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广东教育论文

广东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8 15:01:24

广东教育论文

广东教育论文第1篇

一、“5创”方法夯基础

为优化中学生物教学,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广东省通过“5创”方法,夯实了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的基础。

创建群众性学会。2014年7月,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和探索实践,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教育学会的悉心关怀和全省各级教研员、中学生物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采取“省中生会-市中生会-县中生会-校中生会”和“省教研室-市教研室-县教研室-校教研室”两线结合四级联动的方式开展活动。

创设学术性标准。为有效促进全省中学生物教学,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研究,研制了学术评审标准,主要包括《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论文评审标准》《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奖评审标准》《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优秀科组评审标准》《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课例评审标准》等。

创制指导性文件。在创设学术性标准的同时,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还创制了《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普通高中生物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广东省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大纲(2006-2016年)》等相关指导文件,为全省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

创造多样性途径。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优秀科组评选活动、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等会议和活动,为全省中学生物教师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

创作示范性成果。在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引领下,具有较强示范性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成果精品》《广东省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广东省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等研究与实践等学术著作,以及“探究性教学”“问题导学法”“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实验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导学、高效课堂”“特级教师、特色课堂”等一系列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优质课例。

二、“2促”核心保关键

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在“5创”的基础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课例建设,为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提供了关键的引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基于“5创”,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保障,高层次人才资源库建设已初见成效。通过开展“博士论坛”,为教师搭建交流经验的平台,促进一批博士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开展多样性学术活动,为教师搭建锻炼自我的平台,助推教师踏上“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专业高阶;通过开展“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现风采的平台,引导教师迈进“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等名师殿堂。

促进教学课例建设。得益于“5创”,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课例建设得到了提升和完善,一批优秀的教学课例推动了中学生物课堂的教学改革。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珠海市、揭阳市、清远市等地优秀教师的优质教学课例被应用在全省各地,乃至多个省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影响广东、辐射全国,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和评价。

广东教育论文第2篇

1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农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3%,比1980年的降低了20个百分点[4]。这表明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必须的日常支出外,还有较多份额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和投资。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发达,投资渠道多元。广东居民的投资对象从简单银行储蓄扩大到基金、股票、债券等,投资领域也扩展到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保险等领域。自1994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粤”战略以来,广东的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增速减缓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绝对数量虽有提高,但相对数量不高,且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表1和图1)。在1995—2009年期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额均维持在每年300元左右,2009年的支出额为296.7元,远远低于同期发达省市人均教育支出额800元左右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偏低,其支出形成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1.2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农村居民自2000年以来的教育文化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4以来下降更为迅速,至2009年教育等支出占比仅为5.9%,大致回落到1991年的相对水平。从整体上看,广东比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要低。2000—2009年江苏、浙江农村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值分别为12.9%、11.5%,同期广东的这一指标值仅为8.8%。显然,在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原本不高的广东农村教育支出占比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警惕,因为它将影响广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

2文献综述及其评论

2.1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解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通过刻画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以深入剖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出的差异性,如刘晔等[5]利用1996—200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中东西不同地区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性,而郭庆旺等[6]通过构建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揭示不同公共教育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促进作用。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7],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8]。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学者们选取的样本、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存在差异,但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滞后将对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各地需要加大教育投资,注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2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认可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自然就落在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上,而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从居民收入或消费结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杨明等[1]基于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应增长,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也越大。而罗楚亮等[9]从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分析,提出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教育支出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学者对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2.3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研究

关于教育投资比例的研究则聚焦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增加上。当前研究多从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收费的快速增长等视角给出了教育支出占比增加的解析。如杨汝岱等[2]认为高等教育改革造成家庭教育支出大幅上升,也改变了家庭对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导致居民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上升。任兆璋等[3]运用动态消费模型对广州市1993—2000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001—2010年广州市城镇居民的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均在12%以上,且呈递增趋势。显然,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预测的教育支出占比的增长趋势与现实严重不符,亦难以解析当前教育投资支出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总之,学者们对于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原因及其趋势判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性、以及区域间支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等领域,而近年来少有学者关注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事实上,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重心都放在家庭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增加上,而很少有文献提及教育支出的占比下降问题,其深层原因更是难以得到关注。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政府教育支出的关系问题,但从时间上看还需进一步跟进,应分析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笔者拟对198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纳入通货膨胀和居民的居住支出等因素,解析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成因,以此对近年来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额减少及政府教育支出等公共政策作更深入的反省。

3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到的因素有: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需求等,而较少关注到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的挤占以及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难以计量,笔者主要分析家庭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和政府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3.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人均纯收入的函数。随着广东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虽然物价指数也在增长,但名义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家庭消费支出受收入效应的影响也相应提高;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家庭支出的各个方面并不同步增长,有快有慢。2004—2008年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9.6%,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元,实际增长了10.7%[4]。而同期教育支出增长却十分缓慢,因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出现下降现象。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必需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大。农村居民在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支出对家庭的必需消费支出有较大挤占影响,另外教育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虽然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具有累退性质,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总消费支出额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越低。

