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7 17:50:2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构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的地位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社会群体或组织用一套体系的政治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组成成员有导向、有计划的施加精神上的影响,改进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形成符合社会或组织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由于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其改进能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实际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和教育传统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严复、蔡元培等人就曾反复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放在了高教工作的第一位,在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被通过,并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教任务的第一条。此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又反复强调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实践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地位的正确认识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乃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安定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复杂多元的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冲击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体制的转变,更提供了一个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尤其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深入,各种观念和思潮都涌入进来。这其中有很多好的观念和思想,如鼓励学生重视个人价值,崇尚个性发展,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和发展意识。但也有很多思想糟粕需要我们鉴别,如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也都在当今许多大学生的身上展现出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客观环境正急剧变化如果说第一点是一种外部的主观环境变化的话,那么信息化与网络化正带来客观环境的变迁。这种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方式与渠道上,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小至语言习惯大到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采用一种更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品德教育;另一方面,巨大而又具有诱惑力的网络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自制力和辨别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当代大学生的外部硬件条件有较大的改善,而且大多数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更是倍受呵护。此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社会、家长及大学生本人忽视除了知识之外的能力与道德教育。这都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很多社会问题时无所适从,不能从容应对各种压力,导致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面对众多佼佼者无法适应学业、就业的压力等等。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重他律教育,轻自我教育。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还是一种被动方式,即只重视学校的教育作用,而忽视大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无法形成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受教;2、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活动。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课堂与书本,而不能很好的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致使知性不能统一,理论无法指导实践;3、重规范教育,轻能力培养。 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并不注重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形成对现实生活、政治与文化的正确观点,从而在遇到复杂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判断时依然难以应对;4、重单一教育,轻联合培育。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依然是德育的唯一主体,缺少一种家庭、高校、社会的联合培育机制,使得大学生在校内、校外等不同的环节存在严重脱节,从影响效果;5、重传统方式,轻方式改进。课堂教育、理论教育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然是目前高校德育的主要工作方式,但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效果差,而且还会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在采取多元教育和现代化教育方式上目前还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这些原则是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内核,具体又包含导向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所谓导向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必须符合我国目前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教育正是为了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存在,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的导向性教育,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的学习。系统性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是依靠某一单一手段与内容就可以实现。这种系统性又体现在教育主体、内容等各方面,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包含了家庭、高校、社会在内的系统,在内容上则是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一起的体系。时代性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

(二)将以世界观、价值观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

针对目前大学生可能遭受的思想冲击,应该展开“四有、四信、四科”的公民教育,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对马克思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对党领导的信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吸收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能够有效辨别并过滤各种糟粕。

(三)正确认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各种影响因素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对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的信息冲击,应该开展与之相关的技术能力培育和宣传教育,防止可能因为沉溺网络而带来的各种问题。而针对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则应该采取有选择、有目的的个人能力培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法治视域;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3-000139-01

一、法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要性

(一)教育观念变革的保障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爱因斯坦也曾在《论教育》中强调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谐的人。和谐人才的培养需要完整教育观念的指导。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观念变革的重要保障。

(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建设对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开始,我国一直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之相对应,法治教育也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法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需要结合法治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环境,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法治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规范性,为教育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基本的可持续性格局。

二、基于法治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维度

(一)构建法律规范体系

至今为止,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任何明确的法律规范。虽然不时会有“红头文件”下发,但它相对于法律意义来说更具行政的规范性。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结构上进行优化,逐步形成由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机结合构建的规范体系。

(二)完善执行模式

1.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存在多方主体,相互之间存在多重法律关系,比如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生之间等都存在法律关系。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每种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建立完善执行模式的基础。2.落实资源和权力配置。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范比较模糊,对实现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各项教学资源不能有效调配和整合,对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不能进行组合和优化。我们要落实各项教育资源,把人财务的安排尽可能地明确和量化;对各主体的权利进行配置和协调整合,以便统筹安排和一体推进。这样就从“质”和“量”上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的确切落实。3.细化具体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实现法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法律意义上,行为模式通过确立规则来对什么人、根据什么、做什么事进行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实体和程序的统一。可以说,行为模式通过确立、明晰和巩固,在微观层面实现了法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发挥出教育资源和权利配置的重要作用,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教学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进展成果也需要通过法律的行为模式进一步强化,使教育工作更加制度化、成熟化、高效化和常规化。

