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务管理论文

职务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4:28

职务管理论文

职务管理论文第1篇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财务管理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教学任务。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或受条件所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当中很少有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我校职业学院担任财务管理教师中只有一名是本专业毕业的),更谈不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因此,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均给教师授课带来难题。一方面,教师自身感觉授课标准难以把握,其难度大大限制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的难易程度也不统一,从而学习效果不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习满意度。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均有大量的计算公式,而且众多的公式中,有很多的公式前后紧密相连,若前面的公式掌握不够牢固,就不能熟练地计算,那么后面的计算内容就无法掌握。典型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在资金的时间价值中复利现值和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和终值、先付年金现值和终值,递延年金现值等内容的计算是证券和项目等投资决策等内容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资金时间价值部分的内容,这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另外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有些内容必须采用数学模型来推算出结果。例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存货模型等。所以没有学生的应用和掌握,众多公式、数学模型的理解和记忆对他(她)们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部分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文科生来说(我院大部分学生是文科生)难度尤其大。除此之外,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认为财会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只要学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就行了,所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课程上,而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只以考试过关为目标。据已毕业学生的简单跟踪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200多名财会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财务管理预测工作的仅仅占2.5%。学生的这些自身原因不仅导致了财务管理课程基础知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司筹资、投资、股利分配及营运资金的管理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其中筹资、投资及营运资金管理部分章节多,内容丰富。老师要讲清楚每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消化、掌握相关知识点,需要较多的课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事实上,现在一般高校的课时安排相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来说是不够的,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下(一般为68课时),老师只能讲授其中部分内容,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或者老师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只能加快讲授的速度,学生理解、消化、掌握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缺乏案例教学,影响学习效果

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校学生大多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财务相关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管理理论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体会本课程的实用性,误认为用途不大而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学完财务管理之后,不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很多高职因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上存在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过多(我院讲授理论知识58课时,占总课时的86%,讲授案例10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4%)、案例针对性不强、覆盖范围小、偏向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案例教学总量不足,没有很好地实施实践性教学,所以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教材更换频繁,影响教学内容的巩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传授知识最直接的工具,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其内容需要随着财务制度等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财务管理教材内容、用新教材更换老教材、教材品种多等现象,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要。但是,该门课程固定的公式和预测模式较多,并且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式及具体例题来完成教学内容。如果高职财务管理教材每年更换新教材,任课老师更新课程体系过于频繁,这不仅在备课环节,教学环节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更新工作,还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巩固。

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启发很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高职院校重视现有财务管理教师的培养,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不仅精通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必须精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关知识。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财会类专业现有师资中选择年富力强,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专门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进修,使他们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的财务管理知识,这样在授课时完整的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各知识点的连贯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确保现有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基于企业角度研究财务管理,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对一般经济理论课和专业课起着衔接作用,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不仅是会计、财务管理、税务、金融、证券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投资与理财等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对财经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后的工作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是整个财经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该课程开设的覆盖面(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仅限于财会类专业开设该门课程)。同时,利用讲座,座谈等方式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学生端正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利用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基础性的财务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

(三)强化情境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情境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当前的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管理学科,也是一种理财学。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的主题意识,不断创设各种情景案例,让学生成为此场景中的“当局者”,身临其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当中对投资、筹资、资金使用和分配等四块内容进行情景设计,情景可以是对实践的模拟,也可以直接采用真实案例。教师在课堂开设典型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堂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不断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建立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选用适当教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职务管理论文第2篇

学校的财务档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应学校的经济业务,也是整个学校档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中职学校的财务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做到科学合理,学校财务档案管理的质量就会直线下降,中职院校教育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受到阻碍。

2.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的发展变迁

笔者从事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将近20余年,也目睹了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剧烈变迁。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中职院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靠的是手工管理的方式,无论是收集、整理、装订,还是归档、账簿、报表的处理环节中,还是完全借助财务管理人员手工进行操作,很多院校甚至还是采用纸质版的报表,而没有采用电子版的报表。这些问题在当下的某些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过程中,依然非常普遍。

众所周知的是,如果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在其后的查阅、鉴定以及销毁过程中会变得极不方便,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在安全性和规范性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也意识到这种传统的财务档案管理方式和当今的信息化发展不太适应,与学校的整体管理与发展模式也并不吻合,为了适应时展,开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了中职院校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些年来,中职院校的财务档案管理过程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无纸化办公的态势显得愈加明显,办公自动化、档案处理自动化和信息处理自动化的技术被引入进来,使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程度大大加深。可以说,中职院校的财务档案管理在近些年来,获得了急速的发展和变迁,这些都是时代赋予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的新的意义。

3.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的重要性

3.1为中职院校制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中职院校的会计档案是学校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产物,是一种经营过程中的必须的材料。中职院校可以根据各个单位所生成的会计档案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总结,对学校各个阶段的经营状况有一个直观的反映,对于学校在此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3.2为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在中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财务工作必须是重中之重,只有有效的处理好了财务工作,学校才可能稳定的发展下去,而财务档案正是保障财务工作有序开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财务人员可以根据近些年来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状况,制定详细的规划,并查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3.3为保护学校的财产,监督相关的财务制度提供直接依据

财务档案不仅仅只是会计凭证,还应该是登记账簿的一个有效的依据,更是相关经济责任的有效证明,它很好的重现了历史经济事件,譬如说相关的经办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签字和印章等等,这些都是中职院校经济关系的有力依据和证明,为了处理日后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起到很强的监督与指正作用。

3.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的问题所在

3.1学校管理者不重视财务档案管理,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众所周知的是,财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中职院校来讲,是一项保存发展史实、服务当下的重要工作,但是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是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本没有正确而有科学的认识,在内心深处存在应付差事的思想。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原始凭证的整理工作的时候,很多领导认为这样的活动耗时耗力,也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和经费用于档案的管理活动,也不愿意将整理凭证列入到学校管理的议事日程之中,这就使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一直停步不前。

