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30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1篇

[关键词]模块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24-03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1]

作为大学层次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应当体现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不仅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启蒙,而且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操作技能之外实现更多专业技能的入门。作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首门技术课程,应当与学生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自然衔接,并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2],使本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应注重让学生建立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同时感受计算机文化;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技能,包括视窗基本操作、文档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音频处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3]该课程的教学应当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并举的原则。其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学时如下表1所示:

课程内容说明如下: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含: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数制的原理和应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因特网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

办公软件应用部分包含:Word2010、Excel2010和PowerPoint2010软件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部分包含:多媒体技术理论、photoshop cs4和flash cs4软件的使用。

网页设计部分包含:网页设计初步、网页设计进阶、网站运营及维护和Dreamweaver cs4软件的使用。

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教改项目团队连续三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该课程得不到学生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1.课程内容没有与初、高中学习内容形成明显的差异;2.教学方法单一;3.课程考核标准低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

教改团队对国内外诸如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FONTBONNE UNIVERSITY等八所高校与多家诸如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专业在大学期间只开设计算机基础这唯一关于计算机的课程,同时所有的企业均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尤其是office软件的使用能力。企业普遍认为刚入职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岗位和业务需求的标准。

学生的不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唯一性和企业需求的迫切性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缺口的环,如果不能让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能力的匹配,那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课程内容的修订,促进课程考核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同步,使学生计算机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是模块化,将教学内容按内容之间的联系切块,将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团队按技术特长进行切块,保证将最优质的教师部署到其最擅长的课程模块教学之中。根据学习曲线理论,每一位教师专注于他最擅长的模块教学,势必会促进其授课质量和技术的精进,降低教师的时间成本。

四、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要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思路的落实,必须制订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教师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配合,开设班级配课时间既要独立又要能相互循环。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一)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形成内容群

1.课程内容分块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因特网基础与应用和网页设计四大部分构成。模块化内容切割以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主线进行切割分成:计算机理论知识块、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多媒体处理块四大块,四大模块的内容构成一个闭合循环。其中,所有授课的教师必须承担各自授课班级计算机理论知识块的教学,搭建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体系,为其他三个实践模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授课范围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范围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的质量,如果内容太简单就无法形成与初、高中所学知识的差异。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需求的能力,授课范围的制订必须以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职业化能力考试的要求为指导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必须涵盖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独立安装操作系统和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熟练配置系统硬件和网络协议并且掌握一定的系统维护能力;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必须涵盖office软件中word文本处理软件,进行团队协作大型文档的设计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创意设计;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必须涵盖excel软件除宏以外的所有功能和静态网站设计,学生能够进行诸如商店销售系统数据处理和完整的网站设计;多媒体处理部分必须涵盖常用的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能够让学生熟练使用photoshop设计平面广告,用flash设计不写脚本的动画。

(二)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形成专业技术精良的师资群

通常情况下,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是一个人负责所有内容的讲授,教师必须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熟练掌握六个软件的使用方法。模块化教学方案中将教师从必须熟练使用六个软件的工作中分解出来,要求教师必须经精通课程三个实践模块之一中的两个软件。教师对各实践模块能力分块,将能力最强的资源分配给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开设班级课程配课时间同步,形成循环

模块化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和教师团队模块化切割的基础上,对课程的配课时间也要能够以三至四个班级一组,进行循环,让同一组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负责该组中所有班级的模块内容教学。课程配课时间规则如图2所示:

说明:每个模块14个学时,四个班级为一组进行循环授课。

五、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模块化实施教学,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一直是困扰该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切割,很好的解决了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弊端。模块化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职业能力考试要求为指导,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不仅为学生搭建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而且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师资团队专业

通过师资模块化分配,精良的师资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分析重点和诠释难点,实现融会贯通或触类旁通。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理论结合实际,跟踪最前沿技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师应专注于自己负责的模块,注重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创新知识的传授技巧,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程度,保证课程开设的高水平高质量。

(三)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

模块化方案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熟练组装机器,配置系统和进行系统维护;三个实践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Office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设计制作平面广告和二维动画的能力与网站前台设计开发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了该课程中的几种软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计算机的处理思维,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使用中。

六、结束语

通过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突出了计算机基础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形成了稳定的课程知识结构,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依托企业实际需求制订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的指导原则,让该课程的理论更加联系实际,不仅让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用能力增强,更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更加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和能力处理拓展专业的问题。

