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2:04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难度的加大,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由此导致某些艺术类大学生出现了失落、偏执、自负等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1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心理、偏执心理、焦虑心理等。

1.1 失落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1.2 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面对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这样的偏执心理在艺术类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1.3 焦虑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虑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1.4 依赖心理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园的,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家庭来说较好,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较多的财力、精力。而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2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不健康心理存在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2 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使艺术类大学生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培养方式落后,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滞后,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脱离实际,使有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择业、不懂得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2.3 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不良心理。

2.4 自身因素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相关专业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时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3 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应成为当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完善社会的就业机制

各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3.2 重视家庭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长更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就业。家长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的就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不要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要给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3.3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3.3.1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艺术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改变其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要过于焦虑。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3.2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同时要强化艺术类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我创业。

【参考文献】

[1]刘铸.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01):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经济专题;工科院校

KAID、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基本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一)时效性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全球经济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数据不断更新,经济政策推陈出新,经济现象瞬息万变,因此,经济专题的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二)联系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公民都是经济的参与者和影响者,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地方的经济政策变化均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将来的职业规划受到经济发展趋势影响更加显著[2]。因此,经济专题不仅仅包含讲授经济政策和一般的经济理论,还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经济原理也能轻易在身边找到案例,因此经济专题的内容往往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等存在直接关联。

(三)政策性

经济专题的授课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政策的基本内容,科学分析政策的影响过程是授课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习和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分析经济现象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因此经济专题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四)思考性经济专题授课的思考性,是指引导学生科学分析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思考,日常观察的经济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掌握的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经济专题的特征,需要授课教师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特别是对于工科院校而言,避免出现忽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象,坚决杜绝形势课“谁都能讲”的误区[3],选配合格教师,熟练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内涵,主动联系大学生感兴趣的经济现象,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二、KAID教学法设计

基于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作者多年来采用访谈和问卷等方式,在数百名大学生中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KAID教学法.

(一)KAID教学法基本内容

KAID教学法包含四部分内容:(Knowledge)经济学知识的讲授。包括根据课程要求,理清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知识,讲授理论知识,一般来说这是经济专题教学的第一步;(Analysis)运用知识分析经济现状。包括运用讲授的经济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学的导入、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主动思考奠定基础;(Industry)结合专业把握趋势。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把握相关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专业素质培养相互促进;(Demand)集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即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新、学科竞赛等需求,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二)KAID教学法实施

K-A-I-D教学法四个部分内容存在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按照K-A-I-D的顺序备课,但需要指出的是,K-A-I-D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互为前提,因此准确的讲教学过程应当是“K-A-I-D-K……”环状的结构,如在了解大学生学科竞赛、专业需求、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后,可以以此继续提取一些相关经济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K-A-I-D教学法应用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也可以以D(需求)为起点,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采用经济知识释义,然后解释现象,把握专业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对象、授课特征等确定K-A-I-D教学法的切入点和过程。最后,在K-A-I-D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始终要围绕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讲授,不能偏离、更不能违背政策,这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KAID教学法的核心。

三、KAID教学模式的保障及要求

(一)经济与管理学相关学科的基础

鉴于经济专题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配备具有经济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便于分析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政策实施作用过程,建设稳定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选择形势与政策课主讲教师时,不要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部的专任教师[4]。相反,如果授课教师缺乏经济与管理相关知识,则容易出现对经济政策解释不全面,分析经济现象及其与实际的联系不透彻,偏离授课目标。

(二)教学对象的专业及相关的产业背景掌握

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经济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掌握受众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将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则能显著提高授课效果。

(三)身边的经济学现象的搜集与整理

结合大学生的需求,注重搜集身边的经济现象典型案例,才能使得分析经济现象的过程更具吸引力,也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四)注重后续授课效果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课下积极思考问题,集合职业规划和学科竞赛等,持续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把握市场需求。四、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正确看待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已经成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形式与政策课经济专题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应当在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基础上,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中心,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不断优化KAID教学法,才能进一步满足形式与政策课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2016-12-03].

[2]冉欣,郭智芳.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的优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6):116-118.

