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6:20:55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第1篇

1发展现状

1.1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瓜州县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发展了枸杞、蜜瓜、特色林果、设施种植和草食畜五大特色产业。全县建成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81万亩,发展以蜜瓜、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面积55.9万亩,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逐渐形成优质蜜瓜、枸杞、果蔬和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布局和生产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1.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瓜州县通过内部扶持培育、外部招商引资的方式围绕蜜瓜、枸杞、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支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现有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企业达到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1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示范社80家。建成高新农业产业园6个,戈壁农业产业园15个。农产品加工方式更加多元化,加工体系不断完善,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1.3产品品牌化效应逐渐凸显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化参与的方式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瓜州蜜瓜”、“瓜州”棉花、“瓜州枸杞”、“锁阳城”牛羊肉等瓜州地方农产品都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其中“瓜州蜜瓜”、“瓜州枸杞”等优质农产品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借助中国瓜州蜜瓜枸杞展销会将蜜瓜、枸杞等品牌重点推介,有效提升了瓜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瓜州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到资源条件、产业链建设、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1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瓜州县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比较粗放,有不少农民还存在“广种薄收、以量保收”的生产观念,有一定的依赖思想,现代农业科技和精细化生产技术的覆盖面还较小,造成农业特色产业的效益提升速度较慢。

2.2产业联系松散

虽然瓜州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小、散、差”的情况。对内带动能力较弱,企业与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系不紧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与商品销售环节脱节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3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瓜州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简陋、辐射范围有限的问题。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全县内并没有负责收集、分析和发布市场信息的组织机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分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既影响了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产品的市场开拓,从而难以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3对策与建议

3.1提高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

围绕特色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定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借助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农民、技术员和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能力水平,认真落实技术操作规程,避免违规操作。同时要加强示范点建设,发挥好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强化农业科技落实。另外,要借助中国农科院所设立的“西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企业的技术交流,完善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保障。

3.2发展龙头企提升产业化水平

围绕重点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的有机结合,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强化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系,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购销经纪人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运销活动,真正将农户与企业,与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市场化发展。

3.3大力推动品牌化经营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在做大做强已经注册的“蜜瓜之乡”、“锁阳之乡”品牌的同时,加强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工作,形成一批具有瓜州地方特色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外,要发挥好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农产品交易推介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第2篇

淳安县拥有极其丰厚的资源,当地人民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依靠先进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着重发展茶叶、山核桃、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成功创立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有机蔬菜、山核桃、中药材、畜禽等都已成为淳安的名牌农产品。2000年淳安农业总产值仅120500万元,经过全县人民12年的努力,2012年的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82488万元,翻了3倍多。据抽样调查,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8元,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75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淳”牌有机鱼入选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淳安县首个全国性的著名商标。“千岛玉叶”茶获得浙江十大名茶荣誉称号,3个枇杷样品也入选“全国十大优质枇杷”之列。2011年,淳安县23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总规模达120万亩,“千岛玉叶”、“红姑娘”等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淳牌”、“野娇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全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23家。2012年,“千岛时珍”被评选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白坪山尖”、“瑶记”、“万寿岭”被选为杭州市著名商标。全县共有国家级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

二、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充足。特别是千岛湖湖面宽广、云雾缭绕,具有立体调温效果,形成了“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特殊小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加之淳安县政府重视生态建设,水、气、土污染轻,给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淳安县是农业大县,而茶叶收入又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支持就是对农民的支持。淳安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营销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各乡镇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奖励种茶、收青加工等。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的自然环境很好的满足了山核桃的种植需求。自古以来,山核桃就是淳安县的一大特产,其栽培历史可追溯,是淳安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广大群众对山核桃的种植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淳安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山核桃产业相当重视,积极引导林农展开生态栽培,引进无性系良种,鼓励支持创办加工企业。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其县城千岛湖镇,依山傍水,是国际花园城市,风景宜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而沿湖分布的那些美丽乡村,则犹如散落在湖边的珍珠翡翠,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多姿。

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淳安县政府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给予用地扶持、奖励示范典型、实行税收优惠、扶持宣传促销、补助规划经费、鼓励合作经营、提供信贷服务、鼓励利用国有集体闲置房屋及林农生产生活管理用房发展农家乐,以及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林场闲置房屋、林木等各种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多项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二)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为淳安县的大多数茶园都成块状分布,整体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培管经营,不成规模,茶农在使用肥料、农药等物时也没有具体标准,再加上约占全县40%的茶叶是家庭作坊炒制的,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整体茶叶质量不一。

