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说课设计论文

说课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57

说课设计论文

说课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成语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22

作业设计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只要设计的作业形式学生感兴趣,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作业设计是成功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努力于研究如何有效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所设计的作业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作业设计心得介绍给大家,仅供参阅。

一、实验型作业的设计

何谓实验型作业呢?所谓的实验型作业是指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方能完成的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完成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

例如,执教《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余寻找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分别搭一座拱桥和一座梁桥。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完成桥梁的搭建之后,我还要求他们进行实验看看到底是梁桥更加坚固还是拱桥更加坚固。通过相关的实验验证,最终学生们一致认为:拱桥比梁桥更加坚固。通过完成这样的实验型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起到的效果可见一斑。

实验型作业的设计更适用于说明文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谜语型作业的设计

谜语型作业是指教师设计一个谜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词语。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对于初中生的词语掌握是非常有用的。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谜语型作业让他们当堂完成,学生们对于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非常感兴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型作业:请在课文当中找到相应意思的词语:(1)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干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因地制宜);(2)形容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重峦叠嶂);(3)形容非常的华贵(珠光宝气)。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迅速阅读课文,并很快找到了谜题的答案。而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学生们也深刻地掌握了相关词语的意思。

谜语型作业的设计适合于任何课文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谜语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让他们在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掌握更多的词语含义。

三、绘画型作业的设计

除了上述两种作业的设计形式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让学生们来完成。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片段画出自己的所想。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新颖的,下课之后他们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苏州园林景象进行绘画。第二天,学生们交出了自己的绘画作业。我要求他们对自己所画的画进行介绍,并说明自己的画是根据课文中的哪段文字描写所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对自己所作的画进行介绍,这样的方式不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绘画型作业的设计看似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毫不相关,但是却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辩论型作业的设计

所谓的辩论型作业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文选择一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为了更好地进行辩论,学生们必须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研读,这对于学生们加深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执教《孔乙己》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型作业: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到底是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是他自身的性格呢?辩论题目出示之后,我给学生们几分钟思考的时间,随后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学生认为,孔乙己是被当时的科举制度给害了,才造成他最终的悲惨结局。有学生认为,孔乙己之所以会那样主要是自己性格使然,为什么别人都能活得好好的,而他却不能呢?辩论双方僵持不下,促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说课设计论文第2篇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适用于环保机械、数控技术等各方向)

一、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1、 如何选题、开题

选题、开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课题有没有价值,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背景,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看有什么价值,从实践上看,有什么价值。

2)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验条件、资金等方面的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3)课题要与所学专业相关,且忌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差太大的题目。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选课题最好与过程装备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工程科学研究有关,尽量选择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 或者是同本专业、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符合教学要求的自拟课题。

2、开题报告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

1)课题的名称。课题名称是所要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简练,一般不要超过20字;

2)问题的提出。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理论的价值,实践的价值,预计从几方面来完成。

3)这个问题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到什么程度,国际研究到什么程度,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来阐述。

4)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5)确定研究拟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这个课题具体分哪几个步骤进行。

6)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自己具备哪些条件、研究路线是否行得通等。

7)列出时间安排。

8)列出参考文献。

3、如何查阅文献资料、怎样写文献综述查阅文献资料可根据如下步骤进行:

1)课题确定后,要根据课题的研究的内涵确定课题的中英文关键词;

2)根据中英文关键词检索该课题领域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或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通过检索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数据库等,一般能查到较新的文献,找到几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利用国家或省市图书馆或一些科技情报检索机构,也能够查到一些相关文献。四是利用互联网,从一些专门的网站上也能获取一些信息。

在写文献综述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首先要将与你课题题目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从而了解到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现状如何,别人都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研究;

2)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评述目前研究的水平,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或其不足;

3)最后评述一下自己拟研究课题有何意义,目前处在什么水平,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4、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

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详细列出进行课题研究所需的工作(工作划分得越细,越容易统筹安排)根据总的课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

有的研究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则需要分步进行;而有的研究内容关联性不是很强,则可以齐头并进,同时展开研究。例如,很多课题需要实验分析且往往需要在理论分析或数值模拟分析之后进行,但是实验分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往往会拖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实验分析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可分为试样制备、实验条件准备、实验、检验或标定等,可以将试样制备和实验条件准备等实验工作提前,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就开展这些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进度与具体的课题有关,此处只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建议同学们可参照企业施工或维修计划图的方法,将细化的工作排列在时间进度表中,找出最优工作进度安排路线。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包括书籍、期刊、专利、会议论文等,总数一般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3篇,参考文献要能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进展。