[3]谢丽萍,张强.“05方案”实施以来理工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状况和完善举措探析[J].教学研究,2016(1):77-8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3篇

【关键词】 银行业 市场营销 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 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晓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3.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62-02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认识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时代环境,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使学生在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二、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的热情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

其主要表现概括为“三不”,即课堂上老师讲课不听,老师提问不理,老师点名不在。究其原因,可以从民办高校学生对课程评价两标准来分析。据了解,学生对课程评价有两个标准,按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有用”和“好玩”。在他们看来,形势与政策课大多是“没用又不好玩”的,所以学习的热情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课程认识有偏差,重视不足。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来看,民办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家大政方针等离自己很远,甚至跟自己没有关系,因此没必要了解这些内容。另外,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部分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比较自私,带有一定的世俗气息,认为能带来经济利益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因此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没有用的。从民办高校的特征来看,民办高校大多开设一些实用型的专业,如会计、英语等,这些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压力大,再加上民办高校学生认为自己起点低,需要加强学习,想通过考证来弥补高考时的遗憾,所以受到就业压力、专业学习压力、考证压力及社会上用人单位“重才轻德”的影响,因而对形势政策课不重视。从学习途径来看,如今的大学是网络普及的地方,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各种信息的首选之地。因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势政策课所讲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微博获取,没必要坐在教室里上课。从考核方式来看,由于形势政策课大多采取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通过率几乎百分之百,因此学生认为这门课没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

2.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这就是学生所说的“不好玩”。从教学内容来看,一些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没有吸引力。一些老师在讲课时没有结合学生较为关心的实践问题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从教学方法来看,长期以来,传统的形势政策课大多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而90后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传统的灌输的授课方式,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从教学态度来看,一些老师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造成学生缺乏兴趣。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1.教师队伍不稳定。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中共中央教育部、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规定,“要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不稳定,成为制约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变化快。“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教学内容也要随着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工作量大的教学特点,使得许多教师对该门课程望而生畏。

另外,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教师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存在问题,留不住人,使教师的流动性大。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而言,由于学校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价值认可和激励措施,使教师总觉得低人一等,自信心不足,没有奔头,教师队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谈不上稳定。

2.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教学组织方面的问题。学校在组织教学时,往往没有按照专题组织教学,而让所有的任课教师讲授所有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就一直被变化着的教学内容牵着鼻子走,没有一定的研究方向,甚至讲授某一个专题时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必然导致讲课时底蕴不足,学生反应不好,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二是教师队伍结构设置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基本由少数专职和大量兼职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也不同,因此在学校没有按专题组织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对自己擅长的专题讲得好,对自己不擅长的专题讲得差。三是部分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足,责任心不强,态度敷衍。形势政策课的兼职教师多以党政干部及年轻的辅导员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党政事务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只能利用晚上及周末的时间备课,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使得一些教师备课不认真,敷衍了事。四是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经验不足。从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来看,青年教师占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刚毕业不久,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间较短,知识积累不够,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三、提高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学校层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合理设置教师队伍结构。形势政策课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民办高校中不乏有经验的离退休老教授,也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要老中青结合,形成形势政策课的专职教育团队。另外要科学搭配专兼职教师比例,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强化教师培训。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查阅文件资料等提供方便,并且应当安排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并进行社会考察,以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3.强化价值认同机制。要把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支持,对于从事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师在聘任及晋升职称上予以支持。

4.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形势政策教育教授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任何一个专家、学者都难以包打天下,因此需要教师走专业化方向。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模块化、专题化,可以按照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军事、文化等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每个教师按教学内容和兴趣不同,选择相对稳定的一两个方向积累资料,并且参加到相应的课题小组中开展工作。

5.实行集体备课。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按照不同的内容,划分不同的课题小组,再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便于对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好的方式进行交流借鉴,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好机会。

(二)教师自身方面,需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

1.提高教师素质。第一,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及运用理论分析国际局势,分析政策变化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从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

第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育人工作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感染人、培育人。

第三,提高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与科研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师要提高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水平必然要以加强科研为基础,力争成为学者型教师。因此要加强两方面的科研,一是加强对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研究,也就是对于形势政策课中一些热点问题,重点问题的研究。二是关于形势政策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以科研能力的提高,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2.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力求做好政策性与时效性的结合;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教材和时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证学生关注内容的政策蕴含力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感染力。

3.注重语言沟通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因此要注重语言沟通艺术,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语言准确精练,逻辑性强,尽可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环环相扣地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二是语言要生动有趣,切忌死板乏味,教育中既要做到严肃认真,又应富有情趣,寓教于乐。三是语言要注意抑扬顿挫,避免学生的听觉疲劳。这些都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课前认真准备。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创新教育方式,要摈弃陈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探寻能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生动,充满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2004-11-17].

