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淡水渔业养殖

淡水渔业养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2:01

淡水渔业养殖

淡水渔业养殖第1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 淡水养殖; 问题与对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本文将重点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对策提出几点对策。

1 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一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在2006年,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爆发这种急性的综合型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危害了近千家渔户的五万多亩养殖区,鱼类死亡400多万kg,损失更是直接打到千万元。

1.2 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 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 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2.1 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

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2 研究市场供需关系 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存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3 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 随着北方的淡水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还要积极寻找新的销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在寻找新的销路时,首要还是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市场的供求情况,以适当的时机进军新的市场,才可以将利益扩大到最大;另外,还可以寻找国外市场,以积极的态度举办相关的淡水养殖产品展销会,宣传淡水养殖产品的优势,进而吸引投资,再进行市场的开拓,将我国北方淡水养殖的市场扩大到国外。

2.4 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此做出如下建议: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渔户的积极性;相关科研单位加大研究经费与精力的投入,开发新型的渔业养殖品种;严禁使用工业废水或者生活污水养殖,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5 结成联盟,进行一条龙服务 北方淡水养殖多以小户散养为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的养殖形式是不利于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的,所以应该加强各养殖渔户之间的联系,组成联盟,相互之间共同学习、帮助;另外,积极寻找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者,将养殖、加工、销售等工作形成一条龙服务,提高淡水养殖的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北方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在北方发展淡水养殖,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市场对渔业产品的需求与淡水养殖业对市场的供应关系,然后相关研究者积极研究,找出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

题,然后“对症下药”,一一攻克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最佳对策,最后再进行市场调查,努力开发市场,拓宽淡水渔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销路,将北方淡水养殖渔业产品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要考虑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北方淡水养殖渔业产品的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淡水养殖渔业产品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郝彦周.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渔业致富指南,2009(05):66-69.

[2] 陈金林. 淡水养殖的主要病害防治. 新农村,2009(07):23-27.

[3] 宋长太. 提高淡水养殖效益的养殖模式和技术. 渔业致富指南,,2005(12):153-157.

[4] 任凤英. 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初探. 现代农业,2005(01):113-118.

淡水渔业养殖第2篇

关键词:淡水渔业生产; 集约化; 水库水域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丰富的水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水库水域水体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大,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如何解决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已经成为淡水渔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制约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淡水渔业的养殖范围也在断的扩大,我国水域虽然辽阔,但渔业资源也不能完全考海洋补给,为了节省养殖区域,我国开始使用了集中箱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应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然而,这种集中箱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不仅使水体被污染,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对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的影响如下。

1.1 鱼类饵料的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得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养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向着集约化方向转变。这种集约化方式所利用的是集中箱养殖方法,这种养殖的密度相对较高,方便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但是这种水产养殖方式主要靠人工喂食饵料,因是集中箱式管理,所投放的喂饵量比较大,在长期养殖中会有大量的饵料残余和粪便。虽然经常进行清理,但是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水质,加剧水库水域污染压力,同时也会影响水库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等。

1.2 富营养化的影响 由于是集中箱式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往箱中房鱼苗或是将成鱼取出,频繁的水体交换会给水域带来一些污染物,不同类别的污染物严重超标,会给水库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小型水库。由于水库自身洁净能力是有限的,在污染物超标的状况下,废物会排放出大量的气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所谓的富营养化就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在水体频繁交换的情况下,在水域中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溶解氧会耗竭,加剧水质恶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会影响书体的透明度,还会是大量的浮游生物被氧化,致使大量的鱼类死亡。富营养化过程中还会分解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及生物霉素。同时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多,人畜使用这种水后,轻者中毒,重者致病甚至死亡。因此,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会使水库水的水质迅速恶化,加剧水库水域压力,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众多的不便。富营养化问题已经成为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最大的限制性条件。

1.3 病虫害影响 就目前来看,我国淡水渔业生产中,养殖人员比较重视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少注重其淡水渔业对水库水域的影响。由于一些养殖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出现一些疏忽,投喂饵料后产生的饵料及粪便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及在用药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残余的药物等,这些都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病原菌滋生的现象,引起相应的水下生物疾病,导致与病虫害频发,甚至会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加剧水体污染程度,也会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减少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策略

2.1 选择适当的水域 集中箱式淡水鱼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水库水域的水体质量。要想使集中箱淡水鱼养殖方法得到更好的利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在淡水养殖选址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

在淡水渔业养殖选址的时候,最好选择水域面积在二十以上,水深达到三米以上的水库。这样集中箱式渔业就能大量获得有机物,也可以加强水库自身洁净能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减少因富营养化而引起水体污染现象。此外,集约化水产养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一些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设备是需要一定面积和水深才能更好的利用的。因此,只有水深和面积达到一定的标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更好的满足集约设备的使用,以促进集约化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在淡水养殖中,还要注意水库地势的选择,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大的水产养殖产水库。要选择地势较低,水量丰富的地区作为养殖基地。必须要远离大型的畜牧业养殖场,畜牧业在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水源,甚至会给鱼类带来影响,因此必须远离畜牧业在养殖厂;必须选择水质比较稳定的地区,枯水期也能达到渔业所需要的用水量,水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水产品的质量。水库中的水资源最好是一年四季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尽量选择交通比较便利的水库,方便鱼类运输,也能使渔业达到增收的目的;选择的水库,最好是远离居民区会使大型的工厂,以免因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造成水体污染,影响鱼类的成长。

2.2 合理控制集中箱密度 如果集中箱密度过密,在投喂饵料的时候容易产生大量的粪便,还有可能产生富营养化现象,加剧水域污染程度。因此,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必须注重集中箱的密度。最好是对水域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清理,保证水质的质量。首先就要对养殖容量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使养殖户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水产养殖,以免因养殖容量过大,而加剧水域污染程度;要合理的布置集中箱,并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产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对水产养殖中出现的废物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减少因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废物而使水体污染程度加重;在投喂饵料的时候,尽量避免过量或是产生更多的废物,同时也要合理的使用鱼药,以免增加水库水域的负担。

只有注重保护水域环境,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生态修复,见少池底淤泥,适时的将水藻除去,并采用人工增氧的方式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才能保证水体质量,使鱼类更好的成长,使淡水渔业想更好的方向发展。

2.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随着淡水渔业的发展给水库水域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国家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应

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污染水体的渔业养殖业进行治理,同时也应该实行政策干预和引导,以保证渔业养殖的质量安全。在渔业养殖达标的状况下,还应引导养殖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多养殖的品种进行改良,以提高节约化养殖的目的。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淡水渔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集中箱式养殖方法的出现,为淡水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方便。在方便渔业生产的时候,我们也该看到其不足之处,这种养殖方式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受富营养化、鱼类饵料以及病虫害的影响,而加剧水库水域污染程度。因此,一定要对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水体质量,使集约化淡水渔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谦. 试论淡水渔业的高效率及规模化建设. 吉林农业,2011(03):129-132.

