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本科金融论文

本科金融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0:11

本科金融论文

本科金融论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3-02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本科金融论文第2篇

2、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3、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

6、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7、河南省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8、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9、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0、论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危害和对策

11、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2、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

13、保险销售误导现象研究

14、论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渗透、竞争与合作

15、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6、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

17、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1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19、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探讨

20、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规律研究

22、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2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2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分析

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27、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

28、论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31、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研究

32、大小非解禁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33、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

34、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35、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36、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

3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

38、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3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40、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41、家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42、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探讨

4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

44、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5、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46、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探讨--以××银行为例

47、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4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初探

49、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0、中国风险投资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1、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5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

5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54、汽车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55、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竞争特点及对策

56、保险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

57、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创新发展

58、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理性选择

59、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

60、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61、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

62、创新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63、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64、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65、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变的效应研究

66、我国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67、关于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68、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70、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71、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扩张问题研究

72、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7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75、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及对策

76、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

77、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78、巴菲特投资管理策略研究

79、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80、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81、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

8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

83、我国垄断性行业暴利的来源、影响及治理对策

8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风险研究

85、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86、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87、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8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89、如何看待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与管制

90、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

91、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92、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3、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思考

94、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9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6、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9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8、试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限度及其完善对策

本科金融论文第3篇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进程,科技金融进展及其理论研究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978—1985年,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科技和金融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科技研发资金表现为国家财政拨款模式的政府投入;②1986—2005年,中央提出“银行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信贷业务”,开始探索多元化的科研经费筹集渠道,如财政贴息贷款、企业债券、创业投资、开发性金融、技术援助贷款、风险投资等,以促进企业资金的融通;③2006—2009年,2006年开始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央政府在财税、金融、科技政策方面对科技金融发展给予关注与支持,全国各地高新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方式不断创新、快速发展;④2010年至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进一步融合,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实践进一步创新。

按照这4个时间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子库,以科技金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其中,第一阶段有0条记录,第二阶段有198条记录,年均约10条。第三阶段有69篇,年均约18条,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金融等支持性政策文件,二是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资金短缺所带来的融资问题,说明发展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阶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分离的局面。第四阶段有340篇文献,年均逾百篇,研究成果增速很快,表明这一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热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虽然是上一阶段内容的延伸,但依然存在着大量孤立研究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文献,唯一不同的是,科技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趋势已逐步凸显。

本文集中研读近20年来关于科技金融研究的文献,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其研究内容与脉络,以期为科技金融理论及实践的深入拓展提供参考。

1科技金融研究领域

1.1科技金融界定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科技贷款形式进行科技金融的实践活动已出现,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完整词汇则出现在1992年,尽管当时其本意依然是科技与金融的缩写。同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标志着科技金融正式登上舞台。不过,科技金融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使用是在1994年广西南宁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的首届理事会上,此后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逐步展开。

从检索文献可知,研究成果以会议通讯报导、政策阐释等形式为主,学术论文并不多,且基本属于发散研究,缺乏系统性。对科技金融的界定基本上从4个方面出发:①科技与金融的互动。于维栋指出,科技需要现代金融发展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也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发展——资金的运用和增值也需要智力即科技的支持;②科技对金融的需求。尚福林强调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对金融工具、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的单向需求;③科技金融概念。沈阳市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科技金融就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④科技金融包含的内容。王涛提出,科技金融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研究科技与金融之间相互调适的中间学科,其外延涉及科技与金融。

直到2009年底,赵昌文等提出了一个比较确切且被一些学者认可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共同组成的体系。

此后,对科技金融内涵及本质的探究逐步深入。洪银兴认为,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求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及金融资本都能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房汉廷认为科技金融本质有4个方面:科技金融是成果转化为商业活动中融资行为的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技术一经济范式;是一种科技被金融资本孵化为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是同质化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配置而获取高附加回报的过程。胡苏迪等9引入企业发展周期,认为科技金融是基于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在科技创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为其提供各项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以及金融政策的组合。

这些概念都是在紧扣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向上所作的提炼与概括。但是,科技金融概念的准确界定,还需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推演中逐步完成,它将随政策与模式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1.2科技金融研究重点

尽管理论界对科技金融定义与本质的认同度已趋于一致,但在科技金融研究侧重点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

(1)科技创新重点论。房汉廷提出,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的深化,科技创新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旨,应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金融工作实施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科技金融准入、运行和评价管理体系,形成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和补充。

(2)金融创新重点论。叶翔凤等认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路径、质量和效果。金融创新应以创新融资渠道为主,以缓解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缺口;方文丽认为,对于面临巨大融资缺口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金融创新可以拓展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资本流动,以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3)科技与金融创新结合论。多数学者认为,应把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作为重点。王歌红等认为,科技金融本质上是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同步增值,二者相互依存;周昌发认为,科技金融是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2科技金融体系

2.1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构成要素

近年来,理论界主要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和科技金融内容结构等视角开展研究,其成果较多,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结构。

