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净化技术论文

净化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6:43

净化技术论文

净化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自动化系统;制药行业;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Q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078-01

前言

在我国,制药行业不仅融合了传统产业,更融合了现代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制药产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统一集中型企业的总称。制药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制药行业对社会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对于保护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自动化系统在制药净化空调中的应用

相关规定中明确表示,制药厂生产工艺流程和所要求的空气洁净级别布局要达到合理,目前的情况来看,药物生产种类非常的多,然而,在进行药物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洁净区在整体的生产面积当中占比非常大,可以说,一个生产车间都会有一半的面积是洁净区,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达到GMP规定的洁净等级才是关键。现阶段随着国际化道路的前行,很多药企在洁净区净化空调设备管理中加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即实现净化等级与自动化相连接,将检测仪表与自控装置运用到生产中,保证了洁净空调正产运转[1-2]。

环境净化工程其系统性非常的强,涉及很多个领域。更是一项净化工程,其根本是围体结构。可以说,净化空调系统的合理性,对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更是净化工程的重要部分。它又好比我们的心脏和向人体各个部位输送血液的血管。证明一个人是否健康是靠一些指标来衡量的,而指标又来源于仪器检测。作为医药净化空调系统是否合理,也是否最后可满足空气净化级别、生产所要求各指标、参数,其关键在于仪器、仪表检测及自动化程度的优良。如一套完整净化空调系统,净化空调机组及风管系统的重要构成,承担把污染空气经过三、四级过滤、加热、降温后送到各生产的房间。但是否能达要求却要检测、控制设备方能实现。

(一)房间洁净度控制

控制房间的洁净度,以三、四级过滤器及室内换气次数得以实现。房间内空气的洁净度,直接受过滤器性能和堵塞时间的影响。之前所考虑均为单机尘埃粒子计数器来测量房间洁净度,现阶段,很多药企都增加了自动化的在线尘埃粒子计数器,这样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实时来监测房间空气的洁净度,保证了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3]。

(二)温度的控制

空调机组内的表冷、热段从而实现了冷热源,然后在和空气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温度来源。在过去,通过手动对温度控制进行处理,不仅精度有差异,而且温度波动非常的大。当前可采用室内远传感器,通过变送器、各式调节器来控制各管道上执行机构实现温度自动控制目的。仪器仪表、执行机构多采用日产、德产等品牌。

(三)湿度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如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生产操作人员都会感受非常的不适,当然了,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也会给产品的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如生产大部分产品对于温度要求范围可更大一点,只有个别工序对于温度、温度要求大一点,那个别工序可采用恒温功能机组进行单独控制,其可利用大系统调节控制。这样可控制相对精确一些又可减少投资。湿度调节可用喷淋、蒸汽方法加温,除加湿方法一般采用高温加热之后低温冷却或采用物理方法的转轮的除湿技术。控制方式同温度控制。

二、自动化系统在制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对于制药行业而言,制药生产当中,洁净环境只是基础,生产过程中的实质控制才是重点,在对生产工艺进行合成的过程中,其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工艺时间比较长,需要控制的点非常多,每个环节的操作,都需要人工干预控制完成,同时,又包含一些复杂的控制对象如pH值控制等。pH值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指标如收率、产品晶型等,同时合成生产工艺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装置多、需要控制的工艺参数多,同时存在的耦合性强、非线性严重。为此,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大、人为影响生产的因素多,导致生产产量不稳定、质量不稳定。如何更加精细的控制每一个过程呢?那么,自动化过程控制将解决这一问题。所谓过程化控制,即将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骤摘出来,作为单个系统来进行控制,然后再将这些单个系统(PLC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套适用的控制系统(DCS系统)。下面,文章就中药注射剂生产作为范例,简单做一下介绍。

(一)生产过程中单个系统控制

单个自动化系统(PLC系统)也就是将制药生产的每一步骤、单个设备作为一个控制单元,而每个单元中有它自身的控制。如: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纯化水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单元,着重控制的点位有:一级、二级膜中水的电导率、EDI模块中水的电导率、纯化水输送系统的压力及流量。现在常用的大多为西门子、欧姆龙的PLC系统,通过手动与自动切换来控制这几个参数,从而使生产简单化、精准化[4-5]。

(二)生产过程的整合化控制

整合化控制即过程控制(DCS系统),是将每个单位整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控制。如: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水系统、配液系统、洗瓶灌装系统、灭菌系统、包装系统等,以一个生产批次为基准,将每一生产步骤形成的单个单元整合起来,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一整套的生产批记录。这样既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的因素。

结束语

对于制药行业的发展,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会给其带来极大的影响,目前众多制药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通过新型技术对传统制药企业进行改造。也是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我们坚信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做好每一批药,为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雪莲,刘志英.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和探讨[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6,147-194.

[2] 吕华瑛.中药制药工业中的新技术及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6,14-20.