淡水渔业养殖第3篇

关键词:北方;北方淡水水产养殖;技术应对

中图分类号:S9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9

我国北方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淡水水产养殖业,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的不断产生,致使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一直是裹足不前。因此,相关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对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尤其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重视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就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1 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 h境污染严重

北方现阶段的淡水水产养殖主要实施高换水率、高投饵率、以及高密度等模式进行养殖,虽然可以提升养殖的效率与产品的质量,但给周围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养殖地附近的水体,恐怕已经无法恢复以前的状态。与此同时,随着养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1]。

1.2 爆发性疾病

在北方的淡水水产养殖中的繁殖季节,会出现很多爆发性疾病,已经严重阻碍到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北方的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爆发性疾病的危害极其严重。爆发性疾病具有治疗困难、类型广泛、以及时间短等特点,因此,这种爆发性疾病一旦出现,立即迅速传播,会导致淡水鱼大面积的死亡。

1.3 养殖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北方淡水水产养殖的技术比较落后,由于大部分的养殖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对于先进的养殖技术的要领也掌握不住,因此,无法在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融入先进的养殖技术,致使养殖业的产量低、发展也不稳定[2]。

1.4 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一直都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很多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养殖人员的技术得不到提升;养殖人员缺少工作积极性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养殖户与养殖人员技术脱节;养殖户得不到先进的养殖理念与养殖技术;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无法与时俱进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 北方淡水水产养殖的技术应对措施

2.1 加强绿色渔业的发展

面对北方淡水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养殖户应加强绿色渔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对养殖户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无公害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不断开发新的鱼类养殖品种,并严禁使用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进行养殖;加强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共同进行绿色渔业的发展[3]。

2.2 主动学习新技术

对于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的爆发性疾病,相关部门必须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并有效掌握与判别各种鱼类的病症特点,并进行追踪记录,可以及时发现鱼类爆发性疾病的规律与原因,沉着应对,可以提前进行保护或预防。与此同时,养殖户还要不断对养殖饲料的选择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以此减少鱼类爆发性疾病的发生。

2.3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对于现阶段的淡水水产养殖户而言,必须提高自身的养殖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可以定期参加一些相关的技术培训或者技术探讨等活动,进而参观一些优秀的养殖产业并学习经验。与此同时,养殖户还要了解当下消费者的特点以及市场行情,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提高渔业的产量,进而增加经济效益[4]。

2.4 完善管理机制

对于北方现阶段的淡水水产养殖的发展而言,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完善水产养殖业的管理制度,确保养殖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在各大淡水水产养殖户中加大管理机制的宣传,确保养殖户可以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积极地进行淡水水产养殖业,进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以此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3 结论

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若想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引进新的主动学习新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现有的养殖技术,以及从本质上完善淡水水产养殖的管理机制,进而可以有效的把握好市场的发展方向,并加强绿色渔业的快发展,才能促进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此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盖春雨.淡水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与应对措施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6(03):23,25.

[2]韩坤煌.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福建水产,2015(09):495-501.

淡水渔业养殖第4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1、抓好渔业生产,保持全区渔业经济平稳发展。

上半年全区养殖面积23295亩,其中山塘、池塘、水库等养殖面积1455亩,与去年同期略有扩张。投放花、白鲢,草鱼等淡水鱼种67吨。淡水鱼苗生产xxx万尾。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805吨。实现渔业经济产出值2575万元,其中淡水养殖、捕捞、水产苗种等达到64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0万元;涉渔流通和服务业1935万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编制养殖区域规划,调整养殖结构布局。

今年来,我们按照渔业养殖证制度和省市主管局的要求,根据我区的生产实际,对全区XX-XX年的养殖区域进行全面规划。规划xxxxxxx等22110亩的外荡水域为鱼类粗养区,重点养殖四大家鱼;规划xxxxx等1095亩的淡水池塘、围塘为鱼类精养区,重点养殖培育田鱼以及观赏鱼类;规划xxxxx等3780亩的水库、山塘为鱼类混养区,充分发挥其水位较深的特点混养不同水层的鱼类;规划xxxx等10000亩的山区稻田为临时鱼类养殖区,重点养殖田鱼和黄鳝等。同时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并积极引导区域内养殖户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规划的要求,调整养殖品种。从目前来看,通过养殖区域规划,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外荡水域养殖为主,内塘、山塘、池塘、水库等水域养殖为补充的淡水鱼养殖格局;以及以传统的四大家鱼为主,田鱼和观赏鱼类为辅的渔业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合理区域养殖布局。并且养殖品种也逐步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名特优品种的比重在逐步提高。

3、加强普法宣传,抓渔政管理,切实保护渔业资源。

一是加强《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等为主要内容的渔业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今年4月1日起《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的自觉性。我们组织科室人员,参加省局举办的实务学习。采取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在区人民政府门口、二个养殖场以及主要镇(街道)等利用悬挂横幅、树立警告牌等宣传方式,作好《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渔业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共计悬挂宣传横幅8条,发放宣传资料50多册。二是开展执法检查,打击非法“电、毒、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上半年共组织渔政执法人员开展渔政检查11次,查处非法电鱼案件1件,查扣没收捕鱼电瓶2只、升压器1个,通过大力的宣传和执法管理有效的保护我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环境。

4、完善三项记录,作好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浙政发〔XX〕23号《关于加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今年以来切实加强了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等内容的宣传,发放禁用鱼药清单和养民必读(渔药篇)共50多份,加大渔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宣传,增强养殖户安全用药意识,自觉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禁投入品;二是完善养殖生产的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投售记录等三项记录,要求各养殖户专人负责做到每月有记录。三是开展渔用药物使用情况和用药记录检查,督促养殖户规范用药,做好渔用投入品安全自控,在源头上预防水产品的出现药物超标等情况,确保我区的初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四是积极申报渔业养殖无公害产地认定,今年我们上报无公害渔业养殖产地认定基地1个,面积510亩。现该基地已经通过市有关专家的产地环境检查,待省里认定。如果通过认定,那将填补了我区至今尚无水产方面无公害产地的空白,同时也将是我区农林渔牧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5、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山区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对促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田综合效益,拓宽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农民稳粮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年来,我们在去年4个连片无公害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和每村一户的稻田养鱼示范户建设。一是精心选址,推进规模。通过现场踩点和筛选,今年新增了xxx130亩的标准农田为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同时又在泽雅其它田块较分散的村庄,以每村选择一户为单位的示范户共53亩。现全区示范基地5个,示范户21户,面积达到713亩。二是开展养殖技术培训,3月2日我们邀请了市局渔业处的专家在xxx举办了1期标准化稻田养鱼的技术培训,受训6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农民群众初步掌握了稻田养鱼的田间管理、施肥、施药、病虫防治、水位控制等养殖必备技术。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基地的水泥田埂,巩固农田的蓄水能力,加固农田出水口的拦网设施,挖建鱼坑、鱼沟等。四是加大对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今年我们将继续采取对示范基地给予鱼苗补助。总之通过去年基地建设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今年市场鱼价的影响,目前山区农民稻田养鱼热情高涨,现已放养5700亩,预计今年的养殖面积将突破8000亩,将有力的促进我区稻田养鱼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6、层层落实,确保渔业生产安全。

今年来,我们按照省、市渔业生产安全会议的精神和市局与我们签定的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要求,针对我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基础差、困难大的特点,以对我区渔业生产者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周密部署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抓好渔业安全生产。一是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分别与xxx等二个集体养殖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严禁养殖场的生产管理和捕捞用船载客搭船,要求定期检修船只,严禁渔用船只带病巡逻管理。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结合平时生产管理和渔政执法检查等跟踪监督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消除各项安全隐患,确保我区的渔业生产安全。