与茶产业相关的企业之间尚未达成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识,各企业只顾自己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规模效益不高,进而阻碍了千岛湖茶叶品牌的扩张进程,影响了整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再者,淳安县的茶叶品牌也仅仅依靠政府的宣传,其形式也局限于媒体广告、展示展销、举办茶文化讲座等方面,难以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环保的种植方式,不利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产区农民对山核桃林的经营培管普遍趋于精耕细作,山核桃纯林占绝对比重,同时由于长期采取垦复及化学除草,致使树根、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可持续经营存在困难。

(2)传统的采摘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林农由于工具落后,采摘山核桃的方式还停留在人工手动敲打,又因核桃树大部分都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且树枝较脆弱,不结实,难以承受重物的压力,虽然人们在采摘过程中也利用蜈蚣梯、保险带等工具,但作用不大,林农坠亡事件时有发生。

(3)山核桃产品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淳安县山核桃产品大多数是椒盐和奶油产品,虽然最近几年也研发出了手剥山核桃、山核桃仁及山核桃油等新产品,但总体来说,山核桃产品种类不多,难以在山核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再者,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之力很难把握产品的口味,质量无法确保。全县山核桃加工企业仅有30家,其中通过QS质量认证的只有11家,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远远不及其它县。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快速交通落后,缺少便利性。由于淳安县地处山地丘陵区,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仅靠沿湖公路、山路来连接,且目前尚未开通便捷的公交路线,只有中巴车经过,班次也较少,旅游旺季容易引起游客的滞留问题,因而影响了游客游玩的质量,使得其兴致大减,不便于乡村旅游也的发展。

(2)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淳安县乡村旅游依然延续之前的传统型观光游览,旅游模式与国内其他景点相类似,缺乏淳安特色。乡村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体验农业生产,感受农村面貌,享受农民生活”为主,没有充分将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具有淳安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项目。

(3)旅游产品单调,缺少特色。迄今为止,淳安县的乡村旅游业还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旅游产品市场,如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等都比较少,更别说具有淳安乡村特色的商产品了。来游玩的游客只能买点当地居民自制的野生鱼干、野生蕨菜干等,更不用说是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了,规模小且不正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方式,严重阻碍了淳安县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

(4)服务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性。在吃农家菜方面,虽然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都打着土菜馆的招牌,但其实并没有将本地食材做出其应有的特点,没有完全体现出本土特色,反而有些还迎合城市游客的饮食特点。在住农家房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使游客住得舒心,基本都将住房宾馆化,差不多的装修格局,使其失去了农家住宿的自然本色。另外,大多数经营者没有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而且普通话、外语水平也亟待提高,难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

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淳安实际,遵照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转变。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研究分析茶叶、山核桃、有机蔬菜、中草药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块化发展、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充分利用淳安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扶持力度,努力促使茶叶、山核桃、水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向更高的层次提升,积极培育有机蔬菜、中药材、松花粉等新兴产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

政府应颁布更多鼓励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形式提升特色农业,促进专业化转变,在特色村、产业大户、专业带等积极建设条件上,启动“一村一类、一乡一类、多乡一类”的成长,持续性的加快农产品的集中化、专业经营水平,团聚特色产业,凸显农产品特色竞争优势,大力转变农产品结构,凝聚力量突现优势产品,将其发展成为主打产品。相对淳安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有机蔬菜、干水果、中药材、畜牧、精品渔业等产业,突出重点发展千岛玉叶茶、有机蔬菜、水果、蚕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机鱼、三元肉猪、千岛湖本鸡等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

(三)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政府应做好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管理特色农产品源头、严格检测特色农产品等重要工作。特色农业经营者应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市场的跟踪检测,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来生产销售。另外,政府也可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如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产品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未来几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紧建立淳安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淳安县及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努力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四)完善经营制度,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农产品品类众多的特点并不要求每种产品都去注册一个商标,也不能随波逐流,纠结于形式,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目前,淳安县已有“鸿坑毛尖”、“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秀水玉针”、“雪水银针”、“千岛龙井”、“千岛绿园”、“鸿峰贡芽”等茶叶品牌,“瑶记”、“山之子”、“常香果”、“水竹坪”、“野花香”、“千岛皇子”等山核桃品牌。各农产品品牌应增强团队精神,合力打响“千岛湖”牌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从而将淳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的市场。

