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篇教学论文

语篇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0:04

语篇教学论文

语篇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题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教育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法论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发论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军.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语篇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 英语阅读 教学应用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达到更高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语篇中存在很多的互文现象,增加了语篇理解的难度,甚至引起学生对语篇的错误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篇中的互文现象,使学生对互文语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互文语篇的运用。本文通过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几方面的联系,分析在英语阅读中互文理论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指点英语专业阅读教学。

一、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概述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互文性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这种研究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偏重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进化模式,从而把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文学作品的互文性解读,指的是对该文学作品或文本中出现的内容与相关的作品之间有关的典故、引用、仿照、压缩、另铸及移就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更深层的解读该作品。语篇分析法则是指不立足于点,而是从语篇入手,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明确地篇章结构分析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而要上升到对作品的框架、背景、思路、意识形态等深层意义的把握,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将互文性同语篇分析联系起来进行外语阅读研究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二)互文性理论与文化背景

由语篇的主题和主旨而唤起的读者内心包括信仰、认知、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内容被称之为阅读语篇的文化互文性。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内容涵盖极广,跨越多种学科,包含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地理文化等。单纯依靠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去解读阅读语篇,是不能获得最佳理解效果的,甚至无法对语篇进行较为准确的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解读,将语篇分析与文化特点相结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知识,最终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三)互文性理论与媒体联系

在这个传播媒介极大丰富的时代,英语专业阅读不仅只局限于书本,更拓展到了各种新式媒体。媒体互文性主要是指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评论、插画、动画、序言等。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媒体交互意识就要在实际教学中革新传统教材。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从而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互文性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一)丰富背景知识,拓宽知识面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的、偏颇的理解。通过互文性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不同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可能包括人文哲学,也可能包括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在文化水平,不断拓宽知识面,达到一箭双雕的好效果。这些知识不仅在英语阅读中会得到运用,更会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等方面得到体现,甚至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加深内容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学们很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通过对同学们互文性意识的培养,使得同学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作者感受,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理解差异。真正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进一步加深对原文内容,原作者情感的理解。此外,在不断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掌握更多的专业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三)克服传统教育缺陷,培养思辨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专注于老师的讲课,然而,在互文性理论的培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英语篇章的不同理解,通过互联网络、图书馆藏等收集相关资料佐证自身观点或是加深篇章理解。通过这些自主学习,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会不断加强,同时又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的英语水平,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互文性理论注重将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在英语阅读中运用互文理论不仅是对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更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锻炼。通过对同一文章不同方面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辨思维,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大学生互文性意识的培养对于其英语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单词记忆过程中的记忆效果。除此之外,通过文章与文章之前互文性的理解,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潜意识的语感,使得学生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对话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激活并调动相关知识储备,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语篇教学论文第3篇

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反叛。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连贯,从而把握语篇的主要内容。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

(一)微观结构分析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贯的机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手段包括照应、省略和替代[1]。1.语法手段a.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成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b.省略: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再提及,被省略的成分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作为连句手段,省略使上下句在语义上建立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使语篇紧凑。c.替代: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取代某一个成分,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去寻找。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的语法手段,也是一种连续句子的手段。[3]例如:Blandfordresistedtheurgetofollowtheyoungerwoman,thoughitwasnoteasytodoso.[2]在这个句子中,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语义衔接是通过替代词“so”来实现的。2.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在语篇中通过词的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文等形式的重复或共同出现,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

