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博雅教育论文

博雅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13

博雅教育论文

博雅教育论文第1篇

博雅教育的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易经》中有这样的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这里的“前言往行”,就是过去的言论和行为,主要是指前人的嘉言懿行;畜通“蓄”,积累、积蓄的意思;德不仅指道德、品行,还包含见解、器识等。因为“前言往行”,是通过读史才能知道的,所以,这句话实际讲的是读史与人生修养的问题。即是说,君子要通过学习历史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器识。

《中庸》中说,做学问应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多识才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的境界,这是古人一贯的认识。《淮南子》中主张“通智得而不劳”。博雅教育的培养方式可造就通人,或者称其为全人。《论衡》中有这样的评价:“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博雅教育可以培养出通识人才,即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知自然历史,晓天文地理,博闻强识,明达事理,多才多艺的人。

孔子的“君子不器”、荀子的“学贯古今,博通天人;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王充的“切忌守信一学,不好广观”、颜之推的“夫学者,贵博闻”,以及陈澹然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些响彻人间千百年的箴言,无不说明通识教育中“通”(通晓、通解、明白、贯通)和“识”(智慧、见识、器识)的极端重要性,“博闻,择其善而从之”,讲的就是越趋于广博、普通的知识,越有助于人的理智、美德的开发及全面修养。需要注意的是,博学不能“杂而无统”(朱熹),“每件事都知道一点,但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些”(约翰?密尔)。通识教育应当将博与专统一起来,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无助于学生形成通透、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博雅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面对知识社会与信息化的挑战,学生不仅需要专精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还要兼顾真、善、美的陶冶,以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这是对于教育过度专业化致使人的片面发展的矫正和超越。1940-1952年中国的博雅教育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专结合;另一种是革命通人与技术专家相结合。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提到:博雅为本,专识为末。1952-1978年中国社会处于不平静的阶段,政治社会动荡,文化事业一片萧条,文革等事件严重影响、迫害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仅有的教育以专业教育模式为主,博雅教育处于“销声匿迹”的严冬。1978-1995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明媚春天,恢复高考,中国各项教育事业真行,此时,我们主要纠偏专业教育,博雅教育在孕育中。1995年直至如今,我们逐渐完成从文化素质教育转变为博雅教育的探索,针对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的现象以及继而引发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问题,进行博雅教育改革,不断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有关人文社科领域的教育,针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教育,针对理科生加强人文社科方面教育。

当代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博雅教育的概念内涵不断扩大,博雅教育在中国高校有了新的发展。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在博雅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试图将全人类的文明经典向学生做全面的介绍,这与芝加哥大学“名著课程计划”的教育目的、课程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高校在博雅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试图加强学生知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兼备人文与科学的素养,使学生在博雅教育的改革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今大陆博雅教育尚未成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在高校的具体实施中,博雅教育被赋予较多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其二,过分重视专业教育而导致博雅教育无法深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其三,学生整体缺乏主体性以及缺少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其四,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而博雅教育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将纯粹技术人才的培养转型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如今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学校不断地深入探讨、积极实践,借鉴现有博雅范例开展教育改革,为全面建成博雅教育体系而积累经验。

博雅教育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为有效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建构文化知识、分享不同见解和生成应用网络的智慧,资源建设中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建构和信息交流工具。从而,在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大学生可以在信息与信息的交融中,领悟网络文化的魅力;在多重视角的反思中,辨析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在社会性的互动中,创造性运用网络实现自我发展。

博雅教育论文第3篇

惠安县溪南实验小学2013年7月29日升格为县直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中共党员12人,本科学历29人,县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人。现有在校生800人,设16个教学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种共同的向心力来凝聚彼此。这种向心力就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而这正是溪南实小内涵发展亟须建立的。

基于提高综合素养建设教师文化的需要。综合素养包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知识、技能、智商、情商、意商等。我校教师由于学校在区域上地处城郊接合部、在年龄上青黄不接、新入伍教师居多等因素,造成了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整体综合素养亟须提高的事实。“博雅教育”特色办学策略的提出符合提高综合素养建设教师文化的需要。

基于塑造良好校风着眼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立足学生道德实际。我校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这些学生文化底子薄,存在诸多行为缺点,但勤劳刻苦,可塑性强。我们提出了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以高雅的文化陶冶人的性情,以先进的文化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博雅教育”办学特色策略的提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原因,我校提出了“博雅教育”特色办学策略。

一、总体目标

在“有志、有识、有恒、有为”校训的引领下,确定了以“渊博雅正”为核心的学校育人价值观理念,明确了“为学生的多元发展与终身精彩奠基”的培养目标,凝练形成了以“博雅”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构建了博雅文化理念体系、博雅文化价值体系、博雅文化育人体系以及博雅文化内涵体系等四大文化体系,积极推进以“博雅认知――博雅体验――博雅评价――博雅成果展示”为实践路径的四层段博雅教育。

二、主要措施

1.涵养精神,构建溪南实小“博雅教育”特色文化w系

鉴于学校刚刚升格为县直小学,学校提出了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彰显特色,争创上流”为近期办学目标,走“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1)办学思路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多元发展与终身精彩奠基

办学愿景:

塑造文明的家园,培养人才的学园,

发展个性的乐园,陶冶情操的花园。

校训:有志 有识 有恒 有为

校风:以博治学 以雅立德

教风:安教 乐教 勤教 善教

学风:好学 乐学 勤学 善学

文化主张:翰墨书香博雅溪南

文化基因:翰墨润灵书香养慧

(2)教学楼命名

博学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和雅楼:温和文雅。

崇实楼:崇德辨惑,实至名归。(《论语・子张》)

行远楼: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礼记・中庸》)

致远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行知楼:弘扬陶行知精神。

(3)校标解读

校标,作为一所学校的标志,蕴涵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及教育理念。那么,我们的校标有哪些含义呢?

