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8:49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应对

随着我国第一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标准——《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之路。

一、心理咨询历史嬗变考评

西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咨询在对青年进行职业指导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开心理咨询先河者首推美国职业指导者帕森斯(F.Pasenons)。他在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书可谓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心理咨询的著作。他通过研究个人、职业两方面的特点,对个人求职和发挥个人潜能给求职者以帮助。同年,比尔斯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在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一战后,随着心理测验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验为基础的临床指导性心理咨询模式,其领军人物是明尼苏达大学威廉逊教授。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适应上、尤其是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加之由于战争的创伤性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使心理咨询得以空前发展。至今,美国心理咨询方兴未艾,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技术上,日趋完善,其专业化、职业化、法律化水准,在当今世界心理咨询领域是领先的。20世纪60年代后,心理咨询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起步。尽管从业者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和领域,开展活动的形式、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但就其推动整个世界的心理咨询活动,构成心理咨询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言,其成就依然可圈可点。

反观我国,虽然引经据典可以考证出心理咨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心理咨询思想在从先秦到明清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熠熠生辉[1],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散见于古代典籍中的心理咨询思想与实践,仍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或不自觉的,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们的心理问题在巨变的时代背景中逐渐突出,于是在一些医疗部门,如中山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钢医院等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才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开始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业规范,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以及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滞后,我国的心理咨询一直处于范围广泛但良莠不齐的非职业化状态。我国于1985年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了第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后,高校心理咨询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面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心理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在预防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目前,全国一千余所高校中约有近4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或心理教育,北京地区则达到了70%以上,形成了一定规模[2]。当然,其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相信,随着《标准》出台并付诸实施,得以净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能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必将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

二、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化中的应对

很显然,心理咨询在我国成为一种职业,是以竞争和创新为特征的时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咨询发展为职业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另外,无论从数量或质量看,我国心理咨询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大量的专业人士需求与匮乏的专业人才状况正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尴尬的现实。所以,规范、净化、管理、监督心理咨询业,使之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就成为维护人们切身利益,提高大众身心健康的当务之急。这里,我们需要反思和回答的是,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嬗变的过程中,该作何应对呢?

1.意识上求变

观念转变是高校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首要任务。目前,高校中将心理问题思想化和德育化的观念还有着极大的市场,心理咨询生理化和心理咨询治疗化的认识误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7]。这给心理咨询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很大麻烦,使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一种装饰。《标准》的出台,为高校重新认识与理解心理咨询职业,搭建起了平台。高校应该以《标准》出台为契机,切实扭转过去的陈旧观念,从职业化和专业化角度,把握心理咨询作为职业所体现的内涵和外延,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来理解心理咨询这一全新职业,消除偏见、误区和神秘感,重构其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观念、概念及文化,使肩负着以维护人类内心安宁为使命的心理咨询首先在高校真正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以高校为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咨询,走进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走出高校,走向社会,成为提升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援助力量。

2.专业上求新

心理咨询作为职业已经走进了人们视野。但是,人才需求数量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之间的巨大缺口,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心理咨询领域人才匮乏几近告急;另一方面则是该领域充斥着大量的滥竽充数的人。另外,在该领域之外还有数量不可低估的,怀着不同目的、心态的人,试图进入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净化心理咨询市场,提高咨询质量,维护心理咨询荣誉,高校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在有条件的高师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心理系、教育系、哲学系、社会系、管理系、人力资源系等相关学科基础上,筹办心理咨询专业或者开拓心理咨询方向,调整或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后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使该专业大学生完全具备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的资质。同时,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考虑在硕士或者博士这一层面上,新开心理咨询专业或培养方向,鼓励更多的硕士或博士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这对于规范心理咨询市场,重建心理咨询声誉,进而推动该领域发展,无疑会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所以,高校须以《标准》颁布为切入点,将心理咨询作为专业来发展,不仅会为心理咨询事业提供发展的原动力,也使得高校在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过程中,能拓宽专业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为心理学发展找到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3.师资上求全

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取得资质前的专业培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事关咨询人员的从业水准、从业能力和从业道德。《标准》中规定: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副高职以上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或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3年以上者,经心理咨询师执教培训后,可担任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培训教师;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正高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可担任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师。上述执教师资标准向高校师资提出了挑战。高校固然名师云集,人才荟萃,但能否应对挑战,却是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师资应该转换角色,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应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心理咨询职业化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的师资条件为基础,将培训咨询师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契机,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拓展自身专业视野,养成心理咨询职业化意识。

4.咨询主体素质上求高

尽管我国已有近40%的高校在为大学生进行着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活动,但以笔者所见,在这一近乎蓬勃发展势头背后,隐藏的却是效能的日渐萎缩,其中的从业者素质堪忧:有些缺乏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且身份复杂的所谓咨询员,二十余年来,一直把持着心理咨询在高校的低效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使高校心理咨询裹足不前的严重羁绊之一。心理咨询绝非是任意行为,也绝非是什么人都可以涉足的,那种认为心理咨询无非就是安慰、劝说的观点行为,实事证明,只能给心理咨询带来灾难。心理咨询是一项严肃行为。它之所以可能,在于这是专业领域,在这一专业领域从事活动的人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要具备《标准》中规定的各种专业能力。咨询人员的知识水准、从业能力、人生阅历、实践经验、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学历水平等资质,对于高校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而言,缺一不可。高校咨询人员要以《标准》为准绳,积极参与资格认证,以切实改变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尴尬局面。心理咨询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检视自己,不断修正,不断前进。

5.理论上求原创

我国心理咨询二十余年来一直蹒跚而行,没有实现超越性和突破性的进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心理咨询理论创新。由于心理咨询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而非生长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它的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学界的难题。当某些心理咨询理论、技术或是量表在为解释西方人的心理现象发挥作用时,它为中国人解惑答疑时却是那样牵强,甚至是无能为力。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界长期以来专于模仿,少有创新,专于引进,少有其理论反思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仍对心理咨询原创性理论无动于衷,那么,我们所做的将依旧是为西方的心理咨询是否具有普遍性提供佐证。高校是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的沃土。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优势;高校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可贵的学术传统;高校面临着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难得的发展契机。因此,高校应该从过去的研究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在引进西方前沿性、前瞻性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反思其文化品质,在本土文化背景中,积极修正,勇于原创,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人的具有创新性和本土文化品格的心理咨询模式、技术乃至理论,这是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成为一种职业时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抉择,也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解决心理咨询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因为这是建构我国自己的心理咨询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与治疗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樊富岷.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之发展[J].大众心理学,1995(6).