[ 注 释 ]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策略

怎样落实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使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分析的主题。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适用性、实用性人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般分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施与考核三部分。在我们了解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类型,五个方向。科学解释是:科学型,即计算机科学方向;工程型,即计算机工程与软件工程方向;应用型,即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方向。文科生的计算机教育一般是广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未进行深入研究。职业学院的文科生一般只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一步一个脚印,为计算机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文科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例如:硬件知识:包括键盘上每个键的位置、各个键的快捷功能;软件知识: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学习软件、娱乐软件等。

2.软件的基本特性与常见软件介绍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软件程序的特性介绍,分别从软件的概念,软件的技术特点和软件的程序语言等方面进行;软件的特性;软件学习与使用。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有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师的意识,使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为之后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熟悉应用开发平台上的一些工具,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学会善于分析、主动钻研的学习习惯。

3.程序语言的设计与开发

首先,这里所说的程序语言不同于基本的程序语言,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拥有9个基本特征,分别是程序的控制结构、赋值、变量、表达式、过程、变量的生命期、数据类型等等。

其次是对计算机程序语言的设计内容的介绍,它包括:编译器工作原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概述、高级语言程序的解释与执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计算的方式。

最后是对程序开发和软件工程的学习与掌握,其内容一般是指:程序设计过程:需求分析、程序设计、编码、测试与排错;软件工程概述;传统的软件工程:生存周期模型、需求分析、设计、软件测试。

三、实施与考核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一般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健全的计算机教学考核制度是前提。教师准确无误的认识和教授教学内容是教学考核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学考核的重要对象。考核的方法主要是:笔试、竞赛(程序设计与网页设计等等)。考核手段主要是:实验,计算机实验是考核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最好方式。

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使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让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很好地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等特点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达到职业学校计算饥的教学基本要求又是―个重大的难题,是―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嵘,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J],金色年华:下,2010。

[2]曹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3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辐射作用;辐射体系;编译原理;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4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所以又称为计算机数学[1]。离散数学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将来参与创新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方法与工具,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诸领域,从科学计算到数据处理,从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到计算机硬件及体系结构,从人工智能到知识系统与工程,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由于计算机本身是一个离散结构,它只能处理离散的或离散化了的对象及对象关系,因此,无论计算机科学理论本身,还是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的其它研究领域,都面临着如何对离散结构进行数学建模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考虑如何将已建立的离散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应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程统考的实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对离散数学的教学投入开始缩减,减少课时,降低难度,避重就轻;学生也无法认识与理解离散数学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致使离散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在计算机专业越来越边缘化。实际上,离散数学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软件工程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2]。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数学基础的离散数学,对其它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强的知识辐射作用。本文致力于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内容中还原离散数学知识,从而体现离散数学核心内容在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通过对离散数学辐射作用的介绍,让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重新认识到离散数学对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本科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重视自己数学理论基础的巩固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不是一门纯数学课程,而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离散数学是应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对数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广义的离散数学主题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关系理论、图论、代数结构、数论、信息论、组合数学等,甚至包含拓扑学、运筹学的内容。有些高校将除拓扑学、运筹学等内容外的主题分为三门课程,即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本文谈到的离散数学内容只涉及到数理逻辑、关系理论、集合论、图论以及代数结构。

离散数学课程与后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中都会涉及到离散数学知识。无论计算机软件系列专业基础课程,还是计算机硬件相关基础课程,例如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本文选择这六门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阐述离散数学在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如图1所示的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在图1中,编译原理的课程内容中就可以还原出全部的离散数学知识结构;数据库的课程内容则可还原出离散数学内容中的关系理论、代数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等内容;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路中都有离散数学知识辐射的印迹。

2 离散数学辐射作用

2.1 编译原理中的离散数学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3],旨在介绍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除了形式文法、有穷自动机等编译原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外,其它内容基本上围绕处理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应该具有的各功能模块展开,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离散数学的数理逻辑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逻辑推理,由前提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推理方法等进行不停的推导演绎,最终得到想要的结论,这是一个严格的演绎分析过程。在编译原理中,与这一演绎分析过程相对应的则是语法自上而下分析方法,即从形式文法的开始符号(前提)出发,利用文法规则产生式(永真蕴涵式),采用相应的推理方法(最左或最右推导),最终得到想要的句型或句子(结论)。在推理证明中还有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那就是从要求证的最终结论出发,依次为其找到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等作为最终结论或中间结论的依据,即从结论出发追本溯源到前提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逻辑。在编译原理的语法分析中,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方法则是归纳过程的代表,即从要得到的句型或句子出发,利用文法产生式规则和推理方法,进行不停的归约,一直到开始符号或失败至,这是一直明显的归纳逻辑推理过程,对应最右推导。

