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舞狮艺术论文

舞狮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11

舞狮艺术论文

舞狮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台湾; 狮舞 ;文化

一、中华传统狮舞文化源头与特征

狮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不管在城镇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民间各类的传统节日和喜事庆典都可见到热闹的狮舞活动 。狮舞,又称“狮灯”“狮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舞狮活动,大多寄托了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

狮舞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它的渊源考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首先,是关于狮子这一形象的考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考古人员在新疆尉犁县汉晋时期的营盘墓葬中发现过装饰有狮子形象的栽绒毛毯,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狮子纹样的丝织品,由此可见狮子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其次,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中国最早的舞狮出现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地区。起初舞狮只是简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配以龟兹乐的一种舞蹈,表达人们对兽中之王的膜拜。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的是人的足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狮舞俑的造型,就是当时模仿民间舞狮演出的形象。

    在对历史文化的考证中,唐代关于舞狮的文献记载较多,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唐代便盛行舞狮。著名的有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这些句子,无一不生动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北狮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舞蹈“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这一时期的舞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汉人思想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由此传入民间。民间的舞狮则不断地渗入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舞狮,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图腾和愿望。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我国传统狮舞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在我国民间,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舞狮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狮舞文化中,按照风格与流派,分为了南狮与北狮。

南狮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大多结合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异。醒狮在民间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 “南狮”狮头面容饱满,额头稍高但较为狭窄,眼睛大而有神并且能灵活转动, 同时,口阔带笔牙齿时隐时露。在“南狮”中也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鼓乐由鼓、锣、钹构成。三种乐器以鼓为核心指挥整个舞狮演练过程,节奏的变化及动作的转折需与鼓乐完美协调。鼓发出“咚”音,锣发出“珰”音,钹发出“锵”音。鼓为主调,钹为和音,锣为打点,三音合奏发出轻、急、快、缓的韵律。共有三星、五星、七星等三种鼓法。南狮表集观赏性、艺术性与竞技性为一体,表演时喜庆气氛浓烈。南狮的套路主要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形态通过“采青”与“破阵”两个内容来表现。

二、台湾狮舞文化的源头与特征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隔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六十万大军与政府人士,大陆各省的汉民族及满、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亦人数多寡不一地迁移到台湾,其中有各界的大批精英,自然地将中华文化更完美地移来台湾,也移来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其中自然包括大陆民间传统的狮舞文化。

关于台湾狮舞的源头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台湾府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如下:“岁时,(汉人用此礼土番无也)元日蚤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羹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遇此日为常。是时屠苏为政,醉人酣剧,相望于道,至五日乃止;谓之“假开”。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僊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由此记载可知:当时台湾舞狮活动包含在整个新春活动之中,其表演活动的型态与其它各种游艺阵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大型游艺队伍。主要功能有庆祝节庆、增加春节热闹气氛、祈福与唱吉利以娱乐大众、获得奖赏。各种活动样态与大陆同时期清朝文献相当吻合,可谓是中国内陆新春习俗的翻版。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台湾狮舞的源头便是我国传统的狮舞文化。

在台湾,舞狮俗称弄狮,而舞狮所组成的团体,则称为狮阵或狮团。台湾民俗的狮阵,是舞狮与武术结合的武阵,经常出现与民间的各种迎神赛会节庆中,象征勇武的精神,具有威镇邪魔、祈福吉祥之意。台湾弄狮中,狮的造型较为固定,动作讲究精神与气势,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分界发展出许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如果以地界来分,以新竹为界,分两大派。以南为南部狮,称狮阵因狮嘴不能开合,俗称闭口狮。以北为北部狮,狮身以金黄色为多,狮嘴可以启闭,俗称开口狮。如依其造形、舞法,台湾狮则分成闭口狮(亦称笼狮)、开口狮(亦称仔狮)、醒狮(传自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传 自北京狮)等四大类。

闭口狮流行于南部、西螺一带,其外型似于竹笼,额多突出,又称鸡笼狮。由于地域与教员的不同,其舞法也有所差异,大体内容可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狮、咬背狮、咬股狮、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开口狮因狮子开嘴很大,并能随意开合而得名。开口狮狮头为木制,嘴巴的形状犹如方形木盒,因此,在台湾也被称之为盒仔狮与客仔狮。开口狮的表演以“打狮节”为主,“打狮节”又被称为咬虱或套头,相传其舞法因功夫深浅分为一至十八节,十八节的名称有: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当狮团接受邀请参加各类拜庙典礼时,会根据场合与需要在十八节的内容中选择性地演出。

醒狮源于广东,原称瑞狮,因广东话的“瑞”与“睡”之音相似,方改称为“醒狮”,因其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故一般人习惯称之为广东狮。由于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台湾舞狮者多是娴熟国术(中国武术)的。

北方狮传自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在台湾,目前舞北方狮的狮团并不多,除了历年中华民国青少年民俗运动访问团是以北方狮来舞弄外,在北部常见的,仅有“空军防炮舞狮队。嘴边与传统方形不同,呈圆形状。

台湾舞狮虽然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特征,但由于现今交通发达,台湾地狭,以及师傅南北教艺,使得所有舞狮种类不再有南北之分,并呈现出了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现象。

三、台湾狮舞的现状与发展

台湾狮舞最初的组团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强盗。早期的弄狮以武馆为中心,或聘请武师教习子弟,以训练狮阵的方式,兼顾学习武术功夫与保卫乡里,同时在地方有节庆庙会时,热闹助兴。而后被庙会看中,用之驱鬼逐疫、破煞、破邪,因而发展出参神、绕炉、踏七星、踩八卦等动作。早期的台湾狮舞大多偏重于武术性的表演,属于类似武术的表演形态。传统台湾狮舞的表演组织,在北台湾多以“团”为名,且多数冠以“金”字;中台湾多以“堂”或“社”为名;在南台湾又多称为“阵”。台湾有庙宇神像出巡的习俗,寓意是为了保佑国民安康、风调雨顺。这样的民俗活动必有各类阵头护驾,阵头的种类繁多,如:龙阵、狮阵、宋江阵、蜈蚣阵、车鼓阵、踩高跷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狮阵了。

台湾的舞狮运动一直以来主要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广,如国术馆、国术会、寺庙、小以此来推动舞狮的发展与繁荣。民间团体中,也有类似台湾省舞狮技艺会等社会团体热心投入舞狮推广工作。教育部门由教育局来统筹,小区方面由文化中心负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湾舞狮的风气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狮舞表达了中华人民乐观向上、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民族气节。如今,在台湾,舞狮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受到民众的喜爱与关注。通过在民间举行的各项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台湾狮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难度更加出神入化,形态与鼓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让狮艺推至更高的水平。舞狮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黄盈:《“南文北武”话舞狮》,《广东艺术》?2005年4期。

