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习语言的问题

学习语言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4 16:21:07

学习语言的问题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编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1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C Language Programming Learning Problem and Strategies

Feng Shenggang

(Shaanxi Changl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Co.,Ltd.,Baoji721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o learn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for these problems,on how to improve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learning efficiency gives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C language;Programming;Programming capabilities

一、前言

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可以作为系统设计语言,编写工作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二、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中的问题

(一)在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中,很多开发者的基础薄弱,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一些人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基础,导致他们在开始接触C语言学习的时候,对其感到及其陌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也不扎实;同时,还有一些人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C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可以在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再仔细学。通过调查发现,在对C语言程序的设计学习中,很想成为电脑高手,愿意专研C语言程序设计的人仅占11%,大部分人往往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进行C语言的学习。可见,很多开发者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的问题。(二)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中,人们的学习兴趣不强,参与率不高。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门学科学习难度大,理解性强,很多人对这门学科没有太大的兴趣,总是认为这门学科枯燥无味,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的思考问题,遇到困难就害怕退缩,必然影响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三)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中,人们的编程能力差,动手能力也有待提高。尽管计算机已经普遍进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但是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更多的是用在娱乐和对信息的获取上,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上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在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很多人忽视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人们的编程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影响了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效率的提高。(四)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人们缺乏后续学习的环境和途径。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人们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导致很多人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进而放弃了对该工具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另外,有部分人在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逐渐对C语言有所认识和了解,并产生了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很多人的后续学习和提高还缺乏一些有效的途径,缺少一个可以让该工具得到长期应用的环境,导致一些人在学完了C语言程序设计之后又长时间不用,逐渐对该工具陌生化,对顺利开展后续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的策略分析

(一)努力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人们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尤为重要。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人们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对该课程的好奇,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C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可以采用炫耀的方式,即学习者通过趣味性的话语,编制一些小程序,让学习者获得一种成就感,引起学习兴趣;到了学习的中间阶段,人们对C语言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同时,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此时,就必须坚持,并克服害怕退缩的情绪。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一些实战型的实例分析,例如,可以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软件中的部分工作,通过亲手参与和动手,增强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二)加大对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为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培养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基础是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的前提和保证。人们在开始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针对初期对C语言的基本语法理解所出现的难题,必须认真负责的解决问题,打开学习思路的大门;同时,要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严格按照标准格式进行程序代码的编写和注释。(三)避免学习误区,把握学习方法。首先,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容易陷入的误区,很多人在拿到编程题目之后,就开始进行编程,对于一些简单的编程,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编程,在拿到题目之后就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在C语言的学习中,必须重视算法的重要性,把握算法的表示和步骤。例如,给出一个编程题目:输入三个数,然后输出其中最大的数。第一、我们定义三个变量A、B、C,并将三个数依次输入到A、B、C中;然后,准备一个MAX装最大数。我们先进行A和B的比较,选出大的一个,然后把MAX和C比较,进而求出最大的数。其具体算法示如下:

输入A,B,C;

若A>B,则MAXA;

否则MAXB;

若C>MAX,则MAXC;

输出MAX,MAX即为最大数

通过对算法的正确把握,编程的最终结果就出来了。在进行编程的算法时,必须按照这种算法,树立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好效率。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不仅需要人们具备较高的学习兴趣,还要求人们正确把握C语言程序学习的方法,掌握编程的算法,找对适合自己的学习套路,注重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型,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丽娟,马淑萍.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2篇

    由初中升入高中,伴着新奇和喜悦而来的是同学们在各科学习上的不适应。数理化外是这样,语文学科也 是这样,特别是语文学科语言知识的学习给同学们带来的困难更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语言知识 教学体系、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紧密和高考与教材有脱节现象造成的。

    就语言知识教学体系讲,像语音、文字、名词、动词等学生从小学就逐渐接触,初中已粗略地进行了比较 系统地学习,到高中还经常提及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只看到重复的一面,看不到扩展和加深的一面,因而容易 产生厌倦情绪和轻视思想,给学习造成困难。

    就教材讲,初中教材对语言知识的语音、文字、语汇、语法等做了最基本的介绍,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看, 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比较适宜的。但是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一种尴尬的情形,教师认为学生该知道的 ,学生恰恰不知道;教师认为学生能解决的,学生偏偏不能解决。于是老师怨学生初中学得不好,学生怨老师 问得太深。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怪学生,翻开初中教材,它对语言知识的介绍就那么简、那么浅,有些知识 根本没有介绍(逻辑错误),离高考的要求,离语言的实际运用相差很远。怪老师吗?也不能,因为高考就考 那么多的知识点,就要求那么高的能力,而高中教材又很少有语言知识的内容,也没有对这方面能力的要求, 于是在学生那里便出现了两个空缺;知识系统的空缺和能力的空缺。正是上述原因,给高一学生的语言知识学 习造成很大困难。另外还应一提的是,有些训练题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语言知识方面编题脱离教材,颇似大学 的汉语知识那样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也给学生学习造成混乱。

