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图教学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18

地图教学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图文并茂 开展

在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是非常基础的一门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但是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使地理课堂内容得到丰富,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得到提高。所以必须深入地讨论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

一、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地理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了非常多的地理图像,主要包括景观图、示意图、中国区域地图、中国国家地图以及统计图和分布图等。因此,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地理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地理课堂更加丰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很多都是通过图片等形式表达的,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好教材中图形和图表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地理知识和图像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并且能够提高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的质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独通过教师进行地理教材的讲解,仅限于教材中的图像,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地理教学的进行。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模式,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和地理教师的互动。初中地理教材非常重视图像的表达,通过地理图像将地理知识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而多媒体技术能够使这一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二、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

如何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进行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时,往往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什么和学生怎么学,一般非常重视地理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基本知识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为了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就必须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基础知识开展相应的地理游戏,帮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水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相关的地理图片进行收集,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一些相应的地理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地理知识。地理图片能够反映出地理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相关规律,而识别图形的地理游戏能够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有利于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开展图片收集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地理知识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初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结合相应的小游戏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促进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的开展。

三、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

在初中地理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是开展好图文并茂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研究了学生学什么这一问题,还要解决好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怎么学这一重要问题。图片收集、识别图形课堂游戏的开展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识图的能力。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内容,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还有不断得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在地理教学中,每一个自然现象都与相应的地理环境所密切联系,都是依靠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并且每一个自然现象都能够利用地理图片进行表达。初中地理在所有学科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为了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识图和用图。良好的识图用图习惯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发挥所学地理知识,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能够有效地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

总之,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在不断改革的新课程下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模式。所以深入地讨论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朱英芳 探讨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A版,2014,(10),104-105。

地图教学论文第2篇

1.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工具由于地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地理知识的研究离不开地图。研究地形、地质等需要有图像解释,才能直观地看出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也正是因为有了地图的形象描述,才可以了解中国各省市分布方位等。当课本中涉及气候、降水量等问题的时候,也是依靠地图这一重要工具中各种图形标示以及区域颜色深浅变化来直观反映问题。

2.地图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地理教学中,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专业术语过于抽象,当学生听过之后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老师的解释有时只会让学生感觉更加混乱难懂。这时,地图的重要性就有了充分的体现,用图像将术语内容表现出来,学生可以从直观上看清楚老师传授的内容。因而学生会加强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有时他们从中学到的可能会比老师讲授的还要多。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记忆知识的时间与应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3.地图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地图是由图形与颜色相辅相成、共同配合的有机构成,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直观清晰的图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地图的敏感度会更强,换句话说,也就是地图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从而进行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来补充漏洞。

二、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

1.对地图有一个大致了解在初中生中提起地图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但也并非完全熟悉,因为好多人拿到地图后都不清楚如何去看,不清楚每一个标志表示的是什么。所以,在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各种地图如何分类,每一类地图包含的内容。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在新课程中,应改变之前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独自分析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实际中正确地应用地图来教学与解决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使用不但可以缩短学生用于理解的时间,而且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度大大地提升。而且,地图的使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到教师想要其关注的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应用地图,加强学生在地图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让简单的地图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如果遇到复杂地图,例如铁路、河流等相关地图,教师应结合课本设计相应的简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总结

地图教学论文第3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四级考试的分值来看,阅读理解的分值占据总分值的较大部分,亦能说明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对此,本文将运用图示理论,结合大学英语中阅读教学的特点,从语言图式、内容图示以及形式图示入手,探讨图示理论以及阅读教学之间的关联,再通过实例来进一步验证图示理论的应用效果,旨在为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容图示;语言图示;形式图示;英语阅读

图示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是基于心理学以及认知理论的结合产物。现阶段,已有较多教师将图示理论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并从图示理论出发,通过相关方法来扩充大学生的图示知识,以此提高大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基于这一点,研究图示理论对促进阅读教学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一、图示的教学作用

图示在阅读过程中高频出现。首先,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大学生可依靠图示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同时,他们可在现有的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并根据文章包含的词汇信息对文章进行剖析,以此正确地理解文章所呈现的内容。通常来讲,如果学生的图示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就能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第二,就阅读来讲,这是一个预测的过程,并且这种预测是基于学生现有的图示来进行的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语言图示和内容图示的了解程度与其对文章的预测准确度成正比。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前便能预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能增强阅读兴趣,以此加快阅读速度。与此同时,人们在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时,意识往往会受到固有思维的限制。但对于图示理论而言,这种思维限制却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包含的语言信息。此外,图示可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并为其快速找出文章要点给予帮助。