3.2通货膨胀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教育投资建立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而教育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速通货膨胀。为避免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居民很容易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而加大当期的消费支出。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上升,教育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教育支出产生的收益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见效,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段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在通货紧缩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选择减少即期消费。由于教育支出的远期收益大,且教育支出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家庭在通货紧缩时一般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占比也相应上升。

3.3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房价上涨过快,致使居民的居住支出上升较快。2006年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在政府的诱导下,农民将大部分收入投资于住房。这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居民的教育支出。广东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上升较快。广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占比在2008年达到20%,即使2009年的居住消费支出比2008年的下降了约1.9%,居住支出占比仍达18.8%,比2000年的14.3%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4],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形下,如果住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收入增速,住房支出势必挤占居民的其他支出,尤其挤占具有长期投资性质的教育支出。200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居住支出与教育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4]。

3.4政府教育支出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双向影响

从全社会来看,教育投资收益具有正外部性。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进行大力整治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从总量上提高教育的支出水平。政府教育支出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明显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政府教育支出有效降低了家庭相关支出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居民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教育支出,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然而,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弱于替代效应。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10],政府教育支出增长的替代效应明显,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弱化,加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伴随政府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4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计量分析

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人均纯收入、政府教育支出、家庭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广东人讲实际的文化等因素影响。

4.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模型

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教育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额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且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支出额的增长幅度越小[11]。笔者以广东农村居民家庭相关数据做计量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量时,教育支出额反而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以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为因变量(y),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x)进行分析(其中x>0),有二次函数模型(1)通过检验。y=0.17x-1.827×10-5x2-80………………………(1)t(11.4)(-8.1)(-3.5)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t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程拟合优度达到93.3%。对模型(1)两边求倒数,得教育支出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dy/dx=-3.7×10-5x+0.17,令dy/dx=0,得x=4679.8,也就是说家庭人均纯收入约等于4680元时,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达到最高。x<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当收入超过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着收入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增加旅游支出等。广东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已经达到4690元,此时的教育支出达到最大值;2005年以后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支出有所减少。由d2y/dx2<0可知,居民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于高收入家庭,教育投资的支出弹性有差异,这与广东省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相吻合。

4.2模型修正

模型(1)主要考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忽略了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政府教育支出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同比增速甚至达到47%[4]。政府的教育支出可能影响家庭的教育支出。引入政府教育支出变量,对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模型(2):y=0.122x1-0.657x2-37.58………………………(2)t(17.39)(-10.83)(-2.56)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1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x2表示人均政府教育支出,t检验均通过,方程拟合度达96%,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方程(2)的系数可以看出,x1系数为正,即政府投资支出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增加12%。同理,x2系数为负,即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政府教育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减少66%左右。2000年以前,由于家庭人均纯收入不高,但增长较快,此时政府教育支出能极大地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突出。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增长很快,由于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和体制不够完善,其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不显著,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较慢,且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

4.3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计量模型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不仅总量增长缓慢,而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比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学者采用最为成熟的AIDS模型研究居民消费行为,该模型是1980年由Deaton和Muellbauer引入价格因素创建的理想需求系统模型[12],其线性形式为:wi=i+βiln(y/p)+∑γijlnpj,其中wi代表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p是价格指数,y是总的消费支出,pj是某消费品价格。由于教育消费支出的价格不易量化,故不考虑价格因素,而以Working-Leser模型分析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13-14]。多数学者用此模型描述商品的消费份额关于总消费支出对数的函数关系,即线性恩格尔曲线函数。Working(1943)[13]和Leser(1941)[14]的经验研究表明:商品支出份额和总消费支出对数之间的线性函数形式对许多经济和时间区间数据都拟合得比较好,实证文献将Working-Leser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即w=+βlny,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现将这一模型改进,得到半对数线性模型:w=3.026lny-0.009c-5.272……………………(3)t(11.8)(-7.7)(-4.1)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c表示政府人均教育支出,模型拟合度为89.5%,t检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δ<0.001。模型(3)中家庭教育支出对数lny的系数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家庭教育支出额呈正相关关系。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支出增多,其在总支出所占比例就增大;家庭教育支出减少,其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就随之下降。结合模型(1)和(2)的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即是说,广东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额减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也就下降。模型(3)中政府人均教育支出的c系数显示,政府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模型(2)的分析结论一致。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这是当前政府教育支出体制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已在前面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CPI的数据变化频繁,如采用年度数据计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因此,笔者不对通货膨胀影响广东农村居民教育支出进行计量分析。另外,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广东人讲实际、求实惠)等,由于难以定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是众多归因的部分解释。

5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笔者展开的探索性研究得出:当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680元后,教育支出增长缓慢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且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农村家庭居住支出增长迅速,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弱化。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堪忧。为了顺利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促进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早日实现广东新农村与和谐广东的建设目标,广东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