[3]张俊仁,等.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4]钱铭怡,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社会思潮;本土化

学校心理咨询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显然,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心理咨询技术――作为咨询员为了达成助人的目的所使用的种种手段――是完成咨询任务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咨询技术的运用,我们才能将咨询时所发生的那些复杂的交互影响引导成条理分明的内容;通过咨询技术的帮助,才可以使咨询过程向前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员在具备爱心的前提下,还必须掌握最新的心理咨询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展以来,经过20多年的准备和积累后,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学校心理咨询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那么未来的心理咨询技术将如何发展?显然我们还没法预测新技术的完全面目,但我们却可以推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体现以下几点:心理咨询技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革新;心理咨询理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思潮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并迅速反映到心理咨询技术的革新上;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探索适合本土文化和实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一、心理咨询技术伴随新科技的应用不断革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也为心理咨询提供先进的、精密的工具和仪器。如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计算机被直接用于临床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与存储,成为心理诊断的组成部分。许多临床研究用计算机分析与记录临床EEG等生理指标,并通过计算机协助行为治疗,进行自动监测和反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一直在促进心理咨询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科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心理咨询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

一些西方心理学家预测:在当前使用的38种心理治疗技术中,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治疗将会成为未来10年内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分列第3位和第5位,一些传统的治疗技术,将会急剧减少。1993年起,VR技术被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该技术突破了以往心理治疗技术的局限性,具有逼真的现场感和趣味性以及可控的个性化训练环境,在心理治疗中有较强的仿真感和安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VR技术将更完美地模拟现实,价格更加低廉,应用更加广泛。

近年来,网络心理学的服务已经迅速发展起来。有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心理咨询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包括求助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被咨询者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的一种活动。网络咨询的显著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易于记录和保存、有利于督导和研究。

二、心理咨询技术伴随社会文化与思潮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心理学史上,伴随社会文化与思潮的不断发展,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也不断涌现,如传统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咨询理论和技术侧重,如心理分析学派强调释梦的技术、自由联想法等,行为派多使用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角色扮演法等,人本主义学派则强调人际关系技术等,认知派大多强调认知重构法、高级同感法等。社会文化和思潮的不断前行,必然迅速反映到心理咨询理论中,而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心理咨询技术的变革。

20世纪末,世界进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取向,它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特性和心理知识的文化相对性。这一取向贯彻到心理咨询领域,就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型。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后现代世界观中的一种治疗观点,它强调来访者的事实,而不争论这种事实是否真实合理。在治疗过程中,他们把来访者当做自己生活领域的专家,采用合作伙伴的治疗关系。

人和环境的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这实际上涉及生态观的问题。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患有心理障碍与疾病乃表示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是生态系统失衡的结果。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个体和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等问题。近年来广为流传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家庭治疗便是应用此理论的典范。可以认为,生态观将成为21世纪心理咨询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三、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本土化

心理咨询中占主导地位的体系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经产生便是面向欧美的,而不是面向全世界的,更不是面向中国的;心理咨询理论无不打有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塑造的心理咨询人员和来访者具有独特性。因而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一个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和消化的过程,即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一种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心理咨询体系。

实现心理咨询技术的本土化,有专家建议以下方式是可行的:一是洋为中用,发展中国特色。对心理咨询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文化的适应性检验,而后对不符合中国文化习惯或不易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地方加以适当的变动。二是根植本国,总结升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学思想(如道家的清净无为与知足知止、气功治疗等),对中国传统的心理咨询思想及实践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同时有选择地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和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最终形成自身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体系。三是立足实务,提炼创新。在心理咨询实务中,直面求询者的心理问题,在不带预定理论套路的情况下,不断观察一些有效咨询的实际过程,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符合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四、传统的咨询理论和技术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统心理咨询流派是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集中反映了心理咨询理论对正常心理和心理障碍的认识,也是心理咨询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柱。

精神分析理论是当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其理论对理解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根源及矫正这些偏态心理、行为都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疗法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包括一切通过学习和训练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很多的,如系统脱敏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方法和技术,该方法在矫正不良行为时有明显的效果。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个别谈话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患者;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此外,罗杰斯、马斯洛的健康人格理论在青年心理咨询体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当代心理咨询技术发展迅速,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当代的心理咨询技术早已融入了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的优秀成分,很多新的心理咨询技术本身就是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整合发展而来的;传统心理咨询技术在对应的心理障碍和疾病时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是其他咨询技术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传统技术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的学校咨询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到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中汲取养分。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辅导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0,(5).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45-03

【关键词】 咨询;健康教育;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朋辈咨询在美国已经有40多a的发展历史。笔者综述了朋辈咨询的定义以及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介绍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大陆在朋辈咨询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朋辈咨询的发展进行了述评。

1 朋辈咨询的概念

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又称辅咨询(paracounseling)、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朋辈帮助(peer helping)、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等。

Sussman[1]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服务。Varenhorst[2]认为,朋辈咨询是由受过训练且接受督导的学生来执行助人工作之历程,其服务对象只限于年龄相近的求助者及他人转介的当事人。Tindall等[3-4]认为,朋辈咨询是指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训练的学生,在专业人员督导下,提供倾听、支持、意见沟通,但很少或不给予劝告,以为其他同学服务的过程。

我国学者也对朋辈咨询作了概念上的界定。陈国海等[5]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孙炳海等[6]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庄涵茹[7]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学校咨询人员鉴于服务的需求,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训练,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朋辈咨询员,能够对其他学生提供倾听、同理与经验分享,以协助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增进自我成长的一种咨询方式。

2 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Tindall[4]认为,朋辈咨询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之一。从朋辈咨询的发展历史来看,朋辈咨询的产生首先归结于社会对咨询需求的增加与咨询服务部门无法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弥补专业咨询人员的不足,培养具有一定咨询理论和技能的非专业人员就应运而生。

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来看,已经从障碍性心理咨询模式转变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基本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咨询的需要,特别是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成发展任务[8]。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需要更多的咨询人员参与到其中,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发展任务,以达到全员咨询的目的。

景怀斌[9]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如有心理困扰或问题,最想寻求同伴的帮助,朋辈咨询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9]。在心理咨询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开展心理咨询,既帮助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也希望能帮助他人,解决他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人的发展潜能。朋辈咨询模式切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3 朋辈咨询的发展简史

