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0:57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1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70-02

高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如何开展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是摆在多数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建构主义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而证明了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能力体系是可以被构建的。

一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主要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与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1]。社会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 它认为个体知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 知识建构是个体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2]。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超越外部信息本身; 另一方面, 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 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3]。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相反, 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得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 而是由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 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授, 但传授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建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学元论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二元论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只是主体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认识并了解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第一,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历时的经验基础上的;第二,认知功能的适应性在于对经验世界进行组织,而不在于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建构主义观念认为:主体不是要发现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是以某种概念化可生成的未来方式参与现实世界,然后以某种与可生成性认知相一致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二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融创业理论、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培育于一体的全新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旨在启蒙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增进其对创业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4]本课程的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题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问题出发,提出了任务驱动、团队学习、项目引导、实践运作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如著名的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就鲜明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不是认为“告诉”学生知识就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是将其作为能够体现“在我们经验世界里能够做什么、处理物质对象的成功方式以及思考抽象概念的成功方式” 的东西[5]。

约翰・斯图尔特・ 密尔在《自由论》中说到: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 了解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看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创新创业教学中,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每位同学都肩负任务的主体,有任务驱动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整个学习过程,要组建学习团队,团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创业者访谈、项目调研等方式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出问题,给出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宏观背景,然后开始基于项目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团队的负责人总结讨论结果,汇报讨论成果。

在此,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来阐述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在“商业模式是什么”一章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主要是:(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2)如何构建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

在教学中不是首先给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而是列举一些成功商业模式的案例:如“蒙牛的抓两头放中间的杠铃模式”、“深发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式”等;然后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认真分析构建商业模式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按照已经分好的团队(团队保持在6~10人左右)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选派发言人代表本组阐述观点,当所有小组观点阐述完毕,教师总结点评,同时提出商业模式构建的4个视角和9个关键要素,为同学们介绍商业模式分析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

在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o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每个团队结合本团队的创业项目,讨论分析出最适合项目发展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自身项目的讨论中,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式调研等形式认真制定项目的商业模式。该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努力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构建新的能力与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掌控课堂让讨论有效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习的效果,因此它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是寓于过程之中的。对于创业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答辩方式进行,各小组通过答辩,展示本小组的知识构建成果和意义,同时获得相应评价。

三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效果检验就是有效性。要判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应确定评判的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不关联的技能和片段性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完整地了解知识结构,发展他们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分析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效果,创业基础教学根本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种构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不断有机叠加,通过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自主或者协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再到能够用流利的语言和良好的台风通过上台答辩展示给大家,同时能力相应提高。创业基础教育要纠正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第一,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自己的企业,而是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创业是优秀学生行为,而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第二,创业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不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意识到培养,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使学生在创业选择上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不至于盲目地做出选择。从课程的出发点来看,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就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基础之上,而不能通过知识二元论采取“刺激―反映”原理机械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构建,形不成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创业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的创新是必须的。

四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视角下创业教学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已得到了证明,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还需要具备其它的前提条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所要求的条件更苛刻,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高级伙伴,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对于创业基础教育来说,是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的很好的尝试,创业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知识不具有专业性、但是要求知识的广泛性;教学过程没有教材,但要准备参考书;资料的查阅主要通过互联网,这些特点已经让创业教育具备了教学基础;任课教师只有广泛了解当前的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创业的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成为真正义以上的创业导师。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需要开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 、创业者访谈等形式开展教学,只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创业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强化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深刻挖掘学生认知的普遍规律,从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采取情景再现、项目贯穿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映珊.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观的分析比较[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2]张玉平.关于建构主义的几个问题[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6).

