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嫉妒心理论文

嫉妒心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1:43

嫉妒心理论文

嫉妒心理论文第1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的160个本科女生为研究对象,除去13份无效和信息缺失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37份,有效率为91%。大一女生占40.5%,大二女生占30.7%,大三女生占28.8%。文科女生占69.8%,理科女生占30.2%。

2.方法

布伦格尔嫉妒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主要测量个体在各种情景中广泛的自我嫉妒体验,采用三级评分。在信度方面,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7,分半信度系数0.743,在效度方面,此量表与其他嫉妒量表的内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而且呈现出十分均衡的水平。

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部分:总体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八个项目组成权重为1,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权重为1.1,且采用七级评分法。总分为两部分分数相加,分数范围为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根据姚春生(1995)等人的资料,重测信度为0.849。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的各项目分析

参与数据统计的137份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问卷中,每个项目的平均成绩均在1分以上。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量表评分规则规定,项目超过1分,表明被试存在嫉妒心理。因此,从统计结果来看,几乎全部被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即师范院校女生普遍存在嫉妒心理。

2.不同学科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文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5.71,理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4.07,对不同学科的得分进行T检验,得出t=10.873,且df<0.05。此结果表明,不同学科的师范院校的女生在嫉妒心理上存在差异。

3.师范院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基本概况

理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1.04±2.56,文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2.74±2.54。对学科进行t检验得出2.78,p<0.05。由此可得,文科女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理科女生的幸福感。

4.师范院校女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师范院校女生的幸福感总得分和嫉妒得分相关系数为-0.601,即嫉妒感得分越高,幸福感得分越低。为进一步考察幸福与嫉妒的关系,按照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量表得分,把得分低的27%作为低嫉妒组,得分高的27%作为高嫉妒组,其余的为中嫉妒组。对不同嫉妒感的3组女大学生进行t检验。

由表1可以得出,低嫉妒组、中嫉妒组以及高嫉妒组两两之间主观幸福感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三、讨论

1.嫉妒心理的普遍性

从本论文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有效的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问卷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都大于1分,这就说明,师范院校中大多数女生都存在嫉妒心理,即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与嫉妒心理研究专家Mathes,深圳大学的王晓均教授,欧阳文珍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嫉妒如同愉快、悲伤、愤怒一样,是人的基本情绪。当人们与外界事物进行相互作用时,经过认知系统的加工,人们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态度。而嫉妒,就是在与同水平且物理距离较近的人进行人际互动时,由于认知或者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基本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嫉妒的行为。实验中,研究人员如果和婴儿的母亲进行交谈,并且不时发出笑声时,此时儿童就会表现出蹬腿、哭闹等烦躁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说师范院校的女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嫉妒得分较高的同学,势必会在同学交往过程中出现消极处理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入不良情绪,在合作竞争中出现不正当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出现,预示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2.不同学科的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在布伦格尔嫉妒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女生。这可能与每个学科的女生思维特点有关。文科女生长期处于人文科学的专业熏陶下,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检更加细腻,思维导向更趋向感性思维模式。而理科生长期处于纯科学研究的情境中,她们的大部分时间会用在实验处理或者数据分析上。长期的纯科学学科背景,使理科女生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他们思考问题会立足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周围事情做出判断,而感性思维只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判断。这可能就是文科生的嫉妒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的主要原因。

3.师范院校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师范院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尽管不同学科的学生的幸福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女生普遍都处于幸福的心理状态之中。这可能与女生本身的未来目标比较相关。进入师范院校的女生都希望自己未来从事教师行业,而自己现在所学习的内容又和自己未来的目标相符。因此,她们会安心学习,努力为自己成为教师的目标奋斗。至于理科女生与文科女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可能是文科女生学业相对较为轻松,并没有太多枯燥的数字题目,更多是关于人文方面的学习。

4.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由表1研究结果得,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低嫉妒感的女生幸福指数较高,高嫉妒感的女生幸福感较低。针对主观幸福感,认知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本质上比较判断的结果。个体常常将自己的现在状态与过去相比较,或者将自己与周围处境相似的人比较,比较的结果使个体感到自己幸福或者不幸。而嫉妒心理的产生条件也是个体将自己与周围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经过认知系统的加工,最后做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这点来看,我们就可以判定,嫉妒心理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师范院校应该在心理健康课上对女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进行测量,进而找到嫉妒量表得分高的同学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师范院校女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人生观、世界观得到良好的发展。