    以上是造成高一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困难的几个原因,虽然也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但主要的还是教材, 高考等客观原因。就眼前的现状,我们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为适应高中阶段的语言知识学习,为了适应高考, 为了切实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了解高考考纲在语言知识方面设立的考测点

    注意它与初中所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做到学有目标、难点明确。考纲的这一部分共有六项内容、十几个 方面的要求,见下表: 语言知识及运用高考考测点 项 目 要 求

    语音 1.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认读

    2.说话时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

    汉字 书写正确(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书写工整)

    标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词语 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成语)

    句子 1.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

    2.辨析病句

    3.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

    不明、不合逻辑)

    修辞 1.做到语言简明清晰连贯

    2.做到用语得体

    3.理解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

    4.变换和选择句式

    二、克服厌倦和轻视思想,注意扩展和加深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高考纲要和学生实际,经常讲授一些语言基础知识。初听起来,似乎是初中 知识的重复,但实际上是对语言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有经验的教师还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和学习方法。例如: 也是讲语音,高中老师会传授给大家“bpmf”只能和“o ”相拼,不能和“e”相拼,其它声母才能和“uo”相 拼;同样是讲汉字, 高中不只讲形声字,还讲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即使讲形声字,也经常和学生分析“ 形”是什么、表何意;讲词语色彩,不仅有感情色彩,还讲语体色彩;讲句子,不只讲主谓宾定状补,还讲什 么词、什么短语经常充当什么成分。几乎对每一个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都把它从初中的基础上引向全面和深 入。应当说,高中语言教师做了大量“份外”的事,而且做得很好。这样就使高中阶段的语言知识学习既注意 了连续性,又有很大的扩展和加深,使同学们的知识和能力接近并逐渐达到高考的要求,更适合深层次的语言 理解和运用。对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我想,厌倦情绪和轻视思想也应容易克服了。

    三、注意学法的探索和积累

    学会不如会学,在学会的过程中,应逐渐培养起会学的能力。自学能力的形成,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 生能力要求的一个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才能做到会学?除了学习老师和他人的一些合理 的学习方法外,更主要的是个人的探索和积累。这里,我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要把握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有它自身的体系,它像一棵树一样有主干有分支,因此学习的时候要把握总体和局部的体系。比 如一个词,从语法上看,首先要弄清它是实词还是虚词,接着看它的词性,再看它是这一词性中的哪一种,这 是一个范围由大到小的纵的知识系统;再比如,还是一个词,你可以从语法角度,词的构成的角度,词义的角 度、色彩的角度、音节的角度去掌握它,这是由此及彼的横的知识系统。可以说,以上两方面正是知识的深度 和广度的问题,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度,那你就可以在语言的理解运用上、在应试中得心应手、轻而易举。这里 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对知识种类的划分要掌握好标准,还要注意层级——不要越级。例如:对于句子,如 果你把主谓句、非主谓句、陈述句并列,那你就犯了标准不统一的错误;如果你把主谓句、非主谓句、独语句 并列,那就犯了越级的错误。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三语;英语学习;认知系统;学习影响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重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民、汉双语教育,而是民、汉、外三语教育。已有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Herdina和Jessner(2000)在三语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三语/多语习得的心理语言学模式,该理论把每一个语言习得者的能力看作一个随时间推移和多个习得语言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复杂系统。毋庸置疑,语言学习者在三语习得过程中,会受到一语和二语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即属于三语教学,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其母语-汉语-英语这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因此,以语言迁移和认知结构理论为指导,以了解和比较语言差异为手段,积极探索三语环境下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对于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培养高水平少数民族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一、三语习得引发的关于语言迁移及认知结构的思考

新疆少数民族的英语学习是建立在已有语言(母语、汉语)基础上的三语学习,学习者已有的一语、二语语言系统、跨语言交互影响以及三语因素都对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最终决定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水平。同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迁移现象相比,三语习得因为同时受两种已习得语言的影响所以更为复杂。

Odlin(2001)在其著名的《语言迁移》中以认知主义的观点为基础,对语言迁移的定义为“语言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先前已经习得的(可能是不完善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及差异造成的影响。”Odlin的定义认为迁移不仅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的(正迁移),以及负面的(负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1963)和戴维·奥苏伯尔(1968)就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因而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即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而影响新的学习过程。

对于新疆的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母语、汉语两种语言本身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已有的母语、汉语两种语言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对英语输入理解、组织输出的影响如何是本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以新疆教育学院2009级英语专科班的73名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载体,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维-汉-英”三语环境下维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机制进行实证方面的探索,剖析学生在三语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语言迁移的问卷主要调查在三语习得中维、汉两种语言对英语的影响,调查采用5分制,即完全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语、二语的语言迁移进行了初步数据分析,设计问题1:英语与母语相同处更多,均值为2.5;问题2:我常常按母语句子结构完成英语造句,均值为2;问题3:我常常按汉语句子结构完成英语造句,均值为2.4;问题4:我常常用母语注音方式给英语注音,均值为2.65;问题5:我常常用汉语注音方式给英语注音,均值为3.54;问题6:英语中的有些音标在母语中不存在,因此不能准确发音,均值为3.46;问题7:我常常不知道如何使用英语中的否定词No,均值为3.6;问题8:我常常不知道如何使用英语中的系动词Be,均值为3.82;问题9:使用汉语会对英语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均值为3.18。