(五)深化农游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思考;建议

弥勒县是红河州的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20世纪末,弥勒县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总结了一套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彻底改变了“以粮为纲”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弥勒县农业迈上“粮食作物保稳定,经济作物促增收”产业化发展道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弥勒县农业进一步贯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带动的发展方针,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弥勒县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粮、烟、蔗、畜”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菜、果、花、药”新兴特色产业培育硕果累累,产业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现,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弥勒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弥勒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扶持政策,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2.86亿元,比2005年的11.37亿元增长101.06%。农村经济总收入75.31亿元,比2005年的38.124L元增长97.56%。

1.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以粮食自给需求和商品化为带动,全县粮食产业化稳定发展。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188008t,比2005~$曾加14825t,增长7.6%,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7年增产。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为38.73%,粮经种植结构由2005年的61:34调整为2010年的65:4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3.48%提高到44.14%;优质水果、中药材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开发效果明显,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

3.优势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以来,弥勒县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龙头为带动,着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巩固提升“粮、烟、蔗、畜”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菜、果、花、药”新兴产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以云恢290为主的优质稻从无到有,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占全县稻谷面积的77.42%,201 1年占全县稻谷面积的82.70%;二是甘蔗面积得到稳定巩固,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5.9178万亩,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6.3319万亩,总产42t以上;三是201 1年全县葡萄面积发展到5.33万亩,其中鲜食葡.萄1 32万亩,产值达5716万元。鲜食、酿酒兼用型及酿酒葡萄4.01万亩,产值达14608万元;四是2010年蔬菜面积达13.6558万亩,其色芦笋面积0.5万亩。2011年蔬菜面积14.7万亩,其色芦笋面积0.6万亩;五是优质水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了除葡萄之外的多个优质水果种植基地。其中巡检司镇发展优质石榴0.65万亩,五山乡发展优质特早熟杏1000余亩,西一镇发展优质冬桃、雪桃500余亩,江边乡发展芒果1000亩,以及朋普镇的优质红枣和优质脐橙,新哨镇、东风农场的柑橘、枇杷等,成为弥勒县农业产业化的新生力量;六是以朋普镇为主的玉米制种规模不断壮大,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10年制种面积0.855万亩,实现总产值2070万元。2011年完成制种面积1.231万亩,实现总产值2980万元以上;七是中药材面积初具规模,发展金银花、灯盏花面积600余亩,三七面积1.2万余亩,半夏、青叶胆面积500余亩;八是发展鲜切花、绿化苗木、观赏植物4000余亩。

4.农业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7033件,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45万亩,新增灌面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kin。,解决和改善了17.9万人5.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相继完成了一批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工程,水利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以大棚、滴灌、喷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为主,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扶持力度,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达17 54万亩,其中以特色蔬菜、花卉等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1.8万余亩,可实现总产值达2.7亿元以上。

5.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106元,比2005年的2112元增长94.41%,实现了自2006年以来五年年均递增14.64%的持续增长。

6.龙头企业发展较快。截止2011年,全县培育州级及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有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3446万元,龙头企业带动58640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种养新增收入1631.万元。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8个,其中专业合作社48个,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纽带,促进了全县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7.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全县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获得认证的企业13家。其中,绿色食品1家,认证产品1个;无公害食品11家,认证产品16个,认证总面积11.995万亩。与此同时,全县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项目完成农作物有效认证面积28.252万亩、水产养殖1万亩、畜禽养殖15万头;地理标志登记1家,登记产品为东风葡萄,登记面积1万亩。

二、弥勒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弥勒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薄弱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总结分析弥勒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弱四低”:

1.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弱。全县涉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200余家,但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仅8家,且多以种植带动型为主,市场带动型、加工带动型的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能力弱,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2.科技支撑能力弱。一是良种自给率低,主要依靠县外调入良种,繁种供种能力弱。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数量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工作深入开展存在困难。四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设备设施缺乏。五

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少,科技人员在职继续教育机会少,农业科技知识结构断层,知识老化,服务能力弱。

3.农业发展基础弱。一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仍处于“雨养农业”发展阶段,抗灾减灾能力弱。二是以大棚、滴灌、喷灌等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发展慢,农业增产增效功能弱。三是以农业机械为主的农业装备仍然不足,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

4.疫病防控能力弱。动植物病虫害检测、预防、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急机制不健全,防控技术不到位,应急物资不足,防控能力弱。病虫草鼠害种类多,危害严重。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应急能力较低。

