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7 05:16:31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1篇

关键词:竞赛式教学法;电气;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杭阿芳(1980-),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刘旭明(1975-),男,江苏宿迁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59-02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问题。[1-6]金陵科技学院电气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本专业的教师在漫长的教学路上不断学习,探索研究高质量的教学技术和方法。近几年,教师遵循本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竞赛式教学方法,把竞赛制度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每学年都举办电工电子综合设计、单片机设计、自动化系统设计等竞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教学示例

“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竞赛”与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挂钩,学生在学习完电路、模电、数电的基础上,需要进行2学分的“电工电子综合设计”实践项目的学习。学生完成了竞赛也就拿到了2学分。下面以“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竞赛”为例,展示竞赛式教学方法。

1.竞赛规模和周期

竞赛为本学院举办的校内竞赛。每年举办一届,一般情况下安排在每年的上半年度。

2.参赛对象和分组方法

针对的对象是电气专业的大二全体学生。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4人,可自由组队,每组选一名组长。

3.竞赛题目和题目内容要求

自选设计题目。要求选手将电工、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上述知识自行选择题目并拟定设计方案,设计一个弱电控制强电的电路。所拟定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如:温控电扇的设计、定时调光灯、水银开关无线报警系统等。

4.竞赛流程和时间

自竞赛动员大会结束后,选手首先进行选题和方案拟定,方案必须由指导教师通过后才可进行后续的工作,不合适的选题和方案由指导教师提出整改思路。选题和方案确定后选手根据拟定的方案设计电路图,并可用相关的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从而从理论上保证电路的正确性。之后选手进行电路搭建和系统调试,并于竞赛结束前完成技术文档的撰写和答辩PPT的准备。整个竞赛历时两个月。

5.竞赛作品

竞赛作品由技术文档、答辩PPT、调试好的实物三部分组成。

6.评分标准

评委需要考核选手的电工基本知识、模拟电子技术知识、数字电子技术知识、项目设计与运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文档撰写能力等。因此设计评阅指标是必要的。评委根据各项评阅指标进行打分。评阅指标主要包含技术文档撰写能力(25分),PPT现场答辩水平(20分),实物运行状况(25分),作品实用和创新水平(20分),操作安全和作品难易(10分)等,然后得出总分。

7.奖励办法

竞赛根据总分的高低共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比例控制在参赛人数的10%),得奖选手不仅可获得证书,还可获得奖品或奖金。评奖结果进行公示,以接受广大师生的查询、监督。

二、教学效果

教学结束后,可以对学生和相关教师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以了解竞赛式教学的效果。表1是学生对竞赛式教学的评价,表2是教师对竞赛式教学的评价。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竞赛式教学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亦得到了提高。通过竞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设立的奖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院领导的肯定。

三、教学思考

1.竞赛式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各单位的支持与重视

竞赛式教学法提出后,各单位积极给予支持。其一,班主任、竞赛组委会给予了宣传,向学生们宣传竞赛的宗旨和目的。其二,学院给予了经费支持。针对每个组都给了一定的预定经费。其三,实训中心提供了竞赛场地。其四,组织者给予了充分的时间。2个学分的“电工电子综合设计”实践项目按照以往的传统做法,教师给固定的题目,整周实训2周。而如果将它改成竞赛形式,则需要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进行资料查找、方案设定、电路设计、电路制作等。因此,本竞赛给予了学生2个月的时间,并合理设置了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的时间点,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竞赛。

2.竞赛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竞赛设立了奖项,学生获奖后将获得学校颁发的证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获得的证书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竞赛时要求竞赛的题目具有实用性。完成整个竞赛既要有理论上的设计也要有实际的制作。因此,需要学生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竞赛的题目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难度合适的题目。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高难度一些的题目,而成绩平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低难度的题目,这样学生不会因为理论过于深奥或是操作过于复杂而中途放弃。难度合适的题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不断地去寻找解决途径。而且在进行电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部分知识有所欠缺时,可以通过上网搜索、上图书馆查找资料,和同组组员探讨或是咨询指导老师得到解决,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激发。由此可见,竞赛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上“老师讲一讲,学生听一听,再跟着老师做一做”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不看书、不记笔记、不动脑”的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再次,竞赛时要求3-4个人自行组合成一组进行比赛,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偷懒,每个学生可以自行分工。竞赛中需要进行电路设计、硬件制作、技术文档编写、PPT制作与答辩等。学生在全盘了解了自己题目的情况下,有的可以去进行电路仿真,有的可以写技术文档,有的可以去准备PPT等。个人分到的工作只有完成了才不会影响全组的进度。这样每个人都参与了竞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还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学习、体会、分享来领悟团队精神,打破思维定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

另外,竞赛中学生不能确定自己设计或改进的电路正确与否时,可以先用仿真软件进行验证。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中知识点在大量增加,而教学时数在不断压缩,导致课时资源紧张,因而教师在授课中怎么用最少的学时传授尽量多的知识是一大难题。课堂上讲授不了的知识学生要在课下自行学习,而仿真软件的进一步学习也是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通过竞赛,让学生利用EWB、PSPICE等软件进行电路的仿真,不仅可以验证电路的正确性,还能通过自学增进仿真知识,灌输了电脑辅助设计电路的理念。

所以,学生通过竞赛,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更进一步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竞赛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通过竞赛式教学法,教师可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往往认为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另外,在理论教学上,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原理、重推导,轻应用,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够。这些观念和方式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时展的潮流。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的大学生应具备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通过竞赛式教学,教师投入到竞赛的辅导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学上的不足点,从而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而在理论教学中重视应用能够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识到这些,教师才能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得到改变,教师才能将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调整思路,不仅加强实践教学,而且加强应用性理论教学,改进不合理的问题设计,删减过多过碎的原理和推导,合理化教学知识结构和教学难易度,引进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更实用的知识。

