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工行政论文

社工行政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2 08:15:05

社工行政论文

社工行政论文第1篇

【关键词】政法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实践 司法社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5-03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学历层次结构中,社会工作已经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学等。在全国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同。当然,不同的学校类别开设的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如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倾向于培养综合性社会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医学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层次的不同,还是培养院校的不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教学阶段来分,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大的行业来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几大行业的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按照课程设置来分,包括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践问题。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的学生以法学类专业学生居多,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纯粹的法学类专业如法律事务、贸易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专业就占差不多40%,法学类相关专业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术、司法警察、刑事执行等专业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学类专业开设了更多的法学类课程,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非法学类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均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最后,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生活在以法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的校园,非法学类专业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多了“法律性”这一层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如因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样,也因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历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产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法干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是在原来的广西政法干校的基础上成立,进而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历史性证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现实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手册明文规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别召开主体班会,并且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统一拟定班会的主题。最后,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综上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这一层外衣。

(三)组织纪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较强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首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具体来说,每天早上实行早操制度,阻止学生睡懒觉的行为。每天晚上10点以后开始晚检,杜绝学生深夜外出或夜不归宿的行为。其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类专业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练,下午或晚上要进行军事训练。最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包括警察类专业学生和非警察类专业学生)经常外派执行执勤、安保等警务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现其更强组织纪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当然也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综合影响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专业实践偏少。在各专业的毕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偏少,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专业实践偏少这个通病。对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调查发现,他们最多的是类似“我们没有实习到什么,根本没有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回答。造成这种专业实践偏少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领域方面的问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领域首选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其次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再次是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专业性。第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相关领域进行毕业实践,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难以融入工作。第三,毕业实践的时间偏短。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为三到六个月,实践单位往往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实习生身上。当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偏低,除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外,其他领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偏少。

(二)实践领域:多数在政法部门。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倾向于选择政法部门,即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即使不选择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大多数学生也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每届只有一到两个学生选择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毕业实践,毕业后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每届也就一两个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笔者认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性”所影响的。其他的选择在企业进行实习,笔者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待遇方面的考虑。而真正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的学生,则是真正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

(三)实践指导:缺乏专门的指导机制。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包含了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毕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来看,首先缺乏的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机制,尤其是毕业实践的指导机制。具体体现在: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毕业实践如何计算酬劳、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评价机制等。其次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10年开设,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则开设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一人,专业教师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四)与毕业论文关系:脱离毕业论文。现在对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到底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一直是高职学校及教师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毕业论文应该与毕业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在非专业领域实践。其次,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进行毕业实践,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未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选择学校给予的参考选题,而不是主动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等进行选题。就笔者近几年所指导的30余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真正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结合的学生不超过10%。

三、促进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对策

(一)实践机制:符合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良好的机制是社会工作各类实践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应根据政法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一整套实践机制,并且要将毕业实践作为这一整套实践机制的重点内容。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整套机制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明确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经费支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再次,要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实行动态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状态。第四,实行弹性的毕业实践机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情况来看,毕业实践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建议不低于半年的毕业实践。此外,实践机制应体现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最低专业标准,但是专业特色与优势科目的发展并不突出。

(二)实践指导:专业的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虽然进入毕业实践,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况且毕业实践是学生诸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下进行。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学校层面来考虑,二是要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来考虑。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化、专职化。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可考虑从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专业化最好是专职化的毕业实践教师。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层面来看,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认真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指导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要包括思想层面的指导。其次,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当前正在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及未来将要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实践领域:司法社工和常规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般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医学院校、工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样的特殊性,因此其毕业实践领域应包括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特殊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当然,考虑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这姑且不论,主要探讨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具体来说,第一,社区矫正。从社区矫正的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方法应是以法律规定的方法为主,辅之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调解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较为符合法院人民调解员职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识。此外,司法社会工作还包括安置帮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实践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实践形式:关联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也同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一样,应将毕业实践与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联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完成毕业实践,也可以促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这也是当下诸多高校比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当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学生毕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重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好的选题,撰写更具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2]苏香菊.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研究[J].传承,2015(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42)

