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6 17:05:01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1篇

一、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引领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先导。

根据教改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需要确立五种适合新课改要求的基本教育理念。即: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素质潜能的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实践为载体,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的主体性理念;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的个性化理念。

2.反思成功的教学实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师如果能在获得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后及时进行反思,就能从探索行为上升到自觉行为,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

教师要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就要不断地反观自己的教学活动。面对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个性差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如何等。教学实践的反思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3.反思教学中的遗憾。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虽然课前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考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如在教学中,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教学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矛盾经常成为遗憾。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这种遗憾,我们能否在提问后给这些内向的学生两分钟的心理准备的空间呢?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表现自己,不仅使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益。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不重复自我,更会有遗憾,但如果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一个新的教学灵感也许就在此时诞生。

4.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常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测试,这些都是教学的常规要求。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教学习惯,并习惯成自然,形成思维定式,似乎觉得这些习惯是理所当然的,很少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事实上,在这些教学习惯中,合理的习惯是有限的。它们可能在一般或大多数的情形中是可行的,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中,就会暴露出其中弊端,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习惯经常性进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5.要反思德育功能是否实现。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针对学生不良情绪、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行疏导和教育。所以,教师要适时抓住教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而不能错失良机。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笔者认为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和态度是制约主动深入学习的主要原因。教师应树立并实践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2.写好教学反思日记。①记成功之举。记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②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③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④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2篇

【关健词】有趣的故事 导入新课 良好效果 激活课堂

Discussed shallowly high two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Practice to Understanding Decision Function” inducts

Huang Guoyun

【Abstract】The article vividly explained through the concrete instance inducts the new class the importance, analyzed comprehensive has selected “Opens Peru of the Old castle” this story inducts the new class the reason, elaborated the story implication philosophy truth in detail, had pointed out inducted the new class with this story the activation classroom function, in addition enumerated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o induct the new class the way and the method, simultaneously elaborated inducted the new class material to being selected the request.

【Keywords】The interesting storyInducts the new classGood resultsActivation classroom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课好的开端,如果能引人入胜,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们的授课中,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上课之前,要使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转到上课的气氛中,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那么,这堂课该如何导入呢?我是用故事样导入的:

1.揭开古堡之秘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这古堡里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遇难事件。凶手是谁呢?法医验尸,竟找不到任何伤痕,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百思不得其解,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一万卢比重金招贤。几年以后,来了一位叫彼特利克的乞丐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张渔网。在乔治遇难的大厅里,他给猴子注射了,放到张开的渔网内,自己钻进大铁箱里,手里紧握网纲。午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惨叫,令人毛骨悚然。彼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渔网,说:“凶手在此。”网内竟是一种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像钢针一样的嘴,扎入人脑,专吸脑汁,致人死地。一个“乞丐”怎么如此神通广大?原来这个彼特利克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他观察研究古堡红蝙蝠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难怪他胸有成竹,一举揭开古堡百年之迷。

这个故事把学生“望师兴叹”的冷场面转变为愉快活跃的场面,一下了把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转到上课的气氛中,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活跃自序。

2.这个故事蕴涵的哲学道理

师: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这个故事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在: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这是因为: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到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也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知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认识不断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靠感觉器官直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

2.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而不实行,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2.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能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由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因为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 选用这个故事的原因:切题、理论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门学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思维潜能,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需要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很好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经验。

之所以这堂课我用这个故事导入,是因为这个故事有趣、新颖,故事性强,引人入胜,更因为这个神秘故事的材料切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道理,那么这个故事又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呢?是这样的,这堂课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这个故事,恰恰体现了上述知识点,所以我选用这个故事导入新课,既让课堂充满欢快的笑声,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这个故事所起的作用

这个故事,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神奇有趣的故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整个课堂在愉悦中进行,同时点燃同学们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精力引到整个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够通过这个神秘的故事,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启发、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引出新课的知识点,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5.导入新课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5.1用音乐开场。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引进,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例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可用那英的《雾里看花》来引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可用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2用传说、典故、名人名言等开始。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传说、典故、名人名言等开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理论的抽象程度,起到“剂”的作用。例如,用毛驴驮盐和棉花两次过河的传说导入《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用我国历史上四大美人的缺陷导入《矛盾是普通存在的》。