通过竞赛式教学法,教师可以认识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竞赛的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就导致题目多样化,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很多,范围较广,内容千差万别,综合性强。而很多时候每个教师常常固定讲授某几门课程,教师对自己所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熟悉,也关心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新技术、新发展,但其他非讲授课程的内容则掌握得不是很熟,这样自身的知识体系就不完善,缺乏较好的综合能力。为了能指导学生,教师必然要不断学习,吸取不熟悉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查漏补缺,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通过竞赛式教学法,教师可以增强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学生通过竞赛中的分工合作方式完成竞赛,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合作精神,同样对教师也是亦然。大量的学生进行竞赛,也就需要多名教师进行竞赛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不仅自己进步,同时也带动其他教师一起进步,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在无形中形成。

4.竞赛式教学法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竞赛,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可以自主编写一些校内使用教材,剔除教材中过深、过抽象、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实用性内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竞赛,寻找传统课程教学方式的不足,重新分配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合理增加实践学时,减少理论学时。

通过竞赛,发现实训基地建设的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发展实验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进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

通过竞赛,寻找传统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系不足,进行合理设置,少设置“验证”和“操作”类实验,多设置“设计”和“综合”类实验。

四、结束语

通过竞赛式教学法,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锻炼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合作和创造精神,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教师摈弃了陈旧教学模式,完善了知识体系,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改善了课程体系,使教学与时代的需求更合拍。总之,应用竞赛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3):71-72.

[2]吕念玲,苏图,殷瑞祥.独立开展实验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0-22.

[3]王鹏.技能竞赛带给我们的积极意识[J].教育前沿(理论版),2010,(1).

[4]张小菊,鹿路,牛彦飞.浅议技能竞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8,(2):37-38.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2篇

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虽然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但对于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于是学习的效果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学科竞赛就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今年,通过观看大学生智能车比赛视频,同学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同时,学科竞赛的内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比赛赛题就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应用方面的设计。电子设计竞赛赛题分基础题和发挥题两部分,其中,基础题是大部分参赛学生都能完成的,而发挥题又给个别优秀学生提供创新发挥的余地,从而引促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中,学生采用统一的竞赛车模套件,自主构思控制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以及控制算法软件开发等,最后完成智能车工程制作及调试。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进行跑道、障碍物、交叉线、终点等自动识别,需要对车身平衡、转向、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和创新的舞台,引导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竞赛的过程中,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生需要从竞赛组委会公布的几道竞赛题中选择一题,然后查找资料完成设计,再进行实物的制作、软硬件的调试和参数的测试,最后完成论文写作,这些都需要学生独立运用创新思维,尤其是确定设计方案时,更要查阅资料,拓宽思路,并结合自身和学校的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在“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中,由于硬件是统一的,因此,成绩的好坏就主要由控制方案和软件决定,而控制方案和软件设计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深入地运用本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得益于此前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与老师讨论,经过归纳分析,进而消化吸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不管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是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内容往往都涉及电子、机械、传感、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问题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学生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制作。而且,竞赛的过程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难题也需要参赛队员千方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能更深入挖掘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离不开创新人才,离不开创业者本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大学生创业,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这些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学科竞赛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力的培养和极大的提高,由于近年来学科竞赛赛题经常来源于工程实际,体现了专业应用方向,因此学科竞赛在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从事专业活动的信心,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此外,学生在竞赛中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就业、创业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创新活动之中,进一步积累创业经验和专业基础,为在校期间或毕业之后的创业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提供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另一方面,由于竞赛本身的特点,只有最优秀的作品才能获奖,因此,学科竞赛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竟争意识。同时,学科竞赛,比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往往要求参赛者在几天时间里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测试,而且学科竞赛的问题综合、灵活,学生在这期间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这除了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外,也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敢于直面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由于竞赛小组成员有时是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取长补短,默契配合,积极沟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精神。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无论是否获奖,都认为竞赛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不但在专业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等方面也得以充分锻炼和展现,而这些也正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举措

由于本院电子信息专业脱离母体、独立进行专业教育和参加学科竞赛的时间短,需要在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和学科竞赛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培养出地方经济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修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母体学校的培养计划显然不太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修订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使之更符合独立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电子信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特点要求培养的创新性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本身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理论性强的课程相对困难,因此,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出发,本着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修订培养计划的时候,始终坚持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特别突出了实践教学,削减了理论课的课程数和学时,取消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而且对专业发展影响较弱的课程。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里,新增加了《专业概论及实践》、《电子装配与调试实训》、《电子技术技能等级实训》、《电子设备检测与维修实践》等实践课程,调整了部分实验实践课程,使学生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0%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前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按照以往的培养计划,学生到大二以后才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主要的专业课一般到大三以后才学到,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因此,在修订培养计划时,我们把专业课开课时间大大地提前,在第一学期,就给学生开设《专业概论及实践》,让学生对专业的特点、要求有所了解。第二学期开设了《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等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等,第四学期开设了《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C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其他的专业课也相应提前,这样使学生在大二结束时就已经学习了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软硬件调试,基本具备了参加学科竞赛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机会,也为学校参加学科竞赛增加了人才的储备,从而有利于学校提高学科竞赛成绩。#p#分页标题#e#