从以上问题得出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认为英语与母语之间的相同处更多,在英语造句时,更多仿造母语的句子结构,在进行语音注音时也采用母语的音来标注,多数学生认为汉语学习不会对英语学习起阻碍作用,英语中的否定词No与系动词Be的使用并不是难题等,总的来说,学生认为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比汉语的影响要大,第六、七个问题显示他们认为母语与英语的语法的不同并不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

在认知结构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中,主要调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习惯性的通过哪种语言完成新旧知识的同化,具体数值如下:

问题1:听英语时,第一反应是所听材料的汉语意思,均值为3.12;问题2:听英语时,第一反应是所听材料的母语意思,均值为2.61;问题3:英语阅读较难时,常把材料译成汉语理解,均值为3.32;问题4:英语阅读较难时,常把材料译成母语理解,均值为2.5;问题5:英语阅读简单时,我会直接用英语理解,均值为2.19;问题6:英语造句时,常使用母语的句型结构来组合句子,均值为2.68;问题7:英语造句时,常使用汉语的句型结构来组合句子,均值为3.1;问题8:简单的英语造句,我直接用英语组合句子,均值为2.19;问题9:回答问题时,我总是在头脑中用汉语构思好,再翻译成英语表达,均值为3;问题10:回答问题时,我总是在头脑中用母语构思好,再翻译成英语表达,均值为2.68。

本问卷主要测试知识系统与认知结构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从均值可以看出,在使用简单英语时学生不通过一语或二语建构认知,而直接使用目标语;但在其他的使用中,学生更多的使用母语知识和结构来建构目标语。

三、发现与讨论

通过对三语环境下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认知分析,我们对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与认知影响有了一些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三种语言属于三个不同的语系,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为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 三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已有数据可知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更多的受母语影响。

1、语音方面

从语言认知与语言习得层面上看,少数民族学生都有第二语言习得的体验,所以他们善于把三种语言进行语言现象的横向比较,找出重新组织和重新创造语言的认知方式,由于汉语属于表意文字,与维、英在发音上有很大不同,而现代维吾尔语与英语相似都属拼音文字,由字母组合而成,且都包含了元音及辅音,因此维吾尔语和英语在语音层面相似性更多一些,这种相似性有助于快速记忆英语单词,因此学生在标注读音时往往采用母语的注音方式。通过教学我们发现,在英语作为第三语言的学习初期,维吾尔语在语音层面的这种相似性同时干扰英语的发音,因为英语语音的重音位置不定,而维吾尔语的词重音固定在词的末音节,受母语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读英语单词时特别容易读错重音,大部分错误是重音后移。

2、语法方面

从语法方面分析,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孤立语的代表,而属于阿尔泰语系维语是典型的粘着语,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是屈折语,三种语言之间的距离较大。但维语和英语有相似之处,都有词形的变化,因此在如否定结构使用等的语法方面,学生并不认为存在很大难度,正如《三语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心理语言学视角》(Cenoz, 2001)中所说,在三语习得早期,母语起着工具作用,母语知识干扰英语知识获得的同时,又有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但不得不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语法的使用存在错误的理解与使用,从认知角度来说,学生还存在错误认识,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并梳理英语学习者受母语的迁移影响的种种表现,探究迁移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尽量减少负迁移的影响,使学习者更快地进入状态,适应新的语言。

3、句法方面

维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差别较大,英语的“主+谓+宾”在维语中表现为“主+宾+谓”,在造句时,学生不是把新知识建构在二语(汉语)的基础上,而更习惯用母语的结构造英语的句子,由于母语迁移的负作用,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使维族学生出错,这一点也说明学生的汉语学习也属于初级阶段,依然不熟练,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干扰比汉族学生多,既有来自本民族语的,也有来自汉语的,维吾尔语的干扰更强一些。所以英语三语学习者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尽量克服这些负迁移对学习造成的影响。

四、结语

调查显示维吾尔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母语的迁移更多,此外有别于汉族学生的汉语-外语思维,民族学生要在三语中进行概念选择和认知加工,因而在理解与接受上会表现得相对迟缓。就英语学习而言,母语对英语学习有正负迁移并存的作用,而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迁移。然而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也不同,因此在语音、词法和句法表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差异产生混淆,混淆产生障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少数民族学生学英语的同时,应帮助他们更多更好地了解英语特征,还要考虑英三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作到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三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usubel,D.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68.

[2]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3]Cenozd.The Effect of Linguistic Difference,L2 Status and Age on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Cenoz, T., Hufeison.B.and Jessner,U.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9—19.

[4]Herdina,P.& Jessner,U. The dynamics of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Cenoz,J.& Jessner, U.(eds) English in Europe: The Acquisition of a Third Language[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0.

[5]Odlin,T.Language Transfer[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7.