杨刚较早地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资本市场和各种中介组织(包括评估机构、投资银行、投融资管理顾问公司)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科技金融内容结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及观点有:唐绪兵等认为金融制度环境、金融市场和高效的金融组织是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廖添土从科技投入角度,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需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融资渠道,多层次主要包括完善银行信贷、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监测与调控体系;邓天佐认为科技金融内涵渗透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科技金融系统具有多要素、多层面、多维度构成特征,包括3个层面: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金融产业与现代科技服务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孕育催生先导性产业。以上3个不同维度的坐标中,分别显示不同功能与作用,既表现正激励,亦体现负反馈。

但多数学者结合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及内容结构综合研究科技金融体系。赵昌文等不仅研究科技金融参与主体(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中介机构、政府等),同时认为科技金融体系由科技财力资源、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金融环境等要素构成;肖泽磊等从构成主体、生命周期、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层面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陆峨峰等则认为,需要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体系;洪银兴提出,科技金融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有两个截然不能分开的部分,一是直接科技金融,基本上由风险投资家提供,涉及股权融资及相应的股权交易市场,二是间接科技金融,涉及银行提供的信用。文竹等提出,需建立一种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发展经历3个阶段:政府推动期、银行介入期、自觉发展期。

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对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程度及方式略有区分。在检索文献中,还有一部分论文对科技金融内容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科技金融理论。

2.2科技金融运行机制

关于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分析,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不承认科技金融机制的创新。如樊星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本身即是两个泛化的概念,在其自身概念范畴尚未得到明确界定时,二者的交叉领域也纷繁复杂,不仅仅只是产生科技金融机制创新问题;另一种观点同意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具有特定内涵,而且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认可。

常永胜从高科技企业的阶段性融资需求入手,分析了我国风险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机制;张育明把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归纳为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此后,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杨刚[24]论述了科技研发投入与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机制、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实现机制、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

赵昌文等比较全面地描述了科技金融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他们认为,科技金融机制主要有3类:①科技金融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②科技金融政府机制,其作用包括政策的引导和行为示范、对市场失灵的补充、优化科技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对贷款和资本市场的监管等;③金融社会机制,即特定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如民间金融科技贷款不是以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为依据,而是以双方之间的信任和关系为依据。其中,科技金融市场机制是配置科技金融资源、决定科技金融体系构成及运行效率的主导机制;科技金融政府机制对科技金融体系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科技金融社会机制是对科技金融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它学者也对科技金融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肖泽磊等在系统分析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服务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其中,服务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行需引导、协作、激励以及责任机制等配套机制的支持;朱丽丽等提出资本形成机制、分散风险机制、揭示信息机制;陈国进等认为,科技金融运行有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其中,直接作用机制包括资本形成机制、信息揭示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项目监管机制;间接作用机制体现为金融体系通过资源配置影响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路径、质量、效果。此外,金融体系对FDI技术的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科技发展。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科技金融运行机制,而且,随着科技金融实践不断发展,其独特的运行机理会更多地显现,届时也需理论界对此作深入研究。

3我国各地科技金融政策及模式

3.1科技政策研究

在大量科技金融文献中,科技金融政策及其实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本文从中选取一些可能对政策演变产生积极作用的观点进行归纳。

李兴伟[27]研究了中关村“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有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分阶段连续支持、银政企多方合作、市场选择聚焦重点等六项机制,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代办股份转让、境内外上市、并购重组、集合发债、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小额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十条渠道。潘昕昕等。分析了湖北科技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即引入创投保荐制度,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助贷转贷平台,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由企业、担保基金、担保公司、银行和政府共同承担的风险分担机制,组建创投行业协会。肖龙沧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8个方面研究分析山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并提出了以下具体政策:搭建沟通协作台,逐步实现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托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耿中元等分析了黑龙江科技金融创新方式,具体如下:设立并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激励专项资金;成立省科技金融促进会、科技金融专营银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全省科技担保服务体系,放大融资倍数;引导创业投资发展、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推出“黑龙江省中小型科技企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但从实践进程看,黑龙江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和金融结合不深。

以上文献对政策的研究多以一般议论和简要论述为主,较少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在科技金融体系中,尽管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使得微观主体在市场上逐渐主动自主运作,但鉴于政策体现政府对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调节,因此,如何制定好相应政策、推进制度创新,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2科技金融模式

根据国内外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不同,科技金融模式一般分为政府主导型、资本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民间主导型4种。杨勇?认为,广东省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正处在以政府主导为主、资本市场和银行主导为辅的发展初期,其特色是: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协作平台,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科技金融合作政策体系。