二、图示理论的教学应用

(一)将语言图示进一步扩充

就语言图式来讲,词汇、语句结构以及语法知识都属于语言图式。只有掌握了这些语言图式,才能更好地通读全文。在图示理论的运用中,让学生在理解生词的前提下对生词进行记忆,以便增强学生对生词的熟悉感。同时,在学习语义相似以及用法相似的词汇时,应通过联想法以及谐音记忆法来增强对生词的记忆,以此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在讲解《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羞怯的痛苦》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先自行对文章包含的关键词进行联想。与此同时,教师应构建清晰的思维导图,并将关于痛苦的语言图示进一步理清。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总结该文所涉及到的特色语言,包括一些连接代词、指示代词以及关系代词等,以便更好地通读全文。

(二)将内容图示进一步完善

内容图示主要是指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能帮助掌握文章主旨的重点内容。就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多,个人经历往往不够丰富,对文章背景不够了解,往往不能透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时尽管能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却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多了解英语国家的基本情况,以便熟知这些国家的主要背景。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文章前,可先简单介绍文章背景,帮助构建基本的内容图示。再结合文章内容提出针对性问题,并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将现有的内容图示进一步扩充,以此更好地剖析文章内容。

(三)将形式图示进一步巩固

通常来讲,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文体都有特定的写作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固有模版、修辞方法以及写作技巧。对此,教师可在图示理论的指导下,让其对文章进行全篇阅读,将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复述,并进行书面总结。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应对文章大致结构进行梳理,并向学生讲述文章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技巧,以此将形式图示进行巩固。如此一来,当学生再次遇到同一文体时,可快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在讲解《羞怯的痛苦》一文时,教师可参照议论文的讲解形式,介绍文章所涉及到举例法、驳论法以及对照法等写作技巧,再介绍文章所涉及到的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以便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概的篇章布局。

三、结语

研究可知,图示理论对促进阅读教学发展能取得具有明显效果。多项研究表明,学生对图示理论知识理解地越透彻,其阅读能力就越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文化知识、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叶明珠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地图教学论文第4篇

一、图像:语言符号的感性辅助

多媒体是“用词语和画面来共同呈现材料”[2]的,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图像符号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概论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灰暗死板,色彩和图案的运用使教材显得活泼有生机,具有时代气息。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面对的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张漆黑的黑板,还有播放课件的屏幕。课件不同于黑板,它是图像与语言文字等符号的有机组合。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单调无趣,这就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所以,从事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教师,都喜欢将教学内容图像化。内容的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对文学概论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随心所欲,一定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才行。因此,文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图像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注重课件本身的形式美。文学概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件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不能忽略课件自身的形式美。课件的封面设计、背景图案的选择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处理。教学课件上的图像,呈现的应该是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的视觉美,而不是与课程无关。而且,这些图片的选择,不能喧宾夺主,掩盖或者妨碍学生对文学概论内容的接受。第二,补充课件的文字内容或者教师的口头表述。比如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附的光盘中,在讲到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时候,就选择他的一张相片插入到课件上,让学生在了解他理论观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他的感性认识。形象的图像符号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相结合,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第三,与教学内容相互印证。比如在举李白诗歌《静夜思》以说明诗歌的文体特征时,可以插入相关图片来辅助对诗歌的内容的阐释。这类图片的插入,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教学内容,但图片的选择应该非常慎重,有的图片不能呈现李白《静夜思》的诗歌意境,就不能用,否则会误导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2]。第四,以图像作为讲解的对象。比如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把余华小说《活着》出版物的相关图像直接放在课件上,不出现任何文字。这时候,特别要注意,这类图像只是起到提示教学内容的作用,《活着》的具体内容,教师要进行口头表述,不能以图像代替作品的语言内容,要把学生注意力最终引向教师的口头讲解中。第五,用图表概括理论知识内容。比如探讨文体的分类,教师可以把不同文体类别编辑成图表或知识结构图。这类图像符号,往往概括性强,且又层次清晰,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上面也提到了,文学概论教学中使用的图像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抽象的图像和具象的图像。需要注意的是,抽象的图像,没有照片之类的具象图像那样形象,但又比语言文字形象。在教学中,具象图像和抽象图像的作用和感受力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图像符号的使用,是顺应学生的接受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他们的记忆与理解。但具象图像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较容易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拓展,正如拉什所说的“不去询问文化文本(即图像文本———引者注)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是什么”[3]。所以,具象图像使用时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文学概论教学最好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图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课件成为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图像符号是课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文学理论教学不能回避的时代变化,我们恰恰要针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合新情况的教学改革。但特别要注意,图像符号并不能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而无限制地增加,更不能因单纯追求“视觉奇观”[4],而造成图像符号能指的膨胀。形式上看,过多的图像符号的使用像是绚丽多彩,实际的知识含量却很小,干扰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影响到文学概论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只能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需求,但是它必须围绕文学概论教学目标。文学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有些教学内容是不能够图像化的,有些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图像化的。图像符号只是文学概论教学一个重要感性辅助元素,它必须围绕教学对象———以语言为符号的文学才能有效展开。