[6]杜洪波.“藏.汉.英’’三语环境下藏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学习机制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7]申冬宁.关于语言迁移对第二及第三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8]曾丽.李力.对“三语习得”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2.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 语言情境 教学手段 主导作用 优化课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客观情境的反映,语言的交流离不开语言情境。所谓语言情境是指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时相互交流信息的交流环境。任何有意义的、各种形式的语言交流,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说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既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又是学好语言的途径。

一、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说来,语言的学习方式有两种,即自然语言习得和正规课堂语言学习。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可以使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课堂语言学习中则要根据课程标准,运用相应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语言知识,并组织学生完成设计好的练习。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这样的学习难免使学习者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如何使学生能够在非常自然、恰如其分的环境中接触语言知识,自然而然地、主动地融入到语言传授的学习中去,这便是情景教学应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创设自然习得的情境要从两方面进行。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视听情境

研究表明,与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获得方法相比较,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相结合能更牢固持久地把信息保留在记忆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把真实生活情境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地融入视听背景,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英语,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举止行为,从而真实、自然地感知语言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录音带、录像带、VCD以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音像资料,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使其多听、多看。使学生如临其境,强化视、听训练,并为语言交流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有关“The sports meeting”的内容时,播放奥运会的会歌及奥运会有关比赛的录相便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让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此时学生便没有了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就会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英语交流中去。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创设真实亲切的语言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良好的英语气氛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音语调标准,词汇丰富,语言流畅,课堂用语言简意赅;有良好的仪表、教态,和蔼可亲;思路敏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广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这些都会使学生由于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积极模仿教师的言行,主动接近英语。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

在创设语言情境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效率地学习,把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这需要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1.鼓励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加强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掌握英语与母语不同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使用英语时才能掌握,犹如学习游泳必须下水实践一样,学习语言也要积极地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不知不觉地随着教师进入文章所设计到的情景中并踊跃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方能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向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2.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

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众多表述中的有价值的观点、语句,加以展开,进行引导,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拓宽思路,调控谈话内容,使之按中心话题要求,发展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当学生话题偏离中心话题时,教师要自然地把话题引回来,切忌生硬地打断学生发言。当学生在表述中有语言方面的错误时,要善于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纠正,这样才不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以“The sports meeting”的内容为例,当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环境下大发谈兴时,教师就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

Does our school hold a sports meeting every year? when?

Do you take part in it ? what sports do you usually do?

What is a raley race ?Is it a team race?

Which player of our country do you like best?

What does“come on” mean?

Which class won the race? How did they win?

这样做才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不偏离教材,使得学生的讨论形散意不散。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常常要比解决问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挖掘语言的内涵,使语言学习成为有意义的交流

在中学的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和著名人物的名著节选,如果单纯地处理语言点,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只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能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上,这样虽然达到阅读的目的,但不能说达到了大纲规定“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推想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延伸性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激发起来,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本中“跳”出来,注重对课本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如通过运动会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2008年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害等话题,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启迪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倡导对待工作要认真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使学生分清善恶、辨明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论理观,使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离不开师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浓郁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插上愉悦的翅膀,带着渴望的心情,步入英语语言的交流与学习中,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教师提问 策略

1 大学英语课堂的独特性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地方是在课堂,所以,课堂中的英语输入和输出特别重要。英语课堂是学生习得和练习英语的重要地方,对于学生习得和掌握英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英语交际学习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本身的存在形式,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对语言存在形式及其内容的解析和沟通,培养学生掌控、运用语言的技能。单方向的语言传输及提问本身是不能组成语言教学环境。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问题提出”与“话语沟通”的地方,英语的学习通过“真正涉及交际的活动来提高学习效率”。

2 大学英语课堂的提问策略

在英语课堂应利用哪些有效提问策略,教师该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策略来提升其教学效果呢?本人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2.1分析并设计提问对象

大学英语教师点名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有以下几种:按名单顺序提问;随机点名提问;先提问语言交流能力一般的,若其未能回答,再提问语言交流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上只向语言交流能力较高的学生提问;哪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就向哪个学生提问。有研究者调查发现,目前外语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随机点名提问”,其次是“按名单顺序提问”,用得最少的是“只向语言交流水平较高的学生提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提问时并未考虑问题难度与学生之间的关联,随意性较大。

2.2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有机结合,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

英语教学研究专家Barnes将提问的问题分为事实性、推理性和开放性问题。Tsui、Long和Stato等人把Barnes划分的这些类型分为两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为“是”或“不是”问题。这类问题答案唯一,提问者已知答案,若回答者能解答,即可用“是”或“不是”来进行回答;参考性问题为以“WH”开头的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知道答案,回答者对问题的答案也是或然的。展示性问题的老师不是为了寻求未知信息,而是为了考察回答者是否知道这类信息。

两种问题各有特点和侧重。因此,在英语课堂上若要使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率,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教师就需要随时调整提问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这两种提问方式,发挥其各自特点,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把这两种问题有机结合。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而设计。对于具有较高语言交流水平的学生,教师设计的提问应以参考性问题为主,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言交流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应设计一定比例的展示性问题,只要能起到复习、巩固原有信息的作用即可。但无论是面对哪种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整体设计还是要尽量以参考性问题为主。