图上的“X”,是溪南两个字的拼音“x、n”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整个图形像一个小孩子在欢快地跳舞,表示学校要培养具有个性张扬、又有艺术特长的学生。“X”的变形又像是一本书,整个形状看起来又像是一个“文”字,表示要把学校办成真正的书香校园。底色用红色,红色象征学校师生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同时也表示溪南实验小学刚刚升格为县直实验小学,就像是一轮朝阳。

我们的校标主要表达的是以人为本、追求高雅、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和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关注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

(4)卡通形象

学校的校名为:惠安县溪南实验小学。据此此男孩卡通形为“西西”,女孩卡通形象为“兰兰”。学校地处惠安林辋溪畔,林辋溪从学校旁边经过,不远汇入大海。小水滴的头像,身子是动态的小溪流动的样子。象征奔腾的小溪赶往宽阔大海。意味着学校立足海丝文化。更多开展乡土文化,特别是惠安元素的闽南文化,惠女文化、惠雕文化,等等。

2.多元行走,构建溪南实小“博雅教育”特色教育模式

在稳定质量,彰显特色的基础上,实施文化兴校战略,着力于“创建博雅教育模式,构筑学校文化气质”,努力构建“建博雅校园,塑博雅教师,育博雅新人”的特色教育模式。

(1)创建博雅校园――渲染“博雅”

学校积极营造“博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氛围渲染,坚持“博雅”,倡导“博雅”,传承“博雅”。师生书法作品、学生优秀图画、名人名言、名人塑像等随处可见,这些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的厚重文化底蕴,形成了笃实求真风气,赋予了学校更为“博雅”的内涵。“创建博雅教育模式,构筑学校文化气质”这一举措让我们美丽的校园更美了,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了。

(2)生成博雅课堂――打造“博雅”

学校积极打造“博雅教育”办学特色,铸造“博雅教育”品牌。学校推出了“博雅教育”校本课程模块:语言文化、体验拓展、体育文化、义工服务、艺术体验、环境意识、心理健康、逆境生存。

学校积极组建班级、年段、学校家委会,从中招募义工,一同参与学校建设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办学模式,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培养“举止文雅、品德敦雅、学识慧雅”学生。一是以艺雅趣。成立学生社团20多个,包括合唱、啦啦操、泥工、绘画、乐团、篮球、科技小制作、围棋、象棋……学生由专业老师指导,定期活动,同时每年尽心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二是以书雅心。教学楼区是开放的“大图书馆”,我们在“博学楼”一层设置300多平方米的“三味书屋”学生阅览室。在教室、长廊、平台设多个“悦读吧”。行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师生手捧书卷的身影。此外,学校还会开展读书节、明日阅读、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三是与科技交友。学校开展了电脑制作活动、电子百拼图等科技活动。四是育阳光少年。实施“阳光体育”工程,进行形式多样的晨练活动与体育课,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项目,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定期开办校运动会。通过多种形式为师生提供温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3)淬砺博雅教师――筑造“博雅”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内外兼修,筑造“博雅”教师团队,确定了“博雅”教师的三大目标:一是博学。这是对教师才学的要求。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二是儒雅。这是对教师气质的要求。内外兼修,德艺双馨;三是和悦。这是待人接物的态度。和风细雨,和蔼可亲。同时着力建设四个共同体,形成独特的F队文化:形成阳光健康的共同体;形成快速发展的共同体;形成人性化服务的共同体;形成体验幸福的共同体。

学校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淬沥博雅教师:

一是优化领导班子建设。要求行政班子全体成员要做到五个一:身先士卒;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今日事今日毕;关注细节,注重小节;修炼情商,以诚相待。

二是优化教师管理理念。要求在学校管理中要体现“帮助成功”而不是“督查完成”,是“引导发展”而不是“强迫进步”,是为教师“创造机会”并“提供支持”的管理理念。要重点实施三大举措:关注师德建设,强调立德树人。通过青年教师座谈会、师德讲坛、师德活动月、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师德水准,助力“博雅”。关注职业幸福,创新培训模式。通过春游、生日祝福、师徒结对、基本功训练、教师论坛、领头羊策略、磨课等团队活动,催化“博雅”。关注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通过教学随笔、读书心得交流、反思、微课、慕课、优课、常态课、合作备课制度等形式,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形成“博雅”。

此外,我校教师不但重视外在形象的端庄大方,还注重内涵修养。在不断提升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教师全面摄猎广博的其他各种知识,如,书法培训、名曲欣赏、乐器培训、健康养生等。这些做法,让教师从根本出发,为打造坚实的“博雅”之风作准备。

(4)培育博雅学生――传承“博雅”

博雅教育论文第4篇

学校管理有三种境界,即人治、法治、文治,而文治无疑是最高境界。当今教育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如何通过文化的引领达成博雅教育的目的?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北埠小学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成为当地文化兴校的领跑者。