宗编根据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的实践,总结了目前科技金融创新的4种模式:①某些后发地区的“提前培育+先行研究”,即先培育一些优质企业,同时注意科技金融研究,如广西桂林;②山西的“引导基金+担保公司”,主动推荐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银行从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上门服务;③南京的“金融超市+银企对接”,让各类创新创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获得相应金融支持;④广东省的“大胆探索+担保平台”,2008年该省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积极推广“EMC+供应链+金融”商业模式,引入信用保险机制,通过联合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帮助一些企业实现信用的数字化、资产化和货币化,从而搭建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魏娜对北京等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的科技金融模式进行了总结,主要有5种:①北京中关村采取银企直联模式,提供接力贷、商圈贷和园区贷的系列科技金融产品;②广东引进一篮子创投基金,同时推进担保、信贷、碳金融交易等金融服务;③湖北建立“投贷结合机制”,形成了“跟投”、“跟贷”等服务模式;④浙江采用合同能源贷款、环保贷、政购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投贷和集合融通等科技金融产品;⑤辽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对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债券融资予以贴息支持,提供租金按揭贷款、商圈贷款、速贷通、展业通、好融通等系列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金融模式的形成,不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更受制于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因此,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很正常,各地在探索科技金融模式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

4科技金融效率测度

科技金融效率测度指标及方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总量和区域等宏观角度,从企业等微观角度。

4.1宏观科技金融测度

王海等M根据科技资金投入产出比,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对1991一1999年我国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科技金融结合效益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科技金融结合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孙伍琴等[35]根据Malmuqmst生产效率指数方法,利用内地23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程序VeapVersion2.1,测定中国各区域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促进效率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全面提高,各省市金融体系存在影响专利产出数量的结构性差异。赵昌文等[6]构建了一组科技金融效率测度指数,主要由科技金融总指数、分指数和专门指数3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总指数是对区域内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的总体指数性评价。余泳泽[36]将区域创新主体分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用区域研发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选取2002—2008年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了创新效率,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重点考察了创新要素集中、政府支持、制度因素和人力资本对各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曹颢等[37]按照“科技资源一经费投入一产出效率”思路,构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包含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和科技金融贷款指数4个方面,并详细界定各指数内涵及权重,采用Spss16.0对我国各地区历年(2001—2008)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进行了样本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金融经费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科技金融贷款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徐玉莲[38]采用1994一2008年数据,以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资金、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科技型上市公司数量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和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为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利用Bootstrap仿真方法,构建统计推断的临界值,得出结论:科技金融体系框架中的财政科技投入、科技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均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银行科技信贷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不显着,我国科技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发展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科技资本市场发展对风险资本扩张具有促进作用。

4.2微观科技金融测度

刘降斌等通过收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4个科技区域的数据,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对以上4个科技区域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体系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个区域的金融体系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长期支持效应,而短期支持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金融体系的短期支持效应显着,但有一定时滞性,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金融体系的短期支持效应不显着。李颖等以企业和金融微观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以广东省为例,对100家企业及其科技创新融资数据进行梳理,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面板回归研究,分析了各金融部门发展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不同影响及金融发展对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陈国进通过对科技进步进行测度,就金融发展如何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FDI技术外溢来影响技术进步进行了实证研究。

5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都将有很大发展空间。但从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研究大都滞后于实践,甚至在一些相关文献中,还存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相脱节的现象,提出的对策建议也缺乏依据,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片面夸大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作用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本文认为,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仅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且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金融研究领域的明确定位。尽管政府及学者们目前已经确立了科技金融独立的研究领域,但这种定位基本上属于宏观领域制度创新,如央行对金融工具创新的规范,而事实上科技金融不仅包含于宏观金融,也包含于微观金融,如新的融资方式带来的宏观效应及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还需进一步研究,否则,这一理论创新只能徘徊在科技创新与金融互动的水平,难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逻辑结构及体系。

(2)不同区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构建适合本地的科技金融模式。科技金融模式差异的形成不是由政策推行的早晚及范围所致,相反,它具有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本地特有属性。

本科金融论文第4篇

Abstract: The time of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proposed is not long, but i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parti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rough relevant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ry to straighten out the inclus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then define the scope from two aspects of innovation system and service system, finally discuss ideas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关键词: 科技金融;体系;政策意义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system;policy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31-04

0 引言

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1]。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补”①。这为十三五时期国家主推的供给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因为改革主要从资本、创新、政府和劳动力四个方面发力,这意味着技术创新及财税金融改革需要持续深入推进。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息息相关,同时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产业及政府财税支持。因此,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及政府支持紧密联系。科技金融,通常被理解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因此,科技金融的发展,取决于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技术进步、技术创新。

科技金融的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②,但在各国的相关实践早就开展,并且日益受到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有关各方的重视。进入本世纪后,科技金融成为重要的研究焦点,有关文献层出不穷。不过,由于科技金融是较新的概念,各方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例如政府过度的投资主导甚至对科技创新企业来说具有负面影响[2]。

因此,本文拟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总结试图厘清科技金融的内含机理,进而从创新体系、服务体系两个方面界定科技金融的范围,然后对科技金融的发展思路进行讨论。

1 文献综述

国内率先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并围绕科技金融进行了一定的相关研究。而国外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围绕科技金融的针对性研究也不多见,但是国外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起步很早,有关金融对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支持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可以说科技金融相关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文献很丰富。本文进行如下梳理:

1.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界围绕着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讨论了很久。大致而言,西方经济学界的讨论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熊彼特以前,西方经济学理论通常将经济产出所依赖的生产要素简化为资本和劳动,对技术因素予以省略。熊彼特首先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进行研究[3],他的做法也被其后诞生的宏观经济学所吸收。