社工行政论文第2篇

一、理论研究工作情况

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在完成分会换届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努力做到“三抓好”,使我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抓好研究分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年6月26日,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议,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成员名单,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聘请市政协副秘书长王志雄、区政协*主席宋江澎担任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的顾问。会上,区政协主席、会长刘小骏同志就做好新一届研究分会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即:增强做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开创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通过换届,吸纳了一批有一定理论素养、积极性高的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到研究分会中,充实了区政协理论研究队伍。完成换届工作后,理事会迅速根据市政协研究会提出的*年研讨任务,结合我区政协的工作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理论研讨主题及参考题目,要求会员们积极围绕主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政协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探讨。对研究分会的建设,政协领导十分重视、关心,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给予了指导;区政协机关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抓好会员的学习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开展学习,是政协章程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协工作者在研究政协理论、探索政协工作新思路过程中应做的工作。一年来,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响应区政协努力打造学习型政协的号召,结合换届后的实际情况,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结合区政协的中心组学习、常委会议、专题辅导报告与委、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会员学习中共*届六中全会和*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去年专门邀请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志雄就如何撰写好理论研讨论文对理事作专题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扩大了会员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会员的理论研讨能力。

(三)抓好理论研讨工作。去年,分会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当前全社会关注的全局性工作出发,结合政协工作实际,积极围绕人民政协的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以“如何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本领”为主题,积极发动、组织各委员小组、研究分会会员及机关干部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分会理事、政协委员、派成员积极研讨,联系政协工作实际撰写论文,先后提交了理论研讨论文16篇,由于政协办公室做好了发动工作,充分调动了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仅政协机关干部就提交了6篇论文。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分会组织由市、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者为主的评审小组对16篇论文进行认真、公正、公平的评选,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优秀论文12篇,区政协办公室获得了组织奖。分会还在其中挑选了13篇论文交市政协参加市理论研究会的评选活动,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共有6篇论文获奖,其中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同时研究分会也因成绩优异而获得组织奖。获奖的论文中,郭梁同志的《贯彻“四位一体”要求,推进政协自身建设》和黄慧敏委员的《努力提高提案质,为社会和谐多出力》两篇文章已被刊登在*年第一期的《广州政协》上。此外,研究分会还将会员撰写理论文章中的观点、建议和意见,通过综合整理,提炼出理论要点,用于指导机关建设、完善工作制度。使理论源于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政协理论研讨工作的目的。

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情况

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体现了政协信息工作的特点。

(一)健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网络,抓好基础性工作。过去一年来,面对政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区政协进一步探索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工作机制,努力夯实信息工作的基础。为进一步发动区政协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广集民智,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经区政协主席会议同意,办公室与各专门委员会、委员活动小组及各派协商后,从各界别委员和区各派、工商联以及政协机关中聘请了46名信息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形成了以政协机关为龙头、以信息员为骨干、由全体委员和各派参加的社情民意信息网络。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员对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认识,把握好收集整理和报送的方法,办公室围绕着如何收集和撰写社情民意等问题,对信息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和要求,于去年8月份召开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座谈会,让信息员和担任街道负责人的政协委员交流,研究做好区政协社情民意工作的途径和办法。一年多来,信息员报送社情民意35篇,委、组和派活动信息近40篇,所报送的社情民意信息质量也逐步提高。其中民盟*区基层委员会信息员蔡汉聪同志做好收集本党派盟员的社情民意的工作,经过自己的分析整理成19篇社情民意上报区政协,体现了派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办公室也认真做好信息的整理和报送工作,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和市政协、区委、区政府等内部刊物,以及区公众网、区政协网、市政协信息网等,区政协的各项工作信息达68多条(次),编印《*政协》简报11期,从各个角度宣传政协履行职能的情况。*年被市政协采用信息26篇,居全市各区、县级市政协首位,并获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先进单位称号。

(二)重点采集和反映事关平安和谐*建设的重要信息,突出主题性工作。根据主席会议的要求,区政协去年收集反映社情民意的重点主要放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安和谐*建设及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48条惠民措施过程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问题上,坚持在筛选、报送社情民意时严把质量关,力求报送到区委、区政府的《社情民意》准确、有用。一年来,政协委员和信息员认真履行职责,关注区内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或身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充分利用社情民意直通车的功能,做好各界别群众的“传声筒”。去年区政协报送的《社情民意》专刊中,有的涉及到区的整体发展,有的涉及经济发展,有的涉及民生问题,引起了区主要领导的重视,如《建议成立*区“中调”工作机构》和《建议区政府在扶持民营企业的力度尤其在融资、招投标等方面能否再大些》两期专刊引起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了批示,要求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进行研究,尽快抓落实。