(三)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

1.完善督导制度。首先制度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导条例的制定,构建完善的法制化的督导机制,明确各督导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强化对各地高校法规政策的监督和检查。系统化是指我们要结合高校教育监督指导工作的整体要求,成立专项的督导组织,完善督导工作的立法和执法过程,促进形成性督导和评价性督导,进而构建完整的督导制度体系。常规化是指督导工作要长期性的展开,结合阶段性的重点反馈和检查,成立专职的督导人员队伍,对相关政策法规执法落实的全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整改提高。2.建立评估体系。我们要及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落实过程中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具体情况、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的部分要改革创新,而效果显著的部分则要进行大力的推广。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可以保证督导工作能够更加地科学、合理和规范,对于督导制度的预防、控制和矫正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评估工作主要以定性回报的方式进行,比如自查报告和座谈汇报等,这样的形式缺乏定量的科学分析,不能形成整套的指标体系。我们要促进评估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要把评估工作的依据原则、标准指标和权重参数等进行量化的规定,从而构建科学化的评估体系,然后从政策法规投入、教育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全面的测评。3.落实问责机制。问责机制的落实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政策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通常要承担法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责任。对于实践中违反相应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不进行教学资源和权力的优化配置,未实施有效执行行为的责任主体我们要切实追究其法律责任。综上所述,我们要在法治的视域下,从崭新的维度来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为国家和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公寓

公寓是大学生个性表现最真实的空间,思想品质暴露最明显的场所,所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公寓是当务之急。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环境的影响巨大,并且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分析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影响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有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组织环境和群体环境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分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职责转移、信息社会导致的文化交杂、生活空间必有的“真情”流露等情况,必然会使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分析。

1、积极影响

(1)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渠道

公寓网络环境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它解决了学分制导致的班级弱化所面对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限制的问题,使大学生在公寓中就能够了解到国际国内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很容易的从网上了解到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正确的思想信息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端正思想作风,培养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世界”可以使大学生异地与很多素不相识的处于社会各个层次的人进行交流,有助于他们学习社会交往,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生长和个性的张扬。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社会化不再受民族和地域条件的限制,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技成果及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广泛获取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及行为模式,促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

(2)组织环境为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准备了干部基础

高校公寓管理机构在开展学生公寓管理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物质需要,他们努力为大学生营造更加舒适、整洁、明亮的生活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人性的服务,强化了公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大学生公寓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依靠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党团学生干部开辟学生党员责任区,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公寓板报、专栏等方式对全体公寓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而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加强了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使他们养成了民主参与意识,培养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了法律道德意识。正是在这些活动中这些组织为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准备了干部。

(3)群体环境为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织就了网络扭结

大学生公寓内的同辈群体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这种群体环境可以满足学生交往、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相互影响,使他们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助于大学生体验团队精神,产生情绪安定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辈群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知识、经验以及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它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社会角色,为他们养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而每一个相互影响的同辈群体就是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彼此间互通信息的巨大网络中的一个扭结,为保证公寓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

由于人具有模仿、从众、认同、感染、体验等心理特征,因此,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选择和改变环境的能力不强,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冲击和制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态环境”(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大学生公寓前的公寓内环境)就一定不可避免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被削弱

从公寓制度文化环境和群体环境看,很容易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大学生公寓内的同辈群体和其他环境中的同辈群体相比具有接触时间长、思想复杂、影响巨大等特点,他们一旦形成“小圈子”,就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表现出很强的自卫性和排斥性,“圈里人”将自己与“圈外人”隔离开来,这不利于群体之间信息交流,阻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被异化

从公寓中组织环境看,公寓管理机构忽略自身的育人职能,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都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交付给后勤公司或集团,他们受企业逐利性本质的影响,没有考虑学生公寓育人的特点,虽然在公寓管理方面提倡“以人为本”,也是以“物”开始的。并且,由于后勤公司的轻视,很多公寓管理机构人员都是由无学历、无职称、无学生工作经验的“三无”人员组成,甚至很多人员仅仅是从社会招聘的临时工,不具备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意识不到位,缺乏管理经验,更没有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不能及时捕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不能及时化解学生矛盾,反而在工作中常常以“罚”代“管”、以“管”代“教”,完全做不到服务、管理和育人“三位一体”。