?2?  徐心希:《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  林国平:《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舞狮艺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习俗 地域特色 传承 创新

民间舞蹈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取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人们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渴求着更多的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精品。在新时期,只有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拓宽传承民间舞蹈的途径,才能使这一艺术形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利用民间习俗与传统节日传承民间舞蹈

我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民俗活动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节日与民俗活动是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古往今来,每逢节日与民俗,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到处舞狮舞龙热闹非凡,民间舞蹈大展身手,可以说,丰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形式多样、五彩斑斓的民间舞蹈。

1.广府庙会

以2015年第十一届广府庙会为例,巡游队伍共有12个方队,包括龙狮闹春、普宁英歌、瑶族长鼓等民间舞蹈,往届还有人龙舞、湛江傩舞等。狮舞、龙舞作为传统民间舞蹈,在各种喜庆场合向来扮演重要角色,大家都很熟悉自不必说。人龙舞是由人组成的龙,是传统的广场舞蹈,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人龙,龙长数十米。人龙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份。饰龙趸者,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龙身”;饰龙身的演员骑坐后仰躺在龙趸上,双手挥动红色绸带作“龙爪”。人龙舞分为整队待发、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逐浪、人龙翻飞、双龙出海、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等10个部份,表演起来形象逼真,难度很高,令人称奇。

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通过队列分行、合拢等变化,有穿龙布阵、削槌、伏槌、掺槌的动作表演,这些动作有如武当派系的拳姿武态,如击打、拾步、返身、背向,生气勃勃、威武雄壮、扣人心弦。

2.南海神庙庙会

亦成为波罗诞。为弘扬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2005年的南海神庙庙会期间,广州市文化局和黄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把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与展示广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年一度的南海神庙“波罗诞”流传至今已成为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每年诞期吸引着珠三角乃至东南亚逾十万人前来。在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当天,主办单位邀请了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团队,组织了约360人的民间表演艺术大巡游队伍,其中有不少民间舞蹈,如:沙坑龙狮团的舞狮、舞龙、沙涌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别具地方特色的舞春牛、舞马和舞貔貅等。该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在进行祭祀祈福活动的同时,有机会欣赏精彩的民间舞蹈,使民间舞蹈得到弘扬与传承。

3.文化遗产日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每到这天,政府有关部门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民间舞蹈的表演。如在2011年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广州市首届“广东传统醒狮表演赛”在广东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的花都区炭步镇i头古村落文化遗址广场举行,由全市12区(县级市)非遗保护部门和东道主炭步镇选送的13支传统醒狮队、9支少儿醒狮队,在古祠林立、书院栉比的古村落举行了以“挖掘传统醒狮技艺 传承优秀醒狮文化”为主题的精彩表演赛和巡游活动。2013年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粤韵珠江・巧夺天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示、展演活动”,共展出来自全省各地的54个非遗项目及200多件作品,和100位民间艺人参与现场展演,涵盖了我省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项目。在2014年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10个部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其中“英歌舞”、“木偶戏”等艺人与观众互动,现场传授技艺等。

二、创作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舞蹈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选择题材很重要。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只有民间的才是特色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深入挖掘民间题材,才能筛选出具有特色的题材,从而创作出闪光的、内涵丰富的作品。

在第三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创作的双人舞蹈《鸡公榄》获得银奖。这个舞蹈反映的是源于广州西关的民间民俗风情“鸡公榄”而引发的一段爱情故事。 舞蹈《鸡公榄》取材于广州西关的民俗风情。有着两千年历史积淀的广州荔湾老城区,旧时称为“西关”,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粤文化特色,被普遍认为是老广州文化的缩影,是近代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形成了弘扬岭南文化的良好氛围。一些几乎绝迹的民间民俗风情重新与市民见面,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鸡公榄,就是其中的一项。近几年在上下九步行街上,出现了身着公鸡样服饰、吹唢呐叫卖橄榄的景观,叫卖者那怪趣的模样吸引了不少人尤其是儿童的围观。

所谓“鸡公榄”,实际上就是用广东特产白榄经过复杂的工艺腌制加工而成的, 是广州人普遍喜爱的传统小吃。在对西关各种民间民俗风情深入了解后,我决定以“鸡公榄”为题创作一个舞蹈。“鸡公榄”虽然是一种小吃,但它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关民间民俗风情,因而能体现西关传统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是西关独特的、独有的、独创的,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舞蹈《鸡公榄》问世后,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优美的意境,以及短小精悍的结构,博得了赞誉与好评。该舞蹈在本市或区的大型和小型文艺演出中频频露面,受到广泛好评。

三、把民间舞蹈纳入少儿艺术培训课程

据了解,在广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舞蹈类项目包括狮舞(广东醒狮)、黄阁麒麟舞、鳌鱼舞、舞貔貅,其中广东醒狮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弘扬与传承这些民间舞蹈,从少年儿童抓起非常重要,要从小培养他们对这些艺术的浓厚兴趣。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十分重视狮舞以及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近年开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培训班,其中包括“青少年暑期醒狮传承班”。在番禺等地,有的小学把醒狮列入体育必修课,一批批小学生成了醒狮技艺的传人。番禺区醒狮艺人、区级非遗传承人、省一级南狮教练周珠仔几乎每天都要去石中心小学教60多个小朋友学习传统醒狮的基本功。在广州市首届“广东传统醒狮表演赛”中,有9个少儿醒狮队参加表演,展示醒狮文化薪火相传的魅力。

四、丰富民间舞蹈的内涵,赋予新的表现力

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创新,不仅符合舞蹈创作的要求,更是趋合舞蹈艺术在继承中求发展的规律。只有创新,传统舞蹈才有艺术魅力,才会发展。

《醒狮――英雄刘关张》是广州市文化馆策划、牵头,并组织专家联同番禺沙坑龙狮团联合打造的一个广场舞节目,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第一名、第六届广州文艺奖“宣传文化精品奖”。该舞蹈不但保留了传统狮舞的精华,还分别以黄狮代表刘备、红狮代表关羽、黑狮代表张飞,狮头造型参照戏曲表演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的脸谱,以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不同性格的醒狮形象。在表演中,通过“群英聚会”、“英雄上山”、“同心结义”三段舞蹈,生动演绎了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诠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吼、寻、盼等神情;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动作,展现南狮的精气神韵。同时,通过拟人化的表演,进一步深化英雄刘关张的威武形象,给古老的民间艺术醒狮舞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弘扬与传承民间舞蹈的途径会不断拓宽,使之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舞狮艺术论文第3篇

