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9 09:22:3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1篇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 1 002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 机械自动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9-A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07-01

机械自动化指的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控制技术让机械设备在不需要人员直接操控的状态下自动运行,完成一系列目标任务的机械控制技术。传统形式下的机械自动化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应对目标与进行处理的功能,但从根本上还需要人对其进行编程与监控,机械设备依据事先编程的设定做出反应来完成目标,从根本上离不开人对机械的操控。由于现代电脑与数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完全不需要人参与其中的智能化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开始出现,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机械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无人化全程控制,从而使得机械自动化的技术相对于以往前进了一大步,不过由于安全性、运行成本等各个方面原因,目前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尚不够完善,不过就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言,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必然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是积极的,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就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主要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机械自动化对我国制造行业造成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现代的智能机械自动化当中融合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其中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是以往机械自动化领域所不具备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的全程控制系统理论的建立是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智能机械自动化具有良好的判断与识别目标的能力,并可以实现自动对机械设备故障情况进行自我检测与采取相应的措施。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追求效率不同,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机械设备的智能化,也就是完全由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来代替人进行机械设备的全面操控。

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综合了大量现代科技而产生的综合性机械控制技术,其所具备的很多优势都远远突破了人对于机械控制的局限性,所有人能够达到的机械控制能力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智能机械自动化实现,而人的自然属性所固有的能力方面的不足,如精密程度、精力、多角度的注意力、连续工作能力等都是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完全可以克服的,因此可以说从发挥机械最大效能的角度观察,由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代替人为操控机械将是未来机械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应用

目前,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商品生产与制造业各个领域当中,尤其对于流水化作业而言,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商品从制造生产、检测、包装、标识喷涂到运输,所有环节的效率与精确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对商品生产与机械制造的质量实施标准化全程自动控制,使得生产环节的效率与质量合格率得到有效改进。在矿山爆破与潜水作业当中,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机械代替人进入高危险作业环境从而避免高危施工带来的工伤隐患,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使得原本一些必须由人来操作的工作程序可以实现无人化的自动控制,而使得一些高温、高压、强酸碱、辐射、高危险作业环境的生产作业避免了人的参与而有效减少有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与此同时,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精密控制制造当中,在微型集成电路板、精密元器件的生产上表现出很好的效果。由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使机械设备实现二十四小时无间断工作,因此在一些监控作业当中取代人员控制可以省去人员受自然机能限制而必须要就餐休息睡觉等带来的监控流程的中断,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还可以实现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作业而不会受到气候、温度、虫咬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对农作物实现全程化更为高效率的培育。

三、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领域,用于高附加值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较为广泛,这是由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规模的投资,虽然可以从很多方面取代人工,但成本因素是制约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重要原因。不过由于技术的进步,所有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相关的技术成本都会变得越来越低,这为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扩展应用于各个生产生活领域提供了契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当中,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技术也应该深入研究这一发展趋势,把对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对待,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走在技术前沿,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和发展状况观察,今后一段时期智能机械自动化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

光机电液一体化方向(采用光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技术来提高自动化控制综合水平);信息集成化方向(根据对制造流程数据资料的研究为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提供支持);绿色环保方向(将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于环境保护进行结合而实现可持续开发)。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我国在发展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占领先机,通过优先研究相关领域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当中,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将会是一个长期而不断随着科技发展而跟进的工作,我国对于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走在技术前沿,跟上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贾丽萍;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1期

[2]高歌;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09期

[3] 刘晓峰;浅谈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之路[J];电源技术应用;2013年01期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 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 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⑤ 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6-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2+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质量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制造的时代到来,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升级。然后装备制造业对机械方面高级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也是日益增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高职机械类的一个传统专业备受重视。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能从事制造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在社会可以成为从事机械制造领域设计制造、应用创新等工作。如何培养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如何提高教学和课程质量,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领域重视的问题。

1专业背景

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农业、国防、航空、航天、通讯等所有工业和科学技术部门都很有比较大影响,机械工业是各种工业的心脏和核心。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机械学科专业,与这个专业相似的专业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等。这个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两方面。机械设计方面是根据机器的用途和要求,先确定合理的驱动和传动方案,要求宽广的专业知识,以便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然后绘在图纸上。机械制造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保质保量地加工出图纸上的零件,并把它们装配成合格的产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就业岗位匹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和优化,迭代出新的模式[1]。