二、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页。]如果按照影响范围划分,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该归属为微观环境范畴,但同时它又兼具中观环境的特点。

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伴随着计算机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环境,它的原意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手机网络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手机也成为网络环境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大学生家庭条件和公寓条件更加优越,很多同学在寝室除了睡觉就是上网,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也成了大学生公寓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一。从内容看,大学生公寓中的网络环境主要应该涵盖信息资源、虚拟世界以及衍生的网络文化三方面。

转贴于 2、组织环境

大学生公寓中的公寓机构主要是指由高校公寓管理部门(或者完全社会化的公寓社区物业管理部门)组织起来的集公寓管理、学生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公寓管理、教育、安全、维修规划,对住宿学生进行遵守公寓规章制度教育等。

大学生公寓中的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在学校党团部门指导下在公寓内部建立的基层组织和学生社团。大学生公寓的基层党团组织主要按照学院、专业、年级并结合寝室分布情况划分为支部,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党团小组。公寓内的大学生社团或者学生爱好小组是在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

3、群体环境

大学生公寓内的群体环境主要是指居住同一公寓的大学生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逐渐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固的小圈子或者小团体的基本状况。这些群体是大学生们按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的结果,没有固定的界限和固定的人数,成员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由的。

为了加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在现有校、院(系)、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了学生党团小组,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学生临时党、团支部。但是,由于学生在公寓中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经常会有同一幢宿舍、一个楼层、一个寝室内出现不同班级、专业、院系,同一院系、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的宿舍、不同楼层的现象,而不同宿舍的要求高低不一、松严不同,没有统一的教育管理标准,势必会给学生组织的监督管理作用带来困扰。并且来自不同院系、专业、年级的学生干部在具体的工作中时间很难统一,配合不够默契,于是,那些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的有序、紧密的学生组织,逐渐松散和分散。相反,受利益趋动而纷纷成立的学生各种社团却积极追求小团体利益,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集体主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小集团利益的挑战。在学生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进程中,一些大学生纷纷转向这些非正式组织寻求帮助和寻找满足。这样,党团组织的影响力、控制力在学生公寓出现弱化趋势,学生干部的信息反馈不畅,工作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对当前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平台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锦高.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2]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rear service socialization, the traditiona main position of the classroom a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as was diminished, college students’ apartment became the main place for general students life learning, spare leisure. In this context, if 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ill holding the traditional will find it hard to achieve the ideal effect. So, how to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university apartment became the new topic in fro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But, college students apart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positions which h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at’s different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partment which h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 what effec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students apartment to meet the expected result, these problems obviously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b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llege students’ apartment..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4篇

关键词: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90-02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随着这一群体数量的增多,民族院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涌入非民族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格局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进步,但对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巨大冲击波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研究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体系结构对于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吸收、选择、整合、内化以及外化为行为的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1]就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体系结构来说,包括教育者、接受者、教育内容、教育中介和教育情境等要素。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体系结构中的教育者,身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具有主导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具有接受性、民族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从调查问卷中发现,非民族院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况较好,但也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就目前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现状来看,呈现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意识强、接受群体身份特殊性、民族地域文化差异性等显著特征[2]。

二、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予以分析,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意义殊为重要。”[2]从研究调查中发现,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教师队伍构成比例失衡、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差、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知识储备情况良莠不齐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队伍构成比例失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3]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但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在教师民族性方面侧重不同。民族院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群体的特殊性,组合成具有民族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以此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教学需要;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群体绝大多数是汉族学生,汉族教师居多,少数民族教师可谓是少之甚少。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些非民族院校被国家列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基地,这对非民族院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因为缺乏民族理论和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师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所以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进行比例的合理化调整,这已经成为非民族院校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差。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决定了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原有的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单一陈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网络的发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目前,一些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探索期,教育工作者也已经认识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性,要结合他们的成长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方式,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素材和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政治知识储备情况不一。在非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较为贫乏。这与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有紧密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生活在偏僻农村和牧区,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地域差异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制约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导致他们在民族问题、敏感时事、国际局势等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把握能力。在他们步入非民族院校后,民族文化、地域差异等导致他们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如语言文字交流不便、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新环境无疑会让他们产生学习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5]。