(二)宏观结构分析经过从微观结构层次上对语篇中的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进行分析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搞清楚文章中句子的内部关系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这也就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与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宏观结构分析是以文章的整体、层次结构及组织来研究,它可借助一些语篇分析模式来展开。下面将分别对叙述语体结构和论证语体结构举出一例,以其来展示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过程。1.叙述语体结构拉波夫指出,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包括六个组成部分: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4]点题是在叙述故事之前对故事主题的简明扼要地概括。指向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涉及到的人物。进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故事的开端、经过和高潮。评议指叙述者对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局以及故事发生等方面的评论。结局指故事的最后结果,包括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等。回应又称尾声,叙述者往往在故事的结尾用一两句话来照应主题。所以,根据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从点题开始,然后从指向到进展再到结局,最后是回应,而评议则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叙事语篇都是由这六个部分组成的,有的叙事没有点题,有的没有回应,但必须含有进展和结局。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4:TheWateryPlace这篇文章为例[5],参照拉波夫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谈谈如何对叙述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是一个科幻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两个金星人到地球的一次失败的旅行,整个文章一共有48个小段构成。第1段到第3段是文章的“点题”部分,点出了故事的主题“外星人再也不会来地球了”。第4段到第5段是文章的“指向”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美国爱达荷州一个偏远的小镇,主人公是这个小镇的长官巴特.卡默伦,他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每个月的4月14号左右他的脾气是最烦躁的,因为他要填复杂的税表;而“我”是卡默伦的助手。“指向”中对于卡默伦性格暴躁的介绍为故事的“进展”埋下了伏笔,预示了外星人和卡默伦非常不愉快的谈话过程。第6段到第34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进展”,它主要是以主人公卡默伦和两个外星人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其中,第6段到第11段是故事的开端,“我”亲眼目睹了飞碟的降落和两个外星人的出现而卡默伦根本没有注意到。第12段到第27段是故事的经过,外星人向卡默伦讲述了他们到来的目的。第28段到34段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卡默伦烦躁的脾气导致了他和外星人谈话的冲突升级,直至谈话破裂。第35段到第46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卡默伦亲眼看见外星人乘坐飞碟离开了。第47段到第48段是文章的“回应”部分,作者写道:“Itwasjustanerror,astupiderror.OnlynowourEarthisnevergoingtohaveanotherVenusianvisitus”,与文章的“点题”部分前后呼应。至于“评议”部分,文章中比比皆是,包括“我”对卡默伦的评价,对外星人的态度和反应,还有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2.论证语体结构论证语体结构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指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题或论点。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或反驳。结论是作者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最后得出的结论部分。[6]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3:TheLandoftheLock这篇文章为例[5],谈谈如何对论证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的第1段到第3段属于绪论部分,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美国,前门虚掩不落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文章的第4段一直到第15段,作者开始分析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论,作者列举了美国家庭中新出现的安保装置像“防盗锁、防护链、电子报警系统”等,然后又分别列举了美国公司、机场、居住小区和商业人士安保装置的变化,以此来证明“美国出现了一种充满不信任和恐惧的新生活氛围,它已经渗透到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16段到第19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到“我们虽然有了这一切安全措施,但我们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不安全的国民。我们虽然用锁把恐惧锁在了外面,但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锁在了里面”。

二、结束语

语篇教学论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高中英语的阅读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从语篇中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如积累的关于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调动英语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的文本与相关文本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互文性理论来分析英语语篇结构以及给学生输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首先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中提出来的。互文性理论继承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优点,而且吸取其他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其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文学批评和语篇分析当中。

所谓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其他可以论证的存在于这个文本中的语篇之间的关系。互文性可分为三种类型,物质具体化互文性,结构抽象化互文性,物质与结构互文性,即具体化与抽象化并存的互文性,符号和规则在两个或者以上的文本重复使用。互文可以被看做一个独立的符号结构,其内部成分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其中的内部成分与其他文本的内部成分也是相互联系的。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语篇的互文性特征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对语篇互文性的分析,以期更好地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以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高中英语课程通用的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中的语篇为例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高中英语必修课文中存在着语素间的互文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性转化和名词化,动词名词化和形容词的名词化,即把过程,特征或者评价看作事物,这也说明在语篇中的语素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课文内部语素的互文内涵,在讲解中可以对词性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名词化和形容词名词化,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部的互文性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篇,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此外还有语篇与文化因素的互文性,如在英语必修阅读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引语以及文化典故等就强调了和相应的英语文化语境中的关联性。引语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加强语言效果,为文章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以此来增强说服力。

在高中新标准英语必修课程的阅读文章中,每个模块的Culture corner都有关于本模块内容的一个文化方面的介绍,提供了一定的英美文化信息,能生动再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体到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对比法,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标志与自身文化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或者通过实物对比,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实物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等。在结合课文教授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文化背景的输入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阅读语篇。

