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31 00:47:52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1篇

1、标题:通常有两种形式。单行标题,即“关于+先进对象的名称+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材料用途)+文种”。如,《关于评选×××党支部为市十佳党支部的事迹材料》;双行标题,采用正题和副题形式,正题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副题标明先进对象。如,《一心为乡亲 倾力筑和谐——×××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前言:开门见山地对先进对象进行介绍。前言有三种写法:简介式、概括式、引题式。简介式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交代典型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以及所获的荣誉和称号。概括式即概括典型的突出之处和先进事迹。引题式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群众对先进对象的评价引出先进对象和主题。上报的材料可采用简介式,而登于报刊的材料则较多采用概括式和引题式。

3、主体:事迹材料主体的写作以事迹为主要内容,写出先进单位或人物的工作经历、工作事迹及取得的成绩。为了达到写作目的,还要具体到典型事例、典型言论、典型行为、典型思想动机、典型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在结构上可采取横式结构或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质进行安排,纵式结构则以时间的前后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序。

4、结尾:结尾又称结语,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文章主旨;或表示先进人物或单位的努力方向和决心;或以所获荣誉、成就显示其先进性;或引用群众的评价、领导的表扬;或号召向先进人物或单位学习。结尾要简洁、凝练、意尽言止,切忌画蛇添足。实际运用中,在会议发言的事迹材料应当有个结尾,不能收束太快。以书面文章发表的事迹材料结尾可写可不写。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2篇

一、扣政策

我们写工作总结,往往要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全面、审慎的回顾,即对前一段工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和实施领导的情况进行审视。所谓扣政策,具体地讲,一是有无违法、违背中央指示精神、违背客观规律、侵犯群众利益的行政行为被作为经验在总结;二是理论上的提法是否符合党报党刊中的舆论子向和跟新提法;三是引用的政策法规是否得当。如果政策使用不当,或有错误,那么,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推广,则是有害无益的,甚至会造成恶劣影响。例如,××省疾病控制中心为原免疫规划所所长×××发文求情,这单位发文及一系列为贪官求情的工作,即使几经周折、劳神费力,也不宜写进工作总结之中。

二、抓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和风格。就一份总结而言,一是指内容⊥的独特风格。有的秘书写总结,喜欢套用老模式,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连重点也不突出,就更谈不止有什么特色了。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要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神”的工作成绩,写作的重心应当是反映当地工作中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东西。要写出自己“这一个”的特色,要唱好“地方戏”和“拿手戏”。而对于那些照抄照转一般化的工作情况,年年可套、家家可用的 “常规性武器”,各级各地乃至全国都适用的“普通话”,就没有必要写人总结之中。那样的材料即使报上去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在当今“快餐化”的时代,生活、工作节奏已不断加快,阅文者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尽量多的文字,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只有突出文章的特色,尽量缩短文章的篇幅,才能达到阅文者的要求。二是指在形式上要突出特色。工作总结的标题要突出全面工作总的特色,文章各个部分要紧扣主旨突出各个方面的特色,每一段的开头也要概括本段要旨。目前流行一种将具体事实与数据用黑体标出作为小标题,让阅文者在一两分钟内就能读完一份经验材料主干的做法,值得借鉴。17net.net

三、找典型

典型的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对于广大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比一般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一份总结是否有用,同其所反映的内容与事迹的典型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东拼西凑找材料,方方面面有成绩,就是通篇难找一个有一定分量的典型,这样的总结对工作又有何益呢?领导的总结性讲话离不开一条条活生生的典型经验,办公室主任最感兴趣的是下级总结中的典型材料,而秘书则往往为得到一个典型事例.更是打烂了电话,甚至“踏破铁鞋”。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典型呢?除了平时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典型外,还可以从效果、做法、认识等三个方面去发现典型。首先是从效果上找典型。某项工作产生了最佳效果,取得了显著成绩,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对于本地区本单位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能够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又优于别处的最佳处置方案及工作经验,应当敏锐地抓住并及时地撰写。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都有科学的经验值得推广。其次是从做法上找典型。某方面工作能取得实效,自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做法。但如果某项工作略见成效或效果暂时不明显,也可总结比以前有所改过、比别人先进,特别是有创意的典型做法。再次是从认识上找典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深化、观点的亮化和主题的升华,写进总结中,仍然不乏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清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件,无论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都要做到真实、新颖、贴切、有力,所引政策法规、名人名言、领导讲话、群众评价等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拼凑曲解,更不能“想当然”。总结中常见的一些所谓的“群众评价”,不像群众的口吻,倒像秘书的杜撰;所引政策法规条文有些已经过时或不够贴切。事实材料就更有讲究。要真实,就不能虚构杜撰,过去那些“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统计数字害人不浅。200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为防止各地GDP指标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的问题,专门发出《关于请各地区科学确定本地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通知》,说明国家对预报数字准确度的重视。同时,材料一定要新,要选择最新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今年的材料可谓新,去年的材料还算新,前年的材料也许就是“陈芝麻”了。要贴切,就要用一根红线贯串所有的材料,即围绕中心来精心选择材料。在修改和审核时,对于那些虚假的、过时的、“”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坚决摈弃。