二、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方法

1、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主要内容及编排顺序如下:

1)摘要;

2)目录;

3)前言或绪论(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相关情况的介绍、前人工作等、课题研究内容等);

4)按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给出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程序或实验等研究过程中的步骤、数据、结果等的描述;

5)结论与展望;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英文不少于5篇,需要在正文部分引用出处。

2、毕业论文撰写的方法

毕业论文是在完成各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按上述内容阐述研究的目的、过程、成果及结论。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理论依据要充分,数据要准确,公式推导要正确,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另外,要注意论文结构的合理性;数学模型建立的正确、合理性;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社会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创新。

另外,撰写论文时要概念清楚,内容正确,结构严谨,文字通畅,用语符合技术专业规范,各种标准资料的运用符合学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图表清楚,图面质量符合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三、毕业设计的要求

1、 设计说明书内容

1)文献综述(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作用、研究方案确定的原则与说明);

2)总体结构设计、技术方案依据及原理说明(有实验的应包括实验流程示意图);

3)技术实施过程、工艺计算、机械设计和强度设计、零部件结构设计;

4)材料的选用和说明、机器或设备的制造、安装或检修;

5)结论、总结或专题讨论。

2、设计图纸的内容、图纸量的要求

设计说明书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设计图纸:指机械设计标准所指的图纸,图纸绘制的规范及标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设计图纸的总量不少于2张A0或4张A1的图纸。对于大纸画小图的现象应予避免或进行适当的折扣计数。

所有图纸须有图框和标题栏。图纸要有人审核并在“审核”一栏上签名,学生在设计一栏上签名。原理图、程序框图和流程图以及其它一些抛去文字就失去

意义的图不计其内。图纸可以用计算机绘制;任何人不得拷贝或抄袭他人的图纸,一旦发现则以作弊论处。

四、论文(设计)选题方向

1、产品设计

2、创新设计

3、表面工程

4、机械设计技术研究

5、机械设计

6、机器人设计

7、动画设计

8、振动控制及减振材料

9、逆向工程

10、图形处理网页设计

11、虚拟样机

说课设计论文第3篇

按叙述的先后顺序,说课基本流程分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的运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教学程序以及教学设想等。整个说课过程要能够展现教师备课的思维过程,要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学情等方面的把握。

一要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把握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案,为改进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说教材要求做到:第一,介绍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第二,提出具体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第三,分析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征及重难点;其四,分析学生的状况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予以整理与组织。

以《文件大管家》一课为例,我是如此说教材的:《文件大管家》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29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完“保存文件”、“查找文件”的基础上,对Win98基本操作的进一步认识。编者将文件操作分解为选定文件,删除文件和文件夹,复制、移动文件和文件夹三个部分,用简洁、易懂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文件操作的基本要领。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学好后续《规范使用计算机》的基础。本课在Win98基本操作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中,选定文件是删除、复制、移动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删除、复制则是常用的Windows文件操作。因此我设想将选定文件,删除、复制文件和文件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将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操作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要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的灵活运用是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关键。正是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等不同特征,所以学会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教学设施和条件以及教者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多种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是为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

说教法和学法应做到:第一,说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设计的符合新课改新理念要求的教学方法;第二,说出本课所采用的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计算机等);第三,说出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如预习、听讲、复习等方法)、记忆方法及解题技巧等;第四,说出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学具(如工具书、教材、实验用具等);第五,说出怎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书、观察、提问、自学等)。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是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或某几种软件,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复制”操作,方法很多,什么菜单法、命令法等等,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具体介绍,只能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其中一两种,其他方法让学生自己在练习中发现,引导学生自学和“复制”相似的一些操作,总结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说课中的程序,并不是像教案中那样只详细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要说出对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依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备课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说,程序是教师对通常备课过程的科学化和理论化的升华,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说教学程序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运用“高浓缩”的语言,不必“照案宣科”,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第二,要说出本节课的课堂结构和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方法、新授讲授、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第三,要说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以及课堂练习和练习意图;第四,要预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文件大管家》说课稿节选

第三环节――协作学习,删除文件。

基于选定文件的基础,接下来是删除文件的教学。依据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没有采取讲演法,而是将学生分成小组,精心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共同完成。

①怎样删除硬盘中的文件?