二、影像:理论推演的适当点缀

除了图像符号之外,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还经常使用影像符号。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把影像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地欣赏到相关影视资料等。但是教务部门却非常质疑在课堂上放电影的合理性,对于文学概论教学来说,我们必须重视这种质疑。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的,文学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是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影像符号能否成为文学概论教学的对象?我们要看影像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在文学概论课程使用影像符号,基本是将影像作为作品的例子来讲。很少有教师自己不讲课,拿另一个教师讲课的视频来代替。比如我们分析典型的特征时,会举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例子来分析,现在很多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电影视频来了解的。传统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教师必须用语言把《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复述一遍,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也是通过语言媒介获得的。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语言表述成分更多些,教师需要通过语言表述把一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诚然,影像也能把曹雪芹《红楼梦》的基本故事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电影版的《红楼梦》和语言文字版的《红楼梦》是有差别的。电影版的《红楼梦》,严格地讲是另一件艺术品,它的作者不能再说是曹雪芹了,只能说原著是曹雪芹。这意味着电影版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复制品,不能将两者划等号[5],应该将前者理解为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创新。所以,一般我们不主张用影像完全代替语言符号来作为分析的例子。如果取代了,文学概论研究的就不是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是其他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这不符合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要求。另外,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影像资料,长期用影像资料代替语言文字,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影响到对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正如杨文虎指出:“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这代人长于视象思维而弱于文学思维,成为‘读图的一代’。阅读文学作品非常吃力,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少光顾文学作品的内在原因。”[6]这里所说的“文学思维”,主要是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阅读者的这种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则审美观照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阅读者就不能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肯定不利于文学概论抽象思辨能力的提高。因为思维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的,而又以视觉活动为主,人们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整个感觉器官获取信息量的83%[7]。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视觉并不是长项,而语言符号却是苏珊•朗格所说的最典型推论性符号[8]。有些文学概论的内容,比如复调小说、形象思维、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问题,思辨性很强,必须依靠语言符号才能说清楚。当然,在文学概论课堂上并不是绝对不能播放影像材料,关键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播放频率上看,只能偶尔为之。同时,教师要精选影像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其次,要掌握好播放的时间,要适度。播放视频,目的是为了形象生动,增加视觉鉴赏的冲击力。但文学概论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是不能划等号的[9],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长。虽然作品鉴赏也是文学概论研究的问题,也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对于实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是有利的。但是二者之间无疑是有区别的,鉴赏课重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评价,重在对具体作品的感知、体味、判断和分析,重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概论课重在对理论命题的理解消化,重在把握理论知识结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重在对理论问题归纳、演绎和抽象思考。所以,不能因为消费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为了直观、趣味而一味追求影像符号的视觉。过分加大影像符号的量,是与文学概论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再次,在播放完视频之后,教师应该适当点评。通过比较播放的影像文本与原来的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影像符号在文学概论教学的负面作用。如果把握了以上这三个方面,在文学概论教学中适当进行影响符号的“点缀”,不仅无碍,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文学概论教学的基本符号