7、专人负责,做好淡水鲤鱼的病害测报

今年是我区被列为淡水鲤鱼的病害测报点的第一年,由于是刚开展这项工作都还没什么经验,为了更好的作好这项工作,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和掌握我区淡水鲤鱼的病害发生、传播等病理特征和规律,提高我区淡水鲤鱼养殖病害的防治能力。我们分别在山区、平原等地选择了三个测报点,共计养殖面积260亩,并落实专人,定期进行渔病测报,定期上报鱼病发生情况,作好记录,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区除了一些常见的病害有零星发生外,尚没有测报到其他危害性较大且传播性强的鱼类病害。

8、作好产业调研、努力发展都市休闲渔业。

淡水渔业养殖第5篇

关键词:自然捕捞;人工养殖;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经济;干涉限度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5-0104-09

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人类充分依托自然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从纯自然向人化自然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多大比例改变自然,也就是一个怎样的“度”才能使人类自然走向量与质的可持续发展,确实是我们以前在历史研究领域缺乏思考的问题。现在人们提的生态经济,实际并不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只是让人类干涉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故在此提出人类影响自然的限度问题,即“干涉限度”。这里讲的一定限度,实际是一个相当大的变数,可能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时空,其限度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历史研究的个案研究。可能最重要的是需要从许多具体的个案研究中总结出一些特定的话语。这里,我们对长江流域一千多年来渔业经济人类“干涉程度”的变化和影响作研究,从历史上鱼类资源开发与其它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影响的差异中提炼出“干涉限度差异”话语。这既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提炼本土话语的需要,也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关怀现实迫切的诉求。

研究表明,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经济总的发展趋势是淡水捕捞比重逐渐下降。人工养殖的比重逐渐上升。迄今人工养殖已经占了绝对优势。有学者从科技史的角度单线回溯了历史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变迁的过程。或是从鱼类养殖的角度来探讨水产养殖的发展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等,对于其它方面的影响则谈及不多。总的来看,以上成果并未将淡水捕捞与人工养殖有机结合,整体性、动态性地对长江流域渔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原因、影响等进行研究。实质上,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比重的变化。是人类对鱼类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一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都是多重的。推动二者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是因消费需求使然,也与二者自身发展情况有关。二者比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包括饮食结构、烹饪方式、鱼类品质、产业结构、水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以此为视角,通过动态、全面的复原人工养殖与自然捕捞在渔业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嬗变,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在鱼类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其所占成分的差异而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我们以鱼类资源的开发为例。探讨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的“干涉限度差异”的问题。

一、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发展过程

1.唐宋至明代前期――自然捕捞占绝对优势,人工养殖初步发展

唐宋至明代前期,长江流域渔业经济自然捕捞占有绝对性优势。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李义在江南为官时上疏曰:“江南水乡。采捕为业,鱼鳖之利,黎元所资。土地使然,有自来矣。”随着捕捞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专门“以网捕为生”的捕鱼专业户,叫做“渔人”或“渔户”。五代时吴越“置渔户、蟹户,专掌捕鱼蟹”,尽供王室消费。到了宋代,中下游地区渔业捕捞的商品化程度和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均有提高。通过宋代张达明《吴江渔具》可以看出,宋代使用的渔船、渔具规模较大,其所著《帆罟》诗中描述的就是一种大型的渔船。宋代渔具专业性增强,出现了如专捕大型鲟鳇鱼的鲟鱼钩,捕河豚截流为栅等。渔具专业化的增强是鱼类捕捞业发达的表现。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是淡水产品的主要进贡区域。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捕捞种类丰富如鲥鱼、鲟鱼、白鱼等,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加工保存后,冰鲜鲥鱼、鲟鱼鲜、糟白鱼等成为地方源源不断进贡朝廷的珍品。

上游地区水流湍急险滩甚多,唐宋时期捕捞不甚发达,但在部分水流较缓的河流或江段,捕捞业亦达到一定水平。杜甫《观打鱼歌》“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可以看出涪江上使用的网具规模较大,一网下去可捕获数百条鱼。唐代沱江流域也有“多鱼鳖”的记载。除此以外,适应于上游河道多岩石、滩险流急的水文情况,唐宋时期还有关于利用动物如鸬鹚和水獭捕鱼的记载。捕鱼方式多样化。正是由于鱼类资源丰富,才有杜甫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说。宋代苏轼有诗赞誉青衣江“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苏辙写有一首七律《纪胜亭》极赞新津南河“渔艇纵横逐钓筒”。

明代前期长江流域渔业经济的发展体现在渔业专门管理机构河泊所的广泛设置上,政府对渔业经济的管控程度加强。长江中下游鱼课数量极丰。是朝廷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除了鱼课外,有明一代的鱼贡也是一项大宗,除了传统的鲥贡、鲟鳇鱼贡外,成化年间新增鱼一项,渔民负担极为沉重。鱼类成为重要的商品,鱼市发达,在秋冬季节产鱼丰富的湖泊区。其所产鱼虾价格贱不值钱,“罾高岸阔秋水深,湖上鱼虾贱如土”。各地水产品加工产品不仅行销于本地,大宗产品或地方特产如常德府的盐鱼、太湖地区的银鱼干、荷包鲜等更是行销外地。长江上游地区明代前期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河泊所。以四川为例,就在叙州、夔州、嘉定、泸州、顺庆、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等行政区域设置10个河泊所。

唐宋至明代前期长江流域对鱼类资源的利用,除了自然获取外,人工养殖也获得初步发展。人工养殖的基础是鱼苗。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传统的淡水鱼类养殖区,也是重要的鱼苗产区。整个长江江段以湖北的嘉鱼、武汉。江西的九江、湖口等地鱼苗产量最多,这成为中下游渔业养殖发展的基础。唐宋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中下游的人工养殖进一步发展。渔业养殖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皮日休《种鱼》诗:“移土湖岸边,一半和鱼子。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一月便翠鳞,终年必瓶尾。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唐宋时期人工饲养鱼种类逐渐增多,唐代以前以鲤鱼为主,唐代以后青、草、鲢、鳙这四种鱼被广泛养殖,称之为“四大家鱼”。宋代淡水养殖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其鱼苗培育与转运上,南宋时期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记载。

由于未能解决鱼苗问题。一直以来,长江上游地区人工养殖发展缓慢。适宜的气候和水环境,使得鱼类资源在长江上游的水田和水塘中得以自行繁衍生殖。所以汉晋时甚至出现“鱼害”。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早在两汉时期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地区水田、水塘等人工环境水域中鱼类资源丰富,且为人们所利用。《华阳国志》中记载四川地区鱼池、渔田多处。至于这种人工水域的鱼类资源是否能算作是人类进行渔业养殖的表现,尚待商榷。长江干支流中更是鱼类繁多,有“民赖鱼罟”之说。应该看到,两汉以后此种关于人工水域鱼类的记载在上游地区都很难见到,应该说在这个较长的时间段。小规模零散的个人养殖应该是有的,但商品化程度较低,在渔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直至晚清民国之际人工养殖始有一定发展。