[2]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5篇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兼职教师;备课

高校形势政策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性与方法性的统一、稳定性和时效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切实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加强备课环节是提高形势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尤其是高校形势政策课兼职教师,通过对备课环节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确定教学主题、选取内容、设计环节、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方面加强备课,增强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兼职教师加强备课的必要性分析

1.1课程政治性、理论性、时效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

形势是社会事务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它包括构成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发展的各要素的基本现状和重大变化,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公众对这些情况和事件的总体反应。世情、国情、党情、舆情都可以叫做形势。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而规定的行动纲领、行为准则和具体规定[2]。比如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政策,还有各部门各领域不同的区域政策。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涵盖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涉及的领域宽,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信息,获取不同类别的知识。同时国内外的形势以及我国的一些政策制度发展变化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任课教师需要结合日新月异的形势变换,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丰富,让形势政策课更能紧跟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效性、政治性和理论性,任课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从精心选题、到针对性的研究、制定教案、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资料、及时的修正教案和制作课件等,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最丰富的知识、最准确的政策方针、最新的信息。

1.2兼职教师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功底不足、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形势政策课任课教师通常都是由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组成。第一,根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队伍比例为70%,而青年教师占到60%[3]。青年教师一般是指年龄在35周岁以下,在政治、学士、业务、理念上仍需要不要提升的教师群体[4]。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以一学期形势政策课教师42人为例,兼职教师比例占73%,青年兼职教师占50%,且部分青年兼职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形势与政策课任课经历不丰富、学历、职称不够。第二,兼职教师主要由校、院、部门党政领导和辅导员承担,由于他们主要承担行政、学生管理、党建等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投入就会大打折扣,对所要任课的专题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信息的探索、学习和储备,教学效果就会直接受到影响。部分青年兼职教师本身又存在讲课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教学方式方法不足的现象,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教学效果自然不佳。第三,兼职教师相比专任教师来讲,平时很少有业务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很难集中去研究探讨一些理论和深层次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理论功底有所不足。

1.3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形势政策课,大学生可以快捷、清晰、全面的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最新时事热点,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和需求,引导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时事政局中,保持清醒的认识,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社会强烈责任感,奋勇拼搏,勇于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勇拼搏。要实现上述目标,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就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备课是必须且意义重大的。

2.备课环节探索

2.1确定教学专题、收集教学资料、精选教学内容

乐山师范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专题的选定一般在征求形势政策课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领导共同研究决定。专题设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及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及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兼职任课教师需要根据专题去分析专题涉及的思想和内容,构建专题课程的授课框架。比如专题《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在确定专题之后进入专题相关资料的查找、收集和学习,从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感人的故事及现代价值,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如何发挥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等等相关的内容收集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精选教学内容,内容筛选中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分析来宣讲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做到有政策、有理论、有案例、有视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2备课、撰写教案、编写讲义

备课环节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个环节。部分青年兼职教师的教学阅历和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要求兼职教师自行备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按照每学期的教学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请专任教师负责每一个专题的备课包括撰写教案、编写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部分兼职教师根据专任教师已经做好的课件以及拟定的讲义进行专题学习备课,或是直接根据编制好的讲义进行讲课。因为自身的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也不够广,在讲课过程中也就更不会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这就直接导致部分兼职教师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能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对授课专题的了解,兼职教师首先根据专题个人备课,确定教学基本框架、教学内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经过个人备课后,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以便探讨学习。其次,个人备课后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根据学情、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备课,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专任教师或者是主备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做简要的介绍,兼职教师在经过自行备课后对相应的课程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参加集体备课时就可以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相互补充、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第三,兼职教师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在自行备课的基础上修正、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修正和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形势政策课的实效性。最后,编写讲义,通过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之后,兼職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思路有了个人的设计,再结合主备课老师提供的专题讲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完善,编写适合自己讲课的讲义内容。编写一份相对完整的讲义不仅是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课后课程资料的查询留档。