[3] 贾树田.以膜分离技术构建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创新能力平台[A].第五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7,159-174.

净化技术论文第2篇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属交叉学科性质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顺应这些新兴、具跨学科性诊疗理论、诊疗技术的蓬勃发展,相关文献亦相应地大量增加。分类标引这些文献,无论是从理论上看第四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立类,还是从实践中看医学文献分编人员的标引,都存在着诸多需探讨、需统一之处。

1血液净化技术

1•1血液净化技术文献的分类问题血液净化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最早用于对肾脏疾病的治疗。目前,由于生物材料、微电子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专业中,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有关它的文献亦逐渐增多。然而,在第四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却仍只有“R459•5透析疗法”类名归列此类图书。事实上,透析疗法仅是血液净化疗法的一部分,血液净化还包括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脂蛋白分离及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等。

1•2血液净化的文献分类建议由于透析疗法仅是血液净化疗法的一部分,而血液净化疗法亦非肾病之独术,各种创伤、心、脑、肺、肝、胃肠、血液、骨关节、内分泌等诸病均可运用血液净化疗法,可说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专业中。故此,建议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R459•5透析疗法”类名更改为“R459•5血液净化疗法”。

2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2•1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文献分类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经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受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受体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最早的移植,始于1958年,Mathe等首先对5例南斯拉夫核事故中受照射3GY以上的患者进行了骨髓移植治疗,并取得了对造血恢复的较好的效果,随后得到较大发展,是在法国医师Gluckman教授进行世界上第一个脐带血临床移植治疗Fanconi盆血并获得成功之后,从那时起,生物工程、医疗设备及药物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实践进展就更快了,仅截至于1998年,全世界就有6万~7万患者成功地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应地,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出版物也快速增长。目前,现有第四版《中图法》的问题是,它没有明显的类名可归列此类文献,同时也未做注释说明,给人们分类、检索该类文献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经粗略检索,有些馆之间,以及在版编目数据所示的分类号表明,对同类文献的分类存在很大的差别。如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显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韩忠朝主编的《造血干细胞理论与移植技术》,分类号:R331•2;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董陆佳主编的《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学》,分类号R61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出版、达万明主编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分类号R457•1;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RuthKirschstein主编的《干细胞研究进展与未来》,分类号Q24∑11;……等等,从这些对比,可对该类文献分类标引的不一致略见一斑。

2•2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文献分类建议在第四版《中图法》中,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内涵紧密相连的,当属R457•7的“骨髓移植”类。所谓“骨髓移植”,是指对病人实施免疫抑制预处理后,使机体失去排斥异体组织的能力,通过移植骨髓来重建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由于骨髓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故它与外周血、脐带血一起,是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骨髓移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之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来源之一是骨髓,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宜将:

2•2•1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R457•7类名“骨髓移植”扩充、更改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细胞疗法”,下加注释:“总论骨髓移植、外周血、脐带血移植等入此”。

净化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净水;体系;过程控制;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53-01

净水过程是地面水处理厂生产工艺的核心,它对水厂出厂水水质的优劣将起到主要作用。现结合实际工作,简要论述全面质量控制在净水过程中的应用体会。

一、净水过程中质量控制的范围

众所周知,地面水净水过程一般包括投药、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部分。这些净水单元既有着独立的运行机理,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要使净化后的水质达到预定值,必须从每个净水单元开始直到整个体系全方面了解,加强过程控制,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

1 工艺运行参数的过程控制

净水过程中有许多运行参数,如混合时间、絮凝时间、流速、GT值、沉淀时间、上升流速、滤池滤速及反冲洗强度、膨胀率、滤料的含污量等。随着被处理的水质及水量变化,这些运行参数也将发生变化。因此,需找出不同原水水质及水量时的运行技术参数以便来控制水质。

2 净水系统中排泥的过程控制

净水设施中如积泥增多而不能及时排除,将极大地减弱净水工艺的作用,最终影响水质。在混合、絮凝、沉淀设施中积泥较多的部分关键是沉淀池和滤池。对于这两部分的排泥方式和排泥效果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排泥程序文件来加以控制。

3 净水过程中质量监测地点及监测内容的控制

净水过程中质量监测地点一般为混合前、絮凝、沉淀、过滤等部位,监测内容一般为:浊度、PH、水温、碱度、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在净水过程中,沉淀池出水及滤后水浊度尤其值得引起重视。过滤设施是最后一个净化单元,其滤后水浊度如达不到要求,则管网水质就不可能达到国家要求。为此,必须制定出严格的滤后水水质标准。当然,为了减轻滤池负担,沉淀池出厂水标准也应严格加以控制。

二、净水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

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净水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必要的。为了达到目标,供水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净水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净水过程质量管理机构。应有负责生产的技术部门、厂领导、有关化验人员、工艺管理人员和净水班组长等人参加。此机构要负责决策净水过程中出现影响质量因素时所应采取的措施,经常开展控制分析和总结活动。尽管是管理机构,但更应该象一个技术攻关小组。