[3]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7).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2篇

[关键词]创业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存关系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05-01

一、研究内容与背景

对创业文化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对创业的现实问题的思考,也就是以实证的和科学的方法对创业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告诉人们在创业过程当中具体的做什么和怎么做,对现实中的创业问题而言这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创业文化研究除了对具体的现实中的创业问题进行思考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对创业思想本身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我们不但要用创业思想去指导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创业问题,还要对创业思想本身进行研究。而后者恰好是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创业当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的方向是向外、向前的平面性的研究,它是以人所面对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是这个世界当中具有能动性的一个要素,与世界同属于与人自身相对立的对象。

对创业思想的研究则是向内的、向人自身的超越性研究,它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也就是说,在对创业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中,人是世界中的人,同时世界是属人的世界。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当中,肯定了人相对于世界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这种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另外,我们搞创业思想研究,是不能忽略西学东渐这个大的思想背景的。我们是完全把创业理解成主客对立的活动,即: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控制为目的;还是把创业理解成一场科学技术的大革命、大远征;抑或理解成关于人的生存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西学东渐,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对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是与此同步,在西方,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存在论哲学、语言哲学通过解构理性主义而大行其道。所以,我们面临着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存在论两种思想的冲击(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并对前者进行解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还是跟着西方一同去反理性主义?

我们要注意,西方的反理性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的成熟为前提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理性主义精神是否像西方一样成熟,或者对人的生存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两难:一方面,理想主义在中国并未成熟;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反理性主义思想。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西方思想理解的复杂性。

二、研究方法

本体论意义上的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是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方式进行研究。

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在最大程度上历史地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为思维在最大程度上把握存在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进行创业文化研究,特别是进行创业文化价值论研究,是离不开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的。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就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思考,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中所包含的矛盾的思考。对理论思维的前提的批判与思考,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作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的。

我们原有的创业文化以及我们对创业文化价值的认识,作为创业思想的前提,是我们形成创业思想、创业方式、创业方法的根据和原则,即是我们思考创业问题的逻辑支点,对我们的思想具有强制力。我们只有以对思想的前提进行反思和批评的方式,才能够把握到这个隐藏在思想背后的根据和原则;也只有通过哲学反思和批评的方式才能够解除原有的创业文化对思想的逻辑强制力,从而形成新的创业思想的根据和原则。

创业文化实际上是人从创业的角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的思考。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通过对理论思维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批判,发现创业思想当中包含的矛盾,批判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创业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因此,我们的创业文化研究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我们只有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人的文化属性,才能够从人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创业文化的价值论研究。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最多也只能称为意识外的存在。因此对创业的价值论研究是必要的,这个工作是在为这个问题存在奠定基础。

创业问题说到最后还是关于创业中的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对人如何存在这一问题的追问。因此,只能在存在论的高度为创业价值论研究提供基础,也只有这个基础是坚实和稳固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3篇

电子传媒的兴起与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纸媒质一统天下的格局。媒介文化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不再扭扭捏捏,不再是趣味低下,它迅速地走向前台,明目张胆地与所谓的精英文化分庭抗礼;城市文化在一片选秀、促销声中快速传播与蔓延;各种时尚文化的大批量复制,以一种浪潮式的运作方式让人们体验到了个性化生存的。各种视像(镜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

在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视像文化对纸媒质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根据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和卡通漫画等读物中,图像、影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以各种视像为载体的网络文化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改写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路径,网民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民间话语权。难怪《时代》周刊将网民评选为2006年的年度人物。《时代》周刊说,互联网2.0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践,也许能促成一种新的“国际理解”,不是政治家对政治家、伟大人物对伟大人物,而是公民对公民。网络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消解以往的权力格局,并对旧的社会秩序发起挑战。从前些年的韩寒白烨之争,“诗歌软件写作”到“打虎网友”,这一起起事件无不是网络挑战旧秩序的大胆尝试,也正成为网民――这群所谓的“乌合之众”的精神欢宴。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盛行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二十世纪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普通大众接受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正在对中国,甚至是世界各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消费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七十年代后法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加入。随之,对消费主义特征的研究也开始盛行。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流行起来而当下正日益成为时尚的大众文化研究,越来越侧重于消费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不同于一般经济意义的消费。消费主义是指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满足合理消费的使用价值与无度占有符号意义的消费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伦理、观念、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由于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经过媒体的引导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无形中就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其所规定的生活方式,它使人们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和名牌,这本身又构成了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条件,消费从而也成为人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和意义来源,对商品的符号意义的消费过程构建了新型的社会统治与社会支配的方式,并且体现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原则。