2.3多媒体课件制作

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和影视音像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内容和空间,这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5]。形势政策课的内容理论性、政治性很强,仅仅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师授课的模式,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加上部分兼职教师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知识面不广,就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素材进行融合,对抽象、理论性强的事物进行生动的表现,对复杂的过程进行简单的呈现,使原本枯燥、干瘪的教学内容充满活力和吸引力。主备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份教学课件,但对于课件上的部分内容,尤其是一些事实案例,有些仅仅是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呈现,对于不了解事件案例的教师,也就不知道该图片或者文字表达的含义,更无法与同学分享。所以,为了能够将知识内化,兼职教师需要通过百度、查阅图书资料或者是直接请教备课老师等方式了解案例的事实情况。另外,在主备课教师提供课件的基础上,兼职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收集的教学图片、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制作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思路的多媒体课件及教案,切实提高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

2.4深入课堂,观摩学习,修正完善教案

听课是一个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形势政策课兼职青年教师,走进课堂,观摩学习,是学习和成长必经的过程。当教学内容基本准备就绪,但是在正式走进课堂之前,作为兼职教师,尤其是低职称低学历的青年教师,初上某一个专题,需要走进专业教师课堂听课,观摩学习。一是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思路、方法、对课程内容的拓展、语言艺术的运用、课堂互动、相关案例的分享等,以便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二是通过听课观摩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取他人有益的经验,取长补短,不断修正、完善教案,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增强形势政策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了解学生学情,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学习的兴趣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听课情况还要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价,注意做好听课记录,对一些精彩的导课,一些精彩的案例、一些引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互动等亮点和特色进行总结、内化,这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高校形势政策课具有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兼职任课教师必须要加强研究学习,在备课环节上下功夫,通过充足的课前准备,更加生动、具体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提高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兴趣,乐于接受,最大限度发挥形势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登全.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6,(31). 

[2]形势与政策[EB/OL]. http://docin.com/p-555331175.html. 

[3]郎新发.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2). 

[4]陈彦飞.科研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2013,(7). 

[5]颜善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探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1,(5).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 改革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应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列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认清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实效性,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状况及其教育的整体效果是好的,但尚未完全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有:

(一)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有人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辨析社会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现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空前普及和发达,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涵盖有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而且贯穿于党团活动之中;还有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只需在部分年级“阶段性开设”;等等。这些片面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得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发展缺乏具体的刚性制度如:目标不明确,实际待遇偏低,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不明确,在现实中造成了对教师队伍素质、价值的取向,使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想不稳,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兼职教师首先要保证本职工作,专职教师在职培训脱节或缺失,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 能够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上的精力非常有限,所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教学方式、手段单一落后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者自我价值认识的不足使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虽然是一个具体的情况较多然而注重讲理论却并非结合实例、具体情况来开展授课,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不多,针对性不强。在教法设计上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得多,入情入理的分析不够,即便是某些典型事实的案例解析,也缺乏透彻的说服力,教法设计没有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实效性差。

(四)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缺乏材,教材的编写往往滞后于现实

表现在与政策出台、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显然,如果一种“形势热点”已经“冷却”了才进行教学,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材的滞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授课内容基本靠授课教师自己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因此,同一学期,同一年级,授课教师不同,往往授课内容也不一样,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二、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原因的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及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授课教师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难度大,就是一些长期从事这门课教学的老教师也感到上好这门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形势变化的影响,该课的教学内容变化较大,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收集最新的资料,研究新的问题,使教学内容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否则教学就失去了时效性。教师忙于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科研的渠道也较少,因此,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加之这门课程学科界限不明显,还有相当多的人对该课及任课教师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门课谁都能上。而这门课一般是大课,学生多,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而对任课教师都具有非常大得挑战和压力。

三、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建议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国家教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意见》,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我们高校应以此规定为依据,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作以下改进。各级领导一再强调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很多人思想深处对这个课不重视,我们不要求格外的重视只是想他和其他的专业课一样,放到同等的地位。

(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技巧

精选教学内容,活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讨论课,自主创新课(让学生自己主讲),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这些课堂教学的设置和主持都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加大对教师的学习培训,接触社会。增加同行交流。每有重大事件鼓励学生积极参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和论文。