3.2财务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中职院校根本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财务人员来兼职进行管理,这些人未曾针对档案管理活动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对业务情况不熟悉,再加上财务工作工作量特别大,无暇顾及档案管理活动。有的学校虽然有专门的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但是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之下,自身不具备一些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甚至连最基本的图文处理工具都不会,没有办法胜任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1]

3.3管理过程不规范

由于财务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和管理者的忽视,很多中职院校在管理的过程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中职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情况。譬如说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检索工具和纸质档案,很多情况下,电子档案和磁质档案以及纸质的档案没有做到同步;在档案鉴定完成之后,需要销毁的档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均不能按时销毁,这些都是由于管理过程不规范而出现的问题,也是缺乏有执行力的管理制度所形成的问题,亟需整治。

4.中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的创新优化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财务档案的管理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譬如说要比以往更高效、更快捷的为中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要求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财务档案的快捷管理,中职院校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离这些要求还有很远的差距,需要认清现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管理。

4.2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服务中职院校发展

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在财务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信息化处理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同样是当下财务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必由之路。所以,在创新和优化财务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譬如说防盗门、空调、温度计、灭火器等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及时的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和扫描仪等现代化信息管理不可或缺的办公设备,并对财务档案的基础信息实行存储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强化管理过程,还能够方便以后的使用和查阅,从而利用大量的会计档案为之后的财务审查奠定基础;其次,必须要建立起中职院校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要通过科学的考察,制定一系列的与中职院校发展相关的财务档案管理方式,而且尽可能的避免形式化。针对在以往的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应该进行有效的规避,譬如说要建立起搜索工具,还要完善纸质档案,及时的做好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同步;需要销毁的档案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限内按时完成,这些问题都需要落实成制度,认真的贯彻执行。最后,在信息化时代,中职院校的财务档案管理活动还必须要积极的引进信息化技术,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化网络,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开展档案的管理活动。[2]

4.3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对千人千面的档案实行专人负责是一个快捷、有效的管理方法,但是当下中职院校的财务档案管理过程缺乏应有的人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鉴于此,要想创新管理过程,必须要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作为财务档案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员,管理人员对财务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程度,对其后的使用过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现阶段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一是要强化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就是要完善他们的工作技能,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当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和操作一系列的软件和应用,只有在这样的基础条件支撑下,才有可能完成财务档案的创新应用管理。

4.4发挥财务档案的应用潜力,从而更好地为中职院校发展服务

在发挥财务档案的应用潜力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要编制科学合理的档案检索,包括目录等工具检索;其二是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检索,提高管理效率;其三是要建立起统计台帐,譬如说查阅登记簿、档案汇总登记簿、档案移交清册等等;气死食药将一些基础建设的档案进行分类存放,并和一系列原始凭证一同归档;最后还需要利用财务档案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对学校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围观的财务运行的不足和问题,都能够提出一系列的见解,从而更好的为中职院校的发展做好信息服务。[3]

职务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21世纪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经济一体化和教育社会化,为适应这一潮流,我国的高等院校正在深化改革,实现“四化”,即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我校作为国家重点中职院校、兵团职业院校的龙头,正参照高校管理模式,完善财务制度,减少财务风险。

学校财务风险指学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带来的风险,集中采现在预算收支不平衡、资本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我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我校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事业结余等。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是目前我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学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经济主体,随着其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学校财务风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现金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制度缺陷,诱因是学校事业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应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意识,完善项目核算辅助帐,监控账外债务的变动情况,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引进社会力量改革校办企业。

1本校财务风险的来源

1.1成本意识淡薄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虽然近年来,我校加强了部门成本核算力度,但仍有部分部门、专业系对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安排和教师聘用,从不进行成本核算,致使部分专业或培训不但不能赚取收益,还会造成支付教师各项费用的困难。

1.2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学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货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学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1.3后勤的粗放式管理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校后勤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因粗放管理造成的管理漏洞,如:大宗采买较随意,不办理统一采购报批手续、不经正常手续订立采买合同等,这种随意性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预算开支,容易造成支付困难。

1.4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近年来,我校明显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瓶颈”迅速转变为资金“瓶颈”,基建的投资规模及工程款的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

2本校采取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2.1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它是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贯穿于学校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袭、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

2.2加强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2.3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

(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安全高效的会计系统。从会计业务流程中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资金内部控制。超级秘书网

(3)着力构建规范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实施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而采取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应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明确涉及资金支付和流动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和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建立财务重大事项(包括大额资金收支)报告制度等等。

职务管理论文第4篇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中职院校想要争取更多的生源,提高办学质量和竞争实力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提高职业院校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在竞争之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够推动院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提高。中职院校不但在培养专职人才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这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这就需要院校建立一种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分配和利用,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二、中职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正确的认知

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正确认知,导致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这方面不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最终造成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工作没能落实。财务部门没有科学的理财方法,一直沿用着过去报账型的工作形式,缺乏对院校资金动向的分析和评估。此外,其他部门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不闻不问,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所有相关的工作都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

(二)预算编制不合理

其一,编制方式不合理。院校在预算分配方面往往使用“基数加增长”的分配形式,这种形式虽然非常简便,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但是却缺乏规范,其任意性较大,缺乏对预算资金的科学分析,这种形式一直沿用下去,会造成资金的浪费甚至是预算的资金不足。其二,长短期目标协调不合理。编制预算的工作人员,没有将院校运行状况以及今后的建设发展和预算关联起来进行缜密地分析,所以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缺乏对院校收支活动变化状况的了解,为了使得院校的收支达到短期的平衡水准,而忽视了院校的长期目标,最终会导致院校长期发展中资金的不足。其三,机构设立及人员安排不合理。多少职业院校缺乏相关从事预算计划和分析的机构,专业人士不足,即使部分职业院校从事人员众多,但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的认知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其四,预算内容不合理。一些中职院校部门出现截留资金的状况,没有将所有全部资金的收支状况纳入到整体的预算之中,导致这一部分资金流失。