2.3灵活把握提问问题后的待答时间

在英语课堂上,不少老师不愿或懒得提问,原因之一是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会浪费教学时间。实际上,教师此时若能以耐心的态度延长一点等待的时间,且加之以适当的暗示,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也即成长的机会,会让他们的教书育人活动充满活力。让学生对输入的教师语言有适当的加工时间,才会促使他们更便利地输出语言。那种看到被提问学生困窘就立即放弃,重新点名提问的做法,不仅会伤害被提问学生的自尊,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加重课堂上全体学生的心理负担,失去主动参与回答的信心,严重的还会放弃对英语学习所作的努力。学生们都不愿积极地语言输出,就会使语言教学无法进行。

2.4关注被提问学生的情感因素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情绪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自尊心以及学习动机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情绪。由于过度焦虑的干扰学生会面对提问陷入窘迫,从而又会降低其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企图逃避学习。教师提问不当也会加剧学生的焦虑,产生心理压力。为了减轻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压力,当学生在答题时,教师应该用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对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以点头或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给以肯定。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请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最后让这位同学再次回答。

3 结论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内容和阶段,结合英语教学相关内容,灵活运用,策划各种类型的提问,以此设计出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师生通过提问等多重教学交际方式得到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深化所学内容的了解、理解和吸收。教师应把所提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密切连接,尽可能多地给多少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关注,促使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主动、积极性,确定清晰的学习任务,提高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6篇

【摘要】语境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在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英语语境的缺失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就要想方设法创造有利的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语境问题,根据实际经验提出了有效的处理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语境;问题;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8-01

通常语言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的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历史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所要学习的语言的语义信息、体系、形成、发展等因素。这二者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目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英语语境的缺失问题,这会使得英语教学的效率降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收不到预期的成效。

一、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语境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和牢固性。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语言的载体是象形文字,而英语语言的载体是拼音文字,它们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了其产生时候的语言环境。如果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就难免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英语的教学也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汉语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学的结果就不是非常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的不同,给语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矛盾。这时候往往需要进行语言的转换,可以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对方的语言环境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语言符号来进行学习与讲授,还可以通过创设语言环境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将英语环境移植到汉语的语境中来,移植的结果可能和英语母语语境中的环境有所出入,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沟通。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我们不能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直接移植英语从而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我国香港地区把英语作为工作时候的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英语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这种语言环境的缺失更为严重,英语除了在英语课堂上被使用之外,很少运用到生活当中,只有在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时候才用到,所以形成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实局面。

二、针对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问题的处理对策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的问题:

首先要不断增加中外交流的机会,逐渐形成英语学习的推动力,例如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鼓励民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活动,拓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在公共的场合下使用英语来进行相关的交流,为英语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其次要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软件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虽然这不是一个现实的语言环境,却对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电子课件的制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英语知识,还可以利用它来提高对纯正英语发音的模仿水平,不断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其本身也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现代语言沟通的平台。

第三要把握好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要在自然语境中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者在为了获取信息进行的无意识的学习具有无意识的性质,反而会对语言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言学习的过程更加重视对语言规律的学习和记忆,克拉申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只能依靠在自然环境中的语言的习得。目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此使用的是学习的方式,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做题能力,却学成的了哑巴英语,既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也不会用英语写文章,说到底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不难发现,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也不是完全忽视习得的作用,例如在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就是一种语言习得的体现。

第四要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不能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许多的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记录人类社会的抽象表达方式,是一种进行日常沟通的交流工具。对每一种语言的知识背景都做有了解了相关文化因素,才能更准确的表达交流的意思,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要的加强中学高级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其素质的培养。师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教师的英语能力很多都是靠后天的学习的来的,并不是长期受到英语语言环境的熏陶中习得的,所以教师自身与使用英语的人的交流机会就非常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英语技能的获得也都是通过书本,这就脱离了语言环境,所以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就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其所教授的课程的纯正性就缺乏有力的根据。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语言环境的缺乏,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不断改善者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创造出更有利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将英语语言服务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扩大外语的种类,转变国人对待英语的传统观念,逐渐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不是考试晋升的工具,摆正心态,就能处理好英语的语言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莉.中式英语与英语语言环境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2]周灵芝. 发掘语言环境提高中学高级英语教学的质量[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 语言学习系统 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近十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促进教育革新、推进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提升外语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语言实验中心建设趋于程式化,表现为功能模块固定、资源信息趋同、教学使用偏低、资源特色不足、学习支持不够等问题。

早在2003年,我校就开始了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改革,通过购买、自建等方式,建设了包括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在内的大量数字化资源。2009年,本校购买了蓝鸽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建立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了一流的语言实验中心,为外语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支持,营造了良好的语言自主学习外部环境。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教学效果如何,学习者是否能有效获取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资源,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对学习者外语学习能力有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不多,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教学应用及其有效性面临实践与研究的双重缺失。①因此,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成为新一轮语言实验中心建设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深入调查,试图从教学有效性视角考察现有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教学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可以从有效获取、有效设计、有效应用和有效影响四个维度进行理解,②依托四个维度的有效建设与应用,支持外语学习者有效的外语自主学习。本研究为深入分析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现状,以了解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教学应用及其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实际效果的影响为目标,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均为曾经使用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超过一学期的学生,调查对象覆盖了通信、光电、经管、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学生。其中,大一学生275人,大二学生225人。参加问卷调查的被试是随机抽样选出的。