嫉妒心理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嫉妒心理 人际沟通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保持优势是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此,大学生们会为拥有某个领域的能力优势而努力。然而,当进入新的环境或加入新的团体后,他们经常会发现别人在那些领域的表现超过了自己,由此导致内心产生痛苦,这在大学校园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感觉和现象。这种痛苦会激发其潜在的嫉妒心理,使人际沟通变得紧张且无效,最终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为此,洞察大学生之间这种嫉妒情绪并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嫉妒是对在才能、地位、成就、机遇和条件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情绪。每个大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并努力在某些领域超越同学,一旦发现原来的专业或技术优势被同学赶超后,他们通常会变得不舒服、焦虑和紧张。尤其当其他同学在那些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领域中拥有出色的表现,而这个领域正是嫉妒者定位自己的中心要素时,一些大学生会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当对自己的失败不甘心却无法改变时,就会冲动地批判、抵制、对抗,甚至打击、报复同学,以此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别,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一种解释是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程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因此,如果对方与自己关系十分亲密,但超过我们的领域并不被自己看重,则彼此间的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可以为朋友的成功和优秀而感到高兴。但当好朋友对自己很看重的领域或能力有比自己更出色的表现,各种心理失调情绪就会被激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嫉妒与其所处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嫉妒情境,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嫉妒心理和行为反应,因此,嫉妒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特点。嫉妒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而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人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行为习惯,是刺激——反应模式的产物,嫉妒受一个人周围所发生事件的直接冲击或塑造成型。

在人际沟通中,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情绪,会阻碍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双方的正常交往。正如斯宾诺沙所说:“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嫉妒者会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行为和成绩上,对别人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注。对他们来说,让别人失败可能比自己成功所获得的快乐更大。这种扭曲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精力无端地被消耗和消费,阻碍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嫉妒情绪会迫使大学生去面对自我概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减少这种认知失调。大学生或者改变自己今后的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相一致;或改变某些认知,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又或者增加新的认知,来为自己行为寻找理由。

二、嫉妒心理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保持自我形象,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自尊心表现。与自尊相伴的嫉妒,由于是一种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情感,就一直隐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一旦大学生的嫉妒情绪被激活,则校园中的一些平常事很容易被过分放大。为维持自我评价,大学生嫉妒心理活动必然反映到个人在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1.嫉妒心理的疏远效应。为克服由嫉妒心理引发的认知失调,大学生会选择疏远这个胜过自己的同学,认定对方不再是自己的亲密朋友了。尽管可以选择与对方建立良性互动和挑战,但嫉妒者无法克服向对手学习或彼此合作的心理障碍。嫉妒心理的疏远效应会导致人际沟通的中断和失败。大学生为何会与自己嫉妒的朋友如此疏远?根据心理学家abraham tesser的观点,当一位十分熟悉的好友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时,比起陌生人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感到不愉快。因为陌生人是抽象的,他们的成就仅是统计数字,而自己熟悉的朋友的成就是生动的。

2.嫉妒心理的蔑视效应。为减少嫉妒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会选择改变对原来看重能力的评价。一旦同学拥有自己无法轻易获得的那些优势,大学生在公开场合就会贬低那些优势的价值,表现出不屑一顾和冷嘲热讽。例如,原先在羽毛球上拥有出色的技术,当朋友圈中多了一位羽毛球水平更高的朋友后,就会对此失去原来的兴趣,而认为游泳才是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属。只要有嫉妒,就不能够和谐、融洽地相处。当他人得到自己所得不到的奖项时,便会散布各种小道消息,从而使其他同学也感到生活在不公平的环境中没有好处,从而影响到集体的团结。

3.嫉妒心理的破坏效应。大学生处理自尊威胁的第三种选择是对同学的努力加以破坏。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一旦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比上同学,则会采取恶劣的手段——暗中给同学制造障碍。例如,某个团队有两位出色的同学,最初关系亲密,学习和工作时互相鼓励,追求团队的成功。当a同学在其他同学中的威信不断上升时,b同学的嫉妒心理便会被激活,但开始还能自我控制,暗示自己的价值迟早也会被同学认可,但不安和焦虑感已经形成。当其他同学对a的领导能力形成了稳定的评价时,b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猛烈地爆发出来。b开始贬低a,在同学之间用开玩笑的方式评论a,并制造关于a的非正式新闻,继而在人际沟通中公开对a表现出冷淡、敌意,甚至是采用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同时,b对集体事务不再主动进取,态度变得消极,甚至可能与a翻脸,终结了彼此的专业合作关系而离开团队。