2人才培养模式

2.1实行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如图1所示。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培养目标

搭建基础的机械人才平台,以服务机械工业为目标,以学生最终就业为导向,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明确岗位职能,特别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要求安排从技能实训-校内实践-模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符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真实工作岗位标准)[2]。具体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要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编制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辅助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设备、检验与控制产品质量,能够管理企业生产以及现代化机床的操作、调试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3培养规格和标准

将“2+1”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看通过三层结构的搭建构成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以技能职业证书为考核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标准。

3.1素质结构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这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基本素质是作为各种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比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现场工作与操作的要求。此外,还要求有职业素质,具体来讲要由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等。

3.2知识结构

按照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自己今后不断学习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应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科学文化常识等;第二,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就包括如机械工程图的绘制、阅读;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知识等[3]。

3.3能力结构

根据培养方案需求,能力结构主要有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自主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是能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式采集、提炼、加工、整理信息。实践动手能力是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专业能力特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应具备简单机械产品的设计能力、机械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三维造型、自动编程、自动加工能力等能力[4]。此外,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5]。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的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培养标准,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考取中级工技能证书,并且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来将能力充分展现。证书如表1所示。

4结束语

基于机械行业迅猛飞速发展和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对于培养机械类人才尤为重要。本文这种以“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机械技能型的人才,在陕西高职类工科院校得以实施,通过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知识,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来实践锻炼,这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最终学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就业之后企业社会反应良好,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实际数据证明该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较高[6]。未来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将会呈现多元化、信息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走向职业岗位后通过调研反馈可以进行评估和改进,逐步探索和创新,使人才培养的方向动态实时地更新,为机械行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韩韬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人彬.机械设计研究呈多元化、实用化和信息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2(18):45-46.

[2]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4):48-53.

[3]隋秀梅,刘宏伟,李国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9):24-25.

[4]朱耕,杨冬明,姜子威.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J].南方农机,2017(3):90-9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121-01

1 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特点

机械一般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操控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是一项应用计算机及其设备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新兴技术。这门技术面向设计院所、机械制造、轻工汽车等行业,该专业的人才可以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复合方面的工作,比如: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管理和数控技术等。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优化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现代生产的发展需要。

2 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现状

自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并且相应出台了好几个调整产业结构的国策,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大国。再加上现在许多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Made in China”早已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标语。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在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处于单一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而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技术方面普遍实现了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所有的生产技术都必须以实用为前提,随着外资企业的涌入,也带来了国外相应的生产技术。我们在吸收这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当下的市场需求,不能盲目的吸收外来技术、过分的追求自动化,应当以优化人机界面并且建立较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发展目标。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普通设备并存,系统的某些环节允许人工干预。随时关注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研制、推广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CIMS技术。吸收外来技术并不等于复制,现阶段我国在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技术方面还显得不成熟,一味的吸收就丧失了自身的特点,沦为别人的复制品。应当在保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展创新,形成具有国情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理论和学说。

在这种市场状况下,我国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人才是发展进步的关键,我国大多数人只有知识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技术,对人才的管理、培养不够合理、全面。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研究创新,才能提高实际自动化技术。众所周知,自动化技术对于现代机械的发展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机械发展的好坏。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尤其是数控系统还处于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并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领域还很狭隘,缺乏自动化技术的科研投入和制定自动化技术的管理策略。

3 改善措施

3.1 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力度

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工业大国来说,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是经济命脉,它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强弱。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时,应将原有的设备作为基础,合理调整机床布局,通过添置少量的数控设备,以求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建造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的单元化生产系统。

3.2 以适用为前提

先进的制造技术都会注重实际应用,只有拥有了市场的需求,技术才能发展和推广。想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就要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3.3 节约能耗,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一个制造业加工大国,我国负担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如石油、煤炭这种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节能减排”的目标就诞生了。这对于机械加工的器械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加工中排放的气体和液体都要经过安全处理再排出。