(三)预算执行及监管不严谨

其一,预算执行不严谨。各项资金的收支状况需要严格按照部门的预算来执行,这项工作是非常严谨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却没有按照预算来执行,没有合理地安排资金的使用,随意地使用经费,造成支出范围扩大,支出标准降低,支出次数频繁,最终导致预算与现实执行出现不对等的状况。其二,预算执行监管不严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受到各个部门的监管,然而很多中职院校却缺乏这一方面的监管,仅仅落实了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的工作。在确定预算之后,若是缺乏有效的监管,会使预算执行不透明,最后可能出现预算与执行不对等的状况。其三,财务预算考核不严谨。在财务预算考核方面的不严谨,同样也会影响到预算目标。在进行考核的时候,考官不应该以个人的角度去评定考核的结果,要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去评定。

(四)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中职院校没有建立起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即使有些中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院校没有遵循制度办事,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各部门经费预算的准确精细的分析和评估,也会直接影响到对资金合理细致的分配,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就会显得不透明。一些学院的部门利用了学院尚未完善制度这一问题,不经过财政相关的部门的准许,擅自设立项目,在收费时候使用自制的票据进行收费,甚至是省略掉开收据这一步骤,而没有使用财政部门同一印刷的收据,在这个过程中,收费管理部门没有明确。

三、应对和解决的方案

(一)更变财务预算管理的观念

首先,财务人员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其次,财务部门需要将工作落到实处,不得眼高手低,要将预算转化成对过程的管理,使整个部门实施在各项预算全过程中的管理,让预算的事前起到控制作用,将预算向管理层进行渗透。此外,中职院校中的各个部门也要更变封闭的观念,预算管理的工作涉及到整个院校的发展,所以在预算工作这一方面,各个部门有必要接受财务部门的全过程预算管理,这样能够让各个部门更顺利地进行预算的执行。

(二)增强预算编制的过程

其一,完善预算编制的机构。对院校财务机构设立的改革,增强财务预算管理的职责,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有利于将财务核算的职责转型为财务管理的职责。财务部门的机构可以设立为以下五个:第一个是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实行管理的职责和分析财务状况等工作;第二个是预算管理机构,负责落实院校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管和收据管理等工作;第三个是经费管理机构,负责经费的调配、核算和使用效益分析等工作;第四个是收费管理机构,负责院校的各项收费工作;第五个是财务核算机构,负责对经费收支进行核算和分析等工作。各个部门也应该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和调配,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来,清楚部门内部在这个过程中的职责,根据自身的工作的范围和年度目标,给出详细的经费预算的内容,财务部门根据各个部门所给出的经费预算内容进行核实,最后再对所提出的经费预算内容进行确认及汇总。其二,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模式。过去的固定预算模式和定期预算模式等编制预算方法需要进行更变,为了更好地适应院校的需求,则需要将弹性预算模式、增量预算模式、零基预算模式和滚动预算模式融入到预算编制之中,使得各种模式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同时,将各项的工作任务和各个部门的职责融入到预算之中,实现预算的全面涵盖。对各项预算的项目通过调研征询,商榷项目经费是否有必要、是否合理并控制开支金额的数目。其三,明确预算编制内容。经费的预算内容需要由各个部门向财务部门进行申请,财务部门则需要对预算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核实,根据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来分配预算资金。首先,财务部门需要对经费支出的预算需要实行定额的管理,根据国家的政策和单位的分配制度进行资金的安排,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标准,使各项预算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安排。其次,财务部门要根据院校的发展规划,结合院校的财力状况,妥当地安排资金的使用,以由重到轻或由急到缓的程度进行资金地先后安排。

(三)增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管

财务部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院校相关的财务制度来执行,不得对预算的内容进行随意地添加和调整。此外,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不得以封闭的形式,必须公开透明,根据预算内容执行下拨给各个部门预算的经费,如有需要添加或调整项目经费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核实现实情况是否属实,才准许添加或调整。财务部门还需定期地对资金的收支状况进行查阅和分析,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当中,如出现资金与预算有所出入的时候,需要及时地和相关部门商讨对策并解决问题,以保证院校年度的收支平衡。财务部门首先要增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收支状况进行监管,以确保资金宽松,对于超支等状况,财务部门可以酌情不给予经费下拨。

四、结束语

职务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职能 文献综述 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14-03

所谓职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职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对于职能的定义,有的书称为“功能”,有的书称为“机能”。英文中的“function”基本含义为“effect”作用、功能,或“employment”职务、职责。不论如何解释,归根结底职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

财务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是财务本质的体现,是确定财务管理任务与作用的客观依据。财务究竟有哪些职能?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有关财务教材中对财务管理职能有正面的论述以外,其历年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也没有进行正面、深入的探讨。尽管这些年来提出来的看法很多,但都未展开深入论述,而且有些凌乱。主要有:(1)二职能说:资源分配(包括筹资、投资、分配等具体职能),财务监督;(2)三职能说:组织、调节、监督;(3)四职能说: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五职能说: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协调、财务控制;(5)六职能说: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加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

另外,由于中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从创立初始起,就属于财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依附于财政管理。当然也应该承认,这和中国当时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务模式是完全吻合的。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当一部分职能已被国家财政所替代,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实际上只剩下根据国家宏观计划的要求编制企业财务计划,对资金运动各环节进行日常控制,这极大的削弱了财务管理的职能,降低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财务职能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系统的总结和回顾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财务职能理论研究的推进和对财务实践的指导。纵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财务职能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引入产权理论前的财务职能;引入产权理论后的财务职能。

一、引入产权理论前的财务职能

在尚未引入产权理论前的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郭复初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它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四个方面。他对财务职能与财务的作用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财务的作用是财务职能的发挥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财务的主要作用可以表现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相统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等等。

余绪缨认为,企业理财的基本职能是围绕企业财务目标,正确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并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财的运筹作用―调节、配置和平衡作用,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促进企业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顺利进行。