5.农业标准化水平低。一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二是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生产环节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标准应用比例较低。三是农业生产标准的实施缺乏有力的典型示范带动,单一靠科技部门的示范带动能力弱。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低,“三品一标”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步伐缓慢,品牌农产品和品牌商标数量少。

6.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能力弱,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服务能力弱。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名无实,无法正常运行。

7.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低。一是制度不完善,产品包装、产地准出、信息、责任追究等方面尚未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二是监管手段落后,如水稻稻瘟病、稻飞虱,玉米灰斑病及猪温病、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疫情监测、证据收集、样品采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装备和相应的技术手段落后。

8.农产品加工水平低。除烟草、乳制品、蔗糖外,以加工为主的企业数量少,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偏低,深加工农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加快弥勒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明确发展思路与目标

根据《弥勒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粮、烟、蔗、畜”传统产业,“菜、果、花、药”新兴产业,强龙头、抓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突出抓好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工作,促进弥勒县农业发展向外向型、集约型转变。计划全县粮食总产5年发展到22.5万t,农村经济总收入118672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25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超过全州平均水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高度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农业龙头带动能力建设。一要着力缓解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联系,企业要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银行信贷,缓解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同时,政府应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服务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二要在企业带动能力上做好文章。要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三方的协调联动发展,在生产、加工、销售中带动农户参与企业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切实受益。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公司+农户”、“专合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进一步完善了“订单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需要,创新倡导“联户共建”、“返包分成”、“入股分红”等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丰富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促进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三要进一步强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范围,强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各种经济组织的力度。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突出发展重点、完善扶持环节,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各种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自身发展。

(2)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一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的引导和激励农民进行创业致富。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形成发展种养业的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二要注重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在农民增收上要突出“放活”方针,从土地经营方式上放活引导土地使用权合法合理流转,逐步引导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同时,要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比例。三要在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上下功夫,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在产业培育方面,要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等给予引导扶持。在发展资金方面,要协调加强企业信贷和农村小额信贷力度,积极探索其他促进企业和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融资渠道,引导二、三产业资金投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市场监管上,加强调控力度,严打伪劣农资,确保农业投入品质量。在政策落实上,严格把各种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户,完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狠抓落实八项保障措施

(1)增强龙头带动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一系列扶持农业龙头的政策措施,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农户与企业、中介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的带动作用。鼓励农业企业、中介组织等经济组织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行业自律、协调与推广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加强优势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规模开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石榴、特色杏、优质芒果、优质桔橙水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芦笋为主的特色蔬菜,发展无公害反季蔬菜,巩固提升甘蔗、葡萄基地,抓好金银花、三七等中药材种植,抓好鲜切花、绿化苗木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3)夯实农业发展科技基础。要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配足、配强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良种推广普及率,实现大宗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100%。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4)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项目为带动,配合重点产业和重点基地建设,抓好四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加大水源工

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主的良田工程建设。三是开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抓好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完善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四是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增加农业作业面积,提高农机化水平。

(5)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要加快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引导农产品生产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道路。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品牌意识,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按照标准来组织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品牌商标、名牌农产品。突出重点,优先扶持特色产业、优势品牌,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

(6)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要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等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扶持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宣传活动,通过参加展销会,设立直销、代销点等多种形式,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及时、准确地为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

(7)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搞好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之间的协调衔接,重点发展特色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包装加工和深加工,拓宽加工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8)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要积极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内在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着力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脆弱的问题。一是完善合同契约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确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解决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确保企业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形成订单农业。二是积极探索股份合作。龙头企业吸收周围农民自愿入股,共同实现产业化经营,企业保证农民每年得到一定的红利。三是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在农民遭遇自然灾害受到损失时,有企业或农业保险部门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是加强企业与农民的法制教育与诚信教育,培育法制、诚信企业和农民。

参考文献

[1]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H].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H].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代发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代理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第5篇

关键词: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建议

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全国一样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武陵地区区情的发展途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武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税收政策既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农业与地区经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税收政策的优化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合理界定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