消费主义的盛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文化的产业化

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日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日趋丰富的发展趋势。目前,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现象。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最早注意到了艺术创作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转变为大量复制的文化生产。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生产称之为“文化工业”。除阿多诺、霍克海默外,法兰克福学派其他重要人物如本杰明、马尔库塞等都对文化产业做过深入研究。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对文化产业的论述各有侧重,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出发点都是视艺术为独立于经济社会的批判力量,因而其批判锋芒直指因商业化和技术化而成为资本主义操纵大众的意识形态工具的文化产业。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上对文化产业持否定态度,但是,二战以后,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借助于技术的发展,对艺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分化重组,进而形成分工明确、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艺术品生产行业,如电影业、出版业、音乐业等等;另一方面,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人数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在衣食无忧之后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促使大众文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因此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现象。有鉴于此,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这一概念所含的否定性含义日渐褪去,而逐渐成为学术界描述现实社会中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工具,并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产业分类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文化产业研究的深入,又提出了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欧洲首先出现了内容产业的提法。内容产业的提出同信息在生产活动中的传递、运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1977年波拉特开创性地把信息业从服务业中划分出来,提出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业的产业分类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信息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对于一个文化产品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即“内容”。文化产品因其内容而有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内容产品。信息技术在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欧洲学者提出内容产业的概念,其着眼点是为强调信息技术在提高欧洲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竞争力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同时,更要突出文化产业内容创造在整个产业运作中的核心地位。

创意产业作为产业分类的概念,最早见于英国政府的官方文件《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文件》(CITF,2000),英国政府为强调文化创意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这份文件同时把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十三个行业划归于创意产业领域。自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迅速流行,并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的计划和设想。学术界也兴起了研究创意产业的热潮。创意产业的兴起同样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关注点主要是对这一产业分类概念的介绍和引进,以及对国内已经兴起的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现状的研究。由于创意产业作为产业分类概念还没有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因此,学术界对创意产业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并且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其概念定义的独特认识。

目前,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他们成为全球文化产业最主要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中国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和讨论是较早的,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化产业研究在国内形成高潮。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但是,由于目前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弊端重等问题,国内文化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徘徊不前的局面。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肆虐,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助推器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也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要做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等八项重点工作。

应当说,这是近年来制定的最为详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传统的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

无论是视觉文化、消费文化,还是文化产业化,都是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某一方面的表现。对于文化的研究,几百年来,文学研究一直是研究文化的主力。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视觉文化、消费文化与文化产业,传统的文学研究已经毫无招架之力。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传统的文学研究转向了文化研究。

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是在“利维斯主义”的刺激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约半个世纪以前,英国的文学研究曾被“利维斯主义”所独霸,其领袖利维斯认为文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学艺术的成品,应当掌握在少数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手里;在他看来,所传播的文学知识必须是经过严格选取的文学经典,惟有阅读这些艺术精品,人们的高雅文化情操才能得到培育。而且,他以现代主义文学未经受历史考验为由将之拒于经典之外。利维斯的这些精英文化研究思想在后来遭到了以指向大众的文化研究的批判。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曾是文学教师的理查德•霍加特与雷蒙•威廉斯不约而同地关注工人阶级的社区生活,从而使文化研究由精英文化直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越来越具有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威廉斯等人力求走出旧的学科体系,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他们提出“文化研究”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有着直接的反学科动机:一方面要与过去以细读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旧文学学科决裂,另一方面还要与坚持经济化约论的庸俗马克思主义学说决裂。他们选用“文化”作为关键词,恰恰是看中了这一概念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文化”作为一个与社会权力、经济关系和意识形态信仰有密切关联的范畴,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难笼罩和限制的。这种反学科的立场和态度,使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易于在被传统学科所忽视和压抑的边缘地带,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文化研究以其坚定的反学科立场使自身获得了整体的社会视角和介入实际社会政治运动的能力。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二任领导人霍尔坚定地宣称,文化研究拒绝被任何一门学科收编,也拒绝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他认为,我们毋宁把它视为一个场所、一个区域、一个主题。