开设与学科竞赛相关课程。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的专业理论课、实验实践课外,为了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电路系统、提高学生的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取得更好的学科竞赛成绩,新修订的培养计划,增加了《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让学生得以系统学习各种电路系统设计的思路、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另外,在以后重新修订培养计划时,我们准备引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选修课,规定参加竞赛的同学必选,以此来进一步规范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辅导和实践训练。强化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再好的计划,都要靠落实执行。新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都需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实现预定的目标。在实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在实验内容上,依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的程度分不同层次,每门实验课必须有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在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课程大纲,严格进行实验实践过程的控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清楚实验原理、内容和过程,实验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参加实验,另外,对于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相关的专业理论课,我们要求学生背记实验电路,以此达到提高实验实践效果的目的。其次,教师深入学生的实验实践过程,及时解决学生实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主发现、解决实验过程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教师严格检查实验实践的结果,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实践过程的问题,并与学生及时沟通,以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学会了实验技能以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兴趣,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电子信息方面的创新实践活动,学院的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随时恭候学生来开展电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和制作,同时,教师积极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包括选题、确定方案、解决疑难等。近两年来,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完成学生科研项目6项,实验室开放项目8项,参与的学生达到100多人,通过学生课外主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深入掌握基本实验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分析、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力地支持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遴选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学科竞赛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高水平竞赛师资队伍是将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指导老师是学科竞赛主导者,从选手培训到赛前指导,从丰富理论知识到训练逻辑思维,教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比赛期间,指导教师还可以适当与参赛队员进行交流,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引导解决关键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指导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参赛成绩。我们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责任心、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同时考虑到教师梯队的建设,确定了一支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从而给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保证。精心挑选学科竞赛参赛队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根据学生层次分为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而“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则不分组,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参加这些学科竞赛,需要与名牌高校、专门的电子类高校学生同台进行竞争,要想取得好成绩,实属不易。因此,为了在学科竞赛的成绩上有所突破,参赛人员的选拔就非常重要。我们挑选学生的做法是:在学生志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选拔测试,并结合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特别是实践课程及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对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再参考其校竞赛成绩,选拔一批基础扎实,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爱好电子设计制作的学生作为培训辅导对象,并在培训过程中逐步淘汰,最后确定参赛队员。而其中,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精心组织学科竞赛的辅导与实践训练。参加学科竞赛,赛前集中培训非常关键,针对竞赛的内容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竞赛辅导与实践训练。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3篇

1科技竞赛的重要意义

科技竞赛,大多需要根据某一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并设立各类创新性实验项目,同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完成作品直至论文撰写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发散创新思维的能力,并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都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因此科技竞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因此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时至今日,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而且普遍是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在科技竞赛中,就表现为在竞赛或完成创新实验过程中有过多的个人主义倾向,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个别同学沟通能力、说服能力不足。而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以及指导教师的及时教育引导下,90后大学生会逐步改进自己的处事待人方法,能够做到友好的与队友讨论问题,耐心听取并采纳别人的建议,扬长避短的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不管是否取得名次,这个过程是每个选手都可以体验到的,而且全力参与,都会有所收获。

在竞赛中,大学生通常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进行,有的还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实验测试验证。科技竞赛能够使许多大学生经受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和洗礼,但失败同样是一种收获,因为竞赛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将终生受益。大部分的科技竞赛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和紧张的氛围中,几名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某项科技作品的制作设计,或者是完成科技论文的撰写。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尝试、创新以及感受队员之间互相协作与帮助,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扎实学风,合作精神等品质的提高都是质的飞越。在各类科技竞赛中,指导老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对指导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指导老师不仅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研究思路方面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在竞赛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学生会出现放弃的想法,这时指导教师耐心的劝导,积极的鼓励会坚定学生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并指明方向。参加竞赛,每个同学都想取得名次,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竞赛,参加竞赛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训练,训练可以根据不同的竞赛分模块、按阶段进行,如果有条件,可以选择多位不同方面的老师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关键点的培养,比如在当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很多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得到,而并不是非要老师面授才可以,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的选择信息,并且处理有用的信息,这对竞赛的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技竞赛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学校展示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一张最好的名片,是最具说服力的一面。但是各高校在科技竞赛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2.1学校的组织不到位

很多学校,科技竞赛活动是由社团、协会或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这种形式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学校虽然建立了很多的社团和协会,但是普遍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技竞赛的良性发展,学校应当多支持鼓励学生科技社团发展,大学生科技社团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大学生科技社团通过参与科技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节、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科技沙龙、大学生课外学术、各类学术讲座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以此提高科技创新素养。

2.2宣传不够到位

科技竞赛的宣传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为了宣传和推广科技竞赛,学校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竞赛网站,网站上可以包含竞赛的种类、时间、类别、成果展示等,当然,也应该有在线的交流模块,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竞赛的各个方面,但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没有参加过竞赛的同学或者开始自己无意识参加竞赛的同学很少会关注到网站上的信息,那么此时,就应该有相关的老师或者学生干部深入到班级、学生的内部,进行充分的说明和讲解,学生只有了解了竞赛的细则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之后,才会投入到这项活动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贴海报、广播宣传的方式同步进行。

2.3对科技竞赛相关内容了解不够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对竞赛和创新性实验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一方面能够弥补学生的相关知识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项目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另外,获奖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赛后感受也激发了其他学生投入科技竞赛的热情,在学生中树立起很好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坚韧的品质。作为学校整体,要对全体大学生做科技竞赛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才更具有竞争力。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节;技能竞赛;竞赛方案;人才培养

2008年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举办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明确了举办技能大赛的总体方案,并就技能大赛涉及的专业领域和项目做出了规定。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院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的重要平台。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目前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竞赛,它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有关院校具体承办,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组织实施。其中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下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浙江赛区选拔赛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的,主要是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人才。在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我校这几年竞赛获奖的数量逐年增加。