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探讨的对象是以语言作为符号的文学,所以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符号必然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课件和黑板上的文字以及教师的口头讲述。不同于单纯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文字符号,其特点在于文字的视觉化。在课堂上,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投向大屏幕。利用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声、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向学生传递。即使是课件上的文字,也要考虑其可视性,以弥补文字“向着不断简化的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10]。比如讲到文学作品论,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大屏幕上应该出现“典型的历史变迁”、“典型的定义”、“作品的解读”等经过视觉修饰的文字标题。在文字视觉化的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课件文字的数量。相对来讲,课件的文字量比传统教学大得多。有的课件文字量太大,加上播放节奏较快,造成学生上课就是抄课件;有些教师上课甚至是念课件,教学的艺术性往往得不到正常发挥。而文学概论这种基础理论课程,非常需要学生的思考。但学生接受的速度,往往跟不上课件的传播速度,上课忙于记笔记,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不能及时地听老师的讲解,无暇顾及符号的解释项,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思考,更谈不上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纲领脉络。所以,课件的文字内容必须精练,提纲挈领。这也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文学概论是汉语言专业的一门带有入门性质的基础课,为学习其他文学专业课和高一级文学理论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训练意义。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课件制作要求有高度的概括性,强调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视条理清晰,以起到辅助教学、强化知识点等作用。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观点,教学应当重视怎样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复杂的基本结构,而不光是传授零散的知识。所谓基本结构是指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体系[11]。如果对这些结构把握不好,是很难学好文学概论的。当然,基本结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展开和论述,可以根据教学的即时需要,借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但没有必要在课件上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可以趁老师板书的空隙进行思考,有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接受。另外,板书内容比较容易保留,教师可以进行前后知识点的对照联系。板书时空的有限性,以及课件文字的精简,是教师把学生的吸引力从“看”转移到“听”上来的前提。这里转移学生注意力的要点,是重新重视传统教学中的口头讲解。因为多媒体教学虽然克服了文学概论传统教学中理论过于抽象的问题,但也存在“人机对话”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影响到符号解释项的实现。加大教师口头讲解在一堂课中的比重,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方案。文学概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获得文学概论知识的能力并利用文学原理来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以及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师面对面的引导作用非同小可。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当场解答。另外,教师还可以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解。在文学概论课上,学生要学习理论知识,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训练理论思维,从而培养能力和体验人生,实现文学概论“产生人文精神”的意义[12]。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学生来讲,“中文系传统教学内容的人文修养的价值已经大于职业培训意义”[13]。要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教会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科技在给人以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控制人。所以文学概论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以深邃的思想底蕴和宽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启迪和思想的熏陶[14]。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程序化地播放课件,要和学生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学生达到“以理解思想和探询意义为目的”的深层学习[15]。

地图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长久以来,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从图形-背景理论来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研究和分析较少,因此,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来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研究。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概念

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来源于心理学,后来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来研究语言现象,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理论。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从而对事物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再把事物划分成图形和背景来组织语言。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图形-背景理论反映出了语言和认知二者之间的关系。图形被认为是注意的焦点,是认知当中突出的部分;相对于图形而言,背景被认为在认知当中的突显程度低,从而被看作认知上的参照点或是图形的环境。在认知中,在语言表达中被放在突出的主语位置通常是被突显的图形。说话人的语言表述实际上反映出其认知的重点。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来源于心理学,首先把这个理论和语言研究结合起来是语言学家Tamly,这种结合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语言。通过确定大学英语教学中意象的图形或背景地位,分析各个部分不同的突显度,探索学生认知中的注意焦点,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调整自己学习的焦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听力中的应用

“听”位于英语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之首,主要是因为语言首先是口头表达的,而听在说之前,从而可见其重要性。尤其对于学习的外语人来说,获得听的能力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听多练,还要帮助学生从所给选项或问题来猜测听的内容。目前国内的英语听力测试大多是多项选择题,因此,猜测听的内容就很重要,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有用的提示。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来分析,可以把所提的问题体现出的焦点看作是图形,而整篇听力材料看作是背景。而如果没有从问题中得到提示,就会加大听的难度。