确立学校文化核心理念

作为校长,笔者始终坚信,“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真正能长盛不衰的原因不在于它有多大的物质空间与多少资产,最根本的是在于它有多大的教育空间,是否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是一所没有灵魂的学校,也是没有品位的学校。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影响;一所学校的成长,同样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真正享誉社会的学校是靠精神站立的,学校应该成为师生追求幸福人生的精神家园。规模小的学校要想生存,必须在比办学思想、比办学境界、比办学品牌上寻求突破。必须转向小而精、小而强的全精品教育、高尚教育,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方可立足于强手之林。

笔者利用三个月时间,调查北埠小学六十年的校史和社区资源,思考北埠小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两年来,学校把博雅教育文化的构建作为追求发展途径的特色教育;追求知识渊博、情趣高雅的优质教育;追求学校要有书香气、教师要有学者气、学生要有儒雅气的高尚教育。2014年4月,学校成功举办了莱芜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学校展示的地域文化类课题和科技文化类课题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博雅学校文化开始引起领导的关注;2015年5月8日,省社科联副主席周忠高、学术部曲艺部长、省文化研究院许福源院长在区教育局王俊相副局长陪同下到校指导学校博雅文化工作的开展;2015年5月9日,学校在山东社科联论坛上做典型发言;2015年10月,学校被评为全市新教育示范校;2015年11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校,并加入示范校联盟;2016年1月18日,学校“博雅文化”成功申请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项目;2016年4月19日,学校成功承办莱芜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工作现场会,受到市区领导的好评。三年来,学校博雅文化的建设,使学校的办学声誉得到极大提升,学校在社区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提升学校文化的精神力

基于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学校深入挖掘博雅文化的内涵,明确其基本内涵包括“博”和“雅”两个核心;“知”与“行”两个层面。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意。以“博”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治校中要有宏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求教师与学生要走出教科书的狭小空间,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打开窗口,让阳光普照心灵的每个角落。“雅”,意为正规、标准、美好、高尚,指举止优雅、品位高雅、气质典雅、语言文雅。以“雅”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治学上依法治校,文明治校,文化治校,形成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氛围;要求师生在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雅为荣。

“博”强调的是广度,“雅”强调的是高度、深度,二者作为核心理念,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北埠小学的基本精神和追求目标。实施博雅教育,就是将成人与成才相结合,培养具有渊博学识、广博爱心、高雅气质、文雅举止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

本校的博雅文化系统包括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和管理文化。理念文化包括基本理念、德育理念、治学理念和治校理念四部分。学校明确了“博闻 善思 雅行 明德”的校训,“厚德 润品 励学 笃行”的校风,“爱生 正己”的教风,以及“乐学 好思 活泼 竞优”的学风;确立了“博我以文,雅我以礼”的德育理念,“博雅修,身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以及“依法治校 以德立校 质量强校 文化兴校”的治校理念。学校博雅文化的实施有四大途径、七大行动。四大途径包括博学课程、博雅课堂、博雅环境和雅行教育;七大行动是课堂成就理想、书香浸润灵魂、文化滋养个性、写字改变形象、反省提升素养、艺术陶冶情操、信息畅通明天。

提升学校文化的执行力

打造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激发师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学校倡导“相亲相爱一家人”理念,通过“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等活动的开展,使领导干部成为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的知心人和服务者,促进团队和谐、干群和谐。在教师层面倡导师生和谐、家校和谐,要求教师发扬“有心、用心、细心、精心”的精神,以爱和责任为根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畅通家校沟通渠道,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家长会,举办家教论坛、举行学校开放日等形式,激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和谐共赢的家校关系。

开发特色鲜明的博雅少年七彩成长课程,挖掘师生主动发展的潜力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先后开发了《孝雅走天下》《雅鹿山脚下》《科技畅想未来》等活动教材,开办了雅鹿山二胡乐团、善思科技制作中心、明德宣讲团、博学电影公司、博雅舞功堂、正率书院等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艺术、审美、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培养和熏陶。

在近三个月的“北小六十年”校史调查中,学生们走访了很多家庭、很多领导,了解到北埠小学在60年的办学史上,曾培养出20多名北大清华的学生,分外兴奋。学生在小洼战斗的调查中,得知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原型就是学校南面的小洼村,为身为北埠人倍感自豪。此外,学校根据清代博学大师张道一改编的《百年师生情》剧目在2014年在本市少儿春晚上演出,红色励志节目《我相信》在2015年少儿春晚演出;根据小洼战斗故事改编的节目《兄弟》在2016年少儿春晚演出。博雅少年七彩成长课程正成为博雅文化治校的又一法宝。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主动发展的能力 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博雅教师”评选活动,从人格、班级管理、专业发展三个层面表彰激励优秀教师,并以此为抓手,以成就“博爱之师、博学之师、高雅之师”为目标,成立了博雅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师德建设、名师带动、读书富脑三大工程,提高教师团队质量。2014年4月24日,学校成功举办了莱芜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2015年5月28日,成功举办济莱两地智慧课堂研讨会;2016年4月19日,高水平承办本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工作现场会。通过举办现场会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