其次,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还应建立健全工艺设施和质量状况的技术档案和有关程序文件。每个设备、设施的型号、几何尺寸、数量、流速、使用时间、维修时间及内容,主要技术测定时间和内容等等,都要清晰地记载以便存档,各种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维修保养制度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都应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以便于实施。

2 建立“净水过程的模拟试验装置”

建立“净水过程的模拟试验装置”,可初步测算出符合水质控制值的工艺运行参数,从而及时得出原水不断变化时各个净化单元所适合的工艺参数,并积极迅速地用于指导生产,这也有利于质量控制的有效运行。该模拟装置所能承受的利用率一定要高。

3 针对不同净化单元制定严格可信的技术参数

通过制定净水过程中各净化单元严格可信的运行技术参数,可以使各个净水单元充分发挥作用,便于整个系统有效地发挥功能。这些参数不但要严格而且要切实可行能够实行。根据原水水质变化的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混凝剂,并在生产过程中,定期对使用的混凝剂进行含量检测。絮凝池是水处理中絮凝形成的主要设施,其运行效果将直接影响沉淀池运行的效率,也应实施严格的控制。

目前我国沉淀池多种多样,各种沉淀池运行参数均有不同,但无论怎样沉淀池出水浊度一定要符合滤池的需要,对沉淀水浊度进行定期测定。滤池主要对滤速进行控制,以不超过10~15m/h(本地区)为宜,并定期对冲洗强度、膨胀率以及滤料含泥量进行测定,以此指导生产,稳定运行状态。加强滤后水的测定,便于了解滤池运行情况,确保滤后水符合要求。

净化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洁净空气、手术室、感染

正文:国外近些年来,大量医学实践与研究,对洁净空气环境与手术感染率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论断。本文就空气净化措施对手术感染率的影响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空气净化措施在手术感染率影响因素中所处位置

根据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咨询委员会(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1999年所颁发的防止手术部位感染指南(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所指导进行的“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功效研究”(SENIC ― the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Project)课题,在国家医院感染监督系统(NNIS ― 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大量医疗资讯和统计数据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成因与风险并得出结论认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是个复杂、多变量的综合结果。其中,患者自身的各种因素、术前消毒方式、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医疗技术、医疗规章、用品消毒以及外科手术进行期间的通风等均是影响因素,该指南把影响手术感染率的因素与相应对策分为了三个类别,即:ⅠA、ⅠB及Ⅱ类。

ⅠA类 ― 已被科学设计的试验、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并强力推荐应用的条款;

ⅠB类 ― 被一些试验、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支持,并强力推荐应用的条款;

Ⅱ 类 ― 由建议性的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或基本理论原理所支持,推荐应用的条款。

与净化相关的,仅属于Ⅱ类的条款有:

1) 在手术室进行整形外科移植手术时,考虑送入超净的空气(Ultra-clean air);

2) 限制进入手术室的医务人员的数量,只允许必要的人员进入。

由此可见,空调通风方式方法对手术感染率的影响都处于较低级别。而采用抗生素预防手术感染的5项准则中,4项属于ⅠA类,1项列为ⅠB类,处于影响显著的类别。

特别是针对手术室采用超净通风技术的问题,美国“防止手术部位感染指南”引用了Lidwell.OM等人依据8052例股关节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SSI)的医学统计结果,结论如下:

单独采用超净空气(Ultra-clean air alone),SSI由3.4%下降到1.6%;

仅采用抗生素(only AMP)在普通手术室手术,SSI由3.4%下降到0.8%;

既采用抗生素,又采用超净空气,SSI则下降到0.7%。

2004年底新版的日本医疗福祉设备协会标准HEAS-02-2004“医院空调设备的设计管理指南”和德国工程师协会2004年颁发的VDI 2167工程指南“医院的建筑设施工程”都无一例外的引用了Lidwell的上述报告,说明日本、欧洲和美国同样重视这份报告的结论。

日本的HEAS-02-2004,在8.6.5“生物净化手术室的空调环境”这一款解说的最后,用“关于生物洁净手术室有效性的怀疑声音仍然存在”作为结束语,说明过分强调手术室空气环境对降低SSI的影响依据不充分。

德国的VDI 2167,在“卫生等级”一节中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可清楚证明空气中细菌的浓度和外科伤口感染之间关系的可靠临床研究。通风和空调系统对于防止感染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其它的污染途径及其防御措施更为重要。”

可见,世界科技先进国家近年来对洁净技术应用于手术室的效果评价,与中国现行标准GB 50333-2002所反映的观念出入较大。该标准的思维逻辑,显然是充分肯定洁净空调对SSI的效果。