吴水澎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表述为:科学的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企业同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体说,财务管理具有决策、计划、控制、组织、指挥、协调等职能。

刘恩禄、汤谷良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财务管理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耿汉斌、谷行素等认为,社会主义财务的职能有六个: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殖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刘贵生、熊哲玲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财务筹资职能,二是财务分配职能,三是财务监督职能。他们不同意将财务职能按管理的一般职能划分为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指挥、组织、调节、监督等等。

陈毓圭认为,对财务职能有两种不同的表达,这源于职能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偏重于功能的发挥,指一种工作所起的作用。从这个含义上理解,筹集资金、分配资金实际上是财务工作本身所起的作用,即财务的职能。另一种含义上的职能则偏重于职责的行使,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是指管理职责的行使,体现了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就财务管理而言,其职能也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

从上述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没有离开对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郭复初、耿汉斌、谷行素、刘贵生、熊哲玲的观点;有的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吴水澎、刘恩禄、汤谷良的观点;而余绪缨则将财务的功能和职责结合起来界定财务职能。

另外,在对财务功能和作用的关系上,学者们的观点也不同。郭复初、耿汉斌、谷行素认为财务功能不同于财务作用,财务的作用是财务职能的发挥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而余绪缨、陈毓圭,则对这两个概念不加以区分,他们认为财务功能就是财务工作所起的作用。这样看来,无论“职责”本身的定义如何,财务理论界约定俗成的用“职责和功能”来定义它,并且功能与作用二者之间的不能完全画等号。

二、引入产权理论的财务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财务在企业中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财务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看来究竟该具备何种职能,才能保证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的都能实现。产权理论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财务职能理论的研究,使财务职能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观点是把企业本身作为财务主体,在此基础上论述财务职能。伍中信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在郭复初财务五大职能观(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监督等)的基础上,提出财务有两大基本职能观:资源配置和财务监督。他认为企业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细胞,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无不体现着企业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内部配制的功能。因此,筹资、调节、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企业财务监督职能并列起来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笔者对这一观点持有异议,他把财务的功能和作用混淆了,我们知道功能和作用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他把筹资、调节、投资、分配作为一个整体即资源配置来看待,从而与财务监督并列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观。其实,资源配置只是财务各职能有效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并不是财务的职能。

另外一种观点是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并且侧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学者关于财务职能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引入产权理论后,中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所有者、经营者的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但他们对财务职能的界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干胜道、罗飞、王竹泉在所有者财务职能与经营者财务职能的观点中,认为决策是属于所有者财务职能,经营者财务的职能不包括决策。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决策贯穿与企业的始终。大到企业的高层领导,小到企业的基层领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决策,只是由于决策的范围不同而已。因此从这一个层面上讲,经营者财务的职能也应包括决策,他们的差别在于经营者财务决策主要是微观方面的,而所有者财务决策是从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上考虑的,主要是宏观层面。另外,王斌对所有者财务职能与经营者财务职能论述不全面,他认为所有者财务的职能只是监督,经营者财务的职能只是决策。笔者完全不同意他这种观点,认为所有者财务的职能应该还包括决策和控制这两个方面,经营者财务职能还应该包括计划、组织、协调这三个方面。

三、财务职能理论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财务职能的观点,不论是引入产权前的财务职能理论,还是引入产权后的财务职能理论,客观上讲,这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关于财务职能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力的指导了财务在实践中的运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我们知道,财务职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财务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环境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管理模式正在从职能导向转化为流程导向等等。因此,我们在深化财务职能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影响财务职能的因素。同时,在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把财务管理职能同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投资、分配等区别开来;(2)要把财务管理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方法)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3)要把财务管理职能同财务管理原则如财务协调等区别开来;(4)要把财务管理职能同垫支资金、增加价值等区别开来。四、财务职能理论研究的趋势

另外,在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特别是对近几年有关财务职能理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呈现几大研究趋势:(1)从财务本质看财务职能。(2)财务目标与财务职能。财务职能是财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有了职能才能实现目标,职能为前,目标为后。(3)财务环境对财务职能的影响,不同的财务环境,财务的职能有所不同。

五、如何致力于财务职能理论研究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财务基本理论系统框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财务职能理论的研究也必将取得长远的发展。笔者认为,研究财务职能理论,应该从财务本质、财务主体和财务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1.从财务本质看财务职能。事物的一切功能都是由其本质决定的,要界定财务职能,首先必须认识到财务职能是由财务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从财务本质着手来确定财务的职能。对于财务的本质,中国一直存在着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分配关系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等观点。不同的财务本质论,造成了对财务职能的不同认识。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将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论”,从而将财务职能总结为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改革开放后有人提出将财务本质理解为某种经济关系,或某种资金运动论。其财务职能归纳为组织资源职能、参与经济决策职能、筹集资金职能、实现价值职能、分配价值职能、财务监督职能六职能论;以及决策职能、计划职能、控制职能三职能论。但是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可以说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一方面财务管理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加强对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事前、事中的控制,有效的降低成本。因此,现代企业财务职能应具有财务决策、财务监控职能。

2.财务主体与财务职能。不同的财务管理主体,对财务的职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从财务主体入手来研究财务职能。财务主体是独立进行财务活动的特定单位,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它决定着财务运行的范围,是财务发挥功能的基本单位。就国民经济活动而言,我们可以把财务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财务、中介经营机构财务与企业财务。其中国家财务的职能主要是财务监督;中介经营机构财务的职能主要是决策、计划、协调;企业财务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控制、监督。

3.财务环境与财务职能。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环境来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当;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和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等方面。

财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财务的职能,财务的职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变化取决于企业财务环境的变迁,同时也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在中国,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财务管理依附于国家财政,很多财务的指标都根据国家财政部门下达进行,因此这一时期的财务职能主要表现为编制各项财务计划,核定定额流动资金,确定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自主理财的地位得以确定,树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进行科学的决策、如何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财务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监控、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协调。

在知识经济爆炸的今天,企业面临的财务环境也时刻在发生变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财务环境的变化,各种财务职能的新观点将会层出不穷,财务职能理论将会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郭复初.财务通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2]余绪缨.企业理财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吴水澎.略论财务的本质及其他[J].中国经济问题,1987,(3).