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引导武陵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使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武陵地区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武陵地区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形成符合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税收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应为: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税收应加大对武陵地区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引导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开发具有区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其重点是在税收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解决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殖,鼓励武陵地区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国际认证,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对武陵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其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标准化,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四是支持武陵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应从税收政策上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保护收购价、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武陵地区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武陵地区基地和农户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把资金引向武陵地区农村和农业产业;应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武陵地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武陵地区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加大对武陵地区农村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我国城乡差距大,不同地区的农村间差距同样很大,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武陵地区农村,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武陵地区投资或服务,促进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鼓励武陵地区农业工业化、规模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在武陵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其次,对武陵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等应实行免税支持政策。再次,对武陵地区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鼓励武陵地区农业用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最后,采取鼓励生产要素在武陵地区城乡之间流动的税收政策。对在武陵地区农村从事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企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对武陵地区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产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武陵地区企业专门服务于农村的交通运输、通讯、有线电视、电力所获得的收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实施税收优惠,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理论上分析,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有以下方面:一是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及投资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制度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统一武陵地区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税收制度。鉴于目前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比照《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24号)规定,对武陵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以及向武陵地区农村转移扩散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取得的所得,均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武陵地区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吸收武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力,增加武陵地区农民收入;对武陵地区农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同样适用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第(一)项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5条的规定,实行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其次,对出口武陵地区农产品实行彻底退税的零税率政策。我国对出口农产品增值税采用出口退税的办法,依据出口退税率来计算实际应退税额,低于农产品中实际所含税额,退税不彻底。为了增强武陵地区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考虑到WTO允许对农业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及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低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对武陵地区出口农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使出口农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五、完善农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科技进步

税收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技术研发的直接成本与收益,激励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从实质上讲,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

企业和社会增加科研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投资,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步伐,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水平和效率。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致力于农业科技进步总体投入活动中的风险。农业科技进步的整个实施和实现过程,是一种实验新技术成效的风险过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施阶段,这种风险更高也更明显。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新出产品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些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否带来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降低和化解这种风险的作用,从而促使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投入科技研究和应用。事实上,从税收实践来看,广泛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武陵地区就更不能例外。首先要明确武陵地区农业高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特点,实行差别优惠待遇;其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员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实用技术。现行税收政策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下一步税收优惠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创新孵育体系和高新技术或果产业化支持体系方面,建立起比较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又能满足武陵地区需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制定有关武陵地区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武陵地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投入减免个人所得税,以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各界向武陵地区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最高捐赠限额,可在税前据实列支。

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武陵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首先,通过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土地整理,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和农药,把生态农业建设和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作为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村新能源建设,有针对性地引导投资和消费,从而限制发展能耗高、污染大的农产品,鼓励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投资于防治污染、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促使武陵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调整。再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秩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税收优惠程度。如对企业用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但国内又不能生产的进口农业设施和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园区内直接用于农、林、渔、牧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时,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以降低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的费用;允许用于清洁生产的设备加速折旧;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或生产有利于环境的绿色环抱产品的,给予企业所得税减税甚至免税的优惠。

第6篇

东部山区天然林禁伐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亟需调整,培植替代产业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在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必须从原来单一的“木头林业”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开放式大林业观念,全面落实天然林损失经济林补,林上损失林下补,山上损失水下补,林业损失农业补,林区损失景区补,当地损失外地补的“六补”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宜林生产、林下经济和绿色经济,做好林下、水中、地上三大文章,尽快弥补天然林禁伐给当地经济带来的损失。结合东部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林业资源为依托,抓住天然林禁伐的契机,发展重点应考虑以下方面:

(一)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通过低质林改造和迹地更新,大力发展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刺槐等工业原料林、薪炭林及食用菌专业林等。在适宜的河滩地、退耕还林地上,实行林粮间作、林药间作,大力发展速生杨。在严格控制木材加工厂数量,关闭一批粗浅加工厂,重点扶持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搞好木材域外购进的同时,鼓励木业公司到农村合资、合作,营造杨树、刺槐、楸树、椴树等速生丰产林,以加快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

(二)大力发展经济林

东部山区的板栗、山梨、山李子、山杏、山葡萄、山核桃等都有很大潜力可挖。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同时,大力发展坚果、桑蚕、红松、核桃等果材兼用林,进一步优化木材综合加工业结构,发展实木家俱、木线、木雕工艺等木制产品和木制工艺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形成优势明显的林业产业生产链条。

(三)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要依托山区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面向大市场、大城市、大交通,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加快冷杉、银杏、天女木兰、丁香等野生珍贵树种的驯化和种子繁育等,引进培育风景林与用材林兼用苗木,扩大造林绿化树种苗面积和树种苗基地建设。保证域内植树造林所需苗木,同时为外埠林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树源。

(四)大力开发林下药材生产

要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发展林下参、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天麻、防风等名贵药材,发展林药、粮药间作,扩大人工种植面积,以规模促进发展,以发展扩大规模。