五、理思路

写得好的总结,思路往往是很清晰的,犹如一位出色的导游,预先设计好路线,将你有顺序地引到一个个游览景点一样,看完所有的景点而行程丝毫不乱。我们写工作总结,一般是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绩及经验——存在问题及教训——下一步打算”的思路来结构文章;还是采用“横式结构”,分别按照各个方面的工作来写,边写做法、成绩、经验,边写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和打算。具体总结某一方面的工作时,是先写做了什么工作,谈重要性,次写做法与效果,后用典型集体和个人的事例来予以说明,按照“做了什么——怎样做的(情况与做法)——做得怎样(成绩和经验)”来构思;还是只写“做了什么”与“做得怎样”,而略去“怎样做的”这一部分呢?即使在一段话中,上下旬之间也存在一个思路途接的问题。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3篇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鬃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鬃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鬃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4篇

一、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发展的潜质不同,为什么写出的作文有很多素材雷同的地方?为什么学生不能从自身的写作优势出发展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感知与启迪,从而达到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的目的?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思考。

另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只忙于功课,社会阅历少,很少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因而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材料单一,观点陈旧,认识肤浅,人云亦云。

二、培养写作创新能力的途径

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脚踏实地的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一)力求立意新

“意”是指记叙文的主题或中心,也是指议论文的中心观点。“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所在。立意新是要求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从而得出深刻、新颖的中心或观点。要做到使学生作文立意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多视角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只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思维分析、认识生活。倡导学生写日记,既能引导学生如何多视角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又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2.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挖掘本质的东西。社会是学生最好的教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感到困惑、茫然也感到兴奋。因此,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具有个性的人。另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看他们的着装、言谈举止,从而分析得出着装、言谈举止与人物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的结论。

3.引导学生独辟蹊径捕捉生活中闪耀的浪花。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被人忽视,然而正是由于细节的差异,才造就了多彩的世界。如玫瑰和月季两种花,从表面看不容易区分,但仔细比较能发现:玫瑰花小叶5-9枚,多刺,而月季大叶3-5枚,刺少;玫瑰叶无亮光,月季叶泛亮光;玫瑰花较小,一般为粉红色,月季花较大,颜色多样。引导学生细细观察,深入事物本质特征。

4.引导学生对已有事物或认知进行再认识。如成语“东施效颦”,过去人们赋予它贬义。今天让学生思考东施为什么要模仿西施皱眉?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东施效颦的动机,分析得出东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美,因此可以说东西效颦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二)力求材料新

生活是材料之源,要想材料新,首先必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

1.引导学生选取典型的材料。典型的材料,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决定事物命运的材料。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各具特色,原因就是用典型的材料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生存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因此,塑造典型人物需要典型的环境。

2.引导学生选取新颖的材料。新颖的材料在于一个“新”字,这就需要学生除了多观察外,还要多听一听新闻广播,多读一些报纸,关心热点人物的事迹。新的材料时代感强,如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分主题进行整理,到写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

3.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的材料。自己生活的环境,绝对是有别于他人的,认真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注意他们的言行,了解家庭成员的思想动态。认真观察同学的言行举止,注意同学的爱好,了解他们的性格,写作从身边做起。

(三)力求语言新

语言要富于个性,有风格。为了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的同学,可能受文言文影响较深,语言比较简洁、含蓄,体现浓厚的文化层次,给读者语言老练的感觉。但是这种语言风格,不是练习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文言教材,逐渐形成的。