3.1 美国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存在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的现象,一些接受过半专业训练的人员逐渐受到重视。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10-11]开展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0年代初期,Hamburg等[12]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咨询运动。之后,朋辈咨询运动得到推广,朋辈咨询逐渐被大家熟悉和认可[13]。朋辈咨询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应用的领域涉及人格咨询、情绪咨询、自我探索咨询、生涯咨询、适应性(跨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咨询、性心理咨询(避孕、、怀孕)、学业咨询、道德伦理咨询、药物滥用咨询、酗酒咨询、问题解决咨询、人际关系咨询、辍学咨询、危机干预咨询、经济问题咨询、时间管理咨询、社会兴趣咨询等。

起初,专业心理咨询协会将朋辈咨询的重点放在事务性的活动上,但有研究强调了朋辈咨询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提醒不要将朋辈咨询员当作事务性的助理人员[14-15]。对朋辈咨询模式的逐渐认可与朋辈咨询产生的积极效果有关,虽然已有的研究在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有研究表明,经过20~40 h培训的半专业人员也能产生同专业人员一样的效果,并且有时候还会对个案产生积极的改变[16-17]。

美国已有2/3的公立高中开展朋辈咨询计划[18]。许多大学和高中设有学生朋辈咨询中心。如哈佛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下设5个本科朋辈咨询团体和1个研究生朋辈咨询团体,提供学校适应、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性、饮食、酗酒等方面的咨询[19]。加州地区的诺哥中学提供多种朋辈咨询服务,九/十年级朋辈咨询员提供冲突解决的方法,参与最佳伙伴计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十一/十二年级的朋辈咨询员组成一个社区关照班,班级又分2个团体,大使团体负责策划社区服务计划,健康促进者团体负责处理少年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包括避孕、酒精和药物滥用、艾滋病、暴力和亵渎等,该校的服务计划曾获全国学校董事联合会(NSBA)优异奖和加州学校董事联合会(CSBA)金带奖[20]。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学创办了一个TALK计划,该计划已有7 a的历史,培养了4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首先接受1个学期的培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进入TALK中心开展朋辈咨询服务,学校给予这些学生学分。同时,朋辈咨询员每周还要进课堂1次,开展冲突解决和防止性骚扰的单元辅导[20]。

3.2 我国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咨询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咨询计划,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2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学校朋辈咨询的实证研究。李泰山[22]在1999年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73%的台湾高校已建立朋辈咨询组织。高中虽然也建立了朋辈咨询制度,但缺乏对朋辈咨询员的系统训练和评估,一些学校也由于缺乏经费的问题而无法持续进行[7]。

3.3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较迟,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方面。其中既有理论介绍部分[23],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徐刚等[24]在某医科大学挑选了18名大学生担当同伴教育者,经过2周培训后由他们对本校的265名大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得分较对照组有大幅度的提高。施榕等[25]在上海3所大学645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结果表明,目标人群的总参与率为92.6%,目标人群和项目监督者对教学情况评价分别为4.13分和4.56分(5分制),有93.2%的受教育者喜欢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时,研究者开始在中学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如王燕玲等[26]抽取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421名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干预组在同伴教育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知识的答对率比教育前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作振等[27]抽取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34名同学,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知识和正向态度得分教育前后的平均增长高于对照组,学生对同伴教育以积极的评价为主。

除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之外,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张双祥[28]探讨了24名中学生在英语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同伴作文修改和教师批改对他们定稿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批改作文更侧重于篇章宏观结构方面的修改,而同伴修改更侧重于微观语言方面的修改;同伴修改能够使作者增强读者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强化了作者对于文章的主人翁意识,能够促进他们的合作学习。因而认为,同伴和教师修改作文的作用是互补的,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

另外,一些研究者开始系统介绍国外的朋辈咨询。如陈国海等[5]从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朋辈咨询的含义、主要理论与技术,朋辈咨询员的素质和培养,并从压力、人际关系、婚恋、学习、职业、物质依赖、自杀等7个方面探讨了朋辈咨询的具体应用。孙炳海等[6,29]介绍了朋辈咨询的含义、理论基础、类型、要求、一般技术、意义等。向光富等[30]介绍了美国大学朋辈咨询的兴起,朋辈咨询的定义、功能和特点、主要类型、实施原则,并为开展朋辈咨询提供了建议。

我国部分大学和中学创办了类似于朋辈咨询组织的学生社团,如心理互助社、心理学会、心理研究会,通过讲座、电影、沙龙、小品、心理测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办心理互助社,互助社成员由学生组成,协助辅导教师组织学校范围的宣传和辅导活动,自编《心灵相约》报,为低年级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同时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的联络和宣传,作为联系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及时将班级出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学校探索建立“学生辅导员制”,对学生辅导员进行ABC理性情绪教育及相应的辅导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回班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辅导其他学生;最后,完成认知家庭作业和开展反思交流。结果表明,这种辅导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学生辅导员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和合理认知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31]。

4 启示和展望

美国的朋辈咨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小机构到全国都设有朋辈咨询组织,有比较健全的制度和机构设置作保障。我国的朋辈咨询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还有很大的局限。借鉴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应在朋辈咨询的经费划拨、朋辈咨询员的培训等几个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以保证朋辈咨询的高效运行。

朋辈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咨询的效果。朋辈咨询既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渗透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我国学校朋辈咨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热点。

5 参考文献

[1] SUSSMAN MB.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a model for training peer group counselors in a multi-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 Dissert Abst Int,1973(34):626.

[2] 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Past promises,current status,and future directions.//LENT RW,Eds.Handbook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84.

[3] TINDALL JA GRAY HD.Peer counseling: An in-depth look at training peer helpers. (3rd ed). Muncie,Indian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89.

[4] TINDALL JA.Peer power,Book 1: Becoming an effective peer helper and conflict mediator (3rd ed). Bristol,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94.

[5] 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

[6]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2003(9):65-68.

[7] 庄涵茹.高中生同侪生涯团体咨询效果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3.

[8] 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教育研究,2004(7):55-59.

[9] 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98(4):111-116.

[10]BROWN WF.Student-to-student counseling for academic adjustment. J Perso & and Guid J,1965,43:811-817.

[11]VRIEND TJ.High-performing inner-city adolescents assist low-performing peers in counseling groups. Person Guid J,1969,47:897-904.