②怎样删除软盘中的文件?

③“回收站”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设想:通过小组协作,展开讨论,探究删除文件的方法,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小组内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在小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将各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一一板书,并在全班展开交流,突破小组协作的局限,进而进行有效学习。

说课的技巧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熟悉大纲、钻研教材,这样才能掌握本课在本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和难点。另外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说课更具深度。平时多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说课打下理论基础。认真写好说课稿,增强自信心,消除紧张心理,使自己发挥最佳水平。“不打无准备之仗”,说明事前准备的必要性,充分准备是说课成功的起点。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一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形式,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说课活动中,说课教师不仅要说清楚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楚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说课的对象,说课时的语言、表情、称呼。说课是教师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教学活动,注意详略得当,不可面面俱到,对重难点的处理、教学过程、学法指导等应该详说,而对教学目标、教法、媒体运用、时间安排等可简略。

说课设计论文第4篇

1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主干学科开设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但是,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总体来讲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课程设计质量整体不高。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任课教师直接指定。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经验不足,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倾向于从互联网上找参考资料,学生也通过网络比较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没有经过深入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引用网上资料,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也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2)课程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起初课程设计的情况是,在两周的时间内,按照选题、查资料、策划等流程执行,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检查。出现少数学生偷懒,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有抄袭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作用大打折扣。

(3)考核标准难以统一并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多维度,制定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有一定的难度。考核过程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情况评分。由于受到指导老师主观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也缺少相对客观的评分依据,最终考核成绩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设计和论文没有有效区分。不少学生把课程设计按照论文的模式和结构撰写,没有理解课程设计的实质,课程设计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不能准确把握,理论偏多,偏离了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初衷。

2改革措施

课程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使老师和学生都不甚满意,为了能达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专门召开课程设计研讨会,积极探索课程设计改革措施,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课程设计进行较大的改革,把过程管理的思想引入到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2.1充分做好开题准备

指导教师要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给学生准备合适的题目。由于每个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不同,所以其目的、任务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采取的相关措施有:第一,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教师集中讨论决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编写完备的课程设计指导说明书。指导书包括:课程设计性质、对象、学时、学分;课程设计目的侧重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出发,提供自学、查资料、独立实践的任务;课程设计内容应说明必须的步骤和反映步骤完成情况的文档;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包括出勤、设计报告、成果汇报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应的得分标准。

2.2建立答疑制度

在课程设计期间,每天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值日,为学生答疑,严格考勤。学生针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主动找老师答疑,交流设计构思、想法和创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策划方案的能力。

2.3提交课程设计大纲

在课程设计开始后的第三天,学生要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设计大纲,大纲要明确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某个具体企业的简介,在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要合乎管理的逻辑。大纲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和每个学生就大纲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指导老师审阅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思路。

2.4实行全过程考核

课程设计采取从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天直至结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根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和性质编制。考核标准包括出勤率、各阶段的评价、设计报告的评价、成果汇报的评价等多项指标。各指标所占的比例也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老师集体讨论确立。

2.5组织成果汇报

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安排了成果汇报环节——答辩。汇报流程类似毕业答辩程序:由学生自述10分钟,之后老师和同学针对性提出2-3个问题。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设计任务,认真搜集资料、完成报告、熟悉设计内容,总结重点、制作PPT完成汇报。

3改革效果

3.1强化了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中,按照某些说法,指导老师用课程设计“混”教学工作量。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指导老师除了在课程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还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必须保持和学生沟通,有效强化了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3.2加深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

以前不少学生普遍对课程设计和 论文的区别没有弄清楚,很多课程设计基本上就是论文。课程设计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可以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操作方法,不需要太多理论的阐述。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要求学生设计出某公司不同职位、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表格,让企业每一个员工根据这个考核表格很清楚的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取得良好的绩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为以后学生可能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说课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是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课程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文化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应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做出积极的应对,换句话说,应首先确立明确的设计理念。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就是对话。一般地讲,对话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和会谈。在这里,对话作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已经超出语言学的领域,更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一种交往和互动、沟通和合作的文化,是与民主、平等、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1]对话理念的提出是与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和而不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对话。“‘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2]