在离散数学的关系理论中,等价关系尤为重要。而在编译原理中,处处有等价原理辐射的痕迹,例如形式文法等价、有穷自动机等价、中间代码表示形式等价等。在编译原理的内容中,有关等价的部分还包括正规文法与正则表达式的等价性、正则表达式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正规文法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实际上,有穷自动机等价是进行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确定化、确定有穷自动机化简的理论基础。

编译原理的很多内容中都使用了形式化技术,最典型的就是状态图刻画有穷自动机、语法树表示语法分析过程,当然在LL(1)文法FIRST集与FOLLOW集计算、算符优先文法的优先函数关系图以及基本块有向图中都体现了离散数学的集合论与图论。在编译原理全部内容中都贯穿了符号串运算,符号串与其上的运算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数系统。

2.2 数据库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库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4]。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的关系模型就经典地体现了离散数学中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关系模型中的参照完整性。数据库概念模型描述中使用的实体-联系模型(图)更是生动地呈现了实体型之间的关系。在离散数学中,函数是一类特殊关系,而关系数据理论中的函数依赖则描述了关系模式属性(集)之间的语义关联。数据库中的查询处理与优化的理论基础则是离散数学中等价原理,查询被处理或优化前后在功能和语义上必须满足等价关系。

与关系模型紧密相连的则是关系代数,这是一类典型的代数系统。关系数据结构是其运算对象,关系操作则是定义在关系上的具体运算,如选择、投影、连接、除等,这些运算都满足封闭性,关系操作的输入与输出则都是表示关系数据的集合,因此集合运算中的并、交、差、笛卡尔积等也是关系操作的一部分。关系数据模型中常用的SQL语言则是关系代数的一种具体实现,即一种具体的代数系统。

数据库理论中被集合论与图论辐射到的内容包括:(1)一个关系数据库是关系模式(二维表)的集合;(2)一个关系模式(二维表)就是一个实体集,表中每一个就是一个具体的实体元素;(3)在概念世界中描述实体型以及实体型间关系的实体-联系图;(4)关系查询处理与优化中的查询树。

2.3 其它课程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5],也是计算机存储与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因而,数据结构课程中很多具体的数据结构都是集合,如队列、栈、线性表等。数据结构除描述集合中数据元素的特性外,还要刻画集合中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一个数据结构是由数据元素依据某种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对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的描述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中的树、二叉树以及图等结构则是离散数学图论内容的延续,基于图结构的各种算法,如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关键路径等,在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中都有不同深度的描述。

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进程状态图为典型的图论内容;操作系统在对进程等对象进行管理时,很多内容涉及到对象间关系,如死锁中进程间时序上的先后关系;操作系统中很多算法都使用到了集合概念,如死锁的解锁算法等。离散数学的核心内容辐射到了操作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中。

软件工程最终的产物是软件系统,既然是软件系统,在进行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时,不可避免要研究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有自顶而下和自底而上两类分析方法,自顶而下对应数理逻辑中的演绎逻辑,而自底而上则表示数理逻辑中的归纳逻辑。软件工程内容中同图论有关的包括软件开发模型、软件模块间关系表示、软件测试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方面的基础课,在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组成单元“逻辑门”等以离散数学中的命题逻辑为基础;计算机处理器的结构形式化等都离不开集合论与图论的参与。实际上,在让学生认知软件与硬件的功能等价性时,则充分体现了软硬件的逻辑等价原理。

3 结论

针对离散数学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的问题,本文以编译原理、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为例,论述了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综合知识体系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体现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傅彦,顾小丰,王庆先等.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离散数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等.编译原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胡慧君(1976-),女,讲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刘茂福(1977-),男,教授,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比较全面地、概括性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主要分支领域,广度优先是该课程的特点,同时也有一定的深度。

“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的定位是: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激发学习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促进研究性学习;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的定位是:通过拆装计算机,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掌握互联网的接入方法和应用,掌握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计算机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素养。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作为整个“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深化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模式、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实验内容特色不明显