2.诗歌。由于诗歌语言凝炼、优美,给读者以文化涵养颇深的感觉,喜欢诗歌的同学,可以在作品中注意诗歌的引用。

3.议论文。喜欢议论文的同学,大都是思维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看问题比较深入,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而且语言表达严谨,层次分明,给人以语言犀利、思维敏捷的感觉。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5篇

就当前我国常用的建筑节能材料而言,其具体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可回收性建筑材料,即这类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得到充分利用之后仍然能够再次被回收使用,比如木质材料、新型玻璃材料等都属于这一类;(2)绿色植物建筑材料,即采用绿色植物作为基本的原材料构建的建筑材料,比如恰当的应用大豆纤维而制成的建筑材料就具备较强的韧性,并且有助于节能目的的实现;(3)碳素纤维建筑材料也是当前比较常用的一类新型建筑节能材料;(4)抑菌建筑材料在当前的建筑节能施工中也比较常见。

2建筑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2.1建筑材料在建筑墙体节能中的应用。建筑墙体施工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比较重要的一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墙体施工是整个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为墙体担负着极为关键的保温功能,这种保温功能和建筑节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加强建筑墙体的保温效果也就相当于做好了具体的节能工作,而这种保温效果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建筑材料的恰当使用,具体来说,根据建筑墙体施工工艺的不同,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首先,对于内保温建筑墙体施工方式而言,其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最为典型的就是恰当地使用黏土珍珠岩保温砖,并且配合以相应的保温砂浆确实能够发挥较强的保温节能效果,这种材料的使用正是其发挥节能效果的一个重要特点和标志;(2)其次,对于外保温建筑墙体施工方式来说,其最为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聚苯板,即我们常说的EPS板,对于该种材料的使用确实能够有效地提高外保温的效果,对于最终节能目的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3)另外,除了这两种主要的墙体保温材料之外,当前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节能墙体材料,比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亚安酯泡沫以及无机保温砂浆都是效果较好的一些建筑节能材料。

2.2建筑材料在建筑门窗节能中的应用。门窗也是建筑工程项目关乎节能效果的一个重要结构部位,其节能效果的实现对于整个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意义也是极为显著的,而就当前的建筑门窗施工来说,除了加强对于技术水平的关注以提高其门窗的密封性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节能门窗材料进行具体的施工建设以提高其节能的效果,很多新型节能材料的使用都能够有效提高门窗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因为门窗而造成的能量散失,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中空玻璃的使用就是极为典型的一点,这是对于门窗主体结构而言的,而对于门窗中的一些辅助结构来说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同样具备较强的节能价值,尤其是随着发泡保温材料的使用更是能够有效地减少门窗中的能量流失,节能效果比较明显。

2.3建筑材料在建筑屋面节能中的应用。一般来说,在当前的建筑屋面施工中,其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强度上,更是对于建筑屋面的节能效果提出了较为明显的要求,而这一点对于施工材料而言就要求这些建筑材料的选用不仅仅需要自身具备较高的强度,还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的节能属性,比如应该具备较小的导热系数,建筑材料的吸水率也不能够过高,就当前的建筑屋面施工工艺而言,当前的建筑材料节能效果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1)首先,对于一些直接板状搭设而成的建筑屋面来说,其最为常用的就是一些板形的建筑节能材料,比如挤塑板、加气混凝土块、聚苯板、膨胀水泥板块以及水泥聚苯板等都是比较常见的;(2)其次,对于一些需要现场浇筑的建筑屋面施工而言,其最为常用的建筑节能材料主要是膨胀珍珠岩、炉渣、陶粒以及浮石等,当然一些新兴的混凝土材料也是极为常见的,其中添加了硬质聚酯泡沫塑料的泡沫混凝土就是极为典型的一种建筑节能材料;(3)最后,还存在一些建筑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屋面的节能效果,比如岩棉以及玻璃棉的覆盖同样具备较强的节能效果。

3结语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6篇

一思:材料要形象

以下是两位同学在“歌颂老师”主题下的演讲片段:

同学甲:老师是平凡而伟大的。比如我们的小学老师,工作就很勤奋,而且也非常关心我们,帮助我们,就像我们慈祥的妈妈,而且她也经常找我们谈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老师我们感谢您!