4.嫉妒心理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与成功的同学刻意保持距离的态度,导致了沟通机会的错失,以及学习效率的下降。我们发现,大学生倾向于向外部人群学习而不愿向周围同学学习。例如,同样的方案,若被告知来自外部,则评价很高,若被告知来自周围同学,则评价一般。不难理解,如果人们向外部学习,说明很有事业进取心;如果向周围同学学习借鉴,则衬托出对方是这个集体中有智慧的领导者,无异于贬低自己了。

三、大学生克服嫉妒心理的对策

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所认为的:“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的毁灭。”嫉妒心理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力求上进的表现。如果对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进行有效管理,则可以促使他们去奋斗进取。

教育大学生克服人际沟通中的嫉妒心理,首先要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其次,教师要注意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不要触发他们的嫉妒情绪。

1.引导大学生发掘嫉妒情感的价值。嫉妒情绪暗示了极具价值的信息,可以把它视为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大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所嫉妒的其他同学拥有的条件和品质。要鼓励大学生敢于坦白被自己感情所掩饰的那些最恐惧缺乏的优势。一旦将掩藏在内心的嫉妒显露,就有利于在同学之间形成坦诚的气氛,为良好的人际沟通、互相学习和进步打下基础。

2.引导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要肯定并关注自己的优势。尽管可以让嫉妒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触动因素并加以控制,或者回忆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而淡化因别人的成功而引发的焦虑,但确实很难让他们做到为其他同学的成功而喜悦。一种可行的干预策略是,让大学生学会肯定自己所拥有的独特力量和优势,以减少由同学的出色表现而引发的威胁和压力。不可否认,将自己与同学做比较是大学生的天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动力,然而,过分比较就容易导致嫉妒,尤其是当不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时候。因此,控制和管理好大学生的嫉妒情绪,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最关心的领域,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周围同学的业绩,要鼓励大学生善于与自己的过去做比较。

3.引导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单一的价值观会使大学生陷入有限的目标竞争。如果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可以在其他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就能避开偏执的竞争,减少令人厌恶的比较,使大学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价值。

4.鼓励大学生学会资源分享。要强调通过团队合作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但团队成员在争夺他们认为是有限的资源时,就会表现出相互排斥。当某些资源确实稀缺时,教师要强调其他资源是容易得到的。引导大学生与其他团队共享资源也有助于一定程度上消除嫉妒情绪。鼓励大学生学会与其他团队分享资源,才能赢得在大学生活中的利益互惠和未来合作的基础。

5.教师也要避免语言暗示。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所发出的某些信息,会无意识地触发大学生的嫉妒情绪。例如,教师公开表现出对某位同学在某方面努力的欣赏,这种暗示很可能被理解为尽管其他方面的努力对学校同样有价值,但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格外谨慎,避免对特定同学的过度公开赞扬。

嫉妒心理论文第3篇

引言

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该词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个词在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解释颇多。确切地说,嫉妒是人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但是嫉妒心理却普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之中。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分析和矫正中学生的嫉妒心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基于上述原因文章将从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嫉妒心理的危害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原因提出其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重要方法。

1. 嫉妒心理的特性

1.1 内隐性

嫉妒心理具有内隐性。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只是平时隐藏在灵魂深处,很少显露表面。一有机会,邪恶的动力才曝露出丑恶的面目。

前人的研究不仅确认了嫉妒心理内隐性的存在,而且确认了妒忌心理内隐性的强烈。同时,这种强烈的内隐性还提醒我们嫉妒心理是可怕的,因为嫉妒心理很少有理论的监督、极易使人们"稀里糊涂"地做出害人害己的蠢事。

1.2 普遍性

嫉妒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活动中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并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消极心理,会危害人类正常的心理发展,它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心理。