创建雅行教育德育品牌,提供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雅行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学校通过德育管理队伍建设、常规管理的强化,积极推广养成教育成果,努力创建德育品牌,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首先,抓好常规管理,形成全程关注的雅行教育格局。少先队抓实博雅少年争章活动,坚持做到“日清、周评、月结”,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日清”即少先队每天将学生活动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以便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周评”即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公布评价班级和学习小组一周常规成绩,对亮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评价;“月结”即少先队和教导处每月对班级和各学习小组各项得分情况进行全面汇总,为优胜班级颁发“雅行班级”流动红旗,评选各层级的博雅少年。其次,开展多彩活动,实现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开展“每月一事美德教育”孝行雅行教育活动,结合文化节和艺术节等活动大力进行感恩、励志、文明礼仪、环保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学校文化的形象力

学校本着“环境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对校园外部环境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景观的整体性、独一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让校园的每一景每一物既是具有博雅文化内涵和深远教育意义的“活教材”,又是极具观赏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以外在形态的高雅、典雅,引领师生的雅行、雅趣;以内在寓意的人文、内涵,孕育师生的博爱、博学,全面提升学校文化的形象影响力。

学校的博雅环境主要包括“一园、两墙、四个长廊”。“一园”即学校东面的“北小博雅园”;“两墙”即学校西侧的“呈瑞文化墙”和楼前的“励志文化墙”;“四长廊”即教学楼的四个主题文化长廊:一楼为博闻读书长廊,二楼为雅言雅行长廊,三楼为善思科技长廊,四楼为崇文明德长廊。

根据教学楼的特点,以“博学、良习、书香”为关键词,通过班级名片、个性展台等的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本校班级文化建设根据校训有层次展开,一年级为博学苑,二年级为雅行轩,三年级为善思园,四年级为明德厅,五年级为正率书院。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如正率书院的班训是: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班歌是《正能量》。

博雅教育论文第5篇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建校以来,坚持“博雅”特色学校文化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优雅学校、儒雅教师、文雅学生、高雅家庭”,彰显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发展愿景,既体现了学校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又凸现出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既传承着中国深厚的人文脉搏,又凸显了时代进取精神,昭示了学校的信仰追求。

一、倡博、崇雅:学校管理的文化愿景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博雅”是中国人文思想所崇尚的完美理想,是中国古代智者、贤者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是砺志、修身的上乘之道,古人所讲“博雅君子”,即是说做人就要做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君子。古代先贤周公推崇“德博而化”(《易经·乾》)。《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中,博德是中国古代圣哲共同追求的修身正心之道。以博厚为特征的天地之道也是有德性的,诸如儒、道、佛共同信奉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在现今社会,“博雅”也应是当代中国乃至今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现代教育,“博雅”无疑是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倡导和践行的“重德宽基”的办学方针,让学生接受“诚信、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学校全体成员拥有良好的品德操守,德行高尚,实现灵魂净化、人格升华,这与其可谓一脉相承。

学校是一个“育雅”的地方,它的一切都应该是最美好的,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和最高境界。作为传播知识、培育道德、树立文明的场所,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始终推崇“雅之风”,通过构建书香校园,旨在培育师生纯洁高雅的志趣、敦厚儒雅的风范,从而打造淳朴典雅的校园风气,激励全校师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丰富自身涵养,完善自身素养,提高自身教养,以努力达到“雅”的境界,做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在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中,学校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素养的现代公民”的办学宗旨,孕育“博容世界,雅行天下”的办学理念,践行“博纳于微,雅贯于行”校风,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课程设置个性化,课堂教学高效化,特长培养多元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博雅”二字,对学生而言,做到懂礼仪知规范,自觉遵守学校、家庭、社会各种规范规则,待人接物处世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摒弃感情粗粝、语言粗俗、行为粗野现象。对教师而言,倡导具有儒雅优雅的气质,循循善诱,善良宽厚,文质彬彬,透着知识、智慧和谦逊亲和的魅力。总之,提倡博雅,力求使学校具有一种书院的风雅,教师具有一种书卷的风范,学子具有一种君子的风度。

二、博闻、雅观:环境育人的文化气息

学校主体突出、布局合理,具有现代气派;草木葱茏、环境优美,彰显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中,我们按照“自然生态、怡情养性、开阔视野、培博育雅”的思路,致力于打造“三园”。

环境优雅的生态花园:学校地处中国荷花之乡、国际级生态县,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努力让学校的路、场、舍、花、草、木相得益彰、和谐成景。校园内绿树成行,鸟语花香,环境优雅,书声琅琅。师生治学于其中,徜徉于枝叶稠密的香樟大道,徘徊于花香袭人的桂子小径,驻足于垂柳依依的荷塘水景,停歇于造型独特的作品画廊,无不陶冶着情操、升华着精神。

气质高雅的人文校园:学校是书香圣地、人文殿堂,书籍是师生精神成长、生命拓展的营养品,读书会使人心境澄明,举止儒雅,气度不凡。学校以构建书香校园为契机,全面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视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高雅情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成为一种永恒。在这里,教师以书为伴,积淀深厚底蕴,涵养文雅风度,追寻教育理想;在这里,学子以书为友,开启智慧天窗,奠定高尚品格,筑起成长阶梯。学校倾力打造了600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人均藏书近30本。为达到浏览的速度与容量,建设了图书电子阅览室。每座教学楼的一楼都安排了敞开式读吧,学生课间随时都可以借一本书,就近而坐,悠然读之。读吧与梅园、竹园相邻,学生置身于梅、竹的雅韵中,徜徉于梅、竹文化与诗文神韵中读书,成了课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言行文雅的成长乐园:儒家文化追求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统一,简言之就是“和谐”。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求和谐,思想上求统一,行动上重协调,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亲密团结、和雅快乐的工作学习氛围。学校更注重博取百家真见,兼容中西精华,内修博广胸襟,外展开放眼量。在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上,着力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知识信息,激励师生在科学的世界里立志攀登,在人文的世界里提升境界。

