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尝试教学论文

尝试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21

尝试教学论文

尝试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1.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教育的核心。

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取向,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1.2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面的,审美的及其它方面的,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1.3 以智育德,以德促智,正确把握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尝试

2.1 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具体特点,随机进行。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

2.2 德育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讲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对祖国衷心地热爱。

3.德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实施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渗透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后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以使学生与作者共鸣,达到境与情的交融。

尝试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模式 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69-01

在语文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独立阅读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以及阅读经验,逐步形成语感。同时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等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一、积极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进行课外阅读,实际上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所以,在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作为教师,首要的的一点,就是课外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内,而不应该为了课外阅读而漫无边际地将阅读范围扩大,淡化阅读的针对性。毕竟学生阅读的精力有限,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其次,在对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内阅读的学习目标,有机地延伸到课外。另外,也应该将课内中所运用的阅读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促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促使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书籍

课外书籍浩如烟海,如果让学生盲目地东找一本,西找一本,或者为了消遣、猎奇,追求刺激,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外阅读,其功用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对书籍进行选择。在遵循延伸课堂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知识性强,文学艺术性高,健康有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籍来读。比如《红岩》《钢铁是怎炼成的》《安徒生童话选》以及四大名著等等,还可以引导初中学生读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学习。

三、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精读

在书籍选定以后,就是学生进行阅读的阶段。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逐字逐句地读,而且要反反复复地读,但不贪多,只要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真正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则是毫无益处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注重对知识积累的指导

课外阅读,让学生跟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而积累是阅读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积累的问题。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毕竟学生的语感来自于学生长期不断的阅读积累。一个人,他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头脑里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在课外阅读中,教师指导好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建立各种各样的笔记,对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雅词、成语、佳句、文学常识、文体常识、名言哲理、等进行分门别类地积累,达到“积沙成塔”的目的,以便在运用的时候,左右逢源。

五、在课外阅读中加强语感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中,不论课外还是课内阅读,语感培养是阅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目标。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加强对语感的积累。而语感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目标。所以在课外阅读中,特别是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这些独立阅读中,进行自主学习,逐步提高语感,同时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六、在课外阅读中如何有步骤地进行阅读

尝试教学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英文歌曲教学“文化意识”兴趣迁移

在刚执教英语时,我就注意用英语歌曲来调动和刺激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感受音乐是人类天性.利用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转换到英语学习上来.这就不自觉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中的“有意迁移”原理,即把孩子对歌曲的兴趣转换到学英语上来。如利用字母歌IcansaymyABC来教字母,利用TenlittleIndianboys来教数字,用Sunday,la,la,la来教一周七天的名称,用欢畅的旋律Jan—uayr.February等教学十二个月份。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全班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该课的内容,原本枯燥的单词,孩子们都能脱口而出,伸手会写。孩子在体验音乐美感的不自觉中,享受音乐,习得英语,而且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从后来的教学成果来看,利用歌曲学英语,不失为一种调动学习的好方法。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像歌曲Comeandsee,myfamily,我就用它来教学有关家庭的短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Morningcomesearly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以及OldMcDonaldshadaturkey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境界。渐渐地.学生非常喜爱上我的英语课。我也尝到了用心教学的甜头:本班学生的成绩,一直居全年级之首。

苏教译林版教材中有好多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如Mybonnie,One hundred miles away,Moonriver,Susanna,Yesterdayoncemore.Auldlangsyne等。这些歌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乐学”的平台.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多角度”(听、说、读、写、唱)教学的材料。

一、用英语歌曲进行教学的作用

(一)正音。

因为一首歌曲要想唱好,必须多次反复练习。其中单词重复许多遍。就没有读不准的道理。天长日久,很多词学生口熟于心,能听懂,会默写。

(二)练习朗读技巧。

歌词中含有大量的朗读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重音、意群等,这些技巧只有在反复操练中,才可掌握。如果教师单独地训练这些技能,无疑学生会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学歌曲的场景下,学生不但不会觉得乏味,反而会把它当作学习的必须条件。一般来说.唱英语比说英语难,说英语比读英语难.读句子比读词组难,而读词组又比读单词难。这是因为读词组比读单词多了连读和不完全爆破,读句子比读词组多了语调、停顿和重音。说英语比读英语多了自然流畅,而唱英语又比说英语多了节奏。因此,为了学好一首英文歌曲,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但因为有兴趣,就会不觉得难,效果会很好,这也就证明:读不好就唱不好。利用兴趣迁移,可以变难为易。