5.3用时事开场。我们都知道政治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有独钟,利用这一情趣,做好引导工作,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4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开场。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

5.5用幽默、诙谐、恰当的比喻开场。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中,一段或一句幽默诙谐的话,一个恰当的比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进入角色,避免学生只是“望师兴叹”的冷场面,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学习任务。

6.选材要新颖、切题、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切题、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教师要占有十分丰富的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那么,如何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的感性材料呢?教师在生活实践中,要注意博览、收集相关的材料,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并做好分类整理,除此之外,还要对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制作,为了能使材料新颖、切题、合乎新课的知识点,使用时,教师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进行筛选,进行鉴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选择生动、有趣、切题的合乎实际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一旦用于导入新课。便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会收到事半动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或开场的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人而异,因课制宜,当然不管怎么样,万变不离其宗,新课导入或开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也只有注意了这一环节,课堂效率才有提高的可能,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参与文献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3篇

偏见是一种心理定势,一般是指人们对某一特定的人和事的看法形成了一种极固定的倾向,持有一种成见,过早的判断和消极的态度。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政治教材总是在变,政治教师只会讲道理,不可信;有的学生听到“政治”就感到厌烦,产生对抗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对付考试,学了也没有用,因此,学不学没有多大的关系。少数学校领导也有类似的看法。诸如此类的思想、行为,就是某些偏见的表现,或是偏见影响的结果。

1 偏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1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必要的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政治课就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认为政治课没有多大用处,可学可不学。很多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重理轻文,认为学习政治无用,学习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等。现在的应试教育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制度,使很多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衡量知识的准则:升学考试要考的知识才是有用的,要认真学习的。而根本认识不到学习思想政治有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掌握正确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中讲的内容不相信,认为是虚假的,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多变,言不可信;还有些学生对政治教师不信任,认为老师自己言行不一,进而使他们产生对政治课的偏见。

1.2 中学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现状与学生的期望值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政治课堂教学不断退化,教师成了一件照本宣科的机器,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的穿透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诚然,我们的政治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具有说教的味道,有一幅教训人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不能平等待人,学生敬而远之。于是有的学生认为所有的政治老师都是“教师爷”,对政治课的形象不是那么好,对政治教师有一种封锁心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常把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教育视为单纯的理论问题,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忽视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没有展示政治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其应用价值。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贪污、腐败、、损人利己以及黄、赌、毒等阴暗面,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分析,致使不少中学生对教科书所讲的理论观点、术语背得滚瓜烂熟,而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很好的运用,缺乏主人翁责任感。有的学生初次上政治课时,某些政治教师就采用填鸭式硬性灌输理论,不结合实际;还有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政治教师时,得到的印象就是政治课就是打通思想的,教师的要求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这种不良的印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政治课的正确认识,产生了政治课的消极态度,没有形成自我完善的内在动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印象欠佳,对思想政治课就缺乏热情,或者只是被动应付、或者冷漠待之。尽管新课改下的教材具有针对性、可读性、知识性等特点,但往往政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还不相适应。因此,学生原来的不佳印象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学习政治课的热情继续下降,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强化了原先的印象,在这样的循环中偏见就形成了。

了解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偏见形成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防治偏见的对策,从思想上抹去思想政治课的阴影,消除偏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2 通过以下三点措施来消除学生的偏见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偏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比如乐之者”。如果学生都能成为乐之者,对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把学习当作负担,而觉得是一种快乐,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兴趣”上狠功夫。学习兴趣是学生消除偏见、获得知识、开拓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推动力,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作为政治教师应采取一切手段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能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运用中学生具有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悬念,让学生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教师富有情趣的讲解,就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政治课是一门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学科。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社会生活当中都离不开政治,学好政治能够更好的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更好的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学好政治可运用政治理论去分析当今的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政治是为了学以致用,对于自己的成材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多学习政治,了解政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和不断获得知识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头脑全身心地融入到政治课的学习中来。