2.明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自然捕捞比重逐渐下降,人工养殖比重上升

明代后期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巨大人口压力下农业规模迅速扩展。水域面积和鱼类资源减少,自然捕捞有所下降,河泊所机构纷纷裁撤,鱼课征收数量下降,鱼贡日难,但自然捕捞在渔业经济中依然占主体地位。如果说明代后期长江中下游由于水域缩小自然捕捞有所下降的话,在河道较为稳定,湖泊水域面积较少的上游地区则基本不存在此类问题。相反伴随着捕鱼经验的积累,上游地区的自然捕捞应该呈上升状态。明代前期上游自然捕捞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渔具种类多样,嘉靖《洪雅县志》记载青衣江流域的捕鱼方式多种多样:“取鱼则以獭、以鸬鹚、以椿、以百袋网、以拦江网、以撒网、以浮筒、以钩、以竹”。但由于长江上游捕捞量并不大。在长江流域整体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比重中影响不大,总体来看,明代后期长江流域自然捕捞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养殖业有显著的发展,“低乡先民,利在蓄鱼”,养鱼业的商品生产性质在全国最为明显。这一时期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利用低洼地势创造了桑基鱼塘渔业养殖模式。中下游地区通过围圈河床、湖荡,建设了大量成片的鱼池。除了池塘养殖外,还向外荡(野荡、米荡)发展。清顾禄《吴趋风土录》记载:“蓄鱼以为贩鬻者名池为荡,谓之家荡。有所谓野荡者,荡面必种菱芡。为鱼所喜而聚也。”这里的“野荡”养鱼即是河道养鱼。技术上,中下游地区注意水体的综合利用,实行多品种的混养模式。《湖录》记载:“青鱼饲之以螺丝,草鱼饲之以草。鲢独爱肥,间饲之以粪。盖一池中,蓄青鱼、草鱼七分,则鲢鱼二分。鲫鱼、鳊鱼一分,未有不长养者。”在悠久的养殖历程中,中下游地区对鱼苗的采集与运销、鱼池的处理、放养的数量、品种搭配、鱼苗及成鱼生长各阶段的营养方法、饵料投放、鱼病害防治等一系列养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明代黄省曾《养鱼经》、徐光启《江西养鱼法》等著作均是养鱼经验的总结。民国时期中下游地区伴随着人口增多,对鱼类资源需求的增加,鱼类养殖日益受到重视。总的来看。长江中下游虽然渔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但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渔业人工养殖比重仍然不大,以淡水捕捞为主体。

长江上游地区成规模的人工养殖始于清末民国之际,尤以抗战时期最为显著。当时上游鱼苗主要来源有二:其一,每年惊蛰前后的产卵季节,沿江农民和当时为数不多的专业渔场在江河中采卵捞苗。在自行采捕鱼苗的沿江地区,包括嘉陵江、沱江、涪江流域等都有一定的渔业养殖活动。如遂宁地区“居民多以养鱼为业,每岁各处池塘可得鱼千斛或数百斛不等。邑东门外有鱼苗市,春夏之交鱼贩麇集生理甚盛,鱼苗佳者蓄养得法一年可长至七八斛。渔业之利顿占优胜云。”遂宁地区的淡水养殖有一定发展,并有专门的鱼苗市。其二,从外地运进。其中以汉口居多。从汉口所贩运鱼苗多是经万县转运,万县乃是上游鲩、鲢鱼苗之集散转运地。当时临靠鱼苗产地两湖较近的川东地区,如万县、开县、梁山等以当地鲩、鲢鱼苗来源相对容易,多购人放养于堰塘中,任其天然成长。

下游贩运来的鱼苗品种以草鱼、鲢鱼为主,改变了上游传统时期多养殖鲤鱼的状况。由于贩运距离较远,加之技术受限,鱼苗的贩运规模并不大,但无疑是上游养殖所需鱼苗来源的有力补充。随着川江航运的发展,鱼苗贩运日益成为四川地区鱼苗的主要来源,并持续至20世纪60、7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育种技术成熟后。抗战期间长江上游地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是在政府提倡与主导下进行的,兴办许多养鱼场,在此推动下私人也纷纷开设养鱼场,为渔业养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总体来看,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长江流域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比重均超过人工养殖。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人工养殖为主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渔业中鱼的人工养殖的比重开始超过自然捕捞。1965年,全国淡水渔业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53%。捕捞占总产量比重的47%,人工养殖的比重超过捕捞。作为全国重要淡水鱼产地的长江流域,二者比重什么时候发生关键性转变?通过对长江流域七大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从1949年至1988年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的比重进行统计发现,同样是在1965年,长江流域淡水养殖比重超过捕捞比重,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52.4%,捕捞占总产量比重的47.6%,与全国地区的状况基本一致,1965年以前自然捕捞比重无一例外均超过人工养殖。20世纪80年代人工养殖快速发展。1980年自然捕捞比重仅占29.4%,人工养殖比重占到70.6%,1988年自然捕捞比重则仅占15%。人工养殖比重占85%,发展至今人工养殖占有绝对性优势。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渔业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实现了渔业发展从“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人工养殖超过自然捕捞的比重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具体来看长江流域各大省份,其变化时间并不同步。以下游的江苏和上游的四川地区为例,可以看出下游的江苏地区其养殖比重超过捕捞的时间较晚。江苏省1957年捕捞水产品和养殖水产品产量为3.36:1,1970年淡水捕捞与养殖比重仍呈2.7:1,1985年全省养殖产量第一次超过捕捞产量。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转变才得以实现。上游四川地区。由于水文状况所限,捕捞难度系数较大,在鱼苗培育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后,养殖相对较易。1949年江苏省捕捞比重占80.2%,远远高于四川所占自然捕捞比重58.87%。在20世纪50、60年代四川地区其养殖比重就超过捕捞比重。1957年人工养殖比重占54.40%。超过自然捕捞所占的比重45.60%,早于江苏地区。与长江流域的整体发展趋势一样。此后四川地区人工养殖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淡水捕捞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但直至1980年,江苏地区自然捕捞仍占到48.7%,而四川地区则仅占16.92%。虽然各个省份人工养殖超过自然捕捞比重的时间有个体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淡水渔业经济整体结构的把握。

总的来看,唐宋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长时段内。长江流域渔业经济都是以自然捕捞为主体。即所谓“采捕为业”。亦有部分人认识到“蓄鱼获利”,人工养殖有一定发展。明后期始随着天然水域和鱼类资源的减少。自然采捕受到一定影响,但主体地位并未受到动摇。与自然捕捞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时发生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工养殖的商品性加强,人工养殖的技术发展,而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也就是说,明代后期这二者比重开始呈现出转变的趋势,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60年代中期二者最终实现关键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工养殖逐渐占绝对性优势。

二、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主体转变的推动力

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最初的自然捕捞占绝对优势、人工养殖为辅,到20世纪80年代人工养殖为主、自然捕捞为辅的转变。这一转变初现端倪是在明后期,此后逐渐明显。这种转变的实现是市场、政策、资源、技术等多种冈素的合力所致。

1.市场因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鱼类资源需求量上升

明清之际人口迅速增加,对鱼类资源消费量增大,推动了人工养殖的发展。民国前期,伴随着三角洲南京、上海、杭州等几大城市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养殖有一定程度发展。吴县、吴江、无锡、江宁等地均有大面积的连片鱼池。据统计,吴县有鱼池36794亩。吴江有鱼池13867亩,汀宁有鱼池11137亩。