(三)进行单词教学。

因为歌词是由单词构成,记住歌词就等于记住了单词。即便歌曲中含有学过的词短语和句型,也是很好的复习。

(四)进行语法教学。

要想正确理解歌词含义,仅会单词是不够的,文中所含的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句型结构等语法现象都必须弄清楚。否则,就不能理解其含义。

(五)感受英语文化,接受他民族文化熏陶,唤醒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歌曲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形式。因为这些歌曲中都含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外民族的悲欢离合情感。如:Mybonnie,Susanna,Myheartwillgoon等是歌颂或表达爱情的;Onehundredmilesaway,Moonriver等是歌颂家乡及表达离别之情的;Bequicktogotothemountains,braves是表达爱国之情的:Comeandseemyfamily是表达爱父母之情的;Twjnkle,twinkle,littlestar是表达童言童心的;Auldlangsyne.Themorewegettogether等是歌颂友谊的。可见。文化是相通的,只不过语言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旦文化意识被唤醒而且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中的障碍,从而由兴趣自然产生动机。利用歌曲,能产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效果。

二、具体的做法

下面我以“Yesterdayoncemore”为例,谈谈我平时的做法。在学生听完这首歌以后,我向他们介绍:此歌是美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同名电影(Yesterdayoncemore)的主题歌,由已故美国著名歌星卡朋特(Carpenter)演唱。这是一首怀旧抒情歌曲,加上卡朋特那低沉哀婉的歌喉,深受世人喜爱,因此,数十年久唱不衰。学生兴趣盎然,我于是就再放一次录音。再次听完后。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学习。我利用他们学歌心切的心理,先叫他们找出生词,再布置他们查字典,预习生词,我帮他们解决个别疑难生词,再叫他们逐句翻译,有问题再讲解:W hen1wasyoungI’d listentotheradio.W aitingformyfavoirtesongs.此句是时间状语从句。Waitingofrmyfavoritesongs.是伴随状语,是修饰动词listen的,此句意思是“当我小的时候,我常坐在收音机旁.等候着我最喜爱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此句也是时间状语从句,意为“当它们演唱时,我也跟着唱”。Itmademesmile.此句是主谓宾补型的简单句,意为“这让我微笑”。ThoseweresuchhappytimesandnotSOlongago意为“这些都是快乐的时光,相去并不遥远”。HOW1wonderedwherethey’dgone!是感叹句.意思是“我多么想知道它们去了哪?”再如,HOW1wonderwhatyouare!Butthey’rebackagainiustlikealonglostmend意思是“它们像久违的老朋友又现身了”。A11thesongsIloveSOwel1.此句为定语从句,A11thesongs是上文所提到的Those和they所指的对象。意思是“所有我非常喜爱的歌曲”。EveryshalalaeveryWO’wostillshines.此句意思是每个沙啦啦和喔喔还是那么震撼。Everyshing—a—ling—a—lingthatthey’restatringtosingSOfine的意思是每个嘻啉嘻啉的音符还如当初那样悦耳。

待学生明白歌词的大意,我就指导他们进行读的练习。以第一句为例:When1wasyoungI’dlistentotheradio,Waitingofrmyfavoirtesongs,其中WhenI为连读,I’d为不完全爆破,划线部分为重读.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当学生读熟练歌词以后.我再逐句教唱.这样便易如反掌。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呈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336页)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之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英语老师一个重要的课题。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79页)兴趣影响注意的分配,兴趣当然也可以转移。

三、兴趣的迁移

中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如何进行把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教学中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的问题。

尝试教学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教育学论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教育学论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教育学论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 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尝试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尝试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50-01

一、尝试教学理论的理念是什么

邱学华对尝试教学法如此界定:尝试教学不是先由教师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尝试做练习题,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尝试活动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第二是学生尝试活动过程中要有教师指导,第三是尝试形式主要是解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提出的尝试问题。

尝试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一样,教师不是先讲书本内容,而是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尝试试题,由学生先练习,遇到问题后不是请教教师,而是由学生自己自学书本知识,主动求知、求解,也可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再听教师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时间大部分由学生支配,从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教学法强调“先尝试后引导,讲解后再练习”,逻辑起点从教师“讲”转换为学生“尝试”。