社工行政论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62-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漏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许多不安定因素的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针对此种情况,中国共产党立足长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同志曾强调:“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社会建设方向,促进人民内部团结,争取革命和社会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经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就,如果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经济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因此,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只有充分正确认识这些功能,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政治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主体。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完成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上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确保其充分发挥政治导向功能。

二、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目前我国正处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期,许多别有用心的国内势力利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各种谎言和“邪恶”理论的伪装下,企图分裂中国,破坏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取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以达到其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政治野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的不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就使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显得更加紧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自身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和指引人们透过事物的表象认清事物的本质,并能通过科学的方法论,引导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把握事物的重点和关键,从而以合理恰当的次序和时间比较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此外,它也能通过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让人们真正看清国内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和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诡计,从而达到提高人们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效果,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和个体自我意识强化趋势的增强,和突发性事件增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能够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通过及时发现并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需求得到满足,及时把矛盾和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减少隔阂,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三、思想保证功能

思想保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它通过向人们传播和灌输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使人们逐渐增强对这些理论和思想的认同感,从而使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同时,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思想保证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原则精神的传播和灌输,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问题做出符合科学性的解释,从而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通过揭露各种错误思潮和论点的危害,来帮助和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人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主动地接受积极正确思潮的熏陶和洗礼。这对于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公众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保证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凝聚力量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一种强大的整体力量,从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已经彰显出其巨大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民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功能,才紧紧团结在一起,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凡是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量的地方,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就会迅速增长,错误思想迅速澄清,人民内部的团结迅速加强。”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中国人民曾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民的分裂、不团结、不协作,从而给了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造成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基于此种教训,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自觉地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凝聚力量中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量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全体社会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统一力量,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五、激励社会活力功能

曾强调:“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于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层次和水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持科学辩证的分析方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有益成分,抛弃其落后有害成分,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联系,是人们在面对不同价值抉择时,自觉做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符合的价值选择。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多重价值选择,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选择只有一个,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引导人们在多重价值选择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这样,就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活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联系起来,使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符合的思想观念,产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符合的行为活动。二在于帮助人们调节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人们及时缓解和排除不良情绪并适时控制自身心理状态,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健康心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期和矛盾多发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群众性矛盾运动,因此,必须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节和控制人们心理状态的功能,防止不良社会结果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和灌输,能够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人们在面对不同问题和矛盾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有利于降低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运用其独特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使人们变得更加理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疏导人们的不健康情绪,对人们的不健康情绪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从而减少人们对社会的抵触心理,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降低矛盾产生的可能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一个突出表现。

――――――――――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9.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3〕在苏联的言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8.

社工行政论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91-02

媒介具有教育,引导受众的功能。人们通过传媒获取社会信息,在休闲娱乐中表达意见,传递、沟通、交流思想。现代传媒工具的多样化以及媒介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公共舆论的形成具有及时性、广泛性、普遍性。在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充分认识公共舆论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公共舆论的内涵与特征

作为历时性概念,公共舆论经历了从舆论到公众舆论再到公共舆论的演变过程。在我国古代,舆论被称为“舆人之论”,最初指地位很低的人的言论,后来泛指一般百姓即众人的言论。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舆论最初指相对于真理理性的没有完全得到充分论证的不确定的判断。现代社会,随着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发展以及公共舆论的环境标准和手段的不断变化,公共舆论活动的范围和能量不断扩大。一般认为,作为社会群体意识,公共舆论以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文化价值体系为标准,通过公众与公共渠道对当前政治事务和公共生活表达的意见。公共参与性是公共舆论的最重要的特征。公共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舆论所关涉的主题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社会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不同的阶级、团体和群体通过会议、论坛、大众媒介等意见场所交流和表达观点,在意见的争论、讨论等互动中将个别性意见转化成公众的意见。相对于一般的意见交流而言,公共舆论以公共事务为议题,在公共论坛中能够引起讨论的往往是没有固定处理方案而又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问题。意识表层性是公共舆论具有一般的舆论的特性。舆论具有表层意识的特性,人们的脑力的感觉、需要、意图和关系是舆论形成的心理动因。与一般舆论一样,公共舆论往往呈现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流动状态,在表达上因重于反应观点意见而往往显得情绪化,在内容上捕捉厉害问题、重要事件及其最新动态而居于时间的表层空间。正如黑格尔曾指出,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个人所享有的形势的主观自由在于,对普遍事务具有其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1]