经过这几年技能节以及学科技能竞赛的顺利开展,我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针对我校学生随机发放了学科技能竞赛调查问卷,而后回收问卷并进行总结。

1.转变学生对技能节及学科技能竞赛的认识

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从未参加学科竞赛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对本专业知识学习不充分,自信心不足。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10%的学生认为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对于自己专业能力提升有限。因此,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以及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系统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竞赛机制,通过课堂融入竞赛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技能社团”等形式,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提高技能节及技能竞赛中的学生参与度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32.22%的学生表示不会积极参加技能节及技能竞赛的项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自身对本专业知识学习不充分,没有信心应对比赛;学校对相关竞赛关注度不高,宣传不到位;竞赛经费投入较少,激励措施不够。因此我校针对校技能节鼓励各二级学院新增竞赛项目,扩大学生竞赛的参与面,同时通过网站、宣传栏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技能节竞赛。学校还每年安排一定数目的专项经费用于学科技能竞赛工作,保证竞赛的顺利开展以及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3.紧密衔接技能节和技能竞赛方案

学校技能节竞赛项目和国家、省、市的相关竞赛衔接不够紧密,75%的学生认为校技能节相关竞赛技术文件更新不及时,经常沿用老的技术指标和评价体系。因此我校设置技能节竞赛项目时参照国家、省、市的相关竞赛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赛项规程,努力做到赛项设置、技术指标和国家、省、市的相关竞赛项目保持一致。

4. 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提高技能竞赛参与率的前提条件。如果辅导过程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也无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技能竞赛中来。实验实训室使用效率不高,除承担学生的课堂实验实训外,课余时间没有向学生开放,无法满足学生竞赛辅导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因此各类有条件的实验室,应于课余期间免费给学生开放,提高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

以技能节为平台,高职院校应通过技能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科建设,转变学生观念,帮助树立信心,还可新增校技能节竞赛项目,扩大学生竞赛的参与面,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学校还应根据国家、省、市等竞赛项目合理制订竞赛计划、方案,将竞赛训练项目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只有努力把握好以上几个方面,才能促进学科技能竞赛建设,同时也能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 倩.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0(28): 49―51.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 创新能力 培养 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4-02

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1]。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要求。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培养机械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2,3]。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目前在校学生近2000人,其机械工程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专业为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着力推进学科大类平台建设,对学科竞赛尤为重视,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依托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创新要求和形式也不同[4]。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建设理念,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中充分体现机械、汽车的交叉融合,即将机械、汽车、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在一起,以汽车行业为背景,以汽车制造业来体现机械行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借助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国家汽车检测中心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重点在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制造工艺、机电检测技术等方面联合打造专业特色。逐步形成包括汽车产品设计、试验检测、制造工艺、生产技术、管理经营、售后服务等方向的专业结构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襄阳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制定了三个原则:(1)坚持培养目标规格符合地方用人单位的需求;(2)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而突出应用能力;(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学院逐步完善并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夯实办学基础,同时加大创新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行“双证书”(学历证+职业资格证)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定期召开用人单位、毕业生、教育专家和我院专业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研讨会,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

1.2 完善学科竞赛制度

学科竞赛需要得到政策保障、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学科竞赛的制度支持等等,才能最大地发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热情和主动性[5]。为了保障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把学科竞赛作为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使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学院出台了《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项目管理制度》,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专利保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的热情,完善和巩固学科竞赛的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院为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团队及个人免费提供实验场地、设备以及技术等服务。开展较好的学科竞赛项目,学院鼓励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对学科竞赛中的成果进行上报,学生可取得创新学分,并且学科竞赛项目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继续进行;经学院专家评审组审核鉴定后可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参与竞赛指导的老师记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

1.3 加强指导队伍建设

高水平竞赛指导队伍是将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6]。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加强学科竞赛的指导队伍建设:(1)设立了专门的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2)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和具有竞赛专长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派遣教师参加学科竞赛培训,加强与其他高校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4)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到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进行学习、考察等;(5)支持指导老师根据学科竞赛需要开设相应选修课,强化基础知识,介绍科学发展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6)对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教师,在进修、聘级和评优等方面要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为学院的学科竞赛构建了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

1.4 构建实践创新平台

实践教学需要适应学科竞赛的需要,学科竞赛也有效地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7]。学院根据机械类学科竞赛需要,引导地方机械行业的优秀企业、科研院所参与,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竞赛指导老师,建立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基地。2012年,学院引进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团队并建立“湖北文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车用新能源汽车控制装置联合实验室”;2012年“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文理学院分中心”落户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同期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等五方共建“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牵头、华中科技大学等七家单位共建“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此外,学院还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汽车监督检验中心(襄阳)、襄阳宇清、湖北新火炬等几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与襄阳市进出口质量监督检验局共同筹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与湖北蓄电池质量监督局共同筹建部级技术中心“部级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些单位不仅为学生提供平时的学习、实验机会,同时还可协助学校进行赛事组织、赛前培训等重要工作。这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为学科竞赛构建了灵活的实践创新平台。

1.5 建立激励机制

为保障学科竞赛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积极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赛,必须为学科竞赛制定专门的激励机制[8]。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重点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智能汽车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南区港澳特区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等活动。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各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对相关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学院还设立专项竞赛奖励基金,给予竞赛获奖同学和表现突出者一定奖励;同时把竞赛得奖和相关论文、专利作为评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申请条件。学院一方面可以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把竞赛成果与职称评审、职务聘任、年度考核挂钩。这些措施既是对指导教师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1.6 营造校园创新氛围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非常重视校园创新氛围的营造,加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做好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跨学科和多学科联合参加竞赛。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以加强领导,主要负责组织领导各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对相关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制定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实施细则》,由于政策措施得当,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有声有色,譬如定期举办“蓝图杯”制图竞赛、发动机拆装大赛、数控编程大赛、车工大赛、电子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制图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机器人协会、机械创新设计协会”等科研型社团,通过这些带有浓厚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和协会组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近几年来,学院的学生在中南地区港澳特区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在襄阳独特的汽车行业背景和汽车大工程环境的熏陶下,以其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2 结语

开展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学科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作用。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需要把日常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建设等教学环节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机结合,推动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托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2] 谢红梅,冯吉吉.构建机械学科竞赛项目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9): 61-62.