二、尝试教学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何意义

(一)尝试教学理论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过去课程教学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尝试教学理论恰恰与新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不谋而合,在学生地位认识上,尝试教学理论中学生从尝试学习开始,逐步探索知识,尝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在教师地位认识上,教师从主导地位转化为指导者,教师是在学生尝试学习之后,进行指导,教师只是课堂组织者和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上,尝试教学法贵在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锻炼了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欲,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二)尝试教学理论有助于解放师生

尝试教学理论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教师从忙碌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尝试教学法能够使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促进者,激励老师投身教学改革之中。同时,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学、主动、尝试着求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尝试活动为主,以练习为辅,学生先通过自学,自我寻求解题途径,独立获取知识,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尝试教学理论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做好尝试教学课前准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应从各个角色来体验所学内容,教师首先应以一个学生角色来读课文,学课文,不要看教学参考资料和练习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细读,找出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再根据参考资料和练习题,设计尝试题。

(二)以尝试活动为主线,开展学习活动

虽然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课前预习和准备,但是中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限,往往很难深入教材,因此,尝试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通过尝试活动逐步深入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尝试题目提出后,教师应交代清楚注意事项,然后进入学生自主尝试活动时间,学生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分析尝试题目,也可以跟同学合作讨论,寻找答案。

(三)尝试发言,营造辩论氛围

在发言阶段,同学因观点不一而引发相互争论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促成辩论氛围,促使学生参与辩论。辩论之后,可以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交流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主要为学生消化辩论内容准备,此时,教师也可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的目的应重点放在鼓励和照顾辩论过程中那些表现比较胆怯、害羞的同学,通过与其对话的方式鼓励其多参与,并听取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师讲解环节,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经过尝试活动和互动交流,学生已经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或明晰,或存有疑惑,因此,教师应根据预判和课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选择性地讲解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在对学生尝试活动和互动交流成果作出评价时应对尝试积极、取得良好效果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尝试惰性、效果一般的同学给予鼓舞,并帮助其找到失败的原因。在评价环节上,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有小组评价、学生互评。

尝试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尝试教学

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尝试教学法,根据尝试教学法的特征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一般可分为六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尝试兴趣,展示尝试问题

这一步是教师先在电脑上展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也就是给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例如,教学视频编辑软件时,利用课前学生准备的1一10分钟时问,通过屏幕广播,在所有学生机上演示精彩视频文件。通过学生不受任何拘束的欣赏、评论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尝试练习一,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要环节。尝试练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为后面讲解提供信息。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阅读课本或查阅资料,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简单的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提出尝试问题,是尝试教学的开始,也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开始,它是尝试教学的目标。尝试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尝试的欲望。尝试问题的难易要适度,问题过于容易,其实不是尝试题,仅是练习题,学生只会说“我来做”,而不会说“我来试试”。问题也不能过难,以免学生失去尝试的信心。尝试问题还要引发学生创新,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第三步:尝试练,再次尝试,合作交流,群体创新

设计合作尝试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在学生独立完成了一个简单的教学任务后,为了拓展学生的组合思维方式和电脑表现技能,教师应为学生再设计一组尝试问题,让学生在初次尝试的基础上,再次尝试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再分工协作完成。教师则利用“苏亚星多媒体教学网”对学生操作进行监控,进行点对面、点对点的指导。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尽量不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自己尝试找出正确的方法。

通过再次的合作尝试练习,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达到了对所学概念、技能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而且通过合作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多的提高。尝试教学活动不是学生单独的个体尝试,而是在小组、班集体中的群体尝试。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任何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合作,因此教学中都必须进行合作尝试,培养学生的群体创新精神,一种团队创新精神。

第四步: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发展思维

学生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主要形式。开展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群体的作用,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集思广益;另一方面,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展讨论,教师要积极引导,精心组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讨论的问题,保证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讨论,有的放矢。讨论中要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组织的形式上,要注重实效,要创设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问,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时机,调控好讨论的过程,不要随意性和形式化,要灵活地进行操作,从而提高讨论的效果。

第五步:教师讲解,突破难点,巩固成果

教师讲解这一步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以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的起点不同,他们已经自学过课本,并亲自做了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此时由于学生通过先练,已在心理上、知识上做好了准备,再听教师讲,便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六步:评价尝试结果,体现创新动力