经过前人的调查证实:嫉妒心理在人类中存在的普遍性,其实比我们以前所观察、所推测、所调查的要"广泛"得多。

2. 嫉妒心理的危害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心理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2.1 影响人的情绪

嫉妒心理会使人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抑郁等消极情绪,导致烦恼丛生,并忍受精神的折磨,这不利于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在妒火中烧时丧失理智,诽谤、攻击、造谣中伤他人,而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并因此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而不可自拔。

2.2 容易引起偏见

嫉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有嫉妒心理者容易片面地看问题。因此会把现象看作本质,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猜测他人。而当客观地摆出事实真相时,嫉妒者也能感到自己的片面、偏激或是误会。

2.3 影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首先,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嫉妒心理强烈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更有甚者,诽谤、诋毁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其次,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交往时总有所保留,不情愿真诚相待。另外,妒忌心理重者,甚至能反友为敌。他们一般不能忍受朋友超过自己,并怀恨在心,展开暗中攻击。

3. 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差异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发展状态,其存在的绝对性决定了比较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比较中处于劣势者也因此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可以说,差异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后天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中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类: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3.1 外部因素

3.1.1 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一个在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必然"自我中心"严重,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孩子在高压下勤奋刻苦,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往往存在着嫉妒心理。

3.1.2 学校教育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在大张旗鼓地实行素质教育,但"应试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学中还存在不恰当地增加教学难度的现象,这难免会使一部分原本优秀的学生出现会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他们就会因此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常担心别人会超过自己而不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埋下了嫉妒的种子。

第二,过度表扬。优秀的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也是老师过度表扬造成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后遗症。而过度的表扬和奖励却会刺激优秀生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功利要求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一旦他们的成功欲得不到满足或看到别人成功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嫉妒心理。

3.2 内部因素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他们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在此期间,他们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

3.2.1 自我中心

多数中学生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一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认为个人的利益压倒一切,而且特别希望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一旦自己无法超过他人,便会产生对他人的嫉妒。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人人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有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认为人固有为善的潜能。自己一旦落后或者说他的价值不能体现时,心理便会失去原有的平静,为了重新达到这种平静,便产生了嫉妒心理。

3.2.2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与别人不合理的比较,它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将自卑心理引发的消极情绪归因于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这种错误的归因使他们 "努力"地寻找机会排斥、诽谤、甚至攻击别人。从而滋生嫉妒心理。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理论认为,有自卑心理的人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这样他们便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所以,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去补偿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一旦努力也无济于事时,便会滋生嫉妒心理。 4. 怎样克服妒忌心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嫉妒心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它的成因也有规律可循。下面就根据这些成因提出几种克服嫉妒心理的策略。

4.1 要正确认识自己

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别人又在另一方面胜过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冷静分析嫉妒的不良作用的同时,还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与他人的差距,扬长避短,开拓自己的潜能。

4.2 转变观念

首先,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竞争意识,实质就是把消极的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心态。对于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挫折或失败,只能是使他达到更大成功的阶梯,把中伤他人的精神用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这是转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学会公平竞争,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

嫉妒心理论文第4篇

广义上的嫉妒是说处于同一个系统中两个的物体,最初拥有同样大的能量场,如果其中一个的能量场突然大于另一个,而后者的质量又大于前者时,后者的能量场将会限制或试图限制前者能量场的增大,这种限制或试图限制的欲望就是嫉妒。

嫉妒可谓是一种本能,自古有之,并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下来。既然一代代的人都在努力改变,却为什么仍然会存有嫉妒之心?这应该说明它对我们有着独特的作用。

做精神层面上的人

1922年,弗洛伊德建构了嫉妒理论的基本框架,认为嫉妒不是自我的意识所能完全控制的,与潜意识的情绪有关。嫉妒来源于比较,而我们又被教导着要去进行比较。其实,比较的这种态度并不是时时适用,因为从哲学的观点看,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比较的,你只是你自己,以前没有人像你,以后也决不会有人像你,你也不需要像其他任何人――如果你在不小心地进行着比较,不妨这样想想,嫉妒也许就会消失。可是说来容易,如果这么轻松就可以“戒”掉嫉妒,它也不会被看作人性的原恶了。之所以将它称为原恶,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精神缺失会转化为对他人的恶意,甚至恶行。但是,人类是具有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综合体。在精神性的层次上,人性受到道德的规范,而在人性之初则为原恶所占据。人类为了实现完善自我,只有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克制自己身上的不足,达到精神性层次的人,才可以把被动地克制嫉妒变成主动、自觉地化解嫉妒,甚至把人性升华到更高层次。人类要推进社会,要从事更高级别的文明创造,首先必须面对和克服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普遍存在于一切人身上的人性的缺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类的道德得到完善,社会的文明也得以继续。这是任何人从生至死都必须与之战斗的最不可轻视的敌人。