(三)需要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方法

建立“理论+实践”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突出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思想,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工作在实效上取得新突破;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之外,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的家庭角色体验活动,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的各种社会角色体验活动,以发展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各种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等类型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四)建立形势与政策师生沟通的网络平台

这门课的教学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采用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既保持了讲授教学模式的优点,又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声情俱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吸引力强的特点。但是我们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主教学”的要求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多样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交流和辅导,以及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管理员制度。社会上,国家现在都有信息收集处,比较重视基层的思想和动态。

(五)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方式上作文章,这是一般的教学规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的广泛性、纷繁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方式应灵活多样:(1)加强专题讲座教学。专题讲座教学能够在单位时间内,系统地、完整地讲清问题,给学生一条清晰的脉络。搞好专题讲座,要相配套地对课时安排、教学单位进行相应地调整,每周一课时,调整为两周或三周集中学习一个专题,教学单位也由单个教学班调整为3—5个教学班集中学习。即节省教师资源,又形成一种学习的大氛围。(2)大力倡导参与式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从其性质而言,要求学生参与性较高,课堂上学生发言、提问、讨论的频率较其他课程高,要将参与式教学延伸、拓宽,必须广泛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和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开展参与式教学,要控制好课堂规模,以单个教学班为最佳。(3)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的作用和效果。当今时代,以网络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发展。年轻的大学生热衷于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生活,上网浏览获取信息,已成为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图文并茂,易为学生接受,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起到行之有效的效果。要搞好这项教学,教学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设施到位。

(六)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完善和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教材,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在教学的环节和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教材适用时间很短,这就给教材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教材要与时俱进、实用,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构建教材体系,成立由授课教师组成的中心备课组,中心备课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学习每个专题前编写出专题辅导材料,及时送到学生手中。

(七)积极探索,完善考核制度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具有知识性、时效性、现实性等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灵活运用考核方式,既不能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也不能用一种固定的万能的考核模式。应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大胆探索其考核方式,现在每年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已成为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社会调查,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一种考核方式。它不仅能测评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测评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形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崔景明,刘瑞平.“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侯慧君.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J].沈阳干部学刊,2007.

[3]郭 蓉.形势与政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06.

[4]施节敏 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6):5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l6号.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7篇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就业;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91-02

收稿日期:2013-06-22

作者简介:黄文珊(1989―),女,广东汕头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对策探析――以江西省高校为样本”(YJS2012027)的研究成果

一、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 SWOT

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提出来,SWOT分析法是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从而寻找二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在这里,S(Strengths)代表企业的长处或优势;W(Weaknesses)是企业的弱点或劣势;O(Opportunities)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T(Threats)为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法帮助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分析其自身优势与劣势,抓住就业机会,认清周围就业前景。

(一)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 分析

首先,与专科生和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不仅掌握本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进入学校后,可以同时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不仅可以以学校为样本分析申报科研课题,同时也可以带动该专业学科的总体平均水平提高。其次,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潜力以及晋升空间比本、专科生大,在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后,有适当机会时将会脱颖而出。再次,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硕士研究生更显成熟稳重,择业心态日益趋于积极、务实和理性。

(二)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分析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内在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教学经验。由于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读研,实践经验比较少,只是在实习期间接触过教学工作,而且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的听课评课,或在精心准备后上一两节课,并不能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可以自如地对待教学工作。然而教学经验限制在各大中小学招聘时都会成为应届毕业生的瓶颈。第二,性别歧视。由于教育学硕士大部分为女性,且在毕业时正是适婚或者生育年龄,一些用人单位对这类女性持不欢迎态度,加深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难度。第三,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期待值比较高。由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较高,目前教育学硕士毕业生还是比较倾向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并且对工作单位薪金以及是否能提供编制等都有要求。最后,由于研究生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可塑性比较弱,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胜任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宁愿选择本科生。