对于学生的尝试成果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对尝试成功者,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行”、“你真棒”等,也可以用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为下一次的尝试、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对尝试未达到预期效果或尝试失败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尝试的精神上给予肯定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使学生迈向成功的创新之路。不能不理不睬,不闻不问,更不能给以简单的否定,要保护学生尝试的积极性。

对尝试结果评价,应该向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这方面倾斜。对学生的新解法、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滴创新都要高度重视。评价像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尝试中创新”的方向。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法,教师能更有创意的带领学生,使学生不断的创新、发展,不断的更新自我,不断的吸收新知识,使创新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这一理念已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得到有力的验证。

尝试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师体教专业体育理论尝试教学

0前言

教学改革是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中,总是以教学过程为基本,围绕教与学的目的和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受教育者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时间比,即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教育的最大化收益。就本质来说,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始终是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最基本的依托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解决教与学的矛盾的出发点无非只有两个,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或者说核心就是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的方式寻求对学生施加最大化的影响,一是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应用各种科技手段和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习。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俗话说的让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当学生的学习观念变为积极主动的状态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由内部激发,从而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亢奋”状态,学生会采取自己认为可行的各种措施、方法、手段去获取相关知识,这种“亢奋”状态会极大地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挖掘,从而有效地增加知识和提高能力。

1《体育社会学》尝试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育社会学》进行尝试教学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是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的思路和方向,基于此,寻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也就势在必然,下面通过对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的解读和对《体育社会学》课程本身特点的分析,说明《体育社会学》进行尝试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1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及《体育社会学》进行尝试教学的变通形式

邱学华是尝试教学的创立者和积极实践者,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行的尝试教学策略已逐步得到学界认可,尝试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扩展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比较完备的教学模式。纵观尝试教学理论,其核心就是尝试两个字。即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等各种方法手段,促使学生在一定的知识层面上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引申,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从而形成学习具有衔接性的下一阶段知识的能力,如此,既学习了新知识,又通过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而形成学习其他新知识的思维和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尝试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是让学生尝试学习;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体现三个为主――学生为主,尝试为主,练习为主;把握时机,在尝试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那么将尝试教学方法引入《体育社会学》教学有没有依据和基础呢?首先,对《体育社会学》课程的认识是前提。《体育社会学》是把体育这种文化现象最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主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力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其次,尝试教学的初创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的。小学生地学习能力应该正处于长成期,具备一定的思维可塑性和灵活性,但同时缺少逻辑思维和归纳分析的能力。尝试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说明尝试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大学《体育社会学》的尝试教学中,大学生一定具备相当的逻辑分析和归纳演绎能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分析、判断等方面要显著强于小学生。从这一点上讲,尝试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社会学》堂实验进行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的,是可行的。最后,基于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应当对尝试教学理论进行一定的变通,使之适应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体育社会学》的尝试教学。

1.2《体育社会学》尝试教学具体应用中的变形

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应该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综合应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社会学》程尝试教学与其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共通的地方,但是也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课堂理论教学的情景创设、学习积极氛围的营造和体现学科知识的实用性。

(1)这种新教学模式的课堂情境模式的创设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相关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理论,还要熟悉教材,具备理论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理论,了解学生,组合教学方法,必要时可设计创新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在课堂上认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时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考虑问题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创新性,对问题要引导和启发,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好让学生或者其他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能力。

(3)教师创设的问题或者情境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水平层次。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层面上经过启发和思考能对现有的问题有一个逐渐深入的体会和思考,这是课堂情境创设和提出问题的难点,同时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掌控能力的重要方面。

(4)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注意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目的性,同时也要重视课堂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性。这样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从之前的被动变为主动,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

(5)锻炼学生的情感培养,即学生情商的培养,教师的设计要体现人本教育,要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学会怎样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

《体育社会学》教学的尝试教学法遵循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核心,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不过因为科目性质的不同、授课内容和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别,我们对尝试教学法做了一些变通。学生的“试”被安排为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和研读以及在不同的课堂操作形式上对相关问题的提前知识预备。教师的“导”体现在对学生尝试教学整个过程的指导以及对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练”被变化为培养教学技能的操作以及在不同操作形式中的灵活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讲”变通为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教学相关的知识。需要说明的是,《体育社会学》的尝试教学是以学生在课堂的尝试教学为载体的,与课前任务的分配以及课后相关作业的完成是一个整体,都是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佐料。与尝试教学理论有不同的地方在于大学生地培养目标与小学生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体育社会学》尝试教学过程中还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和教学技能,因为这也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今后的职业技能需求。

