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6:52

大学生参观论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1篇

[关键词]纲要课;历史文化资源;绍兴;徐锡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43-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纲要课与概论课、基础课、原理课共同构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这就对讲授思政课的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到纲要课的教学,必须首先对纲要课的学科特点有精准透彻的把握,然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以史实为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下面从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的教学效果来论述。

一、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纲要课的学科特点,需要可感的历史文化资源来为理论提供支撑,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城市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与教材结合的重点案例来分析。

(一)纲要课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其他思政课程以理论为基本元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纲要课以史实为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讨论基点[1],纲要课的史实特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的整体逻辑体系按照时间排列。时间是历史的根本特征,教材的十章内容从时间的跨度上,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贯穿中国近现代的各个发展阶段。第二,教材每编的综述是对这一阶段历史的高度总结。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是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十年历史的概述,包括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等历史内容。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十年历史的概述,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等历史内容。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是对改革开放中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概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历史内容。第三,教材章节叙述上是以史为纲。教材的每章、每节甚至每一个标题,都有具体的历史内容,都是对历史的概括、总结与评价。

介于教材的这种特点,充分开发、利用史实元素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和国情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绍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绍兴地处江南水乡,位于浙江宁绍平原,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四千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到近代历史,绍兴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近代以来,包括浙江在内的沿海诸省较早的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洗礼,民国时期浙江是思想文化活跃的省份之一,这些都为绍兴在近代史上成为文化重镇奠定了基础。绍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的历史文化人物,从涌现的高潮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人物的主要的贡献上也可以分为两大类。首选,从涌现的高潮上可分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辛亥革命前后主要历史人物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陈魏、陈志军、巩宝铨等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主要历史人物有蔡元培、鲁迅等人。其次,从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来说,可以分为革命家和文化人两大类。革命家主要有徐锡麟、秋瑾、陶成,文化人主要有鲁迅、蔡元培。这两种划分有交叉,有的历史人物既是辛亥时期著名革命家又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如蔡元培。这些绍兴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现在大多开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内建有人物事迹展厅,是了解这些人物事迹和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地。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有代表性的、与纲要课教学结合比较紧密的绍兴历史文化人物作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索,力求把纲要课上好上活。

二、如何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

绍兴有如此之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以利用当然非常可惜。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课的教学,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理解纲要课的性质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二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一)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了解纲要课的学科特点和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师上好与学生学好纲要课的前提,为此,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是必要的。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就进行了主题为“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课。指导课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向学生介绍纲要课的学科特点;二是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介绍纲要课的学科特征上,强调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即以“史”为线索贯穿思想理论,以论“史”为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这样使学生对纲要课有一个整体认识,也为下面的说明提供方法论支撑。在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上,首先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意义在于,历史现象的发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历史提供了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立体材料,能突破教材文字平面化的局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说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再好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可操作性,不能落到实处,也是纸上谈兵。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绍兴,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具有现实性。笔者认为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至少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搜集、整理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绍兴籍人物,如秋瑾、徐锡麟、蔡元培、鲁迅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介绍;二是带学生到这些绍兴历史人物的故居参观,让学生写出参观心得体会。

(二)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绍兴的徐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代表性,参观这些名人故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能拿不出很多时间对这些名人故居进行一一参观,因此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选择其中的一二处作为参观重点。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参观对象。如果教师的教学安排在于利用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讲授辛亥革命,可以选择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如果讲授新文化运动,可以选择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笔者选择的是徐锡麟故居。第二步是教师进行先期的参观和知识积累。教师首先自己对选定的名人故居的位置、交通路线、故居的情况、人物的主要事迹等有比较详细、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带领学生参观时做到游刃有余。第三步是给学生布置作业。如要求学生在参观前了解徐锡麟的有关革命事迹,并且在参观后写出心得体会。第四步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体验。笔者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位于绍兴东浦镇的徐锡麟故居参观,并且现场对徐锡麟的事迹进行讲解。

经过参观之前的教学方法指导,使学生认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同时也知道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纲要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考察对象,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最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的教学效果

从选定考察对象到实地考察,这只完成了教学的过程,真正检验教学还要看教学的效果。考察徐锡麟故居教学的效果如何,可以从学生的参观心得体会和参观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分析。