5.1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兼顾消费支出的短期与长期效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快完善教科文卫消费的配套设施,引导农民加强教育文化支出的意愿;合理诱导农民的住房消费观念,让农民知晓住房不是奢侈品,避免住房建设中的攀比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推出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并进一步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15],使农民愿意分配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支出。

5.2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速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待遇;出台优惠政策以鼓励农民创业,继续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16];政府应多管齐下,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投机,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真实收入,延缓家庭教育支出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拐点出现。

5.3完善政府的教育支出机制,发挥政府教育支出的乘数效应

政府需加大对农村教科文卫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教育支出的决策机制;改善政府的教育支出结构,政府的教育支出应向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教育质量,应提供最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17],将重点投在改善师资水平和办学硬件设施上,显现政府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

广东教育论文第3篇

【摘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探讨“中高本衔接”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高分子专业(广东省中高衔接的试点专业)为例,探讨 “3+2”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培养高级技术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中高职“宽口径衔接”模式、高职本科“对口衔接”模式、高分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作者简介]吴丽旋(1965- ),女,广东人惠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职业教育;王玫瑰(1965- ),女,广东省汕头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教育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zd2011016,课题主持人:王玫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一、 中高职、本科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中高职招生方面衔接现状

到2009 年底,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3+X 考试,与高考相似,为中职毕业生专门设置。1995年由广东省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 实行“3+1” 考试模式,“3” 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1” 为专业技能课程。从1998开始,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班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由原来的“3+1” 改为“3+证书”[1] “证书” 为广东省职业技能证书。 二是成人高考,这是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施“3+2”中高职教育,到2012年,有32所高职院校与149所中职学校对接, 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作为2012年试点专业,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大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宽口径”专业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多为文科、计算机、汽车等办学要求没那么高的专业,没有围绕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专业,已不能满足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不能适应塑料产业升级的需要。

(三)高职、本科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虽然广东省有27 所高职和100 所中职的10个专业大类参与中高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但是目前还没有进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本科院校有设置高分子专业,但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型的本科。2011年第二次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为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为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5A和实用型、技术型5B。其中5A又分为5A1和5A2,前者按学科分设专业,后者按行业分设专业[3],见图1。

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

图1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参照该分类框架,我国大部分研究者将5A和5B分别对应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而言,5A1系列的高校在我国被认为包括“985”大学、部分“211”大学, 5A2则包括一部分“211”大学以及大量地方本科大学,人才规格由高到低有硕士、本科和专科;5B则是指高职高专院校,也包括硕士、本科、专科层次院校,但目前我国只有专科层次院校。在我国,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通常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标准来区分三类高校:5A1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内容一般以纯理论知识为主;5A2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5B高校则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偏重实践性技能。毫无疑问,5A1与5B的人才类型界限比较明确,5A2与5B的界限则不太明显,但基于我国地方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本科层次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人才。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很多高校都是按学术型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即便是本应定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5A2类高校也都有意无意地按学术型人才方向去办学,导致学术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匮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极不匹配。

二、 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必要性(一)能够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广东省“三促进一保持以及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对人才结构和素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广东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考验,实现中高本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的利好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中高职衔接也几经波折并逐渐优化。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所以,与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类专业“3+2”合作,通过中职学校招生,实行“宽口径”专业衔接。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从广东省的人才培养来看,开设有高分子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偏重于科研,实训时间及条件严重不足,对加工生产线缺乏总体认识;而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了一年,在基础理论方面和思维提升锻炼方面存在不足,工作中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空间不足。因此,目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出现了“本科的学生深入不下去,高职学生提升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使技术型人才匮乏;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生产力发展都要求双方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资源互补,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新型高级技术型人才。

(二)发挥中高本教育资源效益,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省2012 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广东将进一步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打通以后,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等中职学校化工大类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打通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探索中高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改革文件精神,选择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合作,协同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新型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与措施。探索高职、应用本科对口衔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三、 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可行性

1.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契机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广东省教育厅以“通知”或者“意见”的形式,也出台了一系列中高衔接执行条例;2012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广东中高职衔接渐成体系;高职院校也开始与应用型本科合作,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新型办学模式。

2.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本衔接”提出了要求

广东省是塑料大省, 截止2009年,广东省规模以上企业3796家,中小企业星罗棋布,从业人员超过50万,年产值2372亿元,产值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同时也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发源地。塑料企业行业调研表明,高分子行业的从业人员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等几个层次,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另外,另外,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97年~2005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持续九年走低,已从2574万人降低到1694万人,此后四年,该数据保持在1700万人左右。高中毕业生的生源逐渐减少,未来高职的主要生源是中职生,中高职如何衔接,研究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日显迫切。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这要求高校提供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改革,形成四年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满足广东省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3.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保障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始创于1960年,办学历史长,基础扎实,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专兼并举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以小型生产为依托,融教学、生产、研究、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五位一体”的综合化实训基地,这些教育资源为“中高本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4.职业资格标准实施为“中高本”课程衔接提供了依据