二、关于手术室空气净化的最新国际动向

2008年夏,公布了历经6年研究通过4次公开评议而形成的由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牵头等多个权威学会认可的最新“医疗设施通风标准”(Ventilation of Health Care Facilities),标准号为ANSI/ASHRAE/ASHE Standard 170 - 2008。ANSI/ASHRAE/ASHE 170-2008标准(以下简称“170标准”)是美国医务界和暖通空调界,历经多年的研究、商讨所取得的对医疗设施的通风措施的统一认识,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170 - 2008标准在定义中,将手术分为了A、B、C三个级别。

A级手术:无需术前在某处、局部或区域使用镇定剂进行预麻醉的小型手术,不包括静脉、脊椎和硬脑膜等属于B级或C级的手术。

B级手术:需要口服、注射或静脉的镇定剂,或患者处于镇痛或游离药物之下的小型或大型手术。

C级手术:需要全身或区域封闭麻醉,或使用生命功能支持设备的大型手术。

上述手术分级是针对全部手术而言的,涵盖了各类手术。

从对通风与净化的要求来看,B级与C级手术室是一致的,具体要求如表1所列。表1给出了对各类用房通风系统空气过滤的最低效率要求。

表1中所提到的最低效率报告值MERV 14,相当于欧洲过滤器标准分类的F8,相当于美国标准比色效率法90%-95%(ANSI/ASHRAE 52.1-1992),相当于中国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标准(GB/T 14259-93)的中高效过滤器,或大气计数效率法JG/T 22-1999的第Ⅳ挡(≥1μ数效率,70%-99%)的上半部。也就是说美国医院B、C级手术室的最低空气净化要求,所能达到的洁净级别约相当于ISO 8级或原美国联邦标准10万级。

MERV 13相当于欧洲标准的F7,或相当于中国标准高中效挡的下半部,即MERV 13的大气尘计数效率约处于≥1μ、70%-85%范围。而美国新标准规定A级手术室的末级过滤器为MERV 13,那么手术室的洁净级别约为ISO 9级,相当于美国联邦标准的100万级。ANSI/ASHRAE/ASHE 170-2008较以往的任何美国标准,在手术室空气净化要求上大幅度降低,做出了相当重大的修订。

表1中空气净化级别最高、唯一要求末级过滤器采用MERV 17,即HEPA过滤器的是“保护环境室”(PE ― Protective Environment Rooms),关于“保护环境室”在ANSI/ASHRAE/ASHE 170-2008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与要求。

在此前近些年的美国相关标准或指南,都把手术室分为两类,一类是整形外科、骨髓移植、器官移植手术的生物洁净手术室,按照2003年ASHRAE的规定,要求送风系统采用三级过滤,末级过滤器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与MERV 17相当);另一类是普通手术室,要求送风系统采用两级过滤,末级过滤器为DOP效率90%的空气过滤器(约相当于MERV 15,或美国比色效率法95%,处于中国过滤器标准分类的Ⅳ级与Ⅴ级,即高中效与亚高效过滤效率之间)。

而2008年颁发的ANSI/ASHRAE/ASHE,则进一步把对末级过滤器的要求,从高效空气过滤器(MERV 17)降低为高中效空气过滤器(MERV 14)。

从表1所列数值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国家标准学会领衔颁发的“医疗设施通风标准”170-2008是近些年来,美国医疗卫生系统与暖通空调净化学术界深入研究、反复探讨所取得在手术室净化标准方面的重大进展。也就是说,美国与手术室通风要求相关的各个专业终于一致认同,以往有关手术室通风的净化措施要求过高,应以新标准予以从新规范。

净化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洁净煤技术;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TQ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094-02

我国是煤炭大国,拥有储量充足、品质齐全的优质煤炭。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70%。煤炭的储量优势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同时由于系能源的开发技术还要有好长的路要走,因此在以后想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然会在我国的能源使用中占主导地位。美国和加拿大为了解决酸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生产洁净煤想法,后来这个概念被人当作对低污染、高利用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控制等技术的总成,这项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煤炭使用中的污染问题的一项主动技术,也是国家间进行高科技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1 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国依靠本国的发展技术力量和学习国外技术等途径来推动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在该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大大缩短了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的技术有:

1)在洗煤、选煤和煤炭加工方面

在几年里,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选煤技术能力有了很大进步,选煤量由上个世纪的4.42 亿吨提高到了现在的8.4亿吨,入选率达到42%以上。尤其是法洗选、重介质旋流器、细粒煤分选等技术有突出进步;水煤浆制浆年生产量超过了300万吨,已经建成了能生产量达到5 000万吨的大规模动力配煤生产线,依靠自主技术建成了锅炉型煤、气化型煤、型焦及配型煤炼焦和生物质型煤生产线。

2)在煤炭转化方面

在煤炭转化方面的最大进步是引进和研发了加压粉煤流化床气化炉、灰熔聚常压流化床气化炉等新型煤炭气化技术,降低了工业用煤的单位能耗。同时,煤炭液化技术进步明显,在2008年我国煤制油的产量就突破了14万吨,而且产能还在迅速提升。多家煤炭企业发展了煤制油项目,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我国的煤制油可在2020年达到5000万吨的年产量。