(二)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阅读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辨认出语言符号,接着把这些语言符号和自己所掌握的语言、背景等知识相结合,再进一步思考、判断、推理和猜测,最后得到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基础,而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越多,就会得到越深刻、准确的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文章,这就其最终目的。所以在阅读理解中,学生要能够从文章中挑选出有用的信息作为背景,这样才能突显出图形,从而得到必要的信息。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把不熟悉的看作图形,而把熟悉的知识看作背景。

阅读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特定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识别出图形的过程。如果学生不了解文章的背景,也就不能清楚的识别出作者想要展示出的图形。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阅读理解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解词义的过程,还是发现背景的过程,是和作者分享词义背后所隐藏的背景的过程。

(三)在翻译中的应用

我们教师可以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来进行翻译教学,从而培养学习者从线性的句子中获得立体图画的能力,一旦这种图形-背景模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从图形-背景的角度对原句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原汁原味的翻译。具体来说,就是从图形与背景的的角度对句子甚至段落进行分析,准确地找到翻译的切入点,从而使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所以图形-背景理论也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能够把学生眼中的难题变成其脑海中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四)在写作中的应用

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分析图形-背景理论在大英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英语写作中所涉及的认知机制、并把图形-背景理论和大英写作教学联系起来,从而希望能对学生大学英语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这样,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才能做到丰富却不突兀,紧凑却不单调,英语写作能力才会有较大水平的提高。英语写作练习是一项综合技能的练习,词语、句式的不断变换可以使文章看起来更有活力,同时也显示出学生对英语词语、句式的驾驭能力。所以,从句法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这也说明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由于考虑的角度或注意力集中不同,从而选择出不同的图形。把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来,也就是说学生在描述同一事物时,由于想突显的内容不同从而会选择不同的主语,来达到不同的目的。从图形-背景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不断变换的词语或句式看作图形或背景,这样使文章显得更有文采,也更容易让学生从图形或背景的变化中找出文章的主题。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不可分割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教学中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可有意识地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调整自己学习的焦点,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匡文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2]王晖.焦点(图形)与背景[J].《科教文汇》,2007,7.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朱厚敏.试论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2005,6.

地图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图示理论 英语精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64-02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也给学校的英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围绕课本、词汇、语法展开,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延续到大学,而在大学课堂上教学矛盾突显出来。教师课上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讲解语言点和课后练习,学生兴趣寡然,收获甚少,尽管英语占用了很多的课时,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近些年来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矛盾,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仍在很大范围内统治了大学课堂英语。本文借鉴由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图示理论,分析图示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提出如何合理地运用图示理论来指导精读课堂教学,希望能为困惑中的英语精读教学找一条出路。

一、图示理论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早在1781年,康德提出图示的概念。他认为图示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时才具有实际意义。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论记忆》一书中指出:“记忆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什么再创造过程,而是一个先储存信息的各个组成部分,继而又将其重新整合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80年代,图示理论应用于外语阅读。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并没有意义,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单位。简言之,阅读过程就是输入信息与读者原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大脑对信息进行搜索、选择、分析和推理的加工过程。因此读者大脑中储存的图示越多,阅读速度自然越快,理解能力也就越强。

根据背景知识在阅读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图示又被划分为语言图示(1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示(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示(formal schema)。

二、图示理论对阅读的影响

阅读一般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阅读和自上而下的阅读两种方式。先理解阅读中的单词、词组、语法结构进而理解语篇,从而达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吸收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是学生普遍采用的阅读方式。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逐个地理解了字句、段落,但是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宏观的框架,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了,长此以往,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学生阅读水平停滞不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语言图示匮乏。学生对单词的掌握量极其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克服不认识的生词上面,就无暇顾及文章的内容了。(2)不具与备阅读材料相匹配的内容图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或专业背景等都有可能使读者缺乏理解作品所需要的图示,很难与作者形成共鸣。比如说,拿“龙”为例子,中国人视之为能兴云降雨的灵异动物以及帝王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西方龙则是恶魔的象征。(3)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没有目的性和宏观的把握。图示理论的运用有助于调动读者大脑中相关的图示来预测文章内容,填充相关的内容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正确地理解文章并且吸收转化成自身知识,构建新图示的目的。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上而下,由宏观框架到细节的高层次阅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图示理论来指导课堂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图示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