中高本教育衔接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一体化,而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术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中职、高职、本科院校整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本科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差异。[4]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联合多家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制订的《塑料制品配料工》、《塑料成型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已上报劳动部审批,每个工种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4个等级,为合理构建中高本专业课程标准提供了依据。

四、 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中高职“宽口径”专业衔接

根据“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一体原则,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为区域经济或者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条件,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5]。本案例,选择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与广东省石油化工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石油化工专业进行三二分段“宽口径”衔接,以期达到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为经济发展加力。

(二)“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根据高分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院校的代表到我校参加《材料类专业中高衔接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研讨会》的研讨意见,再结合与中职学校化工大类专业宽口径衔接的特点,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2+0.5+0.5+1.5+0.5形式进行,具体见图1:

图1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完成,衔接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八至第期完成,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十学期进行。

五、 高职、本科教育“对口”专业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围绕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双方办学现状等方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专业群建设基础扎实,并可依托双方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省级工程中心(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开展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采用“2+1+1”的“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5~6学期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7~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学习,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谢文静. 广东省高职院校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 高教探索,2008 (4)

(2)赖红英, 广东中高职衔接试点再扩大, 中国教育报, 2012-5-15.

(3)方泽强,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4)吕江毅,刘敏杰,“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1)

广东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学制

过去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五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2003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91号),提出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灵活开放和规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后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四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和纲要①。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广东职业教育一直立于潮头,实现了规模发展和改革领先。今天,广东又一次肩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争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使命。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提出符合广东职业教育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一、学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各类权威典籍对学制都有解释。如《辞海》:“学制,全称学校教育制度,亦称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简称学制,又称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等的规定。”这些都是学制的广义涵义,我们把以上几种涵义概括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衔接关系”。学制的狭义涵义指学习年限。在职业教育范畴,学制要素中学校的性质,就是职业学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学制涵义可概括为“各级职业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及其学制。第一,普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科、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即从中职到专科、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都很成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很完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职业教育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伴随产业发展及其转型升级,广东职业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建立起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全省中职学校765所,在校生23809万人;高职院校81所,在校生7165万人;两所本科院校若干专业进行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研究生学位已有35个类别。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搭建起来,发展重心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但完整的学制系统尚未建立,未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多样化、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未能满足广大中职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的渴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健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及其学制的同时,都致力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目前,支撑国内现有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生源主要依靠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如果要实现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目标,仅靠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源难以为继。一方面,不是所有普通高中毕业生都能适应以学术型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而不适应这种要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学课程又不能较好地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另一方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是巨大的。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既是现代化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服务于经济的使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是设计好科学的学制系统。然而,广东以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为主题的研究不多,以法律形式把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确定下来的地方立法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广东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实践呼唤科学的学制理论引导。发展职业教育,在内部关系上,首要问题就是应研究入学条件、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教育层次衔接,而一旦涉及教育层次,就应研究学制系统问题;在外部关系上,首先应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人才结构、人才成长的要求,这实质上也是学制系统问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制系统问题既是核心理论问题,也是基本实践问题,必须深入研究解决。

二、台湾地区可资借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以来,广东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与台湾地区的理论和经验,如美国的“学分互认”、德国的“双元制”、台湾的“灵活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粤台职业教育交流特别活跃,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给广东提供了宝贵经验。2013年5月,“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广州召开,我们有幸与台湾同行进行面对面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的特点。广东要成为职业教育示范区,就应先行先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制系统的理论和经验,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为全国提供示范。广东中职毕业生未来的学历搭建,当属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的责任。建造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为中职学生个人的教育规划、学历提升、终身学习开辟多样化、个性化通道,是广大中职学生及其家长翘首以盼的教育改革。

(一)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结构

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他们特别关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产学合作的经验。如德国职业教育推动该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的经验,他们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范例。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借鉴、消化、吸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系统基本框架,见表1。

(二)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特点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技职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对大陆及其广东来说,更容易学习借鉴。

一是自成体系。台湾技职教育架构完整,囊括中等职业教育至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层级。从理论上说,青年学生可以沿着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铺设的轨道,完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学业,包括中职、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系统很完整,本科及其之后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这与美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很接近,与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更有异曲同工之效,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台湾技职教育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人才适应性更强。

二是灵活多样。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灵活多样,有初中毕业之后的5年制大专(职高+2专),简称5专;有高中毕业后的2年制大专,简称2专;有高中毕业后的4年制本科,简称4技;有专科毕业后的2年制本科,简称2技。无论是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亦或专科毕业,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升学继续接受技职教育的通道。这跟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的灵活多样基本一致。德国中职教育属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在录取时不设置入学门槛和条件。而一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可以申请就读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双元制大学。