虽然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可选的教材也比较多,但专门的“计算机导论”实验教材却很少,多是选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实验教材。这类实验教材偏重于常用软件(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操作使用,而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网络连接、病毒查杀等内容的介绍比较少,甚至没有。课程学完以后,计算机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体现不出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仅仅包括常用软件的一般应用性操作是不够的。

“计算机导论”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学生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掌握拆卸计算机和组装计算机的技能,具备基本的联网、环境配置、工具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杀毒软件的安装与查杀计算机病毒等能力。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安排一些开放性实验,如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数据库实验等,深化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2.2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和家庭,受物质条件、重视程度及学习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入学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同学可能连最基本的键盘、鼠标操作都不是很熟悉;而有的同学可能已制作过幻灯片,会熟练地使用互联网,甚至能够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统一授课,讲授相同的教学

本文得到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6020330)和河北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王苗(1975-),女(汉),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

内容,布置相同的实验题目,教师难以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基础较差、一时还不适应计算机课程学习方式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学生,会觉得所讲内容过于简单,对实验内容没有兴趣,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教学要考虑学生初始基础的不同,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各自所需。

2.3强调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目前的实验教学强调单项操作技能比较多,例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却没有拆装计算机的技能;会使用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却不会安装和卸载软件,不会进行系统配置;会简单的录入和排版,却不会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和美观大方的幻灯片;会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却不会进行联网设置等。实验内容多为实现单一功能的单元实验,以完成某项实际任务为目标的综合性实验较少,强调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2.4考核方式死板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计算机导论实验的考核包括平时考勤、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考勤虽然能督促学生按时间到实验室,但却不能保证学生把心思都用在实验题目上;由于都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实验报告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期末考试由于时间有限,做的题目比较简单,不容易考察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对存在问题的分析,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实验教学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多样化考核,以此提高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计算机导论理论教学的质量提高。

3.1充实教学内容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导论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计算机学科方法论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二是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组装计算机能力。前者通过理论教学来实现,后者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互联网应用、FrontPage网页制作、计算机安全等。如表1所示,每部分内容分为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两部分,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和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表1计算机导论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基本操作 高级技能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键盘和鼠标操作 计算机拆装、熟悉各种主要硬件设备

Windows操作系统 文件和文件夹管理、文件搜索、创建快捷方式 磁盘操作、系统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Word文字处理软件 文本的录入和编辑、格式设置与页面设置、简单的表格操作 表格的高级功能、绘制图形、图文混排、特殊排版

Excel电子表格软件 数据录入与编辑、自动填充、记录排序、格式化、页面设置 公式、函数、记录筛选、分类汇总、创建与编辑图表、数据透视表

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 简单幻灯片制作、超级链接、应用设计模板、动态效果 幻灯片放映设置、配色方案、动画设置、插入声音及图片、插入切换特效

互联网应用 信息检索、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 互联网接入、网络设置、浏览器配置、编辑多媒体电子邮件

FrontPage网页制作 创建站点、设计站点风格、简单网页的编辑与 设计框架结构的网站、制作图文并茂的个人主页

计算机安全 杀毒软件、防火墙软件的基本功能 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的配置、升级、启动扫描、定时查杀、访问规则和流量监控等高级功能

3.2改进教学方式

由于受到中小学阶段的学校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有较大的差异。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应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在每部分实验内容前设置一些分层次的测试,通过低层次测试者,直接进入高层次内容的学习,这样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地选择实验内容。

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现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测试的基础上将学生按层次分成AB班,A班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水平)直接进行高级操作技能的练习,强化实际应用技能的提高。B班学生(操作基础差一些)从基本操作练习开始,在熟练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再进行高级操作技能的练习。第二种方式(如果不便于分班)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类似于AB班学生的不同要求。除了课上时间外,应给学生提供一定学时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对于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使其有比较充足的实验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完成一些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功能的实验题目。

分层次教学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不同情况,使其各有所学,既能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又能够激发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3.3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基本组成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行组装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建立文件夹和各种文件,有效管理自己的外存资源(硬盘、U盘等);Word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建立包括文字、图片及一些特殊效果的实用文档;Excel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完成各种基于电子表格的统计、排序和筛选等功能;PowerPoint、互联网应用、计算机安全等实验也都类似,都是要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满足实际需要的技能。所以,实验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只是掌握一些单一的操作技能。