二、社会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社会舆论对人的思想行为影响的积极作用

社会舆论可以为人的行为引导方向,处于新环境的人会因舆论的启迪和暗示作用而尽快适应环境。社会舆论可以加强正当行为的力量,在引导正当行为迅速发展的同时约束和制约非正当行为的发展变化。当社会舆论成为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共同遵守的习俗和准则时,可以自发、自觉地调整群体内的意见和行为,促进群体内协作精神的形成,增强群体凝聚力。

(二)社会舆论对人的思想行为影响的消极作用

当社会舆论由少部分持错误观点的人操纵并利用宣传工具和大众媒介广泛渲染,就会导致更大的错误。而且,当社会舆论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时,一部分持正确观点人就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和打击,使群众无法了解事实真相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主体和客体的影响

首先,社会舆论影响教育者行为的方式和内容变化。在社会舆论的影响制约下,教育者在实施自己的目标时,可以利用舆论的强大力量促进被教育者的行为的转化。同时,教育者本身就处于复杂的社会舆论之中,其伴随舆论的变化发展,将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发展和提高。其次,社会舆论可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环境的熟悉和适应。如大学校园的非正态舆论会诱使一年级新生盲目追求并模仿,从而减弱了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而且,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舆论和各种规范,在舆论的暗示下,人会知道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在某种情况下社会舆论对人的效果作用超过了其他的教育形式,它还影响着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的态度和选择,如社会舆论中的不利因素会影响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舆论有着反作用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舆论的导向。可以发挥其正面作用规范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持不同意见的人减少,使负面舆论发生转移,从而有利于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处理好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增强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面作用

公共舆论与社会舆论正在以各种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和方法,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善于运用这一工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在媒体鱼龙混杂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信息和消极心态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官本位思想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再次滋生出来,而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大众则怨声载道,思想上有很多负面情绪难以发泄,在这种时候,舆论就要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把党的大方针重点通俗地传达到群众的耳朵里,运用舆论这一媒介手段拉近政府与人民的距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时期也要强调宣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一)政府应加强网上舆论的正面性引导,防止造谣者蛊惑人心

自从提倡网络媒体言论自由以后,各个渠道的信息量与日俱增,可信息参差不齐,对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不断浮现出假新闻,有意重伤、诽谤、编造新闻等恶劣情况的出现给舆论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2012年各大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的“世界末日”事件,从传闻出现到这个事件的结束,经历了好几年,专家们已多次澄清这个事件并否定这个传闻的真实性。但是,广大受众在媒体争相报道的舆论环境下,公众又开始信以为真,并在各大论坛以及日常生活中展开议论,这个事件一直扑朔迷离,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坚定公众的信念,任凭公共舆论大肆渲染以增加收视率等以商业企图为目的的运营。最后这个事件造成了很多无辜受众的思想上的恐慌。一些侥幸分子甚至投机取巧造谣末日黑暗等等,导致大量公众哄抢蜡烛等日用品,造成商家形成暴力,公众盲目积压囤货,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群众的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假设政府等部门在这件事上给予正规引导,公众可能会更理性对待。

(二)社会舆论与公共舆论应时刻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风向标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传媒行业也是如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而获利他们不惜采取各种方式来吸引受众眼球。因此,社会舆论与公共舆论应该时刻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方向。致力于提高受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加强对民众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有个舆论平台可以说是正面舆论宣传以增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榜样――《感动中国》。这个栏目每年都会由全国人民投票评选出中国在各个领域做出不平凡的事迹的榜样的人物。他们有下岗工人、科学家,航天功臣,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舍己为人,帮助孤寡老人,默默地心甘情愿地做好事几十年。俗话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的受众心目中,雷锋那样的只是一个标志,新一代的人类并不是都生活在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并了解雷锋的故事。所以,《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把在我们身边的感动人物展现了出来,让我们发现原来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好人就在我们周围。为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添加了很多的正能量,给人们以希望和动力,起了很好的模范教育作用,在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感染熏陶作用。真正地把我党宣扬和坚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到实处,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的内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已经成为指引大众争相效仿的榜样,为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贡献。由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好公共舆论与社会舆论,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从而逐步加快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