1、高校龙狮运动简介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于2003年在中南大学首创先行,推出“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至今已有136所高校加盟(其中985、211国家重点建设高校38所),加盟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选项课、学生龙狮协会、龙狮队、龙狮俱乐部等方式参与,目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筹备会议暨“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会议也于2012年3月在苏州顺利闭幕,舞龙舞狮项目在高校间影响日益壮大。

2、改革与推广

舞龙舞狮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奇葩,而且还由于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然而,高校龙狮运动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规模不大,比赛的参赛队员和省市不多,而且发展不平衡,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另外,许多地区在龙狮运动方面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区的高校进行龙狮运动教学与传播,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比赛队伍参加比赛,才能更好地传播优秀的龙狮文化。在开展龙狮运动的同时要强强联合,提高我国龙狮运动质量,还要学习我国“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政策,鼓励先发展、发展快的龙狮运动队带动后发展、发展慢的高校龙狮队伍。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学校体育文化变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目前,高校龙狮的发展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专业龙狮教练员、教师严重不足;二是对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创新的担心和批评一种是对创新的疑虑和批评,将龙狮运动与其他体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割裂。

2.1 用西方体育理论改变龙狮运动

高校龙狮运动的发展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应该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主张用竞技比赛来解释和改造龙狮运动。这样的研究和解释,只能是一种非理智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不会得到健康发展的。我们应该遵循竞技、健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承认传统是现代的源头活水,一个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唯一竞争优势在于它是否具有吸引世界人民所渴望的特色、闪光点。

2.2 高校龙狮运动的普及推广问题

高校是培各种运动项目的运动场地,更有开展运动项目的多样性的必要。因而是开发舞龙舞狮运动的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利用学校来普及推广龙狮运动,不仅能达到健身教育的目的,而且也能更好地促进龙狮运动在全民的普及和发展。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大学开展了舞龙舞狮运动课,这也足以证明在学校开展龙狮运动的可行性。

龙狮运动不仅在中国深受人民的喜爱,也深受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为了让龙狮运动走向世界,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一直有计划地组织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同时邀请龙狮协会的会员单位互访,探讨龙狮运动发展计划,成功地举办了五届全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高校龙狮运动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但是,我们还要看到龙狮运动在走向更多高校仍有很多困难,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和比赛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了几点意见和观点。

龙狮运动走进更多高校有四大难题:①目前中、小学体育课中,龙狮运动内容的比例很小,有些地区的体育教师都没有见过龙狮比赛,没有发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基础,这与我国龙狮发源地地位极不相称;②既懂龙狮技术,又会教授龙狮运动的教师极少等。③高等院校开设专业龙狮教育的学校不足。④高校领导应该更加重视民族的、传统的体育运动的推广。

所以提出以下关于龙狮运动发展的具体建议:①健身龙狮要减少难度、简单套路、突出传统,使它便于学习,便于记忆,便于健身强调娱乐;②竞技龙狮要突出项目特点进行发展。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③坚定不移地举办龙狮比赛、龙狮健身活动,包括商业性赛事,进一步扩大龙狮运动的影响;④通过竞技比赛、影视广告等媒介的炒作、宣传,不断包装、造就明星龙狮队,推陈出新,提高龙狮运动活力。⑤通过政策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的长远规划,在教学大纲及全国体育锻炼标准中增设龙狮内容,多次开设龙狮教练员培训班,使得龙狮运动得以在高学蓬勃发展。⑥鼓励高校成立龙狮协会、举办龙狮节、以龙狮搭台、以龙狮强身。

另外必须采取多方法、多层次、多文化的价值观来取代中国传统形成的单一性,将其龙狮比赛的内容分割,并以单纯的体育竞技价值向健身、娱乐性价值这种思路去着手工作,使中国龙狮运动不仅成为专业体育竞技项目,拥有世界性的体育观众,同时更将龙狮运动投入世界各族人民实用又可行的健身娱乐中去,这样,必然会使中国龙狮运动走向世界。

3、高校龙狮运动的竞技战略问题

3.1 竞赛形式

龙狮运动由龙,南狮和北狮三大体系组成,拥有独特的竞技和健身价值,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龙狮运动的比赛由风格独特的技术动作组成,体现了技巧的优雅和武术的美观,并具有音乐伴奏。舞龙比赛设有舞龙规定套路,自选套路,抽签舞龙,障碍舞龙和竞速舞龙等项目;舞狮包括南狮和北狮。除高水平的世界龙狮锦标赛外,全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也丰富多彩。如大学生舞龙就曾作为教育部推荐给北京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的唯一节目

3.2市场化分析

体育产业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举足轻重,从国外的川崎、美津浓、耐克到中国的红双喜、金陵、李宁都体现着经济与体育的契合,而推动整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而有几千年历史的龙狮运动,在外国学者眼里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却与产业经济相距甚远,虽然龙狮运动在部分地区风行,然而,在国内,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几乎是个空白,也没有引起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3.3 高校龙狮比赛经费和政策问题

高校龙狮比赛经费来源和社会经济实体的合作越来越明显。龙狮比赛依靠政府拨款举步维艰,必须在社会上寻求企业赞助。龙狮竞赛与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已成为当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的趋势。

赞助高校龙狮比赛的企业目前经济效益尚不明显。许多赞助者重视龙狮的文化功能,愿意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出力,为龙狮比赛或表演造就的一种文化气息,使自己和更多的人进入有利于身心人格熏陶的氛围,乃至利用龙狮运动扩大生活圈,广交朋友。从目前看来,赞助龙狮比赛者主要还是着眼于社会效益、精神文明的考虑。

许多具有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区,领导纷纷把它作为本地区对开放的窗口,使其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战略口号。

对于高校舞龙舞狮运动,我们要在传统意义上寻求发展和在发展上寻求传统。众所周知,舞龙舞狮运动起源于中国民间,因而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价值观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舞龙舞狮运动也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儿有所改变,不然就会面临危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龙狮运动改革得面目全非,丧失了龙狮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它的巨大价值往往就在其原汁原味上,将其“现代化”反而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在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同时,一定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突显舞龙舞狮运动的民族特色,传承其传统文化价值,既要保持其传统性,又要与时俱进,开创龙狮运动新时代;另一方面要创新,走竞技化路线。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龙狮专家和爱好者们的辛勤劳动下,龙狮术运动的热潮正在兴起。如今,龙狮运动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技龙狮、群众龙狮、娱乐龙狮和学校龙狮各显神通;舞龙与舞狮互不相让;传统龙狮、竞技龙狮竞相怒放。在称颂龙狮运动发展的大好形势时,也要看到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到龙狮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龙狮运动、龙狮文化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理论体系。龙狮界人士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科学严谨地研究龙狮文化和龙狮运动,为龙狮运动早日走向世界,早日普及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益苏.龙狮表演与竞赛[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李英.中国舞龙运动审美艺术研究特征的研究[J].体育学院学报,2003,22(2):156-157.