对话理念的确立同样与后现代哲学对“多元论”的倡导和对“本体论的平等”的信仰密切相关。德利兹认为,多元论的观念──“是哲学的最大成就”。后现代哲学家倡导一种视角多元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们号召人们要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来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文本,目的是有意避免思维视角的单一和僵化。视角多元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他们对“本体论的平等”原则的信仰。后现代哲学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或一种思想──不管这个人或这种思想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少点或多点实在性。“本体论的平等”原则要求人们摒弃一切歧视,认可或接受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正是出于这种对“多元”和“平等”概念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哲学对“对话”的推崇。在后现代哲学家看来,“对话”绝不是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相互的言说和倾听,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对话的本质并非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真正的对话总是保持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意味着对人真诚地倾听和对人的尊重和宽容。为了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主义主张开放,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以防人微言轻的悲剧再度发生。[3]后现代哲学的“对话”观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对话理念的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依据。

对话理念的确立意味着课程设计对人的关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真实需要,主要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真切思考和充分尊重,体现了课程设计的人性化追求。

对话理念意味着对各民族及其文化之间的平等性的承认和尊重。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多民族教育是其基础和中心课题。[4]每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各民族文化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者只有意识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平等,并予以充分的尊重,才可能把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及时地反映到课程中来。为此,课程设计必须跳出“民族文化中心论”的窠臼。民族文化中心论是指“那种有意或无意的社会文化心理倾向,习惯于从传统的思维定势或文化偏见出发,认定自己的文化实践活动优越于其他文化社团或民族的文化实践活动”。[5]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对话理念要求打破唯我独尊的民族文化中心论的藩篱,认识到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特殊的灵光和值得尊重的成分,因而在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文化的存在。

对话理念还意味着关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的文化创新。研究发现,每一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尤其在当代,这种趋势更为普遍,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边缘文化”和“创新文化”不断地创造和生成。“两种对立思想的交接意味着新思想的诞生,两种平等文化的遭遇意味着生成一种新的文化”。[6]“边缘文化”或“创新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更新和丰富着文化的内涵,凸显着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课程应反映这种“边缘文化”或“创新文化”,也就是说,对话理念下的课程设计应把文化的互动与创新纳入必须关注的范围之中。

确立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对话理念,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对话理念下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在实践方面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增强课程设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众所周知,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化型文化”,即以“汉文化”为主体,各民族的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和融合。这种状况反映在课程领域里,就表现为课程文化的建设问题。针对这类问题,课题组成员曾对四川省某县教育局的部分教研人员和教师就课程的适切性问题进行过访谈。[7]在访谈中,一位负责人说:现行的学校课程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希望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对课程文化问题有合理的反映和重视。民族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还对农村教育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说:现行教材相对城市学生比较适合,有的内容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课程教材中的城市文化的意识太浓,对于我们乡村文化缺乏关照,特别是初中以后的课程教材,对农村极不适应。由此看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它能够兼顾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应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予以关注的重大课题,更是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增强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认同和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同时,达成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创造和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智慧和灵光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学校教育日渐暴露出一定的被动和不适应。有学者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8]这一现象必然要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并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促使学生实现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接纳。在课程设计上,应注意增强综合性,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关注和整合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好的课程应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对社会有足够的了解,增进彼此的认识;其内容也不是只基于一种文化,也应包括该地区所有族群的优秀文化。课程应描绘多种文化的经验,开阔社会上更加宽广的视野,让每一个小孩都有机会去接触、感受。[9](149)

与此同时,要增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每个国家、地区、民族和个人等都越来越趋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各种文化不断渗透和融合。在这种格局之中,人类生活在“地球村”之中。面对这一趋势,课程改革必须作出及时的回应,在课程设计中,要增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使它能够及时反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以帮助学生达成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为,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追求本地文化与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历程,它应超越本地的限制,扩大到对全球知识与文化的理解与批判,将视角扩展至世界。它重视多样文化的理解及诠释,更希望从跨文化的理解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看世界,以培养豁达的胸襟及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9](17)