抗战期间,长江上游地区内迁人口大量涌入,尤其是沿海一带内迁人士惯于食鱼,对鱼类食用需求增加,以致鱼价奇昂,甚至影响到猪肉的价格:“自抗战军兴,吾国沿海之渔业损失殆尽,三江两湖之陆内渔产价受影响。而外货又不能大量输入鱼价高,影响猪肉价格。”这一时期上游地区渔业养殖有了初步发展。20世纪50、6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有效解决食鱼供给成为人工养殖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除了人口增多刺激鱼类消费外,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鱼的食用性、益智性认知的增强也是推动渔业养殖发展的原因。传统时期灾荒年份即有“以鱼为粮”的情况,到了抗战时期鱼类增产同样被认为是粮食增产的一部分。食鱼的功效也得到进一步重视。“鱼为食中之上品,肉含磷质,有助于脑之发育。”食鱼有助于人智力的开发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对鱼类资源需求量的上升推动了养殖技术难题的解决。

2.技术因素:养殖技术进步,解决人工养殖诸多问题

唐宋以来长江流域在养殖技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的来说还是沿袭传统养殖方式,属于量上的积累,并未实现质的突破。鱼苗的来源、饵料获得以及养殖管理诸多方面皆受到气候、养殖水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后淡水养殖技术产生一系列的革新。鱼苗是渔业养殖的基础,50年代前,长江流域的鱼苗仍主要承袭传统自然水域捕捞技术。60年代“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突破,淡水养鱼的苗种培育发生了根本变革,彻底扭转了我国淡水养殖对象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为淡水养鱼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充足苗种来源,除了四大家鱼养殖品种外。在最近几十年间大量的珍稀味美鱼类如中华倒刺、松江鲈鱼、江团鱼、中华鲟、黄颗鱼、大口鲶等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大大推动了淡水养殖的发展。

在技术进步方面饵料来源与类型的不断变化也相当重要。饵料是养殖增产的物质基础,适当投放饵料是增产的重要途径。饵料构成上,传统时期养殖所使用的多是水草、玉米、螺丝等天然有机饵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用各种原料的粉状混合饵料,70、80年代进一步加以革新开始使用人工配制的颗粒无机饵料,开发出一系列的饵料替代物,养殖效率逐渐提高。

在养鱼管理方面,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总结池塘养鱼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小型水面的“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为了适应湖泊、水库、河道等大型水面鱼类养殖业发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与鱼产潜力的系列调查研究,较全面系统地查明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渔业资源状况、湖泊水库营养类型及鱼产潜力,科学地总结了湖泊、水库、河道鱼类增产养殖综合经验。

3.政策因素:社会认识到淡水养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淡水养殖具有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农民创收的途径。明清时期随着养殖商品生产性质的提高,“低乡先民,利在蓄鱼”。明代政府征收的鱼课赋税中也开始征收鱼类养殖赋课,人工养殖的经济价值也逐渐为政府所重视。民国时期发展淡水养殖成为改善民生振兴农村经济的途径之一。四川省农业改进厅“近年政府以防御旱灾督饬民间筑塘潴水。若能每塘皆以养鱼,以全川之大塘数之多。年产鱼类数量曷可胜计。此种种而易,祈民向副业只需政府加以倡导,则国民经济之增进当无限量。”同时渔业养殖对于改善土地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亦有一定功效。

20世纪50、60年代政府也认识到渔业养殖的经济价值,提出“以养为主”的方针。当时有“向水里索取财富。向水里要拖拉机和化学肥料”的口号。渔业养殖的经济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但20世纪60年代在以农业为纲的路线下。水产业发展的目的仍是为了支援农业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渔业是大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得到强化,政府强调要树立“大粮食”的观点,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做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田土山水都是宝”,克服片面强调抓粮食,忽视多种经营的思想,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养殖,着重提高质量”的方针,逐步扭转重捕捞、轻养殖的局面。渔业的经济价值独立性得以凸显。

20世纪80年代长江流域淡水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全国水产工作会议制定充分利用水面,大力发展养殖的任务。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重视和发展淡水渔业》指出,“发展淡水渔业,必须从自然捕捞逐步转向人工养殖和增殖,这是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982年全国首次淡水渔业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实行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地方政府纷纷加大对渔业养殖的支持,淡水养殖蓬勃发展。

4.资源因素:天然水域鱼类资源减少,捕捞量下降

传统时期也存在一些不利于鱼类自然繁殖的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捕捞,包括捕捞产卵鱼,用药毒鱼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电捕鱼、炸鱼等。随着人口增加,明代长江上游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和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等均使得自然水域鱼类资源量受到影响。但这一时期鱼类资源的变动不大,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长江鱼类产量依然比较稳定,年均产量在26万吨左右。此后自然水域捕捞量呈波浪式的下降。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大坝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原有水域鱼类的生存环境。使原有鱼类的区系和分布发生变化,并且隔断了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了鱼类的产卵和繁殖。随着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多,污废水的排放使得河流遭受污染,水质变坏。大量的有毒物质不仅毒死鱼类,而且污染江河地质,影响鱼类生物饵料的繁衍,降低了水体生产力。利用有害渔具,过度捕捞等不合理捕捞亦影响了鱼类繁殖。同时,片面“以粮为纲”,盲目推行围湖造田使得鱼类生存水域缩小。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干流和附属水域的捕捞量急剧下降。渔获物的组成和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中型经济鱼类资源减少,小型野杂鱼类比重增大。一些传统时期的经济鱼类如上游的特有鱼类鲟鱼、胭脂鱼、中华倒刺、白甲鱼、岩鲤,下游的鲥鱼、刀鱼等在渔获物中已很少见到。渔民出现“捕鱼难”的情况。自然水域捕捞量的下降使得渔民进一步对渔具加以更新,鱼类资源状况更是加剧恶化,呈现出恶性循环。

三、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主体转变的影响

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这一开发利用方式比重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包括产业结构、鱼类品质、饮食烹饪方式、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生活饮食上,人工养殖使食鱼机会增多,“吃鱼不再难”。随着食鱼的商业化,带来了鱼的烹饪方式的多样化与烹制技巧的复杂化。产业结构上,一系列相关产业应运而生。同时使得以渔业为中心的职业群体构成多元化。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在生态环境上,快速发展的人工养殖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甚至出现对食鱼者的间接毒害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在渔业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上。人工养殖的初衷是形成量上的大增,但往往忽略质的保证,更谈不上质的提高,往往形成量上大增品质却下降的结果。

1.人工养殖有利于膳食结构的调整和蛋白质的补充

在淡水捕捞为主的时代。鱼类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经常食用之物。人工养殖的发展推动了鱼类供给,给人们的餐桌带来变化。抗战时期旅居重庆的高绍聪写道,重庆江流太急,池塘太少,所以鱼鲜很难得。在江浙一带生长习惯食必有鱼,不免令人兴遗憾之叹。近来重庆很多饮食店忽然专以鲜鱼号召起来。我起初觉得很奇怪,不知有何妙招竞能鲈绘平添,后来知道有人做投机生意,特地掘池塘养鱼。尽管如此当时的养殖发展规模依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国时期长江上游重庆的中等之家亦是经常叹食无鱼,“重庆百万人口,每年鲜鱼总销量不过十万斤。平均每十人仅得食鲜鱼一斤,中等之家亦经常叹食无鱼。”