(一)从学生的参观心得体会中看效果

从学生参观徐锡麟故居后写的心得体会中看出,学生的收获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知识方面和情感体验方面。从知识方面的收获看,通过这次实地参观,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的平生经历、主要事迹及故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对徐锡麟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方面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革命家徐锡麟的敬仰之情,二是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珍惜,三是促进自己努力学习。从第一方面看,学生普遍怀着敬仰之情去参观徐锡麟故居,感受到徐锡麟为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所在,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第二方面看,学生从徐锡麟等革命家事迹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有助其树立珍惜美好生活的人生观。从第三方面看,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希望。总之,这次参观促进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比较显著。

(二)从参观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效果

笔者选择考察徐锡麟故居是出于教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考虑,所以在讲授这一章前,先带领部分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为这一章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参观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参观徐锡麟故居的学生的课堂反映看,这些学生因为已经对徐锡麟的事迹有了解,并且受到徐锡麟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所以在课堂中再次提到徐锡麟时,就对辛亥革命有了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二是从参观后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纲要课的认识增加了,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要因地因时制宜,没有统一的模式,笔者所进行的只是一种探索与尝试。期待在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教学上出现更多的探索与成果。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形式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思政课是高校的一门公共课,长期以来其教学主要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来进行,暴露了诸多弊端,表现如下: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以理论说教、灌输为主,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理论界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1.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思政课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诸多高校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定为2∶1。笔者认为,这种安排比较合理,因为思政课毕竟是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虽然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但没有理论的实践更是盲目的。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图像、资料以及亲身感受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甚至可以“解惑”,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之所以强调这点,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混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团学组织和学生会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开展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表现形式。实践教学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一种教学形式。可见,二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但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为该课程教学目的服务。把宽泛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思政课范畴是不明智的。专业实习是为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环节,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2.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形式对理论知识的内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实践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践形式”简单地讲就在于要学生亲自去做。除了上课听老师讲理论以外,还要把全身调动起来去“看”、“听”、“做”、“写”,去感受理论的真实,实现对理论的内化。所谓“看”,也就是参观,通过参观中国革命圣地、中国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各种建设科研成就展览等,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所谓“听”,就是请专家、模范等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拓宽眼界,感触社会中的真实。所谓“做”,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主题,让学生亲身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等。所谓“写”,就是在“看”、“听”、“做”的基础上写体会,写感想等。

综上所述,笔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如下概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在完成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途径,达到对思政课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吸收、内化,实现对思政课基本理论、原理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1.校内实践教学的形式。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学校内,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的非传统理论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形式:①案例教学,围绕相关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思考、分析这些案例,并且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观看记录片等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邓小平等伟人的相关纪录片,为真实全面理解他们的思想奠定基础;观看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的纪录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观看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的影视片,如《青春中国》等。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③开展读书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原著与名篇,写读书笔记,并定期批阅和组织心得体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能为搞课题研究提供智力的支持。④安排授课实践。根据学时安排,教师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授课实践,规定相应题目,让学生备课、讲课,从中体会教师的辛苦,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⑤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主要包括:文化艺术节活动、科研征文活动、演讲、辩论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学校外开展的思政课非传统理论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①参观考察。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安排,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等,考察具体地区或单位的具体情况,找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如利用学生假期,参观伟人故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重要历史纪念地;考察厂矿、商场、公司、农村,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参观考察后撰写观后感和调查报告。②志愿者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参加公益性劳动,关心社会的发展,如普法宣传,禁毒宣传,环保宣传,慰问老人,为残疾、贫困者献爱心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参加边远山区的支教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锻炼。③见习、实习、勤工俭学、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动手,达到加深认识、强化记忆、自觉践行的目的。通过勤工俭学,课外科技活动,使大学生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领悟到自我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与现实的差距。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王金全.张善英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和目标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9):23-25.

[2]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导刊,2007(3):36-38.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56-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完整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引领青年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长治久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提高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大影响。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先进文化的掌握者和传承者,在西方反动文化思潮和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明确、价值判断模糊、拜金主义盛行、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问题加剧等问题,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校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化为自身文化素养,并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传播其文化内涵与内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团结统一,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高尚的精神,这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多种价值观呈现相互交错、剧烈碰撞的形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推行促使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使大学生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由于传统道德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导致他们陷入价值观困境之中,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干扰。同时,西方的各种思潮也不断地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信仰造成影响。此外,社会的腐败现象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他们对改革开放、国家发展以及个人命运产生疑惑,在彷徨思索中他们转向自我主义,主体意识也逐渐增强,呈现出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转移的趋势,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的倾向更为明显。