(一)语言图示的加强

文章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的整体,只有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理解语篇、词汇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学生连句子理解都很费力,更谈不上对通篇文章的阅读理解。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词量掌握非常有限,自然而然地对长篇的文章存在畏惧心理,更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猜测和理解文章。传统的教学法正是基于这点认识,强调学生单词的掌握,通过听写单词和词组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单词的理解水平。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符合记忆的规律,只是一种应付似的短期记忆,在没有文章和相应的语境来不断地刺激的情况下,背诵的单词很容易被学习者抛之脑后。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从这点来看,仅仅是强调单个语音及中文含义的传统的单词记忆法不利于单词的有效记忆和长期储存。利用图示理论来记忆单词,也就是调动学习者大脑中与需要记忆单词的相关图示,减少对单词的陌生感来减轻焦虑心理,快而牢地记忆单词。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来辅助单词记忆: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图示,或者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建构相关的语义场来记忆单词。比如说,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课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谈到学校,马上就会想到faculty(全体教师),学生,和campus(校园),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教师cultivate(培养)学生,学生寻求(in quest for)知识,如今在学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改革(reform),打破传统的(conventional)教学模式,调整现有的课程(curriculum),从而对大限度地(utmost)开发学生的智(intelligence)和综合能力(comprehensiveability)。一下子十个单词通过学生已有的图示很快地串联起来也方便了记忆。

讲解词语产生的背景来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单词,同时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到tips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谈到该词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理发店盛行在店里摆个小盒子,上面写着“to insure promptservice”,客人如果要优先得到服务,就得在里面放些零钱。后人不但沿用了这个习惯,还把首字母连起来,就成了大家今天所知道的tips,当然还有“小贴示”的含义。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也较全面地掌握了tips这个词,

此外,把词形相关的词或者用法类似的词归类引导学生利用大脑已存图示来记忆也不失为一个记忆单词的好办法。

(二)丰富学生的内容图示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离开文化谈语言,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

方方面面,宗教习俗、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文学等,学生大脑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图示,在阅读文章时就非常吃力。教师采用合适的方式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激活原有图示,补充相关的新图示对理解文章有益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阅读的过程也是接收特定文化背景下各式各样信息的过程,有效的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与文章匹配的图示,理解吸收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下面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或者直接提出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大脑中零星的记忆,把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收集起来,再补充进去文化盲点。这一方面学生可以较快地融入课文,另一方面学生在提出想法的时候也增强了对涉及到的文化的自信。也可以通过看文章题目、图片、小标题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的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设置悬念,为正式阅读展开铺垫。

课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根据文章的体裁,按照文章的线索和脉络的方式提问,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掌握了全篇内容。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及文化知识点的介绍。也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文章内容,图片比文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更大,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可以围绕图片展开讨论并描述图片,也达到了高效理解文章的目的。另外,课堂情景法也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了解文章的方法。教师把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了理解和加工,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也丰富了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口头或者书面归纳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吸收或者通过话题讨论、文章结尾续写的途径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达到丰富修正自身原有图示的目的。

(三)形式图示的把握

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写作结构和语言风格。把握好这些特征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提高阅读的效率。记叙文的显著标志是六要素(what,when,where,why,who,how),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会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此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不同的体裁也要引导学生欣赏。

四、结语

阅读过程需要读者全身心投入,是大脑对阅读内容推测、理解和吸收的一系列过程。教师在精读课堂上运用图示理论,从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三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激活图示、丰富或者修正和储存新图示,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的效率和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当然,结合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邹利华.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97-100.

[2]邹 琼.大学英语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

地图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8-02

“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职类教育应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学应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能性,需要突破以往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入大量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为依托探究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方面的核心能力

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的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较为广泛,如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主要可以考取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估价师三大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诸多发展方向中都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纸识读能力,包括专业建筑图纸(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区位宣传图的设计和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及其宣传用户型图的设计,其中专业建筑图纸的识读要求较低但该类图纸专业性强,具体包括建筑总平面图(也可延伸为电子沙盘立体模型)、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详图等。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是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尤其是房地产的销售行业。二是了解和明确建筑构造术语,明白建筑的主要结构。

二、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专业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高职层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如何构建适应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职层次的《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一是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房地产行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与建筑学概论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少涉及建筑识图、构造的建筑学概论书籍,一类是以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为主的书籍,两类书籍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带有明显的建筑专业的痕迹,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融合不够,考虑房地产行业的从业需求较少。