三、博学、雅思:队伍建设的文化追求

古代先贤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是成学之道。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支“博学、雅思”的专业队伍,注重教师的价值引领,激发自主性的专业成长,促使每位教师由内而外地感受教育,享受高雅诗意的教育带来的幸福感。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我们深知,缺乏教师自我内省及自身的内源性动力,只能导致教师的“被发展”、“被成长”,确证“自我”,致力于“博学、雅思”,理应成为成长和发展中的文化追求。

我们引导教师从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等书籍开始教育的寻根之旅。着力引导教师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学校特地打造了“教师读吧”。老师们在这里潜心阅读、静思默想、集思广益。更重要的是我们推行一种“聊读”——聊天似的阅读,在这里,经常举办小型的读书沙龙活动,大家随时可以交流读书体会,进行观点的阐释、思想的论争和智慧的碰撞。如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大家的话题是:教育家朴素的教育思想和富于个性化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获益匪浅,但从“每一个”的角度来看,各自又汲取到了什么呢?有人说:读书能养正气、骨气、才气、锐气。阅读的重要之处正是在于这种文化的积淀、价值的引领、精神的滋养、境界的跃迁。

我们强调教师的反思。引导教师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不断调整自我、改造自我。真正的成长需要的就是这种反思性的生存,只有经过反思,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继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质的改变。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自然具有了个性化发挥的舞台,也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刘铁芳博士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教师个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我们推行一种“内视”式的反思,引导教师在一次次审视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感受和课堂状态中觉醒、提升。这种“内视”式的反思正是基于观念变革的、有助自身成长的反思。有效的反思就是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敏锐直觉和理性思辩,以此省察“自我”的行动方式,这是一种“蝶变式”的更新,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困惑中进行突围。当老师们将思维的触角回溯教育的原点去诉求、追索,探入自身的思想深处去反躬自问时,才能真正带来心灵的悸动、行为的嬗变和思想的超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提醒老师们立足于原点,立足于自我反思这样的问题: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与热情?我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自己的教?我对所有学生是否公正、公平地对待?真诚地关心?……

四、博识、雅行:课程设置的文化意蕴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坚持“以博培博、以雅育雅”,积极构建“面向心灵、面向兴趣、面向交往、面向体验”的“四面向”课程,努力实现健身与冶情、培智与强能、人文与科学、共性与个性的完美协调,打造博雅特色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养成“雅”的习惯,形成“雅”的文化,最终让学校成为“小圣地、大雅堂”。

面向心灵——阅读课程。阅读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心灵发育的过程。学校竭力打造“书香校园”,用书香熏陶每一个孩子,用文化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每学期以读书节拉开学期课外阅读的大幕,在第一周的启动仪式点燃课外阅读的圣火。从量上明确读书时间,每天至少一小时,明确各年级段阅读量;充分利用晨间、中饭后等时间进行晨诵、午读。以段位考级激励学生,截止目前,已评选出近400名课外阅读小博士、小学士、小硕士、小专士。为达到文雅学生高雅家庭的品牌目标,还把家庭亲子阅读纳入课外阅读体系,以亲子阅读心得交流、亲子阅读图片展评、书香家庭评比为重要活动形式,努力营造高雅的家庭环境,评出多个“书香家庭”。

面向交往——礼仪课程。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世代相袭的交际礼仪文化积淀着文明的火种。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向国际的现代公民,应该把懂礼貌、讲礼仪、善交际作为一项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在礼仪校本课程开发中,实施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艺术、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公民”。学校从“知识、技能”、“行为与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编制礼仪校本教材,进行生活礼仪教育。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融汇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进行教育,并通过礼仪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认识到知礼、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重要性,并能以礼仪文明的态度面对人生。

面向兴趣——学生社团。学校提出“让社团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建立了语言类、艺术类、运动类、科学类、文学类、实践类等多个类别的社团让学生自由选择。导游、演讲、英语戏剧、机器人、电脑、国画、轮滑、武术、舞蹈、书法、写作、诵读等多个特长社团成了孩子们踊跃参加的热点社团,学校安排专门时间,选派专业教师训练指导。社团培养了兴趣,开发了智力,锻炼了才干,陶冶了情操。学校还定期进行专场演出,组织比赛、作品展等,提供广阔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博雅教育论文第6篇

(教学研课改篇)

襄州区天润小学是襄阳市城区第一所配套小区新建学校,2014年8月建成并招收首届学生,现有6个年级共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59名。天润小学教师全部遴选自襄州区各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原所在学校义务教育层次不一致、原所在学校推进课改进度不一致、教师业务素养及课改能力不一致。

四年课改,四年前行,四年收获,天润课改初步取得系列成果群:在学校无专业录播室条件下,4名教师“一师一优课”晒课获省级优课,6名教师在“长江教育杯”微课大赛分获省级一、三等奖,徐海、韩海波、李国富、聂素琴等十余名教师课改案例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几十位教师课改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我校先后被授予“全区教学先进单位”、“全市文明校园”称号、连续三年评“区电教先进单位”,2018年秋期末六年级统考位列全区第9名……