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支撑。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首先向学生演示几篇事先编辑好的风格各异、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让学生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去实现这些功能。然后进行如查找、替换文本,设置字体格式、文字效果,创建目录及分栏等一些简单的操作演示,展示Word软件易学、易用的特点,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需要设置一些综合性的有一定实用背景的题目,如制作个人理财的电子表格、自我介绍的幻灯片、某一主题的网站等,留给学生用课外的实验时间来完成,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实验成果发到教师的邮箱或上传到指定FTP服务器上。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自己需要的素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借此也可使得学生逐步积累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资源。

3.4多样化考核方式

考核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的考核要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要只是在局部的细节上考察。实际教学情况表明,学生可能在某些细节上很熟悉,但仍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在坚持考勤、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的基础上,使考核方式多样化一些,布置一些综合性题目供学生完成并根据完成情况评定成绩,表现突出的,可以免去期末考试。例如,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布置一份设计计算机装机方案的题目,要求学生给出分别适合家庭娱乐、日常办公、图像处理等不同需求的配置方案。这就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了解市场,关注新技术、新产品,了解不同配件的性能、价格等,经过分析、比较,才能给出符合需求的、性价比高的配置方案,借此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Windows、Word、Excel、PowerPonint、杀毒软件等常用软件的学习及互联网应用、网页制作等内容的学习,要注重考察学生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上网搜索图、文、音、像素材的基础上,制作一个图文和表格混排的文档、就某个主题制作一个幻灯片、设计一个小型网站等。这样的工作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益的。

4结论

文中提出的关于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各教学环节,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促进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学;教学改革;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85-02

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设了20年左右,科技的发展与计算机联系日益紧密,基础的办公操作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知识需求,计算思维因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教学思路,调整课程内容,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现状

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和技能型教学,关注点是计算机及其通用计算手段的应用,如二进制、微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则是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1]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旧知识”进行教学组织,这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质疑的问题之一。[2]

此外,学生生源状态不一样,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因此大多数同学都有一定的基础操作,只是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原有的操作知识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容易低迷,作为第一学期的先开课程,这种风气如果继续延续,对后续课程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思路

1.增强基础教学意识,注重品德学风培养

加大理论课程内容的比重,注重基础知识和常识教育,同时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基础作用。

此外,作为首批课程,不应该仅仅注意其教学内容上的基础作用,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少走弯路,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注意将品德教育融于教学中,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2.兼顾学生教学需求,认可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是教学主体,应该“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应该考虑学生考级以及今后学习工作需要,和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均衡的特点,适当安排软件操作内容及学时。

同时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故不应以细节全面作为授课思路,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开发升级目的、基本操作、基本功用演示和应用原则上,起到“领进门”的作用,详细操作提供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

3.具有教学专业特色,发挥课程教学意义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应该通过大量的与授课专业相关的实例来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共感意识,以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必备的研究和开发工具,将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掌握在本专业方向中能够依靠计算机做什么以及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协作时所必须具有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的教学意义。

4.强调素质能力培养,围绕计算思维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其文献查阅、信息整合、研究分析能力,强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

将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应用分析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强调各种设计实现中相关计算思维的特点、作用以及思考过程,使学生感性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的同时,学会应用计算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三、改革形式

1.授课内容

根据教改思路,结合教学大纲,选择陈国良教授主编的《计算思维导论》作为教材同时,选择夏耘等主编的《计算思维基础》作为参考教材,并将这门课程分成8大专题,课时安排及授课顺序如表1所示。

表1 学时安排表

专题 学时

计算思维基础知识 4

计算机硬件基础 4

算法与编程语言 2

计算机软件理论 2

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4

计算文化与职业道德 2

第一个专题是计算思维基础。其主要知识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和学科的分类和含义,作为大学的首开课程,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二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思维和计算思维,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列举CAD应用和模拟测试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成果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应用;三是让学生了解计算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准确的角度和定位来处理解决计算问题,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计算思维的设计者而非实现者。

第二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硬件。其目的是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及相关硬件的熟悉,信息的二进制表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以及基本工作过程,以此强调培养数学建模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三、四、五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第三个专题使学生了解需要通过编程语言编写具体算法控制计算机工作,而软件即是其最终表现,以编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需要培养自身的逻辑性、分析性和创新性思维。第四个专题从软件系统组成,常见软件,及软件开发三个方面,讲解软件的作用和开发常识,使学生掌握专业软件开发时所需要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以强调系统性、层次性、计划性和协作性思维的必要性。第五个专题针对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从功能设计、管理操作、工作原理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的同时,理解其运行实质。对于并发、互斥、共享和加锁等关键性技术,引入现实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类比移植思维。