三、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对策

1.整合教师队伍,均衡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构成比例。教师的资质直接影响接受者对教育内容接受程度的高低。非民族院校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培养一批热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既有汉族教师,又有少数民族教师,他们既可以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也可以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配备的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非民族院校还应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团队建设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要形成党政群齐抓共管的格局,从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

2.优化教育内容,开设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为了丰富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民族院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政治理论知识储备程度的差异,分层次地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针对他们的民族特殊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如民族文化课、民族理论课、民族政策宣讲课等。这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特色课程设置中,应合理化安排理论和实践课时,可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通过举办民族理论讲座和知识竞赛活动,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团结互助、和谐进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性[6]。

3.丰富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它可以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在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民族院校要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校宣传橱窗等媒介宣传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营造积极向上、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的文化氛围。如在民族教学楼和生活服务区布展体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图片;在重大民族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开展庆祝节日的联欢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7]。

4.挖掘网络资源,占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手机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移动式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大学生是网民构成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获取信息。网上非理性的声音和偏激的情绪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所抬头,加之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8]这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非民族院校要积极挖掘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资源,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制高点,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资源平台,以形象直观的网络媒体形式深入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姚明.非民族高校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大众商务,2009(9):160.

[4]龙培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6-97.

[5]徐静.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52-53.

[6]乌力吉.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1-17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21-02

一、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环境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环境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要改革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加大对大学生思想的重视,把握他们在现阶段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方法和模式,得到了更好的思政教育成果。

全球化。全球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引入到我国社会中来,给主流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中那些过于追求视听感受、重视经济价值的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观念的坚定性,会逐渐的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偏离原有的轨道。大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是渴望的,但他们基本上缺乏明确的信仰,就很可能受到不良的影响做出错误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我国经济体制中是多种经济成分所并存的,由于市场经济的特性,比较容易导致大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滋长,党内的腐败现象扩张以及西方的敌对势力趁机的采用各种措施来促进我国的西化。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个转型期,心理状况十分的不稳定,接受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时,可能存在有比较严重的心理负担,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祛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网络环境。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从本国逐渐延伸到全球各个地区,他们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得多元化的信息,这种现象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权威性受到了损害。在高校内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核心途径。但是网络上的低俗信息、色情信息、封建暴力等不良的言论都可能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思想道德品质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这是对于高校的思想教育的强烈挑战。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要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切实的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加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的矛盾性。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已经基本接近于成年人,而且随着他们大脑神经结构的发展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是高校思政教育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大学生还是属于孩子,生理方面虽然已经完全成熟,但是心理思想水平还没有跟上来,处于持续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知识有所渴望,但是没有丰富的储备。他们渴望变成人才,但是还没有完全的成才。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水平还不够完善,思想还没有绝对定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需要思政人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容易使得他们的思想脱离了实践层面,他们的心理具有比较强的主观片面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实际上是落后于他们的生理发展水平的,而且他们的认识能力也远远超过他们的实践能力,没有足够强大的自制力。这就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呈现有很强烈的矛盾性,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比如在选择独立自我和集体意识方面,和他人相互尊重的方面,求知欲强和懒惰懈怠的矛盾,自我的独立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等方面。

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变的阶段中涌现了多元化的思想浪潮,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及所能够选择发展的空间非常丰富,逐渐表现出多样化发汗的趋势。即使是同等年龄、同一班级的学生,都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十分快的,变化改革的速度也需要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作为茁壮成长的青年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都还没有完全巩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容易出现变化,这一点尤其的突出,他们的思想往往都位于某种浮动的状态,比较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冲动因子比较活跃。

大学生思想的批判性。当代的大学生比较注重自身的独立性,作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能够快速的吸收新鲜事物,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运转迅速,比较注重于自我的抒发和发展,对于目前社会上的各种问题都有着自己的观念。他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理性判断和选择能力,批判性思维逐渐增强。但是虽然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所缺乏的是对于现实和真伪的辨别能力,他们中的大部分自小生活比较优越,对于自身的各种情况较为敏感,比较难以接受长辈的教诲和指导,甚至有的情况下会显得比较偏激,不能够健康的发展批判性思维,需要高效思政人员进行帮助。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分析