[3] 李宁.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6):70-72.

[4] 郭庆,魏莹莹,赵中华,等.以学科竞赛为支撑构建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交流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 130-133.

[5] 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学科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 实验室科学,2011,14(4):1-6.

[6] 刘谦,申天恩.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3(3): 64-65.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6篇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对于现代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高职教育的人才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要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会与人相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会”要求,并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树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等职业院校已经由规模扩张发展到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今后工作的核心。

(二)目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滞后

高职教学目前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几年引进了多媒体教学,采用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是离不开教师为主角这一特色的。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大多还实行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法进行考核,对以培养一线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这种过分依赖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目前虽有不少院校在考核方式上已经开始尝试开卷、半开卷、半合作、替代、抽签、讨论、答辩、学习笔记、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小论文等不同方式,或采用上述方式的部分组合,但是对于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还稍有欠缺。所以滞后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的高职院校扩招迅速,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不少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还未到相关行业锻炼就直接被招聘到学校任教,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而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种教师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轨现象,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3]。

3.教育教学模式仍需改革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无论是培养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施,都没有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体现出来。这就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偏重理论学习却极少掌握应用型技能,从而致使学生专业发展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局面。

4.学生实践环境缺乏保障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缺乏,再加上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这就造成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实训条件的现状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评估和检测体系使得学校没有看到实践教学环境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致使实践教学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4]。

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体系和运行机制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技能竞赛运行模式,确定了“通过课堂竞赛考核技能,端正学风;通过校级竞赛促进竞争,选拔精英;通过国家竞赛争取荣誉,促进交流”的“课堂—校级—国家(省部级)”3个层次相对应、相促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建立了“以领导重视为前提,学校制度作保障,各个部门相配合”的长效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检验和带动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图1)。

(一)较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

技能竞赛围绕“通过部级竞赛争取荣誉,通过校院级竞赛提高水平”的思路展开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形成部级竞赛、省部级竞赛、校级竞赛多层次,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全方位考察的技能竞赛体系。目前,测量技能竞赛分为3个层次:一是课堂竞赛,指结合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在课堂内对学生所学技能进行竞赛和评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校级测量技能竞赛,覆盖面较广,同时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学院在2009年5月举办的“南方———科力达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报名参赛学生来自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共280余人,参与比赛组织、服务学生100余人,在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学生受益范围大。三是部级竞赛,对校级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大赛前集中指导和训练,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走出去,在多拿奖项的同时,促进学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例如,在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教指委和国家测绘局主办、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学院代表队从40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获得1:500数字测图项目一等奖,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项目二等奖,四等水准测量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在各层次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上,以部级竞赛项目为指导,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在校级竞赛中增设了工程放样等适合其他专业参加的项目,在工程测量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化教学,采用分阶段,一段一赛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训项目组织特定竞赛,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各层竞赛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组织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二)较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

1.制定相应技能竞赛管理制度,设立特定的竞赛管理机构

为使竞赛组织更加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学院在《关于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设立技能竞赛管理机构,并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全体学生中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争做技能能手的良好氛围,在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各系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技能竞赛以获得相应学分,累计获得4个以上学分方能毕业。

2.建立技能竞赛奖励机制

建立竞赛学分制度促使全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但是提高竞赛水平需要奖励机制进行保障。技能竞赛奖励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把参加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对于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都给以一定的德育加分,甚至可以替代选修课的学分,并作为推荐专升本的条件。二是对指导教师和竞赛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肯定教师在竞赛前的指导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除对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外,还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考虑。

3.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技能竞赛前需要学生大量的训练和实验,为此工程测量实验室、校内测量实训场地、机房等均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还仪器,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服务和咨询。另外工程测量专业还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训练,通过“一带一”的方法,迅速提高参赛学生竞赛水平。

4.规范的技能竞赛经费管理

为规范技能竞赛经费,促进学院技能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学院制订了切实有效的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技能竞赛专款专用。

三、技能竞赛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6项,即院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技能竞赛。其中对高职技能竞赛提出了“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技能竞赛与注重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强调了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技能竞赛促进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在各层次技能竞赛中,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竞赛团队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一带一”的方式进行普及性训练。同时建立竞赛奖励机制和技能证书认证等方式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更好地把握专业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能够充分发掘、树立典型以激励学生。让广大同学能够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同时技能竞赛又能为学生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不仅看到希望,还有在希望中拼搏奋斗的机会。学院在组织学生3个层次的测绘技能竞赛中,出现了“竞赛典型激励学生,竞赛环境感染学生,竞赛机会造就学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氛围中空前高涨,技能竞赛已经俨然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技能竞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落实技能竞赛制度,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5]。

1.促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技能竞赛的结构体系配合教学内容,倡导项目化教学,并将实践教学分散到课堂教学当中[6]。在测量技能竞赛中,参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而将这一过程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培养技能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确保知识点学习、课堂实训和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在此过程中,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形成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的循环模式,使课程改革能充分反映技能竞赛对教学的要求,技能竞赛的内容也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反映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技能竞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推动作用,技能大赛能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并通过竞赛来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2.提高学校实训教学条件