2.2 激发中学政治课教师的潜力,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讲理”的学科,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只能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因而,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1)要优化政治教师形象,提高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热爱政治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才满怀激情,教师的话也才有说服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精神焕发,具备这一点,学生的情绪就会为之大振,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的威信一旦树立起来,教师的话,要求做的事,学生就会容易接受。教师要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平易近人、说话和气,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情况,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情感化学生,让学生认识、了解、信任你。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对立的情绪。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坦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就会由喜欢政治老师到喜欢政治课,从而坚信思想政治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方法,不应一味灌输,而应当注重疏导和启发。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完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爱上政治课,政治课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可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至关重要,也势在必行。

(3)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喜欢政治课。政治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死板的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要如此,首先得吃透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在语言表达上流畅自如,用不同类型的词语表达同一道理,进而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如果教师本人对教材不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把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口头语言,死板干瘪就不可能产生趣味性。因此,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以丰富自己的词汇,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趣。如果政治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在吃透教训的基础上,又掌握丰富的素材,那么政治课一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3 学校和社会要充分的重视政治课的教学,重视中学政治课教师的作用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4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中国从古至今教育的核心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知”,尤其应当“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层含义,但主要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知”和道德意义上的“知”这两层意思。“知”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本内容,它可以是一种精神性的结果,如知识、良知,也可以是思考、自省等走向知识、不断觉悟的精神过程。“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原始的含义是指“走”,后演变为以身体为载体的各种活动,包括劳动、交往、修行等道德修养活动,广义的讲,除了精神活动之外,表现于外的都可称为“行”。中国哲学非常注重学说与行为的一致性,将理想与生活连接起来,提倡在生活中体现真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轨迹,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误区。这不仅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体现,也阻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 理论课的实践性,在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综合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得到加强,因此,探索在”知行合一”理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使认识不断得到深化,使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知行合一”理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正是这一认识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加强实践环节是其必然要求。

其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特点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实践教学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创新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采用的是教师-教材-粉笔-黑板的线形教学形式,运用着“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成为空中楼阁。

再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象的客观需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象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其独6+1的家庭成长模式和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他们心理和性格上“天生不足”的缺陷。面对这一群体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必须不断去探索、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只有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激发90后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及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真正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

最后,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的必然选择。任何教学目的和要求都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只有适合内容的形式,才能对内容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要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必须不断地去探索、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即促进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不仅是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状况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隐藏着不少问题,通过总结归纳,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实践教学组织缺乏科学性,难以形成统一合力。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都采用这样的组织方式:课堂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设计和组织实施;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由校团委、辅导员计划、组织和实施。这些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都具备丰富的经验,可是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面却容易造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问题,难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良性循环、持久发展。而且,这种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也会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多是短期行为、不具有连续性,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学机制。

二是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形式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社会实践、听讲座、写报告等传统方式,在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只单纯地依赖灌输,忽视其他方法的运用,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实效性,难以发挥平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和场所,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开的实效。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同实际需求存在着极为突出的矛盾,许多高校对实践基地,只挂牌子,并没有按照学校与基地之间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利共赢的原则去建设,导致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正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境遇。

四是实践教学考核缺乏操作性,难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严格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引起学生高度重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核方式的影响,许多高校普遍沿袭过去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一张试卷定高低,考核的内容单一,仅限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察,或是简单机械地给学生的实践总结或是实践报告打个分。这种评价机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书面报告,不看实际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难以作出准确客观地判断,也无法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全过程围绕该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因此,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也不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政党领导的重视和学校所属各部门的配合,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和社会多方面支持,需要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只有方方面面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一)转变观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地位的认识,这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

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健康有序进行,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国家有关部门、高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实践教学重要地位的认识。只有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在政策上基于支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所保证;只有领导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师和经费上给予安排和保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序地进行;只有国广大的思政教师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社会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广大的学生在思想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才会身体力行,而不是仅仅把实践教学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

