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徽建筑论文

安徽建筑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3:58

安徽建筑论文

安徽建筑论文第1篇

【关键词】民居特点徽派文化现代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徽州地区多丘陵山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交通不畅,徽州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在建筑、民俗、饮食、风水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中。徽派建筑在规划和雕刻艺术方面讲究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巧妙构思,顺应自然。平面布局样式灵活,变化丰富,空间的处理注重形式的美感,马头墙和小青瓦的使用,构成粉墙黛瓦的视觉美,在建筑的雕刻上面,就地取材,富有内涵,把石雕、木雕、砖雕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

1.徽派建筑的民居特点

1.1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信徒―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强烈的宗族观念也是徽派民居在营建上规整一致,在楼高、面积等因素上都表现出统一性的原因所在。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统下的产物,其美学效果却是绝妙无比,让人叹为观止的。墙体的围合、限定空间的作用。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刷的黑瓦白墙,绝大部分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元,正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辟有厢房,可住人或起到起居的作用。

1.2依山傍水,青山绿水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山林茂盛,依山傍水。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地形山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合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在这个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林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粉墙黛瓦,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清幽淡雅的水墨画卷,空灵古朴,渗透着一种东方之美。

1.3因地制宜,舒适适用的智慧美。我国南方民居建筑为解泱隔热与通风的问题,其构筑形态亦可划分为三种,即采用天井、敞厅,深出檐、重檐,及杆栏式的构筑。徽州民居亦属于南方民居系列,上述适应气候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其建筑上皆有体现。我们都知道徽商在这一时期的地位,这种以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四合院,忌讳财源外流,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而这种围合式的建筑布局也充分满足了我国古代农村超级大家庭的聚集需要,和谐统一了家族、家庭、社会的一体关系,对增进亲情,稳定社会关系有着一定的贡献。而这种建筑也融入了徽州人的智慧,房屋的巧妙设计无论在文化价值或是历史价值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2.徽派建筑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

2.1颜色上的相呼应。徽派建筑的黑白对比是和谐统一的,而现代设计中也注重色彩的对比。现代建筑的色彩较为丰富,以明快,淡雅的色彩为主。在建筑外观上,以白色、银灰、暗红居多,也有淡蓝等色彩。而在徽派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安徽,看上去显得更加神秘,而又有―种古老的现代的色彩。旧城和新区的结合,通过多种色彩的搭配和建筑上的碰撞,使得建筑更加大气和迷人。

2.2材质上的交融。材质是建筑的主要构成要素,徽派建筑主要以木材或者青石板为材料居多,而现代建筑以木材原料较少,但是在装修、装饰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木质家具、饰品。在现代建筑中,以水泥、钢筋、碎石、瓷砖为建筑原材料,追求的是坚固、光滑、简洁的美感。

2.3景观意境上的相通。徽派建筑的特色就是依山傍水,青睐于园林情调。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才是建筑与自然的最和谐的状态,所以徽派建筑与景观山水结合的恰到好处,远远望去,诗情画意。现代建筑更将景观和环境相结合,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现代建筑很多时候是在建好的建筑后再加入景观。当然也有一些现代大师在自然环境里建筑新的建筑。

2.4思想上的启发。建筑的发展是迅速的,不仅是理念、技术、材料的发展,人类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利用建筑空间的组织变化,满足人的使用要求,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知道,徽派建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与大自然相融合,其既顺应自然的法则,又合乎科学,富有情趣,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给现代建筑有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建筑风格要协调统一,不排斥外来文化,努力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形式。

安徽建筑论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政策 现状 建议 激励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加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建筑业在快速发展、成为该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也使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并存在着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够高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现状阐述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问题,并提出政府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给与安徽建筑业发展相仿的省份以借鉴。

1.安徽建筑节能政策现状

安徽的建筑节能起步并不晚。早在1992年,合肥琥珀山庄就曾进行过5种墙体、6种屋面的节能试点,受到过国家建设部的肯定。安徽省建筑节能工作始终坚持“政策为导向,设计为龙头,标准为支撑,组织为保证”的工作思路。建立专门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撑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1.1建立安徽省地方法规和规章

2003年6月下发《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废除传统耗能墙体材料,积极推广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2005年9月印发了《安徽省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审查要点》,用于指导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做好建筑节能审查工作。2005年11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住宅建设项目和新建商场、宾馆、办公楼等建设项目,在方案审查、立项审查、设计审查、竣工验收方面加强节能管理。2006年1月《进一步加强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审查监督管理工作。

1.2推进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建设

2001年1月,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建设厅联合了《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了《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SF防水保温屋面构造》、《安徽省民用住宅太阳热水器一体化建筑设计、安装标准》等节能图集和标准。

1.3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

结合安徽省情,制定和实施了有关建筑节能工作的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如《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建科[2006]7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建设[2006]115号)、《安徽省关于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007] 号)、《安徽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等。

与此同时,各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节能工作办法和意见,如合肥市制订的建筑节能规章《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合政[2006]27号);铜陵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贯彻实施意见的通知》(铜政[2004]11号)、《铜陵市“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实施纲要》;蚌埠市建委制定的《关于推行应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的通知》(建政秘[2006]185号)等。

2.安徽建筑节能政策面临的问题

2.1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亟待创建

安徽省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 单纯依靠用户、建设方自发的行为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目标。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除了认识不足、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制约。一是缺乏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至今仍然缺乏鼓励企业节能、节材、节水、节电、环保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有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做了一些节能等方面的尝试,但都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仍缺乏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三是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并要求地方政府予以配套,但各地落实建筑节能各项费用的情况并不太理想,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实。四是目前针对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是以财政补贴为主,受财政预算额度影响较大,不够稳定,建筑节能税费优惠等稳定、长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

2.2建筑节能长效机制未建立

从安徽各地建筑节能进展情况看,针对“十二五”期间更大规模、更长时期节能改造的财政政策、融资模式尚未确定。在法律层面,《节约能源法》已经修订并颁布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开始实施,但是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要使这些法律制度真正得到落实,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地也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目前,这方面工作还处在刚刚启动阶段。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建筑节能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缺乏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不足,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这影响了业主节能的积极性。