尝试教学操作中主要的体现形式包括问题尝试教学、座谈尝试教学、讲座尝试教学和辩论尝试教学形式。问题尝试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的形式将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尝试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座谈法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交流方式。在《体育社会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题目,或者教师圈定一个问题的范围,由学生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交由大家讨论,尝试解决问题。讲座尝试教学法中主要由学生进行讲座,教师只是一个指导和辅助的角色,鼓励在某一方面学有所长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座等形式尝试教学,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辩论尝试教学法借用辩论赛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自己组织材料,自己选定辩手,在课堂中就设定的问题展开辩论,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组织语言的口才能力。

2《体育社会学》尝试教学方法

2.1尝试教学操作步骤

《体育社会学》尝试教学法在课堂中的操作程序如下:第一步,《体育社会学》教材总共二十章的内容,组成一个联系比较紧密的体系,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学习的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再将学生分成对应的小组,每组指定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教案、PPT、作业等事务,按照每个小组两个章节(两轮尝试教学,每轮一个章节)的容量,提前将本学期的授课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熟悉自己所要尝试教学的内容,由组长负责分配每个组员的教授内容,通组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分析,写成教案,制作PPT,在课前组内试讲,组长负责验收通过,做好尝试教学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尝试教学前将教案和PPT交教师评阅,经教师指导后,再由学生按要求修改教师同意后按小组顺序轮流尝试教学。第二步,上课开始后,先由教师对本章要讲授的内容做简单的讲解,再由学生进行课堂尝试教学,学生的尝试教学结束后,由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尝试教学的内容进行评价,总结得失,吸取经验和教训,记录备案。第三步,教师就本章节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启发、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就课堂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尝试解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将问题及答案记录在案,以备课堂总结和课后小结。第四步,课堂设定的教学内容完成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和实践的实际需要,将课堂内容进一步拓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2.2尝试教学操作实例

《体育社会学》第五章的内容是人口与体育人口。现将本章内容实行尝试教学的过程摘录如下,供同仁参考。

第一步,教师讲解有关人口与体育人口的概述,指出本章的重点是体育人口的概念和体育人口的标准以及体育人口标准存在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从尝试教学的学生的讲解中发现有关问题。

第二步,三名学生分别就本章的三节内容进行尝试性教学,第一名学生讲述人口问题概述。第二名学生讲述体育人口。第三名学生讲述非体育人口。在每一名学生讲完后,教师采取由学生评价的方式鼓励或点名学生对尝试教学的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尝试教学学生的教态、语言表述、讲解的逻辑性以及知识的连贯性等,在学生评价结束后,教师可以做简单的评价。然后由第二名学生进行尝试教学。直至三名学生全部尝试教学结束。

第三步,教师对三名学生的尝试教学做总体评价,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四步,教师对本章人口与体育人口的重点内容做简单的说明,进一步分析体育人口的标准和意义,分析体育人口标准的局限性和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的缺陷。首先着重强调体育人口的三条判定标准:每周三次体育活动、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接下来引导学生对这三条标准逐条进行讨论,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教师对每周三次和每次30分钟以上的标准要进行说明,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只是人们这么认为而已。最后着重强调每次活动的强度判定标准,让学生对中等强度的概念进行讨论,什么是中等强度?学生对中等强度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教师这时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提示这要应用运动生理学上的一些知识,中等强度是一个人参加活动时心率达到自己最大心率的60-80%。此时又引发一些问题,每个人的最大心率不一样,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判定自己达到了中等强度?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活动的强度应该如何判定,如何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保证安全?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最大的问题,即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并不可行,当然,只是否定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再对体育人口标准质疑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较为可行的判定标准。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制定一个新的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呢?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需要遵循什么原则?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制定出来的标准需要经受什么样的检验?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尝试教学的课堂上并不一定能得到解决,那么必须有后续的工作要做。

第五步,尝试教学后续工作。学生的课堂尝试教学结束前,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进一步熟悉和巩固。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3结语

《体育社会学》尝试教学法应该是脱胎于尝试教学理论的一个变化的模式,实际应用中一定要注意《体育社会学》的特殊性和教材的衔接性。将尝试教学法应用在《体育社会学》程教学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促使我们对教学的积极探索,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张良朋.尝试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张良朋.尝试教学全过程评价模式的构建[J].淄博师专学报,2010(1):29-35.