这种“吃鱼难”的局面建国后依然存在。1958年人年平均水产品只有九斤。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淡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水产品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供给量有限。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那个时代吃鱼对老百姓来说是奢侈的享受,只有特别重要的日子才能消费到。当然这种“吃鱼难”的局面除了鱼类供给量有限外,与供销体系单一,水产品流通不畅亦有关系。

随着20世纪80年代渔业养殖的发展,鱼类供给量的增加及流通体系的开放。鱼类在人们餐桌上出现频率增高。鱼肉成为人体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吃鱼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1985年全国平均人均占有水产品达到6.8公斤,比1980年增加47.8%。1957年四川人均水产品占有量0.44斤,1983年则达1.66斤。人均占有量的提高很大部分归功于养殖的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餐饮业中水产餐饮成为重要的力量。在淡水鱼产量丰富的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淡水鱼餐馆遍布,各大城市食鱼蔚然成风。这有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强体健身。

2.人工养殖使鱼类品质口感发生较大变化。也使烹饪方式多样化、技法复杂化

食鱼机会的增多催生新烹饪方式的诞生,同时由于养殖鱼类和天然鱼类口感、种类上的差异对烹饪方法也带来了影响。生长在自然水域的鱼类与现代水产养殖的鱼类,由于生存环境、饲料性质、生长周期的不同,同种鱼类的天然鱼与养殖鱼在体型、体色、口感等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一般来说,天然鱼类味道纯净、无杂味,肉质富有质感,味更鲜美,养殖鱼食用时的泥腥昧较重,肉质松软,缺乏鲜美之味。除了表面因素的差异外,养殖鱼与野生鱼的营养成分含量也不尽相同。同时,还应看到,由于大量催生的添加剂饲料的使用也可能潜藏着对公众食品安全的威胁。

鱼肉口感与味道的变化及主要食用品种和食用价格的变化引起了烹饪方式的变化。我们知道质量上层的鱼品可以适用于多种烹饪方法。唐宋时期L层人士中流行的烹饪方式“鱼鲶”、“啖生”,简单点说就是生鱼片。将鱼肉细切成极薄的丝状或片状,使用的调料极少,但由于鱼品质较高,故味道鲜美无比,为士大夫们所钟爱,唐代诗人杜甫有“鲜鲫银丝脍”,宋代李新“得鱼且斫金丝脍”之赞。另外,还有最简单的“清水煮活鱼”可谓是最为本色的烹鱼方式,所食用的是鱼肉的本色味道。而鱼品质量较差,本身肉质不鲜美的话,则更加追求烹制手法的复杂化和调味料的使用。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烹鱼方式多样,包括清蒸、炖汤、十烧、黄焖、水煮、过水、煎烤等。食用方式多样化,但最传统简单的烹鱼方式逐渐减少。占主流的诸多流行鱼菜多重油、大味。通过重油、多用料的方式来掩盖养殖鱼类泥腥味、肉质较差的缺点。

3.人工养殖带动相关产业与职业群体的产生

传统时期的淡水养殖带动了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包括从鱼苗捕捞、转运、喂养等均形成专业,20世纪中期随着淡水养殖的发展,从鱼种孵化、鱼苗饲养到成鱼销售、储藏、加工、运输等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尤其是水产养殖的发展为水产饲料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和空间。1991年中国水产饲料产量只有75万吨,仅占中国饲料总量的2.1%。至1999年,产量已增至400万吨,占饲料总量的5.8%。除了产量增多外,水产饲料品种增多,安全性、科技性不断提高。但为了提高饵料的养殖效率。饵料中添加剂的使用也逐渐增多。除了水产饲料行业外,鱼药、鱼病害防治等行业也蓬勃发展。

淡水养殖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总的来看,近几十年来从事淡水渔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增加,其职业构成也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自然水域捕捞的下降,渔业中以捕捞为业的渔民减少。“退湖”、“退河”之后的渔民转而从事其它事业。1983年四川地区从事渔业生产的兼业劳动力在渔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55.76%上升到86%。伴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渔业中的休闲、观光渔业所占劳动力比例进一步提高。

由渔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水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渔用饲料等―批产前产后相关行业。其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数大量增加。渔业对扩大就业,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淡水养殖业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人工养殖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传统时期的人工养殖由于规模小。并未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但当我们在为20世纪中期人工养殖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益处称赞时。必须认识到人工渔业养殖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生化污染。我们知道不合理的自然水域捕捞会影响自然状态下的鱼类资源量,影响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水产养殖业自身引起的生化污染不容忽视,其污染源主要包括投放的大量饲料、肥料、药剂以及鱼类的排泄物、底质释放等。这些污染源在水体中分解并消耗溶氧,产生氨氮。这样一来,水中的溶氧降低,氨氮上升,水体呈富营养化;同时水体中浮游生物也增多。喜生活在高有机物含量水体中的藻类形成了优势属种;大量剩余饲料和鱼粪便在养殖区域底部的逐渐积累。这些都会对水产养殖水体环境产生污染,并造成大范围水体富营养化。其二,水产养殖的不当引种影响土著鱼类生存和鱼类生物多样性。鱼类在水中生存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开发、利用某种鱼类资源,或为了提高水域产量而采取一些措施时,都可能影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任何局部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要在一个湖泊里养殖某种鱼类,不仅要研究和掌握这种鱼的生物学特性,湖泊自身的自然条件与饵料基础,还要考虑养殖后湖泊自身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对鱼类群落结构和食物链关系的变动。养殖过程中,土著鱼类生境的破坏、野生苗种资源的毁灭、外来种的引入都会导致本地鱼种基因库的改变,对可能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滇池为例,1958年滇池从外省引进了青、草、鲢鱼等品种,也带进了一些野杂鱼类如麦穗鱼、鳜虎鱼,这些小型野杂鱼类不但消耗大量饵料生物,而且杂鱼的不断繁衍吞食鱼卵。影响了原有土著鱼类的繁殖。

四、人类历史上的“干涉限度差异”与技术忧患

渔业养殖与自然捕捞的比重是渔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二者的比例是否合理关系着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同时对于居民生活水平、饮食结构、鱼类品质、饮食安全、鱼类资源保护等诸多问题都有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强调大力发展养殖业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举措。但不得不承认从历史上来看这也是在自然水域捕捞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从自然捕捞为主到人工养殖为主,是人们对鱼类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人工养殖这种生产方式背后人为因素所发挥的作用贯穿于鱼种培育到鱼类养殖生产过程的始终。利用方式变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以淡水养殖中高效率的网箱养殖为例,其生产力能达到池塘养鱼的100倍。但由于网箱养殖主要是在水库、河道、湖泊等大型水面养殖,养殖密度又高,其所养殖的鱼类品质并不高,带来的对水环境的污染也逐渐显现。加之有些不法养殖群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通过使用各种添加剂的方式短时间催熟养殖鱼类。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提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两个类型。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属于天然自然。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生产、培植、蓄养将纯自然的动植物转化为家畜禽鱼以及各种农作物、果树等,这属于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变的初期。这一阶段人为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早期农耕文明。实际上从人类历史来看,生物资源的驯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人类在很早就完成野鸡到家鸡、从野猪到家猪、从野鸭到家鸭的驯化。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量与质上的双重进步。因为家养这些动物不仅产量大大提高、食用可控,而且传统时代家鸡、家猪、家鸭的味道远远超过野鸡、野猪、野鸭。但是野生鱼类从各方面来看都超过人工养殖的。所以,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完成这三种动物从野生到家养的驯养过程的完全转变,而鱼类资源这个转变不到一百年。原因一是水环境下鱼类资源更易于保存,鱼也相对容易捕捞,二是因为野生鱼类品质本身更适合人类。所以,针对不同自然对象,历史上人类干涉自然的限度本身应该是有差异的。