3.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建议

目前安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完整的激励措施,建立以经济激励措施为主,以加强行政管理和完善节能服务机制为辅的建筑节能激励措施体系。

3.1完善管理政策,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的立法研究

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法律法规具有全面性、操作性、前瞻性,使政府、企业、家庭、个人都能在法律框架内找到节能减排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建立起一套长效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安徽省在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尽快完善本地的节能减排地方法规体系,促进本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继续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完善建筑节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抓好《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部分)》、《安徽省民用住宅太阳热水器一体化建筑设计、安装标准》、《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施工及验收规程》、《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安徽省民用建筑工程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及《安徽省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技术规程》等标准制定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工程节能监理工作导则》、《安徽省节能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及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建筑节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力度,实施建筑节能闭合管理。

3.3建立建筑节能激励政策框架

理顺节能管理及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的机制,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各方责任,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使节能与各方利益直接挂钩来促进各方的节能积极性;加强限制性政策:对建筑物、能源系统(设备)的能效水平及节能管理(尤其是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提出强制性要求;加大鼓励性政策的力度:对高效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给予经济激励,抵消部分由于采取高效节能技术而带来的增量成本,并支持中介机构参与建筑节能的活动。

3.4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措施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要给予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根据《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研究制定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从财政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筑节能,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对于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和经济上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

3.5对开发商和建筑企业进行财政补贴

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贴息补助,即政府用财政收入或发行债券等收入支付企业用于节能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二是直接补贴,即政府以公共财政部门预算的形式直接向节能项目提供财政援助,如对研究与开发项目、示范项目和能源审计项目等的补贴。

3.6建筑节能科研开发推广项目应列入安徽各地方科研计划

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入强度,并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同时实行精神奖励与经济激励并行的节能激励政策。要研究制定对经认证合格的节能产品和材料减收产品增值税的相关政策,鼓励生产、采用节能产品和节能材料;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建筑节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通过节能改造、电费降低而产生的收益,实行按比例分成;改革有关建筑奖项的评审办法,把是否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作为重要评审内容。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与导向研究”,编号10030503044。

参考文献:

[1]赵凤.科技创新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安徽省阜阳市绿色建筑发展调查[J].安徽科技,2010,(6):43-45.

[2]赵凤.绿色建筑发展与科技创新[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5):60-61.

[3]赵凤.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华东科技,2010,(1):40-42.

[4]何长全,李国昌,陈莉.节能建筑推广动力及激励机制分析[J].工程质量,2011,29(11):5-8.

[5]陈莉.节能减排政策与合肥科技创新环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44-48.

[6]陈莉.基于博弈论的建筑节能政策导向分析[J].商业时代,2011,(18):116-117

[7]俞越能,王琴琴.芜湖着力健全墙改政策配套体系[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2):18

[8]汪青松,陈莉,陈二祥等.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的推广――安徽省安庆市绿色建筑建设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08,(5):115-119

安徽建筑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式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徽式建筑;幼儿园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每一座城市都在不断迈向未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实力日益强大,文化的软实力逐渐被重视,中式传统建筑的去与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维持居住舒适度人性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使得中式传统建筑的未来之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徽式建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值得我们去讨论和研究,其中由徽式传统民居为代表,但由于其数量众多,建筑规模大和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保护而废弃破坏。因此探索出从实际出发并且有效的徽式传统民居改造升级的方式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对于徽式传统建筑最好的保护是让它新生成现代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让徽式传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使其有独具特色的创新设计。

2.研究的意义

徽式传统建筑独具特色,除了用作展示和旅游景点之外,还可以恢复原有的居住功能,或者利用徽式传统建筑精致的造型、装饰及其包含的文化底蕴,改造升级为特色餐饮、酒店等空间。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将独具特色的徽式传统建筑设计元素进行保留使得徽式传统建筑得到重生,这使得它的文化得到很好的展示与传承。

(三)研究的方法

就实地考察传统徽式建筑,上网查阅资料与文献,从徽式传统建筑研究、徽式建筑改造实例研究及徽式传统建筑改造幼儿园设计研究这三方向分析现代设计元素在中式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二、徽式建筑概述

(一)徽式建筑的房屋结构

木制是徽式传统建筑的房屋内部主要结构,筑造房屋的原料大多选择砖块、木料以及石材。梁架需要承担重量所以选取的材料体量大,并且十分注重上面的装饰,横梁的两端部分精细雕刻着圆形的图案,中部的图案多样。梁架由多个构件巧妙组合并雕刻着精美花纹,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完美交融。徽式传统建筑的梁架部分大多并不是漆上彩漆而是刷上桐油,既显得古朴典雅又延长了梁架的使用寿命。建筑的墙角、天井、栏杆、照壁、花窗多处都是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等石料进行切割堆砌而成,在筑造的过程中注重保留石料本身的纹理。

(二)徽式建筑的色彩构成

徽式传统建筑的原料选取大多就地取材,着重保留原料本身具有的色彩、色泽和花纹,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其建筑的色彩构成以灰白为主要色,以黑、深灰、深蓝为辅助色,加以熟褐、赭石为点缀色,色彩的对比与搭配协调完美。徽式传统建筑的大面积统一色彩和局部的色彩点缀的对比是其色彩构成的基本手法。粉墙黛瓦青砖、红色对联和暖色木雕等也同时与周围绿色的群山和金灿灿的油菜花等环境色彩相对比。体现出来的色彩构成丰富具有韵律感且层次感强,这些色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徽派传统建筑独特的色彩构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给人厚重的历史感。

(三)徽式建筑的装饰构件

徽式传统建筑的大门筑造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门楼称为门罩,具有预防下雨时雨水顺着墙体溅落到门上的作用,也是徽式传统建筑的门脸,体现了主人的地位。门楼在门框上部的位置装饰有精美花纹,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砌出向外挑的檐脚,屋顶两面坡上覆盖有像鱼鳞一样造型的小青瓦,被人称为“鱼鳞瓦”,使屋顶看起来更加具有层次感美感,是徽式建筑常用的传统设计方法。徽式传统建筑在天井周围的回廊用木制格窗来分隔空间,具有采光、通风和防风等作用。格窗的图样多样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徽式传统建筑通常在房屋门外或门内安设有照壁,照壁有挡风和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雕刻有装饰。