3)洁净煤的利用方面

洁净煤在工业上的使用主要是燃烧和发电, 西安热工研究院率先在国内发展了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煤电”技术,2009年已经建成了IGCC 发电示范工程(250MW)。同时,国家在大力推动IGCC技术应用,2007年在东莞市,杭州市和天津建成了三个IGCC 示范电站。煤气化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计划和“863”计划。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如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建成了完整的PFBC-CC系统,该系统可以生产热值超过4.2MJ/Nm3的煤气。

4)煤炭污染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在煤炭的清洁利用方面,我国发展了烟气脱硫、除尘新技术,在电站推广烟气脱硫工程,煤矸石和煤泥等废物的利用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建成了110多座煤矸石电站,装机容量超过1300兆瓦。同时对煤炭开采中的污染治理技术也取得了进步,矿井水外排达标率达到85%以上,煤泥回收率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洗水闭路循环。

2 我国开发洁净煤过程的问题

2.1 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

我国尚无文件对洁净煤技术发展总体布局作出政策性规定和长远规划。

2.2 缺乏激励机制

洁净煤技术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我国没有就企业发展洁净煤技术做出倡导,更没有指定可行的激励政策。从企业的生产行为来看,他们对于研发和使用洁净煤的缺乏积极性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没有在资金、技术和税收上提供足够的支持。

2.3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国家部委改革后,降原来煤炭工业部的职权分解到了其他各部委,从而失去了对洁净煤技术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的组织机构。缺乏统一管理的结果是项目重复建设严重,创新力不足,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能力下降。

2.4 缺乏供洁净煤进入市场的规范体系

洁净煤的使用和流通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每项技术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由于缺乏宣传和推广的资金,尚无法建立统一的规范体系,国家职能不能就无法对洁净煤市场进行有效地管理,影响了这个产业链条的健康发展。

2.5 缺乏发展和推广的资金

每项技术的推广都要经过研发、实验和推广三个阶段。洁净煤技术含量高,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环境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如果国家每人足够的资金投入,单纯靠企业或研究机构,是不可能使该技术被广泛关注和接受。

3 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开发洁净煤过程的问题,为了快速的推动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国家要提高足够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

从洁净煤技术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激励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增强可操作性,对于1997年出台的《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出修改,出台新的计划和纲要。加大对采用洁净煤技术的企业的奖励力度,通过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来推动企业的健康运行。

2)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加强对洁净煤技术的管理和引导

国家可以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业技术骨干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一个洁净煤技术利用和推广的领导核心,对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市场化进行管理。

3)发挥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和研究单位的宣传作用

研究单位负责对洁净煤的环境效益进行说明,通过媒体和宣传部门向社会推广和普及洁净煤使用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对洁净煤技术的认识,认可度提高了,有了群众基础,洁净煤技术才能找到市场。

4)制度完善的技术规范和市场准入标准

想要是洁净煤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必须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因此,要打破该种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制定完善的技术规范和市场准入标准有利于职能部门对洁净煤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洁净煤产品的良性流通。

5)推动洁净煤技术人员的培养

大学和研究机构要担负起培养洁净煤技术人才的责任,集合社会上的人力资源优势,做好技术重点、难点的攻关。通过国外学习、引进技术等途径扩宽专业人员的知识视野,增加接触国外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机会,为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在洁净煤技术的利用上已经确定了较大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要重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国情不允许我们走靠“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道路,我们要集中力量来推动清洁能源的国产化、规模化道路,争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毛占山.洁净煤技术前景分析.资源与矿产,2009,8:12-13.

净化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铝熔体净化;现状;发展趋势

一、对铝熔体净化应用的分析与认识

目前对铝合金熔体洁净度的要求主要以氢的含量来衡量。其一般是国内先进水平为0.15ml/100gA1;国际领先水平达到0.l0ml/100gA1,而世界创新水平在0.08ml/100gA1以下。根据铝合金品种和用途的不同,对熔体纯净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其通常从氢含量、非金属夹杂和钠含量等几方面来控制。

a、国内铝合金净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在熔剂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许峰等为了改善铸造铝硅合金的组织和性能,采用含有Na、K、B的新熔剂,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白世鸿等采用几种熔剂净化Al-4.5%Cu合金熔体,获得25℃-60℃的过冷度,并得出采用80%BaCl2、20%MgC12粘性熔剂优于其它配方的结论。

b、我国铝合金净化的行业现状

通常铝熔体中含有0.4ml/100g Al-0.8ml/100g Al的氢。铝熔体除气处理后的氢含量一般都在0.1ml/100g Al-0.2ml/100g Al。而飞机零件氢含量有时要求不超过0.1ml/100g Al,而目前国内铝熔体除气的先进水平能达到0.lml100g Al左右。此外,液态铝的精炼还有ALPUR法以及真空处理法。