(二)拓展方式,力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这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良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形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由于道德教育知易行难的特性使然,加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等弊端,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知行合一”思想理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中,必须要坚持实践育人理念,以达到寓教于“行”的效果,引导受教育者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在认识与实践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品德和陶冶情操。与此同时,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注重多样化、层次性和过程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走出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节假日,努力把课堂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增加投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这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其实践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增加投入,建立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避免使得社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命力就在于理论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从严格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立足校内,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知识,扩展学生视野,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展所长、相辅相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验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以实践基地为依托,使学生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延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时间。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5篇

1. 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

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国家的学校必然和必须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使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政治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思想理论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政党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处于初高中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觉认识。因为他们的主导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渡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只能利用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外面进行灌输。由此可见,灌输便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排斥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促使社会价值观的终极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治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传媒极力向中国灌输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切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并切实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2.思想政治课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病。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校教育五天制与家庭社会教育两天制的不合理格局,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许多国家改变了随意增加学科的传统办法,把改革的目光投向学科的融合上。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整体作用,推进综合课程的课程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中学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3.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正当性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在《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一文中第一次把韦伯的合法性概念介绍到中国来,此文认为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对某种命令的“正当性”的认同,从而自觉服从这种命令的动机。在这里“合法性”与“正当性”就成了同义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的基本视野和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意识形态性(本质属性,核心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政治性(政治属性);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社会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透视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面临的诘难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论”;

第二,“思政课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就是把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起来,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出于阶级私立而对现实进行歪曲,因此没有科学性);

第三,“思政课自由选择论”;

第四,“思政课无用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信心的缺乏(失语、失踪、失声);

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权利主体的单一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诉求的片面化;

第四,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危害

第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出现滑坡。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第二,思政课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大多数群体在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完全处于“失语状态”,诉求无法得到关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牢固的合法性社会根基,引发群众对思政课的消极抵制态度;

第三,思政课认同程度趋于降低。易走向摒弃灌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流的思政课,代之以介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价值观思政课的歧途。

三、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进路

1.以教学的实效性重构合法性

第一,合法性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方法、途径。首先在理论上论述有效性,推出有用,课程有用,有用导出合法;

第二,合法性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内容。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

2.以政府指导的权威性维护合法性。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只有政府才需要合法性,政府拥有合法性也就拥有了政府权威,相反政府指导的权威性也对合法性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正向促进功能;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第三,从党和政府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想上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手软一手硬,忽视精神文明)------政府对思政课合法性的强烈诉求;

3.以学科建设夯实合法性(学科支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应延承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最大限度地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并坚持对客观性与合理性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权力控制者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

第二,构建多元权利主体共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成模式(国家层面的放权)。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利分配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多元权利主体共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应制度的设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的历程表明,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充分关照了社会不同个体的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国家政治统治权利对学校课程知识的合法化控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性根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促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彰显;

4.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助推合法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做法,外国也是政府强制推进,高度重视(书: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例外,各国都这样做,我们做很合理正常,与国际社会同步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对青年学生灌输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不但存在着向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西方式的“思政课”,并把其视为每个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而且严格规定这些课程必须以灌输“西方核心价值观”为主;

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采取多元化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成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和环境的综合效应,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尤其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效果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育人层次 教学价值 “三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67-01

1 引言

思想政治课程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组成,从小学的思想道德开始,政治课程就伴随着学生一路成长。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政治课程的教学价值非常重要。除了必要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之外,更深层次的育人价值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的意义所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标准的基础上讨论思想政治育人层次的教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和创新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高中思想政治的育人教学价值

高中阶段学生的个人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层次还未成形,因此,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拥有较为成熟的思想,而这些都是通过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体现的。

2.1 人文关怀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的教学价值重点突出在思想教育,它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深层、灵魂的塑造和教育,这些层面所体现的正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高中学生而言,情感教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实际的理论教育。例如,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关于个人自信心锻炼,关爱社会及他人等内容,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正是对学生人文关怀思想培养的重视,对学生个人良好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高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有很少的时间接触社会,对于人文思想层面的认识较为欠缺,而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方式,可以提供有效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成长提供动力。