同学乙: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歌颂我们伟大的老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感激老师对我的关怀。我只记得有这么一次,天空下着大雨,而我们也正赶上放学,有的同学自己带了伞,还有的家长来接,而我今天正好没带伞,而且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仅剩下年迈的奶奶,眼见天也快黑了。眼泪吧嗒吧嗒的直往下掉,不知怎么办好。而在此时,在办公室工作很晚的老师发现了我。他打起那把仅能容下一人的小伞,把我一把背到他的肩上,踩着泥泞的土路,送我回家,他的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了,裤腿上也沾满的泥,望着他回去的背影,我哭了,这就是我们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呀。

看了这两位同学的演讲片段,不用我多问,大家一定知道什么是材料的形象性了吧。就像同学甲去歌颂老师伟大,只概括、抽象的说老师关心我们帮助我们,而没有去挖掘具体的事实去打动人,感染大家。而同学乙“老师冒雨送学生”的一幕,多么让人感动呀,老师关心、帮助学生的细节栩栩如生的表现在大家面前,老师的音容笑貌就像出现在我们眼前一样。

因此我们在采撷运用材料时,要尽量做到形象具体,具体到尽可能使演讲充满细节,否则演讲就很难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思:材料要新鲜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本能心理,你如果在你们的演讲中老是讲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听众一定会生厌的。比如讲“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主题,有人就爱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例子,这都是人们用烂的材料,也落了俗套,也失去了说服力。你才讲到开头,听众就在心中说“我知道”,那就没意思了,要讲就讲大家都不知道的。讲爱国偏不说屈原、岳飞;讲坚强,偏不说张海迪、保尔;讲奉献偏不讲雷锋、焦裕禄。只有你的事例是听众都没有听过的,你才会真正吸引他们。以下是两位同学在文明宣传的演讲中的材料:

同学甲:有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去某跨国公司应聘,此公司待遇不错,吸引了众多研究生前来应聘,而这位本科生相貌平平,被研究生们的锋芒更是挤压得灰心丧气的。就失望的走进应聘室,当走到门口,看到一把扫帚斜倒在地上,就很自然的把它拾起来。应聘完就急急的走出来,回到家,仍然到处投简历找工作。但意想不到的是前间公司打来电话,他竟然被录用了。问其原因,就是在门口的一个不经意的文明举止打动了评委。

同学乙:从前一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礼貌,二儿子叫闭嘴,三儿子叫麻烦。有一天三儿子丢了,二儿子出去找,一直没找到,就去了警察局,警察问“叫什么呀”,他说:“闭嘴”,警察很生气,压住怒火问:“干什么来了”,他又说:“找麻烦”,警察极急了,说:“有没有礼貌呀”,他无辜的说:“有,在家呢”。这虽是个笑话,但大笑之余,不难看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文明礼貌可不能少。

大家对比一下这两个事例,不难看出都能作为咱们“文明”演讲稿的材料,而且都没有偏离文明的主题。但同学甲的事例,我们在好多文章中都见过,而且经常被人拿来当例子。演讲者一出口,听众一听就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能引起波澜,而同学乙的故事、笑话一出,大家立即就被逗乐,注意力也立即集中起来了。这就是新颖性的效果呀。而大家想做到这点,可以留心一下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了解最近的杂志、新闻信息。抓住别人没看到过的事,将他们用在演讲中,会有一种极强的当代感和现实感。

三思:材料要典型

演讲者引用材料来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数字也好,例子也罢,都必须具有代表性,确实能说明问题才行。一个好的例子胜过演讲者自己喋喋不休强调许多倍,所以在此告诫大家选用材料典型化,要注意三点: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行为。比如我们要找爱国的例子,那就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典型环境——民族危亡时期,宋元之交,明清之交,抗战之交,抗战之际;典型人物——文天祥、史可法、张自忠;典型行为——杀身成仁,抗战到底,以身殉国。我在讲奉献牺牲大无畏精神时,选发生重大灾难地震的环境,选典型的形象林浩,选超出他自己能力范围,冒很大危险、经历很大磨难的例子。这样听众就会印象深刻,起到感染的效果。

可见,材料在演讲中确实能起到很大的效果,而材料能做到形象、新鲜、典型后,就更能使你的演讲具体,充满细节,而且鲜活生动富有代表性,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奉劝大家,在选材料要三思而后行,这样就能让你的语言更有感染力、说服力,让你的演讲更精彩。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7篇

一是详细占有素材后,要认真分析素材,找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调查以后掌握素材一大堆,需要用筛选法斟酌取舍,减裁选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进行改造制作,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并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二是运用好典型,叙议结合,达到观点与素材的统一