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个问题,包括5个开放性问题和15个结构化题目,部分结构化问题包括:“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问卷调查于2010年9月在重庆邮电大学进行,历时—周。问卷发放500份,最后收回490份,回收率为 98%,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为95.51%。使用 SPSS 进行了数据统计,并结合开放性问题的回答结果,对数据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有效利用不足。一是学习者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时间分布上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资源的有效获取。调查发现,74.12%的学习者每周到语言实验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的时间“不到 1 小时”,而“2~3 小时”者也才占总样本的 26.13%。二是学习者学习内容无明确计划,学习内容单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65.1%)、“资源下载”(61.24%)、“信息共享”(23.08%)等“浅表学习”服务,学习者认为自主学习要做的就是进行听力、阅读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超过70%的被试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主要是进行听力训练。而交互性的、自主性的、视觉化的深度的学习模块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学习者在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进行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感低下。有57%学生经常在语言学习系统登陆后,挂机网络聊天、在线看电影、玩游戏;或在学习过程中走神到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其他网站,表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学习者对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系统学习监管有待加强。

2.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应用方面,存在影响学习者主动使用的多种障碍。一是技术上的障碍:“资源链接所指和显示内容不相符”(55.12%)、“网络连接速度不够”(52.14%)、“部分内容无法浏览”(50.37%)、“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和等待时间过长”(42.14%)。二是交互:“平台人际互动太少”(70.19%)、“与教师沟通不够便捷”(52.14%)、“与同学沟通不够方便”(64.22%)、“信息有用性低”(54.13%)。三是内容表达的障碍:“影音图文内容不足”(56.12%)、“呈现方式单一”(65.23%)、“内容更新太慢”(50.37%)。四是学习活动呈现的障碍:“课程说明指导学习意义不大”(41.31%)、“活动设计单调不能激发学习兴趣”(68.23%)、“学习活动不利于展开合作学习”(35.17%)。以上因素揭示了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一些教学和技术问题,直接影响到学习者使用语言实验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的有效利用。

3.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的使用对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明显。调查表明,有近40%的被试表示他们在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找到语言学习有效途径。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他们在选择自主学习活动,决定自主的学习目标、决定时间安排、评价自己的语言学习等方面做得很差。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现有数字语言学习资源在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习者学习产生有效影响方面显然与预期差距较大。

四、结论与讨论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应用过程中,在理念更新、功能完善、资源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从提升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应用成效的视角出发,从数字化平台教学管理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强化数字语言学习平台应用导向、网络化的建设思路。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极佳的网络化教学空间,可以突破教学时空局限,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可以促进教学互动的实施,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整合资源利用的多种学习活动开发可以为学习提供支持。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是一个为外语学科量身定做的真正的专业化学科平台,应以应用为导向,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络作业、无纸化考试以及专业化口语考试的要求,轻松实现对教、学、考的有效控制,使管理和评估更加便捷有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资源,实现资源的网络远程共享。应强化数字语言学习平台建设的网络化应用,把整合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网络资源看作教学的新空间和学习的新平台,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有利促进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可持续建设与应用。

2.加强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的建设,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可能,能够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校方应把整合数字化语言系统资源看作是教学的新空间和学习的新平台,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学习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起到核心作用,建立与课堂密切结合的数字化语言学习体系,真正实现既促进“教”,又支持“不教”。③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素材库、问题库、案例库等一体化教学资源,从而开启“教与学共融,建和用互通”的资源建设新思路。④搭建数字化语言学习交流平台。要研究与日常交流系统有效对接机制问题,使学生网络学习的交流工具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工具实现有效的对接,通过数字化语言学习教学平台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促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

3.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决定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是外语教学中的主导者,因此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利用的效果好坏,教师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没有外语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辅助教学,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数字化语言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质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内容,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正确利用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⑤

4.加强自主学习监控管理,提高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目前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的现状,培养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利用数字化语言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元认知的意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计划、检查、总结评价、反馈、调整和控制,建立学生自我控制与教师、 技术系统外部监控有机结合的调控体系。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从教学任务设定、课堂教学、学习策略提供等几个环节入手,在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成效。

五、结束语

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优化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是可取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有利支撑。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就应加强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管理。外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将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看成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教学与应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释]

①张会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N].中国教育报,2008-05-19.

②丁兴富,王龙,冯立国,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4.