各层次测量技能竞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均由学校自己提供,能否满足竞赛的要求,体现了学校实训室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学院一直重视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的硬件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竞赛要求,同时学院测量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针对竞赛准备时间长等特点,开创学生实训第二课堂,在优化管理的基础上使实训室在假期等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实践训练环境和条件。

3.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测量技能竞赛,邀请了多家测绘单位派代表到场参赛,专业教师也直接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这样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

4.有助于推进实施“双证沟通”

“双证”沟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简称,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7]。学院参加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的4名学生均获得了由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高级工程测量员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这在全专业范围内掀起了考证热。

5.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竞赛的组织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也对参加过各类竞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十分青睐并普遍认为这些学生往往在综合素质方面优于其他学生。为此学院所在地的南方测绘能企业积极为学院组织测量技能竞赛和国家竞赛参赛队提供赞助。并优先录用了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4名。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定过程,方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而转变学校的办学模式。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职业素质包括两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方法技巧等技术职业素质。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创新能力等非技术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标准。而组织技能竞赛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8]。

1.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技术职业素质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如将实际问题联系课堂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等。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7篇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面向电类专业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全国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中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训练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能力培养上来,同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的特色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2-4]。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期为四天三夜,在竞赛期间参赛学生要完成:选题立项、理论设计、器件选择、方案比较、实际制作、调试、测试、技术报告写作等诸多工程环节,在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同时,尤其突出工程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特点,填补了工程实践教育的空白,使参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5]。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确保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强调实践、创新。自200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至今已10年了,学校和系里十分重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历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而在电子设计竞赛的集训、参赛过程中对教学改革的促进,特别是CDIO教育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制定符合CDIO教育模式的专业培养计划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于每年的九月份举行,分为全国赛与省赛,其中奇数年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偶数年是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于电子设计竞赛的时间安排在每学年的期初举行,使得参加竞赛的学生主体是刚进入大四的学生,过去的培养计划中四年级上学期才安排主要的专业方向课程,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若是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参加竞赛,他们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受到的训练就更少了,这种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电子竞赛的要求,更不用说是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的CDIO的教学模式了[7-8]。因此,针对电子设计竞赛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必修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不变,只对部分课程中进行整合及增减,调整如下:①“电路”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电路(下)”中增加“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内容,课时由48学时增加到56学时,取消系级选修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增设针对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系级选修课,分别在三、五、七学期的暑假进行。②增设“电机及应用技术”课程,该课程与电气专业的电机原理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电气专业的电机原理课程,课时较多,但内容以交、直流电机为主要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电机及应用技术,课时少,但介绍的电机种类较多,以电机基本原理学习为主,将其作为电子控制的元件来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竞争力。③“PIC单片机技术”课程提前至第四学期,和“电路(下)”、“模拟电子技术”同步开设,确保暑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暑期集训打下基础,这门课程以CDIO模式进行教学,以工程项目设计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先建立工程概念,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应用技术,边做边学。

(2)重视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的设置做了如下调整:①原电子工艺与整机安装的项目内容改为PIC单片机工艺及安装,配合第4学期的PIC单片机技术课程,在PIC单片机技术课程中,可以直接使用学生自己安装的单片机开发板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安装调试的单片机开发板学习单片机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②近年来,DS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具备DSP的应用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增设2周的DSP应用技术的实践环节,希望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该项技术的能力。

2以课题项目为基础的竞赛培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每年暑期的竞赛培训阶段,根据历年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课题方向,如:电源类、电路类、无线电类、机电一体化类等,设计一些综合性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软硬件设计,制作作品,并提交报告。在暑期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一年级的学生以基本技能培训为主,指导教师提供基础技能的讲义,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手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工艺,自主学习protel等EDA工具,要求学生在集训中掌握简单电子系统设计的硬件设计及制作能力。二、三年级的学生以项目培训为主,按照电子竞赛模式引导学生根据历届电子竞赛的课题方向,自主选项,完成立项、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与实现、安装调试、测试,到最终的总结报告等过程。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项目设计,而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小组独立讨论,互相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3电子设计竞赛为工程教育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1)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为CDIO的项目管理积累经验

在电子设计竞赛指导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指导竞赛,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多门课程内容,并且与新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要求指导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只承担一两门课程教学,知识结构较单一,动手能力较薄弱,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但对新技术、前沿技术的接触较多;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新技术的掌握上又略有不足。为发挥特长实现互补,指导教师队伍也进行整合,在指导小组中考虑学科互补,年龄和特长互补,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补充使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承担学生的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任务,指导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们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上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也更加全面[9]。另一方面,电子设计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不仅仅要指导竞赛项目,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中,还涉及到后勤保障、元器件采购、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这些都为教师参与CDIO的项目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2)促进实验室、实训中心硬件条件的改善为

满足电子竞赛需要,实验室、实训中心设立了开放的电子设计竞赛专用实践基地,并提供相关仪器设备。近年来,陆续购置了PCB制版设备、频谱分析仪、数字扫频仪、数字电桥、功率开关电源、失真度测试仪等仪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电子竞赛促进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电子设计竞赛要求3人组队参赛,集体计算成绩,参赛同学在四天三夜中要完成一个课题项目,从选题、立项、方案论证、实施、设备调试、测试直至最后的论文总结,这对学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参赛的3名学生必须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对学生的协作组织能力提出了考验。只有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共度难关,出现问题时不互相埋怨,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比赛过程中,作品不可能一次完成,很多作品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经过多次调试、查找故障并予以排除后才最终完成,只有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决不放弃,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也培养了学生肯吃苦、迎难而上的品质。同时电子设计竞赛时间紧迫,4天竞赛期间往往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学生应变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10]。每年的竞赛的课题都是电子技术发展中较为先进的项目,在竞赛中时常要用到新的芯片、新的应用理论,这就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竞赛培训中,加强了相关能力的训练,适当提供原版外文器件使用手册给学生阅读,提高专业阅读水平。同时竞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参赛者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培训和竞赛,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第8篇