[3]张继生.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4]关润雄.传承民族瑰宝的舞狮人[J].中华儿女海外版,2003.(1)

[5]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6]金永兴.中国舞龙竞赛套路的评分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7]卫志强.中国龙文化与龙运动[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8]吕韶君. 舞龙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65.

[9]余汉桥.中国舞龙舞狮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10]黄益苏.中国舞狮的源与流[J].体育文史,2000,(1)

[11]吴泽平.民族传统体育的危机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12]金一平,黄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2,(4)

[13]黄益苏,史绍蓉.中国传统体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5).

舞狮艺术论文第4篇

本课程共包含:五部分内容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知道狮子并非产于我国,它的故乡远在西亚和非洲。由于狮子的外形雄壮,威武有力,又有百兽之王的美誉,因此,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权力、威严的象征。

而我国狮子的由来要追溯到西汉,公元前138年张骞历时13年,两次出师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不绝。在《后汉书》中记载了贡狮。公元87年,西域大月氏和安息等国为了结好汉室,不远万里把象征吉祥、威武的狮子作为礼物送到我国,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步地相互融合。

在此之前,我国道教普及,逢年过节,有舞老虎的习俗。到了东汉时期,班超再次西行,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经书讲文殊菩萨坐骑为狮子。因此,舞狮逐渐取代了舞老虎被人民所接受。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龟兹文化都有舞狮的记载。关于舞狮的起源有很多中说法,其中主要和宗教、训狮和战争有关。

从以上可知,舞狮运动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项目,通过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模仿狮子的各种形神动作,达到表形体意的目的,是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第二个

舞狮分为北狮和南狮两个流派,北狮起源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南狮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南狮在民间也叫作“醒狮”。有关的南狮起源在正史中所见材料不多,根据《广东省志》记载,广东舞狮发端自北狮,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逐渐演变为南狮。在明代就有工匠从事狮头、狮被、锣鼓等的制作,并逐渐形成产业。因此,可以推断南狮至少起源于明代时期,迄今有几百年历史。

关于南狮的起源有三个传说,我们来看一下。

醒狮运动的发展经过了四个时期;

萌芽期:舞狮运动虽然早在三国时期已经存在,但是真正的南狮运动还要从明清时期说起,南狮运动在明清兴起,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南狮运动注重技巧的运用,舞狮也逐渐有个人过渡到团体组织形式,大大提升了南狮运动的技术水平,并逐步融合武术、舞艺、技巧等多种项目因素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南狮文化和艺术。这一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南狮运动,多以狮舞为主,且普及和推广程度也稍显不足。

发展期:民国时期,随着南狮运动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佛山派和鹤山派两个南狮派别。随着南狮派别的划分,各个南狮队伍通过选择狮子的颜色和个性来展示他们的舞狮技术和特点,最为著名的就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分别用黄、红、黑颜色代表。刘备与黄色相称;关羽与红色相配;张飞与黑色相搭。在解放前期,南狮运动主要在庙会、祭祀、节日等期间进行表演,各个狮队之间进行比试和较量,这对南狮运动技术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停滞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南狮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开展的如火如荼。1966年,一场时代的厄运从天而降,全国各地被红色恐怖笼罩,阶级斗争随之而来,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各地体育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各个运动队停止训练,运动员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改造。直到1976年以后,“四人帮”倒台,文化大革命宣布结束,全国经济、农业、工业恢复正常生产,体育运动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成熟期:文化大革命后进入正常发展轨迹。国家大力发展各项体育运动,龙狮项目在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推动下,进行了挖掘整理,推动了龙狮运动的发展。自从1995年国家体委把龙狮运动列入全国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每年国内外大小赛事将近上百场,有亚洲室内运动会、世界龙狮锦标赛、全国龙狮锦标赛、争霸赛、精英赛、邀请赛、大中小学龙狮赛等一系列国内外龙狮赛事纷纷举办。截止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开展龙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南狮运动的发展,使得龙狮运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南狮有很多习俗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新狮初舞“开光点睛”

(二)起舞的礼仪

(三)舞狮迎宾方式

南狮在演变的过程中有分为:佛装狮 和 鹤装狮 两大流派。

佛装狮:主要流传于佛山等地,表演特点以大开大合的动作配合沉雄稳健的广东民间武术(洪、刘、蔡、李、莫)的步形、步法和腰桥,舞动线路宽阔,力猛,气势磅礴,着重于烘托气氛,多在镇宅驱邪、喜庆、喜气洋洋的场面(或群狮)出现。

鹤装狮:主要流传于鹤山等地,表演特点以猫形狮性为特征,极力仿生,用猫步和细微的神态以戏剧诉说故事形成表现。

南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为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百态。

舞狮运动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具有自己的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功能。

舞狮运动的特点具有: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舞狮活动在中国,原是一种以娱乐、表演为特点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发展成为一种现代的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二、强调集体配合

舞狮运动是两个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一个集体表演项目,两个人通过狮被将其联系在一起,来完成各种动作,因此,如果没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将狮舞好。

三、鼓乐伴奏

鼓乐伴奏是舞狮运动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舞狮运动本身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在舞狮的鼓乐配合上不尽相同,南狮有南狮的鼓乐风格,北狮则更多地融入了北方鼓乐的特点。

四、种类繁多、竞技性强

舞狮这种形式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由于地区的不同,受当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舞狮的表演,技巧性较高,因此也有着极强的竞技性。

五、与节日娱乐密切联系

在华夏各民族的节日和庆典里,有许多传统节日和社火活动都与舞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北方地区正月十五各地举行的庙会上,自然少不了舞狮的队伍,由于舞狮表演热烈,加上人们对狮子的崇敬,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吉祥、喜庆的气氛。

中国舞狮运动的价值功能:

1. 文化传承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主旋律。舞狮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凝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外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狮文化”。

2. 教化功能:从事舞狮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能增进对本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欢庆吉祥、颇有难度的舞狮表演,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教育,培养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精神的教育。

3. 健身娱心功能:舞狮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综合因素的体育项目。舞狮通过鼓乐将武术和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动作,“鼓乐激昂雄狮起舞”,这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方式。

舞狮艺术论文第5篇

1、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2、福字:福印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3、舞狮: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4、鞭炮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虽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舞狮艺术论文第6篇

中国杂技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宝库。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整合,杂技艺术已经形成了翻腾、平衡、抛接、魔术、健身等门类,且每一个门类都有一些传统的表演节目。杂技的继承,就是对那些最基本的技能和通过历史检验、优秀的表演形式的发扬光大。而创新,就是对传统的改革和突破。杂技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而且要传达一种思想。因此,杂技的创新不仅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而且必须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让观众在感官和精神上得到耳目一新的享受。