了解大学生需求,满足合理需求。人的行为总是具有某种目的和方向的。大学生的需求表现了他们行为的愿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充分的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的利用动力机制来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高校需要对于学生培养机制进行持续性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他们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投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平等的看待大学生,尽量的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群体,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条件满足的需求,要跟他们做好思想工作,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通过大学生的需求看清本质,分析他们的深层需求。这对于思政工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大学生的内心,熟悉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再次,对于需求落空的情况思政人员要及时的进行疏导,需求和现实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重叠,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学生都是独身子女,自尊心普遍较强,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有着一定的竞争意识,不是十分懂得放弃和取舍的分量。思政人员就需要及时地跟进,化解他们由于需求落空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和温暖他们。

注重个体差异,选择因材施教。生长环境的差异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心理和思想的差异。高校思政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针对于大学生个体进行深入的个体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体教育是必须的,但是个别教育也不容忽视。思政人员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集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之外,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别对待,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实现了统一的目标。注重个体差异,选择因材施教是完全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客观规律的。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不仅要重视所有学生共性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全面且细致的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开发出他们独特的潜能和闪光处,逐渐的将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他们独特的个人优势,提供发展进步的平台,形成健康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扩展思政教育范畴。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理念层面上,都是采用的问题管理的方式,教育所带有的行政色彩是比较强的,比较关注与思政教育的外部管理,同时也就忽视了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启发以及个性化教育。从本质上看,思政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学生,应该实现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应该更新教育理念,确定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为他们服务,对他们关怀,帮助他们实现更好地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态度。

思政教育的范畴也需要得到扩展,在现代高校中,单纯的思想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思政教育的工作要求的。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作为核心,从此出发,将其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去。高校还应该加强思政教育活动的特色,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应该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涉及到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构建思想政治激励机制,加强和学生的互动。高校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学校能够设置丰富的活动,比如对于学习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奖励。在激励机制中,一定要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才能够通过该目标来鼓励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长, 不然学生会失去的竞争动力。高校还能够建设论坛,思政人员能够在校园论坛上和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存在的困惑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懂得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合理的生活、学习需求。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他们健康合理的思想政治品德。人们思政品德的培养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政教育人员需要将教育工作渗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果,将正确的积极地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引导,养成自身的思想意识习惯。

参考文献:

1.郑洁,李文成.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金明.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5)

3.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

4.张坚强,李恒川.全球化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困境[J].江苏高教,2002(6)

5.初文杰.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与人的全面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4)

6.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状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时代。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致使人们的思想活跃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其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日趋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视角来考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都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媒体的应运而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下几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不够的,不仅体现在学校领导对办学的规模、博士点、考研项目师资队伍和其他硬性指标的建设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思想的贯彻落实上。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不完善。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存在辅导员未全面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半路出家、中途转行等现状,此外,还有一些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在职教师的待遇跟不上,没有发展前景,致使一些师资力量流失。3.教学方法不科学。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单方面的授课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而且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优缺点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1.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和广阔的信息平台。以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课堂或讲座,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只能在校内进行谈话交流。而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在线搜索,及时了解最新的思想政治信息。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上汲取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课程与教育理念。2.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教师以讲道理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受教的状态,参与度低。利用新媒体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有效地避开这些问题,互联网、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也可以成为老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老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形态为学生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大大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的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表达,还能够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更深层的思考。3.新媒体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首先,新媒体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形式,对数据的实时传输性使得老师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与信息,并与学生进行沟通,获得反馈。极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新媒体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使学生在可以避免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时的敬畏心态,减少心理负担。在虚拟的交流场景中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轻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老师的观点。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挑战

1.新媒体迷惑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言行。大学生的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容易受到极端、不健康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可控性强,而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相对来说是自由传播的,因此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2.新媒体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以往多是老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铭记于心。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学生借助于媒体就能迅速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绕过了课堂这一环节,面对不同的思想,他们开始怀疑老师所讲,挑战老师的权威,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3.新媒体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目前,仍旧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牢牢掌控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流,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肆意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制造不稳定因素,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三、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一)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在网络出现之前,大学生获得新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电视、报纸、图书等这些传统的媒介,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具有滞后、信息量小等缺点。网络能给我们带来即时、新颖和快捷的信息,而且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涉及到不同的领域。这就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启示: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了解科研成果,查询各种学科的最新进展,第一时间获得需要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并且可以以网络为载体,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二)QQ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QQ作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具有重大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QQ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QQ与学生进行交流,能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同时,能有效降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成本。总之,QQ给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有效降低成本,使师生沟通更方便。