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只有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经济才能不断增长。后来的学者将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门施的周期理论、弗里曼的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和卡曼的市场理论[4]。这些观点都基本认同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1.2 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

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就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认为:货币、信贷与利率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并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就越强[5];另外,针对发展中国家全面论证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摒弃金融抑制而采取金融深化,使金融资产以快于非金融资产积累的速度增长,例如允许按照金融方式动员与分配储蓄,促使产出与就业稳定增长等[6]。

1.3 金融支持与技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的文献开始涌现。这些文献认为:在每次技术革命及其扩散过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金融体系通过增加投入、提供风险分散工具和披露信息能够选择支持有前景的企业或项目以促进技术创新;强调金融资本对于重大科技创新的发生与扩散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有利于使用风险较大但生产率较高的技术;资本市场交易的流动性变化对技术创新具有影响;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助于技术创新的加速推进;并通过实证证明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资本存量[7-14]。

1.4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国内率先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并围绕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关科技金融概念的讨论。有人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15];还有人从科技资本化、金融资本构成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16]。

二是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和运作模式的研究,这方面文献多针对特定地区或区域进行考察,例如有人讨论了武汉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现状[17-18]。

三是基于特定行业视角的分析。有的提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发展科技金融体系[19];还有学者讨论了科技金融的制度保障[20]。

四是考察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有文献分别从影响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角度及科技与金融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21-23];还有一些则偏重于实证分析,如考察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协同等[24-25]。

上述文献围绕科技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层面的分析。国内外学者都意识到科技金融对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只是国外学者没有提出“科技金融”这一概念,更多的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考察金融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虽然围绕科技金融做了一些相关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对科技金融的普遍共识。例如有人先提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后又提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但是两者的范围相差不多[18,26];同时,就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的讨论并不多见。

显然,在讨论科技金融内含机理时,科技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是金融与科技的存在和发展,并且科技金融的意义在于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接下去在对国内外相关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围绕上述前提和意义对科技金融的内含机理进行分析,接着讨论科技金融的范围。

2 相关经验总结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超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而科技金融在引导资金支持并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同时也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即技术进步不但会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也会驱动金融产业的发展。

2.1 科技与金融的互动融合

从国内外科技的发展历史来看,至今人类社会在近现代文明时代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其中,第一次是以煤炭为能源引发的蒸汽动力技术革命,第二次是以石油、电力为能源引发的内燃机动力技术及电气化革命,第三次是正在发生的以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从经济角度看,每一次科技革命诞生时都具有巨大的收益前景,但同时伴随的又是巨大的风险,包括庞大的研发资金需求和可能的高额亏损③。可以说,科技革命都对资金的供给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从近代金融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后,银行信用与证券融资发展迅速,相比之前的高利贷信用,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为巨额资本积累及低成本投融资提供了可能,解决了科技创新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同时以银行信用与证券融资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体系得以初步建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为了满足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庞大资金需求,金融制度发生了革命性创新,即货币制度从实物货币时代迈入了信用货币时代。随后,在低成本信用扩张的推动下,新的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日益多元化并向全能型混业方向发展,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移动支付、比特币等为代表的新支付手段对传统信用货币制度提出了挑战,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低成本服务和相关增值金融服务,这些都促使金融体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得以进一步发展。

纵观国内外科技和金融的发展历史,容易发现科技与金融是处于互动融合过程的。一方面金融为科技提供资金供给,科技发展向金融提出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金融发展也要求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所以,科技金融作为科技和金融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双向互动的融合。上面提到的主要是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与金融的互动,但容易理解的是,科技革命不常发生,但是渐进式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常态,同样也对金融产业提出资金需求。因此,科技金融的发展或者说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持续进行的。

2.2 科技金融内含机理

科技金融存在的前提条件是金融与科技的产生,科技金融的意义在于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支持和促进,而技术创新的功效最终也通过经济增长体现出来,因此讨论科技金融的内涵机理需要从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着手。

经济增长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即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长期问题④。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学说常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主流的派别从发展时间看先后有两个,分别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这两个流派的主要分歧在于:前者认为技术因素是经济增长体系中给定的变量,显然这与现实是有悖的;而后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因素是经济体系内生的影响变量,不过对技术与金融之间的互动未予详细说明。但是这两者都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供给,其中劳动供给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

因此,经济增长问题相应的数学模型均可以表示为:Y=f(A,K,L)。其中Y为经济总量,可以理解为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可以理解为金融资本;L为劳动供给,包括人力资本的供给;A为技术因素,也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科技金融是由科技和金融这两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构成的一个旨在支持科技创新功能的有机整体,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耦合。科技金融的重点功能在于支持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尤其是孵化期、种子期等初期阶段的企业或科技项目以催生技术创新成果。因此,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解释科技与金融是通过何种方式予以结合的。