[4]刘恩禄,汤谷良.高级财务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5]耿汉斌,谷行素.社会主义财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6]刘贵生,熊哲玲.试论财务管理方法产生的客观依据[J].人大复印资料《财务与会计》,1998,(8).

[7]陈毓圭.财务学术前沿课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职务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50-03

教务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1],又可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型工作:一类,调配教学活动时间、场所和设备,安排专任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教学档案和成绩档案的收集与分类,基于教学效果综合分析给出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教学改革和管理政策调整建议,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另一类,面向在校和离校师生的教务服务与学籍档案管理,解答师生单体的业务与制度咨询,保障教学所需的管理资料和相应表单,通过服务师生的交流接触,发挥着向教师传递事业热情、向学生传递职场风范的作用,虽无授业之功,确有传道解惑之责。然而,教务管理工作任务重,时间性强;零散琐碎,重要性强;工作繁重,成就感低;工资待遇不高,晋升困难。甚至一些高校领导对教务管理认识度不够,重视度不高,使其从业岗位人员职业认同感缺乏[2]。由于内心的浮躁情绪和外部的不公待遇,导致较多教务管理人员丧失工作热情,没有教育管理和改革的积极性,对人对事敷衍应付不思进取;还有些教务员,业务水平难以胜任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教务管理效能的持续低迷,严重削弱了高校应对教育新形势的能力,隐性而深刻地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探寻有效对策破解这一难题,切实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使之不仅能迅速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而且更为规范、科学和高效,这是每一位从事教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3]。

一、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教务管理人员是教学活动实施的组织者、教育政策的解读家、教学档案的分析员、教学改革的参与人,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而且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信息意识、时效意识和改革意识[4]:(1)完善并分类保存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日志、考核试卷及审查表单、课程设计和实习资料、毕业设计及在校和离校学生的课程重修的过程档案与结果档案;(2)安排各专业各门课程的理论授课、校内外实习实践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并协调组织有关单位和教师实施教学;(3)参与制定学校和教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时解答师生的政策疑虑、提供教学过程服务;(4)定期分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结合日常的教学流程监控,以反向推求的方式评价各门课程和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反思本单位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流程的设计合理度,基于此提出经验总结和改革建议;(5)针对本校人才培养规格下的教育教学管理难题,与专业教师一道,前瞻性地制定教学管理改革方案。由此可知,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耐心负责的职业操守

教务管理工作本质上是服务工作,他们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5]:(1)在提供教务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同一问题反复咨询、提问不清甚至无理取闹的情况,教务员既要尽快解决问题又不能针锋相对地争执,始终保持服务员和教导员的心态。这就要求其主动研习教育管理理论、积极总结经验,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在准确把握管理政策原则的基础上变通服务,避免问题滞留或流向下游。(2)在教学过程和成绩档案的管理中,每学期都要发放和收回堆量的教学资料,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与认真负责的作风,准确应对海量数据,否则小小的疏漏都会打乱教学秩序,影响一个教师的事业、毁掉一个学生的前程,导致教育质量分析结果出现偏差。

(二)较强的档案管理水平与数据分析能力

档案管理和数据分析是教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绝非机械地收发和保存,纸质材料与电子文档的分类方式必须符合本校教学流程规范、满足教育质量监控需要,同时教务员还承担着基础数据分析的职责:(1)教学资料的完备完整和管理策略,不但决定能否快速准确调阅和按需衍生重组,而且是规范并监控教学过程、开展主动教育效果分析、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的必备前提。因此,要求教务员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技巧、领会本单位数据分析策略,能够规范类地分保管电子数据和纸质材料。(2)教务管理不仅要监控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还要分析教育效果、总结成功做法、找到管理疏漏、厘清改进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务改革建议。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深透的动态数据梳理、敏锐的教学成效分析、可行的管理改革设想、规范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宗旨与活跃的改革创新能力

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知高校的学科专业情况以及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运行的基本规律[6]。当前,高校改革举措多步子大,无论从广度、深度、难度上看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教务人员必须强化改革意识,既要为改革服务,自身也要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改革、参与改革、服务改革,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始终保持:(1)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状态,能够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主旨,基于国策校情,恰当选用契合本校人才规格的管理策略和流程方式,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2)活跃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努力钻研积极尝试契合、高效、主动、前瞻的管理方式,提高应对新形势的能力。

(四)规范的职场素养展示与人文关怀服务态度

教务管理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与师生交流接触,过程展示的职业素养、自然体现的人文气质,是教务管理品质的主要标志,对于优秀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稳定都具有深刻影响:(1)对于学生,教务管理人员虽无授业之责,同样承担熏陶其职场风范和从业态度的任务。以自身职业行为,影响学生养成优秀的职场素质,规范整洁又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高效优质的服务效能、专业而又亲和的交流技巧、端庄素整的着装与配饰等,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职业信息,与专任教师共同构成大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体系。(2)对于教师,提供服务的职业化、效率化和人文化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维护教学秩序、稳定师资队伍、激发教育热情的效应。

二、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的瓶颈

(一)发展空间受限,工作情绪低迷

教务管理人员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1)在多数人的意识里,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艺术,教务管理人员只是做杂务琐事的办事人,工作内容的知识含量低、教育贡献少、职务晋升机会少、所得待遇相对低;(2)多数时间陷入常规的流程事务,而且需要经常加班,根本无暇顾及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而很多高校的干部选拔条例又重学历轻能力、重职称轻贡献,全心投入工作教务员陷入职称晋升困难职务晋升无望的困境。很多教务管理人员丧失工作热情,出现教学检查不认真、教学材料归档不及时、材料上报不及时、部分材料出现遗漏等现象。更有甚者,其服务态度也大为改变,说话僵硬,蛮横,与学生和教师发生冲突,这种现象无形中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学校的发展[7]。