(三)外部环境机会分析――Opportunity 分析

首先,从人力资源角度而言,硕士研究生属于较高层次的稀缺资源。因此硕士研究生在国家双向就业政策下,拥有较大的就业选择空间。其次,我国当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宏观条件下,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研究生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动力,占有比较大的就业优势。再次,国家为加快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就业服务,全面促进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基层工作,国家还相继出台了各种面向基层的就业项目,例如“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选调生”、“到村任职计划”等。同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许多大学在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和有利于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下出台了对创业学生“停学与复学”的具体规定。

(四)外部条件威胁――Threats 分析

首先,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013年遭遇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研究生的就业观念无法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处于人才供需失衡状态,区域结构性矛盾与学科专业结构矛盾突出。大部分人才想往东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发展,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则无人问津。这就出现了马太效应,越好的地方越多人为其发展献力,而偏远地区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最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在硕士研究生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例如,择业心理、面试技巧等的指导与培训,还有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定位等的建议与指导。

二、SWOT矩阵与改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策略

SWOT的四种战略

(一)S-O战略

S-O战略是指善于依靠外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建议具有较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并对自身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位的毕业生选择该战略。此战略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利用外部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应当加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当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已经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培养方向,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次,选对就业方向。如上所述,教育学是外部性较强的专业。多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都想从事高校教育行业,但高校要吸收的硕士层次教学人才毕竟是少数。因此,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应当有现实的职业定位以及较强的心理抗压准备。最后,由于硕士研究生依旧是较为稀缺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就业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建议此类研究生在就业决策时,选择较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对口单位,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W-O战略

W-O战略是指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战略。建议不善于展现自己优势、自我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做好自身职业规划的硕士研究生,把握好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寻求新的突破或者进一步完善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首先,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以及学校资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以及参与课题等,以增强自身社会工作能力。其次,应当正确对待就业歧视,且在做择业决策时,应当较为注重在该单位的发展前景,是否有施展能力的空间。如果有可适当降低自己的初始就业期待值。最后,高校硕士毕业生可积极响应国家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积累工作经验,发挥才能,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三)S-T战略

S-T就业战略是毕业生充分利用自身内部有利因素以及尽量回避外界威胁的组合。建议符合此战略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要善于利用自身具备的能力,清晰定位,依靠自身内部优势。但是也要回避不良环境,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较好的学习能力、勇于挑战新事物、较强的创新能力,以体现自身的工作潜力。其次,要理性看待就业单位的择人标准,要从自身客观情况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类型学校的招聘情况,深入了解求职单位文化,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高校要切实落实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一个阶段性工作,而应当贯穿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为让毕业生掌握与本职业相关的职业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储备培训。在择业期,应当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做好精准的职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应当加强对学生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等就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开设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四)W-T战略

W-T战略是四种战略中最不利的情况。此类毕业生本身既没有技能优势,也没有突出特长,又无法回避外部重重困难。故此类硕士研究生应当做好充分准备,降低自身就业期待,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为将来求职积蓄力量。

首先,此类硕士研究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对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学实践能力,如果理论知识很扎实,而实践能力很差那就只能纸上谈兵。所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争取多参加各类实习工作以弥补缺乏社会经验的不足,并且在实习期间有侧重地选择符合或者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岗位,为以后就业打下相关技能基础。其次,因为硕士研究生正是适婚年龄,大部分就业决策会受到家庭、婚姻等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就业地点或者就业单位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相对来说,可供选择的就业范围会比较小。此类硕士研究生应当有较为长久的就业计划,首先注重培养自身团队协作精神,以使自己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适应每个不同的工作群体。其次应当适当调整自身就业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从低做起,以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寻找机会展现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优势。

本文主要是呼吁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当通过SWOT分析从而正视自身优势与劣势,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相信“研究生是女儿不愁嫁”,直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珍惜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机会,把握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注意扬长避短,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社会的调整;同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外界社会大环境的变革,积极面对就业压力,以寻求就业决策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高泽宇.基于SWOT理论的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

划现状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2.

[2]楼群英.基于SWOT分析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决策[J].高

等农业教育,2007,(8).

[3]刘永中,金才兵.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757.