(三)充分运用公共舆论和社会舆论,揭露社会上存在的负面事件,以达到思想警示作用

近几年,政府官员丑闻百出,好多的发现都要归功于社会舆论。由于网络的匿名制和微博,博客的流行,有些正义人士在网络上举报个别官员事迹,并奉上证据,这给司法机关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线索,为社会公正,公平,法律的平等性公开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依法惩治了不少贪官污吏,同时也给各个部门机关的官员们敲响了警钟。舆论监督遏制了这种歪风邪风,树立了社会的正风。其中在媒体节目中《焦点访谈》在这十几年来揭露了社会上众多的黑暗面,地沟油、黑心棉、毒馒头、毒鸭蛋,还有社会公共部门执法不严执法不力这些都在焦点访谈这个舆论平台上曝光,并被大众所认知,帮助公众区分事务的善恶美丑,并警示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立即停手,让社会秩序回归稳定,在思想上达到惩戒与警示作用。

虽然社会舆论与公共舆论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上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负面作用。例如,舆论媒体也会传播各种虚无的谣言,制造虚假新闻,扰乱公众的正常思维判断能力,做出错误判断,混淆视听。例如前些年张悟本假借中医世家的名义,在地方电视台大肆宣扬他的养生之道,盲目灌输不科学的养生方法。他抓住了受众的心理,造成绿豆,白萝卜等物品涨价,导致市场混乱,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舆论与公共舆论应该遵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以及价值导向,发挥正面导向作用,遏制其负面作用。

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公共舆论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反之则会抑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从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变化,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变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扩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引导自觉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符合人民利益的大政方针尽快深入人心,启迪更多的人民群众来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正确舆论的力量,控制错误舆论的蔓延和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文环境,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工行政论文第5篇

《意见》强调,要按照中央政法委通知要求,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和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文件,全面准确领会精神实质。要进一步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司法行政工作的政治方向;进一步领会新世纪新阶段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领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进一步领会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领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意见》指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切实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努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贡献。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按照中央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开展宏观调控、节能减排、资源环保、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积极参与打击和预防经济领域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积极为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法律服务,协助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法律服务。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法律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供法律服务和智力支持。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更加强化上。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作为第一责任,进一步做好监狱劳教工作,健全完善监所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加强监所内部正规管理,加大监狱劳教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加快推进监狱布局调整、监狱劳教系统信息化建设,做好劳教戒毒和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确保监所持续安全稳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更好地为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服务上。紧紧围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以化解矛盾为主线,把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参与涉及民生问题纠纷的调解,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方便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民工、残疾人等及时获得法律援助。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参与“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要把大学习、大讨论的成效落实到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好实施上。紧紧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五五”普法规划贯彻实施,切实加强宪法和重点法律法规宣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扎实开展以“人文奥运·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抓好普法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带动全民普法深入开展。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理。

社工行政论文第6篇

在苏联解体以后,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事实:即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的苏联哲学 、苏联政治学、苏联经济学、苏联社会学等等,即所谓苏联文化也终结了。这就意味着 ,对于前苏联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来说,这种“苏联文化”还是外在的东西,始终没 有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没有成为该社会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 说,在苏联存在的历史时期,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这样,由于社 会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本质规律,就使它与特定的政治制度始终处在尖锐地对立之中。 所以这种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客观规律之间的这种对抗性矛盾的解决,便成为这种政治 制度解体的文化原因;而那种特定历史形态的文化,也就只能随着它附着之上的政权的 解体而一起终结了。

苏联和苏联共产党的解体与“苏联文化”终结的同时性,特定历史形态的文化与相应 的政治制度的这种特殊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文化现象;而对这个 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则会使我们对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解体的原因,有更深刻的文化学 的认识。对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解体原因的文化学思考,这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肯定会是有益处的。

以下,我们对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苏联社会中文化发展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尖锐对立 现象,进行一些分析,从文化学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解体的历史 原因。