(三)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自微博出现以来,因为其涉及范围广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微博广泛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生中的作用逐渐消弱,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很难清楚分辨真伪,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了解微博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过去,学生获得信息的媒介比较单一,是可控的,但是新媒体以来,丰富多彩的信息也夹杂着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麻烦。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构建一个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信息传播平台,利用微博进行信息宣传,及时辟谣,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微博环境。

(四)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微信活跃用户已达到4.38亿,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自媒体工具。由于微信朋友圈的封闭性特点,其好友多半是认识的人,使得信息在微信的传播有更高的接受度,传播的重复性强。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研究微信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平台有效的结合,将教育有关内容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使用微信的观念,不要被朋友圈各种虚假的信息所蒙骗。同时做好微信平台的运营,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真正将微信打造成师生沟通的良好媒介。

四、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一)新媒体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及其周围的文化氛围,使得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个性更加明显。因此,在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其专业及其个性特征,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并结合传统说教式教育,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的失去热情。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形成以各院系党团组织、任课教师、辅导员为领导层,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应聘技巧等项目,并在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打造全能型人才。

(三)新媒体对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面的,同样新媒体在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若要新媒体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就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目标设计,施行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管理监督方式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上与社会衔接,并积极接受与传递正能量。

五、展望论述

在这个新媒体高速发展与应用的新时代,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的优势,并且充分利用与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转化为个人工作的动力,不断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田野 于晓亮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建本科院校;途径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国每年都在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大学生,他们进入到社会的各个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各项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面临本科专业评估的各项学校建设,另一方面更需引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系统的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项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各种情况下,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思想最前沿的大学生在面临这一现状时,所表现出的思想政治观有待提高,一方面,思潮各异、进步迅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全球化的过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组织形式日趋健全、分配方式发展多样,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标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已然消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要提前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大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接受了大量社会风气的教化,价值取向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生活,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过分的强调部分浮华的社会生活,集体主义意识削弱同时,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存在,大学生逐渐表现诚信缺失、道德背离的现象,如官位意识、考试作弊、求职作假等,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大现实。

(二)经济全球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

由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项思潮不断兴起和演变,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形式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作为思想意识不成熟的大学生又极易受到外界思想观的影响,在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利用“和平演变”的形式不断将各种所谓的民主意识渗透到我国,不断宣传他们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以贬低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是在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意识更加开放、活跃和多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出现了诸如“西方派”、“民主思想阶级”、“国际公民”等概念,造成了现今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国家意识淡化,社会主义思想观出现动摇,这一情况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形势下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

教育体制改革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呈几何形式上升,学生的来源和构成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可多数高校的办学条件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使得教育的难度加大,造成学生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同时,高校体制建设改革后,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学习状况,学分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系院的分级建设使传统的集体观念和班级意识逐渐淡化,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硬件条件落后,增大了高校党团组织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学生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内心逐渐空虚甚至腐化,容易受到激进的思想挑动,所以出现了多起大学生不良事件。

(四)就业形式的严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大批人员被精简下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却居高不下,产生了“学习无作为”、“大学生比不上打工的”等错误思想,甚至激进者开始仇视社会,自甘堕落,这一状况的出现与社会发展进程是离不开的。新建本科院校需深入分析这一新状况,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把大学生就业列为一项新课题。

(五)信息网络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面临的一项新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重要表现,而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广阔空间的条件,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扩大交往面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第一,各种色情、暴力信息和图片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积极健康的成长。第二,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际空间和信息来源,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出现了性格孤僻、食欲不振、精神难以集中、等一系列网络综合症。所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净化和引导网络空间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从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途径,深入持久地开展这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节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并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 (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发挥其主导作用