严格来讲,二十世纪传统的文学研究发生了两次全方位转向。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初的语言学转向,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由传统的“认识论诗学”转向“语言论诗学”。在传统认识论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理性为中心的经典诗学,突出文学的认识特性,强调理性内容决定语言形式。而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从俄国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都把语言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语言成为种种诗学流派乃至哲学共同关注的中心。随后半个世纪的文学研究从注重文学的社会性的“外部研究”转向对文学语言本身进行研究的“内部研究”,之后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流派均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将文学视为一个封闭系统,提出文学自主性,极力改变以往社会历史批评的“外部”视角,使文学研究回归文学本身。

在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下,文学批评终于走出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之囚笼,进入到明显带有文化研究意义的“人类学转向”;在八十年代后期迅速进入学术前沿的文化研究,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也日渐模糊,东方和第三世界的文化也纷纷从边缘向中心运动。从此,传统的文学研究越来越走出精英学者的象牙塔,其当代指向和非精英倾向逐渐显露出来,其研究成果也日益打上文化和社会分析的印记,始自“新批评”的那一套形式结构分析逐渐让位于更为广阔的文化学分析和理论阐释,文学研究最终实现了自身的“文化学转向”。

视觉文化的兴起,消费主义的盛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学批评的文化学转向,这些只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在某一侧面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作用、错综复杂的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任何形而上的总结归纳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都会将自己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全球文化的发展决不仅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本土化的过程。认为文化全球化已经或将会导致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导致一种全球性的统一的文化认同越来越证明是一种幻觉。实际上,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同时引发了强烈的本土主义、民族主义乃至原教旨主义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同质化与异质化的互动。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大学生中不太受重视的实际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对现有成果和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抛弃以往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三是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创新培养;改进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102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205- 02

0 前 言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全部学习成果的总结,是学生为完成学业必修的科目之一。其写作涉及一个学生的专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研究能力、信息采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的体现。所以对毕业设计进行总结、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学管理、搞好课程评估都具有重大意义。

1 学校机务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历来都很重视,为了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学院于2007年特制定机务专业的毕业设计管理细则。但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缺乏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创新性不高

该校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鼓励在实习单位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研究、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现在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忙于找工作、进行毕业实习、考研究生等,往往不能把精力集中于写作方面。学生在选题上的考虑时间就不足,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没有好的开始,就会造成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论文选题视野不开阔,学生做相同题目的太多,原创性不够,以至于很多文章都是东拼西凑,资料陈旧,缺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新性不够。

1.2 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严重

由于部分的学生选题相同或相近,导致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不够,相互影响,给学生参照别人成果的机会,有些同学还会抄袭已经毕业的学生论文,只需要改动里面的一些数据即可。而且学生很多选偏理论性题目,不愿意去做调查性的课题,由于缺乏数据支撑,没有定量分析,没有体现用数据来说话的科学精神,所以往往只有定性分析。

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理论功底不足,无法正确理解理论要点,更不用说创新了。长此以往,学生就很容易陷入全盘照抄各种文献资料、胡乱拼凑了。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把关不严

该校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指出:指导教师一般应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不具备以上条件但在相关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超过三年,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查批准后也可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当指导教师为院外人员时,实行双导师管理,分别负责在院外和院内时的指导工作。

然而,现在由于毕业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人数不足,平均每人指导学生人数不低于6人,教师的精力有限,导致了对学生管理放松,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把关不严格,大大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

2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2.1 增加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创新积极性

该校对指导具有创新意义的毕业设计的教师应给予奖励,以让更多的指导教师都参与到毕业论文创新的指导中来。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增加,让项目带动论文,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近两年来,该校大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这种模式指导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针对性的实践教育,这样的毕业设计贴近公司的生产实习和需要。同时这种模式由单一的校内导师制转变为校企双师制,既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实现校企双赢。同时论文答辩是否通过与学生自己的工作签约挂钩,也让学生更加认真的对待毕业设计,增强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

2.2 加强教育,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撰写的校园环境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树立诚信的思想,提醒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术道德和科研道德,并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抄袭后果的严重性。并且在论文格式(在毕业设计管理规定中)、字数要求、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中文、5篇英文等表层检查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和质量监控。

学校每年将以毕业学生人数的10%评选出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得到相应的证书与奖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撰写的校园环境。