以博雅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既源于学校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又源于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与筛选,对“博雅文化”内涵的全面解读。以“博雅”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包括:树立教职员工的“博雅”形象,启萌学生的“博雅”意识;营造环境布局的“博雅”氛围,陶冶学生“博雅”情操;创建校园生活的“博雅”特色,培养学生的“博雅”情趣;创设学科教学的“博雅”风格,引领学生的“博雅”追求。这与学校“天下兴盛基于教育  润泽花朵寄于园丁”的办学理念,“自尊 自爱 至善 至美”的校风,“爱生善导 为人师表”的教风,“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的学风,是一脉相承的。将“博雅文化”作为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可以实现用优秀文化的精华光照学生幸福人生的教育理想。

“博雅课堂”教学流程:和雅激情--文雅自修--优雅展示--雅正反思--堂清雅评。“博雅课堂”教学模式是天润小学在“博雅”这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探索研究,提出并已在全校推广使用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博雅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掌握高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们对知识、对课堂的兴趣,更关注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该模式在天润小学试行一年多来,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目前,正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进行课题专项研究。 “博雅”文化践行“博雅”教育,倡导“对话”,追求推行“指导·共享”的教学模式,追求实现培养民主生活方式的愿景,让师生体验幸福成长的快乐。     “博雅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学为主,教为辅”的要义,彰显“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感受快乐、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之特色,该课堂教学模式更关注探索“教育是怎么影响人”,“学习是如何影响人的成长”这一深刻命题。在引导学生主动、高效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师——生、生——生、师——文本、生——文本”之间情感的体验、对话式的交流,在感知知识生成过程的同时,体验知识的优雅、求知的优雅,实现师生知识获取、和谐内心、优雅处事的同构之生。学校目前初步形成了“博雅课堂”教学风格。

1、导学案编写模块化

实行电子备课,纳入课题、主备人执教人、三维目标、重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划分、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等内容,制定天润小学单元、章节(篇目)等导学案编写电子表格,统一模板格式,发天润教师工作QQ群共享,教师下载空白导学案表格进行编写。

导学案编写参照区“三生”课堂导学-互动—展示—评价四大环节,征求教师建议,充分讨论酝酿,初步形成天润小学各学科“三生”课堂教学模式:设疑预习—展示互动—探究提升—归纳总结—达标检测等五个流程。根据学科、课型不同可适当调整,硬性规定导学案编写、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三个流程以上(含三个),每周年级组周签、每月月常规检查列为必查,与打分评比挂钩,促使教师教学思想、导学案编写、课堂教学模式迅速向“三生”课堂转轨靠拢。

每学期开展校级三生课堂导学案评选,教师提供一学期授课内容完整、教学环节齐全导学案集,学期导学案占权重50%,现场2小时备1课时所带年级学科导学案占权重50%,学校评选校级优秀导学案,对优胜教师颁发证书,推荐参加全区导学案编写竞赛。

2、集体备课精品化

天润小学精品备课方案核心是力图把每一堂课变成精品课,按照“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彰显个性,二次备课;梳理思路,教学反思”程序,以备课组为单位,在各学科办公室每间周开展一次,对照备课组提前一周教学进度表,主备教师备好导学案草稿说课,说教法、说流程、说学法,同组教师补充完善改进,形成共识,定稿打印,执教教师根据教情、学情个性化修改使用。加强个性备课和二次备课,多出创新型的、实用型的教案,教后有修改、反思等个性化痕迹。月查、周签将二次修改、教后反思纳入重点检查项目打分,并在月常规检查文字通报。在各年级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学校抽查,每周五下午各年级负责人对照教学进度表,对本年级下周使用导学案盖章周签。集体备课步骤:

第一步:看初稿。每位老师说一说这节课的亮点,并由一位老师收集写在初稿的下面空白处。

第二步:中心发言。主备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内容、、可能存在的问题、练习题、作业等方面阐述。

第三步:修正教案。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增删内容在初稿上要体现)

第四步:交定稿。由主备教师把修正后教案重新打印。

结束后,要交三稿。初稿、活动记录表、定稿。交到文理科教研组长。

3、六人学习小组合作常态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六人学生合作小组是课堂最小学习单位和神经末梢,组织运用学习小组是否得力是衡量课堂高低效的关键。

学校建立《天润小学六人学习小组规章》,从校级层面提要求做规范。 每班以座位为单位,统一划分学习合作小组,班内各学科教学以班建学习小组为准。务实高效,杜绝形式主义。建立学习小组就是为了高效使用,教师养成展示课、家常课开展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的习惯,学生养成各科课堂大胆讨论、质疑探究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快乐、成绩提高。注意小学生生理特点不同,低学段重在养成,中学段重在合作,高学段重在对抗。

平均分组:每组人数绝对相同,实力、特长相仿相似,便于竞赛、调位。

职责分明:每组设组长、纪律组长、中心发言人、补充发言人、组员等,组内每位学生组内分工,各司其职。

组名口号:组名有气势,口号有精神,朗朗上口。

座位形式:根据低中高学生年龄特点、各班班情、个性教情,座位相机采用隐性(合作探究时前排转后排)或显性(两两面对侧向黑板)。

空间时间:教师抛出有深度、有探究空间的问题,给予探究合作的时间(3——5分钟)。

分层教学:每组学生编为1—6号,1号为后进生,6号生实力最优。问题、训练分为易、中、难度,对应12、34、56号学生解答。每组间相应号学生随机开展竞赛。

展示形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大家好,我是**组的代表***,经过讨论,我们组的意见如下:……,回答完毕,请**组点评)。