[12]HAMBURG BA,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ject for youth. Am J Orthopsychiatry,1972,42(4):566-581.

[13]SALOVEY P,D'ANDREA V.A survey of campus peer counseling activities. J Am Coll Health,1984,32(6):262-265.

[14]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 Position statement: Peer facilitating. Alexandria,VA: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1984.

[15]BROWN WF.Effectiveness of paraprofessionals: The evidence. Person Guid J,1974,53(4):257-263.

[16]HOFFMAN AM,WARNER RW. Para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Person Guid J,1976,54(10):494-497.

[17]SCOTT SH,WARNER RW.Research in counseling. Person Guid J,1974,53(3):228-231.

[18]YOUNGER CR.Team partners in safe schools: Peer counseling and student viole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2,53:3 079.

[19]Harvard College. Peer counseling. #schools,2005.

[21]牛格正.同侪辅导的理论基础.辅导季刊,1994(2):41-49.

[22]李泰山.大专学生同侪辅导者训练模式之建立与分析研究:以勤益工商专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学,1999.

[23]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24]徐刚,叶冬青,王德斌,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22-424.

[25]施榕,朱静芬,蔡泳,等.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过程评价.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8-19.

[26]王燕玲,常春,钮文异,等.高中生艾滋病和安全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29-331.

[27]王作振,王克利,苗鹏,等.在初中生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初探.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69-570.

[28]张双祥.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作文修改的效果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9]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教育评论,2003(6):49-51.

[30]向光富,向靖.让同辈咨询在大学推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58-860.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网络心理咨询 问题 对策 构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54-02

1 网络心理咨询的简介

有关网络心理咨询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一般来说网络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以网络为载体,利用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知识、技能来帮助来访者解决来访者心理的困扰,使其能够更好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技术和方法。它一般采用即时性和非即时性的模式来帮助来访者走出困惑,提升自己。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传统心理咨询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方便快捷、及时、互动、安全、保密、不受时空限制等等优点,同时也存在信息传递方式受限、资讯不完整等不足。

心理学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里,网络心理咨询将成为全社会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之一。网络咨询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广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构建网络心理咨询时,要充分关注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 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构成网络心理咨询三要素的咨询师、来访者和网络平台的构建即可表明。

首先,高校有着稳定的和高学历的咨询教师队伍。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进入门槛很高。本硕心理学系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咨询师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学科底蕴深厚;即使兼职的学校咨询师,必须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完成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并通过国家或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心理咨询证书,持证上岗。学校心理咨询教师所具备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能,为其帮助来访者达成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成长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保障。相较于社会上开办的网络心理咨询,其选聘咨询师的专业训练大都比较缺乏,而且欠缺资金的支撑难以使之一如既往地维持下去。而高校咨询师所做是本职工作,有充足的时间和资金保障。

其次,高校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主要为学生,还包括家长和教职工。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单纯,咨询所涉及的问题相对社会上的来访者不是那么复杂。且咨询师的咨询坚持以人为本,并注重技巧和方法,能使来访者感到自己是被人关心和理解的,这样更有利于咨询的进行。而学生家长的咨询主要也是围绕其孩子的各种困扰协助进行调整和适应,家长爱子心切,通常能够予以很好的配合。当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会同学校其他教职工一同探讨帮助学生成长的课题时,也主要聚焦在学生当阶段的发展课题上。因此,学校咨询相对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所接触的人员及咨询的问题都不那么复杂。

还有,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很受重视,它由强大的专业网络技术人员进行校园网的维护和更新,也拥有充足的建设维护资金来源。尽管网络仅仅是咨询的载体,网络咨询的开设仅仅是校园网络的一部分,但是如此的硬件条件对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还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支持。另外大学生普遍使用电脑,这为网络心理咨询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2.2 必要性分析

学生的内在要求所需。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中,高校学生占了63.3%,而高校办的在线心理咨询站点却很少,与我国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人数极不相称。因此学生的广泛需求使建立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势在必行。因此,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和推进网络心理咨询开展的重要动力。

网络心理咨询及时性内在优势的体现。此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是积累发展而成的,当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刚开始出现的心理困惑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很可能在某个“撞针”因素之下导致心理问题的最终爆发。网络心理咨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积小成大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心理问题被最终“引爆”的概率。因此,网络心理咨询的及时性促使它的开展成为必然。

学生的惰性的摆脱。网络心理咨询的便捷性,使学生不用跑到咨询室即可随时预约进行咨询,且不受地点的约束和限制。如此一来,大学生也不至于有“为一点小问题而进行面谈的劳师动众”的顾虑了。因此,网络的方便和快捷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要求。

3 高校构建网络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1 网络心理咨询方式分析

网络心理咨询的开展的主要形式有:即时性咨询包括网络文本咨询及在线咨询;非即时性咨询包括电子邮件咨询、BBS及网上留言咨询。笔者以为,各家各派大力宣传某种方式最好、最有效,而没有关注如何去整合。

例如在线文本咨询,即当事人和咨询师约好时间,以文本为载体在网上所进行的交流。它有着不可比拟的好处:在咨询过程中,它给来访者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整理文字,理清思绪,组织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是转变的开始。来访者变为更主动的寻找问题的原因,而不是一味被动的等待咨询师的询问。这一过程本身对来访者就有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同时在线文本咨询也给新手咨询师带来了方便,降低了他们刚刚开始咨询的焦虑和不安。但咨询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双方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咨询师无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共感,无法让来访者更好的体会到咨询师对她的关心,以及文字本身会产生一种生硬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及咨询效果的达成。

限于经济条件的发展,笔者以为高校使用非即时性咨询和即时性的文本咨询较为有利,这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虽然即时视频咨询效果会更接近于面谈,了解来访者的非语言信息,然而大学生所处的寝室、电子阅览室等,这些都限制了视频的使用。虽然家里环境会好些,然而他们害怕父母随时出现,这些让他们感觉文本咨询会更加的安全和保密。咨询模式可以根据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情况和环境而定,关键是有利于咨询的效果。因此似应采取各种方式的综合使用,采集各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加以利用,将达到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

3.2 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分析

网络的匿名性是大学生以匿名的身份登录,可以在一个轻松自如的网络平台上暴露自己,有利于减轻大学生来访者的顾虑,使之敞开心扉,真实详细地陈述自己的困惑。这确实对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好处。然而匿名性、虚拟性却是把双刃剑。它带给人们便利、好处的同时,同样也给大家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麻烦。如造成网络咨询的混乱。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学生随便注册一个账号即可进入;由于它的虚拟性,有的学生把上网当成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即使他们做出一些有损道德的事情,也是无从查询是谁所为。这样不仅造成的