如在学习必修阅读课文The Meaning of Carnival中就会涉及到有关西方节日方面的文化知识,课文中也会谈到西方关于狂欢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需要我们对西方的节日方面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来把握整个文章,所以在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这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教学中当谈论到西方狂欢节日的这个话题时,可以将中国的节日与西方的节日做一个对比,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教学任务,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节日的区别,了解西方一些节日的来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三、结语

互文性强调文本自身和与其他文本的关联性,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互文性理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分析阅读文章中的语素间的互文性,语素间的词性转换现象,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部的互文性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篇,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另外,高中英语阅读课文中还存在着大量语篇与文化因素的互文性,在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对语言文化背景的输入,教学中注意对比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消除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文化障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论[J].外国文学,1996.

[2]王瑾.互文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语篇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 建构主义 图式理论 语篇分析理论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这一理论认为: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维基百科)。

据此,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不再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根植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教学。而且,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师身上同时发生着,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

二、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及心理学家试图用它来解释外语/二语阅读的心理过程。该理论描述了人们获得的知识如何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并在相互关联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运用图式理论解释与认知存在紧密联系的语言习得过程,特别是用它解释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结果,在母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图式阅读理论应运而生。Hudson运用图式理论研究外语阅读的实验结果表明,图式是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理解的作用大于外语能力。这一发现意味着外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一旦被激活,在阅读中会产生比外语能力更大的作用,语言技能不足可以由背景知识来弥补。Carrell就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所做的调查表明:启动(或提供)和读物相关的内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已读内容的回忆,形式结构对阅读理解也有很大贡献(a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contributor)。他断言,缺乏图式知识的启动是第二语言阅读者的主要阅读困难。方鲁霞(1988)进行的外语阅读实验结果表明,只要读者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图式),即使文章语言偏难,理解也能得到保证。Clarbe,Eskey,Grabe指出:“熟练读者读得快,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猜测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能迅速自动地辨别大部分词汇。”心理学家Adams和Colins,Mandler,Rumelhart等提出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1),以弥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不足。

三、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是一个有逻辑结构且语意连贯,符合语用和认识原则,可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功能的语言整体(段云礼,孔祥永,2004)。

所谓的语篇分析理论就是摆脱以词汇和语法为基础进行阅读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整个语篇作为基本阅读单位,从整体角度对全文进行深入理解、分析和评价。

语篇分析理论在泛读教学中有助于对语篇中关联语义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角色的转换。

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语篇分析理论的运用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宏观策略指学生把握整篇文章、运用背景知识、抓住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结构等。微观策略指利用词法、句型和语法规则分析词句的策略,主要是指从语法手段、词汇的衔接、逻辑连接词等方面着手,弄清楚这些复杂的句子。

语篇教学法在英语泛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有助于学生活跃思想,主动思考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

四、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无论是图式理论中的形式图式还是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语篇模式,讨论的实质都是各类语篇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它们都强调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交际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技巧,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工作者穷极思考的问题,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字词句解读方式上,而应高屋建瓴,用建构主义、图式理论和语篇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通过上述对三大理论的介绍和对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启示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三大理论指导大学的泛读教学实践是切实可行的。在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建构、分析、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使学生由害怕阅读、厌倦阅读变为敢于阅读、乐于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ttp:///wiki/.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2002.

[3]段云礼,孔祥永.语篇分析在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4]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高翔.试论图式理论的心理机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魏薇,刘明东.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7]朱晓燕.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2.