由于科技金融发挥核心作用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成果产生的过程,考虑到内生增长理论,并结合经济增长模型,本文认为科技金融的内含机理在于: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即首先是通过金融创新提供科技金融产品,接着企业或科技项目通过科技金融产品获得所需的科技金融资本K',然后通过科技金融资本K'和研发性劳动L'的投入催生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A,接着A一方面会反作用于K',另一方面A与L结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通过科技金融资本等形成的资本存量K和包含研发性劳动的劳动供给L增加企业产出,进而增加经济的总产出。

因此,科技金融产品运作的全过程主要涵盖从金融创新提供科技金融产品到供求双方等相关主体参与产品的交易。

2.3 科技金融体系界定

沿着上面的思路,科技金融主要包括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主要负责科技金融产品的供给,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则为科技金融产品的市场交易提供相关服务。

由于科技创业企业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等特征,特别是处于生命周期初期阶段的,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是很迫切的。但是,从通常的金融监管要求和资本逐利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科技金融产品的动力未必很强,因而科技金融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财政性机构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包括间接金融机构和直接金融机构,前者主要提供信贷及担保等金融产品,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后者主要提供相关投资服务及进行直接投资,如证券期货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等。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政府财政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投入及投贷联动等科技金融产品是比较常见的类型,也得到了市场比较广泛的认可。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或科技项目对科技金融产品的需求较迫切,如果有相应的供应,科技金融产品的市场化运作貌似较容易开展。但是从已有的科技金融实践来看,其实不然,主要原因在于实践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企业等需求方的技术创新进展直至资金需求并不易被金融机构等供应方所知晓;其次,需求方的资产构成中,技术创新形成的无形资产往往占据较大比重,其价值多少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鉴证意见;最后,由于需求方多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具有中小企业高成长、高风险的共性,资金供应方及政府相关机构对相关科技金融活动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因此在科技金融实践中,需要着力推进相关的信息披露,提供专业的中介服务,提供涵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这就有赖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一体系主要由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监管机构等参与,能够提供平台让企业和政府财政性机构、金融机构等供求双方进行信息交流,提供相应的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并对科技金融活动进行监管。

3 结论与展望

从科技金融发展来看,通过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机理可以明确科技金融在整个金融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科技金融体系来看,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从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两方面着手。基于科技与金融的互动,未来着重要从新的信息技术环境的视角探讨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机理。

3.1 科技金融的发展定位

我国“十三五”处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任务期,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制造业的技术升级⑤。这些都对金融支持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

不论从科技和金融的发展经验来看,还是从内含机理和体系界定来看,科技金融的发展都能为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成本较低的资金支持,满足技术升级和经济改革的要求,同时又可以为资金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促进金融产业的深化发展。因此,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下,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应当是科技金融。

3.2 强化科技金融创新

从国内相关金融数据特别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以及国内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居高而下来看,资金供应是充足的,但是相关科技金融机构和产品的供给并不充足。就现有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整体而言,供给方面仍然呈现政府财政支持和间接金融机构主导的局面,相关科技金融产品和人才还不够丰富。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进一步推进直接金融机构的发展,尤其是专业从事孵化期、种子期企业或科技项目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加强对科技金融的供给支持。其次,强化科技金融产品的创新。从目前实践来看,较为常见的是财政支持、投贷联动等科技金融产品。产品的形式和风险管理功能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可以用于风险转移和风险管理的手段较少,尤其是相关科技金融衍生产品的供给不足。最后,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

3.3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除了成为科技金融产品的供给者外,还要成为科技金融体系的服务者和监管者,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科技金融体系的引导和支持。具体而言,应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协调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等出资主体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相关服务平台机制。在平台支持下,可以共享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方相关信息,从而改善相关信息不透明的状况。同时,在信息透明度提高的情况下,还可以降低科技金融相关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能力。就这一点而言,目前在科技金融投入方面,政府的投入和服务力度相对金融机构的投入而言仍显不足。

3.4 云环境下科技金融的发展

云计算的技术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从组织的内部职能演变为可以购买的外化服务,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成本,同时也带来了保障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问题。这既为科技金融体系的云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也给相关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挑战。因此,在云计算为代表的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投融资模式和风险管理等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予以明确。

3.5 加快科技资产评估发展

在科技金融实践中,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往往是相关中介服务的核心环节。无形资产的评估,在理论上主要采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评估,但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相关市场建立较为困难,即使建立后交易往往不够活跃;从金融监管的要求来看,收益法评估的结果还不能得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可。因此,加快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实务发展,提高评估结果的普适性是推动科技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技术环节。

注释:

①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②科技金融概念在1994年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首届理事会上被首次正式提出。国外研究中,没有文献明确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

③例如,1876年,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建立实验室并组织研究团队改进电灯技术时,每天耗费高达数百美元;而当时普通美国人月生活费不过几美元。

④经济增长是最古老的经济学议题之一。

⑤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呈现“三多一少”格局,即依靠垄断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国企多、产品附加值低的“技术克隆”型企业多、完全无技术的“三来一补”型企业多、技术含量高并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64.

[2]余泳泽.创新要素集聚、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评论,2011(2):93-101.