[3]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尝试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尝试;诊断;建构;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1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目前,学术界关于“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为丰硕,邱学华系统地创建了尝试教学理论体系,并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结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从尝试的步骤、方式等具体的操作应用上研究整合,丰富和拓展了尝试教学理论。但是,尝试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尝试结果的有效反馈与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怎样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尝试”学习的内容应当如何设计才更科学合理、更具可行性,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尝试”是有效,并且是“高效”的?此外,学生的尝试有对有错,针对学生尝试的结果,应以何种方式及时加以“诊断”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正确、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使之前尝试的结果能够巩固完善,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优化?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对尝试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有意义学习理论加以整合、创新,提出了“尝试―诊断―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不断尝试、诊断、建构的循环过程,力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课堂的高效,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上,需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型,并妥善设计才能彰显优势。

就历史学科而言,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首先就需要学生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合“尝试―诊断―建构”教学模式的课型并不多。很多历时久远的事件,对大部分知识面较窄的初中生而言往往是一头雾水,想让学生提高兴趣需要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极具“趣味性”的故事而非“尝试练习”;世界近现代史中诸如“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类――学术性痕迹过重的结论性知识点,学生难以通过“尝试”获得;部分政治史别是八年级下册过多“会议”机械地罗列和厚重的政治色彩难免使学生“尝试学习”的兴趣减退……但是到了初三复习课的时候,以时序性为基础的知识脉络体系需要梳理,综合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尝试―诊断―建构”的教学模式在历史复习课上若能妥善应用就恰到好处了: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又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拟对“尝试―诊断―建构”教学模式在初三历史课上的应用方案进行初步探索,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尝试―诊断―建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1.历史复习课“尝试”内容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复习是有章可循的,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强调整体性、系统性,注重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的渗透,培养学生独立的历史思维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体系,这体现了“按年代顺序与分阶段、按条块教学的统一性原则”;在学生拥有宏观知识链的前提下,再进行专题式的复习和细节知识点的对比比较,这与“加强联系和进行对比的统一性原则”相对应。在尝试内容的设计上,教师需要思考各环节问题的逻辑顺序,首先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结构,再把这个知识网络不完全展示,通过层层问题诱导,让学生“尝试”完善。

(1)关于时序性脉络体系的梳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因此,“尝试”的内容如何设置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呢?首先,教师要研读《中考指要》,从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史入手,根据“考点聚焦”内容呈现主要朝代(时期)的更迭顺序。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尝试”练习“我国社会制度的演变”。在社会制度的演变环节,可以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一起复习,让学生找到“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我国何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是何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在何时确立?新中国的建立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由此,让学生在朝代更迭表上划分社会制度。在这样相对简单但错误率却不低的问题上,学生绝非首次“尝试”,因此不必耗费过多的时间。教师可以选一个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尝试”,再让其他学生参与诊断,最后教师总结提点,帮助全体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另外,教师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尝试”,这样,学生齐声回答,及时反馈,既可以根据声音音量的大小和整齐程度来判断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能及时对学生的“尝试结果”予以“诊断”,在学生回答时声音弱小或杂音较多的问题上,要反复强调加以诊断,对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巩固。

在中国史的整体脉络知识体系基本梳理完毕之后,还应以此为蓝本,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联系复习。例如,“15世纪的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欧分别有什么重大事件?当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分别有什么表现?当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巩固和扩展的时候,中国在进行什么运动?等等。”下一步重点复习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教师可以在PPT上呈现以下线索:“人和世界被发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根据这个线索和“考点聚焦”内容,让学生“尝试”寻找与此对应的历史事件,下一步再让学生尝试复习主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例如,英国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成为亚洲强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九国公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顺序。