三、现代设计元素在徽式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一)安徽绩溪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坐落于安徽绩溪县老城区的北部,改建之前曾经是县衙和县政府,现在是中小型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具有展示空间、影院、观众服务、商铺、行政管理和库藏等功能。设计者李兴钢建筑师说:“这是一部胜景几何之作,胜景是自然,几何是人工,也是建筑。”绩溪博物馆整个建筑由一个连续起伏的屋面覆盖,像起伏的山峦一样的造型使得其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三角形屋架被有规律地布置其中,现代的方式使用砖、瓦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使得其保留徽式传统建筑就地取材的建筑风格同时更具现代感。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对徽式建筑原有布局进行重释,分设多个庭院、天井和街道巷子。建筑内部沿街有两条水渠,汇聚到主庭院的水池中。主庭院被设在建筑的南侧,保留徽式建筑的典型布局。在博物馆的主入口对面安置别致的假山。观赏流线围绕大门、主庭院、水面,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绩溪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有着相似处,在都是朴素白色墙面,绩溪博物馆的独特是它外墙用旧的处理手法,使得墙面略微粗糙,看起来更加自然与周边小县城的环境相融。

(二)云夕深澳里

云夕深澳里书局是由建筑师张雷设计的作品,位于杭州桐庐江南镇的名为深澳的古村中,是以古村落中有着一千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宅景松堂为主体进行改造升级。为更适应现代社会,云夕深澳里书局在保留了部分原有基础布局后,设置了开放的社区图书馆、人文与民俗展示空间和商店等功能区。云夕深澳里书局对多处精细的木制雕饰进行了保留,在建筑的外表面墙上融入现代元素塑造历史肌理感,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感。从云夕深澳里书局外部乌黑的墙壁走入对比鲜明的雪白的室内时,仿佛由古代到现代的过渡。

四、徽式建筑改造构想

(一)徽式建筑改造幼儿园分析

1.概述

如今,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大,城乡教育政策的调整变化和农村各方面的衰落等各种因素,使得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及情况愈加糟糕,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家庭方面看,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常年在外无法照顾被留守的儿童,导致很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较敏感脆弱。从学校方面来看,农村教育的衰败和条件不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没办法拥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应有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机会,更需要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各方面的学习空间,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关注。在徽州部分地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2.徽式传统建筑存在的问题

防水防潮的问题,徽州传统建筑大多位于我国南部地区,空气比较潮湿。徽式传统民居的天井排水设计如果不当,会让室内空间过于潮湿、湿气大,木质结构易被腐蚀,使人长期居住不舒适。传统建筑房屋结构的问题,多数徽式传统建筑都是石砖木质的结构。房屋的木质结构大多暴露在外部,虽然大体结构保存完好,但很多木质结构底部由于年岁久远而腐蚀。部分建筑外墙墙面出现裂缝裂痕,房屋内部砖墙完露,外墙很多地方脱落局部开裂,门罩瓦片掉落。很多徽式传统建筑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起居。

(二)徽式建筑改造幼儿园要求

将徽式建筑改造幼儿园应以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适宜的空间和学习环境为主,因此应以该年龄段儿童们的生理心理方面特征作为改造设计根源,需要对有关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建筑规范有所了解。为了创造一个真正健康宜人的幼儿生活环境,也应尽量保证在通风采光的方面采用自然方法,更多地选择绿色生态对儿童无伤害的建筑材料。改造设计时要注意建筑的空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空间功能的合理性,建筑的每个空间和建筑整体功能协调性和合理性,改造的建筑单体要和周围建筑群和整个周围区域的融合性。同时应当注意设计的风格和空间形式等方面的协调,新旧建筑的衔接与对接,环境的融合,要避免改造后的建筑太过孤立,与周围环境对比过于鲜明。在改造设计时应该对结构、材料、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和了解,对建筑的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有保障。改造时要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对房屋需保留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加固和翻新。

五、结语

安徽建筑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徽派建筑;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106 -03

一、徽派建筑以及“百村千幢”工程

2013年年初,著名电影明星成龙先生将其私有的徽派建筑无偿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同年9月,他又将另外4栋捐赠给北京亦庄世界企业文化园。这一系列的事情,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同时使徽派建筑走入了普通人的视野,引发了徽派建筑保护的热潮。

安徽是拥有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省份,而这其中,又以皖南地区最为集中。皖南地区指的是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主要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市六市 。这里的传统村落是非常独特的,有着“程朱阙里”和“东南邹鲁”的美誉;这里的传统村落中,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也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还曾培养出走南闯北素有“儒商”之称的徽商……这里的传统村落所孕育的,正是我国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

徽派建筑作为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我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其建筑特点,集中表现在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外表特征上;其装饰特点,则集中表现在“徽派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上;其居家特点,则集中表现在高宅、深井、大厅上;其整个传统村落的特点,则集中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上。徽派建筑依山傍水,与高山流水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且规模宏伟、布局协调、古雅简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四水归堂”是它的内涵,徽派建筑凝聚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和古代徽州人民的卓绝智慧。

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尤其是徽派建筑,相对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来说,保存得比较完善,这其中,有自然环境的原因。皖南地区多山地丘陵,交通十分闭塞,因着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和破坏都没有对这里的传统村落造成太大的影响,也使得这里历经千百年的沧桑都从未遭受过毁灭性打击 。

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善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国政府部门对其的保护工作的进行。这其中,与政府在其中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是分不开的。以下就以黄山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例,探讨我国政府是如何构建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以保护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的。

黄山市“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是黄山市政府部门于2009年开展的一项在徽派建筑保护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百村千幢”工程计划总投入60亿元,为期5年,对黄山市地区的101个传统村落、1065幢徽派建筑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目的在于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结合”的徽派建筑保护新路,使黄山市地区的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得到全面维修,恢复徽派建筑的整体风貌”,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守住徽派建筑的“筋、骨、肉”,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 。2013年4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黄山市又积极贯彻实施此《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百村千幢”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工作。