《高车踢碗》《高空钢丝》是我团杂技表演中两个常见的传统节目,过去许多杂技团都能表演。但是长春杂技团在表演的《大球高空踢碗》和《高空高低钢丝》,对这两个传统节目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使人看了耳目一新,成为在传统杂技节目基础上大胆创新的成功范例。狮子舞是中华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每逢喜庆大事,都会看到群狮起舞的表演。2000以来,由我团自行编排和创作的“集体狮舞”、“庆典狮舞”更是突破了传统狮子节目的表演程式。编导者大、小狮子的表演更具自然化和动物性。整个演出过程不仅保持了传统狮子节目的喜庆特点,而且还表现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喜庆祥和的人文思想,使艺术境界更高、并更具有观赏性。另外,贵州省杂技团柳燕燕老师曾根据龙军、龙兵孪生兄弟相貌相似的特点,在传统《钻筒》节目的基础上成功地创作了《双钻筒》。整台节目中虽然“钻”的技巧完全继承了传统,但是通过两个孪生兄弟的“争”与“钻”,使得节目的表演形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如果说《大球高空踢碗》和《高空高低钢丝》是对传统节目内容的突破和发展,那么“集体狮舞”“庆典狮舞”则无疑是对传统节目表演形式的巧妙更新。所以,传统杂技艺术仍然是现代杂技创新的基础。只要去努力发掘,仔细观察,巧妙构思,就一定能够使许多传统的节目旧貌换新颜。

杂技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不断地从其他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仍然是其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纵观杂技的发展历史,许多传统的优秀杂技节目无不蕴涵着其他艺术行当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杂技团,更是通过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比较突出的有战士杂技团的《东方天鹅――对手顶》和《杂拌子――快乐的水兵》,把芭蕾舞的表演技巧成功引入到杂技艺术中。虽然舞蹈的表演程式融入到杂技艺术中早在汉代时就已出现了,但是把欧洲的芭蕾舞引入杂技,并且通过十分规范的“苏立维”“阿拉贝斯”等芭蕾技巧来表演,使得传统的杂技技巧成为整个节目的过渡,让芭蕾变为节目的亮点,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创新。2005年广州战士杂技团推出了一全杂技版的《天鹅湖》,轰动国内外。另外,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团的《蹦床》,就是把体育运动中的蹦床改造为一个完整的杂技节目;陕西省杂技艺术团的《五人钻筒》等节目,也引入了竞技体操中的技巧。当然更巧妙的还要数战士杂技团的《晨练》,这个节目充分体现了编导者的天才和智慧。他们把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飞行员训练科目和群众体育运动项目整体移植到杂技中,并加以改造。其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演员对这两个运动项目的重新演绎,更重要的是拉近了观众和杂技艺术的距离,使观众感到十分亲切。当然,将中国武术引入杂技艺术中,在表演上学习不同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甚至于学习动物的形体动作,特别是在女子群体车技中模仿孔雀开屏等,都是十分成功的艺术借鉴。

舞狮艺术论文第7篇

“我们当时就是想向大家展示一下清朝皇家内八档花会,把北海公园第九届祈福文化节活动做得丰满一些。”提到与舞狮传人董云之间关于“掌礼司”商标侵权的纠纷,北海公园管理经营科负责人十分委屈。

北海公园在2012年春节期间举办了第九届祈福文化节活动,开展了“皇家演绎”、“皇家小吃”、“冰雪音乐节”等系列活动。作为清宫内八档之一的舞狮表演是此次“皇家演绎”活动的内容之一。

然而,北海公园的这一行为却收到了法院的一纸传票。

“我在2003年就已经把‘掌礼司’注册为商标,北海公园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打出这一旗号进行宣传、表演,侵犯了我的权利。”为了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所有权,“掌礼司万寿无疆武太狮老会”传人董云将北海公园告上法庭。

祸起舞狮表演

北海公园在清朝的时候是皇家祈福的一个地方,每年的腊月初一皇上都会手写一些“福”字供奉在北岸的阐福寺中,等到正月初一的时候赏赐给王公大臣。基于这一史实,北海公园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九届祈福文化节活动。

据公园负责人介绍,每年的祈福文化节活动内容都不相同,各具特色。今年之所以设置“皇家演绎”这一环节,一方面是为了给老百姓营造一个热闹纷繁的节日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向大家展示过去宫廷中的一些节日文化。

“皇家演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现清宫内八档花会。内八档花会是在皇宫内太和殿封的皇会,主要包括八档武会:兵部的杠箱,礼部的中幡(大执事),户部的秧歌,工部的石锁,吏部的双石,刑部的棍,老太府的花坛(小执事),掌仪司的狮子。内八档花会一般不出宫表演,为皇宫大典时专用。

据史料记载,掌仪司是清朝内务府的一个机构,后来为避宣统名讳,更名为“掌礼司”,主要负责宫廷内部的祭祀礼仪乐舞。

清朝时期许多有名的狮子都受过皇封,其中就有掌仪司的“万年吉庆太狮”。这堂狮子受封于康熙六十大寿,一黄一蓝,黄狮的脑门上写有“掌仪司”(后改为“掌礼司”)三个字,造型雄伟,一副皇家气派;蓝狮的头上写有“万寿无疆”四个字,造型凶猛,舞动起来,彪悍有力。

据《方圆》记者了解,“掌礼司太狮老会”是现今中国唯一出自宫廷的并执事保存基本完好、沿袭宫廷套路、能够进行表演的一档狮会。董云则是这堂狮子的第十七代传人。

董云介绍说,清朝灭亡后,内务府官员姚华亭和总教虎成将这堂狮子带出宫外,在广渠门外的关厢授徒,后来传给了他的爷爷董本延。

“我家的狮子才是正宗的,由于有一些舞狮团体总是打着‘掌礼司’的旗号表演,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统性,我在2002年7月递交了注册‘掌礼司’商标的申请,并在2003年7月获批。”董云说。

提到与北海公园的官司,董云认为北海公园未经自己同意擅自使用“掌礼司”商标进行营利性演出,严重侵害了自己的注册商标所有权,要求北海公园方面赔偿5.4万元人民币,并登报道歉。

“合理使用”还是“别有用心”

对于董云的,北海公园方面特别委屈:“我们举办这个活动是公益性质的,不收任何费用,就只有门票的5元。如果我们没有办祈福文化节,游客来北海公园游览也要付门票,这怎么能是营利性演出呢?”