运用好典型素材是写好调研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典型事例不仅能证明一个问题在实践中哪些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也能证明一个观点是否确立。所以在写这一文体的时候,要用典型素材说明观点,用反面材料衬托观点,用一组材料反复论证观点,用精确的对比突出观点。这样写,就能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加之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就能使人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毛泽东领导制定的我们党《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曾对开会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时没有观点,讲观点时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讲的是开会的方法即汇报时的方法,实质是讲汇报的方法,也就是写好文章的方法。领会这一点,对如何写好调研报告很有指导性。

三是加强语言修养,力求表达准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调查报告要达到这样的宣传目的,即引人看,使人看懂并说服人。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题目要新,观点要明,语言要打动人且通俗易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白搭,费力不讨好。总之,要短些,生动些,准确些,鲜明些,也要活泼些。

个人典型发言材料第8篇

关键词:口语;笔语;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典型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04-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01

1 . 引言

语域(register)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的场合、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有一定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按照功能语法理论,语域是由多种情境特征――特别是指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本研究探讨的语域是话语方式上所讲的口语与笔语语域,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是指学习者对口语与笔语语域差异的意识和在不同场合中正确使用口语和笔语语域的意识。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因语域意识的缺少或不高而有一些英语交际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分析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以期改善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其英语产出的得体性。

2 . 文献回顾

2 . 1 口笔语连续体的关系

语言按口头和书面两种基本的交际方式,可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但这并不表示凡是脱口而出的就是口语,如公众集会演说稿,也不是说所有写下来的就是书面语,如密友间的通信。当今学界偏重认为,口语与书面语是一个连续体(Biber,1988;Hammond,1992;Johnson,2001;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2005)。连续体意指两极间的一条直线,任何一个语例都处于从书面语到口语的连续体上,居于连续体两端的分别是典型口语和典型书面语,大部分语篇处于中间状态,这些语篇因缺乏典型口语和笔语的特征,存在着口笔语交叠、混合、共生的现象。

2 . 2 对英语本族语的语域研究

英语本族语的语域研究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大型语料库建立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Chafe,1982;Tannen,1982a;etc)。近年来大型语料库的建立为此课题进行更全面客观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出现了许多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域研究,如1986年Altenberg, Tottie等的English in Speech and Writing―A Symposium, 1988年Biber的《口笔语差异》(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以及1999年Biber, Susan等的《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学者对英语各种语言特征的分布和频率进行了全面可靠的统计,系统地展示了英语口语和笔语各自的特点。

2 . 3 对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研究

一些欧洲学者发现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薄弱,他们的英语中存在语域混用的现象,如Granger(1998)从不同词性所占比例角度发现法国英语学习者作文中存在严重的口语化倾向;Petch-Tyson(1998)通过读者/作者显现度这一框架也发现欧洲英语学习者习作中存在口语化的倾向。国内语言学者(吴瑾、邹青,2009;潘鸣威,2012等)也开始了一些相关研究。从研究对象看,主要集中于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对其口语研究很少,两者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有些研究样本偏小,代表性不够。从研究角度看,相关研究主要从词汇角度选取测量参数(文秋芳,2003;2006等),参数主要包括词汇密度、读者/作者显现度、词频广度、词性分布和词汇多样性。但是,区别口笔语的语言特征远多于此,仅限于词汇角度的探讨是不够的。基于此,本研究参考Biber等的研究发现,从语音、词汇、短语和句法四个层面选取可操作的测量参数。最后,大部分研究是静态的分析,本研究会以动态的视角系统综合地进一步探讨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

3 . 研究设计

3 . 1 语料来源

本研究的语料(表1)来自三大语料库,即《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SWECCL2.0),Louvain Corpus of Native English Essays(LOCNESS),和《密执安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抽样(MICASE)。

英语学习者笔语语料选取的是WECCL中英语专业2、4年级的议论文,口语语料是SECCL中专业4、8级的考试部分,SECCL中专八口语语料只包含独白,为了保持口语语料的对齐,专四口语语料也选择了独白,本族语笔语语料来自LOCNESS中英美大学生议论文,每个样本截取了前约350个词。口语语料来源于MICASE中本科生的6个独白事件,由于每个独白篇幅过长,所含字数甚至达万字,本研究将6篇独白又分为200篇,每篇篇幅在300词左右。所选语料涉及的话题主要围绕教育、大学生生活、环保和社会四个方面,且所有语料都采用兰卡斯特大学的CLAWS进行赋码。