[3]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y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4]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Gurley J G,Shaw E S.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M].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0.

[6]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资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Saint-Paul G.Technological Choice,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763-781.

[8]King R G,Levine R.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513-542.

[9]Bencivenga V Smith B Start R.Transactions Costs,Technological Choice,and Endogenous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5(67):153-177.

[10]Levine R,Louyza N,T Beck.Financial International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6):31-77.

[11]Chou Yuan K. Chin M S.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Endogenous Growth[A].Working Paper[Z],2001.

[12]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动力学[M].田方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Aghion P,Howitt P.b Mayer Foulest.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Theory and Evid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73-222.

[14]Chou Yuan K. Chin M S.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Endogenous Growth[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Journal,2006,12(3):146.

[15]赵昌文,等.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6]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17]肖泽磊,等.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6-11.

[18]王朝平,等.武汉市科技金融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35-40.

[19]陆岷峰,等.构建以科技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管理体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12):6-10.

[20]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3):72-81.

[21]刘文丽,等.我国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2):87-94.

[22]赵丹妮,等.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2):97-100.

[23]李健,等.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平台模式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5):23-32.

[24]徐玉莲,等.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116-122.

本科金融论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空间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4.05

中图分类号:F832;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4-0019-04

Abstract: Base on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3 in China,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technology fina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anwhile, using Spatial Durbin Model (SDM) in the condition of spatial distance weights and spatial economic weight, it empirically tests whether technology finance could promo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whether the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provinces technology fina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pace is not randomly distributed, but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financ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features of spatial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conomic, technology fina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vinces technology finance can influence the other provinc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y fina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DM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党的十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发展需要科技的助推,科技创新必须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因此,如何利用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热点问题。

1 文献综述

关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相关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科技金融”的解释接近于“科技与金融”,强调的是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对科技金融进行定义。大多数研究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金融如何影响科技创新,King和Levine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以企业创新活动为纽带,把金融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认为金融系统能够促进创新,主要通过评估筛选潜在的项目、筹集资金、评估创新活动风险和预估未来利润来实现,金融与科技的协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1]。Neff指出,金融与科技创新相互影响,没有金融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就非常困难[2]。Atanassov等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对1974~2000年美国上市公司融资与科技创新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拥有更多创新项目的公司更容易通过多种方式(如公债和股权)获得融资,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导致未来价值增加20%以上;而创新项目较少的公司一般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未来的创新产出较少[3]。也就是说,拥有多种融资方式自由权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势更加显著。

相对国外学者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视角研究而言,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了研究。赵昌文等最早对“科技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4]。之后,国内学者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对科技金融进行了诸多研究。叶莉等以我国322家科技型上市中小企业(2006~2014年)为样本,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政策性、自主型资金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政策性融资对科技创新表现出极强的正向作用[5]。张玉喜和赵丽丽采用2004~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长期并不显著[6]。徐玉莲等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提出了实现系统协同发展的方略[7]。尹志超等采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知识水平越高,家庭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家庭就会越主动业[8]。基于协同学理论,和瑞亚和张玉喜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公共金融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大部分区域公共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9]。王任祥和杨曼利用两阶段GMM回归模型,从最优化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10]。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有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多数学者在现有经济理论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等层面的影响,但忽略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事实上,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②现有研究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评价表现为两种极端:大多数研究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与当前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日益复杂化的现状不协调;有些研究采用很多分析指标,使得某些指标之间高度相关,造成研究结果偏误。③现有研究很少考虑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相关性。实际上,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数据具有很强的空间关联性,Tobler和Anselin认为,一个地区某一属性与邻近地区同一属性是相关的[11,12]。因此,如果理论和实证研究忽略空间相关性,就会使得相关研究的结论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针对以上不足,本文的贡献在于:①从理论和实证双重层面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②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进行评价。③运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科技金融是否显著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各地区科技创新是否具有空间依赖性。

2 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实证研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科技创新的测度问题。目前,国内外文献普遍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科技创新的变量,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多指标特性。于此,本文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②科技金融的评价问题。本文根据科技金融的界定,选取能够代表各省市区发展状况和现实情况的科技金融评价指标。

2.1 科技创新能力(inno_tech)的评价

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徐玉莲、宋跃刚和杜江等提出的有关思想[7,13],主要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表1显示的是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权重。

2.2 科技金融(fina_tech)的测度

国内外文献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较少,对于科技金融的评价指标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本文基于徐玉莲等度量科技金融的基本思想[7],从科技信贷额、科技信贷占GDP比重、风险机构投资总额、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数六个方面来衡量科技金融,表2显示的是科技金融指标体系和权重。

2.3 控制变量

事实上,尽管科技创新受到科技金融的影响,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约束。本文借鉴宋跃刚、张林等采用的方法[13,14],对一些可能影响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这些因素包括:产业的集聚程度用集中化指数(hhi)和专业化指数(sli)衡量①;产业结构(stru_indu)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度量;金融深化程度(deep_fina)用信贷总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ess)通常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人力资本投入(human)用Barro和Lee提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近似表示[15];城镇化水平(urban)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度量。