二、依靠技术进步,以促进铝熔体净化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1.铝合金熔体的净化处理

a、铝熔体中的气体和夹杂物

(1)气体和夹杂物的形态。铝合金熔体中的气体主要是氢气(体积分数约为60%~90%),其次是氮气、氧气、一氧化碳等。氢气几乎不溶于固态铝。但在液态铝中的溶解度很大,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每100g铝液在固相线上下的含氢量分别为0.65ml和0.034ml(在0.1MPa条件下)。而实际上,铝合金一般要求每100g铝液含氢量为0.1ml-0.2ml。航空用铝合金要求每100g铝液含氢量低于0.06ml。

(2)铝合金熔体中气体和夹杂物的来源。铝合金是在一定的炉气中熔炼而成的。高温状态下熔体与炉气中的N2、O2、H2O、CO2等接触,在接触界面上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化合、分解、溶解和扩散等过程。

b、铝熔体净化技术及净化原理

熔体净化方法有吸附净化、非吸附净化和过滤净化三大类。

吸附净化的原理是,向熔体内吹入气体比如氮气、氢气、混合气或加人熔剂,通过其与铝液的反应,获得气泡,然后利用这些小气泡在上浮过程中吸附氢气和夹杂物,并带到液面实现除气和去渣。

c、铝合金熔体净化工艺的分类

铝合金熔体净化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按以下3种方法进行分类:按工艺节奏可以分为在线式和间歇式;按净化位置可以分为炉内和炉外净化;按工作原理分为吸附净化和非吸附净化两大类。这3种分类方法各有特点。其有时相互交叉,互相补充。

2.铝合金熔体传统净化工艺的改进

a、吸附净化工艺

吸附净化是指通过铝合金熔体直接与吸附剂(如各种气体、液体、固体精炼剂及过滤介质)相接触,使吸附剂与熔体中的气体和固态氧化夹杂物发生物理、物理化学或机械作用,从而达到除气、除杂的目的。

(1)气泡浮游法。气泡浮游法又称吹气法。其是20世纪70年代与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铝合金熔体净化工艺。其主要用于除氢。其是将具有惰性性质的气体通入铝合金熔体内部形成气泡,而熔体中的氢在分压差的作用下扩散进入到这些气泡中,并随气泡一起上浮至液面而被排除,从而达到除气的目的。

(2)过滤法。过滤法是让铝合金熔体通过中性或者活性材料制造的过滤器,借以分离悬浮在熔体中的固态夹杂物的净化方法。其主要包括玻璃丝布过滤、刚玉微孔陶瓷管过滤与陶瓷饱沫过滤等。

(3)熔剂法。熔剂法就是在铝合金熔炼过程中将熔剂加人到熔体内部,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达到除气除杂的目的。

b、非吸附净化工艺

非吸附净化是指不依靠向熔体中添加吸附剂,而是通过某种物理作用(如真空、超声波、密度差等),改变金属气体系统或金属-夹杂物系统的平衡状态,从而使气体和固体夹杂物从铝合金熔体中分离出来。

3.铝合金熔体净化新工艺的发展

a、旋转脉冲喷吹工艺

气泡浮游法的效果取决于惰性气体的性质和纯度、气泡的大小和气泡在熔体中的分散程度等多种工艺参数。如何进一步减小气泡尺寸和改善气泡在熔体中的分布是提高气泡浮游法除气率的关键。

b、超声波净化技术

超声波净化是一种环境友好且相对便宜的工艺。其即使用高密度超声波振动,也能在铝合金熔体中产生振荡压强。

c、电磁净化技术

传统的过滤净化技术只能有效清除微米级大小的夹杂物,而且过滤效率很低。近年来,电磁净化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利用非金属夹杂物与液态金属之间导电性的巨大差异实现两者的分离。

a、要研制出适合工业生产的合理的熔体净化工艺。首先其需要进一步加强熔体净化工艺基础理论的研究,即以物理化学、材料化学为基础,研究氢以及各种夹杂物与熔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为净化工艺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b、考虑到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因素,对目前各种铝合金熔体的净化工艺做进一步改进;要探索新的铝合金熔体净化技术,从净化方式、净化参数和净化设备出发,设计新工艺实现气体以及夹杂物与熔体的分离,以适应新的要求。

三、结语

近几年由于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因此铝合金铸件(尤其是大型、复杂的铸件)和压力加工制品在这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铝合金铸件的质量直接取决于熔体质量的好坏。而加工制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铸坯。铸坯质量的高低同样直接受到熔体质量的影响。因此,铝合金熔体处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净化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天然气 净化工艺 天然气净化