二、“百村千幢”工程的成功之处

黄山市政府部门在“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中,为保护黄山市传统村落中的徽派建筑,采取了许多措施。而随着首次工程的结束,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在这其中,黄山市政府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证传统村落保护和徽派建筑保护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黄山市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坚持“原地保护为主、异地保护为辅”的传统村落中徽派建筑的保护原则,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徽派建筑抢修、迁移、认领、徽派建筑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和调整办理程序等7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支持“百村千幢”工程的行政和政策体系。这为黄山市的“百村千幢”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上和政策上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黄山市政府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大力发展与徽派建筑有关的科技和技术,加大人才的培养和投入

为攻克徽派建筑保护的关键性技术难题,黄山市市政府部门先后开展了项目支撑、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运作等一系列活动,研究、利用和推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了传统村落中的环境整治问题,还有徽派建筑中的用水、排水、防火、防潮、防虫、采光、通风等问题,使传统村落的原住村民们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在徽派建筑中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人居环境。

在人才投入方面,2009年12月,黄山市政府推动成立了以研究院为主要阵地、以省级重点高等院校为合作者的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此中心集合了大量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徽派建筑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自成立至今,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于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和发展,系统开展了徽派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方法研究、继承与发展设计技术研究、传统工艺研发与推广研究等多项工作,为皖南地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政府部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黄山市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大批优秀的徽派建筑工匠返乡,并鼓励他们传授徽派建筑的建造和修缮技艺,增强了徽匠队伍的实力,解决了许多传统村落中面临的传统建筑工匠不足的问题。这项措施的实施,非常有助于黄山市政府部门本着“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传统村落中的已经破败了的、濒临消亡的徽派建筑进行修缮和再建造,从而进一步为黄山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徽派建筑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在于,只有在其中生活过的工匠们才真正了解徽派建筑需要修缮成什么样子、如何修缮才是最好的,经由他们参与修缮的徽派建筑可以避免被建造成“假古董”“假古建”的建设性破坏的厄运。

(三)完善财政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百村千幢”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黄山市市政府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确保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首先,建立有效的财政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黄山市市政府不仅建立健全了“百村千幢”工程奖补资金随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确保每年的财政支持能够持续增加,以保证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量;而且还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银行贷款、社会参与等多元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和整合力度,鼓励各种市场资源积极参与,通过认领、认租、认购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向企业、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筹措建设资金,吸引了70%左右的社会资金投入。

其次,政府部门本身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随着“百村千幢”工程的持续开展,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黄山市市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加大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的专项财政支持力度。黄山市市政府一直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经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等等。在不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的同时,仍然可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量。另外,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安徽省省政府在黄山市市政府的影响下,启动了徽派建筑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申报工作,全面推进传统村落中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这也使得黄山市市政府的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

(四)加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普查和立档工作

早在2009年,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一幢一策”,要求各地区政府部门认真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实地勘察每一个传统村落中的每一幢徽派建筑,因地制宜地做好每一幢徽派建筑的修缮利用方案。2013年,安徽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又明确要求了各地县级政府部门要全面组织开展传统村落中的徽派建筑的立档工作,对其的数量、分布状况和保存现状等情况,以多种方式建立并完善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档案,并完成各类相关保护规划编制。这些措施都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损毁和消失,从而为全国范围内系统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百村千幢”工程的不足之处

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在取得多项成果的同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第一,“百村千幢”工程是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而进行传统村落开发的。黄山市市政府所开展的“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仅从名称上看,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保护”,还有“利用”,也就是传统村落以及徽派建筑的开发。

其实,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做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原住村民们渴望当地经济能够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撇开“开发”只谈“保护”是不现实的,是不符合黄山市的实际情况的,是无法使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工作持续进行下去的。

但是,传统村落真正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开发”和“利用”,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黄山市市政府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以此为卖点,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发展旅游业并不是使传统村落获得经济发展的长期的、良性的方式,这甚至不是传统村落参考发展的正确道路。首先,发展旅游产业会无可避免地对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造成损伤和破坏,这是发达国家都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更何况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的我国,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黄山市。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遭受到损毁,这并不仅仅是数字意义上的问题。其次,如果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徽派建筑就一定要发展旅游产业的话,以皖南地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数量和集中程度,是要在整个皖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让当地人靠旅游业谋生吗?那如果扩展到全国范围呢?以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分布之广泛的情况来看,那是要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旅游景点了吧?无论如何,这是不现实的,是绝对不可能的。再次,黄山市市政府在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过程中,不仅没有谨慎地对待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反而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开发利用工作当做“百村千幢”工程的一项成效、当做一项工作成果、当做一项政绩来宣扬,这正是我国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传统村落保护认识浅薄、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的一种表现;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主流声音不仅不是反对,反而是满意和赞扬,也反映了我国人民整体对传统村落保护认识浅薄、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交给对传统村落保护缺乏认知、意识淡漠的人,传统村落真的会受到“保护”吗?如果放任这种势头发展下去,“百村千幢”工程的最终结果将会如何,令人细思恐极。

第二,徽派建筑构件偷盗、倒卖现象严重,屡禁不止。在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中,徽派建筑的构件被偷盗和倒卖的情况十分严重,使徽派建筑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近年来,随着文物市场热潮的发展,它们又成了古董和文物贩子们用以牟利的“商品”,随着偷盗和倒卖行为的日益猖狂而流散到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市场。

随着人们对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逐渐受到重视和保护。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工程也在许多方面有所建树。然而,对于徽派建筑构件的偷盗和倒卖现象却是屡禁不止,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村落的原住村民们并没有认识到也不理解徽派建筑的价值和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为改善生活条件,村民们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护的老房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更何况一些还没来得及调查立档的徽派建筑,这些构件或被挪作他用,或被文物贩子们买走,若想追查下去,困难重重;另外,村民们有时会随手拆走已经受到保护的徽派建筑的一块砖或一片瓦,做“急用”,这在他们看来,连“偷盗”都不能算,是正常行为,怎么能被“禁止”呢?另一方面,随着古董市场的升温和徽派建筑知名度的提高,古董和文物贩子们趋之若鹜,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总会有人铤而走险,更何况,在徽派建筑构件倒卖方面,连一条“高压线”都没有;而传统村落的原住村民们也会受到蛊惑,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的“破砖”和“破瓦”能够换取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比他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或者是在城市里辛苦打工挣得都要多,何乐不为呢?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徽派建筑的构件偷盗、倒卖现象屡禁不止便成了皖南地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头号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却是长路漫漫。

参考文献:

[1]孙四化.皖南地区音乐非遗的表现形态与艺术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1(20).