1.文化的多元性本质与政治体制高度集权性的尖锐对立

大量的事实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的后期,文化和政治之 间的矛盾日益深刻、日益尖锐,而政治体制本身的各种弊端,又使它无法解决这样的矛 盾。因此,政治和文化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就成为导致政治体制本身瓦解的 重要原因之一。从苏联产生到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这样突出, 并且最后变得不能相容了呢?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本质与政治体制高 度集权性之间的尖锐对立。

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问题时,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经济、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党的领导一元化为特点的集权体制,就形成了党的领导集团、党的领袖对社会权力的 全面垄断。于是,便形成了单一的权力结构、单一的经济所有制。这样,实质上是专制 性质的单一权力结构,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求就日益尖锐对立起来,最 后,导致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崩溃。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经济、政治关系的反映。但是,体现人类文明发 展成果的文化,诸如科学理论、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等,并不是对经济政治关系的简 单消极反映;相反,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必然会表现出它的精神特性。对于活生生 的文化来说,这就是它的多元性的特点。但是,从整个苏联存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 到,随着政治体制的日益集权化,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也相应地越来越受到扼杀了。在社 会科学的研究中,甚至在文艺创作中,政治上的党性标准,越来越成为惟一的要求。而 这里所谓的“党性标准”,说穿了就是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与现在当权的最高领导人 的观点保持“完全一致”,否则,就要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等大帽子,遭 到残酷的政治迫害甚至人身迫害。这样,为了维护高度集权性质的单一权力结构,就必 然要执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粗暴地破坏文化发展的多元性,造成一种具有教条主义特 征的文化的单一性。

这种高度政治集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产生的恶果之一,就是国家崇拜、政党崇拜、组 织崇拜、领袖崇拜的泛滥,而这其中影响最恶劣的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在斯大林当政 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狂热的个人崇拜,粗暴 地践踏了社会科学研究。在当时,人们必须按照斯大林的观点去理解哲学、经济学、历 史学、政治学、法学,按照斯大林的意思去编写历史,等等。斯大林本人则成了各个学 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惟一的、最高的学术仲裁者。[1]这样, 由于权力的绝对集中,在斯大林的政治高压下,文化的多元性本质——思想的自由本性 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但是,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发展规律、思想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或者说,社会科 学理论的自由发展,科学思想的自由发展,这是任何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都无法遏止 的。这样,在政治权力与文化发展之间,就必然要形成日益尖锐的冲突。而在这种冲突 中,政治权力必然要对文化的多元自由发展实行扼杀。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任何一 种专制政权,在新的思想文化面前,或者说在它所称之为异端思想面前,都是表面上很 强硬而实质上很脆弱的。所以,它们是经不住自由思想潮流冲击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 一下苏联解体的过程,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说,苏联的 庞大政权机器,是被以民主思想为主流的现代文化发展冲垮的。

2.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政治实用主义之间的尖锐冲突

在各种历史形式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中,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实体在极端自私的考虑 下,必然要以自己为核心,而对其他的各种社会主体,一概采取利已性的政治实用主义 态度。这就是说,集权专制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把整个社会的各个机体,特 别是各种能动的社会因素,都当作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我们看到,在苏联存在期间,整 个社会的文化,全部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完全都成了党的最高领导人可 以任意摆布的政治性工具。或者说,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都具有了政治工具性质。这 样,现存的政治体制以及权力结构,就与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创造性成果,它是属于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意义世界,文化对全社会的各种主体,它都是一视同仁的。因此, 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是它的本性。但是,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之下,全部文化只能为 现存的政治服务,只能成为领导集团的实用主义政治工具。这就是说,只能有一种“党 的理论”,而不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各门社会科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如果再 研究一下苏联存在期间的社会科学状况,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 ,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主要出版物,往往是同样的面孔,发出的是同一种声音,显示了它 们作为同一种政治工具的基本特点。

文化,包括全部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科学理论,由于它的政治工具化,使它的本来的 社会价值也变质了,或者说使它的作用庸俗化了。比如说,苏联共产党的末代领导人之 一康斯坦丁·契尔年科,这个平庸之辈,在事业上毫无作为,也谈不上什么具有坚定的 信念,然而,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十分重视的。不过,这并不是由于他对理论有什 么兴趣,相反,“他多半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保住权力的手段,当然这也是由习 惯促成的。”[2]当然,在苏联领导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上,契尔年科只不过 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苏联存在期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种普遍的政治实用主义态 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命运来说,是可悲的。因为,这样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不是要保卫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保卫自己的权力、地位 和利益。结果会是怎么样呢?随着政权的解体,他们的既得权力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一同失去了。