3.4 合理地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

目前我国的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度自动化,并不具备相应的基础技术、发展经验和所需资金,所以应当扬长避短,推广生产工艺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仍只用于半自动机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及其组成的自动线、回转体零部件加工自动线等方面,没有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

3.5 注重配套发展

坚持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走向数字化、绿色化与智能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着重对生产的物流和人的作用进行综合性研究。所有的生产技术离不开人力的支持,生产技术也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如何将机械自动化和人力进行完美的搭配,使之既能发挥机械生产的优越性又能体现人力的画龙点睛之处。

3.6 发展机械数字化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交叉作用的共同结果,这将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机械加工业,又不污染环境就成了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路线才是我们应当遵守的原则。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系统正在由原来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种系统不仅要具有柔性,还要具备一定的智能性。在对大量复杂信息处理的同时,还能自主进行选择与处理。

4 结 语

由上述可知,我国虽然已经在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来改进。只有秉承低成本,高收益的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林理强.浅析提高机械设计自动化水平的有效途径[J].机电信息,2012,(27).

[2] 高川.如何提高机械设计的自动化程度[J].信息系统工程,2013,(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6篇

机械自动化指的是在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业当中去,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能够使之实现自动化连续生产,从而达到节省劳动力并提高效率的效果。机械自动化对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所在。与过去相比,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设计与制造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并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

1.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在机械制造的冷加工中最早出现机械自动化技术来进行大批量生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于机械制造产品的要求的增多,逐渐形成了机械自动化生产系统,被称为柔性自动化。在该系统控制下,可以实现零件的自动加工、检测等一系列工序。目前,除极少数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外,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仍旧处在过度摸索阶段。

不管是机械自动化的现有规模还是其发展空间以及目前的发展速度,都决定了其在工业生产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机械自动化作为机械制造业中的一个新技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全球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2.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还是处在自动化的操作阶段,离理想中的自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机械自动化的产业层次比较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缺乏能够独自开发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十分落后,主要依靠人力;二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装备落后,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同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还表现在装备的种类、加工精度等方面也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我国需要对此引起重视,不断努力创新,争取逐渐赶上甚至超越世界先进国家。

3.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中的改进方法

3.1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现代化

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人工操作逐渐向自动化操作过度的过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它节省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只有建立健全的机械自动化,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理想的自动化阶段。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存在很多不足,虽然有很多大规模企业,但设备相对落后,自动化水平低,自动化还处于人工操作阶段。要早日实现现代化,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重视教育,加大科研力度,引进国外先机械制造技术,向自动化技术现代化阶段迈进,实现机械加工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数字加工自动化。

3.2全面发展核心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动力源泉。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发展自动化技术时,应将原有生产设备为基础,逐步增设自动化设备,以点概面,充分发挥自动化设备价值,实现以自动化为主线,基础设备相并行的自动化生产线。

在全面发展核心产业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虽然我国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因此,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中,应考虑到能源节约的问题,争取以较少的能源尽可能创造更大的利润,降低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制造时,要加大科研创新,发展节能环保型设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于自主创新研发,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并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摸索出符合我国发展状况的自己的发展道路。

3.3机械自动化设计的发展要结合国情

随着自动化控制逐渐取代机械操作,机械制造的生产方式将会转变为机械控制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由于我国自动化技术相对落后,与世界先进技术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集成设计系统,其特点是技术要求不高、不需太多前期经验、所需资金少,较容易形成生产工艺,满足大规模生产。

目前,我国在机械加工生产中,机械自动化机床主要有半自动、自动、组合等种类,针对这一现象,大批量生产中采用刚性自动化设备,中等批量生产中采用组合机床和复合机床,小批量或单件生产中采用数字机床或加工中心。

3.4机械自动化设计并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快发展机械自动化设计,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机与配套自动化元件并行发展。随着控制理论的深入发展,机械技术已不能单独的完成系统要求,还要考虑系统结构,零件刚度、质量、体积等物理特性在机械自动化设计中的影响。机械自动化技术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如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可编控制器、新型刀具、系统仿真软件等都是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基础。

在机械自动化设计发展中,要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概念,将其与机械自动化设计结合起来,改进更新现有产品,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同时,要培养高素质、多方位的人才,随着机械制造逐渐转向为自动化制造,科学技术将在机械自动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工人向技术人员转型,这就要求所有机械制造业的人员都要不断的学习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机械自动化设计中。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机械自动化这条路上还面I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应找出机械自动化在设计与制造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争取早日让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站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王利成.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与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2008.