“我们为这个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过就是想在春节期间为首都的老百姓们营造一个好的节日氛围。”公园负责人说。

“冬天这么冷,谁没事儿去北海啊?”董云认为,虽然北海公园的祈福文化节活动没收费,但其实这个费用已经算在门票里了,大家都是奔着看“掌礼司”舞狮表演才会在寒冬腊月跑去北海公园。

“我们举办祈福文化节这个活动在法律上是否算以营利为目的还有待考量。退一万步讲,即使法院认定我们是营利演出,但我们并没有侵犯他的商标权,我们压根没有把‘掌礼司’三个字作为商标来用。”公园负责人对《方圆》记者说,在今年的祈福文化节活动中,舞狮表演只是作为内八档花会表演的一个部分,而且“掌礼司”字样只是出现在展板中,并且在正式表演时,也没有打出“掌礼司太狮老会”的旗号。

“商标局《关于保护服务商标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他人正常使用服务行业惯用的标志,以及以正常方式使用商号(字号)、姓名、地名、服务场所名称,表示服务特点,对服务事项进行说明等,不构成侵犯服务商标专用权行为’。我们在展板上介绍内八档花会时使用‘掌礼司’字样就只是起到一种科普宣传的作用。”公园负责人认为,他们在介绍皇家内八档花会时使用“掌礼司”字样不构成任何侵权行为,是一种合理使用行为。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主任于国富认为,生活中的“使用”与法律意义上的“使用”不一样,在这个案件中,行为主体使用“掌礼司”字样只是为了对其所提供的服务事项进行说明,不属于侵权的范畴。

“掌礼司”能否被注册

清王朝以后,皇宫内的宫人都被遣散出宫,散落于各地。除了总教虎成,其他的教习在出宫后也陆陆续续建立了自己的舞狮团队。

“白纸坊、蓝靛厂的狮子其实也都是掌礼司一脉传承下来的,严格来讲,他们都是掌礼司舞狮技艺的继承人。”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告诉《方圆》记者,掌礼司舞狮会的继承人并不是只有董云一个,他不能垄断“掌礼司”三个字。

高巍的这一说法董云并不认同,“我承认白纸坊、蓝靛厂的舞狮技艺是由掌礼司舞狮会的宫人们传授的,但是他们不能被称为‘掌礼司太狮老会’。掌礼司的狮子是非常讲究的,箱笼上都印有龙纹。”

据史料记载,掌仪司的狮子是完全按太和殿的石狮头制作的,分大、中、小三种:最大的狮子是红色的,只为摆着不动,中号狮子一蓝一黄在太和殿表演,小狮子是青黄两色,出太和殿表演。除此之外,其在表演时也有非常严格的套路。

董云认为,既然打着“掌礼司”的旗号表演,不论是技艺还是狮子都必须正宗。北海公园既然公开宣传要重现清宫内八档花会,又在展板上写明内八档包括“掌礼司”狮子会,就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

对于“掌礼司”,北海公园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觉得‘掌礼司’三个字能否被注册为商标值得商榷。掌礼司在过去就是一个机构,跟外交部、商务部一样。”公园负责人认为,北海公园作为著名的皇家园林,并不仅仅只是作为景区而存在,它还有着传播历史文化的使命。在传播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过去皇家的一些机构、团体的名称就没有办法去规避,特别是像“内务府”、“掌礼司”这样的职能机构。

“民间技艺与老字号不同,民间技艺在传承时涉及的群体要广一些,不能说某个个体就能代表一种民间技艺。”采访中高巍对《方圆》记者说,他始终认为“掌礼司”被注册为商标是限制了舞狮这门艺术的发展。

对于“掌礼司”能否被注册为商标,于国富认为,商标作为一种区别同类产品或服务的标志,应当具备显著性特征,即:它不能是某一类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描述。“掌礼司”从客观层面来讲是对舞狮技艺特点的描述,更接近于通用名称。

此外,我国《商标法》规定,申请注册商标只需要进行形式审查,即只要生产者、经营者所申请的商标不与同类商品、服务相同或近似且在有效期内没有异议就可以核准注册。至于该商标是否具有显著性特征、是否属于通用名称则不属于审查范围。

于国富告诉《方圆》记者,如果相关人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有异议,可以向商标主管部门申请撤销。

“非遗”注册商标将限制其传播?

“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传承方式。”高巍说这场官司带给他最大的思考就是,现代的法律是否能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广泛的受众和继承者,但个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为商标实际上是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北海公园方面也认为,知识产权法的价值应当是保护知识产权而非垄断智力成果。北海公园作为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弘扬历史文化的合适地点。舞狮表演是对掌礼司这种“非遗”的传承和弘扬。

“我注册商标是为了有效地保护掌礼司舞狮文化,防止别有用心的人误导了大家。” 董云认为,文化保护的确需要一定的空间,但作为舞狮传人,他不希望看到冒名顶替误导公众的现象。

董云告诉《方圆》记者,他打这个官司不为名不为利,就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掌礼司太狮老会,什么是真正的掌礼司舞狮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希望通过注册商标寻求法律保护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我个人的民族情感来讲,我还是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广泛流传、不被垄断。”于国富认为,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寻求带有弱垄断色彩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保护并非好办法。

抛开北海公园与董云之间的是是非非,或者,本案的最大价值即在于: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触碰冰冷的法律时,如何取舍才能既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土壤。

【√】董云口中的太狮老会传承史

掌礼司原来有九个狮头,四大五小合称“九狮同堂”。清王朝灭亡后,九个狮头散落于民间各处、命途多舛:解放以前,连年的战火使得其中两个狮头被毁损,中另外的五个小狮头也被红卫兵烧毁,董云说,现存的只有由其祖父董本延继承的“万年吉庆太狮”。

董本延是掌礼司太狮老会的第一任会长。解放以前,他就曾率领着舞狮队四上妙峰山朝顶,后来陆陆续续也参加了一些香会。但由于动荡的社会环境,舞狮队被迫中止。直到1983年,掌礼司太狮老会才得以重新组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1984年的首届龙潭湖庙会上,70多岁的董本延曾带领的舞狮队为北京的老百姓们奉上了精彩的演出并赢得了阵阵喝彩。

后来,董本延把太狮老会交到了自己的儿子董振平手中。掌礼司太狮老会在董振平的带领下由原来的一队发展成为两队,另一队由董云带领:一队参加龙潭湖庙会,另一队则去白云观表演,相得益彰。董家的两只狮子不仅是各大庙会的宠儿,还成为了许多影视剧的座上宾,在《两宫皇太后》、《狮王争霸》等影视剧中都能看到这堂“万年吉庆太狮”的身影。