(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碰撞,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密切,但是全球化像是“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也在全球快速蔓延。西方国家试图将普世价值观,人权、自由、民主等思想强加给中国人,颠覆中国人的价值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通过大众媒体,在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大力宣传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与此同时西方的社会思潮给当今大学生的价值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信息化时代的各种网络传媒的作用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一方面,它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大众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正处在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传入中国,导致他们对新生事物感到困惑,从而产生了价值观混乱,感到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仰,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的现象。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使命,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其在理论和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单方的理论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并掌握理论,缺乏主动参与相关实践的经验,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很可能造成受教育者所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的效果。教师需要采取启发式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避免暂时性知识记忆及戒除人格分裂,重视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亲身体验与持续性实践。

2.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也很难准确把握。所以,常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脱节的结果。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是教学方式改革的新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将抽象的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试讲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讲多问,这样学生在试讲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更容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3.教育内容空洞乏味

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呆板,无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没有营造一个使大学生能够具体学习、探讨理论知识的环境,造成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最基本的概念理解。课上与课下的教育脱节是高校教育出现问题的表现,教育应该贯穿对人教育的始终,课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这是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也很少设置相关监督机制来反馈大学生的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的实现路径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学生自主参与教育活动

首先应当改革教育模式,利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用科学思维方式武装学生的头脑,从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最后,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公共实践活动参与中的培育与锻炼,可以通过对国家政治生活、所在学校与社区事务的积极参与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2.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需要构建教育活动主动参与评价体系,个体日常生活融入评价体系,公共生活实践参与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评价体系引领网络舆论导向,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学习中,开设独立的网站,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式教育评价体系的板块,把考评重点放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上,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以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与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与式教育的社会保障

政府有关部门应承担责任,在制度和政策上对参与式教育给予支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价值需要,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搭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书籍、杂志等刊物和多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渠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焦点访谈等精神传播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鼓励高校通过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影片等直观形式的宣传手段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性活动,提高政治素质,参与学术性讨论。

参考文献:

[1]何国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求索,2004,(1).

[2]谢廷平.德性培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

[3]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4篇

我们在论文写作当中参考过的资料就是参考文献,作者在论证自己学术观点的过程当中,查阅的科学文献引用可以不必详细的复述,只要在论文的末尾列出来就可以了。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毛概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毛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合敏.论毛泽东的群众观.[J].河套大学学报,2012(9).

[2]汤志华.论毛泽东的群众观.[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1).

[3]黄丹丹.论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现代意义.[J].柳州师专学报,2010(8).

[4]成林萍.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9).

[5]刘勇.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

[6]曲建华.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4).

[7]朱蕾.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及其发展.[D].郑州:郑州大学,2012(4).

毛概论文参考文献:

[1毛泽东.对莫斯科各学校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7-11-19.

[2]蔡静,白雪,郭铮.试论毛泽东的青年观及其对青年社会化的指导意义[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3:1-3.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毛概论文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白岩松农村养老问题》2009年10月26日23:42央视《新闻1+1》。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者:毛泽东。

[6]《实践》作者:毛泽东1937著。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5篇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 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形式在各大(专)院校开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要分析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1课程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货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由此,思政课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政课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指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文件要求各大(专)院校: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随后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发 [2004]16 号)文件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印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提出新的思政课课程设置标准,其中要求专科院校开设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形势与政策”(1学分)。

综上所述,在高等专科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也是一所高校教德育评估能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但是,上述文件中并没有对实践课开设的课时和学分提出具体要求,故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1.2设置现状

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严格执行了中央的文件精神,认真开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72学时,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54学时,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16学时,1学分)。其中,实践课共计36学时,概论课和基础课各18学时。从实践课开设形式上看,主要是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观看视频资料、开设研讨会、参观教育教学基地和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

1.3存在问题

1.3.1实践教学形式不够多样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设形式主要是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观看视频资料、开设研讨会、参观教育教学基地和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虽然实践教学在不断加强,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与中央要求实践课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存在距离。因此,实践课形式多样化、积极开辟实践课第二课堂迫在眉睫。