[3]周望敏,金祥曙,刘力,刘黎,金晓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思考[J].常卅f工学院学报,2003.

[4]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 自动化 柔性制造系统

中图分类号:TG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25-01

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的住房、钢铁、日用品等,能够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指的是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机械制造,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技术自从出现以来就收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一直都是机械制造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方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刚性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发展阶段,综合自动化将许多技术综合在一起,通过融合这些技术起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关系到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各项技术。因此,研究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却不多。例如,许多企业的产品虽然表面上说是国产,但是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是应用的国外的技术,如汽车发动机、空调压缩机等。据研究,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落后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采用经验管理,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应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而在发达国家,计算机管理已经普遍应用到机械制造业的管理中,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十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发展适合企业发展的生产模式,国外推出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和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

1.2 CAD技术使用比率低

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行业积极探索新的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机械制造行业中,许多大型企业都采用了无图纸设计和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资源,十分的环保。而我国的CAD技术使用比例还比较低,只有一些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许多中小型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图纸设计方法。

1.3 新型加工方法普及率低

在加工方法方面,发达国家都广泛地应用微型机械和微米、激光加工技术以及高精密加工等新型加工方法,而我国尚没有掌握这些方法和技术,也没有自主研发出新型加工方法,新型加工方法在我国没有得到普及。

1.4 自动化技术落后

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将柔性制造单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数控机床等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机械自动化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应用了柔性制造单元和制造系统。

1.5 国家政策不合理

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上一个明显的弱势就是对外技术依赖过高,导致每年都有大量资金应用在进口国外设备上。在高新技术和冶金机械中,几乎有一半的技术、设备和系统来自国外。据统计,我国新产品的贡献率为6%,而发达国家新产品的贡献率高达51%,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模仿国外的产品,进行克隆,自主研发的产品较少。这降低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还容易受到其它国家的指控。而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失误导致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的落后。

研发和创新产品的重要保障就是产权激励制度,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实际执行并没有实行对创新人才的产权激励,导致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保护,创新者的贡献也没有得到产权确认,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无常归国家所有,或者被其他企业无偿复制克隆,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研发和创新积极性,导致我国机械制造业整体的研发能力低,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

2 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2.1 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自动化技术是一门先进的技术,而且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客观的利益,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风,将自动化技术照搬到我国机械制造业中,盲目地追求高度自动化或全盘自动化,在应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时,我们应当仔细分析该项技术是否适用于我国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在确保必要的生产柔性前提下,优化人机界面,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比较落后,因此不应当摒弃所有传统普通设备,全部采用先进自动化设备,应该将两种设备结合使用,在某些特殊的环节,应当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我们应当在积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努力结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研究出适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机械自动化理论,以适用为前提,将企业需要的技术先引入应用中,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证实其效果再推广应用该技术。

2.2 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省、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这需要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向网络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