论文为下列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语篇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衔接;阅读;语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导 言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语法结构上,学生一天到晚背单词,教师整堂课讲词汇,讲语法。丰富的词汇积累,扎实的语法基础都是理解语篇所必不可少的。但一个完整的语篇还应考虑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或贯穿于整个篇章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因此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充足的词汇积累,扎实的语法知识,还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对语篇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衔接连贯理论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2 语篇与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应该是意脉相通,语义连贯的。Halliday指出“对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贡献来自于衔接,它们是每个语言都具有的(作为谋篇元功能的一部分),把语篇的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Halliday and Hasan,1985:48) 但Halliday本人也认为:衔接不能完全保证语篇连贯,衔接只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

衔接概念是用于解释话语中的语义关系的。那么,任何表达话语中(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特征都应该看作是衔接特征。Halliay与Hasan在《衔接》(1976)一书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概括成5种: a.照应(reference); b.替代(substition);c.省略(ellipsis);d.连接词(conjunction);e.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3衔接手段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衔接理论出发着重讨论衔接与英语阅读的关系,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新视野大学英语》(郑树棠,2010)中篇章中的衔接手段,探讨衔接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以便在教学中运用衔接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1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人称照应是通过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如your,his等和所属代词mine,his等实现的;指示照应可通过选择性名词性指示词:this,that,these,those实现,如:

例1:The first opinion is held by Joseph Califano, past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who believes that smoking shouldn’t be allowed in public places. Califano states that “People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breathe other’s smoke.” He supports his opinion with numbers, such as, “5000 Americans die each year because of other people’s smoke.” He believes that this is something we can’t ignore. He, therefore, supports the restriction of smoking in every public place, including schools, hospitals, theatres and other work areas, with extra sections for smokers. According to Califano, the cost of controlling smoking wouldn’t be very high. Califano even thinks that people will save money by reducing illness. The idea would be to protect non-smokers. He has said “People who smoke are slowly killing themselves. The point is to prevent their smoking from becoming a slow murder of others.”

本段中,人名Califano出现4次,“He”出现4次,“his”出现1次,“he”与“his”都指代Califano,既避免重复,又很好地起到衔接作用,将整个段落有效串联起来。在教学中,学生看到这些相互串联的信号,很快就能理解本段落的主人公是Califano这个人。

3.2 替代指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

例2:Before, she had rather enjoyed playing mother and helping to look after the younger children, though she did less for Richard than she did for Susie, the baby of the family.

例2中,“did”出现过2次,替代上文出现过的“look after the younger children”,使句子更加简洁,紧凑,有机统一。该句虽长,但教学中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理解“did”的替代作用,学生就能理解本句话的意思。

此外,英语中还可以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一个定语从句,先行词是上文中的某词或句子的某一部分。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也起替代作用。例1中 “who”作为关系代词,替代Califano,同时将上下两个句子衔接起来,体现文章句式的多样化。

3.3 省略指省去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如:

例3DS:……Should I call you Miss Jones? Mrs. Jones?

GJ: Ms. Jones, please.

上例中第二句话省略了动词及其宾语(call me)Ms. Jones, please.

例4DS:……both men and women can do these jobs.

GJ: I suppose. But not everyone would agree with you. (郑树棠,2010,Speaking of Men and Women…)

上例中第二句话“I suppose”后省略了第一句话的内容(both men and women can do these jobs.)

以上两例省略起到非常有效的衔接作用,在口语中省略重复部分不仅不影响说话双方的理解,反而使对话更加简洁,利于双方更有效的交际。

3.4 连接词指连接句子的各种连接词、副词等。连接词在段落、篇章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起到的衔接作用也非常明显,我们只举一例。

例4中第二句连接词“but”表示转折关系。“but”之前是说话人的观点,“but”的出现让听者马上意识到接下来可能是不同的观点,连词“but”的衔接作用显而易见。教学中,老师指出“but”的衔接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3.5 词汇衔接指通过词的重复、同义、上下义、互补、整体与部分等关系使语篇连贯。

用同义词来取代上文出现过的词以避免重复,并增加文采,这是英语的修辞方法之一;此类同义词的替换,就如“重复关键词”一样,可以起到篇章纽带作用,使语篇趋于紧凑。

例① 中“opinion”,“idea”与“point”为同义词。本段主要陈述Califano的观点,因此表示观点的“opinion”,“idea”与“point”的使用使段落中的词汇选择更丰富,使得该段主题更加鲜明,句与句之间更加衔接。

上下义词汇的使用在例1中也有体现,“public places”表示的外延较大的概念,是上义词;“schools, hospitals, theatres”表示外延较小的概念,是下义词。看到“public places”,读者自然会产生联想,进而想到“schools, hospitals,theatres”。通过上下义词的复现照应,两个句子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凑,语义更加一致。