③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24.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8篇

一、少儿英语教育

“孩子是成人之父”(Thechildisfatheroftheman)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心雀跃》(MyHeartLeapsUp)中的诗句,意思是“成人应以孩童为师,让天性永存”。笔者在这里意在强调儿童正处在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很多语言习得现象只有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才有所体现,儿童的语言习得对全面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解决语言习得中的诸多问题有很多的启示。换言之,若不关注和研究儿童外语学习的过程而高谈阔论语言习得问题,则空口无凭、缺乏证据。为此,下文将主要探讨当下基础英语教育尤其是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利弊,基础英语教育中的教材编写、教学和测评等。关于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谈及该问题时不可回避的一个理论就是著名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认为从婴儿出生到青春期(2—13岁),左右脑半球都参与语言学习,对语言极其敏感,只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人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一门语言,但是错过了这段时间,伴随着大脑的侧化(lateralization),人们很难掌握一门语言[6]12-13。尽管关键期假说存在不少争议,但是有一点人们基本上是达成共识的,即从长远来看,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二语学习者的年龄还是越小越好。此外,语音习得方面,Kuhl指出婴儿刚出生时就具备识别人类不同语言的语音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从出生六个月后开始减退,到一周岁时这种能力基本丧失,儿童只具备识别自己母语语音的能力[7]。鉴于此,目前一般认为,少儿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一般在6—10岁,这时母语已经基本定型,而且语言学习的敏感性还很强。基于上述共识,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这种做法充分利用了少儿学习外语的生理优势,有助于少儿高效地、轻易地学到地道的英语。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显著,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课程存在着一定困难,如师资缺乏、教师自身语言素养不高、教学资源匮乏、语言环境缺乏等。事实上,儿童英语教学在许多方面的要求比成人更高,因为少儿是一张白纸,全凭教师涂抹。在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开设英语课是徒劳无益的,对少儿来说甚至会贻误终生。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当下基础英语教育的教材编写、教学及测评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材”或“教科书”的问题。当下流行的大多数主流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过于简化,只有一些相互之间无必然联系的孤零零的句子、短对话,这其实是大多数教材编纂者按照成人对少儿语言能力的理解而主观臆断的做法,一方面低估了少儿的超强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语言习得的常识性规律。语言的习得不是信息越少、越孤立越易习得,而是恰恰相反,信息越多越容易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越易习得(当然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此外,英语国家一些语言学家的做法亦印证了这一点,如英国语言先驱JacquesRoston先生创办了灵格风英语(Linguaphone),灵格风英语的教育理念就是不论年龄大小,所有的学习者一视同仁,学习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的(authentic)语言素材,不对其简化加工。录格风英语效果卓著,享誉世界。此外,“教科书”(textbook)这个词本身就告诉人们其中的素材应该是以“语篇”或“篇”(text)为主,因为无论是汉语的“篇”还是英语的“text”,它们都要求所选的素材是前后联系紧密、上下文一气呵成的具有“语篇性”(texture)的篇章。下面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项课程目标,探讨基础英语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强调最多的是其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两项,这两项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篇幅问题,这里仅就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其他方面的问题日后详述。就语言知识而言,少儿英语教学首先遇到的便是语音问题,少儿英语学习者要想起好步,首先便是要接受正确的、严格的语音训练,这对少儿日后的语言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语音训练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只能是一遍遍地重复错误,从而贻误终生。此外,如果教学不当,学生会以错误的理解代替本有的直观感受,会渐渐失去模仿的本能,于是听录音就不起作用了。再者,母语虽有一定的参照意义,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对此应高度警惕①。少儿语音教学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音标是否要教的问题。少儿在接触了一段英语之后音标是应该教的,不仅仅要知道每个音标,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发音。社会上一部分功利主义者出于商业化的目的倡导英语国家少儿语言学习中的自然拼读法(即所谓的见词能读,过目不忘),而不学习国际音标,这其实是一种误导。自然拼读法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语言环境,但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这个前提是不具备的。此外,英语学习者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能够见词能读,词的读音是没有必要刻意去教的,事实上,即使掌握了自然拼读法,若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仍然是不奏效的。少儿英语语法教学中的问题是语法是否要教和怎么教的问题。语法规则是对大量语言现象的规定,语法问题其实是一个逻辑问题,比如其中的时态问题其实就是时间概念的问题。对少儿来说,如果不影响理解,便没有必要讲解其中的语法现象。即便到了一定年龄段出于应试等目的需要专门学习语法,这时也要讲究方法,即在透彻分析语法现象的基础上把握其内在联系、培养语法意识,而非一味地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而不会运用。少儿英语词汇教学首先要注意的是词汇的三要素的顺序应该是音、义、形而非音、形、义,这更加符合少儿的认知习惯。在讲授时,不宜过早提出拼写的要求,不宜过于追求拼写的准确性。单词教学可以采取如下的步骤:先听单词、读单词,然后根据图片或实物说认读单词、把单词与图片或实物对应起来,最后才进入拼写的教学。此外,少儿英语词汇教学还应注意提供丰富的语境,加强学习者对词汇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二、附带习得与刻意学习