掌礼司太狮老会在董云的祖父和父亲任会长时期非常得宠,除了游走于各大庙会,其他的舞狮团队也尊其为上宾。

“到了我这一代,太狮老会的发展黯淡很多。可能是我继承父亲衣钵时年龄小、经验少,而当时其他堂会的负责人又都算得上德高望众,所以他们也都不服我,也就不再看重我家的狮子了。”谈到太狮老会的现状,董云有些失落,但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他本来想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注册商标来保护“掌礼司”的舞狮文化,但都不太乐观。

舞狮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舞狮;武术;影视发展

1前言

舞狮,据资料记载,由西域传入汉室,作为大月氏与安息等国的朝贡物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逐渐融入本土,成为百姓喜爱的瑞兽,是逢年过节庆祝的首选娱乐节目。舞狮与武术同属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性质是一样的。同时,武术是舞狮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身形、手法、神态、精神、感情都融入武术内涵。除此之外,从古至今,舞狮的训练与练武通常穿行。大部分武馆都开设舞龙舞狮,既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又是营造声势、庆祝佳节的庆祝节目。因此,武术的传承与舞狮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在下文的分析中将结合武术发展的因素探讨舞狮衍进的过程。在我国,舞狮按照地域划分为南狮、北狮;按形态划分,为太狮与少狮,根据舞法来看则为文狮与武狮。其中北狮以“形似”著称,力求从外形到神态都与真狮子相似,以河北双狮,安徽青狮,北京太狮最为有名,拥有广大的民众基础。而南师却以“神似”为本,同武术相结合最多,打造威武雄壮,俏皮可爱的狮舞形象。广东的广州舞狮,佛山舞狮至今发展旺盛,举办众多国际国内比赛,在影视中也频频出现。如在1991年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就以广东狮舞作为出场片段。1992年的《男儿当自强》、1993年的《狮王争霸》均有舞狮身影。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舞狮很受重视。然而,到了21世纪,舞狮在影视作品中销声匿迹,网络中的舞狮视频基本与舞狮比赛有关。这一方面可反映舞狮的进步,传播范围扩大,影响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则体现现今社会对传统文化——舞狮的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不够,只一眛以西方竞技体育为模板,将舞狮套路化,统一化,复杂化,失去原有的狮舞精神。这着实令人心痛。然而,为什么在20世纪80、90年代舞狮颇受重视,发展得如火如荼,而在这之前或之后都没有这样的盛况呢?我们从影视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的变革以及舞狮自身的演进这三个方面来探析原因,从而为今后舞狮的发展提供方法和指导。

2影视发展

自1927年《纽约之光》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以来,电影业经历二战、冷战后逐渐复苏。到20世纪80、90年代,进入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好莱坞成为美国最大影视生产中心,伴随着美国一超多强的国际地位的确定,进入好莱坞也就意味着到达影视界新的高度。例80年代《雨人》《大白鲨》《E•T》《克莱默夫妇》等。90年代《泰山》《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肖恩克的救赎》《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一时期的电影更关注人性,或褒扬或鞭挞,表达出自身的反省以及对不合理制度的反抗,为后世电影创作提供优秀参考。在中国,从1979年进入电影多元创作时代。武侠片、警匪片、功夫喜剧片在这一时期占据了大部分影视市场。这就带动了与武术相关活动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以武术为基础的舞狮表演。例如在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卧虎藏龙》《方世玉》《龙之吻》均有舞狮的片段或场景。同时,20世纪80年代电影如此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促使新生代的创作与中国当代独立制片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主体,顺应消费者喜好的商品就有占据市场的优势。因此,符合观众喜爱的武侠片和功夫喜剧片迅速占领市场,叫好又叫座。

3现代武术的变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背景环境相对稳定。武术在民国时期作为国术推广,经历二战存活下来,在民间以教坊、拳场、武馆等传统形式大范围小规模的传承。这时武术教学的场地,方式,内容等都遵循传统教学,武术传承比较正宗,因此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相当杰出的武术大师。例如生于1949年1月7日的著名武打演员,武术指导洪金宝;生于1949年1月7日并导演了《黄飞鸿》系列、《醉拳》《功夫》《卧虎藏龙》等经典武打片的袁和平;生于1951年的著名武术导演,监制,武术指导元奎。除此之外的很多人,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武术家很多后来成为了知名武术导演或武术指导。建国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局面,国家政策的指导对国民经济恢复调整,国家文化建设,体育发展等起了关键性作用。1951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方针,不仅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为武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契机。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统一武术套路,普及与提高为主。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在原有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整理出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长拳、刀、枪、剑、棍等22种拳术和器械套路。1960年出台的《武术竞赛规则》确立武术“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奥林匹克竞技体育,促进了武术普及推广与创新,但在后来单一的发展中逐渐失去原有的武术内涵与特质。由于武术套路编排日趋完美,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影响加深,这时期造就了许多形体优美,身手敏捷的武术大师与武术表演者。譬如出生于1963年一度夺得全国冠军的李连杰,生于1963年继承了母亲天赋的甄子丹,以及亚洲唯一成为世界级别的散打冠军周比利于1958年生。然而,1966年到1977年的十年,使将将恢复的国民经济一下拉入深渊,也对武术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武术习练场地的丧失,武术大师纷纷离世,武术拳种大量流失,传统武术练习方法丢失以及武术资料焚烧禁止等,造成武术传承的断层和武术文化的缺失现象等,这无异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1976年后武术劫后余生。国家领导人开始积极,对各种事项进行调整。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高度重视,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工作。1982年11月,国家体委在北京第一次召开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下达在全国开展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指示。各省市、自治区用长达十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武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了各个拳派的发展历程,进行资料记载分析,这填补了武术历史上的理论空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这也为80年代的武侠片提供了大量优秀有趣的武术题材。例如1991年的《黄飞鸿》。故事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夷入侵,中国人为抵御外寇,习武强身,把武术上升为民族精神的体现。影片开头,两个人在鞭炮声中舞狮,远处的英国人误以为中国人进攻遂开枪打上舞狮人。此时李连杰飞身接过狮身,运用高超武艺舞狮,摇头摆尾,坐地挠耳,活灵活现。突然登高走绳,探高取物,口納青菜,福泽瑞祥。最后飞身上高台,一览众山,与两岸总督共同拉开红幅,“壮志凌云,侠气冲天”,登时豪情万丈。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可看出编剧、导演对这段历史的熟知程度,了解透彻。清朝正是舞狮发展的鼎盛时期,武术与舞狮的结合既是影片故事的背景也是20世纪80、90年代武术与舞狮发展良好的映照。因此,对武术资料的挖掘整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与舞狮的发展,现代武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我们将人物的出生年月和成就等进行整合分类,就会发现其中的成长背景与武术发展的对应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老牌武术导演,动作指导大多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也就是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的时刻。成长于50,60年代,此时武术还保留着传统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习武者能够学到真正的武术并愿意刻苦钻研,学出一身本事且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与魅力,将习武者的坚持不懈,保家卫国的精神以及武术自身阐述的精神道义运用于屏幕,造就荧屏神话,吸引几代人对武术的向往与痴迷。而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习武者,长于60、70年代,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多学习规定武术套路,朝“高、难、美”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身形美感,提高了灵活性,由技击性向表演性、竞技性转化,由此塑造一批高水平武打演员。如主演过29部电影的六届全国武术冠军得主李连杰;主演《叶问》《叶问2》《关云长》《龙门飞甲》《新白发魔女传》的功夫王子甄子丹等等。有了武术内涵发掘基础,才有荧幕上武术以及舞狮精彩的演绎。同时,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也扩大武术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人民习练武术。无论是武术还是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狮,其发展要受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舞狮的发展除了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还需要国家方针政策所指引。除此之外,国际国内武术组织纷纷成立,武术会议频频召开,大大小小的武术比赛的时常举行也都促进了武术传播与发展,促使更多人了解研究武术文化。武术的进步促进了以武术为基础——舞狮的衍进,同时,由于武术与舞狮息息相关,人们在了解武术的同时亦对狮舞文化进行关注,从而推动了舞狮的发展。