2.2 学生“三观”培养的实现方式

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中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此时学生的性格思想处于成长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所包括的个人价值取向等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能够认识到“三观”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社会评价个人的标准,并且能够认识到社会、世界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认识到“三观”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次,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三观”。通过课程中的内容学习,学生能够有效的判断事物的好坏,有效的控制个人的行为和判断能力,从而在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更加完整和具体。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够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建立初步的三观模型,为后期三观的健全打下基础。

2.3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一层面的意义从小学一直延伸,从而使得道德修养的提高和锻炼成为贯穿学生学习过程中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很多内容都是关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内容,例如,课程内容中关于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的坚强柱石这样的内容,实际是让学生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应该能够具有较强的道德信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和标准,并且能够积极与违背道德的事件作斗争。高中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特别是道德修养层面,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正确引导,能够达到育人的效果,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4 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中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中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在强化学生的这种参与社会的思想,例如,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等内容,实际是学生更多的了解和关心国家的政治生活,理解政府的职能和工作原则,从而支持政府工作和监督政府工作。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府政治素养。再如,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等内容,则是让学生认同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对外交往中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努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则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积极学习科学理论,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这些内容的教育,让学生在中学时期就能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力量。

3 结语

高中是学生成长成熟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正是体现这一层面,文章所分析的四个内容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还有另外很多的内容都能体现这一育人价值。从这一层面上,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整体国家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黄再洪.课改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09,33

[2] 罗卫华.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性课堂的创设[J].陕西教育,2009,4

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

一、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多元价值观,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多元价值导向与一元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了偏差,这些价问题给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

对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特别是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大家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这一主导观念支配下,应试教育实际上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了单一的知识课,思想政治课学习逐渐变成了以中考考试内容为依据。尤其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副科”可学可不学,除了考试之外没有其它实际的用处。他们对考试成绩的关心远远大于对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兴趣,而且即使是那些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为平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忽视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使得政治课的学习不容乐观。[1]

(3)学生学习缺乏浓厚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熏陶下,很多学校将中学思想政治课当作副科来对待,中学思想政治课已经成为“无用的、多余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不足,仅仅采取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做法应付教学,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难以以受到严格的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初中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强化了中学生对政治课的片面认识。中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仅仅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带有严重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学习缺乏兴趣。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育目的主要以升学考试为导向。以分数论高低成了应试教育的现状,这样一来很多老师上课时一味地强调落实教材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科为本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只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进行单纯的书本化教育。原本灵活有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被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所局限,课堂教学活动中,中学生本该被关注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遭到忽视。

(2)重授课形式,轻教学实际效果

新课程改革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深受任课教师的亲睐,新教材的运用使思想政治课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然而,过犹不及,一些政治教师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热闹氛围,很多教学方式方法往往流与形式,教学效果很差。[2]这种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因为不合理的课堂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功能受到损失,教学的真正价值无法实现,而进一步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效果的对策

(1)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学好思想政治课必须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逐步提高自己对本课程的认知水平;要学会培养自己对政治课学习活动的情感偏好,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去,在政治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熟悉并掌握应该理解的知识点。

(2)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的教育大平台

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从中学生实际出发,对社会文化的进一步的整合和筛选,选择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能否很好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注意从根本上重视和关注中学生的成长,也要注意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逼着孩子学习理论知识,压抑他们的天性,要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孩子营造良好而又轻松的家庭环境。

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对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很难把握,社会环境和风气对中学生思想依旧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要多开展指引中学生思想活动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中可以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正确、健康、有益的引导,要始终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3]

(3)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目前普遍认为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由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必须塑造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认真学习,追求渊博的知识,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拥有较深的系统社会化文化知识底蕴,掌握先进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以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本科期间在咸阳市方圆中学短期实践,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所谓上好一堂政治课并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都充分调动起来,尽可能的活跃政治课的课堂气氛,能够使所有的中学生轻松掌握本堂课所要讲授的重点,并且将所学知识熟记于心,在考试时能够灵活作答,取得良好的成绩。

中学思想政治课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拥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影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良好动机,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到课堂上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颖.论中学历史课道德素质教学的方法与实践[D].辽宁师范的学 2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