(五)大力发展山野菜生产

依托丰富的山野菜资源,发展绿色食品,对现有野生山野菜生长密度较高的林地,可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建立山野菜种苗繁育基地,充分利用外界对山区环境认可而产生的信赖资源为生产动力,开发山野菜系列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逐渐形成绿色品牌创汇的主要产业。

(六)大力发展冷水养殖业

东部山区山沟、河谷、溪流到处可见,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对发展林蛙和冷水养鱼具有不可比拟的条件。因此要加大“四池”配套养殖沟建设,开发高标准林蛙养殖场和相配套的林蛙加工厂建设。利用山沟、河流、小溪发展冷水养鱼和网箱养渔。同时积极发展观赏鱼类,以促进水产业的发展。

(七)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

动员农民在山沟、林下、果园,放牧养殖“本地鸡”,市场销路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充分利用林下牧场发展猪、牛、羊养殖,为解决林牧矛盾,切实抓好绒山羊半舍饲饲养。积极引进蜂蜜、王浆双高产的新蜂种,使蜂群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东部山区养蜂产业带。

(八)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东部山区各县都有自己本地区的自然景观,随着国内、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各县可根据自然条件,开发生态旅游观光线,把浓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历史遗迹与秀丽的山水风光结合起来,发挥满乡风俗民情优势,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边境特色。条件成熟时,东部各县可以联合起来开发既有各县特色,又有统一规划的观光旅游网络,形成东部山区旅游特区。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解决东部山区耕地面积少、剩余劳动力多的矛盾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建设,特别强调对现有旅游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

(九)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业

东部山区各县都有本域内的优质稻米。好多地方的稻米曾以“贡米”而闻名。因此,狠抓优质稻米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所在。重点要抓好三项建设: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抓好与之相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及小水电建设。

(十)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天然林禁伐后出现原料困难,要积极研究利用以农作物桔秆、玉米芯等做替代原料,开发草腐菌生产,适当发展粮菇、林菇间作。要积极推广和发展林下食用菌野生栽培,针对各县实际及气候条件,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使东部山区这一支柱产业再次腾飞。

二、摆明问题,正视困难

改革开放加快了东部山区经济建设的步伐,但是,就东部山区各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产业化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产业规模较小

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除中药材、食用菌之外,其它产业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还没有完全形成,现有的产业基地建设还不标准、不规范。

(二)龙头企业较少

发展规模产业受限制,难以形成基地,不但缺少具有牵动性、带动性作用的龙头骨干加工企业,而且更缺乏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运行机制,产业链条不完整、不紧密。

(三)缺少品牌产品

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初级产品多,高档次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占有率还不强、不高。

(四)订单不够规范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是单方意愿,没能完整地达到法制化要求,单方受益因素较多。

(五)资金严重缺乏

东部山区可开发的项目较多,但地方财政有限,许多项目,只能少开发或缓开发,甚至开发不了,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政策受到限制

土地延包30年,宏观调整上受到限制,个别农户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使某些产业发展受到影响,滞缓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制定措施,推进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提高“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禁伐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林业改革,教育干部群众从原来单一的“木头经济”、“粮食农业”的传统思想解放出来,树立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各种经济性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发展龙头,强化服务

1.做大做强现有较大型龙头企业。创造条件把它们推到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列中去,以它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通过企业嫁接、改造、招商引资等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格局。2.扩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发展壮大,增加生产能力,逐渐把规模做大,把经济做活,把实力做强。3.新建一批中小加储运龙头企业。今后乡镇企业或地方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围绕农业产业化去研究开发新项目,发挥龙头作用。4.改造盘活一批原有的乡镇企业。通过“充电、加压、减负、放权”,让它们逐渐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三)制定政策,抓好扶持

为推动东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放开、放活开发政策及税收减让政策。对四荒拍卖、林蛙养殖、保护地栽培、封山育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丰产林,要按照谁承包谁优先,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食用菌生产、药材开发等实行税收减让政策;在资金上要实行国家、地方、企业、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市、县财政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还要制定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扩大融资渠道,制定科技投入政策,提高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四)制定标准,抢占市场

为适应入市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检验体系,强化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大力发展营养、安全食品。为提高东部山区特殊资源生产的特色、绿色食品的影响力,在一些大型商场设立专柜,扩大东部山区特色品牌的知名度,抢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五)创新体系,提高素质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充分调动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山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外向牵动,搞好开发

东部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除立足本域内的优势外,还应积极吸引域外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要把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应用科学技术当作战略目标认真抓好抓实,加快东部山区的开发、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变为资产优势,最终变成资本优势。