2.3 结合我国国情发展适合我国的自动化技术

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同时要注意到环境问题,实现发展机械自动化的绿色化。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绿色产品,产品使用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3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国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引进适合我国机械制造的先进自动化技术,发挥我国机械自动化应用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振华,李丹.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2008(1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逐步应用,对我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对提高我国工业化程度,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概述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就是在相关的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与生产实践中的相关经验进行结合,分析并且处理在各类机械中进行研发、设计、安装、运用等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科学技术。在十八世纪之前,大多数的机械匠师都是凭借个人的实践经验、手艺以及直觉展开相应的机械创造,基本上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自十八世纪以来,才逐渐的形成了初步的机械工程理论。最早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就是动力机械,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其是瓦特和萨弗里利用物理学家布莱克和帕潘的物理理论发明的一种动力机械,随着其不断的应用与实践,物理学家开尔文和卡诺在其实践的基础之上又发明了一种科学技术—热力学。直到19世纪,将有关机械的部分结构列为部分工程院校的学习课程。随着机械工程的不断发展,之后就出现了相应的断裂力学、有限元法、实验应力分析、电子计算机以及数理统计等科学技术。所有需要使用机械设备以及工具,甚至是材料与能源的生产项目,均需要应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通过相关实践总结,大致可以将其应用分为五类:一是进行能量转换的机械,可以将热能、原子能、化学能、电能以及天然能源转化为适合机械使用的相关动力;二是进行各种产品生产的机械,主要有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各种重工业以及轻工业中使用的相关机械,除此之外,还有在农、林、牧等方面运用的机械;三是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机械,比如:运输机械、医疗机械、通风设备、除尘设备、办公设备、环保设备以及采暖设备等;四是家庭生活中使用的机械,比如:洗衣机、电冰箱以及照相机等;五是各类机械武器,比如枪械、坦克等。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实践

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制造行业正在逐渐的向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以及虚拟化方向发展。而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联系,更是促进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

1、柔性化的应用。为了满足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需求,一定要进行柔性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其系统就是在保证生产柔性的基础之上,改进人机界面,完善自动化系统,尽量健全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作用。在系统中相应的先进设备与普通设备是共存的,部分环节也是允许工作人员进行手工操作的。柔性化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这样的能力更加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2、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就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与人工智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人工智能有效的融入到机械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通过智力活动的模拟,取代机械制造中由工作人员操作的相关的程序。在智能化的机械制造中,相应的系统具备了操作人员的一些智能活动,可以自行运行并且监督与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相应的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应付一些突发事件,更好的适应环境的需求,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情况。

3、集成化的应用。机械制造行业对于计算机、微电子以及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新型技术,比如: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测量、制造、评估、信息管理、数控加工以及柔性制造等。要想建设级别不同的集成制造系统,其中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一些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化处理。集成化的制造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整体制造水平的过程,是将系统的工程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精简机构以及过程重组作为实施手段强化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以及生产要素集成一个有机整体,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使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生产成本以及交货日期等方面都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4、虚拟化的应用。虚拟化的制造技术就是指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以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为前提,构建多科技的综合技术系统。其是通过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实际机械制造过程实施模仿的技术,进而解决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降低成本、缩短制造工期以及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标。

三、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实用性方向

自动化技术于机械工程的发展要将企业的生产所需以及技术的需要为前提的,由于机械产品的生产最终是为了产品以后的使用,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润。但是,机械生产只是可以创造出最多的利润,而并不能保障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假如机械工程里的自动化技术适应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自动化的脚步就应该放慢,防止出现注重追求速度而使得产品的质量有所降低的现象。现阶段,我国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的状况而言,及时有了很大的规模,也获得了较大的效益,但是还有一些机械生产公司仍停留在最初的时期,机械工程企业没有掌握熟练地自动化技术,并且基础也不够扎实。

2、光机电化方向

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发展就是光机电化发展方向,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我们可以把整个进行有效的组合,在光机电化系统中,整个系统是由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能源、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最重要系统则是光学感应系统,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通过引进光学技术,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势,就能有效地改进机械自动化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拍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能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

3、智能化方向

智能制造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前景,智能制造的涵义,有众多说法,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是指将专家系统、模糊推理、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基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控制中,解决多种复杂的决策问题,提高制造系统的水平和实用性,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要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具有学习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和知识的能力,并能在生产实际中长期发挥作用。

4、全球信息化方向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机械自动化也在往全球信息化方向发展着,据我们所知,在跨国的并购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全球化的另外两个特征:全球采购与配套、全球设计与制造,相应形成。全世界的制造与设计,由于有了更广阔的信息与网络,不仅得到实现,并且能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全球采购与配套,只有借助了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进行。

四、结语

当今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的需求对于机械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这种挑战与机遇共存成为了机械工程发展的动力,在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同时又从各个学科领域中获得新的启示与技术支持提高改进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丁,李晶,宋栓军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创新实践的开发与研究[A].2006年全国机械类报告论坛[C].2006

[2]王振玉,杨斌,宋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创新实践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