三是衔接顺畅。台湾技职教育学制衔接有序,模式多样。每完成一个学历教育,都有多种升学的衔接,初中毕业如果不选择普通高中,可以选择3年学制的职高,也可以选择5年学制的专科(职高+2专),亦可以选择7年学制的本科(职高+2专+2技,或职高+4技,或5专+2技)。本科后即可以申请研究生教育。

四是产学融合。台湾产学合作特色鲜明。2002年全台湾设立了6个区域的产学合作中心,分设在6所科技大学之中,由这6所大学牵头,在各区域内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协调产学合作的发展。技职教育突出产学合作课程衔接,建立产学合作教学平台。职业院校提供系科本位课程,企业提供工作岗位,进行在岗训练,建构真实的就业职场,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在这一点上,台湾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台湾这一模式培养的人才更具实用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

三、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构建

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构建,应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经验,重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政府推动。正如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所说,“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教育改革,在改革中注入创新精神,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注重解决面上带有根本性、源头性、基础性的问题。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目前,在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要素中,学校的性质、任务、层次基本是明确的,如学校性质是职业院校,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也包括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发挥),教育层次及其学习年限中的中职、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确立;其他要素须建立健全,如学制系统要构建完善,入学条件要进一步放宽,应用型本科要加快推进,各教育层次沟通衔接要进一步确立健全。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广东已具备条件。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制比较成熟。经过30年的积淀、调整、补充、完善,广东中职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基本稳定下来,但入学条件应进一步放宽,教育过程应加强监督管理。二是高职院校学制正在形成。尽管高职院校的入学制度已经多样化。以2012-2013学年度为例,高职院校学制尚未完全从普通高等教育学制系统中分离出来,除了普通高考外,主要有三种入学制度:第一,高职自主招生制度(试点),招生22万人;第二,“三二分段”制度(试点),即经过三年中职教育,符合条件的转入高职院校,只有03万人;第三,“3+专业技能证书”招生制度(“3”指语数英),招生18万人。这三种入学制度招生合计43万人,只占全省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的18%,而82%的招生计划依然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入学制度,即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语数英+文科综合”和“语数英+理科综合”的考试分数择优录取。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制正在探索。广东只有两所高校的若干专业进行试点,入学制度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一样,中高职毕业生还没能与之招生衔接。四是专业研究生学位制度已经形成。广东共有35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源基本上来自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本科毕业生,当然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毕业生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学制衔接的本意之一。但由于应用型本科还没建立起来,中高职毕业生基本上只能通过进入普通本科或成人教育本科及自考本科之后才有条件考上专业学位研究生。

广东应设计好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以适应省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从教育层次、学校层级、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专业学位五个方面进行基本框架设计,见表2。

(二)建立多样化的入学条件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成熟的职业教育入学制度,不是简单的线性系统(结构),而是纵横系统(结构)。如着重建立多样化的入学制度,把同等学力、职业资格、职业年资作为一种入学条件。表2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中高职的入学条件中,除了毕业文凭外,还可以有同等学力的条件、一定年限的职业年资。在应用型本科可以有多种入学条件,其中4年学制的,如参加“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择优录取;参加普通高考,择优录取;凭高中毕业文凭和毕业成绩,注册入学;同等学力加3年工作年资。应用型本科可以有2年制的,招收高职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加三五年职业年资,择优录取。

入学门槛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如凭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申请入学。1999年国家颁发职业分类大典;同时颁发就业准入职业标准目录;2002年颁发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2000年至2008年,先后分行业十九批次印发887个职业(技能)资格;2002年印发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②,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资格体系,推动了职业院校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鉴定。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广东省中职毕业生职业资格考证率保持在65%以上;201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783%;技能大赛获奖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均居全国前列③。2012年广东省规定对参加高考,在全国职业院校、广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毕业生,按不同奖项和等级,分别给予免试、加分及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政策,以此开启了宽门槛的端口④。以后,政府部门认可的非学历教育的培训证书也可以考虑作为入学条件。

(三)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

广东普通高校应加快分层定位。一方面,应选择一批教学型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称应用科技大学。另一方面,新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应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公办、民办的高职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都应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部分招生计划应面向中高职毕业生。只有这样,中高职毕业生才有可能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直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构成真正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题中之义。

(四)建立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机制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形成规范、有序、顺畅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机制,重在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职业能力要求与学业要求并重。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在课程上,既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使之顺利就业,学校不因学生有升学机会就放弃强调职业能力训练的传统;又要考虑学习能力培养,使之能够沿着职业教育轨道顺利就读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在专业大类范畴建立课程体系和学分制。目前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有3种,第一种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有13个学科门类,其中包括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录;第二种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没有军事学外,12个学科门类与第一种完全相同;第三种是《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学科分类(参考)》,有19个专业大类,没有与第一种、第二种的学科门类完全一一对应。应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出发,结合本科、专科和中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制定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度。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计划。根据学制特点特别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科学安排实习实训,消除目前存在的实习无关专业、无关指标考核的弊端,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和实习实训效率。