咨询师资源的浪费,也造成网络咨询的不安全。

实行匿名制,如果来访学生的咨询态度比较认真,会有利于咨询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咨询效果的实现。但即使是其态度认真,咨询中,来访者自己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直接深入的面对问题,造成来访者仅在表面现象上来回绕圈子。若咨询师向来访者发出挑战,这很可能会造成个案的逃逸。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来访者会更换新的咨询师,如此下去,不仅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咨询师的资源,同样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行匿名制,若出现咨询师发现求助者情绪不对的情况,由于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而难以跟踪治疗。同样,对于有自杀或者他杀念头、有受虐或暴力倾向、出现幻觉等情况严重求助时,咨询师则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干预。

因此,在此情况下实行完全的匿名制最终则不利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笔者以为实行半实名制会更有利于网络心理咨询的构建、秩序的稳定与规范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地优化咨询师资源。所谓半实名制,即限制学生以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由其自设。咨询进行之时,一旦咨询师发现学生有紧迫的消极倾向,可以通过信息总库查出当事人,以给予紧急救助。当然学生以学号登陆,具体的学生,咨询师在咨询时是无法得知的,查询必须通过信息管理人员方可实施。实行分权的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让学生尽情地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咨询,除去其心理负担,又可以充分保护学生的安全。然而若是这样做,则学校的信息系统则要重新更新,重新设置。虽然起初有些麻烦,但为了改变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4 构建和实施好网络心理咨询的保障分析

4.1 就宏观而言,制定和完善网络规范及网络心理咨询的规章制度

网络心理咨询的构建是建立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之上。若要使之有序、高效地进行,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及规范。首先,从法律上对网络环境进行管理。建立和完善立法、司法与执法机构,并建立网上监督机制,保证网络规范要求的实现,预防网络的失序。其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网络主体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自觉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习惯和品质。同时促使咨询师和大学生把网络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求,成为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指导其自觉行动。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能够充分享受最广泛的资源和最大限度的自由。

4.2 加强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

网络咨询中所使用的咨询技术除了传统咨询中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发展的网络心理咨询的专门技术。因此,网络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如匿名性的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网络咨询的混乱,却无从很好地应对。因此,要加大理论的研究,在引进西方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研究,否则,单纯的引进,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3 循序渐进开展实践性的建设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咨询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是通过人的矛盾运动起作用的。”[1]这种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人的能动性对自然世界的客观反映,是将客观世界的某种属性内化为自身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并提升为人的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人的能动反映,还是人的内化行为,都要受制于人的现有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2]。因此,只有充分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研究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一、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比例偏低

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平均年龄21岁(17-23岁)的875名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咨询经历,接受过心理咨询的男女生比例仅有7.1%,其中参与心理咨询的师范类学生(15.9%)比例高于非师范类学生(6.6%)、文科学生(9.2%)高于理工科学生(4.9%),以及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17.4%)比例高于来自双亲家庭的学生(6.5%)[4]。另外,据张华等人对兰州市三所文、理、工科三个不同学科性质的531位同学的调查表明,当被问及有心理困惑采取何种手段解决问题时,仅有9.0%的学生希望通过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排除困惑,当被问到是否曾经参与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9.4%的同学从未参加过,35.5%的学生偶尔参加,仅有5.3%的学生经常参加,还有9.7%的学生不了解学校是否组织过此种活动[5]。经郑安云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大六所大学的12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希望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比例为西安交通大学(2.6%)、西北大学(8.9%)、西安外事学院(7.3%)、西北工业大学(0.6%)、长安大学(9.0%)、西安建筑科大(10.3%)。从来没有看过心理医生的比例为西安交通大学(97.4%)、西北大学(879%)、西安外事学院(2.7%)、西北工业大学(99.3%)、长安大学(91.0%)、西安建筑科大(89.7%)。对西安这几所高校的调查数据表明:该地区寻求心理咨询的比例也普遍较低,而选择其他方式的同学占了一定数量。

二、地区及校际发展不平衡

根据刘蓉洁等人调查发现,各地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展不平衡。各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差别很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专门的办公室外,还设有功能较为齐全的个别咨询室与活动监控室,只有不足30%的心理咨询机构是按照学生人数比例划拨的用于咨询与测评的专项费用,专项费用金额从1.5元至10元不等。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到,各学校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经费投入相差悬殊,最低的每年投资2000元的专项经费,而最高投入经费已超过20万元。其中10所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有专用个体的咨询室,8所心理咨询机构有专用的团体咨询室,还有个别咨询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其办公设备的配置也差距甚远,规模较大的机构除了常用的办公设备之外,还有脑电诱导仪、生物反馈仪等较为专业的心理治疗仪器[6]。据马忠范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团委、学生处、医院等机构[7]。而刘蓉洁等调查发现,被测的高校中有84%的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学工部(处)等部门;挂靠在相关院系的有11%;挂靠在思政教研室有5%[8]。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咨询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不高

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包括认定咨询员(含学校咨询员)p临床心理士和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行业对临床心理士专业和精神科医生的要求很高。美国心理学会在1983年对从事健康心理学工作的人员基本要求是:首先,博士学位是健康心理学的入门水平学位,其次,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除具有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外,还应具备相关的实习经历[9]。对认定咨询员的要求相关宽松,但必须是心理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且经过3000小时以上的临床实习后方能从业[10]。而日本对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也相当规范,据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审查规定》,被审查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从业:第一,依据《学校教育法》,在大学期间修完心理学专业博士阶段的前期主要课程或修士课程且具备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者。第二,依据《学校教育法》,在大学期间修完博士阶段与心理学专业边缘诸多学科的主要课程或修士①课程且须具有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者。第三,在外国取得上述第一条或第二条中同等以上学历且具备两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者。第四,医师免许执照获得者且具备两年以上心理临床工作经验。第五,在四年制本科阶段修完心理学或心理学边缘的诸多课程,毕业后有五年临床工作经验者[11]。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任何一级心理咨询员,应具备相应的基本的文化条件,并接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培训机构所进行的培训,要求从业者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与障碍心理学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道德与法律常识等[12]。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国外从事心理咨询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除了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学历背景做硬性规定外,还要求一定的临床经验,相比之下,我国的心理咨询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仅从制度规定中就能发现端倪。