第六个专题讲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软硬件等常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相关设置操作,并强调其中的标准化、分布式思维,并根据系统互联网络模型再次强调协作性和层次性思维,以及通过网络安全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除了考虑系统的功能性外还学要考虑系统的责任性。

作为补充知识,第七个专题根据学生教学需求,选择常用软件讲解原理和基础操作,并根据软件界面及其操作的发展变化历史,强调设计上“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第八个专题则学习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信念。

2.考核方式

(1)实验考核。将实验分成打字练习和软件操作两部分,又因为学生基础不同,分别设置了选做和必做题目。选做部分为验证实验,根据具体知识点提供操作指导书,供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学。必做部分则是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模拟系统,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题目并当场给出成绩,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即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了学生等级考试的需要。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允许学生重复考核,保存最高分,以成绩挑战为驱动增强学生学习投入度。

(2)论文考核。论文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增强科研能力,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因此以论文代替了原有的选择题抽查和其他课程的笔试考核方式,共分三个题目。

第一次题目为《为父母组装电脑》,以经济适用角度确定电脑配置,并说明理由。其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硬件知识得同时,能够形成“有理有据有度”的思维意识,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家人的思想品德。

第二次题目为《计算思维之我见》,分别从计算思维的含义及理解,所学计算思维应用总结,个人生活中计算思维体现举例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对所学内容复结的同时,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课程主旨。

第三次题目为《计算机法律法规》,将最后一章的内容进行自行总结,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其最终目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

论文表现形式和提交方法随着课程进展也设定了不同要求。第一次的论文在课程前期布置的,因此为纸质手写,分班收交。后两次则是在课程后期布置的,已经学过相应的软件操作课程,因此分别要求做成电子文档和演示文稿,并合理进行格式设置和页面布局,活学活用。提交形式则考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需求,分别为邮件附件发送和文档压缩后FTP上传,使学生尽早熟悉相关操作。

四、总结探讨

经过半学期的实践,实际教学基本上能按照预期进行,从学生的论文中也能体现出对该门课程的认同和认可。在今年等级考试监考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也有一定的了解,更能合理分配时间。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论文的意义理解不够,预留时间短,资料查阅不足,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目的,需要教师在留作业之前,说明写作意义,并对论文的书写完成进行指导说明。其次,学生自学意识不足,习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不愿意分析不喜欢总结,习惯问答案,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还需要教师引导。最后,教师授课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理论实践结合有一定困难度,需要和专业老师沟通。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6篇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它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研究重点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也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软件工程开展近30年后,人们才对软件工程核心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以作为产业决策、职业认证、课程教育的依据。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2]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完全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2004年8月,有全世界五百多位专家教授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2009年, gswe2009中的教育知识体系cbok主要来源于swebok,同时也参考了seek2004、incose2003和haskins2007。与swebok2010同步,gswe2009包含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ka(职业实践)和四个关于教育的ka(工程经济学基础、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同时两个在swebok中没有出现的ka(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被加入了cbok。此外,cbok还调整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gswe2009由准备知识、核心知识、大学特有知识、选择性知识和顶点经验所构成。其中的大学特有知识有学生的入学基础决定,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置学习专业核心知识之前的准备知识以及在学生职业实践课程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知识,而顶点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和进行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因此,课程设置中准备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设置以及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第一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计算机教学 建议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实用技术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必修课。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把财会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家财政部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速度的需求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硬软件市场情况,资金、硬件、软件配置问题不大,而缺乏的是既懂财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了这把“双刃剑”对于新形势下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将来从事本职工作,还是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向其他方向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为此,笔者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在学好计算机知识方面谈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要走出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误区