第三,注重课程文化的创新性,使课程充满生命活力。实践证明,“没有课程文化的创新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突破”。[10]因此,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如何体现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展现课程文化的创新性,应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对课程文化创新性的关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视课程为一种文化现象,注重课程文化自身的创新与发展。长期以来,课程只是传递文化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课程设计往往只注重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组织,而忽视课程文化自身的建设。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意味着课程设计观念的更新。(2)关注课程文化主体的互动过程。就是说课程设计者不再把课程仅看作是一个静态的存在、一个知识的载体,而是强调课程的动态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中,除提炼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之外,还应充分关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和过程。(3)关注和吸纳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和互动中所创生的“边缘文化”或“创新文化”,以实现课程内容上的“吐故纳新”。对课程文化创新性的寻求,是课程充满生命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77—80.

[2]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贡献[N].文艺报.20010828.

[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8.

[4]Baker G C.The Role of the School in Transmitting the Culture of All Learners in a Free and Democratic So-ciety[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78,36(2).

[5]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2.99.

[6]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8.

[7]廖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D].2004.24—25.

[8]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8.

说课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软件测试; 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 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74-03

Research on case teaching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Xiaolan, Guo Jiandong

(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China)

Abstract: Case teaching can not only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but also improve their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software testing, the problems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the case design method in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ase library is given.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cas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case library

0 引言

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1],2013年中国软件企业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基本保持在1:3,相比之前的1:7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与国外软件企业1:1的比例相差甚远,这表明国内软件测试人才市场需求仍会增长,其职业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相继开设软件测试专业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一般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却缺乏较好的测试案例供学生测试,以验证所学的理论,故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利用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设计测试用例,学生虽然能按要求做练习,能设计出测试用例,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会疑惑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有何用、怎么用,学生缺乏实践环节的经验,当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测试工作时,仍然无从下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软件测试”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系从2009年开始开设软件测试课程,通过近五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出从构建软件测试课程的案例入手探讨该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

1 软件测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及教学资料缺乏

当前软件测试方面的教材很少,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更少。绝大部分教材只是阐述空洞的理论,附加简单而又陈旧的工具介绍,而这些理念和工具很多已经被业界淘汰或是被取代[2]。根据《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业界现在普遍采用的功能测试软件是QTP,而绝大部分教材中还停留在介绍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的WinRunner工具,同时对于业界中性能测试龙头软件LoadRunner,很多教材并未涉及。绝大多数教材上所提到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不多,而且讲解的也不是很详细,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补充。

1.2 案例缺乏

大多数软件测试教材都是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不足,甚至只有最后一章有测试案例。大多数高校软件测试课程的定位都是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只占很小一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势必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实践,而实践需要大量的测试案例。同时,理论教学也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理论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及教学资料的缺乏势必需要软件测试主讲教师有针对性地扩充理论教学案例。

2.1 扩充教材中的教学案例

在软件测试的众多教材中,讲述软件测试方法的经典案例有三角形问题、日期问题、闰年问题等,但这些案例通常都是文字表述,缺乏具体的程序供学生测试。因此,首先要扩充教材中的案例,采用面向测试的软件设计方法将这些案例做成一个个小的被测系统,设一些缺陷,让学生沿着“测试―理论―进一步测试”的主线来学习。首先对这些案例系统进行测试体验,再系统学习理论,最后利用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进一步测试,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抽象理论的理解,也让学生更加深知在编程过程怎样避免缺陷,做到规范化编程,提高编程能力。

2.2 引导学生编写软件开发文档作为教学案例

在软件测试的理论教学中,经常会提到几个概念,如:黑盒测试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测试,集成测试的测试依据是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单元测试的测试依据是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等。学生通常会觉得很困惑:用户的需求到底是怎样的,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中分别包括什么内容,有何区别,对这些文档始终没有直观的认识。事实上,在企业的开发与测试工作中,文档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软件开发企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文档,如需求分析报告、详细设计报告、概要设计报告等等,但很少对外公布这些文档。就算能通过校企合作或项目合作的方式获得企业项目文档,缺乏项目业务背景的学生也很难弄清项目中的数据流程、工作流程等。所以通过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师的沟通协调后,要求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按小组自选熟悉的项目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等,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编写相应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等,只有具备以上资料,才可真实地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在软件测试课程中,延续使用这些案例系统,将对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流程很有帮助。