开展竞赛:每节、每天开展小组竞赛,画红旗、贴星星、家长群内报喜等呈现竞赛结果。制作竞赛表(黑板或文化张贴),学习小组和行政小组二合一。

4、集体研修规范化。集体研修分为3次理论学习研究和3次课例展示活动研究。

(1)、理论学习研究。理论学习研究,低、中、高段各讲一次讲座。理论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体现时代性、相关性,确保教师观念紧跟时代节奏。如: 如何进行评课,说课,写教案等。理论学习以讲座的形式,同时要有PPT,中间可插小视频等。理论学习研究活动的三大步为:学习讲座、小组交流、谈学习体会。每次理论让老师学完后,真有收获,有价值。

(2)、课例展示。 课例展示研究,低、中、高段各一次。课例展示要围绕一个研究主题来进行展示。课例展示主题教研活动的三大步为:课例赏析 团队研究汇报 评课交流。同时每次主题教研的内容都在学校公众号上发表。

4、课堂教学风格激趣化

以课堂教学组织语言(运用)+外出观摩优质课(提高)+校内赛讲精品课(磨课)+专家到校点评课(领会)四点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调入教师适应目前学校中低段为主的学生构成,迅速转变原有教学思路、语言、行为,因时、因地制宜驾轻就熟运用18条教学组织语言;积极争取市、区两级优质课观摩及讲课机会,以组为单位,走出去向专家、学科引领者学习中低段教学模式,全组整体提高。校内备课组同课异构,竞讲同一课,反复磨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多次邀请区教研室领导、课改专家到校进班评点,揣摩领悟专家意见,形成符合课改理念、适合中低段的个性化教学行为,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

每学期天润小学积极推进三课建设:同课异构赛课(各学科教师赛课比武,评出学科优胜者,发证颁奖); 优课晒课(教师组内研讨试讲、观摩评点、反复磨课、形成精品课、推优参评),“博雅课堂”研讨课(教师自荐、组内推荐,以博雅主题开展学科研讨课,对优胜者发证颁奖)。

教师在组内说课,反复磨课,多讲“优课’,多产“优课”,形成学校有待客教师、每年级有精品课、每学科有带头人良好局面。学校以校本博雅文化为依托,以“三生”课改理念为指导,建立天润小学校级优质课---“博雅课堂”标准,对“博雅课堂”优质课教师举高说香,颁发荣誉证书,积极向上级推荐。

教师找准教材解剖与各学段学情的最佳结合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自制教学具、游戏、儿歌等喜闻乐见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化、趣味化、条理化,让学生会学、乐学、爱学,课内知识在课堂内高效完成。

天润课改推进不足及下一步思路

推进不足:

1、缺乏校内名师引领  我校教师来源复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均有,现正对小学段“三生”课堂教学摸索转型,教师个人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整套成熟高效的课改经验和模式,四年来仅培养出4位区级名师,隆中名师成长中,语数英科品科目缺乏区内有名气、校内标杆旗帜式学科带头人。

2、少数教师“三生”课改理念接受迟缓 转型慢   有教师满足调至城区学校解决家庭生活问题,有“船到码头车到岸”不思进取思想;有教师对高于原单位强度的听课、研修、课改适应不了,跟不上学校课改整体推进步伐,甚至有再调回原单位念头。

下一步思路:

1、继续推进“博雅课堂”教改模式

   融众人智慧收集全体教职工建议,完善“博雅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知晓我校课改方向、细则,分数与教师考核挂钩,最大限度调动参与展示积极性。在全校推广使用的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用足互联网+资源   

将网络教研室互动、上传使用国家、省市教育云资源平台资源、各学科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等情况纳入月常规检查项目,督促教师养成使用网络优质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研习惯。

3、拓宽教师“三生”课改视野  

学校不闭门课改,走出校门,加强与市区两级课改名校联系,以教研组为单位进名校校园进课改课堂,实地学习、交流;请隆中名师到校办讲座、讲优课,传播先进课改理念;选派优秀课改教师积极参加区通知的各类教学培训、会议,回校后将学习的课改新元素融入汇报课中,全校教师共享,学习提高。

4、对内使劲  苦练内功

全力开展“读三书”“讲三课”“练五功”教学比武,落实每学期课改三种课建设:同课异构赛课、“一师一优课”晒课、 校级优质课“博雅课堂”研讨课,让每位教师在活动中实实在在收获、成长,让优秀教师在校内活动中,靠实力获认可、获点赞,培养造就校级名师。

博雅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如今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但是“我国通识教育在整体上仍然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通识教育模式”[1],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通识教育一词源自拉丁语StudiumGenerale,即“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参与学习”的意思。通识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主张“培养内外一切善德”,从而培养出能成为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公民。在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颁布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简称“红皮书”)中将通识教育集中进行了阐述,认为通识教育是主要通过提供文理基础教育内容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和基本公民素养的教育理念。2007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作于在于建立大学学习和大学之外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问题、客观地看待社会、明了个体社会职责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不等同于对专业教育的补充,也不是空泛地指传授一般的知识来普及教育,更加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面广度的选修课。“它是一种世界性高等教育理念。”[2]它不与专业教育对立,而是两者互相联系和补充。它需要完整的教育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是人的教育”,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更好在社会上发挥自我的能力。