嫉妒之于两性之间

嫉妒心理论文第5篇

文/王伟

心理疗法也叫精神疗法,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来治疗疾病和心身疾病。无论是形式上的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或家庭心理治疗,还是内容上的说理疗法、教育疗法、心理咨询、暗示疗法、运动疗法、休闲疗法、放松疗法、疏导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脱敏疗法、音乐疗法、色彩疗法、气味疗法、气功疗法等,都是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的影响,来改变心理失常人的感觉、认识、情绪、性格、态度和行为,使失调的大脑机能得以恢复,从而使患者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得到减轻和消除。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在内科病患者当中,约有一半人是心理因素致病的,单靠药物治疗无济于事。如果采用“心药医治”――心理治疗,就能促进康复。

当然,心理疗法并非万能,只有正确运用心理疗法,如对心理疗法充满信心,坚持治疗,疗法恰当,几种疗法综合交替运用等,才会取得良好疗效。这一点,无论是心理疾病患者,还是一般有不健康心理行为的人,在进行心理疗法时所不能忽视的。

现就几种常见的心理疗法简单介绍如下。

自主训练法:就是训练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解除心理压力、增强心理耐力,有多种训练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第一步,端坐椅子上,双手平放于大腿,闭目深呼吸3次,排除杂念,把注意力引向双手和大腿的边缘部位;把意念导向手心;注意力指出的部位渐觉温暖,并逐渐扩散到手心;这时心里默念:“静下心来,两手就会暖起来”。第二步,把注意力从手转移到脚上,使脚产生温暖;手足一旦感到温暖,整个身心就会感到轻松,头脑顿觉清爽。

生物反馈法:就是生物反馈原理,使病人了解自己体内的病理生理活动,通过训练对内脏进行自我调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调、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心身疾病有明显疗效。

心理分析法:也称精神分析法,就是以病人的外显症状为线索,弄清和揭开其内心深藏的病因,并设法使病人了解和接受,使外显症状得以消除。

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学家或医生解答来访者、求医者关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过程的影响问题,帮助来访者和求医者避免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身疾病。

帮你克服嫉妒心理

文/王志明

心理学家的观察研究证明,嫉妒心强的人易患心脏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弱的人,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头痛、胃痛、高血压等,易发于嫉妒心强的人,并且药物治疗的效果也较差。用下列方法,能够帮助那些人克服嫉妒心理。

正确认识法

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你。

正确比较法

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攻击嫉妒法

嫉妒心一经产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这种方法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

自我驱除法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理,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嫉妒心理论文第6篇

镜头2:绘画活动接束后,老师把几个画好的幼儿作品贴在小黑板上让大家欣赏,到下午放学时却发现有两张画被撕破了,老师耐心的询问下,小齐才说:“我不喜欢他们的画被贴起来,老师,我也画得好,你怎么不贴我呀?”

分析

军军和小齐的行为是典型的嫉妨心理,嫉妒是一种原始情感,又是一种“负面情绪”,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幼儿的嫉妨是幼儿将自己与同伴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当他(她)看到别的幼儿比自己强或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而自己却无法胜出时,产生了不安、痛苦、烦恼、怨恨并有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的行为,嫉妒感最早出现在学步前的婴儿时期,起初,婴儿看到母亲抱别的孩子,会哭闹不止。再长大些,看到与自己亲近的大人疼爱别人的孩子时,会很快跑过去,抓他的衣服,甚至咬住他,这是幼儿在家里表现出来的嫉妒。上了幼儿园后,幼儿与同伴的接触多了,进行比较的机会也同样增多,要遭受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同样,嫉妒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幼儿园里,孩子的嫉妒主要有两种情形――

1、对获得教师表扬的幼儿有敌对情绪。当同伴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时,表现得不服气、不高兴,甚至当众揭发受表扬的幼儿的缺点。