在人类历史上人工养殖方式的内在差异也较大,主要是养殖方式具体差异,人工养殖具有鱼苗孵化、有机和无机饲料、饲养周期的区别。早期的人工养殖主要体现在鱼苗孵化基础上自然生长或简单投放有机饲料的方式,鱼的生长周期基本上是按照自然周期生长的。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来实现,鱼的品质并无根本变化。如20世纪60、70年代始开展的在自然水域进行的增殖放流则仅是在鱼种这一初始阶段有人为干预,鱼类的生长过程及水域都还是自然状态。这一方式可以说既解决了鱼类供应,同时又保存、增殖了自然状态下的鱼类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举措。当然这必须以合理增殖放流为前提,放流不当会引发生态危险。增殖放流需要研究放流对象与野生对象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生态系统不受破坏、减小放流的生态风险。

在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换的中后期,尤其是遗传科学、分子化学、基因生物技术出现后,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人为对自然界的改造深度大大加强,在人工养殖领域,大量鱼类实现了人工繁殖,这对于扩大养殖规模增加鱼类产量相当重要。但人类不仅大量使用无机饲料,大量添加催生添加剂,而且开始试图从内改变生物基因,使鱼类的种属产生变化,这不仅使鱼类出现生物安全问题,可能更直接的是使鱼类品质口感大大下降,而且造成水体和鱼类的生化污染,也间接使人们面临食品卫生的安全问题。我们知道,人类运用技术是用一种非自然的力量促逼自然,从而实现人们自身的利益。人类开始反思到底技术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这被称之为“技术忧患”。但是我们目前只是反思感叹人类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自然?实际上更具体地说,从历史上来看,不同的生物驯化对人类影响并不完全一样。纯天然的鱼与纯天然的鸡、猪、鸭并不一样,野生鱼类品质口感应该更适合人类,但野生鸡、猪、鸭的口感却并不完全适合人类,故历史发展显现四种动物整体驯化时间上的巨大差异。所以弱化技术对鱼类资源的干涉远比鸡、猪更重要,这样。对于我们认为在人类养殖干涉程度方面,人类主观上应该是有差异的。可见,人类利用技术作用于自然相当必要,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技术因素,但也不能将技术影响泛化和过度。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基于有具体“限度”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上而产生的生态文明。具体讲,对历史上各种生物驯化过程作精细的分析,进而总结出不同生物人工干涉的限度值,对于我们整体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因素影响生物资源的“干涉限度差异”是十分有益的。

淡水渔业养殖第6篇

一、“十三五”发展情况

全县适宜渔业养殖区规划面积39.6588万亩,水域面积2.4277万亩,宜渔稻田近3万亩。养殖模式有水库生态养殖、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3种,以池塘养殖为主。

全县渔业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鲫鱼、鳙鱼、鲢鱼、黄颡鱼、泥鳅、石斑鱼、斑点叉尾鮰、甲鱼、南方大口鲶、中华倒刺鲃、大鲵、鲟鱼、镜鲤等10余种类,其中黄颡鱼、泥鳅、石斑鱼、斑点叉尾鮰、甲鱼、南方大口鲶、中华倒刺鲃、大鲵、鲟鱼等名优鱼类的养殖面积和产量仅15%。

(一)渔业生产

全县2016年水产品总产量 1625吨,渔业总产值0.24亿元。到2019年水产品总产量虽将至 1244吨,渔业总产值确跃至0.29亿元。

历年渔业生产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水产品产量

1625

1729

1210

1244

渔业产值

万元

2400

2500

1900

2927.5

(二)企业培育

全县2019年末,注册并正常经营的渔业经营主体1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2个、公司3个,市级示范经营主体1、县级示范3个。

渔业经营主体情况

企业名称

注册时间

注册地点

经营范围

经营情况

筠连县共和水产专业合作社

2009.12.22

筠连县武德乡共和村

水产养殖、水产品销售

正常

筠连县维新镇蒲潭沟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2.01.12

筠连县维新镇落箭村二组

水产品、家禽、家畜养殖及销售,农副产品销售。

正常

筠连县鱼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2.03.26

筠连县双腾镇鱼井村3组

淡水鱼养殖、销售。

停产

筠连县武德乡凉风洞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5.08.04

筠连县武德乡新顺村二组

淡水鱼养殖、销售。

正常

筠连县邦泽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8.01.10

筠连县筠连镇水源村五六组

小龙虾养殖、销售。

正常

筠连县富渔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9.01.09

筠连县筠连镇景阳水源村三组

水产、家禽、家畜养殖、销售;水果、蔬菜种植、销售。

正常

筠连县泉水鱼家庭农场

2014.12.18

筠连县塘坝乡幸福村六组

淡水鱼养殖、销售。

正常

筠连县裕盛家庭农场

2016.12.19

筠连县维新镇落箭村二组

家禽、家畜、水产养殖、销售;果木种植、销售。

正常

筠连县君瑞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2014.05.19

筠连县蒿坝镇街道

大鲵养殖、淡水鱼养殖。

正常

筠连县四海水产有限公司

2014.07.01

筠连县维新镇落箭村10组

水产养殖及销售,家禽、家畜饲养及销售;鱼饲料、渔具。

正常

四川悦行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2017.05.08

筠连县蒿坝镇金柯村4组

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食品生产、销售,农产品种植、销售,水产品养殖、销售。

正常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养殖品种结构仍不合理。目前,全县养殖品种仍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名特优鱼类养殖比例太小且不成规模。

(二)渔业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80%水产养殖户仍停滞在传统的养殖模式,技术和设施没有跟上现代渔业的发展。

(三)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建设力度不够。全县连片鱼池在50亩以上的规模渔业基地不到5处,全县水产业规模化程度很低,经营主体不强,无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龙头企业缺乏稳定的技术支撑,销售渠道也不固定。

(四)渔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及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的投入明显不足。渔业经营和管理机构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没有上规模的渔业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起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渔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渔业科技体系建设薄弱,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形势较严峻,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渔业产业链条不完整。渔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渔业加工、流通和服务第二、三产业在渔业中所占份量低。

(六)推广力量薄弱。从原水务局划转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并于畜禽发展中心)编制2人,公招渔业技术人员2名,惜均已调离。全县现无渔业专业技术人员。

三、“十四五”发展情况

(一)总体思路

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保障渔民合法权利,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总目标。

以健康养殖为发展重点,以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主线,养殖、增殖、加工、流通相结合,努力提高综合效益。

池塘、山坪塘等小水体重点发展名特优特色养殖,水库、河流等宜渔水面集中发展生态养殖,宜渔稻田等水面大力推行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重点发展稻鱼、稻虾、稻鳖、稻蟹和稻蛙综合生态种养。同时,以渔为媒,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培植特色旅游主导产业。大力提倡渔、农、林、牧有机结合,促进生态渔业良性循环。