针对现今高校教育中侧重文化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的现状,而这种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尤为明显,所以,更应当建立健全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要巩固课程当中的核心思想体系,创造性的开展多项课堂教育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实在在的贯彻到平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学习时间和师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充分建立到学生心中,以必修课或公选课的形式来保证该门课程的顺利进行,并计入高校学生学分当中,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二)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之一,广泛的开展此类讲座可以营造校园内的学术氛围,并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较为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党政机关领导为大学生作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讲座的吸引力和作用力,同时,还应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如举办各类时事政治、政策知识竞赛,举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月,并依托各类组织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融入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从而深入人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大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完善校园文化的相关设施,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举办学术科技竞赛,建立校园广播、校报校刊,促进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各项实践能力,同时,广泛利用高校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等先进信息传播形式,开展具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树立一个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同时也使学生更易接受和吸收工作中的思想精髓。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项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大学生心理思想的不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此时期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特点开展专项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心理素质,及时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心理状况,及时予以沟通和解决。并且要广泛开展心理咨询、走访慰问、座谈会等各种途径对大学当中的特殊群体给予特别关注,使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自信心,形成自主自强的精神。在开展常规的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还应从全局观上密切注意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走向,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本校专业特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课题,加强对这一方面工作的研究指导。

(五)密切关注就业问题,深入指导大学生就业

现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已日渐成为大学生所要面对的困难之一,针对当下的就业形势,新建本科院校应密切关注就业问题,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过程中对社会的实践能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大开发的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并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登记每位学生的就业信息,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建本科院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引起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高度认识,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敢于面对在工作中的各项重点难点,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婉华,做好宣传工作,推动共青团院校的组织建设[N].广州市团校.

[2]李胜贤,王深,创建学习型共青团组织的理性思考[N].高等农业教育,20106,6:2830.

[3]夏志文,苏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N].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3).

[4]共青团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8.

[5]王国敏,赵波.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4).

[6]杨海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第8篇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随着这一群体数量的增多,民族院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涌入非民族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格局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进步,但对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巨大冲击波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研究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体系结构对于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吸收、选择、整合、内化以及外化为行为的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1]就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体系结构来说,包括教育者、接受者、教育内容、教育中介和教育情境等要素。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体系结构中的教育者,身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具有主导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具有接受性、民族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从调查问卷中发现,非民族院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况较好,但也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就目前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现状来看,呈现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意识强、接受群体身份特殊性、民族地域文化差异性等显著特征[2]。

二、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予以分析,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意义殊为重要。”[2]从研究调查中发现,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教师队伍构成比例失衡、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差、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知识储备情况良莠不齐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队伍构成比例失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3]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但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在教师民族性方面侧重不同。民族院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群体的特殊性,组合成具有民族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以此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教学需要;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群体绝大多数是汉族学生,汉族教师居多,少数民族教师可谓是少之甚少。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些非民族院校被国家列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基地,这对非民族院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因为缺乏民族理论和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师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所以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进行比例的合理化调整,这已经成为非民族院校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差。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决定了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原有的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单一陈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网络的发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目前,一些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探索期,教育工作者也已经认识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性,要结合他们的成长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方式,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素材和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政治知识储备情况不一。在非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较为贫乏。这与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有紧密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生活在偏僻农村和牧区,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地域差异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制约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导致他们在民族问题、敏感时事、国际局势等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把握能力。在他们步入非民族院校后,民族文化、地域差异等导致他们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如语言文字交流不便、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新环境无疑会让他们产生学习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5]。

三、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对策

1.整合教师队伍,均衡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构成比例。教师的资质直接影响接受者对教育内容接受程度的高低。非民族院校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培养一批热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既有汉族教师,又有少数民族教师,他们既可以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也可以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配备的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非民族院校还应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团队建设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要形成党政群齐抓共管的格局,从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

2.优化教育内容,开设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为了丰富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民族院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政治理论知识储备程度的差异,分层次地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针对他们的民族特殊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如民族文化课、民族理论课、民族政策宣讲课等。这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特色课程设置中,应合理化安排理论和实践课时,可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通过举办民族理论讲座和知识竞赛活动,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团结互助、和谐进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性[6]。

3.丰富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它可以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在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民族院校要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校宣传橱窗等媒介宣传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营造积极向上、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的文化氛围。如在民族教学楼和生活服务区布展体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图片;在重大民族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开展庆祝节日的联欢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