2南京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共有26个学院,除强化培养学院之外,其余25个学院的课程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自主发展课程。在学分要求上,各个学院有些细微的差别,大致是50个通识教育课程学分,30个自主发展课程学分,专业主干课和学科基础课程为70个学分,总共150学分。在课程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包含了公共课程和博雅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课程即为公共必修课,包含了大部分的政治课类课程。强化培养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的特区和研究生优秀生源基地。强化培养学院设有理科强化班、工科强化班和文科强化班,学生入学后在大一下才会选择相关专业。强化培养学院在专业课程、自主发展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外还设置了平台课程,减少了对博雅课程要求的学分,提高了对科研自主发展课程的学分要求。

3存在问题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失调,政治思想课的公共基础课占了80%,无法体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优秀公民,狭隘地理解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尽管博雅课程种类丰富并且数量较多,给学生丰富的选择,但是这些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的博雅课从缺乏学科之间的整合和知识统整。许多课程仅仅是对某门学科的简单介绍,缺乏深入探讨,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很多博雅课如果不点名,学生便不会去上课,甚至出现了某门50多人选的课,有的时候只有5个同学去上课的情况。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了通识教育对于有专业教育的学生显得意义有限,造成了学生对于博雅课的重视程度不高,采取随意敷衍了事的态度,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3.2评价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校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考核是规范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南师大仍然没有颁布详细的博雅课考评体系,尽管在《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博雅课程的实施意见》中,学校明确规定了教学要求,但是对于博雅课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监督与考核。各个学院有专门的机构对于学生的专业课进行教学检查和最后的考试要求与监督,可是博雅课并不在其管理范围之内。这种评价机制的缺失,大大影响了博雅课的开展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是教师了解通识教育状况和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提高其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博雅课的考评应该依据课程目标,着重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来更好地指导其接下来的学习。由于博雅课的成绩最后不会计入学生个人的期末考评总分,所以许多学生不在意自己的博雅课成绩,也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老师也应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上要求不严格,平时不点名,没有作业的课成为学生热捧的“大水课”。在学校选课的过程中,学生选课的标准取决于“这门课有没有作业”和“这门课点不点名”,那些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的课因为没有同学选择而无法开课。

4改进对策

4.1明确教育理念

进行通识教育绝对不单单是开设通识教育类的课程,从学校到教师,从教育者到学习者,都应该充分明确通识教育的根本理念,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反之,通识教育只能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流于形式。

4.2改进课程体系

在明确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课程体系,在博雅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应该研制一套“符合自己学校品牌特色和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突破单个学科的限制,以社会为主题进行开课。作为师范大学,可以设置体现师范特色的以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提高大家对教育体系甚至是教育产业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比起已经开设的教育学这些理论性太强的课程,可以开设一些以师生关系、家庭教育、学生性教育等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的课程。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应具备哪些必要的能力,将一些新的课程纳入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内。比如当今社会,对法律和国际关系的理解是社会公民需要的能力,可将法律类课程和国际关系类课程作为分布必修类课程中,让学生掌握这些重要的能力。除此以外,还应该控制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在30人左右,以此保障课堂互动与交流的充分性,并给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以充分的支持。

作者:姜子芸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博雅教育论文第8篇

中国高等教育由“全日制课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构成,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体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兼具专业技能和良好个人素质。本文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体,思想政治辅导员(后简称“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辅的形式体现。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关键作用。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以时代为背景,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大能动性和针对性,不拘于简单的目标和程序设定,可以作为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难的突破口。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位原因分析

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出现诸如学生学业成绩高但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强但思想觉悟差、智商高但情商低,因琐事纠纷而引发较大刑事案件等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失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归因:

2.1 不健康的校园文化

受多元文化冲击,又无系统的、实体的优秀积极文化的“保护”,加之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的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等特点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1]。

2.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差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现实中出现“老师(把思想政治课程)当儿戏,学生当休息”的现象。

2.3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失位

高校辅导员大多兼管理学生事务的工作,缺少必要时间关注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产品的企业(学校)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而非教育工作者。

2.4 学生自身状况

“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追求自由,在当前我国教育环境比较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大学生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一部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最正确,进而我行我素,只会为自己着想,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唯我独尊[2]。

3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与实践

3.1 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

儒家优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来源,深入发掘并有效利用儒家文化中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要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首先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3]。

3.2 现在高校中学生自主活动不缺少创造力和激情,但缺少活动条件和思想导向。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应将工作重心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本人所在学院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的实践经验。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伟大方略,笔者所在学院借博雅之名,取其“博闻强识、温文尔雅”之意,打造“博雅系列文化工程”,包括“博雅网”、“博雅讲堂”、“博洋剧场”等子模块,三位一体,有机融合,辅以其他小型文化活动。本工程无意实现博雅教育追求之至高境界,但求能成为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文化涵养素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优良学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原则,使其具有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丰富充实的健康人性。以“博雅文化系列工程”为例,前期,辅导员通过举办或提供主题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后期,辅导员通过网络媒体工具,提升效果。辅导员在参与学生活动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工作:一是推动活动进行,对学生活动进行方向引导和操作指导,加入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二是主动举办教育活动,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加传播范围,提升活动效果。

3.3 建立与学生家长动态培养教育机制

许多“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既已成年,又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脱离家长的约束,可事实并非如此。高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动态培养教育机制,辅导员老师定期和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动态,定期和家长们交流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家庭―学校”两点共线的优良受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从而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和品德。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