1.绪论

1.1天然气净化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制定出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法规,以进一步控制有害污染物的排放,这就促使了天然气处理的工艺不断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天然气作为一种燃料和原料的资源地位越来越突出,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天然气的加工和利用,相关领域也在方法上,技术上以及应用上取得了重大进步。本论文将介绍天然气处理,加工和利用的技术水平以及发展的趋势,以便系统地了解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有关情况,使决策工作和研究开发能够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1.2 天然气净化研究概况

为了降低天然气中含硫化物和水分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防止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输送到城镇燃气管道和储存设备中的天然气有必要进行净化处理。富含硫化物的天然气,必须经过脱硫处理,以达到输送要求,副产品的硫磺作为硫资源,用以生产硫酸、二硫化碳等一系列硫化物;脱硫后,天然气经过深冷分离,可得到液化天然气。

2.天然气净化工艺与分析

2.1天然气净化的工艺的介绍

天然气中通常有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有机硫化物等酸性组分存在,这些气相杂质在水存在的情况下会腐蚀金属,并污染环境。因此天然气的净化处理主要有脱硫和脱水两项内容:

天然气脱硫技术主要有干湿和湿式两种方法,干式脱硫效率高,适用于低含硫处理。湿法脱硫按分为化学吸收法和氧化还原法两种。

2.2天然气净化工艺的分析与应用

2.2.1脱硫工艺

在脱硫净化的化学溶剂法中各种胺法应用广泛,常用的醇胺类溶剂有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二异丙醇胺(DIPA)、甲基二乙醇胺(MDEA)等。

醇胺吸收酸气的基本流程:原料气从下而上与溶液逆流通过吸收塔。从吸收塔流出的富液与从解析塔地流出的贫液热换而被加热,然后进入解析塔顶部。在处理高压酸性天然气的装置中,通常降幅也通入闪蒸器,闪蒸至中等压力,以除去解析前在溶液中溶解和夹带进入的烃类。在热交换器中部冷却了的贫液用水冷或风冷进一步冷却,然后泵人吸收塔顶部,完成溶液循环。

天然气脱水有几种方法:液体脱水剂(甘醇)法、固体脱水剂(分子筛、铝土、硅胶)法及氯化钙法。分子筛法用于深度脱水。氯化钙法主要用于严寒地区和边远井,但目前已很少应用。二甘醇法在天然气工业中应用不多。三甘醇(TEG)法是最主要的天然气脱水方法,它具有的优点是:(1) 沸点较高(287.4℃),使在常压下再生贫液浓度也可达98.5~98.7%以上,因而露点将比二甘醇多8~22℃左右。(2) 蒸气压较低,27℃时,仅为二甘醇的20%,因而损耗小。(3) 热力学性质稳定,理论热分解温度约比二甘醇高40℃。(4) 脱水操作费用比二甘醇法低。

2.2.2 脱水工艺

提高三甘醇贫液浓度的方法有两种:减压再生与气体汽提。

(1)固体吸附法脱水

吸附操作原理:吸附是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处理气体混合物,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固体表面上以达到分离的操作。

吸附法脱水工艺流程:至少需要两个吸附塔。工业上经常采用双塔或三塔流程,在双塔流程中,一个塔进行脱水操作,另一个塔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和冷却,两者轮换操作。在三塔流程中,一般是一塔脱水,一塔再生,另一塔冷却。

天然气脱水多为固定床物理吸附。吸附剂再生循环使用。升温脱吸是工业上常用的再生方法。一般吸附剂的再生温度为175~260℃。

(2)吸附剂

活性氧化铝:活性氧化铝的主要组分是部分水化的、多孔和无定型的氧化铝,并含有其他金属化合物。

硅胶:工业上使用的硅胶多为颗粒状,分子式为SiO2.nH-2O。它具有较大的孔隙率。

分子筛:分子筛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无机吸附剂,是具有骨架结构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硅。分子筛能脱除天然气中的水,硫化物和其它杂质,也可用于酸性天然气的干燥。

特殊的抗酸性分子筛的使用寿命长,能保持其脱水能力。分子筛用于气体干燥不需要甘醇脱水那样的预冷却。随着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以前不景气的许多酸性气田目前已考虑选择用抗酸性分子筛干燥天然气。工业上使用的分子筛的可用压力范围为负压至高于10MPa,温度范围零下~200℃。由于分子筛能将气体干燥至0.lppm,通常用于天然气液化或深冷之前。因此,在天然气提氦、液化、膨胀致冷、回收乙烷等工艺中被广泛采用。

(3)膜分离工艺

美国气体研究院提出的膜分离工艺,是根据含有水蒸汽、溶解气的流动气体通过聚合物薄膜发生的扩散或渗透,由于不同气体有不同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气体通过膜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工业上早期使用的气体分离膜,成本高、分离能力低,大规模使用受到限制,随着膜分离系统分离能力的改进和费用的降低,在经济上可以与传统的甘醇脱水装置相竞争。