(五)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剥离

剥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将现有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剥离出来,逐步扩大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第二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起来之后,其招生计划也应剥离。这两个层次的招生计划剥离之后组成高等职业教育本专科招生计划,同时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两者的招生逐步做到相当,这既有助于提高中职教育水平,也能吸引学业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实践证明,只有综合素质高,学业、技能都比较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才有能力进入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因此,中职输出端与高职、专业研究生接入端是有可能契合的,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衔接的轨道是可以铺设好的。

(六)建立产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

广东职业院校的产学合作已经非常普遍,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产学融合的学制,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如提供的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条件、实训时间,主导的实训科目、实训考核、实训成效。二是建立企业导师带教资格证书制度。企业负责带教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资质可以由合作院校培训,使之取得带教资格。三是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应以立法来规定,并且制定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财政补贴政策和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七)以立法形式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2007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全国人大正在修订,这是有利时机。广东实施新的《职业教育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地方立法,建议分两步走。一是制定政府规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政府规章,把成熟的学制要素确定下来。同时做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下的教育评价和跟踪统计。二是地方立法。在政府规章完备、实践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启动立法程序。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立法,可以由职业教育发达且有地方立法权的广州市、深圳市着手先行先试,然后在省级层面立法,扩大权限范围和效力层级,从而建立广东省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地方法律,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广东省经济职业技术学校)

注释:

①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四项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分别是2006年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2007年颁布的《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粤发[2007]11号);2011年作出的《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14号);2011年印发的《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1-2020)》(粤府办[2011]39号)。

②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关于印发(第一批)组合机床操作工等28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关于印发第十九批矿山救护工等22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培就司发[1999]17 号、劳社厅发[2000]14号、劳社厅发[2002]14号、劳社部发[2002]21号、劳社厅发[2008]6号。

③相关数据分别由广东省教育厅规划处、中高职处提供,2013年12月。④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201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粤教职函[2012]153号);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非统一考试考生单独录取工作的通知(粤招办普[2013]11号);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关于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应届毕业生2013年报考高等职业院校有关事项的通知(粤招办普[2013]12号)。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50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02-40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1480.

[4]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广东省2012/2013学年教育事业统计简报[R].2013(5).

[5]徐昊杲,林清南.两岸高等技职教育规模扩张现状初探[A].台湾:2012技职教育永续研讨会,2012.

[6]吴娜,徐纯,曹大治等.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9-23,108-116.

[7]陈建民,陈建胜.大陆专科毕业生来台就学之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2013:125-128.

[8]罗伟其.在广东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动员部署会暨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3).

广东教育论文第5篇

年会视野:以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助推教育现代化

6月22日―23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顺利召开,圆满落幕。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副厅长魏中林,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与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澳门大学校长赵伟、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何传启等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相聚羊城,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理论问题与实践路径,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把脉切诊。

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是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非营利性、开放、定期召开的高端学术会议。年会旨在为政府官员、知名学者、教育精英建立一个对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战略、政策、实践问题展开研讨和对话的高层平台,以创新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改革,助推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首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以“公平、质量、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为主题,主要研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公平与质量、竞争与合作、国际化与本土化、传承与创新等问题。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介绍,共有来自全国300多人次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年会。年会收到论文40多篇,发表主旨演讲、宣读学术论文36人次。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发起和举办,但它不只属于广东、不只属于举办者,而是属于南方各省(区、市),属于全国乃至世界,属于致力于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

在本届年会中,专家学者们积极出谋献策,为破解区域教育现代化面临的各种现实难题提出了种种设想和方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梦想提出了各种可能途径,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框架和实体形式,有益于我们继续探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路径,为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调整惯有的行为方式,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我省南方教育高地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广东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方教育高地建设

广东从启动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到确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建设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早在1994年11月,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就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广东成为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2004年8月、2005年8月,《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分别印发,这两份文件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作了全面部署。201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今年,我省又提出“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建设中国南方教育高地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之一。

罗伟其厅长在本次年会的主旨演讲中阐述了广东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背景、思路和举措。他表示,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是广东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总抓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通过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努力把广东打造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高地、前沿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实践高地、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培育高地、先进文化的创新引领高地、高新科技的创造运用高地、科学发展的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高地。今后,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协同发展;围绕核心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深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保障能力,强化落实力度。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战略部署目前正在我省各地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均通过不同的途径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在本届年会中,专家们从不同维度进行的关于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探索、政策探讨和实践研究成果,给我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以智慧和向导、启迪和动力;关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国际化发展等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思想活水,对我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汤贞敏院长在闭幕词中强调,在基础教育领域,我省“创强争先建高地”正在表现为推进学前教育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均衡优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以布局优化和高水平发展为重点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省面临着义务教育规模庞大、在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持续增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发展性教育经费比重过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等突出困难和挑战。化解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亟需科学策略指引,亟需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顶层,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职能,在教育现代化中起着引领作用。当下,处于内涵式发展、质量水平提升阶段的广东高等教育,对国际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鉴于地缘、侨乡等天然条件和广东地区开放的传统,广东高校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着天然优势,省委省政府也支持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目前,广东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形成了一批项目、若干机构,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需要在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上下功夫。