“附带习得”(incidentalacquisition)这个术语最早见于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的文献中。在语言习得领域,直到1985年,Nagy、Herman和Anderson等人才在儿童母语习得中提及这个概念[8]。从词源的角度来看,“附带”(incidental)中的cid源于拉丁词根cadere,意为“降落”之意,“附带”(incidental)有“做其他事情时带来的非主要的收获”之意。“附带习得”意即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无意中获取了某些其他的知识,这是一种隐性的(implic-it)学习行为。与附带习得相对的便是“刻意学习”(intentionallearning),即学习者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事先已被告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是一种显性的(explicit)学习活动[9]349-381。从本质上讲,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语感培养的过程,要以附带学习为主,同时辅之以适当的刻意学习。适当的刻意学习是必要的,然而当下各个层次和阶段的外语教育由于受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刻意学习方式盛行。如在语音学习中,学习者沿用“音素———语流音变———重音———节奏———语调”的模式,过于分离地、刻意地进行语音训练,一些语音的韵律特征(如重音、节奏、语调等)学生很难有效掌握。事实上这些方面的习得需要在刻意训练的基础上辅之以大量的听音练习等附带学习形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法学习中,很多学习者可以自如地应对考试中的语法单项选择等试题,但实际的语言运用(如英语写作、汉英翻译)却难以尽如人意,连基本的“主谓宾意识”都不具备,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effective)、地道的(idiomatic)英语表达了。词汇学习也存在不少误区。一方面,掌握一个词并不仅仅是知道其相对应的汉语意思。词的意义是语境赋予的,离开了语境而孤立地记忆词义并不奏效,即使大致知道某个词的汉语意思,使用的时候还是很难激活;另一方面,词语方面的知识是多维度的(multi-dimensional),如语义特征、发音、拼写、词性、搭配、语义韵(semanticprosody)、类链接(colligation)、语用意义、词频的直觉(intuitionsoffrequency)等,上述知识中的语义韵、语用意义、词频的直觉等很难通过刻意学习的方式来掌握,必须大量接触语言,进而去感知词语的这些丰富内涵。

三、教无定法与“后方法”

近几十年来,尽管应用语言学界关于教学法的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词汇法、自然法、沉默法、暗示法、交际法、认知法、内容依托法、全脑法、全语言法(whole-language)、后方法(post-method)等,然而在以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各级各类外语教学机构过分强调通过阅读、学习语法、文学欣赏、改写(paraphrase)、翻译等方法学习外语,“语法—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讲单词、讲语法、讲课文”的模式仍然是外语教学的主流模式,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依然突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语言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人们逐渐意识到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难使用某一种或几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受西方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的影响,外语教学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后方法时代”,“后方法”与我国传统上提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出一辙[10]。“后方法”的主倡者Kumaravadivelu(2003)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方法的三大参数和十条宏观策略。其中,三大参数指的是“特定性”(particularity)、“实践性”(practicality)、“可能性”(possibility),十条宏观策略包括创造最大学习机会、使师生理念错位做到最小、注重语言输入的语境、综合多种语言技能、激发学生进行直觉探索(例如借助语料库)、促进教学中的协商互动、促进学习者自主、保持与社会的关联、提高文化意识、培养语感等十个方面[11]41。库氏的三大参数与十条宏观策略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具体的外语教学实践可以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有效地开展。当下外语教学中与上述框架中提到的一些参数和策略相违背的一些做法,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如精读课中的“改写”(paraphrase)就与宏观策略中的第一条(创造最大学习机会)相违背。不可否认,“改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但是,提倡去背诵“改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仅仅是我们通向“更好的理解”这个“目的地”(destination)过程中“一座临时的桥梁”(aprovision-albridge),一旦到达了彼岸,就应该将其抛在脑后,即对待“改写”应该持一种“过河拆桥”的理念。“新批评”理论认为任何试图借助“改写”来鉴赏诗歌的尝试都会不可避免地曲解或改变原文[12]86。又如过分强调“听说读写译”分离的做法与第四条(综合多种语言技能)相违背。科学抽象(analyticalabstrac-tion)是必要的,但是语言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因此我们需采取“整一论”(holistic)②或“全语言”观点来把握诸多技能之间的联系,从而恢复英语的实际面目,促进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外语教育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培养思辨能力(criticalthinkingability)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特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认为思辨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与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认知维度又可分解为分析、推理与评价三项核心技能,情感维度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善解人意等[13]。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强,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尤其显得不足,外语专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实现突破,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外语教育从业者要认真研读各级英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方面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注重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等语言知识层面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层面的目标,更要重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和知识教育、自我反思、自觉修炼等成人化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重视这些方面的目标,以重塑外语教育的灵魂,培养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否则,大学的外语教育与培训班就无两样了。其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arts),“liberalarts”源于古希腊,是非常古老的教育传统,与儒家的“君子之道”不谋而合。教育要突出全面训练,培养博学多才的人,人文、社会、自然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18门必修的核心课程,范围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当下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不强,直接的原因就是外语教育中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及自然科学思维的训练。再次,改革现行的教学测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鉴西方外语教育中的“一条龙”体系,制定统一的语言能力标准,各类升学考试依据该标准确定的等级提出相应的要求,要减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应试压力,突出其思辨能力的培养;二是重视形成性评估(formativeassessment),逐步形成“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终结性评估(summativeassessment)为辅”的测试体系,重视“为了学习”和“作为学习”的测评,通过“形成性评估”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