2、对比自己拥有更多玩具、用品、零食而不与自己共享的同伴进行排斥。如当同伴带玩具来园,给别的幼儿玩,却不给自己玩时,就偷偷损坏同伴的物品。叫别的幼儿不要和他玩等。

家长须知

首先幼儿的嫉妒心理具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外露性、甚至还具有攻击性。他们考虑事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为标准,简单地看待事件。因此,当自己不能拥有象同伴一样的物品时,会因此产生嫉妒心。

其次幼儿的嫉妒与成人不同,成人在嫉妒时能考虑各种因素而尽是掩饰,不会形之于色,而幼儿一般会直接地表露情感,不会考虑后果,他们会直接地将自己的不快归咎于自己所嫉妒的人,进而对之产生破坏、攻击行为,以发泄自己的怨气。

嫉妒是一种不良因素,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幼儿如果经常处于这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中,久而久之,容易产生郁闷、偏见、怨气等思想,最终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往。

化解宝宝嫉妒心理

其一幼儿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对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物品的同伴,对受到老师表扬的同伴,对受到老师表扬的同伴,容易产生由羡慕转化为嫉妒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而家庭中,成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和谐,互相猜疑,或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别人,贬低别人,则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子函有一个我没有的新娃娃;我妈妈说小梦太爱漂亮,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等等。

其次,倾听幼儿的心理感受。如佳佳上午不积极参加活动,情绪低落,对同伴出现不良的行为,不应批评他,而是轻轻地抱着他,耐心地引导他说出原由及自己的感受,原来,早上强强带来一个变形金刚,给好多小朋友都玩过了,就是不给他玩,此刻佳佳最需要的是将自己的烦躁、不安说出来,希望有人能倾听他的诉说,并理解他,谅解他,因此成人应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了解你的感受,我想你会好好处理这件事情的,对吗?”老师微笑的眼神,轻松的语调化解了佳佳的不良情绪,也有效地使佳佳控制住了自己的嫉妒心理。

其三,转化幼儿消极的嫉妒心理。幼儿上了幼儿园后,同伴多了,同伴之间相互比较的机会也多了,对幼儿时不时冒出的嫉妒火花教师很难全部扑灭,但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式,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如文文看到评比栏里自己的小星星比别人少,说:“我回去叫我妈妈给我剪100个”。老师对她说:“幼儿园的小星星要老师奖的才算数,瞧,你已经有四颗了,再有一颗爱护玩具的绿星,就可以得到奖品了,加油哦!”老师鼓励的话语使文文看到了希望,并满心欢喜地为下一颗绿星而努力。

其四,正确评价每个幼儿。每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恰当的表扬可以巩固其优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若表扬不当,过分夸大,易使幼儿的评价水平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评价是以成人的评价为标准的,在幼儿园里,这一点更为突出,为了鼓励幼儿,老师设置了小星星评比栏,每个幼儿都能得到表扬,有的是爱学习的经星,有的是爱护玩具的绿星,有的是进餐好的蓝星,有的是爱劳动的黄星……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幼儿对自己有了正确的印象,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

嫉妒心理论文第7篇

倾听自己心的声音

我总是羡慕,不,坦白地说,是嫉妒。我嫉妒马一卉,金雨沁,因为她们在各个方面显得都比我优秀,无论是写作,绘画,她们总是比我出色,每一次看到她们优秀的成绩,我心中总是有那么些不甘心。我想去祝贺她们,但却总是忽略不了心中的声音,总是做出违背心的事,让我感觉很虚伪。

前不久,我的作文获了奖,我看到了同学们投来的羡慕眼光,这让我感到很满足,可是,我却没有注意到,我的好朋友,并没有获奖。当她们来祝贺我时,我才回想到,她们有的参加了却并没有获奖。她们一句句的祝贺声是那么真诚,真诚地让我感到愧疚。我看着她,她是那么自在,即使不如别人也还是心平气和的,不像我,总是太过执着与自己的成绩。我曾问过她:“金,没有获奖有没有难过?”她笑笑说:“如果为这些事难过,那么,我就只会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反正还有机会,下次再努力啊!”我细细地品味着,是呀,我不就是太过执着了么?