3.总结

天然气脱硫工艺,由于所处理的介质是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水等多种腐蚀物质,其在生产中所形成的腐蚀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随着气田开采进入中后期,生产系统的腐蚀问题越来越严重,穿孔次数越来越多,如果净化工艺不善,技术指标不达标的天然气进入下游市场,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隐患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天然气脱水工艺也必将朝着更清洁化方向发展;天然气脱水工艺更注重其效率及经济性;TEG脱水工艺日臻完善,本文中分析的脱水、脱硫的净化工艺也必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改善,为天然气开采、储存、输送和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诸林。天然气加工工程[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李允,诸林,穆曙光等。天然气地面工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5

[3]顾安忠。液化天然气技术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

[4]王开岳。天然气净化工艺-脱硫脱碳脱水脱磺回收及尾气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7

[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天然气净化操作工[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4

净化技术论文第8篇

    事实上,我们对于微博的广泛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其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服务和信息传播平台,而是因为它在近来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公共事件中所扮演对舆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类似于“监督者”的角色。早在2009年的湖北宜黄强拆事件中,我们就见识到了微博强大的与事件几乎同步的报道效力。正是由于报道中呈现出的强烈的即时性和现场感,使得许多网友加入到对此事件的关注中,最终为此事件的解决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本3.11大地震之后发生的抢盐潮,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强有力的辟谣能力。随后还有“郭美美事件”,微博几乎是以“第一推手”的称号在这场由网络事件上升成的公共事件当中,积极地传播、引导、监督着。而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微博用户广泛地关注、转发、评论,一时间使得微博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风向标。此外还有最近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毒胶囊事件,其发端于一位央视着名主持人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条警示公众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的消息,原因是这些食品存在严重的健康安全隐患。

    以往以私人交流性为主要使用目的的微博,现在已逐渐被许多政府部门、传统媒体、企业等加以利用。甚至有人提出了“微博问政”这一新主张,要求将微博的社会监督功能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话语权的解放,让全民都能享受自媒体到来的时代。而在这一场由新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所引发的关于微博的讨论中,一个概念频繁进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是所谓的微博自净化。关于媒体自净化的功能,其实早在网络诞生时就已经出现。传统媒体线性的传播模式割裂了受众两者双方的角色互换,因而无法满足公民的话语表达意愿,话语霸权一度成为了许多问题无法顺利解决的关键。直至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民众开始拥有了较为开放和公平的舆论发表平台,不同言论、观点的碰撞,让相对僵化的社会权力体制出现松绑。基于意见的自由市场而发展起来网络,具备了这种自净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帮助网络逐渐成为了社会民主建设进程中不可取少的一个监督员。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鲜的血液,而微博就是如此。

    微博横空出世后的种种表现不仅让人们惊喜,也让人们逐渐开始审视这种新型媒体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又能否从根本意义上改变现有的传播格局。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微博被称为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其杀伤力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而言,其自身的即时性、草根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突发舆论事件的天然载体。在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不仅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同时也参与了舆论形成、发展和引导的过程。微博的这一如此强大的舆论导向能力,按照陈力丹教授的观点来说,就是新媒体“自净化”作用的体现:“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出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更为安全的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2]”但就在大多数人肯定了微博的这种自净化能力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他们对于微博自净化究竟能否真正实现这一问题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综合来看,其主要忧虑在于:微博自净化的最终或者说直接表现,在于微博上言论的自净化。但言论是由人创造的,人的理性、知识、思想与认知才是根本上决定言论内容及其走向的关键与核心。如果缺少了人的理性,也不可能存在言论的理性。即使人们掌握了再先进、再开放、再自由的传播技术,也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民主、自由、公平与公正。因此,如果微博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那么它并不能具备自净化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配合其他的手段或者规则,例如:法律、政策、教育、制度等。对于微博自净化功能的讨论,实际体现了人们关于媒介属性认识的不同观点。媒介到底是什么?媒介与人之间究竟又存在何种关系?是媒介影响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媒介?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总能在不同的阶段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灵感。微博自净化正是如此。

    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微博自净化

    媒介生态学起源于北美。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和美国的纽约学派是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代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着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第一次提出了“媒介生态”这一概念。他创立的这一表述旨在帮助人们理解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广度方面所引起的生态式影响。但将媒介生态学正式推展到媒介研究学术领域的则是来自纽约学派的尼尔?波兹曼,他在60年代晚期将“媒介生态”这一术语运用到了纽约大学拓展媒介的研究课程上。所谓的媒介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在处理“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现象和媒介生态规律的漫长认识,也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经验和媒介生态知识的逐步积累和系统构建。[3]在媒介生态学中有两个核心概念,即:“媒介生态”和“媒介环境”。在媒介生态学的范畴,西方学者主要有两个关注点: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和谐健康关系。尽管关注点有差别,但西方学者的研究仍是以人为中心,并都围绕着技术或者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