1.3.2实践教学覆盖面不够广泛

由于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的限制,每一次实践课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辐射到每一位同学,尤其是在课堂内实践教学只有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这样,一些性格活跃的同学由于自身主动性较强可能参与的机会多一些,而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同学则可能成为“帮衬”,对于他们而言“实践课”可能流于形式。即使假期的社会实践,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对待,真正深入社会认真调研,老师们也会到学生较集中的地方检查指导,然而学生群体的庞大和教师人数的有限性,不可能检查到每一个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所呈交的调研报告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甚至直接从网上复制粘贴。

1.3.3部门协调欠缺、经费有待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任务,需要全校参与全员参与。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管学生工作的各部门在每个学期都安排有不同的实践活动,比如“职业规划大赛”、“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演讲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有的来自于各系部组织、有的来自于学生会、有的来自于院团委等,这些活动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全可以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寓教于无形。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由思政部的专职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而其它活动分属于不同部门,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与联结,使现有的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实践教学需要开辟第二课堂,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社会中进行参观、调查,这无疑是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保障。学校虽然在实践课经费保障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费保障的制度和具体操作规范尚有待完善并形成文件,才便于常规化操作。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2.1更新观念,敢于创新

实践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就是授课老师本身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采用理论课讲授已形成惯性。大多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认为,教师的本分是“讲课”,课堂上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保障,并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并不必然成正比例,思想政治教育课尤其如此。思政课传递“知识”并不是目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政治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尽管大家也意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试图进行一些改变,但总是在各种挫折和不确定的因素面前而退缩。因为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本身就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谁也不能保证教学模式在改革后取一定取得成效。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特点可能使集体教学活动的统一性和同步性受到冲击。另外,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授课方式相比表现为更加灵活、更多样,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第二课堂授课稍有不慎则可能出现课堂失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观念,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在实施实践课之前,授课教师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周密的规划,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过程大家共同讨论每一次实践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2拓展多种渠道,优化教学形式

如前所述,由于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的限制,实践教学涉及到的学生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实践课教学采取全体参与和代表参与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做一个学期的实践课授课计划之前,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先将本学期实践课的实践内容分为全体参与模块和代表参与模块。全体参与模块的实践活动要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其中并形成书面参与成果,如观看视频资料后的讨论发言或观后感的书面文章。而在代表参与的模块教学中,要求教师提前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由小组推举代表参与实践,比如说研讨会、法律咨询会等。在代表参与模块的实践教学中,在每次活动确定小组“代表” 的时候,坚持不重复原则,尽可能扩大学生参与的覆盖率。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开辟第二课堂是授课形式灵活、多样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方式的要求之一。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基地,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向多层面、宽领域延伸,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自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聘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开设更多的专题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及老师进行一些公益活动等。

2.3加强横向部门联合协作

如前所述,我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各部门在每个学期都安排有不同的实践活动,如果思政部能够与各部门加强横向联合,思政部的教师能参与指导、测评,在他们开设的实践活动中融入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节约思想政治实践课的活动经费,也避免了各部门活动内容的简单重复,也避免了学生因活动太多而疲于应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去实现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我们通过相关查询并结合我校实际,思政部可以成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指导中心,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负责部门沟通与联系,同时也负责制定和落实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的指导、监管及其评估等。这样,通过健全管理机构、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就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操作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编号:Wjlx13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17-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本世纪,网络时代的信息冲击、全球化的浪潮汹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全新的社会环境中,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则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自然过程分析

政治观是人们关于政治现象、政治事物的总的观点和方法。一般而言,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是青少年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确立政治立场的能动过程。

在青少年政治观形成、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来说,青少年政治观的确立主要分为两个时期: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

萌芽时期一般发生在小学和中学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同时,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等社会组织群体,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加大,团队性游戏增强,青少年开始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甚至带强制性的教育和灌输,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开始了解简单的政治道理和政治规范,并能初步形成自己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在国家意识方面,开始由国家象征意识向抽象国家观念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而忽略了对政治观与教育的重视,因此,萌芽时期青少年的政治观是不稳固的,不系统的,而且不是独立的,常常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存在多样性,也存在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政治观教育必须在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期加强。

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期可以从高中后期延伸到大学时期,这是青少年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多数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智力发展大多已达巅峰状态,能够从理性上思考问题,并能从各种不同实例的讨论中,归纳出抽象的伦理道德原则。但是,这一时期尤其是在大学时期,大学生的思维虽高度活跃却极不稳定,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遇到压力不能正确消解情绪,容易把消极情绪转嫁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中,形成不正确的政治观,因此,加强大学时期的政治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的根本。