[2]韩成,承杰. 发扬互促,赋予新生――徽派建筑风格的辉煌再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51-52.

[3]张小叶. 隐密的流失 徽建保护难过“钱”关[N].中华建筑报,2013-06-14004.

[4]刘杰,何聪. 黄山保护利用“百村千幢”古民居[N].人民日报,2011-09-04004.

[5]安徽: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J].城市规划通讯,2013,(05):14.

[6]祁俊.徽派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走向系统化科学化[N].黄山日报,2013-07-11001.

安徽建筑论文第5篇

关键词:徽文化;传统美学;意象;创作;陶瓷

0 引言

徽州文化自诞生以来,从默默无闻直至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究其根本,离不开徽州文化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徽州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标本,激励着我们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对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陶瓷餐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日用器皿几乎伴随着中华文化相生相发展,它既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饮食器皿,又承载着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价值。陶瓷餐具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且工艺成熟,将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涵具化并通过餐具作为载体体现,对于弘扬徽州文化,扩大徽文化影响力,以及提升陶瓷餐具的文化性、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1 徽州文化概述

徽文化作为一方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向世界展现着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典型标本和活化石,徽州文化主要涵盖新安建筑、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志学、新安教育、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等其中,尤其以新安建筑即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闻名于世。马头墙对密集坐落的皖南建筑群有着良好的防风防火的作用,又被称为封火墙,其形远观似高昂的马头,因而得名马头墙。其构造随着屋面坡度层层跌落,以斜坡长度定位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面覆以小青瓦,并且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金花板,最后在上面放置各式“座头”,主要有“印斗式”“鹊尾式”以及“坐吻式”,其错落有致,疏朗俊逸的造型为世人所深深地折服,成为徽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

2 餐具设计中徽州建筑元素的应用实例

纵观当下设计界,不少当红设计作品攫取中国传统纹样造就意象,透露出浓重的中国风格,而这种风格大部分源自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取与概括,徽州文化深深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广博与深邃,值得被深加发掘,以人们喜闻乐见而又不事张扬的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文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继而饮食方式和用餐习惯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在进行以徽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日用陶瓷餐具设计时,更加注重把当下人们的饮食方式与用餐器皿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使餐具能够满足不同使用需求。餐具作为一种颇具历史的日用器皿伴随着每个人每个家庭,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提高了餐具的制作工艺和品质,另一方面餐具的种类的造型又遭到人们惯性意识的束缚,少有兼具“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餐具,因而,如何打破传统造型的外框,寻求新的设计语言对日用餐具加以修饰,使其既具有使用功能又具备鲜明的民族审美性成为本次课题设计的一个新突破口。

2.1 对徽文化元素应用现状的市场调研

在进行方案构想之前我们对目前的市场做了如下的调研和分析:

(1)网络调查:通过网络查找基于徽文化为元素的生活用品设计,分析其设计类别,设计思路,对徽文化元素的概括方法以及受众的反映。

(2)实物研究:分析市面上现在餐具的材质,用途,使用过程中的优越点,对缺陷加以改造,研究现有餐具的结构。

(3)通过问卷调查把握用户对餐具的使用需求及期待,调查徽文化中有哪些意象值得被提取,列出统计数据。

2.2 “印斗式”马头墙元素造型元素应用

在经过一系列调研之后我们确定提取徽文化中最具辨识度的“印斗式”马头墙作为设计元素,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集大成之作,徽派建筑是徽文化反映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结晶,马头墙作为徽文化的一张名片,目前已具备极高的辨识度和鲜明的特点,其象征徽文化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其作为建筑审美的意义。粉墙黛瓦以独特的造型连绵在徽州地区,俨然是一幅泼墨山水画的意境,“儒商”美称的徽州商人有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尚黑,尚善,尚义,如这黑白般活的鲜明。

我们针对已选元素提出的第一个方案为“徽州表情包”,将徽州建筑趣味化,通过对餐杯,餐碟,餐盘,筷子架,小食碟的不同搭配组合,一则体现徽派建筑的鲜明特色,同时更如同为徽派建筑画上神色各异的表情,使整套餐具的造型更加活泼风格化,也更具有趣味性。

安徽建筑论文第6篇

关键词:徽州建筑;当代建筑与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任何一座历史古城中,新与旧建筑并存是不可避免的。强调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发掘历史和文化根源,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是协调新与旧之间的桥梁。从传统建筑的形体、空间、色彩或材料运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构件,经过凝练形成新建筑的有机部分,较容易使这个新旧结合的群体协调统一,升华到新的艺术境界。

“从徽州建筑中借鉴学习”是一个很宽泛的内容,不应狭义地理解为诸如建筑形式、营造法式、格局、装饰、材料等具体问题上来。谈到“借鉴学习”,应该去吸收徽州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最精髓,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其建筑思想,是从满足功能,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考虑人们最本质上的心理需求。

一、传承建筑文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神”在于其空间的流动变化和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不同使用功能。而这种变化又是通过屋脊、梁架、门窗、隔扇、飞罩、屏风等有形的实体来实现的。这些特殊的有形构件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精髓,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表面装饰,它们的作用恰恰是具有功能性的。

实现创新,最基本的是设计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各领域相互作用的过程。纵观设计发展历程,新的观念、新的学派的产生,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的发展以及技术、材料的发展相联系。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设计创新观念、认识方面的基础,也是高格调、深意蕴设计创作的保证。