4舞狮的衍进

狮子最先产生于非洲、南欧、南美以及印度的西北部,公元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沟通中亚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后有专门运送狮子的车骑队东行。在《汉书•西域传赞》、《后汉书》中均有记载。隋唐时期,狮子作为周边国家对唐朝贡的珍贵物品,深受宫廷喜爱。此时舞狮渐渐融入本土,拥有民族特色,狮文化逐渐成熟且风格趋向统一。唐人杜佑这样描写狮舞情况:“《太平乐》,也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俛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舞,为习弄之状。”元稹如此写道:“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这句写出舞狮华丽招摇,富态威武。而白居易《西凉技•假面胡人假狮子》中“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可看出唐代狮子做工精良,镀银度金好富贵。“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当时晚唐衰落,领地丧失诗人倍感伤心,而狮子也被赋予人类情感,“泣”“涕”“望”“吼”等一系列动作深入人心,足见舞狮当时已成为民族精神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深受人民喜爱。舞狮在唐代主要在宫廷盛行,而到了宋明清则逐渐转为民间。尤其是在清代,舞狮作为民间的娱乐节目在节日中绽放光彩,狮舞造型也已完全定型并出现了相应的理论概括和营造规模。《黄飞鸿》片中开头舞狮场景便是发生在清朝,除此之外,《方世玉》《狮王争霸》等故事背景也都发生在清朝。这时的舞狮与武术不仅是民间的娱乐活动,武术与舞狮在清朝末年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具有保家卫国的价值与作用。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西方竞技体育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潜移默化,现代舞狮的发展具有了多重性质:竞技性、表演性、健身性。

4.1竞技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遍适用极大便捷人们生活。在现今在网上搜索舞狮视频,大多为竞技视频或竞技教学。可以看出竞技舞狮运动开展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民间舞狮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以来,舞狮发展成为融合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了追赶国际体育发展潮流,迎合西方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国家在传统舞狮的基础上增添难度动作,编排规定套路。舞狮不仅要求团结统一的动作与精神,更需要爆发力与持久力。武术训练满足了舞狮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在武术训练作为基础,加大了舞狮的难度,增加了观赏性、趣味性、挑战性,使其更具竞技能力,在短短20年间,舞狮便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比赛项目。1985年3月,来自福建省8各地区、16个代表队的舞狮队参加了首届龙狮表演赛。同时,香港与东南亚地区的舞狮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1997年年底进行首届全国舞狮锦标赛,1998年10月在苏州乐园举行第二届全国舞狮锦标赛,之后每年举行一次全国舞狮锦标赛。2005年9月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湖南长沙举行。除此之外,国际性的舞狮组织,在舞狮推进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1995年1月在香港成立国际龙狮总会,同年7月,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成立。同时,各高校建立舞狮研究机构并定期举行舞狮大赛,对舞狮竞技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或利用丰沛体力成为竞技舞狮的中流砥柱,或对学术进行开拓创新,为舞狮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4.2表演性

舞狮自西域传入中原,作为朝贡珍品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自唐以后,舞狮逐渐由宫廷转入民间,成为百姓喜爱的娱乐表演节目。在现代此趋势不减反增。在各大开幕式上,各种活动节目中频频亮相。如武汉体育学院60周年校庆开幕式,在民间开展的更为广泛,尤其是在以广州、香港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广拓的舞狮商业市场。人们不惜花重金聘请优秀舞狮人在各种商业活动开幕中进行表演。事后还有红包分配。为何在广州、香港发展尤为好,主要有两大原因:4.2.1深厚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信仰的宗教主要为佛教。狮子在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奉为释迦牟尼的化身。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人们将狮子视为“王者”和万物之王。体型硕大,体态威猛,具强大威慑力。除此之外,人们认为狮子可“辟邪”,通过狮舞,象征“声威远扬,雄震一方”,以此酬神、娱神、祈福、保安。在中华文化中,此信仰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因此,人们崇敬狮子,狮文化发展得轰轰烈烈也不足为奇。4.2.2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表1中可以看出,80、90年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出自香港、广州。舞狮发展最好的地区也正是这里,这不仅是舞狮文化根植骨髓,更是香港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给了舞狮发展的空间与契机。广州更是大力保护和利用舞狮的文化资源,培育品牌和文化市场,逐渐发掘竞技价值。广州则利用自己作为南狮发源的优势,将舞龙舞狮作为旅游的一大招牌,长期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除此之外,各大厂家为舞狮比赛提供资金赞助帮其宣传品牌,达到双赢的效果,这都进一步促进了舞狮市场的活跃。5结论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舞狮发展的主要脉络,从宫廷贡品到民间庆祝节目再到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商业表演活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既适应了时展的潮流,顺应了市场经济,又为舞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契机,丰富了舞狮的动作内容,扩大了舞狮的传播范围并形成了舞狮产业链,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在一味模仿西方竞技体育的同时,是否忽视了舞狮真正的文化内涵。舞狮不仅是古人祛邪避灾的祭祀活动,更在不断的传承中融入了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挖掘传统舞狮的民族精神以及新时代舞狮的创新精神既可以促进狮文化的发展,又是对充斥烂片的中国影视市场的一眛良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漫长且艰辛的过程,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耀佳,林友标.南狮[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1).

[2]蔡开明.北狮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倪祥保,钱锡生,邵雯艳.当代影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2).

[4]王岗,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5]王蕾,程在宽.民族传统体育100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