3 . 2 参数选择及计算方法

本研究参照Chafe,Biber等的研究成果,从语音、词汇、短语和句法四个层面提取出典型口语和笔语语言特征作为测量参数(表2)其中,包含7个典型口语语言特征,即第1/2人称代词、缩写、语篇虚词、模糊词、that省略句(subordinator-that omission)、there存在句、and并列句;7个典型笔语语言特征包括:平均词长、词汇多样性、名词化(-tion,-ment, -ness, -ity)、短语并列、定语从句(WH relative clauses, pied-piping relative clauses)、分词结构、被动句式。由于本研究的每篇文章大小略有差异,本文采用Biber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多数典型语言特征(平均词长、词汇多样性除外)进行标准化频次处理(每万形符)。以人称代词为例,其标准化频次计算公式为:人称代词原始频次/人称代词出现的文本形符数*10,000。

3 . 3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3个问题:(1)英语学习者呈现了什么样的语域意识?(2)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有没有发展的倾向?(3)英语学习者对不同典型语言特征的习得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4 . 研究发现

4 . 1 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分析

要分析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学习者口语与笔语之间的差异程度,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口语和笔语在运用典型语言特征上的差异。从表3可以看到,14个语言特征的频数在本族语口-笔语中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本族语者口笔语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此可认为,本研究所选的两类语言特征均具有典型性,可用在口语和书面语的鉴定中。英语学习者口语与笔语仅在9个典型语言特征上展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包含典型口语语言特征4个和典型笔语语言特征5个,但其中被动句在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的使用频次远远多于其在学习者笔语中的频次,也就是说,被动句在学习者英语中不仅不是典型笔语特征,反成了典型口语特征。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口语与笔语的差异较小,语域差异意识薄弱。

对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的探讨还需要分析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英语在典型语言特征运用上的具体差异。如表4所示,英语学习者口语和本族语者口语在7个典型口语语言特征上都显示显著性差异,学习者口语中典型口语语言特征使用频数明显少于本族语者口语;同时,英语学习者口语中运用的各种典型笔语语言特征频数(除词汇多样性之外)皆高于本族语者,其中,3个典型笔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口语差异上达到了显著水平。表4还显示,同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笔语中每个典型口语特征的使用频数都高于本族语者,7个典型口语语言特征中,有5个在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口语中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其次,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笔语在7个典型笔语语言特征上都显现出显著性差异,本族语者笔语的笔语化程度要明显高于英语学习者。

综上所述,同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薄弱,学习者口笔语间差异较小,存在着交叠、混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口语的口语化程度较低,反带有很强的书面化倾向;笔语的书面化倾向较弱,反显现出很浓的口语化色彩。

4 . 2 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的发展变化

分析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的发展变化需要对学习者口语和笔语语域意识的变化分别进行探讨。从表5可以看到2~4年级学生口语中典型口语特征频次增多的只有语篇虚词和that省略句两个,只有that省略句频次的增加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频次减少的则有5个,显著减少的有缩写和1/2人称代词2个。再看英语学习者口语中典型书面语特征变化,会发现6个特征频次在增加,其中3个特征频次增加达到了显著水平,而频次减少的只有定语从句1个。综上,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英语学习者口语的语域意识并未增强,其口语的口语化程度在削弱,反而书面化程度在增强。

根据表5,学生笔语中的典型口语特征频次减少的有5个,其中缩写和1/2人称代词的频次减少达到了显著水平,而频次上升的只有模糊词和 there存在句2个。学生笔语中的典型笔语特征增多频次的有6个,其中平均词长和名词化频次的增加达到了显著水平,而频次减少的只有分词结构。很明显,英语学习者笔语的语域意识增强了,其笔语的书面化倾向在提高,口语化倾向在减弱,但是与本族语者相比,笔语的书面化程度仍有很大差距,口语化倾向还是高于本族语者。

4 . 3 典型语言特征的变化

按照逻辑推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典型语言特征在英语学习者英语中的变化应是合理的,即口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口语中的频次增加,笔语中频次减少;笔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口语中频次减少,笔语中频次增多,但只有语篇虚词、that省略句和定语从句在英语学习者口笔语中的变化趋势是合理的。总体而言,对于不同典型语言特征,英语学习者的习得展现了4种变化趋势(表6)。在英语学习者口笔语中变化都合理的语言特征数量较少,只有3个。大多数典型笔语语言特征在英语学习者笔语中频次增加的同时,其在口语中的频次也增加了;近半数的典型口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笔语中频次减少的同时,其在口语中的频次也减少了,也就是说,大量的典型语言特征只在学习者笔语中的变化趋势是合理的。另外,有3个语言特征在英语学习者口语和笔语中的变化方向都是不合理的。