(二)教育经历不足,管理方式失准

绝大多数教务管理人员不再参与或者从未参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无法切身体会本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考核标准、教学资源及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实际状况,难以实质理解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效果期望,只能教条地实施管理:(1)照搬照套其他学校管理制度和方式,经常出现由于管理模式失当而反复修订细则、缺失数据采集项目等情况,引发师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教务管理效率受损;(2)在教学质量分析和监控中,他们完全依赖督导组,无信心和能力量化分析,置于纯粹的管理组织者,职业素养结构不完整。

(三)高教理论薄弱,创新激励缺位

绝大多数教务员欠缺高教系统理论,创新能力又得不到应有的培养:(1)平均学历达到或低于大学本科,罕有教育学科班出身,有些还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大多数教务员理论素养匮乏,科研意识薄弱[8],很少开展高教理论和改革研究,缺乏高等教育理论,更谈不上创新探索经验,没有能力破解当前教育管理的难题;(2)缺失评价和奖励机制,单纯依据职位和职称划定薪酬待遇,忽视创造性业绩。在工作中他们养成了惰性,安于现状,用最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完成工作即可。因而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且没有创新[9],成为学校管理效益提高的短板。

(四)工作生活重压,无暇修养内涵

教务管理人员也是普通人,工作情绪受多方面影响:(1)工作中,承担大量烦琐的重复性劳动,任务的时间性和准确度要求高,经常出现一项任务尚未完成紧急项目插入进来,未处理和未完结的资料堆满桌面和地面,同样的疑问反复解答,多位教师和学生围堵咨询、索要资料,学期初和学期末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应对各级各类的教学评估等等;(2)生活中,担当着儿女、兄妹、父母、朋友等多重角色,需要购房购车、赡养老人、养育儿女,筹措日常、教育和医疗开支等等,在各方重压下,尤其是中青年教务管理人员出现心理和生理问题。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教务员,根本抽不出时间规划环境和修养内涵,更谈不上时刻保持优雅的举止和谈吐了。

三、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的对策

(一)加强绩效考核,调整晋升政策

适度调高薪酬待遇,按照实际任务量细化分配等级,增加干部职数并出台鼓励踏实付出的职务晋升制度:(1)建立健全教务工作考核制度,实行定期、定量、定性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津贴、晋升、聘用挂钩,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每一位人员工作上尽职尽责[10]。针对任务重责任大、各教学单位工作量不均衡的问题,在整体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岗位津贴的前提下,按实际工作量核算岗补。(2)适度增加教务管理的高级职称比率和管理岗位职数,或者以校内聘任的形式拓宽晋升渠道,平衡教务管理与其他管理岗位的晋升机会。在职称评聘和干部选拔过程中,既要看工作过程表现,又要看工作结果情况;既要看工作态度,又要看工作实绩;既要看量化指标,又要看师生评议;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鼓励安心本职、热忱服务和主动创新。

(二)制定鼓励参与教学的政策,批次开展业务培训

创造条件帮助教务管理人员深入教学单位,真实掌握本校学科专业的客观条件和发展需求,真实了解本校各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当前大学生的思维动态,感同身受地体会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难度,保证教务管理模式切中适用:(1)一方面,打破职称学历限制,支持和鼓励教务员坚持一线教学;另一方面,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地参加教研室的研讨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掌握专业和课程现状及走势。(2)制订按年度分学期的批次进修和培训计划,创造条件安排教务员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加强校内教务管理经验交流和改革探讨。从而,使得教务员逐步成长为教育领域的准专家,针对本校发展需要,有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和管理改革建议。

(三)加强高教理论研究,鼓励创新做法

开展高教理论与管理模式研究,是系统学习高教科学、综合提高表述能力、比对研习管理技巧、尝试破解管理瓶颈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创新地尝试前瞻性研究成果或引入可借鉴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教务员的改革热情和创新自信都至关重要:(1)一方面,原则要求高职称高学历教务员必须主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并帮扶其他成员投入课题研究,营造积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氛围;另一方面,科研处、高教所或教务处设置专项课题给予起步扶持,资助学术基础好的教务员争取校外项目,培育研究型教务管理队伍。(2)鼓励创新应用尝试,改革依据无论是来源于自身研究还是论证引进,只要取得改进效果,都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甚至必备条件,激发改革热情,锻炼创新设计和方案落实能力。

(四)营造人本关怀氛围,定期开展素养培育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此,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素养修为,必须切实改善其工作学习环境、创造人文高尚的氛围:(1)发动专任教师和勤工俭学学生更多地分担简单常规的教务事项,把教务员从大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开辟专属的教学档案保管室,避免教务管理空间被无序占用,允许个性化、人文化布置工作环境;(2)关注教务管理人员的家庭生活,人本地统筹其工作与生活作息时间,实行医疗病患互助机制帮扶突发意外困难,构建起文明友爱的团队氛围;(3)按学年开展热爱教育、按岗敬业、厚师厚生等类型的系列研讨与谏言活动,按学期举办公共礼仪、讲演与辩论、才艺培训和读书交流等类型的培养班,不定期组织校内外文体活动等。

教务管理的效能质量和人文深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运行秩序,客观影响着专任教师的教育情绪、示范培养了学生的职场素质;更重要的是,教务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应对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必需条件。针对当前高校教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遵循优秀管理人员养成规律,探寻有效的可行对策,营建促发展且可发展的成长环境,激发并扶持其提升职业修养,整体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职业素养,拉升教务管理效能,为优质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友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4,(18).

[2]孙红丹.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紧迫问题与对策 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蒋芳薇,刘粤惠,张扬.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问题与对策探讨[J].高等理学教育,2010,(2).

[4]施爱平,姜银方.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浅析[J]. 江苏高教,2003,(2).