2.3 精心组织,对毕业设计质量严格把关

为了避免指导教师工作过于集中和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弥补学生时间的不充足,学校进行开放式选题,学生可与老师自行商量拟定题目,并将开题的时间提前到四年级的上半学期,并且规定学生与指导老师见面指导次数不少于12次,这样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撰写论文,指导老师也不会因为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把控。学校将部分到各分院机务岗位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就分配o机务骨干人员指导,不仅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效率,而且学生还可带着问题参加生产实习,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或者结合实践立题,增强立题的现实意义。

3 总 结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升对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指导方法上应该注重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养成勇于探索、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自行查找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为学生今后从事机务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和撰写学术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指导办公室.高等学校教风学风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华夏教育出版社,2007.

[2]曾小彬.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6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

DOI:10.15938/ki.iper.2017.02.008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37-0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是指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能够传导承载理论教育内容或信息的活动形式及物质实体。当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等新境遇下,借助和运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发和挖掘不同载体教育功能、创新载体并形成耦合机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之必要性

载体创新是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中介。载体耦合以载体创新为基础,以新思维整合各类载体功能,使各类载体之间、同类载体不同形式之间协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融合互洽机制。以创新理念开发和拓展理论教育载体,集聚和发挥载体耦合效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出的现实回应。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十以来,提出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 方略、“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学科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伴随当代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最新理论成果。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更新要求形式更新。把马克思基本理论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和贯彻到教育活动中,需要创新教育载体。把新理念新内容融入理论教育过程并学以致用,成为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指明了方向。

2.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学者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普世价值’、‘民主’、‘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往往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向我国渗透,竭力冲破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西方国家往往通过潜隐式、诱导型文化载体输出和兜售其民主模式、宗教思想和价值观。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日趋多元,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等思潮在社会、网络和自媒体上扩散,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国内外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同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进行论战和斗争,适应斗争新特点,总要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借助一定载体才能实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情况新特点,也要求我们重视理论教育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拓展和延伸宣传载体,发挥载体耦合效应。

3.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艰巨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文化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建设。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成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现代性标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艰巨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核心引擎。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载体创新耦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特别注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只有采取各种方式传播本国的文化,使本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触、了解、欣赏、认同和接受,才能真正产生文化吸引力。”[3]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和载体,需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4]。通过文化产品承载和传播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支持和选择正面载体,控制和淘汰负面载体,也是载体创新耦合的应有之义。

4.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对理论教育现存实践状态成挑战

当今,网络和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存实践状态形成新挑战。移动互联网及融合性媒体改变着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数量和范围上呈总体增加扩充趋势,且教育对象属性更加复杂,特别是其对网络和技术的亲和性与学习自主性更强。移动互联网通过塑造新的生活形态和信息资源共享,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及生活方式。“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已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的传输主渠道发生变化且交互性增强,这就要求理论教育适应设备变革需要,改变现存状态,选择适当载体培养教育客体的主体自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之可能性

创新载体并实现耦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因应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理论教育提升优化自身实践样态的内在需求。载体创新耦合的实现,还在于理论教育经验长期积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趋势、“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等条件为其提供了可能。

(1)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创新耦合显性载体往往可以直接地传递和表达信息,而隐性载体往往间接地隐喻或蕴含道理。对于不同教育对象来说,显性载体更加适合主动学习型的教育对象,隐性载体更加适合被动认同型的教育对象。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之间通过显隐结合、显显叠加、隐隐整合等方式取长补短,实现载体耦合功能最大化。

(2)传统载体与新型载体创新耦合传统载体是指会议、课堂、谈话、报刊、广播电视等等,新型载体是指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移动媒体相关的微博、微信、智能终端等正在或将要被广泛运用的载体。传统载体和新型载体是相对的,现在的新型载体将来可能转变为传统载体。传统载体和新型载体创新耦合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

(3)课程载体与活动载体创新耦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既要发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党团活动、文化活动、典型示范的辅助载体作用。十以来,我们党已经集中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实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群众路线教育、纪律教育和学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的活动形式得以实施,理论教育本身也是这些活动的重点内容。课程载体在高校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选修课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承担着一定的理论教育功能。