(2)专题史“尝试”内容的归纳、整合设计。梳理完脉络结构后,下一步就是专题分类总结复习。关于专题的归纳划分主要按照史学分类,可以总结成政治制度专题、经济发展专题、文化史专题、科学技术史专题、民族关系专题、中外关系专题、国际关系专题……在专题史的讲述上,也要注意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融合,但要适度而行。以科学技术史为例,在学生“尝试”环节,教师应做出适当的提示,学生对照中考指要,找出所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中有关于科学技术的考点,然后归类进行类比分析。例如,“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过程”,在罗列了四大发明之后,明确各发明成果的发展历程。可通过“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加以提示,有哪三大发明完成于宋朝?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火药何时发明,何时开始应用于军事,又是何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为后来的新航路开辟做了准备?哪些发明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生?同时,还注意与当今时事热点联系,如哪一发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注重节约资源,废物利用?针对世界史上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三次工业革命,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进化论这几个知识点,首先要按所属“世纪”进行划分,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达尔文进化论;20世纪――(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在答题的时候,时间往往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因此,要让学生尝试明确时间,特别是“世纪”的归属甚为重要。下一步复习可以列表的形式从时间、能源、重要发明、对人类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尝试练习。

2.学生“尝试”的形式、结果的反馈与“诊断”的方式。

(1)尝试过程慎用“小组讨论法”。由于初三课时紧张,复习任务繁重,提高课堂效率相当重要,因此,学生“尝试”学习要慎用“小组讨论法”。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并非艰涩难懂,且在学生已有了相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大部分问题根本是不需要讨论的。例如,在复习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时,第一步:学生尝试依据中考指要找出有关改革的各个考点;第二步:根据性质归类,如哪些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哪些属于资产阶级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课堂的讨论,要注重质量,首先要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去讨论,讨论要坚持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使用。例如,在复习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专题时,需要用到小组讨论的、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典型――1952年完成的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吗?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于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而完成于1952年,此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况且未曾改变土地私有的性质,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因此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改革的特征。但如果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那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呢?学生甚至会答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诊断,对错误进行有效甄别,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诱导。

(2)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及时反馈。学生在尝试练习后要及时反馈,反馈的方式怎样才是最省时、最有效?在问题简单的情况下,教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在下面齐声回答。回答的音量大小、声音整齐与否?是不是有异议、有不同的声音,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熟悉程度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倘若学生掌握情况较好,肯定是齐声一片,声音洪亮;若学生面对问题有较大分歧或迟疑不定,声音就不够齐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最后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诊断方法实施的最大瓶颈就在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是否愿意表达、是否敢于大声表达。最尴尬的场面莫过于问题呈现后,全体学生沉默一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就该培养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学生渴望被关注,被肯定,不希望受到教师的冷落,会觉得答错问题很没面子。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一个“倾听者”:当学生充满自信正确作答时,教师应充分肯定、表扬;当学生狐疑犹豫时,教师可向学生进行启发性诱导与暗示;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切不可将其置于一旁,另选学生回答,而应肯定该生的努力,运用课堂机智化解僵局。教师在帮助学生自我诊断的过程中要循循善诱,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不是盲目地灌输答案。当学生面对问题尝试无力、反应迟缓,即尝试失败、无效时,教师就要以讲解为主,诊断要及时,讲求效率,注重诱导,而非灌输。

3.尝试环节的设计就是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的开始。在“尝试―诊断―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尝试、诊断和建构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特别是“建构”环节,它并非专指教师诊断后的讲解,教师在尝试环节的设计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者把学习看作是心智的重构,学生把新接触到的信息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并非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和促进者。它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究与发现完成意义建构者的角色,需要的是教师的有效引导,通过“尝试”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诊断提示自我发现问题和规律,来促进知识结构的整合。“尝试”的问题设置不是彼此孤立的,尝试模块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张不完整的建构图,建构过程始于“尝试”内容的设计,完成于最后的总结。

“尝试―诊断―建构”教学模式在理科中的适用性较广,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复习课中使用较为合适。“尝试”并不是一定要动笔做题,尝试环节能否发挥得好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设置方式和诱导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加强问题的嵌入设计,并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参与,即使是口头反馈也是“尝试”的体现,学生尝试的对错与否需要及时诊断反馈,在知识的重新构建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尝试环节问题的设计就是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的开始,“尝试―诊断―建构”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如何才能达到最优化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J].山东教育科研,1998,(13).

[2]邱学华著.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尝试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77,163.

[3]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室.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0―53.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