[5]王诚怡.加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探析[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03,(1).

[6]邹萍.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述评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7]纪霞,高成.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现状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

[8]杜飞.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 报,2011,(9).

职务管理论文第7篇

从国际文件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被普遍认为是应对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是指将机构的职能活动作为文件分类的首要和根本依据。作为文件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国际标准,iso15489《信息与文献 文件管理》代表着当前文件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实际上采用的就是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它把分类视为文件管理的智能控制工具,将职能活动分析作为分类的前提,提倡在分类的基础上制定文件处置依据、文件保管与利用方案等,从而为文件全程管理提供一致性框架。

一、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出现的背景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职能分类法都是早已有之。然而,它在主要以机构或问题为依据的传统文件分类法中,只是一个“配角”,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门的实施方法。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档案界才将职能作为文件分类的首要和根本依据,并为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建立详细的方法体系。

1、对文件认识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起,北美档案学者主张对来源概念赋予新的理解,认为“来源”不仅指文件的形成机关,更包括其形成目的、形成活动、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等等,即文件的职能和业务活动来源①。这种理念被称为“新来源观”,又称“职能来源”。职能来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文件、档案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档案界对文件的理解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变,从对文件内容的关注转向对文件背后职能活动的关注;认识到文件不仅是一种信息,更是机构业务活动的证据;文件管理是业务驱动而不是文件自身驱动的,文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业务发展。

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为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上的动力和依据。只有维护文件之间的职能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文件对机构业务活动的记录性,实现文件管理对业务活动的支持,并留存机构职能活动的鲜活记忆。

2、传统文件分类法面临困境

传统文件分类法主要是年度分类法、问题分类法以及机构分类法,实践中常常采用的是将年度与问题,或者年度与机构进行组合的复式分类法②,问题或机构分类法是其核心。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档案界都未能对什么是“问题(subject)”进行明确界定。“问题”既可以指主题、职能,也可以指事件、事物,而这些很少和机构的实际业务活动相关。③ “问题”内涵过于模糊,导致在分类的过程中难以把握,在实践中造成很多混乱和不便。

另外,现行机构的组织结构调整已成为常态,将不稳定的机构作为文件分类的首要依据,将导致分类体系的频繁变动,从而造成文件管理的混乱。随着机构业务活动的复杂化,文件往往是跨部门形成。电子文件的普遍应用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一份电子文件可能由分散在多个系统中的多个数字对象动态组成,只有将其按照职能来源组织在一起,才能保证文件被充分理解并被系统及时捕获。

对文件认识的转变以及传统分类法所遭遇的困境,使得人们把目光转向文件背后的业务活动。尽管机构内的部门会经常调整,但法律或社会赋予其的职能以及对其职能的要求却是相对稳定的。将文件按照职能活动进行分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分类方案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文件管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二、如何建立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

iso15489从文件管理控制的角度对分类进行了说明,虽然提到“分类结果可以用于制定文件分类方案和词典、题名及标引规则”,④但并没有明确、完整地阐释如何制定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作为文件管理领域的佼佼者,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践。其中,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naa)于2001年制定了《设计与实施文件管理系统手册:业务信息管理方法》(dirk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business information)⑤,它详细阐述并扩展了iso15489中提到的设计方法论,提出了建立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的步骤,并提供了相关的产品和工具。为了支持加拿大联邦政府机构按照职能整理文件,加拿大图书与档案馆(lac)于2006年制定了构建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体系的设计方法论,这个方法论被称为业务活动结构分类体系(business activity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简称bascs)⑥。本文基于对iso15489以及澳大利亚dirks、加拿大bascs的研究和认识,主要分两步来阐述如何建立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

1、 确定业务活动分类

文件是业务活动的记录,来源于机构的职能活动。分析业务活动及流程有助于了解机构业务与文件之间的关系。业务分类方案能够将文件和它们的业务背景联系起来,这对于形成和捕获真实、完整的文件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无论是作为最佳实践的iso15489,还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探索和实践,都将业务活动分类作为文件分类的基础和前提。

业务活动分类是通过分析业务活动,构建机构业务活动的概念模型。分析业务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职能分解法,主要用于分析业务活动的较高层级,旨在确定机构的职能架构。首先识别机构的目标与战略,明确机构用于实现目标的职能,确定职能中包含的业务过程,分析业务过程的所有组成要素。

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流程分析法,主要在职能以下的层级上使用,旨在分析业务流程的步骤及先后次序。在识别业务流程中顺序开展环节的基础上,分析其与其他业务流程的关系。

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既确定了机构的职能架构,又确立了各项活动、事务之间的先后次序。分析的结果可以通过业务活动等级图反映出来,必要时可辅以业务流程图。

机构需要根据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复杂程度确定等级结构的层次,一般不得少于3级。对这些层次的命名尚未达成共识。iso15489和澳大利亚dirks称为“职能-活动-事务”,而加拿大bascs称为“职能-分职能-活动”,本文采用前者。dirks对职能、活动和事务的定义分别是⑦:

职能(function)是机构内业务活动的最大单位,代表着机构为了实现其目标而承担的主要职责,处于机构活动的高层级。

活动(activity)是机构为了实现每一个职能而进行的主要工作。一个职能和若干活动相连。

事务(transaction)是业务活动的最小单位。它们是任务,而不是主题或文件类型。事务能够用来明确活动的范围或者界限,能够为确定满足机构业务需要的文件提供基础。

业务活动分类的等级结构图如图1所示:第一层反映业务职能;第二层反映组成职能的所有活动;第三层及以后各层对活动及组成活动的事务进一步细分,事务的副产品就是作为其记录的文件。