[4]石湘娥.师范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第8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形式与政策 教学改革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青年就是未来,青年就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就是支持国家的发展。国家重视青年的成长,鼓励青年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创业。因此,高校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需要顺应国家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需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本研究旨在分析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试探索融入创新创业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问题探析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具有顺应社会发展,结合国家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以及受教者本身思想发展等特点,达到对受教者思想引领与塑造的目标。它能够使受教者正确认识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形势;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代背景或国际环境的关系;运用正确的思维看待时事、热点、现象等问题。经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受教者重视自身思想意识的潜修、提升认知,纵而加快受教者角色定位、认清自我价值,为今后投身国家建设做好准备。

虽然课程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效果,但目前形式与政策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授课内容陈旧。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同时大学生也呈现日新月异的态势。而形式与政策课的内容更新却较为缓慢,一些知识反复讲授,脱离时代特点。(2)授课思路和方向不够明确。虽然加入了实践课程,使得授课方式变得多样化,但部分形势与政策专题授课思路和方向还不够明确。许多专题仅确立授课方向,而不是分年级或围绕着某一个热点问题分小节进行授课,这样会导致导致任课教师对某些知识点无重点可循,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3)授课内容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贴合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形势与政策专题较为宽泛空洞,大部分专题以认识和掌握为主,而对于课程内容与受教者之间的联系、影响、作用的分析并不多,因而导致受教者只从认知上得到补充,而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理念与立场,良好的人文情怀,提升自身素质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还略显欠缺,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时代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广大学生做好创新创业的引导教育。

2 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强调鼓励自主创业的同时,完善和改进青年就业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指出,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在做好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需顺应社会的主流趋势,大胆尝试现有课程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教育。丰富课程内容,使之培养的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形势,能够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价值。特别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内外新形势、新环境联系最紧密的时政类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从思想层面引领高校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理念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2.1 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当今社会需要是体现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适应新时展的人才是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能力是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应顺应社会发展,向创新创业方向倾斜。

创新理论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精神,创业教育是创新理论的实践表现。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载体,是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方法。因而,在当今时代的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趋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才能培养出受用于新时代特点的人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更应将国家最新的培养人才理念通过课堂形式传授给大学生。加快教学改革,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领悟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理念,运用创新创业理念进一步指导自身实践活动。

2.2 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针对性的良好契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针对性不够强,许多专题内容没有针对性,与时代背景结合度不够紧密。这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仍停留在传统式课程教学,即概念的传授与学生思想的引导中,这显然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国家及社会的主旋律,又与现代社会需求人才的方向紧密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有力地结合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从而起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作用。

2.3 是大学生迫切需求的内容之一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部分以国际形势、地区问题和国家经济形势与重大方针政策的讲授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形势与政策课只包含上述内容的讲授显然是不够的。

据笔者随堂调研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除了上述内容需要认知之外,对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的需求度是非常高的,比如大学生就业形势、毕业之后的生活、工作态势等,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大学生想要从形势与政策课堂上了解到的内容之一。

2.4 是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观的良好途径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学校接受各类专业的知识教育,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受到家庭、个人、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局限性干扰,加上高校课程引导不到位,使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较低,致使这些原本知识上有掌握力、技能上有能力的学生不敢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

大学生创新创业观之所以呈现局限性,是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并没有使创新创业的意识扎根在学生的思想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内容,该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除了认知国家最新的政策外,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还可以使大学生拥有创新创业清晰的认识与饱满的热情,再配合专业知识,从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 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在于内容宽泛,知识点之间的跨度大,即包含概念界定、理论分析、又包含实践应用。本研究前期已经整理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尽快顺利地融入到课程中,就必须要在不失形势与政策课程现有的特色基础上,融入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授课体系,才能更好地对受教者进行专题教育。

3.1 创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含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种形式。其中以创新创业理念教育、传授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精神、塑造大学生创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创立的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形式与政策课程体系,应包含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的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国家形势,掌握国家政策,并为之于努力、拼搏。其次,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转变大部分学生以往对创业实践抱有的退缩、高不可攀的认识,使大学生勇于尝试运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树立创新创业观念,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方法与途径。

3.2 加强任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配置主要是专职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兼职,其中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屈指可数。大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而对创新创业知识认知度较少。这显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鼓励教师参加类似 KAB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力量。

3.3 融入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形式与政策课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之外,可以尝试融入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参考创新创业培训机构的方式,加入创业成功者的优秀案例,以视频教学或现场演讲等方式为在校大学生传授成功者的创新创业过程、经验等内容。树立优良典型,触动学生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