但是,这种政治实用主义的文化政策,由于它违背了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实际上是 不可能达到它预想的政治目的的;而且,由于政治实用主义与文化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矛 盾的尖锐冲突,往往是适得其反的。这样,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理论,不 但不能有助于政治权力的强化,反而是常常帮倒忙,使社会的各个阶层对政治权力实体 产生反感;同时,更严重的是,这种政治实用主义,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科学的形象,取 消了它的实际社会作用。可见,如果一种政治权力对文化采取政治实用主义态度,这不 但会摧毁自己,更可怕的是摧残了社会文化。在社会的文化发展史中,苏联政权与苏联 文化的同归于尽,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教训。

3.文化的科学本性与学术政治化之间的尖锐冲突

在苏联存在的时期中,苏联共产党对整个社会一切领域实行的是所谓“一元化”领导 。这样,作为整个文化基础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就只能为党的现实政治任务服务,学 术工作具有了单纯的政治性质;同时,由于党对社会科学理论工作的严密控制,于是就 发生了与中世纪类似的情况:社会科学、学术成为政治的婢女。我们可以看到,在苏联 时期,特别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共产党中央的现实政治需要,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也即 学术研究工作的根本目标;党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指示,就是学术工作的惟一指 针;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必须按照党的政治指令来制定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这样,整个 学术工作——文化工作就几乎完全政治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科学理论工作、学术工作,乃至整个文化工作,都只能在政治权 力的指挥下进行。当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术工作、社会科学理论工作,乃至整 个文化工作,要有正确的政治领导;但是,对学术的政治领导不能变成政治权力对学术 研究工作简单的直接干预。否则,这种学术的政治化,就必然与学术文化的科学本性, 产生尖锐的冲突。具体来说,在苏联存在的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家们已经变成了蹩脚 的、粗暴的学术警察。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家们尽管有强大的政权做后盾,尽管学者们 和他们的理论作品常常遭到厄运,但是,实际的失败者仍然是政治家。不过,在这种情 况下,学术——文化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在苏联存在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政治权力对学术研究工作简单的直接指挥, 党的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对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具体的直接干预,还产生了另一个特殊 的社会政治现象: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完全政治化。当然,对于大多数以追求科学真理为 宗旨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悲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是无法进行 真正的科学研究的。但是,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里,即政治化了的学术环境,也 给那些本来就怀有政治野心而混迹于社会科学学术界的人,创造了飞黄腾达的难得机会 。于是,就产生了既能在政治界又能在学术界两栖生存的政客化了的所谓学者,或者说 叫做“学者政客”。政客化了的学者或者说戴着学者帽子的政客的出现,对于苏联社会 来说,既是一种政治悲剧,也是一种学术悲剧。因为,他们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 上,都是两面派。所以,他们既破坏了政治声誉,也败坏了学术声誉。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有理由说,这些政客化了的学者,是苏联和苏联共产党的掘墓人。

4.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系封闭性之间的尖锐冲突

社工行政论文第7篇

关键词:政协,宣传工作,方向

 

搞好政协工作,离不开宣传工作。,政协。哪里的政协宣传工作做得好,哪里的政协工作也就有声有色。,政协。在新形势下,政协工作既要有“做功”,还要有“唱功”。加强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有利于增进各方面对政协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政协履行职能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总结政协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人民政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是提高政协地位,扩大政协影响,发挥政协作用,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扩大政协影响

各级政协机关必须和本地和区外媒体、上级媒体积极配合,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坚持和完善联系制度,让新闻单位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本地区政协的制度和工作,并积极为这些新闻单位宣传政协工作做好基础性的配合工作。

和各级各地媒体合作可以扩大政协的宣传平台,使政协的声音更大,传的更远。要增强和这些新闻媒体合作的计划性,每年可以请进一批媒体将其与政协各项工作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报道本地区政协的重大活动。同时也可以考虑走出去开展一些围绕团结和民主的活动,并给予宣传。

二、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增强背景报道、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的力度