(4)事业载体与产业载体创新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方面。文化事业载体是指满足人们求知、审美、休闲、娱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产业载体是指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经营性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借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载体往往能够取得更好效果。文化产品种类繁富,形式多样,文化产业d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理论教育,使文化产业载体与文化事业载体相得益彰。

(5)静态载体与动态载体创新耦合静态载体具有稳定静止的特性,一般指处于无变化状态的实物,如建筑馆所、文化古迹、器物陈列、报刊书画等。动态载体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一般指处于流变状态的情境或活动,如会议讲演、课堂教学、红色旅游、节庆仪式等。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种类不断丰富,且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应用分众化。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静态载体与动态载体创新耦合,使静态载体与动态载体相承接、相辅衬,形成理论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N].人民日报,2016-06-01(9).

[2][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161-162.

[3]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2.

[5]张洋,喻思娈.互联网深度塑造生活[N].人民日报,2016-08-04(12).

[6]郑洁.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思想[J].学习与实践,2008(2):109.

[7].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8]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27.

[9]王学检,王瑞芳.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06-107.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第8篇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精神的行动指南。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转化为指导行动的规范,推动和促进全社会形成荣辱分明、正气昂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镇上下营造“人人讲文明,个个树新风”的良好人文环境。广泛营造舆论氛围,利用媒体开辟“八荣八耻”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大力宣传和推广各地涌现出来的鲜活典型和先进经验。设置一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益广告宣传牌。

二是创新活动形式,要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在全镇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在机关开展争创文明机关、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学校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责任单位述职考评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以创建文明学校为目标,开展评选“十佳青少年”活动。企业要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龙头,开展“共铸诚信”等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活动,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人人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二、以“科学发展、和谐创业”教育活动为主题,强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开展“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主题教育活动,使全镇迅速形成你追我赶的全民创业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全民创业,奋力崛起”的宣传,大张旗鼓地广泛宣传全民创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宣传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改制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他们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为创业者歌功颂德,为创大业者树碑立传,在全镇掀起“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热潮。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在全镇开展“全民创业”大讨论活动;在企业开展“艰苦创业,诚信立业”活动;在机关开展“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活动;在科技界开展“科技创业,人才兴业”活动;在城乡群众中开展“创业有功,致富光荣”活动。使全社会形成谁创业谁光荣、谁发财谁光荣、谁发展谁光荣的舆论氛围。

三是要强化全民创业的舆论监督。对在“全民创业”工作中措施不力、工作成效不明显、问题突出的单位及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进行曝光,督促整改,以此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推动工作落实。认真选树创业典型,紧扣“全民创业”主题,组织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挖掘鲜活、感人的创业故事、创业典型,以典型推动全民创业,从而进一步在全镇上下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创成业”的浓厚氛围。

三、以“星级创评”为目标,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是深入开展镇、村、机关“星级创评”活动。重点加强党政机关“星级创评”活动,进一步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强化“八个一”敬业精神,不断提高机关报务效能,为全社会作表率。在全镇“窗口”服务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中广泛开展“星级创评”活动,积极推进行业规范化服务,大力创建文明行业。在上规模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星级企业创评活动,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劳资矛盾,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星级创评”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使创评活动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健全和完善推荐考核机制。制定下发文明单位管理办法,对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改变重评轻创、重荣誉轻基础的不良现象,全面提高文明单位创建水平。

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一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把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和各项活动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着眼,从农民最急迫的事情入手,从最能见成效的事情做起,全面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继续加大对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督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去年九江市1个示范村庄的建设,重点抓好今年7个被省委农工部批准选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试点村的创建工作,对试点新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度,重点搞好改水、改厕、改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进村容村貌,基本实现水、电、路、有线电视、电话等普及家家户户。同时,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宣传,办好农民夜校和农业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村民自身素质。

三是要认真组织“3331”活动。即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农村改水、改厕、改善居住环境的“三改”活动;继续深化反对迷信、反对、反对婚丧喜事大操大办和提倡文明建康的生活方式“三反对、一提倡”活动。

五、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努力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

继续发扬好我镇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常出精品的传统扰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出精品力作,不断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以春节、国庆节、七一等重大节日为载体,积极实施《全民健身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活跃我镇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并利用农闲时期,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要经常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切实净化文化市场。