二、大学生政治观结构分析及特点

1.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热情是产生正确政治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政治观教育的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初,其爱国热情一般是十分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比较强烈的。加之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则更容易不自觉地产生强大的抱负,希望回报祖国的热情高涨。爱国热情虽然是政治观教育的基础,但是,由于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政治心理的不成熟,以及政治理论的缺乏,形成的落差常常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政治现实与丑恶的政治现象时,出现不成熟的政治反应,形成畸形的政治观。因此,如何很好地利用青年大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是做好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2.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但是政治分辨能力不强。精力充沛本身就是青年人的特点,这个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与观点,而且容易被接触的观点所改造,所以有人指出,对于青年人思想阵地的争夺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走向。因为他们的政治分辨能力不强,又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常常会被西方的某些政治假象所迷惑,从而背离正确的政治观航道,做出危害祖国和人民,也危害自己的政治行为。因此,抓住大学时期这样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对大学生集中进行有效的政治观教育,让他们在踏上社会之前能够正确分析政治形势,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真的是关系祖国未来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

3.具有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具有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能够圆满完成学校教育中政治理论的学习;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如党内腐败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港澳回归问题、国际外交问题,还十分关注国际社会政治动态,如美国强权政治、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等等;参加政治团体或学校社团,高校学生申请入党的比例和人数日益增长,每年发展青年学生党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希望通过加入政治团体实现其政治参与的愿望日益强烈。

4.存在矛盾性与不平衡性。大学生政治观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致大学生的政治需求与现实政治系统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往往超前于社会政治现实状况,容易脱离实际,也就容易产生矛盾。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益分化出一部分政治参与愿望较弱的群体,他们以理科学生为主,由于本身的课业较重,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转移了他们的生活重心。在政治观上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政治冷漠,政治理论十分薄弱,政治敏感性偏低,政治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形成政治成见并固化为其政治观。

三、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1.西方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的争夺。西方所谓“和平深变”的口号虽然不再频繁叫嚷,却融入了其文化产品中,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的传播,以达到其熏陶中国青年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加强,来自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思想潮流对我们的政治观教育的挑战增强。

2.网络时代的特征印在每一个领域,也影响着每一个领域,信息数量的增长与多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世界各种意识形态的平台,同时也给政治观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得我们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碰到更大的困难和障碍。但是,网络毕竟是一种工具,合理地利用它,可以成为我们在政治观教育中的有利平台和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有效的政治观教育工作。

3.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社会现实问题不断增多,为理论说教提供削弱论证,这对政治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挑战。改革和发展是一种社会革命,在探索中行进必然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常常为教育提供削弱论证,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以往政治观教育中单纯靠理论灌输的老方法,探索新思路,要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并引导这些不同的声音最终汇入改革发展的大合唱中去。

四、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与引导策略

1.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正确的、持久的政治观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科学的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在人的政治观萌芽期,尽管青年学生习得了一些政治术语,但是由于政治概念非常抽象,所以他们对政治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大学阶段是政治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政治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两课”教学是进行政治理论的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就必须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世界的实际,发展中的中国的实际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同时,更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以增强理论授课的生动性,更利于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2.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网络的存在即是对政治观教育的挑战,也是政治观教育的新阵地和有力手段。大学是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地,针对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挑战变为机遇,利用这种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欢和接受的手段,充分发挥“网络”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使先进的物质载体与先进的理论相适应。借助网络的优势,切准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实现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符合时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也必须有超前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认真学习现代网络技术,努力探索网络政治观教育的新型工作方式,努力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需要,主动走入网络世界,学会在网络中因材施教,与学生们打交道,利用多种教学软件,提高政治观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利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网页、邓小平理论网页、红色网站等思想政治工作网页,大力推动大学生政治观教育进网络,不断增强网上政治观教育的影响力。

3.积极探索理论与实际的“切入点”

社会实践是把理论与政治观教育目标相联系的切入点,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人。在政治观教育中,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行为能力的人。大学生正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才会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多年来高校形成了包括军事训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业学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性教育环节,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反对放任自流。再次,要适当增加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青年大学生处于学习和社会的过渡期,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基本被排除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过渡性特点。因此,他们的政治实践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参加同辈群体的政治性组织,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学生会等。二是社会赋予的政治权力,如参加选举活动等。三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现象讨论,如参加反活动,倡导男女平等的活动等。目前,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他们参加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使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和特点[J].探索,1996,(1).