3 实践教学案例设计

3.1 实践教学目标及工具选用

为了培养面向市场的合格测试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加强学生测试技能的培养。测试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获得的[3]。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掌握软件测试的技术和方法,熟练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第七届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中对软件测试从业人员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在功能自动化测试工具中QTP使用最广泛,如图1所示。在性能测试工具中LoadRunner仍然稳居第一,LoadRunner在性能测试工具中的大哥地位无可动摇,Jmeter测试工具在今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在单元测试工具中,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最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是Junit,如图3所示。

图1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功能自动化测试工具分布

图2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分布

图3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分布

注:以上图表数据均来自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

在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单元测试工具是基于Java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Eclipse+Junit;基于C++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了CppUnit;基于.NET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Nunit。另外,性能测试选择了LoadRunner试用版本,功能测试选用QTP,实践教学环节工具基本与当前主流工具平台相符。

3.2 实践教学案例来源

在软件测试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扩充教学案例。

⑴ 课程设计成果

我院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在程序设计方面,前期开设了Java和.NET程序设计两个方向。在Java程序语言设计,C#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设计课程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两周的课程实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作品。将程序语言设计作品用作单元测试的案例,学生间交叉进行测试,互相充当对方的测试员,这样不仅有利于将程序开发与软件测试结合起来,综合解决软件开发中的问题,而且交叉测试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测试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⑵ 毕业设计成果

在大三第二个学期,我院会安排12周的毕业综合实践周,由指导老师跟学生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对以往选题汇总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Windows程序开发和网站开发两个方面。从毕业设计作品中可选择一部分优秀的作品作为实践教学的案例。考虑到现有的网站如网易、搜狐前已经做足了测试,很难再发现其中的缺陷,所以在Web网站测试实践中,我们将学生的网站作品在机房的局域网内,学生在学生机进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Web网站测试、Cookies测试、安全测试、目录测试等方面,找到测试成就感与自信。

⑶ 科研项目成果

我院一直鼓励教师多参与科研项目,教师参与开发的项目也可以用于实践教学案例。只有任课教师对所选的项目非常熟悉,甚至是亲自参与开发,才能对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准确及时的指导,为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使项目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都能在任课教师的良好掌控之下[4]。

⑷ 校企合作项目

目前我院已与部分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软件测试课程的综合性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案例。邀请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行业专家将实际工作项目带入实训室,学生3~5人为一组,按行业实际给他们分配角色,在该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掌握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各种测试方法的使用,熟悉测试项目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工作流程。

4 案例教学的实施前提

4.1 跟前导课程的衔接

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就必须会编写程序,至少精通一门程序开发语言才能胜任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的工作,软件开发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软件测试能力。在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教学实践中,案例主要来源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计作品,这要求该课程主讲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按小组保质保量完成小组作业,这些小组作品是软件测试课程中交叉测试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软件测试要用到一系列的文档,如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和安装使用说明等,这些也是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上要学生完成的内容,课程设计对这些内容的要求严格与否,会对软件测试课程带来很大影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文档不甚了解,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重技术轻理论,不愿意花时间去写文档。

4.2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为了顺利实施案例教学,主讲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软件测试工具较多,范围广,不易把握重点,大部分测试工具如:LoadRunner、WinRunner、JUnit、Jmeter等都是英文版[5],参考资料少,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主动学习、走进企业来提高自身素养。高职院校提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到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如地将企业实际的测试流程、方法、技术带入案例教学实践中。

5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建立测试案例库,使理论和实践过程更具直观性、生动性、说服力、吸引力,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有助于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深对软件测试测试自动化工具的理解。同时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可针对当前的测试工具,设计新的教学案例,扩充至教学案例库中,不断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实效性、鲜活性。

参考文献:

[1] 2013年第七届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http://

,2013.