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迁的历史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根据教育自身的规律进行定位,而且要面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反馈。现在,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蓝图已经绘就,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是当下实现这一蓝图的具体途径。广东是全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葳提出,从新时期现代化进程即知识化的历史方位考量,广东教育现代化已经推进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从普及基础教育向普及终身教育的转变、是从教育机会均等到教育全面公平的转变、是从关注集体优质教育到重视个体优质教育的转变、是从知识教育向创造教育的转变、是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具体教学创新到运用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系统变革的转变、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教育体制向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的依附性教育现代化向以中国特色与全球化相结合的主体性教育现代化的转变。

教育视界: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当代意蕴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丰富着的时代命题,一个体现本土传统和国际视野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党的十要求,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下统领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也成为教育梦的具体内容和重要载体。

如果说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梦想,那么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严谨的设计,有宏观的构想,有明晰的指标,有完善的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宏启教授认为,“教育现代性”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概念,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与衡量,实际上是对于“教育现代性”的测量问题。因此,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现代性”,逻辑基础是对于教育现代性的分析。具体而言,教育现代性是一个多面体,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理性化(科学化)、人道化、民主化、法治化和专业化等方面。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特征,一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

在本届年会上,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现代人,或者说教育现代化最终是实现人性关怀,真正促进人之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出发,提出培养中小学生自我领导力的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进步的、解放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指出,我国的传统教育有一个深层次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只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忽略甚至伤害了学生更重要的创新素质。因此,现代化的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大力发展创新素质教育。

广东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特色社区教育 幸福广东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96-01

作为将“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为目标的“幸福广东”建设,是新时期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十精神的重要手段。正如原广东省委书记所讲的那样,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社区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必然产物,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全民族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广东省而言,如何在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的同时促进幸福广东建设,无论对党委政府,还是对普通百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重要意义

1.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经济价值

广东省具有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其对于自身劳动技能提高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社区教育可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人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1.2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政治价值

社区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是对社区成员相关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训,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平台。社区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这一平台的积极作用对全体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将党的政策、政府的政策进行传播宣扬,提高社区成员的参政、议政兴趣和能力,真正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确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这一重要方式的落实。

1.3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社区教育作为最为贴近群众生活的教育形式,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在这里,社区群众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社区也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广开门里,不拘形式地将群众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2 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

社区教育的特色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广东省而言,就是要针对社区人员结构特点,经济发展基础,教育资源分布等情况,合理布局,优化组合,适应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2.1 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

针对社区人口组成结构相对复杂的特点,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能够充分认清这一形势,在教育内容选择、教育组织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如针对外来人口多的特点,要将技能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内容,提高其就业素质,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分散灵活的方式,适应其日常生活工作的特点。而对于中老年人,则可以将健康培训、运动技巧等内容作为对象,提高中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

2.2 注重社会力量的介入

在管理方式、资金投入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按城乡居住人口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制度,给予社区教育以资金基础。同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探索、鼓励、倡导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对社区教育的资助与参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时在管理方式上,采取政府引导、社区控制、群众自管的新路子,实现社区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3 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构建幸福广东是全体广东人民的愿望。在广东省不仅仅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着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因此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将协调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好,落实好。在下步的发展中要能够体现出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建立城乡社区教育联合体系,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3 提高特色社区教育发展之路的策略探讨

针对未来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应当在管理机制、教育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实现特色社区教育的健康高效发展。

3.1 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金投入

在管理方式上要突出广东省经济的特点,建立以政府主抓、社会参与、群众自管的新型管理模式。政府主抓,就是要求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在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参与就是要求在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要逐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无论是资金保障、人力资源、物质供应等方面加大社会力量的比重,通过积极宣讲社区教育的作用,使企业、社会组织发现社区教育的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社区教育之中。群众自管,就是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不仅仅要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更要主动加入到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中,积极出谋划策,发挥社区教育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3.2 体现教育特色,拓展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广东省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积极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挖掘高校教育资源,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广东省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如何利用这一优势使下步社区教育的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为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员,提供专业、及时的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发挥企业专业优势。广东省巨大的企业数量、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也是其重要的特点,政府、企业、社区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办法,发挥企业在市场管理、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特长,促进广东省就业人员的就业,实现共同发展。三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立城乡互助发展机制,发挥城市教育的特点,突出乡村教育的优势,实现两者共同发展进步。

3.3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基础

一要抓好专兼职人员队伍建设。要按照辖区总人口的适当比例,设置社区教育专职人员编制,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教育工作能正常运转。二要抓好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要认真动员社区内具有热心教育工作的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教师、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三要抓好社区教育人员的横向交流工作。各个社区教育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教育优秀人才的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为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锐鸿.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探索[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4):70-74,90.