大学生参观论文第8篇

1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原则

1.1 整体规划

从大局出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因素,进行整体设计。

1.2 全员参与

在学生层面,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在教师层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学生内心。

1.3 有机融合

1.3.1 思政课三门课程融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2 思政课部与其他部门融合

思政课部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有机融合起来,在工作计划、活动安排与开展等方面互相通气,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3 课内与课外融合,理论与实际结合

思政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学工部、团委活动有机融合,用理论指导实际,通过实践增强对理论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3.4 形式多样

摒弃单纯的说教,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校内外实践多彩化。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参与中,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

1.3.5 贯穿全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施,不局限于高职高专所要求开设的三门思政课程,而是所有教育教学中都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局限于某一年级,而是涵盖学生三年的学习全过程。

2 教学与实践内容

2.1 内涵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它从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方面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也是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国家和社会层面是个人层面的环境保障。

2.2 学习宣传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核心价值统领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宣传教育: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理论水平;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中国梦”主旋律;③深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精神教育,为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奋斗;④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明是非,辨美丑,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思想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风尚。

2.3 实践活动

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打造学校品牌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分院、社团特色,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开展行为践履。

2.4 行为规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践履以及日常价值观表现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评比考核中之中,使“三个倡导”的教育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并内化成学生的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自觉行为。

3 教学与实践步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贯穿三年大学生活,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有机融合,形式多样。

3.1 宣传发动

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分析后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网络空间、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全校园。校学工部、团委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协作配合,做好集中学习教育的前期准备。

3.2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

目前很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教学与学生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一方面思政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活动缺乏足够了解与参与,影响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各院系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很多,如有思政教师参与和理论指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有效。

3.3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注重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注重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提高教育实效;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长效机制。

3.3.1 课堂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内在联系,如三门课程中关于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主理论体系、国家形势发展等方面本身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教案与讲稿的编写、课程考核等方面要突出强调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案例、视频素材的选取等方面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2 主题班会或讲座集中学习探讨

利用主题班会或讲座,采取集中学习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3.3.3 校园环境熏陶情操

①主题板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着重于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法制、纪律观念,诚信意识等,通过理论规范学习、典型事例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使学生自觉树立文明形象,遵守校规校纪,诚信参与奖助学金评定、考试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守法公民。

②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电子屏等,树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评选“感动校园学生人物”、“校园励志之星”等,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创先争优”先进分子等一起进行先进事迹的大力宣传与倡导。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学生,用先进的事例鼓舞学生。

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空间,在网页内容上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通过创办网页加强教师理论素养,同时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与空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氛围。

3.3.4 文化活动形成共鸣

①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电影比赛,以“文明校园、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以随手拍或自编自导自演等为主要形式,知荣明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志愿者。本活动同时也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大部分学生参与,表演道德情景剧,作为模块实践任务列入课程考核。

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比赛,发动所有学生参加,通过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评选出获奖作品并进行装裱和大范围张贴,既发展了学生爱好特长,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风貌;又营造高尚的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时刻处于“核心价值”的潜移默化熏陶中,用学生作品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更有说服意义。

3.3.5 校外实践拓展

①继续加强和改进“三下乡”活动,拓展服务时间和范围,打造学生社会服务平台,树立学院文明形象。

②继续加强和改进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爱心教育、学民共建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五个基地挂牌并长期联系,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学校与社会协作,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抢占网络这块阵地。“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必须主动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办独立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网站为教师教育、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参与参与消息和论坛维护,并创新栏目,提高吸引力。

4 总结提炼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施要求和步骤,认真总结,及时总结。

4.1 例会小结

通过召开教研活动会和工作例会,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待人、日常行为、遵章守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活动成果。

4.2 年度总结

每学期末或每学年度末,每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撰写调研报告,汇报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内容为分析分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施情况、展示过程参与,汇报工作成绩,总结先进经验,研究问题对策。各个部门撰写部门教学实施活动年度总结,总结提炼本部门的特色典型、先进经验,反思不足并提出改建建议。

4.3 表彰考核

表彰典型: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教师和学生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对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逐步形成分院特色、部门特色,共同打造学校品牌,将经验、成果和典型事例列入员工绩效考核、学生操行评定和部门、班级考核。对于组织、参与不利以及产生负面影响的要帮助、扶持、改进,不以考核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共创良好学风、校风、社会风气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