中职学生要真正学好计算机,首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好高骛远。中职学生的起点是初中基础,如果单纯追求高水平的微机理论知识,结果只会事倍功半。计算机软件更新快,使用周期最多几年,学生在学校无论学习什么软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或许学过的软件会被新的软件(版本)所代替。但是,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它们都有很好的传承及相似之处,新一代的版本都兼容了上一代的功能,升级之后只是功能更强大,操作更便捷。如果学生认真学习,即便软件更新升级,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要求是不同的,学生必须分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主次课程。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二、要认识计算机学习对会计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21世纪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让人们感受到计算机的应用无所不在。如今网络的普及,更让人们感受到计算机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会计班学生应该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好学精计算机基础课程,尤其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实际的工作并不需要有多深的会计理论知识,而是要看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能力的熟练程度,以及在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汉字录入在工作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打字的速度影响操作软件的速度。我们不要因为打字枯燥无味而轻视它,也不要一味地上机只练习打字。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会计专业的学生能真正盲打的不多,打字速度能达到60字/分钟的就更少了,造成这种状态除了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调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基本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种类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专业,在选择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内容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软件类型。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大致分为语言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动画三维、办公软件、数据库系统及网络等。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熟练掌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之外,还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包括Windows,Word、Excel、数据库应用软件、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软件的安装、邮件的收发等等,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会计电算化为起点,不断拓展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

每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但有些方法是相通的,具体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认真做几套相关试卷,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复思考常见题型的知识点,充分利用上机操作加强实践运用的熟练程度。二是学习过程中要多想多问,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课堂知识多整理多回顾,做到事无巨细,刨根问底。三是认真对待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善于使用搜索引擎和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视野。

总之,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去学精学透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使个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一专多能”的学生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瑞君,蒋砚章.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任江涛.如何学习会计电算化学科[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第8篇

关键词:软件设计;课程群;实践体系;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专业全国招生增幅变化和就业优势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我院作为地方高等院校,以“计算机系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模式的研究”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为契机,围绕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实践模式的改革,在软件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资源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新性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1课程群建设的理念和建设目标

我校课题组在分析我院现行的软件系列实践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以构建软件系列课程群为平台,搭建软件设计课程核心平台为基础的、分层次的实践平台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课程群建设定位以培养地方建设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软件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系统整合教学改革成果,打通科研与教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的质量。

2课程群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从我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与软件设计基础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应[1-2],在对各实践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将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方法、软件工程八门课程组成软件设计课程群,纳入我院本科生综合培养计划五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平台中,并明确软件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创新软件人才。

2.1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手段,共享教学成果

在学校2006年教学计划调整总学时压缩的大背景下,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跟进这种变化,将软件设计课程群相应的课时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计算机导论由原来的54学时压缩为18学时,减少了理论课教学学时;整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重复的教学内容;课程群各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2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调整课程群内各课程理论学时的同时,我们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总体思路是:强调应用,突出特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为突破口。课程群相关实验课程独立开课,实验类型有验证性、设计性、自主性和综合性实验,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1) 制订相关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形成科学、合理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相关实践教材及实验指导书的选用或论证及编写。

3)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手段的改进。

4) 健全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分别包括对教师以及学生考核体系和管理标准的建立。

5) 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能力培养的硬条件。

6) 实训基地的建设。我院先后与欧索日桥、无锡软通等数十家软件企业、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校企联合[4],创建实训基地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

2.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养

1)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师资力量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建设逐渐改善课任师资队伍结构。目前课程群任课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教3人,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83%;实验技术人5人,拥有博士以上学位者4人。

2) 注重青年教师的软件设计基础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使年轻教师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岗位要求,我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青年教师分配到我系以后,由高职称教师在软件设计理论知识、实习操作、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一对一辅导,使其尽快胜任软件设计教学的基本要求。

3) 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促进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学院通过每周定期举办教学研究讨论班,组织专业讨论班报告会,每二周开展一次专家学术讲座,每年两个月的软件企业兼职等措施的实施,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学术骨干培训和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使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2.4教学改革教材配套建设

2000年以来,我院面向全国出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7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3部。赵立江副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已被全国数十余所高校采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3建设成效

经过软件设计课程群的建设和实践,为我院成功申办软件工程专业积累了经验,在已结束的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评审中,我校申报的软件工程等三个专业经过激烈竞争,最终通过省级评审,并被推荐报送至教育部终审通过。这标志着我院专业建设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结语

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我校计算机学科近年来围绕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创新,也为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35.

[2] 陈道蓄.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规范[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程序委员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21.

[3] 赵立江,郑成增. 关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 常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6):76-78.

[4] 赵立江.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人才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11):72-73.

Establishment of Software Design Courses in Regional Universities

ZHAO Lijiang1,2, ZHANG Yongchang2

(1.Guangzhou Sports Training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