(七)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第7篇

根据鲁政办督字[20__]2号通知要求,现将济宁市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情况

1月15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参加会议的领导召集济宁全体与会人员对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认真研究,对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别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1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听取了会议精神汇报。1月20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主持召开市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总结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村形势、谋划安排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对会议精神进行贯彻落实。1月中下旬,市直农口各部门分别陆续召开党委(党组)会议、局长(主任)办公会议、全体机关干部会议、系统县市区局长(主任)专业会议等进行传达贯彻,并结合总结20__年度工作,对20__年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截至2月20日,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召开专题或综合会议对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近期,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先后分析当前全市“三农”形势,由市委农工办牵头组织农口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和政策措施。会议拟于3月上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三农”形势,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措施,部署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整个会议筹备情况近期向市委常委会进行汇报。

二、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实现工作指导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和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发展五大重点,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和人才四大支撑,努力实现农业综合产出效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民收入三个明显提高,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工作中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

(一)突出规模开发,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围绕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度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区域布局、规模推进”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要求,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六大专业生产区和五大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引导特色产业产品向优势产区聚集。种植业加快发展精细瓜菜、设施瓜菜和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林业集中实施封山育林、绿色通道、湿地保护与恢复、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苗木花卉和绿化示范村六大工程建设;畜牧业加快发展“两牛”(肉牛、奶牛)、“两鸭”(肉鸭、蛋鸭),培植畜禽主导产品生产区;渔业突出抓好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三大重点。

(二)突出项目带动,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鲁南经济带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规划建设的机遇,围绕培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新优势,加快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集中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实行重点包保,重点招商,集中扶持,强力推进,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扶持100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当时候召开高规格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贯彻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工作,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三)突出关键环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围绕培植市场竞争新优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一是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生产经营者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经营,重点抓好规划建设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标准化配套技术推广普及;二是依法加强示范区内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三是继续抓好农牧渔三大质检中心和质检体系建设,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四是把好“三品”认证关,加大认证申报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突出生态建设,推进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培植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再上新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和大型养殖场沼气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再有300个行政村、3万农户完成“一池三改”。(五)突出基础保障,加强农业农村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去冬今春规划的投资7.8亿元、1.49万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治淮东调南下、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健全完善田间排涝灌溉网络体系。加大以土地治理项目、三期世行贷款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着力抓好种养基地的设施配套。继续加强山区、湖区、滩区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均衡发展。巩固扩大村村通自来水成果,力争再解决101个自然村、6.2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业机械化,重点鼓励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机械等新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继续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六)突出政策落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步构建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严格落实“四项补贴”政策,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及时兑现到位。按照中央关于“三农”投入“五个三”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

(七)突出示范带动,搞好新农村建设亮点培植。围绕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培植五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围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乡镇,通过扩大管理权限、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等,尽快形成镇村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培植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二是围绕发展富民新产业,培植一批特色专业亮点乡镇、亮点村;三是围绕孔子文化、运河文化产业开发,培植一批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区;四是围绕村镇规划建设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培植一批村庄合并、整体搬迁、社区化管理及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的示范乡镇和亮点村;五是围绕推进农村土使用权地流转、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农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农村社区化管理,培植一批示范亮点。

工作中重点强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的综合机构,理顺工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和中央关于“三农”投入“五个三”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强化合力帮扶。深入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工作;继续抓好市直部门单位“共建新农村百件实事行动”,强化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四是强化督导考核。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和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定期检查督导,年终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三、当前农业生产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当前农业各项工作。一是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加大春季麦田管理力度。针对今春小麦苗情、墒情和入春气温回升慢的特点,坚持因苗保控、科学管理,对三类苗以保为主,二类苗促控结合,一类苗先控后促,陆续采取顶凌划锄、二三类苗返浆期趁墒耠肥、返青后浇水、起身拨节阶段重施肥水、适时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预防春霜冻害等技术措施,全面培育春季健壮个体和高素质群体,为夺取夏粮丰收打下基础。二是立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强化关键环节技术指导、加强春季麦田管理的同时,抓住目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气温逐渐回升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冬春蔬菜大中拱棚技术指导和管理,努力扩大设施性、保护地栽培面积,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来自种植业收入。强化节日期间南四湖及其贯通河道渔业生产秩序检查,强化科技服务和管理,推进春季渔业发展。三是立足抗旱防汛,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支撑,深入推进工程、资源、民生、城市、生态水利五大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投资5.02亿元,铺开各类工程1.36万项,出去机械7436台,投入工日1782万个,完成土石方4391万方。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注册的246座小型水库进行安全排查,编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农机部门在搞好农机安全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机年检的同时,积极组织农业机械参与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立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抓住节后多数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时机,采取加大免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做好消毒灭源工作、防止疫病发生,严把检疫关口、杜绝疫情传入和传播,强化疫情监测、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突发疫情等多项措施,实行春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疫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扎实做好重