扬与弃是一对矛盾:在建筑设计中成功地解决矛盾是创造理想环境气氛的途径。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世界。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它不能够在自己本身中具有矛盾,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生动的统一体”。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向前发展。作为创作主体的设计师比起工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整体地把握建筑与环境,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关系。扬其精华、弃之糟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趋向国际化。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的继承、创新首先要有个正确认识,克服对传统继承与发展的自由与保守两个极端,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正视现实,既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又要跟上时代的脉搏,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建筑设计的未来,必将在继承、发展与创造中展现出绚丽的风采。

二、传承建筑文化的方法研究

对于建筑文化而言,传统建筑文化既包括建筑的物质特征,又包括建筑的精神特征。目前在对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上,有两条成功的道路,一是传统建筑物质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以贝聿铭先生为代表。另一条是传统建筑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特征现代化道路,以日本的安藤忠雄先为代表。这两条路都是在研究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完成了“视觉融合”的。

(一)传统建筑物质特征的现代化道路

该道路是以贝聿铭先生为代表的,他以现代的视觉,通过对传统形式的提取,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赋予了传统建筑形式以新的生命。他设计的一系列作品创造出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香山饭店设计中,借鉴许多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从影壁、牌楼、粉墙、灰砖、天井、院落、方与圆的母题、民间磨砖对缝的工艺,到云南的石头,东北、山东的卵石等应有尽有,由于他有明确的立足点一一重组传统建筑的细部,探索现代中国建筑民族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为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中物质的继承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贝聿铭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传统中宝贵的建筑风格与工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新生代中国建筑设计师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建筑设计语言——玉立的亭台、精美的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相比较西方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更具有力量感。

(二)传统建筑的精神特征的现代化道路

安藤忠雄在他的《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中就如何继承传统,阐述了他的观点:继承非形态的精神。他指出,对传统的继承,不应该是继承传统的具体形态,而是继承其根本的精神的东西,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关于文化传承,他强调“顿悟”,他的观点是以东方的非逻辑的思维为前提的。同时。他继承了“地域主义批判”的重要思想: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同时,发扬现代建筑的进步之处,将其运用在实际建筑实践中。根植于建筑场所,充分尊重其风土性、结构上合理、使五官都能感受到的建筑。不是将地域性无批判的直接引入形态,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实践中重新解释地域性。建筑实践应该形成对现代建筑的积极批评。

三、传承徽州建筑文化的方法

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继承徽派传统,要从徽派传统的精神内核入手,继承它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文关怀、精神文化的营造等精髓。这些文化精髓的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形式取决于功能的需求,由功能决定形式。

(二)在建筑设计时,加强对大环境的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性质调整到人与环境和谐,互利互生,使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而环境对人的正面影响增至最大。

(三)强调人文关怀,装饰形式与部件都具有积极意义,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以及无意义的物的堆砌。

(四)室内装饰风格朴拙典雅、亲近自然,采用砖、木、石、竹、麻、藤等当地天然材料,营造自然氛围,给居住者安定、敦实的生活感受,不要刻意造作,脱离生活,营造华而不实的空间,给居者以消极、虚幻的影响。

(五)注重空间的精神塑造功能,增加空间文化内涵,如空间中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书法、图画等等文化传达元素的丰富运用,使得空间本身就如一本内涵深厚的书籍,空间主体长期浸泡于其中,必然得到身心的熏陶。

四、徽州建筑文化的辩证思考

在徽派建筑韵味的弘扬和坚持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已经引起当代设计者的关注:首先,有的所谓的新徽派建筑,只会随意地附上“马头墙”、“花格窗”等徽派建筑符号,就认为是继承徽派建筑的精髓了。更有甚者,将许多不相干的建筑元素牵强附会地拼合在一起出来的建筑作品更是让人汗颜,其实这些和坚持、弘扬徽风徽韵毫不相干。其次,年轻一代的许多设计师钟情于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如瓷砖、玻璃及金属材料,所做的建筑外观色彩艳丽,这在一些徽州古村落中经常被“发现”,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这对整个徽州建筑群体是极大的伤害。如何继承徽州建筑的韵味,要解决的现实难题还相当多。就从以上两个问题,凸显了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紧迫性。不少城乡新建筑对徽派古建单体建筑符号粗劣的简单仿制,以为这就是坚持徽派建筑的特色,这一误会的产生,说明徽州学界对徽派建筑特色的理性开掘和把握还很不够,缺少对徽派建筑人文内涵和建构特色深刻而又全面的思考。

当然徽州建筑也有其作为封建社会文化产物的局限性,在很多功能设计上体现出其对女性的思想禁锢、封建等级制度伦理、室内采光不足等问题。所以只有整体地、本质地把握徽派建筑的特色,从内质上而不是表面上体会徽派建筑之妙之美,才有可能在新徽派建筑中融入古徽州人生活、文化、艺术等理念,从骨子里弘扬徽派建筑的特色,坚守徽风徽韵。徽派建筑在保持和弘扬前述诸多优点特色时,扬长避短,尝试建筑外貌保持徽州古建风格,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力求在建筑设施上融入现代科学技术。

五、结束语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本身正处在探索的阶段.处在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夹缝当中,在这种状态之下向前和向后都倍感重负。在新徽派建筑实践中我们应当把对徽派建筑的意义和意义的表现作为一种积极的追求,这种追求应是对徽派建筑文化的真切体会,而不是形式的承袭或仅仅局限于一些具体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只有这样徽派建筑创新才真正找到了具有生命力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安徽建筑论文第7篇

中国传统民居没有严格的流派划分标准,多以本地降水、日照等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但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地域性建筑,是带有地域风格特色的建筑,不同派系的民居可以体现出其地域性的特征。“马头墙”,虽是徽派建筑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局限于安徽一省。由于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即浙、赣、皖、闽四省交界之处,所以现有资料显示,古时徽州地域的建筑都有马头墙的存在。因此,马头墙的特征差异可体现不同地区民居的地域性差异。