论文内容摘要: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的现状,构建了“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体能、不同技能与知识结构的学生的成才需求,并将其培养成为寓知识、道德、智能、体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界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都是以应用型的本科教学为基础而进行的研究,针对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目前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工作,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年制的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之一,要想提高办学效益,就必须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环境与师资力量,创立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区性特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我们根据自身多年来一线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不断地积极探索,构建了“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通过十多年的实施与应用,得到充分验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以此推广,试图为我国高职高专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是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要求,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著作、书籍和大量的参考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同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体育界——中国体育学术网等网站系统查阅了相关方向的文献100余篇,全面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以及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论证和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2.专家访谈法。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走访了多位教学论、体育教学课程论、教育学专家和部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六位教授和专家,就课题研究的观点、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采用了他们的部分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经过前期的研究,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就本研究相关问题对内蒙古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260名学生进行调查,旨在客观分析该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及应用效果,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37份,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是91.9%,有效率为100%。

(1)问卷效度检验。本问卷内容围绕教学、管理、科研、课程、考核等5个维度进行编制,初步拟定4o个题目。为了核实问卷内容是否符合所要研究内容的准确程度,作者分别请6位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对问卷了进行分析,以帮助做出对测验题目和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判断。不同的专家对本问卷的题目内容进行了基本判断,认为题目拟定非常合理的有1人,较合理的有4人,一般的有1人,不合理的无。专家对调查表的修改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见,笔者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将含有重复意义及不够合理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和筛选,修改后的问卷共有35个题目,将修改好的问卷返还给专家再次审定,有80%的专家认为调查表的设计和内容安排合理,可以作为本研究调查工具。

(2)问卷信度检验。为确保问卷调查所得到材料的可信度以及本次论文的条件限制,我们在第一次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了50人,在相隔一周后进行了重测,并对此进行了信度检验,获得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1,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可靠的重测信度。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和spss13.0forwindows英文版数理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统计结果逐一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得出最终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论,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八种智能。从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审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竞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竞赛是体能与智能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人的能力的高低是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志。人的能力的发展的实质是人脑、人体活动功能水平的提高,是主体自身发展的结果。人体活动能力,如田径运动员的奔跑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都是在教练指导下,通过自身锻炼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不可传授的特征。人脑的活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受到传授的直接影响,但不是由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他人的传授所引起的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同样是不可传授的。体能和脑能是构成人才的两大重要因素。

(二)“教、智、竟”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即“教学育人”,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教育。是指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术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处理好学会做人与学好技术的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去做事、去做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体能型”向“知识型”升华。

“智”即“开发智能”,是指在体育教学与竞赛过程中,围绕体育学科所积淀的文化智慧、知识基础、实践方法、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促进其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提升。同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利用他们的智能优势,有效、便捷、多样的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最终实现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升华。

“竞”即“竞赛成才”。教学竞赛是将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相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实践运用为主,通过创设出适合课程目标、教学对象的多种教学竞赛展示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发展水平,达到检验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运用能力。竞赛是学生领取成才合格证的重要关口。

“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育人”、“开发智能”两环节以认识体验为主。“竞赛成才”以学习实践为主。

总之,“教、智、竞”是实现知行合一,即知识、道德、智能、体能有机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学生成为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更新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身心一元论,即身心同一论、身心对立统一论的健康观和人才观。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促进学生的体力、智力、心力和谐、协调、统一发展的方向转变。培养出有特长的、适应地区需要的知识、道德、智能、体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精心实施。实施“教、智、竞”一体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创建体育教学的“全面、全员、全过程”。“全面”就是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的课堂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一是要实现教师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实现教学最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理解学生人人都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个性、欣赏差异、彼此信任,形成全员学习的共同体。“全过程”是指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渗透到教学的全部运转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连续运转过程:从时间上看全过程是指整个教学的设计——自我练习——实践运用——评价;从空间上看全过程是指师生与课程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程教学的建构者,他们与交往对象、环境以及教材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一个连续的动态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教学育人”过程。这里不去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更不去辨析学术界对教学过程的争鸣,只谈谈我们的“教学育人”是怎样实施的。以篮球课程的传、接球技术教学为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备课、上课、课后评述等几个阶段进行。

备课:(1)提出问题。什么是传、接球?传、接球技术有几种?传、接球的技术要求是什么?(2)分析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篮球技能体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初步提出掌握正确传、接球技术的方法和易犯错误。(3)解决问题。经过小组集体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

(注:备课途径为查阅资料,认真讨论,实地演练)

上课:(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案;(2)各小组按自己的教学方案练习;(3)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技术比赛。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各小组教学方案的优缺点以及通过练习掌握技术的程度。

课后反思:你对不同教学方案的感受?你学到了那些新东西?以作业形式与教师交流。

教学育人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为教学与育人两者紧密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既是学生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又是学生的认知教练、合作伙伴与顾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和接受知识,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地学习,而是通过任务的分工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这是一个相互尊重彼此虚心求学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格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思想“火花”。整个课堂的组织管理突出表现为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引导学生从“体能型”向“知识型”升华。