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样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既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又不为学生所欢迎,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好。例如有的教师把“建筑识图”教学看成是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宣抄和投影原理、建筑图纸的讲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后期专业课的学习。

三、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研究

1.教学内容的整合――针对教学对象品质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以教材体系为蓝本,适当删减与增加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调研,考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今后从业的需要,精心选定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将“建筑学概论”课程归整为建筑与建筑学、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四大部分,其中以建筑识图部分为重点。在其中将透视图、轴测投影等学生难以理解并不切实际的内容删减,而开发和增加了“户型图的识读”等紧贴学生今后从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延伸,纳入到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体系当中。

(2)将分散式、解剖式的教学内容高度合并,给教学对象产生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条理清晰的主题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中心内容。为了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归纳,为学生构建明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在建筑识图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投影原理、三面投影体系、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户型图的识读等几章,在三面投影体系的讲授中又归纳为原因、构成、展开、规律四部分,对于三面投影体系的构成概括为三面、三轴、一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在《建筑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摒弃先理论后现象和案例的教学次序,采用先呈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后归纳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即“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同时,先举出教室、厂房、学生宿舍、剧院和人行天桥、万里长城、西安城墙、三峡大坝两组建筑,再共同分析两组建筑的不同,总结得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概念。

(2)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教学对象的技能培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教学对象身边的例子作为讲解案例,尽量将房地产行业中相关的常用术语加入到课堂中,引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教学对象动起来,比如讲解楼梯的类型时,要求学生同桌以及前后桌进行合作,用自己手中的纸折叠出不同类型的楼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建筑识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图任务,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处于忙的状态,有所收获,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针对“建筑学概论”这门课程,设计学生“建筑绘图与识图”的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5~8幅专业图纸的绘制,分别是一幅日常物品的三面投影图、1幅陕西教育学院三校区总平面图,2~4幅三校区某幢楼的平面图、1~2幅三校区某幢楼的立面图和1个户型图的识读,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在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与总结,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一方面注意教具的使用,由于建筑识图部分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学中经常采用粉笔盒、书本等物品作为教具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展示相关图片、教材上没有的图等。

(4)引入启发式教学,使理论课的教学趣味化。由于教学中避免不了相关理论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作为教学催化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提问、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3.“建筑识图”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实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主要适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适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四个环节。

(2)《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根据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可采用该方法进行“建筑识图”部分的教学,其教学模式见图1。

图1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课内训练和技能训练两大部分。

1)课内训练部分。由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而理论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特点,课内教学的完全理论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手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如“建筑识图”教学内容中的“三面投影体系图”是建筑识图部分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完成该教学任务,并设计“请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绘制其三面投影图”的作业进行强化理解。

2)技能训练部分。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常用建筑图纸的识读技巧,是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图纸。根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与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将该专业的技能训练分为户型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

第一,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对于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先由教师在课内进行示范讲解,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功能区转化、户型图的描述和户型图的评价四个内容。对学生而言,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和户型图的描述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主要讲解户型图功能区的转化和户型图的评价,然后按照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的步骤来完成。

对户型图的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内讲解户型图评价的主要标准,如舒适性、私密性、功能性等。在这里主要说明功能区的转化,由于日常所见到的户型图基本上是将建筑图纸“照搬”的,不利于客户的理解和销售人员的讲解,因此有必要对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

户型图识读的主要训练任务为学生自由搜集一幅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户型图描述、户型评价等内容的训练。

第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常用施工图主要包含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其训练过程也包括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几个步骤。其中,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结合实际,由学生对本校区的总平面图、本校区内某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绘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图标准来完成。任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实地勘察和绘草图、室内作图、实地检验和室内完善饰图四个阶段。

不论是课内训练还是技能训练,教师最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围绕房地产行业对学生的从业需求,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大纲,有选择的取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实践技能训练,探索适宜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90~92

2 樊琳娟、刘志麟.建筑识图与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3 杨增长.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4~55

4 章鸿雁.紧扣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地图教学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相应应用。结构主义促使了替换练习的流行,功能教学法的发展有赖于乔姆斯基对语言运用的重视。而图式理论则引起了阅读教学中的又一次反思。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阅读过程是读者大脑中已存在的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文章在阐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近些年来,国内外专家对阅读理论给予极大关注。他们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各个不同学科,对第二外语言教学及外语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阅读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英语教学中的被遗忘的角落,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直是词汇与语法,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图式理论的关注,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阅读教学。