浅析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防火墙等,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徽州旧时建筑因村落房屋密集,有防火、防风之需,所以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后因其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其重叠轮廓似阶梯,根据马头墙的多少和民居的进深有了几阶梯之分,也称其为叠。普通规模的民居其马头墙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而在较大的民居建筑中,因设前厅后堂,房屋进深较大,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式,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墙体形式多为“金印式”或“朝筋式”,以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墙体安以 “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各式“座头”:多以鹊尾、吻兽、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为主要的造型元素。所以,马头墙除有实用功能外,兼具装饰功能和美学价值,并以此使建筑蕴含文化的沉稳感。即使不懂建筑的外地游客,也会因马头墙的生动形象而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

南北民居中的马头墙

马头墙,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形态和特征。徽派民居一般以青瓦白墙、高墙深院及天井飞檐为典型特征,其马头墙最为抢眼。闽派民居即流行于福建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建筑中的封火墙也是由来已久。

1.徽派民居中的马头墙

在所有马头墙样式中,徽派“马头墙”最为名副其实。其形态酷似马头,高高昂起,造形随屋面坡度相应高低,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或段,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面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上面再安上各种式样的装饰性座头。马头墙因其高低错落的形态而具有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其色彩则沿用徽派建筑的青灰色调,因此与江南绿树白水的自然风光构成相融合的画面。随着人们对封火墙防火、防风优越性认识的日益深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其文化意味的深入思考,马头墙由此风靡。马头墙在形态、色彩上将徽派建筑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体现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2.闽派民居中的封火墙

在闽派民居中,马头墙被称之为“封火墙”。闽派民居可根据地域分为闽南、闽东、闽北等民居派系,而封火墙常被用于闽东、闽北民居建筑当中。该地区的封火墙形态异于徽派民居的“马头形”,多为“马鞍形”,故有部分地区称其“马鞍墙”。闽派封火墙,有别于徽派建筑的三叠式马头墙,其挑高处是曲凹屋脊线的两端,昂首翘望,形态除酷似马鞍,又酷似亦是两端又尖又翘的舢板船;另外,在不同的地区还有着弓形、阶梯型的封火墙,这与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直角形的形态截然不同。闽派民居在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下,建筑形式多为红砖加红瓦。因此,闽派民居中的封火墙的色彩选择,除带有徽派民居影响的青灰色调外,还有闽派民居独特的红砖色调。闽派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并就地取材,即用生土夯墙、木质框架。闽派与徽派的马头墙在选材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马头墙、墙壁,几乎全由黄泥巴夯筑,后者则采用砖石垒砌。由此可见,马头墙的南北地域性差异明显。

从马头墙的南北差异看古民居地域性

1.社会经济方面的地域性

文化的繁荣和兴盛离不开经济基础。徽商作为封建社会晚期资本雄厚并纵横数百年的商帮,不仅造成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对于建筑的发展尤其重要,无疑是徽州建筑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者。而在闽派建筑中,闽北、闽东的古民居呈现出一种与闽西、闽南完全不同的风格――虽然不及闽西土楼的浑朴厚重,也不似闽南建筑的明艳奢华,但是却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呈现古色古香、典雅和谐的特点。但又因社会的变化、海外的影响、发达的经济以及闽南人精明开放、耐心细致的性格等诸多方面因素,决定其对精致繁复的偏爱。与单调的海平面形成对比的是曲线复杂多变的房脊,呈弧线的弯曲并高高翘起。因此,福建民居中的部分封火墙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特点。

2.文化风俗方面的地域性

闽、徽两地的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呈现出一种理性与节制之美。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头墙在色调、材质的选择上正体现出老庄的美学观。老庄追求平淡自然、顺应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并深深渗透在古民居建筑艺术之中。徽派马头墙、闽派封火墙虽在形态、色调、材质上皆不相同,但都同样顺应自然的美学观,从自然中提炼美的精华。这与闽东、闽北位置靠近江南,深受江南及徽派影响以及推崇理学、笃守古制、看重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两地古民居所蕴含的建筑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理学传统的深厚积淀。

结语

安徽建筑论文第8篇

关键词:徽派建筑;山水画;意境;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4-2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人的思想就像宗教一样也有其纪念碑,这就是建筑。地处古徽州地区的徽派建筑以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为依托,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外部特征,砖雕、木雕、石雕的装饰风格,高宅、深井、大厅的居家环境镌刻成了徽派建筑最鲜活的“纪念碑”,它不仅承载着徽州的历史变迁,也承继着徽州人的文化观念,更加浸润了徽州人的审美追求。

徽派建筑历来讲究自然风韵和山水灵韵,重视建筑布局与整体环境的协调舒适,在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有所兼得的同时,更加注重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回归不仅是“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人居自然化的选择,也是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与归附。徽派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塔、坊等与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了自然古朴、隐逸典雅的优美意境。

但是徽派建筑所构筑的意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它是一种空间艺术,从艺术的相通性上,它杂糅并取各类艺术之长,为之所用。徽派建筑深受绘画、雕刻、诗词等艺术的影响,建筑的构造不仅利用了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也借助了设计、建造者们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由于他们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艺术观念融入其中,所以徽派建筑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意蕴。中国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和审美意识也被巧妙地运用到徽派建筑艺术中,再加上其建造者自身情感价值的倾注,并受所处时代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向往自然状态的生活,因此,在徽派建筑的整体环境中,无不饱含着传统山水画的情结。

一、 徽派建筑艺术中的山水精神

徽派建筑中凝结的山水画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徽派建筑对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山水精神的吸收、实践。所谓山水精神,就是寄情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求艺术灵感与生命价值。也正是有了这种山水精神的融入,才使得徽派建筑摆脱了本身单调乏味的空间形态,从而更加接近诗意栖居的理想之所。经过徽派建筑艺术再生发的山水精神,一方面取决于徽州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特征,另一方面取决于其建造者特别是徽商群体的传统文化观念,前者成为孕育山水精神的“物质土壤”,后者开辟了山水精神更广阔的境界。