马一卉坐在我的前面,每节课,她的手总是举得高高的,在我们不理解的时候,总是她站出来为我们解围。她说出的话富有哲理性,性格活泼开朗,又十分豁达,铸就了她优秀近乎完美的成绩。而我,只是坐在她的身后,呆呆地坐在位子上,做着和大家一样的不举手不发言的“好”学生。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嫉妒她呢?明明是自己没有尽力,为什么要去埋怨别人,这样的嫉妒,任何存在的意义都没有。章红写的时光小说《青春之羽》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你会嫉妒别人,这很好,因为你有一颗上进的心,但是,每次自己失败都要去嫉妒别人,那就是无用的,过度的嫉妒心只会让你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我十分认可这个对嫉妒的理解,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我嫉妒别人的原因。相比较起来,我是比她要逊色一些,但我也是由我自己的优点的,可见,我的嫉妒是多么的无聊。

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有多么好,多么优秀,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用成绩来衡量。比如,我们女生的成绩比男生优秀,但是,我们也有不如他们的,像打篮球,我们大多数的女生都是不擅长的,这就是他们的优点所在啊!千万不要忽略自己的优点所在,即使很微小,也最特别的,何必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气馁呢?是的,有些事我们做得不如别人,但不见的别人什么都避过你呀!多与自己相处,在不知不觉中,一定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如果总是为太过在意自己的缺点,自己会很累,我体验过,我知道其中的滋味。请记住,无论如何都不要忽略自己的优点,不管你有多么差劲,因为,你会倾听到自己心的声音。

嫉妒心理论文第8篇

羡 慕

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确实如此,所以我们要从羡慕谈起。羡慕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欲求,来源于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这是每个平常人都有的欲求,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想让明天过得比今天好的欲求都会在那儿。哪怕你是个修行的人,你也依然想让自己得道成佛,一样是期待明天会更好。

因着这份期待,我们如何评判自己过得好不好呢?物质上的显现是最容易看到的:要么是看到自己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叫与自己比;要么是看到他人的物质财富比自己多,比自己好,这叫与他人比。此时,我们都会升起比较心,与他人比较而升起的比较心,就是羡慕。看到有人吃香的、喝辣的、坐宝马、开奔驰、香车美女环绕着,想不羡慕都难,其实,这源于人的天性。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到一岁的孩子,最想做的事就是要别的孩子手中的玩具,哪怕是自己手中现在有个玩具,他也不要,非要另一个孩子手中的玩具。这就是羡慕他人好的起源。

所以,羡慕真的来源于天性,我们无须排斥,善用你的羡慕,明白当你羡慕他人时,是自己想要过上美好的生活,那就为自己的需要负责,做出一些改变,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并付之行动。面临挫折也不轻易放弃,直到达成所愿。这就是羡慕可以给你带来的价值。因为你现在羡慕的人,不管他是企业家还是明星,你现在看到他在人前的风光,全是他多年努力和付出换来的。也许十年前,他连你都不如,正是因为羡慕另一个人,从摆地摊开始走上了富可敌国的这条路。所以,请你信任自己,他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羡慕可让你充分地活出勇气、学会担当和寻求改变。

嫉 妒

问题是,这世上90%的人不会善待自己的羡慕,所以真相是这世上只有10%的人成为令人羡慕的成功者。90%的人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只会感叹世事不公,只会感叹生不逢时,这会使羡慕自然地转化为嫉妒。

嫉妒是一份后天形成的消极心态。它会让我们感到比别人差时,保持一份可怜的、变态的自尊,这份自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恋似地觉得自己有很大能力,应过上像他(她)那样的生活,只是运气没他(她)好而已。这样想,可以回避掉自己不敢为自己想要的负起责任的心情,把问题归于运气,只能责怪老天命运不公;另一方面,就是评判那个成功者的不足和不好,比如网上说大S、小汪不好,好像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在物质上不如他们的地方,甚至于鄙视地认为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

在这里,我无意为谁辩护。我只是想让大家理解这份嫉妒是如何以消极的心态在磨灭我们的意志力,而以望梅止渴的方式维护自己的一点点尊严的。我们对任何人的嫉妒,只是自己没有为自己负责的一个病态表现。所以,现在社会上仇富心理很风行,长时间的嫉妒后,已经不是嫉妒本身就能平衡的了,这时就开始生恨了。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