2.4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和真实,充分考虑数据的易得性和可行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除自治区和海南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期间的省际面板数据①。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在指标的计算过程中,为了保证各指标跨年度可比性,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②,然后通过熵权法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和综合值。对于部分年度缺失的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填补。

3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3.1 空间矩阵构建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关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问题,一般通过空间依赖性检验比较LMLAG和LMERR的显著性来选择[17],但是适用于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而言,本文依据宋跃刚和吴耀国的检验方法[13],结果显示应该选择空间杜宾模型③。然后,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卡方统计量为36.39,对应的P值几乎为0,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4 实证结果和分析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

为了判断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策略性互动的可能,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面板数据作为空间单元观测值,对被解释变量科技创新(lninno_tech)进行了Morans I检验,如表3所示。根据Morans I检验值,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Morans I统计值总是大于期望值-0.03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并非呈现随机分布状态,而与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4.2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运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相关数据,共377个观测值,分别进行了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回归①,结果见表4。

根据表4模型(1)至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通过普通面板回归结果(1)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解释变量科技金融系数显著为正,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9%。表明科技金融科技创新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由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2)至回归结果(5)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空间自回归系数(ρ)全部为正,说明各地区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每个地区科技创新受其他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影响。

(3)从系数值大小看,与地理特征权重模型(3)的相关系数相比,当模型中引入了专业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水平、开放水平、金融深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等控制变量后,社会经济特征权重模型(5)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即在空间经济权重下,各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55%,高于空间地理权重下的0.129%。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更加明显。

(4)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考虑空间地理权重模型(3)和空间经济权重模型(5),在5%的显著水平下,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一个经济体的产业集中化程度、产业结构特征、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产业专业化指数、开放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考虑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依赖性,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1)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无论是采用普通面板回归,还是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回归,都显著地支持科技金融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理论。

(2)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空间互动效应。即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受其他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3)相较于地理空间距离因素,经济距离因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强。即社会经济特征更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应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科技金融多层次多维度发展,使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ing R G, 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3): 717-737.

[2]Neff C. Corporate Finance,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2.

[3]Atanassov J, Nanda V K, Seru A. Finance and Innovation: The Case of Publicly Traded Firms[R].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Paper, 2007.

[4]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叶莉,王亚丽,孟祥生.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效率研究――基于企业层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5(6):37-53.

[6]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2):178-187.

[7]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116-122.

[8]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87-98.

[9]和瑞亚,张玉喜.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7):31-37.

[10]王仁祥,杨曼.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来自35个国家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5(1):33-36,41.

[11]Tobler W 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 Economic Geography, 1970(46): 234-240.

[12]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ress,1988.

[13]宋跃刚,吴耀国.制度环境、OFDI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空间视角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11):78-85,136.

[14]张林.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1):14-25.

[15]Barro R J,Lee J W.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3): 363-394.

本科金融论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1] [2] [3]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本科金融论文第7篇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本科金融论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内涵;结合机制;风险分担

[DOI]10.13939/ki.zgsc.2016.24.096

“科技金融”首次被使用是在1994年的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首届理事会上,会上将其内涵界定为:“我国科技金融事业是根据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结合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形势推动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在理论界认可度较高的定义由赵昌文等(2009)在《科技金融》一书中给出,“科技金融是一个包含广泛内容的开放式系统,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源的供给者依托政府搭建的科技金融平台,根据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点的融资需求,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担保融资等单一或组合融资工具,推动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本文关注金融体系对科技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1 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理论研究进展

1.1 国外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研究

国外研究中没有“科技金融”这一术语,但很多研究涉及“科技金融”的范畴,如金融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1.1.1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

国外最早研究科技与金融两者关系的是熊彼特。熊彼特(191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并阐述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企业家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欧洲委员会1994年的调查表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金融资源密切相关,企业能否较容易地得到金融资源、能否以较低成本取得融资是最重要的因素。Alessandra和Stoneman(2009)基于欧盟的相关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对英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得出了金融发展与创新活动正相关的结论。

1.1.2 融资约束是主要障碍

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约束是高科技企业扩张和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阻碍。Dirk和Hanna(2011)使用曼海姆创新小组(MIP)对德国经济部门的调研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小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更易受到外部融资约束,小企业放弃的研发项目更多。Anna Ilyina,Roberto Samaniego(2012)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融资约束对该行业的产业生产率增长阻碍也不同,向技术前沿行业配置资源能促进总增长的新融资方式。

在大部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Alessandro(2008)研究发现,银行的参与能够提高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参与研发的积极性,进而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Brown(2012)利用COMPUSTAT全球数据库中的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外部股权融资对于企业的研发融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股票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公司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Hsu,Tian(2014)运用固定效应的识别策略,确定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发展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经济机制,发现在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该行业技术密集度越高且越依赖于外部融资,越容易表现出较高的创新水平。