要从创新策划入手,改单一的会议报道为背景报道、深度报告与跟踪报道,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要深挖政协的新闻资源,做到让社会各界喜闻乐见,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事先制定方案。根据活动安排,制定活动宣传方案,具体部署宣传事宜;二是加强跟踪。重大活动宣传有始有终,跟踪报道,以扩大社会影响,使政协的宣传更具有新闻性和可读性。,政协。

政协组织的各项重要活动、重要会议、友好往来、开展的专题调研、视察考察、咨询论证、提案督办,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组织的重大纪念活动、各种座谈会、联谊交友会等,由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这些会议、活动的宣传报道,我们注意准确的把握分寸,确保如实报道、正面宣传。同时要对注意多报道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的履职活动、多报道涉及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调研视察活动、多报道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提案,围绕这些活动增强背景报道、深度报道、连续报道。

三、运用多种形式媒体,扩大覆盖面

要充分考虑加强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全面合作,人民政协具有丰富的议政资源、统战资源、民意资源和文史资源,这些资源是政协宣传的富矿。好的矿藏,需要敏锐的探矿人、先进的冶炼技术和良好的工厂车间;政协的新闻资源,需要优秀的记者和权威的媒体进行深度采访与编辑加工。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舞台、更加立体的空间,把政协新闻资源发掘好、利用好。

要拓宽宣传的渠道,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影视等多种形式,使宣传效果覆盖到不同的人群。要扩充宣传手段,考虑不同宣传方式的功能,充分运用新闻报道,论坛、访谈、社会公益活动等,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增强宣传效果。要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办好宣传政协的专栏、专版、专题等,并与他们密切合作,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力求出精品。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自己的政协网站,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对网络宣传也要加大投入,在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为网络宣传工作创造较好的条件。

四、改进方式,增强政协宣传工作的实效

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式十分重要。,政协。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政协新闻宣传的方式方法,是我们加强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课题。要拉进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等多种形式,各媒体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开辟专栏、专访、委员专访、议政综述、热点追踪、话题评析、政策解读等方式,也可进行现场直播、实时播送、网络媒体现场访谈等方式,使政协各项活动的宣传实现深层次、多样性。如可以在报刊上开辟 “政协论坛—民主与法制”专版,从更高和更深层面对政协履行职能活动、委员建言献策和协商议政实践进行全面深入报道。也可在主流媒体举办“政协园地”、“委员在线”、“委员走进直播间”和“委员视点”等专题和专栏平台,从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视角,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进行了多方面、多侧面采访报道,反映和宣传一大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同时我们要注意四个结合,以增强政协宣传工作的实效。一是要把报道领导活动与报道委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相结合;二是要把程序性报道与实质性报道相结合;三是要把结论式的报道与行进式、全过程报道相结合;四是要把报道形式单一化与报道形式多样化相结合。

五、潜性宣传政协基本理论知识,把基本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例和材料展现给社会各界

要充分挖掘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的潜力,研究和探索新闻宣传的新手段和新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让社会各界的人了解政协、熟悉政协。在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中,使群众了解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情况有较为直接的印象。,政协。

政协新闻宣传既要面向政协系统、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也要面向各级党政干部,面向各界广大群众,面向社会。,政协。对各界的宣传的重点要有所区别。一是展现给社会: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日常新闻宣传报道,如程序性报道政协全会、常委会议等日常工作;紧密跟踪政协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深入报道党政部门重视、人民群众关心、政协履行职能取得实效的典型事例等。二是展现给群众:对一些课题的调研、重要提案的督办等,做好背景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确保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血有肉;注重报道政协对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课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报道政协关注民生,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生动事例;重点报道本地区不断拓展履职舞台,主办的品牌性文化、经贸活动。将地区的新亮点、闪光点、兴奋点酣畅淋漓的展现给世人。三是展现给同行:积极宣传各级政协履行职能中涌现出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宣传政协组织和政协机关建设的新进展,如政协提案工作的做法和成绩,疏通民意放映渠道的做法,党委、政府支持政协工作的政协履行职能的具体情况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全书.把握正确导向创新方式方法开创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J].协商论坛,2009年12月刊.

[3]马俊.努力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新闻宣传工作[J].华兴时报,2007年.

社工行政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毛泽东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毛泽东》,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