2、 映射文件分类

根据业务活动分类,映射文件分类。文件的分类工具包括职能词典和文件分类方案,用于对文件进行分类、命名、利用和检索等。

职能词典是被选作优选词的术语列表,描述业务活动分类中确认的职能、活动和事务。每一个术语都有范围说明,解释其在机构业务背景中的意义和用法。职能词典将这些术语按字母顺序排列,而每一个术语都被置于“职能-活动-事务”的等级结构中。为了便于用户使用,职能词典也包括和优选词意义相近但不用于分类、命名的非优选词,这些词可能是用户在非正式场合习惯使用的。建立非优选词和优选词之间的关联,可以引导用户选择优选词。职能词典的主要优势在于对自然语言的使用进行控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查准率。

文件分类方案是一个等级结构,对应于业务活动分类的“职能-活动-事务”结构,建立“类-子类-案卷”结构,如图2所示。辅以职能词典的文件分类方案能够规范类目的描述,避免因为术语意义相近而将文件错误归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三级类目的排列顺序,比较典型的是字母顺序和流程顺序。澳大利亚的dirks采用前者,而加拿大的bascs采用后者。笔者认为将类目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除了便于按字序进行查找之外没有什么意义;而将类目按照流程顺序排列则反映了业务活动开展的自然状态,同时这种顺序是负责将文件归类的用户所熟悉的,因此更倾向于后者。

三、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的意义

1、文件管理的智能控制工具

文件和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存在于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这种联系对于文件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机构职能活动对法律法规的遵从也是通过这种联系反映在文件管理上。对于这种联系的把握和维系成为文件管理的根基。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以业务活动分析为基础构建文件分类体系,实际上是对文件和业务活动之间联系的显性化和固化,能够为文件管理的诸多环节提供一个系统的、一致性的框架。

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适用于所有载体形式的文件管理,在文件管理系统中的优势更为明显。具体来讲,在文件管理系统中,文件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捕获,捕获一般由系统自动实现。为了避免电子文件的流失,要求在文件形成之前就确定捕获哪些文件,以及归入哪一类。而这是基于主题或机构的分类方案所无法支持的。只有根据文件背后的职能活动才能提前确定哪些文件需要捕获,归于何类,这就要求按照文件反映职能的类别区分文件类别,而这正是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所支持的。一旦文件类别得以确定,就可以将同一类别的文件作为一个单元进行逻辑处理。就可以根据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的等级结构结合职能活动的重要程度以及其他因素,对文件进行自动化、批量化地鉴定和处置;而且还可以对同一职能类别的文件实施统一的安全保护和利用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分类实际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孤立的整理环节,成为贯穿于业务流程、文件管理流程的连续的智能控制工具,为文件的捕获、鉴定、处置、安全、利用等提供支持和一致性控制。

2、 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基础

文件不仅是机构业务活动的证据,还是机构重要的信息资产。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不囿于机构或者主题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文件与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能够将文件按照职能进行跨部门整合,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跨部门交流和共享。

对于政府机构而言,借助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可以打破政府部门的行政划分,推动跨部门合作,并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企业而言,基于职能的文件分类便于整合各分支机构、各部门的知识资产,使得全公司的知识能够统一起来,更好地协同与共享。

注释:

①黄霄羽:《来源原则“重新发现”的发展进程与基本内涵》,《北京档案》,2004年第10期。

②陈兆?、和宝荣、王英玮:《档案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③ paul sabourin, constructing a function-based record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usiness activity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http:///files/artcile_and_information/ constructing_a_function__based_records_class_sys_gusiness_activity_structure_april_2002.htm, 于2009年6月15日访问。

④ 安小米、焦红艳:《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城建档案》,2002年第3期。

职务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模式当中,高职学校的办学体制也日趋多元化。随着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决策的与实施,高职院校开始全面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当中的一个改革重点。财务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主干课程之一,也应跟随着这股改革的浪潮,推进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1世纪的今天,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时,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着重学生灵活就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以满足日后的就业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把其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全面发展,且兼备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对复杂的边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从事财务和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成效不明显

由于受到学校环境条件的禁锢,使得部分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代脱节,所沿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过于陈旧。课堂整体缺乏互动性,师生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一来,财务管理课就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理论课,难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财务管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教学特色不够明确,与时代脱轨

一般来说,为了与其他的高等院校区分开来,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打造特色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实际来看,教学特色并不明确,过分借鉴高校教学模式,对于社会上关于财务管理的话题以及需求关注力度不足,导致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轨,无法满足财务管理教学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目标不确切,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目前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实际来看,所指定的财务管理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学生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现偏差,教学质量日渐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明显。

三、基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教材建设,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传统的财务管理教材缺乏对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的准确定位,一部分重点教材、推荐教材也不全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再加上,市场上流通的可以供高职院校选择并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材并不多,如何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将显得十分重要。为此,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一线教学的财务管理老师开发,以免引发分散、水平低下、标准不统一问题。与此同时,负责教材开发的教师还应采取相应的规范标准,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保证理论知识基本够用的基础上,增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或板块,如:专题知识讲座、财务案例解析等。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针对财务管理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或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从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由具体案例接触到基础理论的理解,从基础到深层次的知识,逐步掌握,逐步接受。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并能积极自主探索,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尽可能地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把这些典型案例和理论知识融合起来进行讲授,通过分析典型的财务管理案例,能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务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

(三)拓宽教学手段,增加网络新媒体学习阵地

新媒体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阵地,基于新媒体的财务管理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财务管理教学的有效结合,它能够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到财务管理教学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譬如:教师可以在利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媒体技术,开发财务管理网络教学平台,把教学课件、练习题目、教学案例等资料放到网络平台上,既实现资源的共享又为学生预习、复习、讨论提供方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立问题咨询单元,学生可以在这个单元模块上相互咨询和交流,对于一些有疑问的内容,可以拿出来相互讨论。以多维度、多层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四)多元化探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所谓“学以致用”,财务管理创新教学,意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之中。高职院校应增加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比重,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专题探讨、课堂上增加案例讨论、增加财务管理实训课学时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操作和管理业务,让学生在实习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在经验中获得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语

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相关教学工作者,只有立足财务管理教学现状,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革新教学理念,不断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促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为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文龙,胡世强,王黎,杨平.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新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