43-01

一、“两规”需要协调的原因

1由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要对未来相应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均为国土规划专项规划,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建议两个规划的上一层次的国土规划基础下进行协调。

2“两规”研究的角度不同,在用地调整的问题上具有从属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而城市总体规划则着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如果忽视两者的差异和关系,将导致两者在规划思路和规划结果上的矛盾。

3“两规”对于用地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质上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其中心任务是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选择和用地分类及布局等。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两规”在用地上都要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为核心。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的原因

1“两规”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目的是:在不增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优化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它侧重于规划的过程,它的结果只是一种预测,强调的是为达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进行的调控过程。

2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更新成果可信度较高;而城市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城建部门的统计资料,对用地进行统计时,往往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所得到的数据为概查和估算数据。此外两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础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如:城市规划部在统计城市建设用地时,往往将已有城市总体规划区的、还没有建设的郊区或部分农村也计人城市现状用地,土地部门则以实际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的用地作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所以统计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会大于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

三、“两规”不协调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分析

1编制不同步,“两规”城镇用地规模的规划结论缺乏可比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土地部门负责编制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始于20世纪8O年代,直到1998年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了原则性规定。我国的城市规划始于20世纪5O年代初期并确立了《城市规划法》同时早于《土地管理法》。往往在各地的编制过程中,规划的起点和规划期限也不同,使得“两规”在表述城镇用地规模时明显存在不同,其结论缺乏可比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影响用地规模的控制效果。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为指导思想,由上而下编制,实施以来虽然在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避免城市无规则蔓延上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土地系统的复杂性、规划基础条件的欠缺,加之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其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四、“两规”协调途径

1实行规划的同步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建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两规”编制的基期年和目标予以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同步编制,并且其他相关规划也应在规划期限内进行编制,不得随意改变规划编制的期限。

2人口规模预测的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因此,在“两规”的协调过程中,首先必须在人口统计口径上达到一致;其次二者统计的行政区域范围必须一致,这样的话,二者所用的数据基础是一样的,由此确定的规划建设人均用地指标也显得科学合理。

3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统一。在“两规”的协调中,目前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控制城镇用地规模的标准,但它忽视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原因和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研究,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影响了城镇规模控制的效果。只有在对已有的扩张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判断的前提下,针对城市集约利用水平和闲置地、空地情况,根据对未来城市土地需求量研究和区域土地需求的矛盾,才能提出未来城市用地适宜扩张的范围。显然,通过上述两者的结合,将城市现状、城市用地扩张分析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可确立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4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要使“两规”在城市发展方向上达到协调统一,必须先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性质的确定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国情,保护耕地应作为城市发展用地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向宜建区和基础设施有所延伸的地方拓展。

5“两规”实施一致有效。“两规”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够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在“两规”的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两规”的实施予以同等重视。“两规”的实施都应注重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综合应用。此外,应加强规划宣传、社会的监督和进行规划实施评价,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和规划管理公开,调动公众的主动意识,促进政府部门的公正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制约和避免各种违反规划行为的发生,保证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冯广京,严金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2.

[3] 许德林,欧名豪,杜江.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J1.现代城市研究。2004.

[4] 曹荣林.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J].经济地理,2001,

总体规划第8篇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差异

1、指导思想的差异

自1986年至今,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关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镇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

2、规划目标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3、规划部门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分别由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规划建设部门来编制实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土地资源也从过去的无偿使用发展为有偿使用,这同时就客观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与土地规划建设部门间的矛盾。

4、规划时间、层次及人口统计口径差异造成的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有一个重要原则,即“一保吃饭、二保建设、三保环境”,而事实上很多城镇却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种现象导致总体规划反而服从城镇规划的结果。城镇人口的统计途径和统计范围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有些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有些则按非农业人口数量确定人口规模。这种“以地定人”的城镇规划和“以人圈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是导致不同矛盾的根源。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衔接的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应遵从以下原则:

第一,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以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益为基础,对不同区域、用地部门及产业之间用地的需求进行全面考虑,协调好各区域、部门及产业间的用地矛盾。

第二,保护与保障并行原则,在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推进耕地保护从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及生态建设的全面平衡转变。加强对土地的整理力度,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才能使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第三,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原则,在规划建设中要将土地的开发、整理、利用及保护结合起来,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进行合理安排,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方式

1、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间的协作

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都要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切实做到土地规划、征地、开发、建设的统一管理。同时要强化实施两个规划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违法用地和建设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的重点是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限,而建设用地区的土地利用则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进行。

2、城镇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城镇规划制定的发展用地的规模及控制范围不可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控制指标。同时,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符合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求及土地用途的管制要求,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对于不合理的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局部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地用地。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与个人的建设用地都不得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