1.1.3 风险投资起重要作用

风险投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因缺少风险投资家,对研发项目的估值效率变低。Vasilescu和Popa(2014)认为风险投资市场中,作为资金提供者的风险投资基金和资金需求者的中小企业都可以从中获益,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获益主要源于风险资本的供应量增加方便其创立企业、开发业务。Vanacker,Heughebaert和Manigart(2014)通过对欧洲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投资既可以作为专家对公司进行监控,又可以作为公司良好治理实践的发起人,通过与公司保持和谐的关系促进欧洲新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的发展。

1.1.4 实证研究层出不穷

Audretsch和Lehmann(2004)以德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对风险投资融资与银行债务融资的倾向性,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更受中小科技型企业的青睐,并且风险投资家的参与对企业成长有促进作用。Tang(2008)以台湾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风险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发现风险投资发展显著促进了技术进步。Ayyagari等人(2011)对47个发展中国家的19000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外部的金融资源越容易获得,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大。

1.2 国内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研究

国内对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非常广泛。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15)研究发现,促进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要从推进科技银行制度创新、创新风险投资的运作和扶持机制和改革科研投入机制等着手。

1.2.1 有关风险的研究

风险投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纪琼骁、易士佳(2012)比较了保险机构参与企业融资保障过程的模式,通过与政府部门、银行、担保机构、租赁公司共同合作,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企业融资保险体系,实现收益共享,损失共担,并将风险分担中各参与者间相互配合的方法做了全面描述。马星(2014)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面临的风险和融资需求,通过构建KMV模型,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治理风险管理上对如何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周文坤,王成付(2015)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将AHP方法和左右得分模糊TOPSIS结合应用到多层次指标评价问题是可行的,也可以为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1.2.2 有关政府参与的研究

科技金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政府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在国内市场经济发育尚不成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国的科技难以借力于金融。龚天宇(2011)认为由于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完善,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市场性微观金融主体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政策性金融作为补充。谭祖卫、郝江培、赵昌文(2014)基于科技企业引入技术资产的概念,分析其表现形式和特征,从金融本质对技术资产进行信用化和证券化分析。提出政府应采取扶持政策,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发展技术资产评估、交易服务等中介机构。

1.2.3 有关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

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关键。胡新丽、吴开松(2014)提出创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培养创新文化、推动模式创新、构建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建议。常国辉(2015)指出我国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应以产业视角为立足点,结合产业政策和实际,构建产业化的科技金融融资、创新、服务体系与金融创新平台。

在实践层面,饶彩霞等人(2013)发现,我国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存在缺乏科技金融核心目标、科技金融政策政出多门、科技金融环境政策不健全、科技金融市场化政策不健全等缺陷。谢颖昶(2014)发现尽管上海市在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构建科技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周才云,赵晶晶(2015)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的科技金融发展经验模式,提出我国想要缩小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应该从培育金融政策环境、探索科技保险业务、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加快科技金融机制创新四个方面努力。

1.3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从上述研究综述可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进行研究。国外研究涉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的财务困境问题,金融体系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资金障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等。研究成果侧重于金融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对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少涉及对科技金融的结合机制的研究,对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等整个金融体系如何协作、如何构建科技金融结合体系,以及政府如何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探索较少。

虽然国内学者对科技企业发展如何借用金融力量的研究较晚,但针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状况,学者做了非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国内学者不仅立足于国内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而且结合日本、德国、英美等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方法和运作模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方向,并对科技金融结合过程当中,政府应该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得出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在实证方面做得较少,研究范围也较窄。

2 对我国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理解

研究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就是研究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环境在科技成果产生、转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科技金融结合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包括: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等科技金融要素,其中科技金融的需求方主要是科技企业,而要在缺少抵质押、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完全的情况下快速获得融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考虑的问题。科技金融的供给方是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机构以及科技资本市场。另外,政府和个人也是科技金融的供给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主体和科技金融供给主体的纽带,主要包括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以及科技金融的行业协会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科技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分担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主体实际损失的直接原因,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担实际操作中,不仅要消除企业与风险分担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还要解决风险分担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只有在信息透明度较高的体系内,才能发挥投资组合原理中降低风险的实际效果。同时,企业准确的经营情况和信用水平也是信用风险分担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在科技金融结合的过程中,金融资源的供给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风险投资、风险贷款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等来实现,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如何运用信用担保机制、政府引导基金的激励机制以及资本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则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认为,科技金融结合的核心机制是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的机制,即科技金融结合的机制就是如何建立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的机制。

3 结 论

本文在已有科技金融内涵以及结合机制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科技金融的内涵:科技金融是指金融资源的供给者依托政府搭建的科技金融平台,根据科技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点,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担保融资等单一或组合融资工具,推动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另外,本文对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以及风险分担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综述,并从风险分担的视角提出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本质:在科技金融结合的过程中,金融资源的供给通过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风险投资、风险贷款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等来实现,为了解决融资过程中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最后得出科技金融结合的核心机制是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Anna Ilyina,Roberto Samaniego.Structural Change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2,59(2):166-179

[4]Colombo G,Grilli L.Funding Gaps? Access To Bank Loans By High-Tech Start-Up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9):25C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