2.“开发智能”过程。身体一运动智能是指人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去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如:田径课程中跑、跳、投技能的练习,可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体操课程各种技能技巧练习,可增强肌肉力量,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球类课程通过手、脚、头等身体各部位的运动,综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可见,通过专业课程发展体能过程的实质就是“开发智能”过程。

体能是智能发展的支点。体能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重在反复锻炼和巩固提高。发展体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运动智能。换言之,运动智能是人在身体反复运动中感悟、体验而习得,非外铄而注入。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通过肌肉增进记忆,运用身体体验知识”,学会“用动作表达,用身体谈话”,教育界称此为“动作教育”,它对发展人的智能大有裨益。

体育专业课程在发展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同时,促进了其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提升。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智能,是人能够直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现、转变或修饰心里图像田瑚。不但能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还能有效地调整自身的空间位置。教学过程特别关注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速度、动作节奏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速度感、节奏感,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只要长期坚持智能开发的宗旨,学生就会逐步的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升华。人际关系智能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它包含理解和察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在各种教学比赛中,学生、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使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达到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良好的人际关系智能也是一个品德陶冶过程。

“开发智能”对我们来说,还仅仅是尝试,目前尚无成功经验。提出来愿与同仁共同商讨探索。

3.“竞赛成才”过程。“竞赛成才”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竞赛)——再教学——再实践(竞赛)”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计划中将术科课程总课时的10%设定为实践课时。通过竞赛展示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发展水平,检验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运用能力。教学比赛作为一种课程活动,它的开展遵循“主题·准备·比赛·评述反思”模式:

(1)从教学需要、学生兴趣出发,选择一个开放性主题,如:展示赛、检查赛、晋级赛、主赛,其中所包含的、涉及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问题情境做出富有创意的解答。

(2)精15、,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竞赛方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下列任务。以篮球赛为例:

a确定竞赛主题。如确定为晋级赛。这是一种为进一步提高技战术、体能、智能的比赛,以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意识和能力,追踪评价,激励学生成才。

b.确定比赛方法、比赛形式。比赛方法:淘汰制或循环制;比赛形式:5人制或3人制;比赛时间:二节或三节、四节、多节,每节10分钟或l2分钟。以上比赛因素是可变的,可依据参赛人数而确定。

c.制定评分细则与标准。评定内容包含:a.技、战术;b.技能;c.体能;d.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

评定细则标准依据竞赛主题及学生特点,参考体操比赛评分标准进行制定。

d.裁判方法。场上裁判,按篮球裁判法执行;场下裁判,主要依据技、战术、技能、体能、智能的评分标准打分。

课前准备,其实质就是备课。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课中竞赛成败的关键环节。“凡事预则里,不预则废”,竞赛方案出台后,还需多次实地演练,才能少犯错误。

(3)组织比赛。教师领导学生按竞赛方案组织比赛。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赛者,学生的活动是交互式的合作性的。教师自己以导演身份出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导出“交响乐”式的教学比赛,让学生各式各样的想法(声音)认识,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搭载,产生回想和共鸣。使教与做、学与做结合的更好。

教学竞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的建构,更加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比赛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参赛权利”、“体验感悟的权利”。无论是场上队员(学生、班主任),还是裁判员(学生、教师),使他们的个性、人格、尊严都得到平等对待,使他们的理解、体验、感悟、情绪都得到尊重。

课堂竞赛同样体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等特点。如果课堂竞赛进行不完,可延续到课外,但仍按竞赛方案执行,不得偷工减料。

(4)赛后评述反思。反思的内容有:从比赛中学到哪些新东西,在比赛中技战术、道德、智能等方面展示水平怎样,存在什么问题,有何建议等。要认真总结,以作业形式与老师交流。

(五)“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

1.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对“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际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表1):在237名学生中,82%的学生对教师课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满意的。有76%的学生认为该系的教学方法很适合他们,并有73%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中有3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积极性在课上仍就未能被全部调动。这就充分说明“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实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2.对能力培养的反馈。在针对体育教学与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调查中显示(表2):7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7%的学生认

为该系的教学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在实现“竞赛成才”的过程中,我系开展了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活动,如:系内篮、排球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试图让不同体能、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在比赛中得以建构,甚至于推进68%的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潜在培养。其中有86%的学生认为系内的各级各类的比赛能够达到检验他们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目的,这就证明了竞赛活动已成为鉴别学生是否成才的途径。在竞赛中的表现则决定了学校是否为他烙下“合格”体育人才印记的关键所在。

表2中显示:83%的学生愿意在体育教学竞赛中接受学习效果的评价,这说明他们在竞赛过程中能够以完全放松的心理状态展示自身所学的同时,实现自身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教师对自身学习效果的考核。因此,“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竞赛成才”过程的育人与评价的双重效果,是该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最好验证。

“竞赛成才”突出育人与评价的紧密结合。我系根据自己学生知识结构、身体能力与技能水平建立了系内特有的比赛制度,设定了各种各样、各级各类的比赛。不但弥补了学生无参赛体验及各种大型比赛体验的不足,进一步为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道德体验和体育竞赛

的心理体验,而且也使得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最大限度地培养、发挥全体学生的体能、智能、情感、想象与创造力,充分利用竞赛这个教学手段的情境性与生动性的特征,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竞赛成才”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被评价的情况下,时时接受评价;使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及时地获得各种反馈信息并应用于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益与高质量。

三、结论

1.构建“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创设了“教学育人”、“开发智能”、“竞赛成才”的三合一的育人过程。

2.“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树立“身心一元论”的健康观、人才观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精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