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五是立足促进生态林业发展,开展森林防火和植树造林活动。围绕绿色通道、封山育林、果品质量安全区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绿化示范村镇建设林业六大工程,近日,市委市政府将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对林业六大工程、春季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进行部署安排。六是立足防灾减灾,搞好气象预报信息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加强乡村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畅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七是立足扶贫帮困和谐发展,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认真贯彻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建立健全防火减灾救灾机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冬春期间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冬令期间,全市共向灾区困难群众发放救灾资金1030万元,救济粮4103吨,棉衣被26431件,救助16.9万人次;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全年计划为100户农村贫困家庭新建房屋7.5平方米,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四、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健全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鉴于目前各地“三农”工作综合机构不健全、设置不统一、工作关系不理顺的实际,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要求,建议省里尽快作出规定,明确机构编制和职能定位,理顺工作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三农”工作综合机构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协调;共享;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2016年一号文件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和部署。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精准扶贫”的难点在农村,关键点也在农村,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精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这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所以,没有农业现代化,同样无法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精神,以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第二、协调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第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第四、协调增加农民收入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的关系;第五、协调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关系;第六、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18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改革创新农业的经营方式,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对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便引入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产权制度的重点是“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农村土地流转的“三权分置”原则,“三权分置”最早出现在中央文件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是1978年我国农村继“包产到户”以来的一次重大创新,既坚持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这项基本制度,稳定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确认和保护了农民30年的土地承包权,更重要的是通过放活土地的经营权,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打开了方便之门,适应了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和2016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由此可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重点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是由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和“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所决定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原因所决定:第一,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和棉花的生产成本年平均增长11%到13%,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现实需要;第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所引发的城乡结构的重大变化,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2.7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45.9%,上升到2014年的54.77%,城镇人口已经开始超过农村人口,国家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换句话说,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城市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必须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入农业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的种植,从而在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继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解决因劳动力减少而造成的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助于各类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增强农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协调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这一点上《建议》与18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虽然我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但是一定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土地流转。因为,目前我国还长期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经济模式:当前大约有80%农民家庭都存在年轻子女外出务工以获务工收入、年龄比较大的父母留守在家务农以获取务农收入的结构。这种半工半耕的经济模式,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我国现实的农业生产中。这种经济模式的作用:第一是“中国粮食“十一连增”的基础之一,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从2003年到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保持十一连增,2014年产量是6071亿公斤;第二,老人留守,形成了农民可以进城同时也可以返乡的保障体系。这种经济模式不仅提供了大量农产品,而且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了返回村庄的退路,为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向城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避免了短时间大规模农业劳动人口转移,对城市造成冲击,因为城市每年所能容纳的新增人口都是有限的,这就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赢得了宝贵的适应时间。

《建议》强调“适度”规模经营和2014年11月20日我国颁布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脉相承的。《意见》强调:“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性作用”,“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所以《建议》强调,我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前提是“适度”。土地流转要坚持两个前提:一个是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一个是“适度规模经营”。

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

地者,政之要也,土地是国家立政的根本,因为土地和粮食生产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建议》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百姓民生保障的基础,虽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已低于百分之十,但是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减少,而是越来越重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好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因为坚持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实施“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等,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肥力,促进种地养地相结合,这是为了让农村的土地资源休养生息,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创新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服务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人口有序落户城镇,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城市发展以后要为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比如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和城市户籍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在我国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出现的是农业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2.7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如何更好的让这部分务工经商农民真正融入到城市,在生活、就业、教育、医疗方面无后顾之忧,不但关系到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败与否,同时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因为如果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顺利推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里边,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例如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在城镇有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迁往城镇落户,对于在城镇打工、经商的农民,落实居住证制度,保证其即使不是城镇户口,仍然享有城镇户籍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待遇,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落户城镇农民利益,依法维护其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措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五、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体现在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并使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内部合理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此《建议》提出“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首先要立足于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此农业结构基础上,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二是协调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各类农产品并不断提高其产量,而且体现在建立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使食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储存、消费等各个环节和农业生产相互配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建议》提出,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六、创新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使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