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期望值与实际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据胡伟国调查发现,有7.9%的学生曾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过咨询。对于被问及咨询效果如何时,回答收效甚微和无效的学生占79.0%。这表明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率是很低的。而当被问用及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时,有81.0%的学生表示有所保留和不信任,可见来访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师的业务水平咨询效果的评价不高。他们满载期望而来,却失望而归,这充分反映出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宣传工作不到位,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大学生个性化的咨询要求得不到满足等诸多的问题[13]。当被问及是否会听从咨询师的意见时,选择“肯定会”的占7.1%,“有可能会”的占58.1%,“肯定不会”的占5.1%,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29.7%。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抱着折中(91%)和不确定(85.5%)的态度,关于高校心理咨询的收费标准,对于咨询后的效果如何,选择“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后可以自己慢慢解决”为78.4%,选择“当场解决问题”为18.2%,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的为16.1%,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值均有明显的差距。

关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对比研究表明,中国人更倾向于自我约束和内向性[14]。我们的情绪不轻易外露,透露心声的时候一般也不针对陌生人,有问题很难主动寻找摆脱或解决的途径,但一旦鼓足勇气跨进心理咨询机构的大门,一方面希望通过宣泄郁闷,另一方面又依赖咨询员,希望咨询员参与其个人行为的决策或提供具体的处理方法[15]。如果咨询员一味借鉴西方主流的咨询模式(在西方广泛使用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该疗充分相信来访者的个人潜能),该咨询模式的目的就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以便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情感,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而当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也采取“非指导性”原则的咨询方法时,如果来访的大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就会觉得认为咨询员“没水平”,当然咨询也没有效果可言。这是大学生从主观认识层面所造成的心理咨询的期望值与实际效果的差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大学生认真听从教育者的说教,不是简单听取受教育者的汇报和坦白,还要运用心理学的各种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交谈协商,帮助和指导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关于如何改善上述现象,我将在后续文章中做详细论述。

注释:

①日本的硕士研究生被称为修士.

参考文献:

[1]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凡茜.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5):45-47.

[3]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4]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9):618.

[5]张华,祁畅,李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社科纵横,2009(1):157.

[6]刘蓉洁,石磊.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3):17.

[7]马钟范.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7(4):95.

[8]刘蓉洁,石磊.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3):18.

[9]胡佩成,等译.[美]Phillipl.Rice: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张日N.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张日N.咨询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S].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3.

[13]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5.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6篇

1990年代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开始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一段时间里,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所接触的现实刺激与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究其原因,当然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关系,但学校在初级预防方面的咨询与辅导工作不理想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在辅导师资的培训方面,除初中及高中阶段心理辅导师资的培训定位较为明确之外,高校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我国高校至今没有开设“职业指导和咨询专业”,因此目前从事职业咨询与辅导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这部分人员虽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专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对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与现实从业人员的低素质状况的矛盾,已成为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一大桎梏。为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以上海为例,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培训辅导师资的课程外,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着力于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推出了职业咨询师的培训,对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培训。在1998年和2000年专门组织了两期由加拿大高校职业教育专家、教授主讲的培训班,并安排学员赴加拿大高校进行考察,从而提升了上海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2002年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部属高校就业指导培训班,邀请美国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课,推动了上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2003~2004年期间,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咨询理论、测量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社会经济等多学科专家多次研讨之后,形成了职业咨询师的初、中级水平认证考试标准。然后,依据考试标准,完成了理论、实习和实训的培训课程设计。2004年9月,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与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联合《上海市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暂行办法》(沪人考[2004]30号),正式启动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2005年6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了《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德[2005]22号),以推进上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生涯发展的转变,明确了大学生学业阶段和求职阶段的全程化、全员化的服务理念、内容与体系。随着职业咨询师培训工作的深入,2005年12月又公布了《上海市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工作条例》,正式建立高校职业咨询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行业组织,为行业发展和业务交流提供了平台。

从2004年10月开始举办中级职业咨询师培训班起,截至2006年6月底,共培训初、中级学员近400人。经过理论教学、专家带教实习、企业实习、香港实训及考试认证的操作模式,已有136人获中级证书,20人获初级证书。培训学员覆盖全市47所高校、中科院部分研究所以及部分人才咨询公司与企业。

二、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面对的困难

虽然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已经起步,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各类教育人员在辅导观念上的差异、培训机构本身条件不够完备、职业咨询师的训练课程内涵不够明确以及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实习与督导制度尚未建立等,还困扰着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职业咨询专业人员以外,人们并设有充分意识到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虽然教育部主管部门了推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文件,高校也在校内开展各类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选修课新课程标准也将出台,但是学校从上到下,从行政管理人员到一般教师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认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同样的问题在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反映。如McDowell (1995)在比较行政人员、咨询员及一般教师对咨询师的看法时发现,这些人士对辅导工作者担任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与学业、职业生涯辅导等辅导角色的看法都比较一致,但是教师更认为咨询与辅导工作者发挥的比较多的功能是排课以及教学。[1]Huffman (1993)以263 位学生、111位家长、43位教师以及8位行政人员(总数425位)为调查对象,填答The Role of Counselor Survey (ROCS)后发现,教师与行政人员比学生和家长对咨询与辅导工作者有更好的认同;但教师还是倾向于将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者视为行政人员,认为辅导人员常常把许多与行政有关的业务交给他们做。[2]另外,Schalesky (1993)的研究则比较了更多层面的人士,包括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咨询员培训工作者、学校董事会以及企业界人士等,对辅导人员应发挥的功能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仅咨询员培训工作者与咨询员本身对咨询与咨询的功能比较肯定。[3]

在职业咨询与辅导师资的培训机构方面,目前师范院校的心理系中有一部分相关课程,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于2004年启动了职业咨询师初、中级的培训,然而各培训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及设备资源方面均不够完备,急需在政府或研究单位的帮助下,以足够的师资及设备资源提升辅导人员的训练效果。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训,然而“如何培训”和“培训什么能力”这两大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虽然我们所开设的课程参考了美国的课程体系,但就课程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比较,还是可以发现两者较大的差异。而与美国“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CACREP) 所规定的几个核心领域相比较,国内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课程训练还不完整,也不够扎实,因而导致所学理论或技术无法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再者,以目前的状况而言,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后留校的学士,仅有少数是心理或教育专业毕业的,这样的学科及学历背景对于培训一支专业的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者队伍是非常不够的。