[2] 钟久隆,路桂明.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130-131

[3] 丁智国,吕振洪.软件测试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3:

102-105

[4] 龚宇辉.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J].华章,2013.20:

199

说课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 课程改革 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58-01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为《水质工程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有效途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1]。为了提高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借鉴了其他院校的教改经验,调整了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并增设一周的《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在该校环境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和环境科学专业中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实践探索。

1 《环境生物学》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现状:我校《环境生物学》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由于课时限制,理论教学内容集中在微生物结构、营养、代谢等基础内容,而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等内容不能详细讲授,因此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并熟练地用于实践,难度较大。

2 教改思路与目标

针对我校《环境生物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上,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在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结束后增设一周的实验设计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创新精神及能力。

3 调整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针对我校工科背景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一本教材为主的固定教学内容,选取面向21世纪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2]为主讲教材,补充了水处理生物学[3]、环境生物学[4]等相关微生物学知识。限于学时限制,在讲授内容的组织上,既考虑到教学大纲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讲授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知识,还深入讲解较有深度的内容,以满足报考研究生同学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购买了一批如《微生物学》(第5版中文版,普雷斯科特著,沈萍等译)等一大批优秀的微生物学图书及电子资料,为拓宽同学们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使其内容更贴合我校同学的工科背景。实验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与理论课程同步完成,在完成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后,提供足够的学时让学生们自行思考,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增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可架设起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更系统、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为此,理论和实验课程都完成以后,我们又专门抽出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动手完成一个设计性实验,并撰写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学生们通过亲历实验,调动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撰写实验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规范使用专业术语,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4.1 实验设计及预答辩

为了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上理论课的后期,即给学生发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指导书》,并提前分组,每组3~4人,遵照各组的兴趣,每组查阅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题目,并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独立动手完成预答辩课件。实验设计周的第一天为预答辩时间,每组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讲述5~10 min,主要内容为实验设计的原理、内容、步骤及实验进行的可行性等,指导教师和学生同为评委,指出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为讲座同学打分,最后指导教师再总结。灵活的讲授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

4.2 实验实施

实验实施过程中,打破以往实验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实验用品的格局。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内容需要,领取药品,仪器设备,并独立完成标准液配置,玻璃器皿清洗、灭菌、无菌操作、计数、结果记录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指导教师在此期间只是指正学生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不参与任何实验准备及操作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进行实验设计的答辩,针对实验设计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高。

4.3 实验设计总结

实验设计结束时,每组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一份,实验设计说明书封面及格式由指导老师统一指定,并要求用黑或蓝黑墨水工整书写。

4.4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环境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分别独立进行考核。环境生物学总成绩为100分,考试成绩包括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0%)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成绩评定一般按五级分制评定。总成绩分三部分,设计成果占60%,实验动手操作占20%,平时检查及答辩占20%。

5 课程改革效果

本次实验设计在我校2009级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连续实施了三年,经过上述实验教改措施的实施,有了显著成效。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学生们普遍反映,实验设计环节的设立,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答辩,倾听其他组的答辩以及独立的实验过程,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2)实验动手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们在做相关的毕业论文时,能够思路清晰地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写作水平及答辩质量比以前有了明显地提高。相关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也反映,这几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起来省力了。

(3)实验教学的改革,也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学生科研,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有的学生反馈说:实验设计环节的设立,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所以我们在研究生入学面试的时候不至于太慌乱。

参考文献

[1] 张长平,刘晓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1):87.

说课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教师 说课 重要性 误区 如何说课

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已经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

1、“说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评析,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可见,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

说课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依次为解说和评说。重点在解说,它是以教师口头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师生具体情况和课程特点,以同行为主要对象,在备课与上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它要阐明的问题是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研讨。

2、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说课的重要作用

2.1有利于营造专业教师的教研气氛

说课活动往往和评课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课教师的作用;通过评,又使教师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说课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课者也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把个人研究与集体研讨融为一体,既能集众人的智慧,又能扬个人的风格,作为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有助于学校教学研究活动正常化,使学校教研组活动真正成为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阵地。

2.2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说课时,不但要说清“教”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为了说清这一类问题,说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

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素质,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3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备课、讲课是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而说课侧重于理论,运用教学理论分析、阐述备课、讲课的目的要求和程序。

要说好课,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说课全过程。这就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学量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把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专业教师“说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3.1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专业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3.2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是专业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3.3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3.4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专业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

4、专业教师如何“说课”

专业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说课”。

4.1教材分析“透”

怎样才算读透?就是对教材把握的准度、高度和深度。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不能浅化也不能偏颇,要有自己的见解。在高度把握的基础上,再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特点等等进行适度解说。

4.2学情定位“准”

说课过程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4.3教学设计“新”

这里的“新”,是指教师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关的独特的创意。

4.4教学流程“简”

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约教学流程紧紧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