一、三种阅读模式

在此之前,在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三种阅读模式,即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和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60年代,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阅读过程被看成是被动的"自下而上"的过程。语言学家Gough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在这一理论看来,阅读仅仅被看作是对语言符号作出反应的过程。阅读的目的也仅仅限于对这些语言符号的识别与确认,从字母、单词的辨认到对句子、段落的识别。直至最终文章的意义会自然而然的获得。Caroll(1964)对当时的阅读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但这一阅读模式把阅读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化,忽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积极的作用。同时把阅读过程仅仅看作了是对语言符号的识别,而忽视了其承载的文化背景意义。为了修正自下而上模式的缺陷,自上而下的模式运用而生。

自上而下的模式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K.S.Goodman和F.Smith提出。在这种模式下读者不再被认为是被动的接收者而被看作是主动地参与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从自己大脑中种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假设、验证以求获得意义,即一种猜测-证实过程。读者不再需要精确地辨认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而是根据并利用自己原有的语言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识有选择地挑选有用的信息,并在阅读过程中一边推测、预测,一边验证、修正以达到正确地理解。读者头脑中的语言结构知识、心理因素和背景知识是阅读的基础也成为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自下而上模式的问题,但却过分强调推测的作用,会导致臆断现象的发生。

1977年人工智能学家D.G.Rumelhart通过大量研究,在汲取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他指出一方面阅读是语言处理的过程,应一方面阅读又是读者对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种阅读模式可以说对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都有很大的启示与实践作用。根据不同的阅读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模式加以应用。在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阶段我们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而在阅读材料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在理解和欣赏文章是我们最好采用相互作用的模式。

二、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源于希腊语,在古希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著作中可以找到它的最早出处。18世纪康德曾论述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春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后来心理学接受了图式的观点他们认为记忆不是复制的,而是根据大脑中已有的图式重构将要记忆的东西,即改变新认识的事物使之与已有的图式融合。因此图式论认为,任何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素材自身都是无意义,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脑中已形成的图式。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基本单位。

与之我们教学有关的图式可分为: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和文本图式。

自然范畴是指自然界本身就具有的一些实体范畴,即我们对这一范畴的实体的特征有着一种定型的图式理解。在阅读中相当于我们对文字代码从词汇角度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基础是使学生尽快的在头脑中建立与词汇相应的自然范畴图式。

事件图式代表着人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从事事件典型活动的知识与结构。事件图式是我们理解文本内容及事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文本内容进行预知和推测。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本图式是指在各种文本或文章中出现的规律性。对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说,固然词汇和文章内容的理解是阅读的保障,但是如果学生能对文章的结构和文体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会更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应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

三、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流的过程。阅读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估价的价值与作作用。阅读过程主要包括符号的辨认和理解两个过程。而学生阅读的障碍一是来自语言文字的基础不牢固,既不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范畴图式。二是来自对文本内容的不理解,既由于文化经济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事件模式或形成有差异的事件模式。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根据图式论的启示首先我们尽可能的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1) 首先从文本的文体入手,让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文本文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的建立相应的图式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如从体裁上我们阅读的文本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从形式上可分为议论、说明、记叙;从功能上还包括各种应用文,如邀请函、请假条、商业信件、通知等;还有报刊、影视等文本。而各种文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各种文本的熟悉将有利于学生在多种信息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2) 作为英语的于阅读,对英语的掌握还是其阅读的基础,而词汇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还应注重词汇的教学。而我们知道词汇有着其语体意义、情感意义、言外意义和言内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注重词汇的文化背景意义,使学生在词汇这一层面上就能建立丰富的图式。

(3) 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充是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也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相应图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使学生接触并感知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定期组织学生欣赏英文电影,邀请外籍人士和学生交流等。

(4) 最后由于图式具有兼容性和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无论哪个层面上的阅读教学中都要牢记这一点,利用比较的方法注重其差异的方面,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图式的作用而不是使其成为阅读中的障碍。

由此可见图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建立学生头脑中合理的图式,如何激活这些图式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 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