5 .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同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薄弱,学习者口语与笔语的差异不大,存在着交叠、混合的现象,学习者口语的口语化程度较低,书面化倾向反而明显高于本族语者,学习者笔语的书面化倾向不强,反而口语化倾向较高。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确实有所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就其口语和笔语而言是不平衡的,学习者笔语的书面化倾向确实在增强,口语化程度在削弱,但其口语的书面化程度却在上升,口语化倾向在严重削弱,他们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课本和课堂学习的背诵式输出。英语学习者对于不同典型语言特征的习得呈现了不同变化趋势,只有较少的语言特征的习得呈现了合理的变化趋势。

学生语域意识薄弱主要是受外语教学现状、英汉思维差异、交际场合、学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第一,英语教学往往偏向语法知识和词汇积累,重视学生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准确性,却忽视了学生语域意识的培养和其交际的得体性。教师未重视培养学生语域意识,未充分说明连续体两端典型口语与笔语的差异,即使有所涉及,也多是理论灌输,很少在教学材料中分析,也缺乏培养学生语域意识的练习,对学生犯的语域错误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第二,学生学习主要通过教材,这一单一的学习材料不能向学生展示多样的英语语域,尤其是位于连续体一端的地道口语,学生语域敏感度因此不高,语域意识薄弱。第三,课堂训练方式尚欠妥当。教师有时会对学生口语表述的完整度和准确度有要求,却忽视了口语本身句式省略不完整的特点,这种书面补全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忽略了口语的特点,语域意识薄弱。第四,学生缺乏合适的交际场合。他们很少在自然的语境下同外国人对话,口语课上的交流只是真实口语语境模拟。他们写的文章大多是就某个话题阐述观点,并非基于真实场合的笔语产出,针对适切性不强,在模拟的交际场合中,学生很难能培养相应的语域意识,其语域意识也难提高。第五,英汉思维存在一些差异。英语注重抽象思维,如在用词上,英语笔语倾向于名词,而汉语注重形象思维,倾向于动词。汉语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口笔语语言结构特点的正确认识,学生英语语域意识因此薄弱甚至产生偏差。第六,从学生心理上看,多数学生偏重应试能力,不够重视英语产出的得体性,因此,他们并未重视培养语域意识。学生偏重口语的流利和发音的准确,对口语的口语性、自然性要求不高;在阅读中,也偏向阅读感兴趣的文章,对正式的学术论文或科技文章涉猎较少,这种学习心理让他们并未重视语域意识的培养。鉴于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语域意识的重要性,多方面地选择教学材料,多设计培养学生语域意识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语域意识。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的多模态教学环境以及语料库资源,让学生接触生活化的口语,观察真实语境下语言的运用,还可创造一些真实自然的交际场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域意识。最后,学生要重视语言产出的交际性、得体性,重视培养自己的语域意识,而不仅追求提高应试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选的口语语料为学生考试录音,而非自然语料,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要收集一定规模的自然语料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这也反映了国内英语教学的现状,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其次,本研究所选的口笔语任务单一,语料也非跟踪性语料,只选取了2、4年级为观察切入点,并未贯穿本科4年的发展,所以本研究仍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Biber, D. Variations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Conrad, S. &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Biber, D. University Language: A Corpus- based Study of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Benjamins, 2006.

Bengt, Altenberg. Contrastive Linking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A]. In G. Tottie and I. Backlund (eds.). English in Speech and Writing: a symposium[C]. Stockholm: Almqvist and Wiksell, 1986.

Chafe, W. L. Integr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speaking, writing and oral literature[A]. In Tannen, D. (ed.).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C]. Norwood, N. J.: Ablex, 1982.

Cobb, T. Analyzing later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3(3): 393-423.

Granger, S.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C].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8.

Halliday, M.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etch-Tyson, S. Writer/ reader visibility in EFL written discourse[A]. In S. Granger (ed.).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C].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8: 107-118.

Tannen, D.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C].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1982: 35-53.

潘鸣威.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口语化程度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77-81.

文秋芳、丁言仁.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6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