广东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广东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76-02

广东科技学院地处东莞市,是一所新型的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其在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主干课程中,发生于东莞地区的近现代史史迹、史料比比皆是。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提到这些发生于学校、城市周边的思想资源时,大部分同学处于茫然无知状态。教育学的研究规律表明,最能够为认识主体所接受的内容源于主体认识的接纳度。发生于、存在于认识主体周边、为认识主体所熟悉的内容最易为主体所接纳。因此,挖掘这些学生身边的思想教育资源,不仅是对于国家统编课程教材体系的有机补充,也是彰显自我特色的具体体现。笔者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体系。

一、依托乡土资源确立特色教学目标

(一)认知地方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认同感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为旨归。近年来东莞着重经济发展,甚至由于个别行业的观瞻不雅,东莞被戏谑的称号不胫而走,成为这个城市面孔上一抹污浊的油彩。东莞市以“四个名城”建设为号召,也是对于这个症结的现实回应。因此,了解这个城市,认同这个城市、热爱这个城市是重建东莞城市文化品味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感情认同,培养他们的归属感,推动东莞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为数不多的东莞本土综合性本科院校之一,在这方面责无旁贷,也是院校构建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部分。

(二)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盘活教育教学资源

我校将东莞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横向穿插式贯通公共课,纵向散点式弥漫专业课。横向穿插式贯通公共课体现在将东莞文化的相关内容与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思修和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相结合;例如,近代史中,重点阐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带学生游览位于东莞虎门的虎门销烟遗址、海战博物馆等。纵向散点式弥漫专业课则体现在将行业与学生的专业相对接,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专业意识和行业意识,让他们明白一个专业可以对应多个行业,扩充他们就业的思维,打开他们的视野。

(三)理解地方历史文化,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我校以广东省生源为主,毕业生也主要在广东本省就业。作为一所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天然的就需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尤其体现为:让广大学生了解、理解这片生养、哺育他们大地的历史、文化。打造一个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服务区域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窗口,寻找一个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是我们作为东莞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依托乡土资源拓展特色教学内容

(一)依托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东莞地处粤、港、澳金三角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不仅拥有占地123.5平方公里的银瓶山森林公园等六大森林公园,还有以5个湿地公园为主题的东莞生态园,这些自然风光充分彰显岭南文化特色,不仅是思政课上鲜活的生态教材,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我们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保护东莞的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挖掘人文景观资源,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东莞享有岭南古邑的美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5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东莞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这很高的地位。说到东莞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战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东纵纪念馆、石碣镇袁崇焕纪念园等诸多名胜古迹。这些人文景观不但孕育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而且彰显着东莞人民无限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我们通过不断挖掘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资源,与各景点合作,建立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拓展爱国主义宣讲教育阵地。

三、依托乡土资源建构特色教学模式

(一)将乡土资源渗透进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授课、讨论、视频展示等形式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向学生介绍东莞文化,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关于东莞文化的知识,了解东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做法既补充和更新与时代相契合,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二)将乡土资源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校也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体验度。曾多次组织学生到虎门海战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参观,到东莞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东莞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更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此外,在作业的设计中,也更多注重实践性。布置特殊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深入知识现场进行体验,用手机等摄录设备实际录像,与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学习相关照,增加了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将乡土资源扩展至教学空间中

信息化时代已经全面到来,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利用网络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阵地,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我校针对学生课堂学习、实地体验搜集的现场视听资料,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微课、微视频等现代传媒材料,这样不仅让学生既深刻地领略到本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又真正使学生的手机趣味、网络趣味和教学深入融合,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红玲.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分析[N].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20.

[2]吴映萍,宋素琴.东江地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N].惠州学院学报,2011-10-28.

广东教育论文第8篇

第一,今年与三年前的上届南海区骨干教师相比,我校的数量翻了一番多,由原来的6位南海区级以上骨干老师变成现在的13名区级以上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拥有骨干老师数量比例在南海区公办学校处于首位。其中谢景如校长被聘为广东省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刘志伟主任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谢景如、刘志伟、关娜红、黎淑枝等十三位老师成为市、区的骨干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第二,近六年有50多人先后在区级以上的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50多篇,获奖论文200多篇。其中,刘志伟教师论文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比获一等奖。第三,学校教师编写的《科技与创新》、《艺术与欣赏》和《半命题作文的写作》三种校本教材已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内容在《广东科技报》连续转载43期。

二、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一,近十年来我校升中考试成绩在南海区公办学校保持第一。第二,近六年学生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683人次、部级的有412人次,57件作品获国家专利。其中,科技创新、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天文奥林匹克、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等竞赛成绩均居佛山市、南海区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27届、第28届、第29届、第31届和第33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四个冠军、一个亚军和两个最佳创造力奖,成为本项目比赛成绩的世界最好纪录学校,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连续六年获得金奖,参加第23届、第24届和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奖励,参加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获两个金奖其中洪浩源同学获总分第一名、。

三、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