例1中,出现了以下四个句型:

Califano states that…

He believes that…

He supports that…

He even thinks that…

以上四句中,state,believe,support,think的使用体现了动词使用的多样化,不仅避免了词汇重复,而且也

避免了议论文中因词汇单调、枯燥和乏味而使文章缺乏说服力的问题。以上四个宾语从句,相同的结构也起到衔接作用,使整个段落有机统一。教学中,教师对这些衔接手段的讲解可以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篇章的结构与意义。

4小结

衔接就像一个网络,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将众多的句子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结构上和语义上的衔接。一个连贯的语篇中通常会用到多种衔接手段(如例①),各种手段相互联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表达语篇的主题与中心,对语篇整体意义起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衔接手段在篇章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2Halliday, M. A. K. and Ruqiya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3Van Dijk T. A.1977. Text and Context: Explan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London: Longman,

4胡壮麟, 1994,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朱永生,1993,《语言、语篇、语境》,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6郑树棠,2010,《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预备1级》,[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篇教学论文第7篇

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它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然而阅读理解不是被动的识字过程,而是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阅读材料的内容保罗万象,涵盖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所以阅读者对世界的认知,对某一个方面具体知识了解的多少都会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语篇教学,即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基本内容进行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在语篇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篇章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本文将着重探讨文化语境在阅读中的作用及培养英语学习者文化语境意识的途径。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语境

1.关联理论

20世纪80年代,法国认知心理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伦敦大学著名语用学家Deirdre 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对话的理解过程是一种依赖于语境的推理过程,是听话人识别说话人意图的过程,是一种推理交际过程。读者为了解所阅读的篇章信息,必须将信息纳入明白无误的明示推理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和推理的主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大关联。寻求最佳关联,就是在阅读中遵循关联原则,而关联性来自于语境效果。人们对篇章和语境假设的思辨越成功,篇章内在关联就越清楚;篇章内在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能够正确地理解信息。

2.语境与文化语境

语境简单说就是言语所处的环境,而首次提出“语境”这个概念的是20世纪20年代,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指出,如果缺少语言环境,单词就没有意义,话语只有置身于情景中,才具有某种含义。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语境的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如Firth、Hymes、Halliday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与语境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各自的语境观点。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说,语境可以分为语篇内语境和语篇外语境。语篇内语境指的是语篇内所创建的语境;语篇外语境包括与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相关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教授把语境归结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类。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熟知文化语境,就是要懂得该国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在英语阅读中,学生作为语篇接受者对所处的文化语境和语篇产生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之间的差异的了解和掌握,已经成为学生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语境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文化语境具有潜意识性与思维耦合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现象。因此,文化语境的差异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所以文化语境的输入有助于正确理解阅读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说,语用推理要考虑语境,才能得出具有关联性的逻辑结论,而篇章中的词汇是意义的主要承担者,推出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词汇意义对于理解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三种图式决定读者的阅读能力。文章内容是构成文章难度的一大因素,而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理解和记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要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读者需要掌握适量的文化知识。读者在阅读一个语篇时,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清楚明白在什么语境中表达什么样的含义,有什么样的语言特征等。

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语境意识培养的途径

1.构建以文化为导向的语境教学模式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对语义的理解影响巨大,对语义理解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给学生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介绍,并用问题的形式引出课文内容,使他们做好知识上、心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社会背景,揭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意义,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文化内涵差异,开拓学生文化视野。

2.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来丰富文化语境知识

由于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如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这也势必成为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干扰因素。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杂志、报纸、书籍等,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布置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包括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语国家概况知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帮助学生通过在课外阅读这些内容,领略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家庭、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这些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语境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语境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干扰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系统化了的知识,读者在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下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进行推理。由于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内容系统和语用条件的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出现了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阅读理解偏差,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因素,以揭示差异之所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不同语言现象。

语篇教学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研究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特别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发展,着眼探讨其发展趋势,试图从其中把握其研究热点。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 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M.A.K.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J.R.Firth(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1.3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2.1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2.2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转贴于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3.2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3.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3.4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