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以低山丘陵为主,层峦耸翠,川谷崎岖,河流星罗棋布,涓涓山泉,盘山绕岭,条条飞瀑,穿峡过涧,宛如人间仙境。对长期陶冶在青山绿水中的徽州人来说,自然山水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而他们也在吸取山水灵气中养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其在建筑中的表现,就是如何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留任何人工的雕琢附庸之感。因此,徽派建筑在其选址和布局上,追求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由于徽州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于自然以致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1]另外在建筑的内部结构和设计上,也突出了与山水相融的审美理念。庭院内外,山石草木,小桥流水,和谐组合,构成了徽派建筑形态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制,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意境。

古徽州的自然山水为徽派建筑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也为山水精神的灌注找到了合适的入口。但如果山水精神仅仅是围绕在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那就只能把徽派建筑看成是徒有其表的对自然的依附。徽派建筑之所以内涵深厚,更在于其建筑成为搭载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透过建筑,发现背后“人”的文化观念、审美追求。千百年来,山水精神不仅作为诗画境界的内在尺度,更作为人格魅力的必备要素,深深地浸淫于士人的审美意识之中。[2]素以“儒商”自称的徽商深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熏染,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精神的丰富内涵。他们有着崇拜自然的思想,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奠定了徽州人的自然山水观,也成为他们特有的审美追求。此外,徽商也吸收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智者乐山,仁者乐山”的山水观触发了徽州人的道德体悟。人们以山水来比喻君子德行,“高山流水”成为品德高洁的象征,“人化自然”的哲理又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山水精神。[3]徽州人意识形态上的思想观念对形成山水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是徽派建筑一以贯之的最高境界。

二、 徽派建筑与山水画的意境

宗白华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4]因此,意境成就了中国古典艺术中最高的审美追求,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付诸于诗词、绘画、建筑等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造型,形成黑、白的色彩基调,运用白描、三点透视、虚实相生等艺术技巧形成独特的空间视觉韵味,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气韵生动,以形传神,情景交融,寓无限于有限,自成一种艺术意境。而徽派建筑在视觉对比的色彩渲染上和“谋篇布局”的空间处理上吸收了山水画中的黑白色调的装饰风格和虚实相生的空间表现,以立体可感的效果重现了山水画的意境,而又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和融情于景的丰富感,独具建筑艺术的意境美。

(一) 黑与白的视觉韵味

中国的山水画是以黑白两色为基础,加之水墨的浓淡变化,明暗的层次铺展,黑白两色自由流畅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了中国人对所感知的自然最真切的艺术描绘,而单纯朴素的色调也有着深邃神秘的文化背景。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就认为过于看重色彩是对真的破坏,妨碍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使人浮躁不安,达不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以审美“复归于朴”境界才能达到世界的和谐即“道法自然”。[5]所以,黑白的色彩变化既揭示着客观之景的本质,又表达了画者沟通自然的生命情调。黑白双色的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使中国山水画散发着恬静清雅的气质,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

同样,黑、白两色也形成了徽派建筑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徽州民宅以黑白相衬为总体色调,以黑、白、灰的渐次变换构成统一的视觉韵味,既单纯得一目了然,又透露着高深莫测的神秘。粉墙、黛瓦、静水、碧树、蔓草、修竹,使黑白的人工之色与万物的自然之色交融互见,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富有层次感的水墨山水画。借壁为幕,花影为题,迁想妙得,思味无限,徽派建筑的色感在人居背景中的和谐,蕴含的是返璞归真的乡土气息,从而使山水的意境与建筑的意境“无缝”融合,构成整体和谐的意境美。

(二) 虚实相生的空间表现

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6]而把这种实相落到实处的体现,就是中国山水画艺术所掌握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之放到徽派建筑的空间处理上也同样适用。以徽州民居为例,主要由门厅、天井、厅堂三个分布组成。其平面布局看似平常,实际上,从大门,经门厅(时开时合)到天井(露天敞开),再到厅堂(开放式),厅堂两旁厢房(封闭式),这是一个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明与暗,开放与封闭不断交替变化的格局,形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虚实相对的空间序列。[7]此外,区域也有虚实之分。民居建筑占据了多数面积,构成了村庄的脉络和整体感,是“实”的区域;而建筑之外的池塘、晒场、水口园林等则形成“虚”的区域,创造出徽州奇特的空间特征。徽派建筑正是在虚实相生的空间转换中达到了艺术和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

(三) 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画者在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与自身的精神世界相融合,将自然景观和宇宙世界融入心胸,变换成自己的一种本质力量,因此,自然山水就成了带有生命特征并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意象。中国山水画追求形神兼备,所以中国山水画不仅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反过来又印证着画家对美的理解程度和审美观念的层次。传统的徽派建筑在设计布局理念上,同样是追求天人合一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是与中国的山水画意境一致的。[8]

天人合一的徽派建筑首先与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格局有着很大的关系,依山傍水,随势而建,通过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样式,沟通内外空间,使房屋建筑与环境空间构成巧妙结合的意境。其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人与自然共存和谐的思想观念有关。这些建筑“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将建筑和山野、草木、流水、行云等自然景观综合为一个艺术整体。[9]徽派建筑使天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整个村落及其建筑充满流动的生命情调,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总之,徽派建筑与中国山水画在对意境审美追求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徽州与山水割舍不断的天然关系,徽商生活理想中“形影不离”的山水精神,融注于建筑的选址布局、内部的装饰设计之中,使得徽派建筑本身就是一幅立体流动的山水画。反过来,徽派建筑也成了山水画创作的最好题材,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开辟了山水画的更加成熟的艺术境界。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徽派建筑艺术与山水画艺术的交融,必然地造成了徽派建筑始终都凝结着山水画的艺术情结,表达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共同理解,因此,也成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2]陈丽.谈山水精神的源泉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9,(03).

[3]孙大力.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J].学术交流,2007,(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宋左.徽州民居的审美价值[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7]杨勤芳.徽州传统建筑美学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8]靳凤华.从绘画的角度看徽派建筑[J].美与时代,2012,(08).

[9]金樱.论天人合一的徽派建筑和谐美[J].艺海,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