除了专业科目的训练不足之外,目前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专业教育中最大的缺失在于缺乏有系统、有制度的实习督导,咨询实习课程所接受的督导方式与内容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咨询实习课程所要求的实习活动内容与实习时数也明显不足,使得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之前无法取得必要的实务工作经验。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尚无职业咨询员培训课程的标准,缺乏客观准则作为制定咨询实习教学目标的参考。随着国内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教育训练活动日益普遍,社会对于职业咨询与辅导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建立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人员实习与督导制度已刻不容缓。 三、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巧两方面。在知识方面,主要是回答“一个咨询师应当知道些什么”的问题;而技巧方面,则是回答“一个咨询师应当能做些什么”的问题。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Piaget、 Kohlberg、Gilligan、 Selman、Loevinger、 Hunt、 Super、Havighurst 等人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理论中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和Holland的职业类型论、Roe的需要论和Bordin的心理动力论;职业决策理论中Gelatt、Harren、Krumboltz、Kelly等人的理论。在技巧方面,则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至于如何训练,即将发展理论应用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并接受持续的有效督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有学者认为,就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综合而言,包括职业咨询理论基础、咨询与辅导实务及专业特质三方面。职业咨询理论基础涵盖咨询理论、人格发展、社会心理及个别差异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基本的计算机使用及统计研究能力也是需要具备的。在咨询与辅导实务能力方面,应包括个别咨询、个案研究、团体辅导、班级辅导、心理测验的使用、行政协调、社会资源的了解、与教师的沟通及咨询、咨询辅导方案的设计与评估等。有些学者还针对各项能力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例如个别咨询能力中特别强调倾听的能力,心理测验的使用特别强调测验的挑选及结果的解释。除了应具备的能力之外,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有的特质、态度与个人的咨询能力也同样重要。在这方面,除了专业伦理守则之外,还涉及投入工作的意愿、能面对挑战、能照顾自己的情绪、能适当的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等。而在辅导理论、实务技术与专业特质以外,一般的教育能力也相当重要,包括组织、营销、教学及熟悉法律、争取经费等方面的能力。 有学者曾提出学校辅导人员培训的课程结构,其核心领域包括心理学、人类成长与发展、咨询与辅导、生涯发展、测验与评估、专业定向;次核心领域包括社会文化基础、统计与研究法、咨询以及学校情境的相关课程等;在专业实习的部份,又分为实习前阶段、初期阶段实习、中期阶段实习、学校的实地实习,对各阶段的实习时数及实习内容也应有明确规定。训练课程中的实习与督导则是准咨询师成长为专业咨询师的重要环节,实习可以让准咨询师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习场所进行验证,而督导的功能则除了确保个案的利益并协助准咨询师个人及专业上的成长之外,主要是为咨询进行专业把关,确保专业质量。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的对策

1.完善专业组织建设

在美国有45个州要求职业咨询师拥有开业资格证书,各州的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都须经过“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澳大利亚职业生涯咨询业联盟(CICA)将各个行业和地区性的咨询专业组织联合在一起,制定通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德国职业生涯咨询协会(DVB)设立了生涯咨询师注册制度,2003年有420位成员。荷兰设有职业咨询师和咨询官注册基金,并建立了职业咨询指导师协会(AVGC)。加拿大职业咨询师协会规定硕士为最低专业要求,魁北克及许多省都有自己的协会或组织。[4]我们要在学习国外专业自律组织的经验中完善已经建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以及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的工作职责、范围等专业内容,不断推进规范化建设。

2.保证人员素质

在国外,不同的国家对于从事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学历与专业要求。如澳大利亚要求本科后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加拿大要求本科+硕士(指导咨询);丹麦要求本科+240~360小时培训;芬兰要求咨询或心理学硕士;德国要求第一级咨询学位或学位+6周培训;爱尔兰要求学士+一年本科后咨询课程;英国要求学士+本科后培训或硕士;美国要求硕士(咨询/心理学)及以上。[5]而目前国内咨询员的培养教育主要集中于培养学士层面的咨询师,其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在中小学担任辅导教师。综合国际的通行做法,我们认为辅导人员的专业教育应以硕士学位为基本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完整的训练课程计划是相当重要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养,在逐渐提升其专业性之后,终将走向专业证书制度的方向。目前,心理咨询的证书制度已经建立,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在拥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之后,也完全有必要建立专业证书制度,从而使他们能为高校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

3.完善课程建设

在职业指导与咨询人员训练课程的架构与内涵方面,美国“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1993)规定训练课程包含八个核心领域,并规定了一定的实习时数。八大核心领域包括人类成长与发展、社会文化基础、助人关系、团体工作技巧、生活型态与生涯发展、评估、研究以及专业取向。而在实习经验之中,又规定至少40%以上的时间是直接与个案接触的。此外,还设置了特定的研究领域,有较多的选择弹性,包括药物滥用、婚姻咨询或跨文化的咨询工作等。我们应该借鉴这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开设并完善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程。

4.深化专业研究

美国的职业咨询研究和学科建设实力强、参与者相当广泛。许多一流大学设有相关专业和硕士、博士课程。英国有一些大学有本领域的研究传统,设有心理学和咨询硕士、博士课程,德比大学是英国职业咨询方面的重要研究中心。同时,英国还设有全国性组织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reer Education and Councelling,专门研究职业指导理论、需求、技术、方法和政策。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都有研究者专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提供这方面的课程。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UBC大学等也积极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6]鉴于国内目前此方面的专家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集聚从事心理学、人类成长与发展、咨询与辅导、生涯发展、测验与评估、专业定向、社会文化基础、统计与研究法、咨询以及教育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教研室,对课程及培训模式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专家之间进行小型研讨活动,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开拓对相关学科领域的认识,从而为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训提供新气象,让高校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人员更具备专业能力。但从长远而言,除了继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增加对大学生的咨询与辅导经验以及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也十分重要,毕竟咨询与现实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而重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我们已有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成员的力量。他们绝大部分是在高校一线从事学生就业或辅导工作的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经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后,基本上已经有了职业发展教育的观念和理念,这将对已有课程的完善和改进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问题;措施