(二)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县渔业产值由0.29亿元增长到1.0亿元,产量由1244吨发展到3000吨。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养殖模式,改造和新增宜渔的山坪塘、池塘;由常规鱼类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转向名优鱼类为主的生态健康养殖,到2025年名优鱼类养殖比例由15%发展到45%以上;大力发展渔业乡村休闲旅游,到2025年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20个,带动服务业和周边产业的发展。

推广“产学研一体化、养殖加工一条龙的集团化”、“公司+基地+养殖户”经营模式,大力培育渔业示范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公司、专合社),到2025年达到20个,其中市级示范4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4个。

渔业发展计划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2030年

水产品产量

1250

2200

3000

3500

优质鱼养殖比重

%

20

25

45

60

渔业产值

亿元

0.4

0.6

1.0

1.5

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5

10

20

30

示范经营主体培育

10

15

20

25

(三)产业发展

筠连县养殖区规划面积39.6588万亩,主要包括滩涂、山坪塘、一般农用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土地(主要包括裸地等)。按照区域地形地貌、温度气候、水源类型、以及独特的溶洞等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在养殖区重点发展水产良种繁育、池塘健康养殖、流水养殖、大鲵养殖、冷水鱼养殖、生态放养和休闲渔业。

1、水产良种繁育。重点发展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大力发展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加大鲑鳟等冷水性鱼类苗种繁育。水产良种繁育区应该加强苗种生产管理,稳定常规品种,扩大生产名特优新品种,实现水产苗种良种化、优质化、科技化。保障全县水产苗种供给,同时辐射周边区县。

2、池塘健康养殖。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的大宗淡水鱼养殖,转向重点发展杂交鲟鱼、裸鲤、长吻鮠、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南方大口鲶、匙吻鲟等名特有鱼类为主的池塘健康养殖。同时大力发展以养殖小龙虾、南北美对虾、中华鳖、蟹类和蛙类的虾、蟹、蛙和鳖等特种水产养殖。

3、流水养殖。重点发展以养殖鲟鱼、长吻鮠、岩原鲤、胭脂鱼、黄颡鱼、中华倒刺鲃、南方大口鲶、裸鲤等名特优鱼类的流水养殖。实现养殖无公害化、标准化、品种名优化、特色化的高度集约化养殖。养殖外排水要加强废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建设,保证养殖废水得到及时和有效地处理。

4、冷水鱼养殖。充分利用冷水水源,重点发展以养殖虹鳟、金鳟、大西洋鲑、青海湖裸鲤、鲟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黄河裸裂尻鱼、厚唇裸唇唇鱼、拟鲶高原鳅等特色冷水鱼类养殖。实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溪沟、溶洞等冷水自然资源创建独特的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特色化养殖。

5、大鲵养殖。以生态健康养殖和仿生态养殖为主,重点发展大鲵种源保护、苗种繁育和养殖示范推广。

淡水渔业养殖第7篇

第二条凡在本市管辖范围内的江、河、湖、海及沿江、沿海滩涂等渔业水域,采捕天然生长和人工增殖的水生动植物以及收购、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本办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以下简称“渔业资源费”)。

第三条渔业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批准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征收渔业资源费。

第五条渔业资源费分为海洋渔业资源费和淡水渔业资源费。

第六条海洋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从事外海捕捞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

(二)从事近海拖网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计征;个体渔船按3%计征。

(三)从事近海围网(含对网)、流网、钓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个体渔船按2%计征。

(四)从事定置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计征,其中集体渔船从事高稀网、海蜇涨网、疏目转网、板曾网等作业的按2%计征。

(五)对持有临时捕捞许可证的渔船,按同类型作业的征收标准加倍计征,但最高不得超过9%。

(六)教学单位的教学实习船根据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实习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减半征收;实习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七)科研单位的科研调查船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课题任务书、调查监测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免征;课题或者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八)按规定属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渔业资源费的,按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制订的收费标准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但最高不得超过9%。

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的,按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审批。

第七条淡水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对从事钩子、丝网、扎网、抄网、扛网、虾笼、鳝笼、扒蚬(螺、蚌)等作业的船只或者个人,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6%计征。

(二)对从事机拖蟹、机拖虾、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4%至8%计征。

(三)对从事机吸蚬(螺)、软硬簖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6%至12%计征。

(四)在划定的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15%计征;在重点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征收比例可以高于15%,但最高不得超过25%。

(五)在本市管辖的长江渔业水域从事流网、挑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3%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5%,但最高不得超过20%。

非专业渔民从事季节性淡水捕捞作业的,应当按同类型作业征收标准的200%至300%计征。

第八条对多种捕捞方式兼作的海洋或者内陆水域渔船,按其产值较高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对海洋、长江水域捕捞兼作的渔船,分别按相应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九条对专项采捕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属海洋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属淡水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条因养殖和其他特殊需要采捕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按不超过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15%的标准征收渔业资源费。其中从事鳗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蟹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一条凡从事收购或者经营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其收购或者经营总金额的1.5%至2.5%计征渔业资源费。

收购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直接用于增殖、养殖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收购总金额的0.5%至1%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二条依法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渔业资源费。因科研活动的需要依据有关规定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除外。

第十三条经本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许可在本市管辖水域作业的外省(市)渔船和个人,从事海洋捕捞的按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淡水捕捞的可以高于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但最高不得超过其年总产值的25%。

第十四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向发放捕捞许可证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五条渔业资源费的具体收费标准,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发证权限,依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三条的规定确定,并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定和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本市凡利用江、河、湖泊、河沟等自然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按当地平均亩产值的0.5%至1%计征养殖保护管理费。

精养鱼塘、园沟、宅河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与否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自定。凡征收养殖保护管理费的,每年每亩收费不得超过1元。

第十七条市、县(区)两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权范围在核发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同时征收渔业资源费及养殖保护管理费,在有关证书上记录缴款金额、加盖印章并出具收款收据。

已持有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年度审证时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

在规定日期内不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的单位和个人,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补缴,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

第十八条渔业资源费列入当年生产成本。

第十九条渔业资源费实行按比例留成和上缴部分统筹使用的办法:

(一)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渔业资源费,10%上缴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二)各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淡水渔业资源费,1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三)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委托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捕捞许可证所的渔业资源费,8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20%由机构留用,其中的鳗苗渔业资源费,2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80%由机构留用。

前款规定应当上缴的渔业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当按季度上缴,不得截留坐支。

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留用。

第二十条渔业资源费用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使用范围是:

(一)购置增殖放流用的苗种和培育苗种所需的配套设施,修建近海和内陆水域的增殖设施。

(二)为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提供经费补助,以及为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提供经费补助。

(三)购置、更新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的渔政公务车、船,改善渔政管理设施。

(四)为保护渔业资源、渔场环境和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提供经费补助。

(五)为保护特定渔业资源品种,借给生产单位用于转业或者转产的生产周转金(不得作为生活补助和流动资金)。

依据本办法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用于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一条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的开支原则上应当高于用于保护管理的开支。

本市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和保护管理的比例为:资源增殖不得低于5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50%,其中对采捕、收购、利用鳗苗所征收的渔业资源费,资源增殖不得低于4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60%。

第二十二条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交同级财政在银行开设专户储存,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使用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在年初编制收支计划、在年终编制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报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使用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格式。

第二十三条本市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自*年度起征收。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财政、物价、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挪用、浪费资金的行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查处。

第二十五条本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补充条文,不另订实施细则。

淡水渔业养殖第8篇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