一、心理咨询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频频出现的大学生压力过大、抑郁、自杀等问题表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为高校学生提供帮助的心理咨询机构,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工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环,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根据学界的定义,心理咨询指“掌握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通过沟通、疏导等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帮助受访对象认识、分析心理问题,从而解决受访对象的心理困惑,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具体而言,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1.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工作的首要特征在于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在咨询这一过程中,辅导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倾听者与倾诉者的关系,当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时,更多的是学生在讲,老师在听,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师生授受关系。这一特殊性对提供咨询工作的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着学生信赖的朋友、长者、能够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教师应该以一N亲切、平和的态度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因材施教,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解开心结。除此之外,在咨询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倾诉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2.咨询内容的多元性。心理咨询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咨询内容的多元性。高校学生处于成长与成熟的交界点,对于外界的认识不够成熟,可能存在偏激之处,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存在问题的领域,如就业、人际关系、恋爱交友、学业等等,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供可行的心理辅导。咨询内容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咨询工作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贴近学生生活,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在应对众多的咨询问题时有的放矢。

3.心理咨询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咨询工作也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高校心理咨询更要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脱节。高校的任务在于为当今社会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心理健康层面都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缺陷

1.心理咨询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咨询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大多数理论成果都是沿袭西方的理论,导致高校对于心理咨询工作不够重视,往往要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引起重视。实际上,心理咨询工作要注重平时的疏导,很多细小的问题如果及时疏解,不会酿成悲剧。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从领导者到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都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心理咨询教师不够专业。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践基础。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在专业方面存在不足,这也就直接导致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也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3.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学校中配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然而许多需要帮助的同学依然无法在这些地方寻求到帮助,即使找到了教师,由于教师不够专业,对于学生所陈述的问题不够重视等等,都导致了学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不信任,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完善

1.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往往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专业学科之外,这就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忽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排在学习之外。然而,与之相对的现实是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引起高校全体师生的重视。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辅导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是教师,却更像是学生的朋友与亲人,是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人。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独特属性,主动与学生沟通,建立感情,这样学生才能更愿意倾诉,更好地倾诉,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提高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事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功底与较多的实践案例。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设置专门的场所,首先要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在日常的咨询实践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个人也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教师大量的热情与心血,因为心理咨询工作设计人与人的沟通,不是冷冰冰的说教,如何将专业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显生硬,又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3.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咨询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一样,也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将目光放眼于时代,尽可能地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化解的方法与手段,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另外,教师应该注重方式的转变,以倾听为主,更多地让学生倾诉,给学生空间,倾听也是一种方式与手段,很多学生往往在倾诉的过程中化解了自己的心理危机。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环节,关系到整个社会后备人才的心理健康水平。综上所述,应该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也要重视社会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各大高校要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队伍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在高校中推进,以期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咨询论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思想政治教育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颇具特色的问题,也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质的差异性。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在开展心理咨询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往往忽视了二者的区别,犯下了“心理问题政治化,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心理咨询”或“品德问题心理化,用心理咨询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因而导致效果不理想。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工作原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准确把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更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论基础、工作方法、手段不同

咨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重要的应用领域,心理咨询主要以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理论体系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测量与诊断心理学等。心理咨询还涉及到社会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心理咨询是一种特定的专业,有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巧。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方能上岗。如果没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具备一个咨询员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就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甚至使咨询出现偏差和误导。因此,不能用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代替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展开的,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往往是教育者主动教育、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有理论灌输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等,通过开设思想修养课程、组织报告会、参观、访问、座谈,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研讨会和批评、表扬及个别谈心等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很广泛,既有专业人员,也有群众性队伍,只是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更系统、工作能力可能更强。

2工作目标和评价标准不同

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完善,也就是使学生通过心理咨询过程来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因此,每一次心理咨询都应使学生向其自我完善的目标迈进一步。心理咨询的内容涉及面极为广泛,如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等。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从不能自强自立到能够自强自立,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到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减少内心冲突,从不善交往或具有交往焦虑的困扰到学会怎样与他人和睦相处,以致最终帮助一个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其最大的潜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是从

客观上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价值观念。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着重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以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环境陶冶与实践锻炼等。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也可促进正确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两者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高校心理咨询关注维持个人心理平衡,完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致力于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与价值取向问题,解决是与非、善与恶的问题。高校心理咨询侧重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即重在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适应能力,属于较低的基础性教育目标层次;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即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属于较高的教育目标层次。

在效果评价标准上,心理咨询是否有效,主要看来访者的消极情绪是否得到了缓解,心理障碍是否逐渐消除,心理疾病是否减轻或治愈,是否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总之,对心理咨询的评价,是从解除心理负担,增进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考虑。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是从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来衡量,从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权衡。

3遵循的理论原则不同

心理咨询需要心理科学的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些可以从两者以下的几条工作原则比较中看出。

3.1心理咨询的几条原则

助人自助原则:这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通过心理咨询,使来访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使其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就在于(下转第140页)(上接第131页)它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咨询的过程使来询者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使人开心只是心理咨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心理咨询之妙就在于它帮助了一个人,却让那个人感到好像他自己帮助了自己似的。”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基于承认和尊重每个咨询对象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和个人尊严与权利。”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教育者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不能替代来访者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承认来访者的主体地位,每个咨询对象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和个人的尊严与权利。从而促使来访者的自觉与自助。咨询效果的高低也是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水平为转移的,咨询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使来访者参与。

共感原则:同感也叫做共感,或共情,是指咨询者能够体验来访者的精神世界,就像自己也处在同来访者一样的境地,设身处地地为来访者着想,能够以来访者的方式去看问题。当来访者感受到你是从他自己内心的体验出发的,他就会更愿意与你交谈,倾吐内心的秘密。当来访者感到情绪复杂,没有头绪时,就要求咨询者必须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这些情感做出反映,理清来访者的头绪,说出来访者说不出的情绪体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来访者都会深切体验到被人理解的感觉。

价值中立原则:所谓价值中立,是指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对来访者个人及其思想行为作出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对方,而应由来访者自己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个体及其思想行为不评价、不指责、不干涉。

保密原则:保密性原则指咨询者要为来访者保守秘密,来访者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未经来访者同意,咨询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或机构透露来访者的一切咨询信息。

3.2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先进性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教育当代大学生,批判、摒弃、消除种种错误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灌输原则:所谓“灌输”,就是向广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在灌输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积极动员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渗透原则:渗透原则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社会工作的关系,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环节。

实效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处理解决,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对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个人,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没有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实践证明,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管理。要把倡导的思想道德和精神融于管理之中,把自律与他律、自我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绝不能任其自由泛滥。

注释

张文凯.论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